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

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现状及原则,最后探讨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实现路径,包括构建心理育人家校共同体;树立家校同责共育意识;搭建家校互联互通平台;健全家校协同管理机制。

关键词:心理危机;家校协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者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言而喻。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原生家庭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影响甚大,通过家校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和关怀心理危机学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家庭因素是心理危机学生产生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它持续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其视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合作,丰富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家长适时改变与学生的相处模式,这有利于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康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离不开家庭协作。家庭是大学生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部分,学生处在危机状态下,家庭不支持或支持不当,都会加大危机事件的风险,直接影响危机干预的效果。而家校合作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家校协同育人会让心理危机学生感受到温暖,有利于其心理康复。

(二)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

优化高校教育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支持。家校协同育人,在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第一,家庭作为参与者,可以为学校工作提供意见。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能够将社会的评价和意见反馈给学校,这有利于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家庭作为见证者,能够监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受益人是学生,家长通过学生的改变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家庭作为传播者,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家庭接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并向社会进行正面宣传,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也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利于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现状

(一)高等教育中家校协作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长效的家校协作机制,家校协作体系尚未形成[2]。第一,对家校协同干预价值认识不够。部分家长认为高校是学生教育唯一的主体,把学生教育问题完全交给高校。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教育多数学生的教育管理不需要家庭参与,只有极少数特殊问题,家庭才需要参与。第二,家校协作未有实质进展。家庭认为家校协作机制建立是学校的事情,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高校由于学生生源分布广,学校教育管理力量有限,家校协作推进力度不够,导致家校协作流于形式。第三,辅导员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繁琐,没有精力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受限于空间、经费等因素,辅导员很少有机会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与家庭沟通比较流于表面。

(二)家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亟需提高

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还需要提升,一方面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辅导员配备不齐全;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质量提升缺乏保障。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师专职教育和辅导员专业培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家长和学生,受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和唯成绩论观念影响,多数家长只关注学生学习,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与学校心理健康意识水平的不对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很难真正融入家校合作。

(三)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家校观念较难统一

大学生危机干预处理最大的阻力来源是家校关系不和谐,本质是家校观念较难统一。学校处理危机事件的底线是确保学生安全稳定,在与家长沟通中,某些工作人员过分表达学生在校的危险性,甚至存在把学生当成“不定时炸弹”的思想,家长情感上不能接受。家长对于心理危机学生事件的处理,缺乏责任担当,回避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批评指责学生,且对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不配合。从学生本人角度而言,心理危机状态下需要各方的关爱和支持,家校观念的不统一,既不利于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又有害于学生的心理康复。

(四)危机干预中家校处理方法有待改善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在学生出现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时,才会联系家庭参与处理。家校沟通协作的基础本身薄弱,尚未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家校在处理方式上过于简单直接,互不接受。突发事件给双方带来的压力,导致彼此缺乏沟通的耐心,双方在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聚焦学生问题,偏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目标,因此,家校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水平均有待提高。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原则

目标一致是心理危机学生家校协同干预的前提。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家校保持目标一致,有助于克服高校、家庭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隔膜,增加双方的信任。家庭和学校虽然在教育方式、理念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彼此统一的目标。心理危机学生的危机状态是暂时的,家校合作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坚持目标一致原则,形成家校干预合力,心理育人效果会更明显。

(二)理解尊重原则

理解尊重是心理危机学生家校协同干预的关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家校的密切合作是关键环节,学生处在危机状态下,亟需外界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和学校是心理危机学生获得支持力量的两个重要的单元,家校间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创造一个彼此平等、双向互动的沟通环境。在理解和尊重的原则下,家校共同面对危机事件的压力,共同寻找最佳的心理疏导方案。

(三)同心同向原则

同心同向是心理危机学生家校协同干预的核心。心理危机学生育人工作既困难又复杂,家庭和学校面对的压力实际上是一致的,家校应该形成共识,同向发力,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双方不能站在对立面处理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同存异,共同面对,只有激发家校协同干预的向心力,才能保证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干预过程有条不紊,才能为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进而使得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

(一)构建心理育人家校共同体

家校共同体是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突破“一主多辅”育人格局、调节育人目标偏差、打破单方发力局面、克服家校沟通隔膜及实现自我功能强化[3]。学校要将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统筹指导。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工作的指导,确保普查的效果,针对普查学生记录,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个人档案和家庭档案,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建档工作,并将家庭纳入心理危机学生干预管理体系,让家长参与心理危机学生预前、预中、预后全过程。学校要拓宽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教育的途径,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讲座,为家长提供学习宣传资料,定期开放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参观、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心理育人家校共同体构建。

(二)树立家校同责共育意识

心理危机学生的安全既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信誉,也关系着家庭幸福。家校要树立同责共育意识,共同担负起心理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责任。第一,加强学习,达成共识。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对《精神卫生法》《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的学习,增强责任感。第二,以育人目标为统领,夯实合作基础。心理危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期望,符合双方利益,以此统领,凝聚共识。第三,转变工作方式,明确责任分工。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要分阶段、分层次,明确家庭和学校分工,明晰职责,激发学校和家庭的能动性,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层层推进。

(三)搭建家校互联互通平台

家校密切沟通是家校协同干预的前提。学校要为家校密切联系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做到信息互通、共享。第一,拓宽沟通渠道。学校在利用信件、电话等途径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保障家校联系畅通。第二,形成沟通常态。家校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定期联系,互通有无。在心理危机学生信息上互相补充、互相分享,及时更新学生档案。第三,建立长效联系制度。对于心理危机学生安排专人与家长一对一联系,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负责人要定期与家长联系,做到互联互通。针对心理危机学生开展专项家访活动,关心、关爱学生。

(四)健全家校协同管理机制

心理危机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心理康复、成长成才,单靠学校力量远远不够,家庭理应参与。首先,家长要转变对学生的管理观念,将对学生的期望转移到激发学生个人价值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其次,家校共同制定专业的成长计划。心理危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其专业性,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资源,为学生和家庭提供专业指导。最后,学校为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平台。心理危机学生个人价值的激发,离不开社会实践,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学生干部工作等实践机会,引导家长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为家长创造参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机会。总之,家校协同干预早已成为共识,但家校如何协同干预尚未形成定论,高校也尚未建立长效机制。笔者基于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的思考,构建心理危机学生的家校协同干预模式,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它为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旨在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危机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未来对心理危机学生育人工作的研究应该继续以个案为基础,建构自身的心理育人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谌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现状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92-95.

[3]李大庆.家校共同体: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6(12):8-10.

作者:王文锋 单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