学校特色文化实践路径构建

学校特色文化实践路径构建

[摘要]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探索一线学校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如何构建能够体现学校价值、凝聚师生员工精神、激励师生前进动力、提升师生素养的文化。这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构建;实践;路径

学校能否在与时俱进中实现内涵发展,关键在于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如何构建能够体现学校价值、凝聚师生员工精神、激励师生前进动力、提升师生素养的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人本理念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包括制度、管理、人际等文化,而制度文化又涵盖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实施策略、规章制度和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个性化、人文化的组织文化,是生成学校活力,承载师生发展的基石。

1.确立个人化的办学理念

个性化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教育定位的依据和发展前提。学校针对实际,在认真分析学校已经具有的文化、学校需要什么文化等针对研究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积极挖掘,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爱育人”的办学模式,“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全程发展”的办学宗旨,在此基础上提炼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特色文化。学校将这些内容印在纸上、写在墙上,落实在行动中,让师生天天感知、时时领悟,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行动的动力。

2.凸显以人为本思想

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对师生员工做到“四个关心”:关心教师的学习与工作,关心教师的健康与生活,关心教师的家人和朋友,关心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管理上,以共同的使命建构组织,以共同的价值激活教师,以共同的目标推动学习的发展,不断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让他们自觉而又自然地认同自己的学校,主动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工作中,尽量照顾教师的工作习惯,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彰显教师的风格特长,让教师在享受工作、主动工作的文化氛围中放大工作绩效,实现人生价值。学校通过关心与服务形成组织的亲和力,依靠示范与激励提升学校的战斗力,借助人性化的管理文化,营造和谐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组织力和组织文化。一方面通过“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分歧;多一些包容,少一点抱怨;多一些赏识,少一点挑剔”的认同教育,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欣赏并善待家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民主参与”“有话大家说,有事大家做”等互动活动,促成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科学与人文一体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围绕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动。以学生需要为基点,以学校发展为主线,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联动、和谐有序的课程文化。

1.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文化、环境文化和社区资源,有助于学生认识社区,热爱家乡、增进责任和加速教学的社会化进程。结合学校实际,可以开展“小康还缺啥”的调查论证,“基于结绳”的研究性学习,“走进古农具”的人文探究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增强体验,积累人文,锻造能力。

2.开发学校教育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均可以作为学校的显性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学校的鲜明特色、优美环境、传统文化和特长教师和优秀学生均可以成为学校发掘利用的隐形教育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及其丰富人文性和校本特色进行开发利用。一是师生共同创编、共同制作的永久性标语,使墙壁会说话;二是师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校园泥塑、石木盆景、假山及软木展示区极具育人功能;三是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示学校走出去的专家、学者、名人、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等名人成长经历的“名人墙”,让孩子学有榜样,行有楷模,发挥育人功能。

3.开发师生教育资源

学校除了充分吸纳懂医术、善制作、会农耕、精民俗等特长教师和各类特长学生充实校本资源外,还将学校的“第一”展示出来,并时时补充完善。如第一个公开发表文章的教师,第一个公开发表习作的学生,第一个获得某类、某层次的奖励,第一个填补课程空白,第一个有重大教研突破的功臣等,通过展示,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课程文化的构建中,鼓励师生共同研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帮助他们认识从课程的消费者成为课程文化的建设者。

三、体现课改理念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作为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形成的主导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学校组织的凝聚力、校际的竞争力、学校形象的外张力都会一一体现在教师文化上。学校要着力营造教师发展的浓烈氛围,使教师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认同感,学校一定充满活力。

1.与时俱进的思想观

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独立思想、能够独立行动的人。有思想才会有个性,心灵才会鲜活。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进行自觉而自然的引领;才会积极挖掘课程内容,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生成教学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才会用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一种教育的责任来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职业、对学校的认同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思想观念。成就学生,成就学校,才能成就自己,只要学校发展了,教师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成就了学生,教师才有发展的机会。

2.先进的师德观

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学校通过“凝师心、强师能、铸师魂”的校本培训,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教研的全过程。行政是师德的表率。学校可以通过行政班子“四能”感化教师,即行为能引领、工作能示范、名利能淡薄、办事能担当。用行政的示范达到规范教师的言行,通过教师的言行规范规范学生的言行。

