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初探(3篇)

高职酒店管理初探(3篇)

第一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模式创新

摘要:近几年来社会对酒店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作为第三产业的领军行业,传统酒店行业迎来了转型变革的热潮,酒店业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为新兴的酒店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摆在学校与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高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结合;培养模式

近些年经济的快速推动,我国酒店的数量随之增加。虽然高职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不计其数,但是高技能的人才供不应求,仍然有较大缺口。这不仅表现在人才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的质量上。酒店业的发展现状中,存在“酒店管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缺陷。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已经脱离企业的需求,出现供需错位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潜心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尤其是产学结合模式的提出,使得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有了方向与目标,实现不同于传统办学形式的全新办学模式、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产学结合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质量的必由之路。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行产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是基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现状提出来的,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应用型、实用型较强的一门学科,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工作和学习的互补。深化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1]。

一、产学结合的内涵

产学结合也称为“校企合作”,重点突出学习与实践,以学校、企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胜任力为目的。对于学校而言,产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是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结合可以输送大量的优质生源,增加企业的发展潜力。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互利双赢,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2]。产学结合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略带职业性

产学结合是学生走入实际工作环境的“第一道门”,“边学习、边工作”,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深入体会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技能。学生未出校门,就已经开始“工作”,“学中做、做中学”相互糅合,

(二)提升实践性

产学结合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验,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针,是产学结合的核心所在。

(三)树立引领性

产学结合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切口,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调整,起到引领性作用[3],将学习课程进行不断开发,强化教学内容,融合酒店管理实际情况,从而实现教学方法、模式的变革。

(四)兼具开放性

产学结合走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线,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关键是如何将产学结合,与用人单位需求对口。产学结合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产学结合不仅是学校共享资源,同时也是企业将实际的经验知识带到课堂,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双方一道努力,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产学结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创新逐渐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中心,社会需要大量具有高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人才[4]。对于目前高职院校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帮助、为社会作贡献,具有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相比于其他学科专业,更着重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企业追求创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学校内的环境氛围与企业氛围、学生的心态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酒店企业的运营系统等都与互联网相结合,应用系统与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在极速发展。所以,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加强自己的创新应用能力,就需要学会将书本知识与酒店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

(二)改变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酒店不断创新设备设施,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而学校的实训设备更新速度、完善能力远不及酒店企业[5]。所以,高职院校依托酒店企业,与之合作办学,既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也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真正让学生“未毕业、先就业”,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是改变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用人企业甚至把酒店真实环境建到了学校,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与用人企业“亲密接触”,进行实训,学生毕业之后就能直接上岗,迅速融入到酒店管理中。

(三)提高师资质量的有效方法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实力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较量”。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引路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综合能力。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深入企业、沉到底层,去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转化、寓用于教学改革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一线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教师授课时的纸上谈兵,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相信经过锻炼、下企业的教师,在教学效果上会有大幅提升。

(四)提升学生就业的必备砝码

产学结合在学生和酒店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了解的桥梁。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针对在校大学生[6],而且也可以运用到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巧妙地结合,帮助学生与酒店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好地满足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酒店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的高校内设置专业性课程,依据酒店自身对员工的要求,为高校大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方案,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就业的需要。

三、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背离需求

课程设置的初衷是针对酒店需求,但是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现状显然没有结合实际,书本知识过于集中,没有结合酒店的岗位需求设立。部分教材内容老化,学生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

(二)“双师”型师资缺乏

产学结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实践经验。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性的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捉襟见肘,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更显力不从心。

(三)教学体系相对传统

高职酒店管理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但是在产学结合的实际情况下,不少高职院校仍然立足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相应的教学体系,造成教学理论与岗位实际脱离。在实际走访的过程中,酒店也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等难以胜任岗位。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生还未毕业已先就业,提前感受职场的氛围和环境。实际产学结合的现状是酒店提供的岗位过于单一,主要是服务人员为主,能接收到的专业知识较少。间接地说酒店是根据经营情况安排,与学校的安排脱节,背离了学校培养的初衷。学生大多不安心在酒店实习,毕业后很少留在酒店工作。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模式的创新

