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探讨(6篇)

高职酒店管理探讨(6篇)

第一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深刻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得以发展,高职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各专业积极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改革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人才培养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作为了重点,多种设备、资源被应用到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得以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酒店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训机会,使其能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提升职业实践能力,继而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有可能成为实习企业的正式员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人才的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提高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

职业教育一般包括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有效性,高职院校应当与中职院校进行合作,使二者的教学内容能够实现有效衔接,保证人才发展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中职与高职院校应当综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提升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二者应当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使其教学内容能够成为系统、科学的一个整体,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为实践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为了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为人才提供多种实训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企业请到学校中来,让酒店企业内部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员工到学校内部为学生进行培训,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以提高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向企业输送人才,使学生可以到企业内部进行实习,了解酒店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并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市场需求,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展开的重要主导力量,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关注,使其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首先,高职院校应当聘请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工作的实用价值;其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酒店企业管理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管理知识;再次,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使其专业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最后,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联合,为教师提供挂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课堂能够丰富起来,并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应用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吸引学生,并将网络上的优秀资源应用到课堂上,提高课堂效果;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展开网络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观察酒店企业工作的实际过程,了解企业实习的要点;第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技能竞赛,让学生的酒店管理职业能力能够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五)完善评价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评价保障体系的科学、客观,高职院校应当将第三方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如企业、家长、行业协会等。他们的参与将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具有可信性。在评价时,高职院校应当细化评价内容,除了教学情况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实际就业率以及创业成效等内容进行追踪评价,提高评价的可持续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酒店管理的教学工作进行改善。

三、结语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为导向,努力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其具备较强的酒店管理能力。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与企业之间展开必要的合作交流,同时对教师予以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够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最后还应当完善评价保障体系,使第三方可以参与到评价中。

作者:车洁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校企合作利益与障碍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逐步发生变化,其中与企业合作是其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而且还可以在培育模式上不断创新。本文具体分析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弊端,并诠释了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校企合作

酒店管理专业通常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作为有效培养人才的途径,随着改革的推行而逐步发生变化,已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在合作模式开展过程中,利益与阻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本文就此深入探讨,以推进校企合作能够取得极好的应用效果。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利益

1.重新定位学生职业能力

从学校层面分析,需要对学生职业能力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并给予其清晰的定位,从不同角度层面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水平,改善职业教育能力,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声誉的提高,获取酒店企业的支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能够促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市场需求相吻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酒店实地考察参观,并且能够进行定岗实践,从而全面认知酒店工作流程,同时清楚了解其相关规范。在真实环境渲染下,学生职业技能得以充分展示,并且技能应用通过实践更为优化。

2.注重学生理论和技能的体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能够在酒店实践过程中有效消化与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实践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推进学生实习就业保障,从而促使学生的就业心理有所缓冲。校企合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性能,进一步突进学生实践技能得以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还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改善。合作培养,将会让学生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寻找就业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学生到员工的过渡。

3.引进优秀员工,完善企业人才需求

从酒店层面来看,旺季时能够获得充足的人才储备,吸引优秀学生,不断完善员工队伍建设,从而能够获取酒店所需综合型人才。企业不用再耗费时间去培训员工,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制定合理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展开课程建设,从而培养学生能够直接上岗,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优化员工队伍建设。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弊端

1.职业教学模式落后

从学校层面来看,职业教学模式相对比较落后,人才需求较广,合作积极性比较差,双方师资合作队伍还需要不断优化;校内合作实训设备,在资金投入上相对有限,并且在场地上也相对比较紧凑。校企合租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固化,而且学校授课及学时安排相对比较固定,所以企业合作过程中在时间上很难把握。除此之外,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弱,从而导致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实践经验缺乏,而且由于经费与场地的限制,致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有待加强。