3.科学的教学观

教学作为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相互提高的过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做到“五个合适”,即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采用合适的方法组织合适的教学活动。依靠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生成学生对生活的信念与责任,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真爱与敬畏。

4.鲜活的课堂观

课堂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追求课堂教学形式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和谐一致的同时,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文渗透,淡化教学的功利性期望。课堂既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又不与科学知识相背离。具有独特教学呈现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生活化、活动化、情趣化的同时,彰显学科教学特点,如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数学教学的问题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无痕化、科学教学的探究化等。课堂活动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致而巧妙,让课堂既有师生、生生之间外显行为的互动,又有内在的唤醒与共鸣。

四、利于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主体精神的显现。学生文化是学校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学校无论改革什么,倡导什么,最终落脚点都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学生身上。

1.常规活动养成良好习惯

组织和利用好常规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读好书、唱好歌、做好操、扫好地、行好礼”,“五好”活动的落实,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每天的大课间,课间跑步,学生一边跑步一边高呼“发奋图强,振兴帅乡”,别说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就是那整齐有力的高呼,就足以令人振奋。每周一星,感动师生;“五自”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懂得珍惜与责任;“好书共读”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就是学生日复一日地清洁扫除,也把它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来养成,一种品位、一种能力来提升。

2.特长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特长竞技活动是发掘学生特长,激发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学校每月举行一次特长技能挑战赛,鼓励学生自选项目、自行申报、自由组合、自主创新挑战记录。学校为保持、创立或成功挑战记录的同学设置不同奖项,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我能行”的真切感受。学校设置“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节”统整学校各项竞技活动,让学生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3.传统活动丰富人文底蕴

传统活动蕴含着深邃的民族精髓和丰厚的人文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感染、吸取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既可以开启他们的心智,又能催生做人的慧根。一方面,学校通过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儿童节等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现实和理想主义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传统节日,如“清明节扫墓”“重阳节敬老”等活动,积淀学生的习俗文化,还可以通过常规仪式、如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丰富学生的庆典文化,让活动承载文化,让文化渗透活动,寓教育于无痕。

五、高雅、和谐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得如何,不仅说明营造者是否在理论上认识到环境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反映出学校文化主体在营造学校文化时所拥有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品位。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既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更有利于学生素质和人格的锻造与养成。

1.整体布局协调美

“高雅、和谐、新颖”是校园文化追求的目标,注重建筑物整体布局,注重假山的点缀,盆景的情趣,雕塑的激励,让隐形课程“润物无声”;“师魂台”“成才星谱”等专栏尽显激励功能;藤条植物下的立体绿化,花间草丛的读书朗朗,让人心旷神怡;教室布置更注重“生本”意识,教室后墙壁橱窗,陈列各具特色的学生成长袋;窗台下是写尽学生风采的黑板或展示栏,讲台右侧有自行设计的喷饮式饮水机等。

2.教育与审美渗透

力求通过橱窗、报栏、标语、壁画以及各种装饰外显形象和内部设置来传达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意向和办学特色,使之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尽力强化校园物态的审美效应,让建筑物与花草树木形映成趣,使壁画与雕塑和谐统一,让标语、告示、生态长廊、文化走廊恰到好处地装点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效果。

3.规范与灵活统一

学校校园环境要实现“三化”———情趣化、景点化、感染化。“三无”———无污迹、无刻痕、无秽语。在确保规范的前提下,注重个人特长的发掘与培养,个体性格的溢放与张扬。追求环境布置与学生学习生活、教师工作个性的有机契合。如“弯腰捡起一片垃圾”的“弯腰行动”环境文化,“真诚感动自己”的个性文化。卫生间的鲜花、垃圾桶上的盆景、随处可见的梳妆台等不无彰显着独特的校园人文。

4.文本内化文化

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东西只能算文本,不能称为文化。只有将这些东西落实于行动,内化为行为,养成为习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学校要巧妙地将《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规范》等文本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行动的每一个步骤,工作的每一个时期。在实践中积淀、升华、内化为一种团队的影响,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组织力量。学校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的人力磁场、教育的主阵地来加以重视,深刻认识其教育意义及价值,科学规划和布置,精心构建,努力把学校特色文化打造成一本散发芬芳的书籍,让每一个教育人百读不厌,让每一个阅读者都有收获。

作者:杨清军 向守万 单位:重庆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 重庆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