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究论文(4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究论文(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一直都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认为社会的需要决定个人的需要,学生必须要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价值观念的主导下,高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其主体地位被很大程度地忽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虽然旧的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其已经无法再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如果高职院校再一味采用旧的学生管理模式而不创新管理方法的话,只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创造力被磨灭,同时也无法有效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再者,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其个性突出、独立意识较强、富有想象力,而旧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甚至还可能会造成负面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有效策略

1.转变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若想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当要转变旧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里的“人”指的是高职学生,所以或者也可以说是以学生为本。高职教师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应当要时时刻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要明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管理本身并非目的。其次,教师在管理学生之时应当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不能歧视学习成绩较差的后进生,要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己能力和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2.优化管理内容,分清管理的主次和条理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如果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或者分不清管理的主次和条理,都会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反之,只有分清主次条理地进行管理,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由于高职学生已经成人,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个人思想,但是高职学生又是不够成熟的,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带歪,一不小心就会行差踏错,所以作为高职教师,应当将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面,避免学生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应当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因为无论教师怎样管理都难免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负面效果,而只有自主管理才能够真正为学生所心悦诚服。

3.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进行管理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长、爱好、学习基础、家庭背景等等,而作为高职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学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4.利用信息网络工具开展管理工作

当今时代已经步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网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新时代下,高职教师应当要积极利用一些信息网络工具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例如利用微信群、QQ群、微博、校园论坛等来搭建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些平台上把平时不敢当面对老师说的话敞开心扉说出来,以使师生之间更加了解。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法过于陈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要尽快更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其管理效率的提高。

作者:王飞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析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三个方向,即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生源比较复杂,层次多元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薄弱的文化基础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低下

当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单独招生和高考录取,这两种录取的学生分数线都较低。这就意味着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要比本科学生差一些。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入校之后出现了较强的心理落差:他们认为自己是被高校抛弃之后,被迫流落到了高职院校,因此对其没有信心。除此之外,当前的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磨练和艰苦环境的摔打,抗压、抗挫能力差,且对高职院校学习的认知匮乏,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低下,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造成了高职学生思想上的躁动。

2、生理期中的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因此其存在青少年成长的共性。逆反心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高职学生入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掌控,进入了宿舍的集体生活,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强烈,非常重视社会、老师、同学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自尊心受挫,就会表现出满腹牢骚、桀骜不驯、为所欲为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地引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忽视其情感的投入,这部分学生就会进一步疏远他人,拒绝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逆反。

3、就业压力巨大导致的消极无为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毕业即下岗”。现在好多单位无论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它都要求录用高学历和“211”“985”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也就人为地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为糟糕的是,如此的因果关系既影响了高职生的生源,使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又误导高职学生以追求上名牌、重点大学为奋斗目标,对上高职院校能否学得真正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并不在意,这样更不利于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采取“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应该是学院的学生处起到领导和指挥的作用,各个系部、分院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本应该各行其职,管理井然有序,但是由于管理态度、责任的划分不清等问题,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虽然学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大多数都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流于形式。例如,针对严重违纪的学生,没有严格按照学院规定进行处罚,起不到警示的作用。这也是学生抄袭现象泛滥进而导致综合素质低下的原因之一。

2、教育管理理念未能及时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还是以前的传统形式,这种模式是在以前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为基础建立的。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呈现了新常态,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变化,就业的观念和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再通过传统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创新意识,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从而导致工作失去信心,反过来同样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把“管理学生”转变成“服务学生”,在服务育人中进行管理,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有效。

三、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及建议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层次水平、学习、生活状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

1、利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成绩较差,从心理认为高职院校的档次较低,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学生管理人员应重新建立一套学生评价标准,不能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要正确引导学生,以防止出现自信心下降而产生自控能力下降的情况。这就需要把赏识教育应用到学生管理方面来。通过老师和学生干部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扩大闪光点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从而引导学生重塑自信心。赏识教育不但可以通过宽容、理解和尊重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还可以校正学生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律、自控能力。当然,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夸奖、鼓舞学生,因为如果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虚荣心理,因此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在赏识教育中要掌握好尺度,不能无原则的夸奖。