(一)针对需求,设置全面合理的课程

课程与实际环境相融合:对于理论知识的提高,需要职业院校科学化地将酒店相关业务编写成书本知识,并将酒店各种业务与传统课程进行分类编排,将酒店餐饮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与运营环节加入到专业性课程中,实现学生学习与上岗服务同步,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合:将职业资格课程融入到学习课堂,对学生的培养需要灵活化,学生在完成自己专业性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前景等,在深层的学习酒店其他业务之后,获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考取中级餐厅服务员、营养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课程与技能大赛相融合:为了加深对产学结合的运用,关键问题是将课程和国家、省市技能大赛等活动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课程与酒店企业之间密切关系,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全面展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性知识技能。酒店管理专业有相应的技能大赛,诸如“全国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

(二)结合现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专业带头人:所谓专业带头人,是指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职业院校应加强资金扶持,尽可能地保证他们各类学术活动、科研活动等,以有效带动院校的学术水平。在考核上,要实行动态管理,按年度评选、考评,形成“鲶鱼效应”,促进更多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形成一定的考评机制,以此培养具有创新与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下企业”:对产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深化,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及教学水平,最优的选择则是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到酒店企业运营中。这样,首先可以为学校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指导教师带领高校学生进行培训实习,时刻跟随学生的学习步伐,共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引进兼职教师,增加队伍活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有利于增加“双师型”的活力,壮大师资力量,满足现阶段教学的需求。引进的兼职教师也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性技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来自于现任职于其他高校、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以及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另一种,则是来自于高端酒店企业,并且从事于酒店行业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其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领导管理能力。

(三)遵循实际,丰富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酒店管理行业的特殊性,其对人才的实践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强调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科学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习岗位培训相结合,实践性运用教学课程需要表现出课程的深层认识。认知实践教学:即要求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性知识的详细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融入到酒店管理课堂中,职业院校会设置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具体包括教师带领学生对酒店企业进行实地参观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酒店管理运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模拟训练教学:产学结合被运用的首要环节就是在高校内部建立相应的模拟培训室,包括酒店前厅、客房等。对于部分已经掌握理论知识的学生,高校可以在模拟培训室内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模拟训练。高校教师有针对性地依据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阶段性的考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社会性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为本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实践运用机会,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从事与酒店管理职业的具体要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定期性地举办会议以及类似于酒店服务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酒店举办大型活动时,学校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亲临现场服务。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性技能和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等。校外顶岗实习:即在合作酒店任职实习。这种培训方式可以说是互利三赢。一是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增强酒店管理能力,通过酒店考核的学生可以在实习酒店任职,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提高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成果。二是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知名度以及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制度性培养等。三是有利于缓解酒店员工短缺等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需要经过两年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经过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

(四)依托背景,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高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形式需要得到改善,不能仅仅依靠酒店企业单方的努力,也需要让酒店企业参与到高校专业培训中,运用产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等形式,这样有利于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双招式”培养模式:是高校通过与酒店企业签订培养合作合同,高校招生时,合作企业需要接收应届学生在其酒店中实习,对学生培训过程由高校与酒店企业双方共同负责,双方一起制定培养方案、安排相应课程等,理论知识由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共同负责,这样就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进行培训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可以留在实习酒店企业中就业。“双挂牌”培养模式:所谓“双挂牌”培养模式,即高校在合作酒店企业,进行挂牌以创建“产学研基地”;与此同时,酒店企业在高校进行挂牌以创建“员工培训基地”。这样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合作酒店内完成岗位实习等,酒店企业也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选择性培训。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可以同时满足高校、酒店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求。“冠名班”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以酒店企业的名称进行冠名,由企业与高校双方共同参与。依据各个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并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筛选而成立的“某某酒店班”。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学生对酒店管理具体了解,认识到酒店企业运营中的关键。高校可以通过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科学化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2+1”培养模式:依据酒店企业运营的特殊性以及采用的产学结合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与酒店企业合作采用“2+1”的培养模式,是学生学习阶段分为前两年在高校内学习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第三年高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学生安排到各个酒店企业的岗位上,并且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实习期划分为强制性实习和自主实习两个阶段。综上,本文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现状剖析,同时提出兼具实际性、可行性、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利用产学结合的模式,希望为企业搭建一条便捷、高效的技术求解渠道,避免企业走弯路,也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服务,提供些许参考。

五、总结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职业教育,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相得益彰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特色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添砖加瓦。产学结合,从学校层面来说,是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企业层面来说,高素质的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活力,带来新鲜“血液”,实现酒店企业的创新融合发展;对于学生层面来说,学习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了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学结合所要走的路很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功能,深化教学改革,不能用体制机制改革代替,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要抓住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补足实践教学短板。

参考文献:

[1].崔杰.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4):68-69.