2.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从学生方面考虑,学生存在很普遍的畏难情绪,酒店企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和原有职业期望的差别比较大,在短期之内,他们希望获取更多的轮岗实践机会,但是企业则需要固定的员工储备,促使两者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现阶段,学生主要是以90年后为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更侧重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在做事情过程中,诚信意识不足,实用主义占据他们的思想,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并不明确。当他们进入酒店实习之后,岗位实际情况与其预想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无法进行这样枯燥乏味的工作,并且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耿耿于怀,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变中存在极大的困难,缺乏责任意识,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借口去逃避酒店实习,或是筛选其他职业。针对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期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不同岗位的轮岗,这在某种程度与酒店安排的实习内容相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技能纯熟。

三、结语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优势性,体现出一定的利益性,但仍然存在发展的弊端,必须要引起重视,从而能够优化高校与企业的强强合作。本文具体分析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利益与阻碍因素,以便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何春萍,倪政彪.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利益与障碍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2):245-246.

[2]吴莹,唐大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5):30-36.

[3]牛自成,李晓杨.高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79-80.

[4]方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学院制”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8):38-39.

[5]武如飞.浅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6(12):167-168.

作者:车洁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口号,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各大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寻求教学体制的创新和突破,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的贯彻和落实到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和构建中,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目的。下文就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具体分析“创新创业”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并对此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创先创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一是符合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市场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都进一步的促进了酒店行业的发展,各类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商务酒店、主题酒店层出不穷,从传统单一的服务体系转为个性化服务,对专业化的酒店管理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二是打破了传统教学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在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中,更多的是偏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学无用武之地,所学的与企业所学的相悖。三是强调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基于创新创业能力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社会需求为根本,深入到企业内部中,全面的剖析专业核心能力,遵循酒店行业相关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专业化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对专业有个更加清晰的定位,以切实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有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结合本专业的基本特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符合本专业发展特色和教育目的的教育课程体系。在具体的贯彻和落实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以创新创业作为教学导向

在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打破以往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树立以人文本的教学观念,全面的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同时,及时的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社会发展动态和发展热点,以创新创业为教学导向,明确教学主旨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培养针对性、专业对口性人才。

2.2创设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更多的是侧向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此,在创新创业理念深入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背景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相关课程体系教育中,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满足学生的职业技术、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更多的是培养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应对市场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摸索新的方向,以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挑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2.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

一方面使学生在掌握专业酒店管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如:将《创业市场营销》与《酒店市场营销》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对所学知识固有的认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以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营销技巧,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发展提供依据。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校企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应用于实践性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正面专业岗位要求,在往后的学生中能够更有主见、有思想、有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创新思维意识,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工作和创业作出铺垫。

参考文献:

[1]张燕华,翟代清.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探讨———从学生需要的能力反思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市场,2014.

[2]彭文博,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课堂教学,2010.

作者:李颖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探讨

东莞地处珠三角,号称“世界工厂”,经济发展迅速。酒店业的数量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必然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作为东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满足区域需求、促进地方发展,是其不容推脱的责任。

一、东莞酒店也发展现状

(一)东莞酒店业基本概况

东莞星级酒店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1989年东莞长安诞生第一家豪华酒店——长安酒店,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东莞豪华酒店(四星、五星、准四、准五)的数量已达到78家,且星级酒店星罗棋布分布于个东莞各镇,创造了酒店业的奇迹,更被业界称之为“东莞现象/东莞模式”。

(二)东莞酒店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东莞星级酒店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东莞众多豪华酒店的人力资源部最重要最常规的工作就是招聘,一线服务岗位是常缺岗位,中基层管理岗位也时有空缺现象。通过统计有55%的豪华酒店每年人员需求在10-50人;33%的豪华酒店每年人员需求在50-100人;12%的豪华酒店每年人员需求在101以上;主要需求部门为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康乐部、财务部、市场部、人资部等酒店相关部门。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依据酒店需求培养相对口人才是必要的。