2、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教育是把双刃剑,他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人类智慧的屠宰场”。由此可以看出,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的重要性。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脱离这两个方面,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根本就不可能有创造性。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推动,用人单位对学生创造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塑造,丰富课余生活,指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鼓励他们加强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性人才。

3、充分发挥学生“自管”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使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意识和能力,又能够很好加强学生干部和学生之间的情谊。高职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想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投入到班级学生管理或学生会管理工作中来,因此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管理工作,激发他们的管理热情,同时还要适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民主管理,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使得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经过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种种锻炼,学生干部能够很自信地步入社会,学院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生源和特点都有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从新建立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我”精神,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和信心。最终达到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

作者:杨丽军 刘冬梅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转型而来,但并未从中职教育中脱胎换骨,观念转变较慢,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管理手段滞后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

传统的理念认为: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是高考成绩较差的高中毕业生、对口招来的中职毕业生、自主招生方式招来的学生,学生生源素质差,自律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极其缺乏等。很多高职院校还沿用中职的管理方法,试图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来“管住”学生。事实上,现在许多高职学生都是90后,自我意识都较强,对来自老师的管理逆反心理很严重,很多学校在学生管理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千篇一律地由教师管理学生,并且实行统一管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并产生叛逆行为。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式单一,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化并表面化

沿用中职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管理,比较单一,忽略了专业教师对专业的引导、规划及教育的功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部门涉及到的问题全由系里学管人员及辅导员来做,事无巨细,每天进行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学管人员没有经历研究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学习兴趣等。没有时间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不能针对个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工作表面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发展要求。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学生管理存在着矛盾

市场经济模式下,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旧的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当下的学生,学校也在不断的改革进步,课程模式、学习环境、专业视野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着,高职院校旧的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信息化的时代与学生管理方式存在着矛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快更新的知识及信息。在他们看来,学校老师传授的有些是过时的理论知识。崇尚自由、平等的他们又尚处在叛逆期,在课上往往是低头一族,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校所教的专业知识,课余时间绝大部分都泡在网上,利用网络学习的却很少很少,可以说网络对现代的教育与管理冲击很大,在这种形势下,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显然是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这种管理方式与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时代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需要亟待探讨新的管理模式。

(三)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及取向多样化

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明显表现出功利性,对职业认知程度不是很高,心理抗挫能力较差,集体利益观念、大局意识都比较淡薄。实习及就业的自主意识很强,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价值观取向的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足并存在一定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根据学生管理的新形势开展有针对性及实效性的教育。

三、建立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优化运行体制,构建学生“三自”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以学工人员管理为中心向“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模式改变。将传统的管理职能赋予新的内涵。在高职院校中提倡“朋辈教育”,提倡“四导制育人模式”。以激励、引导学生为途径,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动积极性。“四导制育人模式”,既由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外聘企业专家、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助导为主的四层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学生为主体,在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组织的“自制”管理,让学生广泛参与到相关的事务管理中去,充分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下,学工人员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也缩小了管理范围,将更多的事务性管理放到学生自制管理中去,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受管到主动的管人,由接受者转为积极的参与者中,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力的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通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也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朋辈管理更加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学工人员能从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将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生活动态等。调整工作重心,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下,有针对性的工作,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下,学工人员逐渐放权,进行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学生提高了参与管理的兴趣及积极性,以主人翁的角色进行各项事务管理。让制度和自由充分结合,让学生个性迸发,在校期间知识和能力兼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是以“学工人员管理为中心”的模式远不能及的。

