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一)道德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④,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更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增强民族团结,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是一种将集体置于个人先的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责任意识,讲求社会道义和公德;其次,我们要培养自身的规范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因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追求一种包容、和谐、共生,更要求一种责任与道义担当。   (二)个人发展观——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在通过为国家奉献、为他人服务的社会认同努力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正当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前者要求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友善的社会处世态度;后者则是要培养大学生以诚信立身、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契约精神。这是国家稳定之基、社会兴旺之本,也是家庭和睦之方。在个人发展中,诚信是修养之宝,友善是交往之桥,敬业是造福之基,爱国是幸福之本。   二、民族高校生价值观塑造的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不论、爱憎不明、正不压邪等不健康、不文明现象,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出现使民族高校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层面上价值目标高调化,缺少冷静和理智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都关注国家事务与社会问题。在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稳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与行为上能表现出坚定支持党和国家的决定,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对待民族分裂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爱国行为中表现极端、片面强调个人自由、盲目崇拜西方三权分立式民主等。   (二)社会层面上价值取向多元化,缺少责任和担当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当复杂环境中问题与矛盾突显时,他们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等问题的选择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多地试图努力寻找取舍兼顾、义利共济、左右逢源的最佳结合点。若与己直接无关,则持严以律人的批判态度;若与己相关,行为上表现出无能力,以宽于待己的态度,把问题归因于外在环境,努力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开脱。   (三)个人层面上价值标准双重化,缺少自律和自强当下社会现实功利性氛围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地位和财富作为人生成败与幸福感评价的标准被最大限度强化后,学生的个人理想过于趋向短期性、现实性、功利性,甚至片面坚持“幸福是造福与享福的有机统一”⑤。虽在思想认识上认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行动中难以知行合一,导致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产生矛盾和差异。   三、民族高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同样必须首先成人,成人关键在学会做人。如果说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养成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阶段则当以“学成教育”为主⑥。学成教育是在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性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中去。“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制度基础才能切实发挥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效能。”⑦民族高校是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该积极调动一切教育要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内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输送正能量;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教育方法也要改革原来的教条化、灌输式,不仅不能回避矛盾与问题,还要通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促进其内化过程。   (二)积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辅导员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师长,更是行为示范的榜样。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辅导员自身先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程序管理、生活帮助上,要发挥政治导师作用,注意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上,要增强权威地位;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处理好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利益上,要树立榜样形象。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涵了管理、教育、组织和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主动建设和营造,如组织各项活动、改良校园环境等。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优良传统的传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洗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产生转化和升腾作用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其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更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⑤。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和践行是手段性的,只有自身内在素质提升,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由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和睦、友好相处,谦虚谨慎、从善如流,还要注重协调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此外,我们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如参加军训、生产实习、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内涵,通过“学”和“行”结合,完成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行”的过程⑦,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理念上提出的一种普世价值。民族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论高度去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向社会、面向现实、认识自我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自我完善,最终在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汪涛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