二、东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容易、招生难

东莞高职院校共四所: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简称“创新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东职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简称“亚艺职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学院(简称“酒管学院”)。除亚艺职院没有开办酒管专业外,其它三所职院都办有酒管专业,但是三所院校整体招生都不是特别理想,例如2016级,创新学院将近100人、东职院150左右、酒管学院180左右,三个学校加起来酒管专业不到500学生。面对东莞酒店业几万人的需求量,真的是供不应求,所以东莞高职院校酒管专业毕业生就职空间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专业发展前景如此好,为什么招生如此困难呢?笔者认为主要由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思想作怪,对酒店行业的固有偏见;第二,行业薪资待遇整体不高。

(二)学生对专业忠诚度较低

忠诚度主要是指人们内心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的忠实程度,忠实程度的大小会影响这个人今后的行为。通过对三所学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以及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想从事酒店行业或者在酒店工作一两年就跳槽其他行业。导致这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对本专业的忠诚度较低,在校期间没有对酒店管理专业有很好认识,没有从内心培养起认可度;第二,地区经济优势,三所院校60%的生源都是东莞本地生,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明确的专业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引。通过对比三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东职院是“XX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创新学院是“XX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酒管学院“XX高级应用型人才”,虽然在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但也存在很多的相同点,例如都强调高素质、高技能,但这些相对来讲都很概括、很笼统,很难有切实的衡量指标。同时,课程体系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柱,但通过对三所院校的课程体系对比发现都是更注重专业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性技能的培养。

(四)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有助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近两年政府部门也大力提倡“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各高职院校也都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企业实行有效合作,但经调查东莞各高职院校在近两年的合作中发现,合作多停留于表面,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主要原因有:第一,酒店作为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意识薄弱,积极性低,接收实习生是企业最愿意的合作方式;第二,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磨合,既要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更要配合企业经营的情况(太忙没有时间对学生指导,太闲企业不愿意接纳太多实习生),需要学校与酒店周密协调进行。

三、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认知引导,正视对行业及专业的认识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无论什么专业首先应让学生对本专业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对于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有所偏见的酒店管理专业就更为重要,如何摆脱传统观念中对酒店认识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是专业培养的前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阶段培养:第一,入学初——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可以通过与其它服务业的比较树立对酒店的正确认识,例如银行、通信、商场等都是为人民服务;第二,学习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各科课程的教育使学生对酒店有生深入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学期末——正确价值观的“践行”:大学三年到大三就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的过程,用行动验证、践行。

(二)结合行业发展,明确专业定位

以市场需求为准,培养酒店行业需求的人才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及中职教育,中职教育侧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普通高等教育重于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介于两者之中,培养理实一体化综合性人才;高职院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所以,在面对东莞经济快速发展,高度国际化的状态下,高职院校应力求与国际接轨,紧密与酒店联系,了解行业实时发展状态,合理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定期安排学生到高星级酒店实践,发现不足及时调整。

(三)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首先,课程整体设置应邀请行业人士参与讨论,结合教育的特点,构成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时数允许的情况下,除了专业课之外可以给学生开设一些综合训练能力的课程《沟通技巧》、《办公自动化》等;再次,避免因人设课,即很多学校会考虑现有师资的情况及教师的特长来进行课程设置;最后,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结合行业岗位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多组织教师之间的探讨,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四)深化校企合作方式,寻求共赢模式

校企合作目前虽多停留在表面,但这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任何发展都是由浅入深、逐渐开展的。高职院校可以在众多酒店当中选择一两家实力较强的酒店,进行合作办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辅助学校开展日常的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对酒店员工进行相应培训;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开办订单班,可以根据合作酒店的需要开展定向培养,辅助酒店进行企业人才的招聘。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企业人才招聘的良好渠道,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双方的共赢。

作者:侯俊娜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本文以学生入学后的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为例,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策略,从学校、企业和社会层面引导和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实践能力

