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

高职会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

摘要:本文从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现状着手分析,剖析典型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会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主线及趋势。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路径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尚浅

高职学生具有其群体特点:学习主动性不够,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很难做到自发形成,且理解能力较弱,对事物理解的方向性和正确性把握均需要外力的引导,并做到不断地重复、强调和深化。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会计账务处理操作流程均掌握得很好,但是工作流程中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合规性的意识不足。这种现状源自学生对于职业精神没有清晰度认识和理解。

(二)职业精神在授课体系中涉课少,涉及面窄

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的理解尚浅,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未接触职场,无法对职业精神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认识到的职业精神是字面化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职业精神在会计专业的授课体系中涉课少,涉及面窄。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开设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素养养成》等涉及职业精神的相关课程,但这两门课涉及的仅仅只是职业精神内涵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两部分的内容、对于职业理想的树立、职业态度的形成、职业责任和信誉的重要性等方面并未涉及到。专业课程中对于职业精神的提及也甚少。

(三)职业精神教育活动甚少

除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常规教学外,教育活动也是学生提升职业认知和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活动多为青年志愿者活动、职业规划教育、团学活动、素质扩展,且指导老师均为无对口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老师。虽这些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但对于会计这种涉及财经利益的特殊专业而言,这些教育活动的不足以影响职业精神的形成,且针对性不强。

二、我省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典型误区及因素分析

(一)典型误区

1.职业技能的培养优于职业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时的普遍都是职业技能培养优于职业精神培养的。就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课程体系内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是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针对具体的会计职业技能的,而涉及职业精神的课程甚少。且专业课程中对职业精神的融合内容很少。就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对于填鸭式的职业精神灌输、说教式的思维输入是非常抵触的。学生越抵触,老师就越不想讲。分析学生考证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会计实务科目的成绩较好,往往难在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经济法这两门涉及职业精神的科目上。

2.职业精神源自学生自我的自发性

站在教师的角度,老师们往往认为职业精神不是一两门课,或者在课堂中的讲授就能解决职业精神形成的,所以大部分老师在授课时并未涉及职业精神。老师们认为自己的求学阶段的职业精神形成并未依靠老师的传授,而是自己在看书、应考、面试过程中个人领悟和觉悟的形成,则自己的学生也理所应当发挥自我的自发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能够接受和自我吸收到的信息量是以往的上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质量和导向把握缺乏较好的判断能力。会计职业精神树立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三观影响;同时,通过大学三年专业学习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态度等。

3.职业精神培养无专业支撑

每种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其需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作风等职业精神都有专业特性和不同侧重点。会计专业尤为如此,职业精神稍有偏颇,则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决策失误、甚至导致公司清算破产。而目前的职业精神培养往往缺乏专业的支撑,从职业精神的研究统计来看,在笔者分析的文献中此类研究方向占50%以上,该类研究缺乏专业背景,只在高职高专的大背景下笼统分析两者的协同关系,泛泛而谈。

(二)因素分析

职业精神培养的以上几个误区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不理解。职业技能之一的专业能力中有一项会影响职业人一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即个人职业人格。这种个人职业人格实际上就是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每个职业人身上的投射。职业精神的培养和雏形必定是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生根发芽。职业精神由众多要素构成,职业技能便是其中很重要的构成部分。职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高,良好的职业技能就越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职业精神的定义本就包涵从事这种职业应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职业技术和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是职业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无法分割开的,必须在人才培养时进行融合。

三、会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主线及趋势

以会计职业实务技能为主线,高职会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提升路径分析。

(一)职业精神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解决木桶效应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有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外,更要求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的工匠职业精神。学生基本职业技能是长板,职业精神是短板,如何解决木桶效应?充分发挥长板的引领发展作用。职业人格等职业精神的内容是职业技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应得到具体体现。首先,在授课计划和授课教案中应体现职业精神。在每一课题的授课计划中提出每项课题里应具备的具体职业精神;将授课技能与相应的职业精神要求、教学设计等明确写在授课教案中。比如库存现金的管理课题时,相应的法规要求、管理的制度和注意事项均应体现职业规范、职业作风的融合等。其次、给短板搭建发挥的舞台,用好短板,变短板为长板。《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素养养成》等课程的单独开设虽有利于让学生重视职业精神的养成,但单独授课的课程专业支撑弱,其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必须依靠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过程中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好。会计专业课程的授课相对来说较为枯燥,而通过微课嵌入、课前三分钟、视频、新闻、案例等多种形式的兴趣化教学职业精神,不仅能活跃会计专业教学课堂,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更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绿色教学环境中对职业精神逐步体会和领悟。最后,用好长板和短板的协同作用外,还应调整好短板和长板之间的铁箍。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整体发展系统,需要各个板间密切配合,管理好铁箍,经常调整好铁箍的位置。做好课程设计,课程体系调整,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和职场不断提升的要求,做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二)职业精神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创造绿色教育生态

除了课堂教学活动外,课外课堂,第二课堂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走进企业,扩展专业认知,体会职业的敬畏感,或在校中企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在校园职业教育活动中感受职业精神的魅力。从绿色生态的角度分析,会计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融合,应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和人生为出发点,努力贴近学生的职业成长需要,开展养成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理解职业精神的价值并获得成长;加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的体悟,让学生在日常工作的学习和行为中形成良好的品质,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后,关注自我的成长,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锻炼中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林青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