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质量旅游管理论文

学生就业质量旅游管理论文

1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市场调查

1.1人才数量需求大

从全国就业市场需求形势看,中国旅游及行业增长速度居于全球第四,未来10年中国旅游及行业年增长率将达到10.9%。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3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全国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2012年旅游业总收入增幅为14%,预计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约2.85万亿元,增长11%。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近一个亿,其中直接就业人数1700万,间接就业人数8300万。旅游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大旅游产业理论建构下,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等对应用型人才的缺乏达到了惊人地步。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酒店基层服务、新型住宿接待业、国际会议服务公司、旅游网站、旅行社、旅游文化娱乐业、涉外旅游劳务输出等为人才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舞台。旅游业在新世纪的火爆发展使得旅游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就业方式、就业岗位多样。

1.2人才质量要求高

随着旅游体验时代的到来,加上旅游者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修养、知识程度、身体健康等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得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旅游服务的难度,因此对旅游专业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快,与市场及时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求有战略眼光,有长远职业规划的前瞻型人才;三是要求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四是要求吃苦耐劳的抗压型人才;五是要求对工作忠诚、对专业认同的专业对口型人才。邵琪伟也认为我国目前的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战略目标的要求。

1.3人才供需结构矛盾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其就业岗位应用型和服务性强,决定了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过硬的一线人才的强烈需求。从高校供给层面看,高中低旅游人才教育应当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结构,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纺锤型结构,处于中间层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数量居多,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场数量需求。但是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定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时整体性和前瞻性不足,有的在原有本科专业基础上进行了新专业转型,其人才培养对原有学科体系依赖性强,有的专业设置时间不长,有的存在资金投入不到位等原因,市场供需层面的结构性矛盾明显,造成了毕业生虽多,但并不能很好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突出,行业就业率低。

2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也是评估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从微观角度审视,包括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就业率;从宏观角度探析,还包括劳动关系的确立、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评估、工作的稳定性等相关的满意度指标。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工作可进入性强,就业率高,然而就业质量才往往体现职业发展情况的本质。现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A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相关数据,对其就业现状作如下分析:

2.1就业质量不高

一方面,与实践性和应用性弱的传统专业相比,就业率遥遥领先。但是,临时就业没有正式就业协议现象较多。诚然,低签约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国家对大学生就业也鼓励先就业后择业,但在普遍能够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学生不愿意签署正式就业协议,说明他们对自身以及职业未来发展等问题较为模糊。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临时雇佣而无劳动保障、保险情况较多,他们在与学生签署正式就业协议时,也会根据学生特点综合考虑,使得毕业生在劳动关系确立上并非易事。

2.2专业对口性不强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从就业实际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旅游行业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还需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接受进一步锻炼,能实际从事旅游企事业单位中管理岗位的人数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初次就业后基本上处于灵活就业状态,2010届、2011届、2012届、2013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都在88%以上,其中,近四届毕业生在旅游管理行业企业对口就业率分别为54%、52%、53.2%、52.9%。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低,学非所用矛盾突出,造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源的浪费式投入,极大程度影响了毕业生岗位升迁和职业认同感。

2.3就业满意度不高

《英国核心能力指南》中指出:“核心能力是能使人找到工作,资格证只能使人获得面试的机会”。核心能力在促进就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承受能力等方面。而通过就业单位对A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抗压力,沟通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这些正是就业单位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改进之处。

2.4就业观念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就业方向、职业定位等认识不清。一是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旅游行业工作需要从基层做起,但学生很难从长远角度去考虑自我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升迁无望时,容易流失;二是没有长期从事服务业的心理动力,抱有一种不愿意服务于人的心理,觉得低人一等;三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多数岗位是吃青春饭的,待到年龄已高还是要跳槽,不如早作准备;四是自我就业意识相对薄弱,通过对A高校该专业毕业生调查发现:有28%学生觉得如果家庭及社会关系能够解决就业希望能够得到父母帮助,23%学生选择依赖学校、老师、朋友等自己已有的资源,12%学生对就业路径比较模糊靠运气,只有37%完全选择依靠自己的能力主动找工作。总而言之,以A高校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已经较为有效地将毕业生推向市场,就业率呈现稳定、较高态势。但是依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专业对口性不强、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观念不合理等都极大影响了就业质量的提升,也使得目前的就业状况尚未能满足高度发展的旅游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质量需求。

3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高校需进一步搭建就业平台,推进以能力提升为宗旨的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3.1确立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专业现有的学科资源优势,并整合学院已有优势学科资源,确立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业主要集中于服务地方和长三角区域。基于此,利用地方旅游市场,打造立足地方、辐射临近联系密切的长三角经济圈,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与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应用型人才切实可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就业对口率。

3.2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针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薄弱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实行课程的整体优化,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创新能力为抓手,构建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中一要关注专业方向的细化。可以根据目前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方向,在大方向下细分小方向,并以专业任选课、限选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为载体展现,还应进一步根据大旅游产业下的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二是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关系,适度调整学时比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倾向、年级实行灵活学分制,以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3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特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基层岗位脱颖而出打下基础。加强校内专业实训教育,可将课堂搬出教室到实训实验室或者到旅游单位参观学习,也可为学生提供较近的旅游公司校外见习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涵盖面广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与企业、与社会的合作,让学生在高校自身所无法提供的真实的市场环境和工作场景中经受磨砺和考验,使其在投身工作后尽快能够成为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拿来即用型”人才。二是以素质拓展类活动为抓手,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科竞赛活动,注重学生学科意识的强化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科研实践,在研究中拓展能力,结合实习经历和实地考察在研究中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使毕业论文成为达到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节。开展专业性、拓展性第二课堂课程,建立“三元制”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借助旅游文化节、模拟导游大赛、旅游展板讲解、酒店礼仪风采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乐于接受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与提高,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到技能型岗位锻炼,将实践中所学返归教学。吸收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梯队。同时,针对《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温泉旅游管理实务》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将实践部分与理论部分分开,实践部分邀请旅游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优秀的一线工作者讲授,还可考虑返聘旅游企业的退休人员来校任教,或者采取专题讲座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体现以学生成才为根本的教学目的。

3.5加强专业养成教育

针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专业思想不稳固、创新能力尚需提高等问题,建议实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创新拓展+就业指导”的导师制,构筑以导师制为依托的专业意识养成教育模式,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度。尤其在新生入学时,加强归属和爱的教育,帮助学生对学校、对专业、对就业岗位清楚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学生只有确立了对专业的认同,产生了归属感,才会更好奉献自己。二是通过专业辅导规划大学生涯。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作为人生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熟悉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传授深入浅出的学习方法等来帮助规划大学生涯。三是高度关注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高级管理者须从最基层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探索精神。可以从创业家素质和精彩创业案例入门,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开展创业准备、创业运营、创业拓展等系列课程,利用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课程+指导+实训+投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四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不仅指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教育,还包括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按照旅游行业的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培养自己的修养,养成自觉的意识、习惯和行为,以符合行业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职业角色。在就业质量的提升中,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反思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市场需求,为地方与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抓好学生“出口”问题。诚然,旅游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提升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与大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新型高等旅游教育模式的创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从根本上保证就业的高质量。

作者:杨帆 朱定秀 程晓丽 单位:巢湖学院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