1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现代管理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熟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层次,其中高职占了大半江山,是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和来源。笔者对2016级新生进行了调查,91份有效答案中,其中在学生对喜欢的学习方式(多选)一题中的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模拟工作情景的方式授课”、“通过到企业实践进行学习”、“理论和实践并重”,三个选项都显示了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目前在校高职学生,多为95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大多较为优越,部分学生由于家长过于宠溺,导致他们缺乏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而酒店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中最重要和最需要的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此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大多自我认识不到位,眼高手低。酒店行业初始都需要从基层服务工作开始,导致学生频繁跳槽。好高骛远以致流动性大的状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导致酒店管理人才流失极为严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在实习过程中因怕苦、怕累或其他原因离开实习岗位,且在后续的求职中选择其他行业。以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2015届、2016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为例,截至2016年底,2015届83名毕业生目前只有5名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2016届90名毕业生目前有6名学生从事酒店行业。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的交流座谈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缺乏,同时动手操作能力、行业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学校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实践教学应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体现。

2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设施设备问题

第一,投入不够,设备设施简单。很多院校对酒店管理实训室建设过于注重形式,设施设备不能及时随着酒店市场的变化而更新,学生实训氛围与酒店服务氛围差距很大,仿真度不够。现有实训室规模和组织构成与酒店条件相差甚远,很难达到酒店真实标准,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酒店氛围,真正理解积累酒店管理和服务的实践经验。第二,实训室管理。实训室管理模式粗放,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因实训场地有限,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无法因材施教,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学生模仿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室管理制度简单或制度无法落实。此外,实训室因人员配备缺乏无法满足学生训练需要。

2.2学校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脱节,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中缺乏针对性、合理性,无法跟上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改革和创新。目前,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几乎延续了多年不变的格局,体系上未做大的变动,如实习环节,大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均安排诸如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这种项目设置与10年前的设置相比,差别或改变较小,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其最大缺陷在于,对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欠缺,没有自成体系,各环节之间相互割裂:大一学生的军训以及社会实践主要由学工部或者系部统一管理,而后期的实习实训主要由教研室老师负责,缺乏有效管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联系不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停留在基础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人才持续性培养的关注。

2.3学校课程与学生实习工作脱节,实习单位缺乏有效培训

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培训。目前,酒店类专业与企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实习实训基地层次和数量不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要求关联度较低,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关系不够紧密,对培养酒店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还缺乏深入研究的平台,尚未形成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模式。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存在岗位设置与工作强度不合理,薪酬满意度低,缺乏和谐的企业氛围,实习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酒店对照规章制度往以现金处罚作为惩罚方式,缺少具体的指导和说服教育。这样的管理,容易导致了实习生产生抵触和倦怠情绪,影响工作效果。在实习生培训方面,大都对实习生作简单的入职培训,主要针对安全培训,强调纪律要求,而忽视学生刚步入岗位的心理引导、遇到特殊事件的处理等问题,培训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3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社会实践方面

(1)军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同时在军训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时守纪的重要契机。同时,学生在军训中学到的“服从”,以及后期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中的“宾客至上”、“文明礼貌”也有莫大的联系。因此,保障新生尽可能的参加到新生军训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一步。(2)正式步入学习阶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到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暑假带薪实习、“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尽快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同时,提高自身的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此外,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中文朗诵比赛、礼仪风采展示、导游技能比赛、中餐宴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策划协调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市级比赛以及部级比赛做好铺垫。而针对大二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课堂中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能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同时找准自己在行业的定位,更清晰自己的职业规划。(3)笔者从2016级新生调查报告中关于“选择酒店专业的主要原因”一题中,可以看到部分同学主要是为了到酒店就业,但还有27%以上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毕业后自己创业。针对这部分同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创业项目,分析可行性,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对于好的项目,可纳入创业园孵化,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创业的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3.2教学实践方面