[2].高昆,杨叶昆,康仕林.高职“2+0.5+0.5+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10-212.

[3].张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探索[J].知识经济,2014(18):125-126.

[4].王宁.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及成效——以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与无锡华美达广场酒店合作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3):67-68.

[5].张少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85-188.

[6].李龙星,袁畅,鲁桃珍.试论产学合作教育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43):60-61.

作者:庄敏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酒店管理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酒店职业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学校对学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性不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展“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将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融合一致,校内学习和岗位实习交替进行,根据个性特征实行定制式特色培养,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能力递进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显示,目前高星级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酒店职业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与岗位要求有差距、对职业认可度不高和适应性差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学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性不够。如何在整个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促进和引领现代酒店业的发展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有用、好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既不能满足现代酒店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不能促进和引领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课岗融合、工学交替

“课岗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岗位、技能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校内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企业跟岗实践、校内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学习、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工学交替进行,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交互,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1]。

(二)个性化定制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往往是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一个课程标准,整个专业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来开展人才培养,学生的愿望、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2]。我们所提出的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是指在专业教育的通识培养目标要求下,结合行业、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的个性化定制式培养,它是介于传统的通识培养和“一对一”的特长培养之间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首先应该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特点,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共同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普适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三、“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机制

(一)构建“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立足于岗位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体系(图1),即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将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融合一致,校内学习和岗位实习交替进行,根据个性特征,实行定制式特色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岗融合,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为酒店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基于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标准,依据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我们把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构建了“课岗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图2)。即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第四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每一个阶段的课程又由人文素质课程、语言沟通能力课程、业务操作能力课程和基层管理能力课程四大模块组成。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交互、实训室模拟训练与酒店现场学习交互、课程学习与跟岗实践交互,通过课岗深度融合来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岗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根据理论知识由浅到深、岗位实践由易到难的递进式规律,把岗位实践与课程教学紧密融合,遵循了学生的个人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3]。

(三)校企共育,制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应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技能指导、为学生实践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此,我们构建并实施了工学交替、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图3)。即第一、二学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校内生产性技能实训,暑假和第三学期去酒店跟岗实习,第四、五学期在校学习酒店管理理论和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第六学期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去酒店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几年的实施,实践证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以“生”为本,实行个性化定制式特色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的对口率,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在人才培养改革探索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条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路径(图4)。在学生大一的第二学期末,我们向每个学生发放《职业岗位取向综合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对每位学生的问卷逐一分析,根据该生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及性格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等因素,对比酒店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岗位群进行跟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校企共同为不同岗位学生量身定制6个月跟岗实习培养方案并开展跟岗实习。跟岗实习后再根据学生实习中的表现、企业的需求及个人的职业规划调整岗位群,再进入毕业顶岗实习。通过个性化定制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迅速提高。

(五)“三融一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融”是指将岗位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技能竞赛融入课程教学、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一贯”是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设计,强化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与学校教学的融合;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强化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的融合;通过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化教材,将企业文化、职业标准融入教材中,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薄弱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与企业供需错位的矛盾;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高。“三融一贯”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4]。

(六)五方共管,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安排在实习岗位后,就全权交由酒店方负责,没有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也未对实习质量进行过程监控。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厌倦,进而对专业失去信心,这也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我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安排专业老师跟学生一起在酒店顶岗实践,既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掌握酒店行业发展状况和岗位需求,又能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和管理,并及时协调解决学生上岗后的不适应问题,确保实习的圆满完成。同时,学生跟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学校系部、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酒店人力资源部、实习部门五方共同对学生实习全过程、全环节进行监管,确保每个学生跟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高质量完成(图5)。

四、结束语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个性特征、能力差异、职业兴趣等方面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培养,有效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深度合作,将知识、岗位、技能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是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课岗融合”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探讨———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65-66+73.

