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4篇)

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4篇)

第一篇:中高职物流管理设置与衔接

摘要:

无锡市中职和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普遍,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情况。在分析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有效衔接,形成分层次、有侧重、有对接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体系。

关键词:

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衔接

当前,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无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社会急需大量有技能、懂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近十年以来,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不够精,高职学生管理服务能力不够强”的局面依然存在。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物流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原因是各类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物流专业时忽视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忽视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及两者的必要衔接。目前无锡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中职学校8所。为深入了解中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及衔接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及相互间协调发展,本次调研选取了无锡市具有重要影响的8所中职院校与8所高职院校作为分析对象。

一、无锡市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一)中职院校

截至2015年9月无锡市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有8所。其中有2所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招生。由于各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人才培养目标

调查显示,部分中职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缺乏认知,对物流专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把握不准,专业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些中职院校物流专业都是在原有的管理类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抽象又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岗位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或者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特别突出,面向基层物流操作岗位,主要从事一些技能型操作的劳动,像搬运、装卸、配积载、拆拼箱等工种。但从实际情况看,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目标定位不符合上述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除无锡交通技师学院开设了物流作业生产实习、驾驶训练与考证两门带有实践操作性特点的课程外,其他的课程设置均与高职院校相差无几。特别是无锡技师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缺乏层次定位、缺少专业特色、没有体系已经成为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对于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缺少内容体系成熟的中职院校专用教材,致使有些学校直接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有的虽然注明是中等职业院校专用教材,但其内容与高职院校无异。

3.专业教学资源

(1)师资情况

中职类院校的专业物流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无锡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存在师资缺乏问题,现有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历。除了近年招聘了少量物流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引进少数曾在物流企业工作过、具有一定物流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外,基本上都由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致使中职学校物流教师队伍理论基础薄弱,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善,同时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2)实训资源情况

在无锡市8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没有开设专门的校内物流实训室。有的学校虽然建有实训室,但实训设备简陋,实训内容单薄。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物流实训室是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现代物流技能竞赛场地,该实训室在无锡市中职学校里应该是最好的,但该实训室也只有两台叉车、几个托盘、一套仓储软件及几排货架,仅仅只能从事基本的入库、出库实训任务。由于物流实训设备的投资较大,加之物流专业是边缘专业,领导重视不够,导致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4.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都较高,薪酬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平均水平。由于物流行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就业门槛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学生对物流相关工作的认可度较低,导致中职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的建设思路、建设水平、课程体系及学生就业方向。目前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关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即培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能服务于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多数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就业定位缺乏必要的调研。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校盲目追求“高端化”,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几乎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学校培养的范围过度宽泛化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制定既能迎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贯彻执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在锡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也有较大差异。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从8所高职院校物流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础专业课程多数包括:管理学、现代物流概论或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等,其中物流信息技术被所有的学校视作专业核心课程。无锡商业职业学院还将物流系统规划及物流运筹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为迎合快递业的发展,2016年该院又将快递实务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可见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3.教学资源情况

(1)实训资源情况

近年来,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在校内物流实训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实训条件有了显著改善。2008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占地约450平方米,集智能化立体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装卸与搬运及包装技术于一体的全真实训中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综合实训室分为软件和硬件实训两部分,软件实训室包括物流综合实训、仓储运输实训、国际货代模拟软件。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室以软件为主,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供应、采购、销售、运输、货代、集装箱货场、仓储、库存等物流运作及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流程。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涉及业务领域宽泛,实战性较强,尽管学校投入较大,但在实训教学中仍不能满足全部专业课程的需要,因此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物流装备纳入学校实训资源。

(2)师资情况

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师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26%,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5.3%,其士(含在读)占5%。“双师素质”的教师(特指各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占70.91%,专任教师中物流专业毕业的教师大约占20%,其他均为管理类专业转入。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15%,从事过物流相关工作的教师占2.3%。企业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上基本能满足了专业教学要求,但具有物流实践能力的师资明显不足。