(二)构建成绩预警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缺少学习的危机意识,生源质量下降也使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课逃课也是常有现象。很多院校只是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才将各科成绩告知于学生。其学期考核过程缺失,成绩单的发放是书面通知而不是警示,很多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几学期下来多门课程不及格即将面临着降级或退学,让学生及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在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学习成绩预警模式建立起来。成绩预警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成绩管理,许多院校在教学管理中规定,学生缺课三分之一以上就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很多同学期末相关科目不具备考试资格,所以平时的教学管理分阶段统计学生缺课节数,并在初期、中期、末期进行公布进行提醒学生。同时也对学生的期中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预警等。辅导员及专业老师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将濒临于取消考试资格、考试不及格、补考不及格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汇总并分类。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做到及时提醒并反馈,做好预警模式。正式告知和警示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此状态将导致的后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一般都由平时出勤状况、课上表现,课程考试成绩等构成。同时成绩预警管理模式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并提倡家长参与管理,不能否认,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让家长参与管理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监督及管理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早的解决在校期间出现的不良状况,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型技能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将有一年的时间作为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技能。高职院校需要将顶岗实习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在整个系统中确定学校、实习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专职辅导员、学生本人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多年来,高职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形成自己的实习管理模式,有些专业根据市场的季节性调整自己的专业计划,采用“旺出淡归,工学交替”的实习管理模式,有些专业采用“三层四共”的管理模式等。更多专业多数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或多层次、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等。校企共谋实习之策,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做好实习前动员工作,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及新的考核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实习意识,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四、总结

鉴于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要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学生状况,及时改变工作思路及理念,迎接新形势下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积极研究对策,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努力探讨适应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学生管理模式。

作者:马香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模式探析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管理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自觉性不强、自我控制力较差的特点,因此就形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该模式侧重于行政手段管理与规章制度约束,管理思想上强调以学校为中心,更多关注学生表面性日常事务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需求,这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相矛盾。“以人为本”是现代化企业员工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强调激发员工的自我管理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挖掘员工的最大潜力,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形成主人翁意识,实现自身价值。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本质目标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技能素质发展水平,新型学生管理模式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以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为中心。学校各相关部分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动力、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学生满意为满足。新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从学生出发,强化服务意思,为学生服务,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让学生与家长满意,相关部门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与管理服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相匹配,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才能为学生、为家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学校才会被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青睐。同时,为体现服务职能,高职院校可精心打造“七大中心”,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社会实践中心、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学生职业形象设计中心、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学生课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过去的“管”为现在的“导”,最终实现职能转变。

二、建立双向流通的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

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更贴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支配与服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是双向流通的模式,更崇尚民主、平等与合作,重视外部环境的作业,重视民主沟通,强调学生为本位,在双向沟通的基础上也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学生有利无害开放式管理模式强调沟通与需求的原则,这种模式具有双向流动管理的特点。的实线表示管理方向,虚线表示反馈信息。此模式,一方面强调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学校各部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学生除了可以跟辅导员、班主任沟通外,还可以直接与学校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甚至与高层领导进行沟通,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也更容易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培养学生交际及判断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高层要重视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的信息反馈,选择方式、方法,制定规章制度来与学校各部门及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战略模式,不但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也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能力的学生,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就业市场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制度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毕业生的前途,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与稳定,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多是非个性化和以制度为导向的管理,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以致学生在临近毕业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能力去适应就业选择,导致毕业来临时,高职院校只有适应,没有选择。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极度关注、学生极其关心的大事,社会的快速变化,使得以不变制度去应万变现实的方法已经不再使用,新型学生管理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以社会、学校、学生关注的就业管理为出发点及归宿,将就业教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就业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并按阶段分步实施:

(一)第一阶段,入学管理

这个阶段包括招生、入学教育与军训。首先,招生时,学校要充分考查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到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升专业与区域发展的吻合度,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良性联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态设置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每年根据开设专业动态制订招生条件;其次,入学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入学后马上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稳定专业思想,确定人生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第二阶段,日常就业竞争能力教育,包括日常教学服务和日常行为管理

这个阶段是高职院校学习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及就业知识、技能教育。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就业做扎实的准备。

(三)第三阶段,后期管理

这一阶段高职院校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习就业单位。学生正式入职后,要定期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从而完善入学管理与日常就业竞争能力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三个阶段管理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制定学校的管理制度,从学生步入校门直至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每个管理环节学校管理者都应当重视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根据信息适时调整现有规章制度,变制度导向为就业导向实线箭头指

四、总结

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管理的流程方向,虚线箭头表示就业市场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模式把就业教育融入学生教育管理的所有环节,满足了市场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管理部门要紧密与招生就业部门沟通,使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真正发挥就业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申婧 单位: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