(1)增加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生实践的比重,合理设置课程优化实训教材,改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在课程设置中,尽量提高实验实训场所、设备等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扩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开放力度;完善数字化实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监控。(2)在教学过程中,联合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引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联合企业,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的实习工作。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学生的实习工作开展的同时,完善专业建设的监控与评估体系,强化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测、评估和指导。积极推进合作办学,植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

3.3学生实习方面

(1)学生在完成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在酒店实际操作的情境里历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想联系,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其业务范围宽,客户来源广,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接触到各类业务、多层次客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酒店方面应在实习过程中发掘实习生的优势和潜力,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为实习生争取最合理的福利待遇。酒店适当时建立精神激励的制度,对工作效果好、态度端正、效率高的员工进行精神激励,颁发荣誉证书,必要时作为工资晋级、岗位提升的前提;与此同时入职后的一系列培训能够促进实习生了解酒店的组织机构和文化氛围,保障学生熟悉岗位职责和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学生上岗即进入工作状态的目的。特别是岗前培训应在实习学生到达酒店的第一时段开展,让学生尽快融入酒店,充分理解实习酒店的文化和管理理念等内容,以提高他们对酒店的认同度,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对实习生的管理中,酒店应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对于实习生工作上的失误,以正确引导为主,而不是过分批评指责甚至大量扣工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爱岗、敬业、稳定的人才队伍。(3)建立实习生岗位调整机制酒店的服务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同一岗位的长时间重复操作,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学生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学校与酒店协商沟通,实习期间尽量为实习生提供更多部门的岗位,提供学生选择岗位和轮岗的机会,以便学生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联合单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

4结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专业教师、学工管理人员、企业应形成有效的联系,通过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一批道德素质高、理论知识好、专业素质硬的高水平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谢茜.重庆市某高校酒店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激励的视角[D].重庆理工大学,2015.

[3]张忠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

[4]张志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作者:彭瑜 单位: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成败。本文试在结合学校实情的基础上,指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知名酒店学院成功模式,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开发

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酒店业就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成为了国内发展最快的学科。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2015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2015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的普通高等院校1075所,招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110935人。其中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644所,全国共招生43306人[1]。在这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我国的高职酒店管理教育却面临一系列尴尬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开发不合理,导致酒店业人才流失严重。本文着手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理念,探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与特色,以期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我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但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却一直模糊不清,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制定培养目标评价标准模糊、培养类别不明、就业方向宽泛、人才定位紊乱。首先,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层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变成“应用型专业人才”,两者的区别只有“专业”两字,不能看出具体差异。其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高职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既具有实操和基层管理能力,又具有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人才,两者南辕北辙、不可兼容。再次,在就业方向规划中,有些学校规划学生从事旅游饭店相关工作,可从事酒店管理相关工作,可从事物业管理相关工作,可从事景区管理相关工作,更有甚者还可去房地产经营、轮船经营相关行业,让人搞不清酒店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人才。2.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在混乱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对于高职酒店教育到底应该偏向能力培养还是学科培养拿不定主意,对于到底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管理技术还是服务技能无法统筹安排,对于到底宽口径培养模式是还是窄口径培养模式众说纷纭,对于到底是培养“老总”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培养一线管理人员各有争论。

(二)课程开发不合理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2]环节。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开发环节存在许多问题:1.制定课程目标不科学。现代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目标的时候既没有前期进行酒店行业调研、听取专家意见,也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的计划,更无视酒店行业需求,只是刻板遵照上传下达教学计划强制执行。在没有科学地指导下,目标设置显得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盲目打造胜任酒店各个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只能导致学生不适应酒店任何岗位。2.课程结构缺乏逻辑。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中职院校课程重叠,只单纯强调酒店服务技术能力培养,或盲目追求本科教育,偏重管理与经营类课程。另外,某些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核心课程与旅游管理、景区管理课程混淆,没有突出特色课程。3.理论与实际操作课时比例不合理。酒店专业核心课程如餐饮服务、茶艺课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在实际中,由于学校实习场地的限制,大多数酒店核心课程仍选择在课程上单纯由教师教授的方式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4.课程考核方式简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大多采用百分制笔试,一张期末试卷并不能有效地测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甚至有可能错误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5.实践课程不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将实践课程等同实习课程。平时的课程教授中没有实践周,或者理论课程占用实践周,而在最后一年实习中仅仅依靠几名实习指导教师来突击指导学生的实际技能,实践活动未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已有探索型培养模式弊端显现