4.人才培养就业质量

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从各学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数据来看,无锡高职院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率与协议率均较高,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5%。但从2013、2014、2015三届毕业生的跟踪抽样调查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与物流相关工作的比例不到50%,专业对口的岗位大部分集中在货运、物流业务员、快递分拣员等岗位,很少有人做仓管、搬运、包装、运输调度、库存控制等岗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毕业生再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到10%。可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

依前文分析,目前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渠道和机制。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两者应有不同的定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物流实践操作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则以物流实践管理人才为主。

(二)专业设置缺乏有效对接

无锡市中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时“盲从”的现象比较严重,各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专业调研和可行性认证,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专业的有效对接,没有站在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分析两种职业教育体系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在后续发展中很难对专业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衔接。中高职物流专业的衔接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考虑两者之间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与共性,避免粗放地设置专业。

(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在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中课程重复现象很普遍,其中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尤为严重。从专业知识的共性上看,中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出现重复交叉,但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时,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应体现出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中职学校的课程大纲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高职甚至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明显区分度。

(四)教学资源缺乏共享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实训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近年来无锡市高职学校建设了一批物流实训中心,实训条件得到改善,为高职学校开设物流技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中职学校在物流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原本以学习技能为主要目的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训条件,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高职院校的师资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经历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在物流理论方面相对成熟。中职院校中的“技师型”的教师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中高职在师资的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无法展开。两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互补,制约了无锡市中、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衔接对策

(一)衔接专业设置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依靠地方物流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岗位对物流人才的需要,研究制定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专业体系。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时应统筹考虑企业对操作性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形成有别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差异化专业建设路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口径源自中职院校又高于中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口径的大小,制约着两者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无论是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职业素养还是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应该是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体现规范化、递进化、层次化,才能促进两者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衔接培养目标

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但在具体培养目标上必须要体现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面向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实践管理型人才。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然是面向实践,前者侧重实践操作,后者侧重实践管理。以实践为纽带,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专业发展中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三)衔接专业课程

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更多地开设实训、实践类课程,强调课程与物流操作的无缝对接。专业基础课程应侧重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应突出职业能力为本、偏重物流协调与管理能力。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应遵循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要求及特点,构建互补性强、可延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衔接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中高职院校应制定既有差异又有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编排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要避免两者教育体系、教学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深化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可适当引入高职层次知识点,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的同时,可融入一定比例的基础操作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本领。

(五)衔接教学资源

物流教学资源呈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拥有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师。中职学校拥有良好的生源和具备丰富企业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学能手,但缺乏理论教学师资及必要的实训资源。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中职院校技师参与制定实践操作类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中职院校可以聘请高职院校教师讲授部分理论性强的课程。构建中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两者教学质量,促进区域范围内物流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四、结语

由于教育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造成了无锡市各类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等状况。加快无锡商贸物流职教集团建设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依托职教集团,将集团内相关企业纳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范畴,借助企业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中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职教集团内“3+2”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有助于推动和完善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教育衔接。在集团内建立企业、中职、高职三方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岗位互补轮换,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作者:张中华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基于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2006、2007届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20-22.

[2]黄日强,邓志军.试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7):48-52.

[3]徐静?,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8-10.

[4]蔡勤生.以现代学徒制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2):18-21.