[2]张兆印,等.软件工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2):43-45.

[3]孙训爽.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岗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9-50.

[4]于水英.基于“课岗证”融合的会计专业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116-118.

[5]李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34-36.

[6]张培.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6):149-150.

[7]朱晓洁.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2):115-116.

作者:张丽萍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关注学生们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研究现状出发,找出目前我们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们需要掌握的核心职业技能,进而提出一套适合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

一、目前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目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围绕四种能力的研究。包括任务能力、整体能力、整合能力和关键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岗位职业能力的迁移能力,即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工作环境和情景的变化,学生们能够将其类化或者整合,进而完成工作任务,他们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劳动者拥有核心职业能力,所以他们会很快适应岗位,重新拥有适合新岗位的核心职业技能。另外1972年德国学者梅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它主要体现的是职业能力的环境适应性。还有学者提出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们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导致所教的学生缺乏较强的动手能力,岗位实用性较差,很多学生不知道核心职业能力是什么,导致学生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学者提出了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出发,激发学生们对职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优化课程整体设计,提高学生考核等方式方法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核心职业能力。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职业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职业能力,既要可以迁移,又要能够体现它的非专业性和综合性。结合目前社会对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我们将酒店管理毕业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能力

酒店行业是以服务为主的行业,那在工作中,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少不了和客人沟通交流,我们很多学生并不是缺乏专业技能,而是缺乏沟通技巧和表达方法,导致有些同学在工作中沟通不畅,屡屡碰壁,造成工作效率低,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所以,我们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需要在平时课堂中加以练习,多给学生们提供锻炼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重视,学生们要想在未来职场中走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就必须重视团队合作。就拿现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餐宴会设计比赛来说,早已经告别了之前的个人赛,转而以3人一组的团队赛来综合考量每位选手的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这项比赛更看重的是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比赛获胜,就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大赛是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主要目的,我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务必需要重视团队成员间的配合。

3.主要专业技能操作能力

作为岗位工作人员,最基础的就是岗位的专业技能。我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有前厅、客房、中餐厅、西餐厅和行政酒廊等。要想成为核心职业能力强的员工,学生们需要在学校里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消化吸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这些能力是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掌握的能力。

4.学习能力

无论是酒店行业还是其他工作岗位,学习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当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想不被岗位淘汰,并且在岗位职业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技术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比拼的重要能力。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习社会新的技术和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综合实力,还要不断吸取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使得自己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三、我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技能提高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根据德国的双元理论和西方国家提到的职业标准。我们国家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酒店企业的服务型人才。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它既要满足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又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还要要符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要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变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等。所以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提高方面,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定好培养出具备国家职业标准技能的合格毕业生,同时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岗位适应性和岗位迁移性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制定核心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对于我们学校设计的酒店管理专业四门核心课程而言,无论是中餐服务与管理、西餐服务与管理、茶艺服务、客房服务。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课程整体设计,这使得教师们明确了每门课的教学目标、手段、方法及最终考核的要点,通过目标设定、过程考核及效果评估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使我们的教师能够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另外,学生们通过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明确自己每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们掌握课程内容,学习工作岗位本领。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们来说,专业技能的可迁移性和非专业性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对他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充分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使得我们的学生具备岗位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3.建立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核心技能围绕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设立模拟岗位工作环境,确立考核要点,明确考核分数,以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小组考核三方结合,使得学生们通过在校课堂实践操作考核中提高专业技能,此外通过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提供准确的考核记录,让学生们学有依据,练有标准,在课程考核锻炼中,不断改进不足,提高岗位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使毕业生能够成为适应工作岗位的可迁移性人才。

4.加强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培养

在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忽略了学生们职业素养的提高,职业素养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习惯及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提高的基础上,日常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质,做到上课时间准时、尊重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息习惯,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社团活动和校外实习考察,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共赢意识,现在的酒店已经越来越看重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遇到实际问题的灵活处理能力。所以在大一阶段我们就要让学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大二阶段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模拟企业工作实践,在大三阶段,强化实习岗位工作锻炼和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总之,我们为了更好的加强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在课程改革及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都要加大力度,更主要的是要在专业建设的改革实践中,提高学生们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生们日常的职业素养,加大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断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徐速.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2]刘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01)

作者:姜玲玲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