近年来,为适应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借鉴外国优秀酒店人才培养模式和其他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尝试建立了一些探索型人才培养模式。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酒店方根据自身需求,直接和学校、学生签订就业订单,在整个高职教育中贯穿该酒店的企业文化、掌握该酒店各部门所需的技能,学生毕业后直接到酒。[3]店就业,属于产学研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酒店实操技能、学习的酒店管理知识都与签约酒店的品牌影响力、经营规模、国际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只适应“某一地”“某一类”酒店,不能达到行业要求的基本水平,不适应就业其他酒店。另外,这种模式只片面强调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教育和职业发展需求,就业率虽然明显提高但流动率变得更高,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初衷。并且,这种模式极度弱化了毕业证的重要性,学生不看重行业学术水平,与高职教育的学位要求发生严重矛盾。2.“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校毕业证书以及酒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会刺激学校引进数个职业资格证考试,如调酒师资格证、食品营养师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资格证等等,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但这种培养模式与国家取消大量资格证的政策相矛盾。根据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已取消的职业资格达到272项,包括糖果工艺师、咖啡师、旅店服务员等。其次,这种模式对师资水平要求很高,教师除需具备本专业的教学能力,也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和教学能力,而具备资格的师资相对缺乏。另外,这种模式不考虑酒店行业的前景需求和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系统性,只片面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酒店的行业需求。3.“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引入国外成熟的酒店教育理念、资源和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聘请国外酒店院校教师双语教授课程,模块化教学,学生毕业后能取得中外双学士学位,第三年也可以去国外继续深造,属于产学合作、国际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挑选合作的国外院校时有很多标准,必须是国家认证的酒店专业学校,其毕业证需得到国家承认。另外,国际合作只是一种国际交流的方式,但是如果只关注教学过程忽视行业需求,可能会进入人才培养的误区。

二、国外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完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北美国家“合作教育”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教育模式各有优势。本文介绍酒店管理教育中最负盛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colehôtelièredeLausanne)

作为世界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首创“洛桑模式”,采用“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理念,成为世界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优秀范本。学院以培养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供职于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锁酒店培养高层管理者为目标。学院有着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科研力量、丰富教学经验和行业经营经验的教师团队、遍布全球的优质生源,率先将酒店搬进学校,实现“前店后校”办学模式。学院的人才培养以适应行业需求为指导,入学标准严格以考察职业素养为主,取消笔试考试,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心理健康、智商、举止仪态、团队协调,拒收偏执、缺乏敬业精神的申请者,要求要有2名教师推荐、1年以上酒店行业工作经验。在课程设置上,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共设有七个学期,每个学期有20个教学周,学制3年半。既保留了一些酒店管理传统课程如《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食品与营养学》、《酒店市场营销》,又在传统课程中不断根据行业标准更新内容,如《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同时也推出一些具有实用性的综合课程,如《跨学科案件研究》、《国际营销策略》。在师资培养上,聘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每隔3—5年回到酒店中,学习新的经营信息,让课堂内容更新保持在酒店发展前沿。

(二)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SHMS)