第二篇:中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

基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入手,从岗位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及应用岗位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论证并完成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职业能力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高职衔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何衔接,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及课程方面如何衔接是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而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没有课程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流于形式,只有不同层次教育类型实现了课程衔接才能真正体现不同层次教育类型的衔接。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其次才是在课程体系衔接基础上的课程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国内虽然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但课程衔接只是被当作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并没有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系统培养的角度进行系统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随着实践的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地位逐渐得到认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的问题,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高职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层次不高甚至倒挂中职等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中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发展过程的差异缺乏认识,在于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认识不清晰,使中高职教学目标层次大体相同而导致的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通过对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关的核心要素如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使用工具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异,以此作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从中职的技能型人才向高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从中高职培养目标分析入手,通过分析中高职培养目标,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再分析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多等特点,而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上会有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对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只能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来入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关键词有:“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仓储、配送、运输等基础服务技能”,“在物流行业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一线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高职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关键词有:“面向物流行业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物流服务专门知识”“具有(岗位名称)等基本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的层次不同,中职属于服务一线操作性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属于熟练技能操作员不含基层管理,高职属于服务、管理一线,职业发展通道上含基层管理岗位;二是职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中职的职业能力培养在技能方面,而高职的职业能力培养侧重在技术技能方面。这些差异最终是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

不论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还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课程体系都是体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如何从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成长角度来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衔接就需要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入手。因为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分布广的特点,所以,进行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只能从工作性质的大类角度分析,不可分得过细。下表是对适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岗位工作能力的差异主要从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具这三个维度来体现,因为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对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工具对应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通过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方面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正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依据。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确实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描述就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差别。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技能的培养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除了技能培养外,还增加了技术方面的内容。

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和途径

(一)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和就业岗位多的特点,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行业背景迥异,所以不同的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实现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领域的衔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素质与能力培养并重。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作为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准和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模块完成。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

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并重的指导思想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也就顺其自然形成了: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和职业能力提升途径。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主要以增加的某些课程或者某些课程中增加的内容来体现,增加的课程一般是源于物流企业中的某些岗位;在中高职的同一门课程中出现的高职课程内容比中职的多,往往是由于在这一岗位上有需要高职的知识结构所支撑的职业能力,所以就会出现同一类的课程中,中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以下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和宜宾职业技术学校(原宜宾商业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示意图,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总结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中高职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中,课程体系的衔接在整个衔接体系居于核心位置,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构建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需要紧紧抓住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和实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是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切合度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最终体现的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度。

作者:黄俊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2]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5]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

[6]武佩牛.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2007(4).

[7]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03(8).

第三篇:物流企业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

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以昆山地区物流企业为例,分析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岗位需求;人才培养;物流管理;昆山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进而带来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然而,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过分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企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笔者以昆山地区物流企业为例,通过分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思路,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策略。

1昆山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昆山位与长三角地区,是一座新兴的商贸城市。由于昆山经济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昆山市政府相当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积极促进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合作,提高物流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数据统计,昆山物流管理人才的层次结构接近于金字塔,物流从业人员中,9%的岗位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战略判断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负责整个部门的管理和组织,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47%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和运营管理,属于中级管理人员;44%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事件的操作,如货物上架、运输、包装等,偏向于体力劳动,为初级水平。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人员的需求巨大。而昆山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源于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岗位转移而来的农民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等。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昆山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1]。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不明确[2]

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现象,较少经过企业调研,较少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较少考虑当地经济和发展的需要,以致专业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不符,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专业设置过窄,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沿用本科教育的方法,忽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没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2.2实训资源缺乏

各院校虽重视实践性培养,但实训设施有限,只能通过企业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主要以校内教学为主,利用实训室已有的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校内实训室由于受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建成符合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大多实训基地存在综合性差、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校内实训教学与物流行业的发展相脱节,实训教学效果较差。校外实习主要以校企合作方式展开,通过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加深学生对岗位需求、岗位能力的认识。然而实习岗位比较单一,主要是与仓储物流相关的岗位,从事的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工工作,工作性质重复、单调,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的领域,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实习过程中形成的岗位能力不符,造成学生心理落差较大。

2.3教学方法落后

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上课时,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脱离实际,违背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物流只限于理论掌握阶段,很难应用于实践。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企业最看重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了,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2.4师资力量薄弱[3]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崛起的行业,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多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本身不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主要由管理类、交通运输类等相似专业演变而来,没有经过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物流方面处理问题的方法一知半解,缺乏物流学科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师资整体水平一般,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

