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学籍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学分制学籍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实施学分制度的要素与特点

学分制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是基于学分评价审计学生的学业完成状态的一种学籍管理方法,其顺利开展必须依赖一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选课制度

选课制度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课程、老师,是实现学分制管理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选课制度的出现,首先体现了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考虑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意愿和特长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而且充分锻炼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判断、思考与实践的能力,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弹性教学

弹性教学是学分制的核心思想,考虑学生是否结业的优先条件即为学分是否修满,从而使得学生们在可允许的年限范围内提前或推迟毕业。弹性教学使学生们在同一个学校内享受不同的学习制度,既可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前毕业,也可以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留足了学习空间,通过延缓毕业来完成自己的应该学习的内容。

(三)重修与学分奖励制度

重修与学分奖励是学分制的补充与延伸,是对正常完成学业的流程的一种弥补。在很多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个人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考试不过关,从而获得不了足够的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表现优异而获取额外的学分,所以重修可以让正常考试不过关的学生通过额外的一段时间来重新学习进而重新考试,而学分奖励则是通过学习之外的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个人创造性,通过个人创新和努力来获取额外的学分。学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独特的特点,相比于学年制,学分制度条件下的高校学籍管理不仅可以使用量化的、可对比的审计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降低了学籍管理的难度,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和环境更加多种多样,更容易为社会创造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中采用学分制来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四)教学计划更加多变

基于学分制开设的基本要素,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会开设很多种类的科目,比如针对某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必修课程、针对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增加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的公共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加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和涉及范围,而在教学安排上,相关人员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地安排整个教学内容的实施,从而使专业课程与兴趣相关课程互相穿插,相互扶助,最终完成整个学业的学习。

(五)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

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使整个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本的单一模式的限制,通过对学分制设定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加以公共课程的辅助,使学生们不在整天围绕着老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们只需要获得相关科目的学分,即可实现对课程的学习。同时,学分制的出现也使得双学位、主辅修专业的出现成为课程,通过放开专业限制,使学生们以高昂的兴趣去接受更多的知识内容。当然,学生对学分的获取也可以通过参加部级或省级的考试或比赛,或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来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六)教学条件更加人性化

学分制的弹性教学使学生的学业完成不再受四年期限的限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获得规定学分提前毕业,学习差或由于特殊原因的可延长学习期限,休学后再继续完成学业。同时,学分制的选课制度,让学生们更加自己的需求、实际情况以及老师的授课情况自主地选择老师、授课时间,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使老师之间互相竞争,增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此外,重修和学分奖励都辅助学分制的顺利进行,最终使得整个学籍管理突显以人为本的特点,整个管理过程更加人性化。

(七)容易实现信息化管理

学分制最终是以学生的学分作为计量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设定使得学生的状态可以量化评判,再加上是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有很多重复的、繁琐的统计工作与排选课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所以可以通过设计和实现一套完成的、友好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来实现学籍信息管理工作,通过专业化、信息化、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提升学籍管理的效率,使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实施与现状

(一)实施弹性教学

按照学分制度的要求,以学分制度为核心开展学籍管理工作时,校方增加学生们的选择条件,学生在入校一段时间内,如果认为不适合已选择专业的学习,可以给院校相关部门提出转专业申请。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学院安排的学习进度,自行选择高年级的课程,并且按照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从而得到相应学分,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毕业的学分要求,那么学生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即完成了自己相应的学业。在高职院校中,普遍看来规定的时间内为3到6年,即学生如果在提前1年的时间内满足了毕业要求的学分,那么就可以提前申请毕业,当然,如果在4年内没有达到学分要求,则可以推迟一到两年毕业。

(二)开展学生选课或免修

在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中,采用学分制度开展工作,一般都会设置选修课程,这个主要是为了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们的兴趣需求而开展的公共选修课程,以及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人不同需求而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为了方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适合自己的上课时间,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选择老师,从而满足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或要求不同的各种需求。此外,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给学生提前毕业提供条件,专门对于一些课程进行学习前考试,如果成绩能够满足要求,那么该学生将不用学习该课程将直接获取相应学分。

(三)主辅修课程配合

在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们自身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会在专业主修课程之外,开设梯次分配的辅修专业课程,或者设置双学位课程,从而使学生们在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辅修专业的培养得到更多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一个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在以后走入社会中才更有竞争力。

(四)实现网络信息化

基于学分制度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过程繁琐重复复杂,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将自己的学籍管理工作通过设计与开发专门的学籍管理系统来开展。通过在学生入学时将各种学籍信息录入到学籍管理中心,到学习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的记录与处理,最后到学生毕业离校,所有的过程都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系统来实现,大大降低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但是,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在学分制条件下的开展与实施并不理想,很多实施阶段与实际理想达到的都有很多差距,有的甚至还处在理论分析或者初步建设阶段。比如有很多高职院校的3年提前毕业的弹性教学并没有真的实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在学分制的要求下提前毕业。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在师资上、教室资源上都很欠缺,这些都造成选修课程落于形式,重修课程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而不能正常上课。此外,在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上,也会由于服务器配置不够,系统应用安全和网络安全级别不够而发生被黑客攻击的情况,这些都是实施学分制度顺利开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思考与完善

(一)落实到位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对于学分制度的具体实施必须落实到位,不能浮于形式。尤其是在选修课方面,必须按照专业课程的标准来为其安排上课时间与所用教室资源,同时还要对老师进行师资培养,通过不断调整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体系,鼓励老师多探索和研究新的、前沿的内容,并且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模式上都需要下功夫去提炼,从而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关于学分修满即可毕业的弹性教学也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开设专门的沟通会议来鼓励学生多多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公共课程,按照自己实际的能力来选择额外的课程来获取学分,通过参加额外的部级比赛或其他活动来获取更多的学分,最终推动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完善制度和设施

学分制度的具体实施需要更加符合实际的制度细则,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对实施细则进行制定,大胆地打破原有的学年制度和班级制度,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或公开课程。同时,将选修课程的制度与限制放开,适当地在晚上或者周末安排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同时,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下功夫,多建造一些实验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等,从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与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同时,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让学生突破在时间、空间上的学习限制,通过个人的移动终端即可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学习,从而为学生们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改进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提升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然而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最后的应用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和磨合期,这就需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应用学籍管理系统时,要不断地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系统的不足提出建议,并且通过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改进,最终是学籍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总结

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以学分为计量来考核学生学习状态为核心的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选修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性化的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学籍管理系统来开展。当然,此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通过对制度的不断完善、具体内容的落实以及对学籍信息系统的改进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从而使其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伍剑峰 周晓纳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