美国作为世界酒店行业起源国,拥有众多酒店资源,酒店教育实力世界一流。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并列世界酒店管理专业排名第一,采用“产教结合”办学理念,学院以成[4]为全球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为目标。学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占22%,如《酒店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际关系》;选修课程占72%。学校重视学生实习实践,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设有酒店、会议中心、150间客房。学生可选择在酒店不同部门实习,也可以选择在同一部门从一线岗位做到管理岗位。在师资方面,学校以丰厚待遇和专业学术环境吸引教育人才,拥有一支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酒店餐饮管理者组成的庞大师资队伍。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设有酒店业研究中心(TheCenterforHospitalityResearch,CHR),为产研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酒店教学模拟软件,让学生置身于酒店环境中,快速熟悉酒店各个部门的运营环节和流程,让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操作经营管理能力。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洛桑式”“康奈式”的成功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全球酒店教育者,两种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办学理念,也为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笔者将从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办学模式三大要素提供优化方案,以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明确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就业率为核心。1.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么复制中职教育学“端盘子”,要么彻底“本科化”只研究理论课程不注重实际操作的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关注酒店行业新形势和新特点,培养复合型人才。洛桑学院和康奈尔学院的成功之处在于始终关注酒店行业的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我国高职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具备学科性和行业性两大特点:学科性指的是掌握酒店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沟通能力;行业性指的是了解酒店行业动向,具有创新意识、职业道德,拥有深厚文化内涵。3.我国高职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酒店高职教育到底培养的是总经理还是基层员工,笔者认为应是酒店基层管理者。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技能操作训练和管理经营理论知识,经过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部分优秀毕业生能够成为酒店第一线岗位的领班或主管。但是,想要成为酒店总经理级别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深厚实践阅历,这是高职教育无法达到的。只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减少行业流失率,让学生在酒店管理职业生涯中发展为中高层管理人才。

(二)完善课程开发体系

1.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开发中应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形成知识链,设置“专业课程群”;强调实操性、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中重视管理学,每学期都开设《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际交往》等课程,课程设置循序渐进,以营销课程为例,大一学习《基础营销课》,大二学习《市场营销与收入管理》,大三学习《数字营销》,让学生对酒店营销知识有了深入了解,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和学习作用。2.建立“拓展课群”,扩大学生知识面。将与酒店行业相关的《茶艺课》、《食品营养与安全》、《日语课》等课程加入到拓展课中,让学生拥有多种选择,增加了酒店餐饮、与人交流技能等相关知识面。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康奈尔学院将课程分为三类:理论课、语言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取得国际性就业证书,可直接担任各国酒店部门经理,不必再实习。我国高职酒店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践课时上调至40%以上;同时采取课堂实操、岗位培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达到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教学目标;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实战能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局面。4.针对高职教育“宽口径”、“窄口径”的争论,应改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宽基础”指的是宽广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面,如《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英语》、《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活模块”指的是各种技能单元培养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多种技能模块,如茶艺技能模块、英语服务技能模块、调酒技能模块、酒店销售技能模块等等。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同国外院校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酒店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课程教学,还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酒店服务、酒店管理中。因此,高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产学研为核心,突出产教特色,面向行业提供多方面技术支持。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洛桑学院和康奈尔学院都有自己学校经营的酒店,我国高职酒店教育可以尝试建立“教学经营一体化”,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经营结合,达到以产促教、以教带产的目的。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将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搬到酒店去,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让学生感受酒店服务氛围、切实了解酒店管理与运营流程,直观感受酒店岗位服务技巧、酒店职业生活。2.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学院教育科研资源,通过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员工送到学校进行培训,塑造了解酒店行业发展新形势、理论知识丰富、懂得企业运营的高素质酒店高级管理人员。3.构建新型研究共同体。以康奈尔酒店业研究中心为启示,综合整合学校、酒店、科研单位资源,以项目、资金为融合点,共同培育新型合作研究共同体,实现三方共赢,资源共享。总之,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仍有许多环节需要注意,从教学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都应考虑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希望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酒店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泉.旅游酒店行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夏兰,王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思路探讨——以成都酒店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分析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30-34.

[3]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06:113-117.

[4]黄国良,谢雨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专科)培养目标分析及改革实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90-96.

作者:杨韵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