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3.1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调研昆山地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物流管理应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职业领域、职业能力的分析,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指导,培养面向地区性物流园区和企业,在一线从事中基层物流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使得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3.2构建符合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3.2.1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需求分析[4]

针对昆山人才市场的需求统计,对物流相关职业进行仔细和认真的研究,以企业工作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确定学习任务,以此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得课程设置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对毕业生、物流企业调研发现,目前物流行业岗位存在第三方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职业方向,学生所从事的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几方面的工作,结合具体的岗位设计整体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学有所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3.2.2构建“1+4+N”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昆山经济、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得出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巨大,剖析其岗位素质要求,搭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完全相符的“1+4+N”的体系框架。“1”指职业能力专业平台,即专业课程平台,“4”指制造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物流职业方向,“N”指选修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未来的规划任意选择部分课程,选修课共计13学分。第1、第2学期重点学习基础课程,如“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第3、第4学期重点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如“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技术课学习阶段,如“国际货运”、“生产运作管理”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并有对应的教师进行指导。“1+4+N”课程体系满足了昆山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中不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而且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专业选修课,根据昆山企业需求特点和学校特色把专业分为几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有用人才。

3.3采用“三阶段,三循环,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段”即物流认知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一年级的认知实习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前的重要环节。通过认知实习,走出去,到社会去参观、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应对等的实际状况,以亲身感受与体会社会的发展及变化,了解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及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业务流程等相关工作。二年级的企业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物流企业岗位,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加以运用。三年级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兴趣及所选专业安排不同的就业岗位,结合四大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敬业精神,使学生得到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从事技能应用工作的初步能力,完成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三循环”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三重循环,这是将理论成功运用到实际的有效途径和理想的做法。它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做好准备。学生需要找出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后续的学习中重点强化相关知识,使学生直接从学校融入企业,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专业设置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规律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通过校内基础技能学习、校外职业认知实习→校内职业技能学习、校外顶岗实习→校内综合技能学习、毕业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5]。“三结结合”即德技技、理实、课课证相结合。“德技结合”是指物流专专业在专业课课程研讨时,共共同探讨各门专业课程程涉及的德育育教育资源。教师备课时时把德育教育育与专业知识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时加强自身的的道德修养,不仅专业知识识和技能与社社会接轨,思思想品德也能能符合社会需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在在讲述理论知知识的同时引引入品德方面面的案例,通通过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此外外,在体验式教学法中中,教师通过过设置情境,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行角色模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体体现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程度,还体现现出团队合作作精神、为人处处世的态度等等德育方面的的内容。“理实结合”是是将理论用于于实践的一种种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学中引入真实实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成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知识的学习。“课证结合””是把专业涉涉及的单证员员、助理物流流师、助理采采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人才培培养目标结合合起来,把课课程内容与证证书考试范围融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考考试通过率。

3.4构建校校企合作平台台

为达到到物流管理专专业学生岗位位职业能力的的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够够在真实职场情境或真实企企业环境下完成相应实实践技能的锻锻炼,物流管管理专业与企企业合作,学学生通过企业业掌握了实践技能,企业员员工加强了技能培训,成为与行业业交流的重要要窗口。一方方面,校企共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实训室,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与与教材,共同同进行员工与与师资的培训训,使学生更更符合企业需需求;另一方面,双方定期期开展双向性的技术培培训和技术合合作,让双方方能共同渗透透到对方的日常工作和生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专业教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场,与企业人人员共同研讨讨流程管理、物流操作等等课题,同时时企业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方案、培养计划的制订订,参与课程程标准、课程程整体、单元元设计、学习习情境等设计计,参与课程教学与实践环环节辅导,使双方的合合作能进入良良性循环,形形成“共生型型”关系。

3.5建立“双师型”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

构建一一支校企合作作的“双师型型”素质的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重视利用企业和社会会资源,促进进学校与企业的全面沟沟通与合作,实现技能型型、应用型的的人才培养目标标。校内专专任教师,要要有敬业乐群群,对工作精精益求精的态态度,掌握本本职工作基础理论,能运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决问题,对本本专业最新成成果有一定了了解。教师要要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与学习,不断提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自身身素质,学校校也要协助教教师实施能力力提升计划,例如,学校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培训、专业实实践技能的培培训、安排教教师到高校继继续进修、选选派教师进企业访问学习和和组织企业人员与学校校教师深度交交流,使教师师能够与时俱俱进。企业兼职教师是由本专业聘请的一批在企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构成的,由于兼职教师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讲课过程中,能够融入企业案例,使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教学效果良好。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开发实训基地,课程成绩的评定由专兼职师资共同负责完成,实现了课程成绩评定的多元化,打破了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融入了过程性考核。

4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学、有效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物流业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

作者:李秀丽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甘红云.关于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7):139-140.

[2]齐君伶.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75-77.

[3]王友青,刘艳.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9):61-64.

[4]黄婷,陶卫.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老区建设,2009(07):57-59.

[5]吕永壮.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协论坛,2010(01):162-163.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摘要:

随着国内外各经济体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职学校也纷纷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为我国物流行业提供技术型人才。本文从提高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质量出发,探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义以及策略。

关键词:

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引言

一提到物流,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快递公司,当然快递公司是物流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代物流并不仅仅局限于物流公司,它还包括港口、海关、货运企业、商贸企业中与货物流通有关的存储、运输、配送、货运等内容,而随着现代货运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对于那些既能够掌握物流系统化管理理论又能够进行货物流转操作实践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其培养出的学生的业务水平上,而衡量高职学生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其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职业技能与经验、职业态度与情感、与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等,而实践性教学通过真实的实践操作,让高职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了相关的专业技能,尤其是操作技能;其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而学生通过实践专业课程,不仅能够丰富感性认识,还能够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生动深刻。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是其学习的重要目的,而实践性教学恰好就是一个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能力还能够提高思想素养,例如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广,层次明显且系统性强,因此,高职学校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还要挖掘物流企业的教学资源,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程实践空间。

1.课程设置

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支撑,因此高职学校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实践的要求。例如某高校的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本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对仓储管理这一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调整,从而将对学生的专项能力要求转变为能够检验单证,能够进行入库验收和堆垛作业,能够开展储位管理,能够根据货物特征进行货物养护,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仓储物资进行大盘点,能够进行出货验收和退货处理,能够根据货物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装形式和包装方法,而这样的课程要求不仅能够在理论上加深学生对仓储管理流程的印象,还能够使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更具针对性。

2.实践平台

搭建实践平台是高职学校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保障。高职学校的实践平台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校内的师资队伍和技术设备设施组成的校内实践平台,一是由校外实训基地构成的实践平台。例如某高职学校在实践平台搭建的过程中,一方面完善校内实训室,分别建立了负责仓储管理与运作、运输调运、货物分拣、货物包装的综合物流实训中心,负责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的国际商务实训室,负责网店操作和网店经营的电子商务实训室,负责物流企业模拟经营管理、供应链模拟管理的物流仿真实训室等;另一个方面又积极地与国内正规物流公司签订合作合同,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的仓储、派收、客服、调运等实训岗位实习,以提高学生业务水平。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落实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手段,高职学校在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性改革时应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一、建立认知,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或到企业内部参观了解出库作业岗位和作业流程,从而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或在企业参观中现场教学,向学生讲授出库作业的流程和操作技巧,以帮助学生完成理性深化学习;二、知识应用,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产性实训、单项任务实训、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综合物流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结论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高职学校应该秉承着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专业发展目标,建立具有明确培养目标、规格、职业岗位群和执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在完善校内物流实训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强化校企联系,建立起具有牢固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作者:张玲燕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忠,陈榕利.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1:303-304.

[2]姚静怡.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40.

[3]张翔.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5,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