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实况来看,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师教学能力、学校设施容量、思想认识以及行政体制等。为了提升教学管理实效性,必须要根据这些制约因素进行深入探索,将制约因素的正面、积极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完善师资队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观念等途径为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就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就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

学分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管理的重要改革,旨在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均衡、优质的服务和资源,带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由于学分制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还存在诸多不足,无论是按学分收费、将创新创业纳入学分还是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高职院校要重视这些问题并找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继而“对症下药”予以解决,为高职学生的高效学习、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学分制教学管理是一种新型教学管理方式,主要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生完成学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学分制以学生的学分和绩点计算为评价手段,其内涵是学生发展自我设计,动力是竞争机制,核心是选课制,前提是弹性学制[1]。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有必要实施学分制,这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柔性的、多样化的、资源丰富的学习平台,而且由学生自己掌握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通过咨询和指导学生,让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当前社会就业状况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选择学习的课程和专业,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制度完善度不够。基于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完善的配套制度给予指导、协调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管理取得预期成效。譬如,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学分制的有效实施配套学分互认制、主辅修制、课程重修制以及学分收费制等[3]。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现下的制度很难满足学分制的实施要求,不能发挥好协调作用、保障作用,这让学分制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育信息化系统完善度不够。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选课资源作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换言之,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要想让高职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必然会增加资源配置复杂性[4]。课程、教师、空间以及时间等,这些多维度信息的增加让资源实施配置呈现出高次方增长趋势。面对这样的局面,高职院校仅依靠手工管理很难实现,必须要借助信息技术。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分制选课要求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导致学分制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受到限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三)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相对于其他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课空间,但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选择课程的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高考中落榜,学习成绩基本上处于中低水平的学生,这类学生自律性、自觉性以及学习能力相对来说偏低。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很多学生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把握。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之后,部分高职学生陷入迷茫或者无所适从,还有部分学生盲目跟随他人选择课程和专业,这些都违背了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初衷[5]。

(四)配套后勤保障资源有待加强。在学分制背景下进行教学管理,高职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还要保证稳定的后勤补给。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让课程班级得到强化,而让行政班得到弱化。由于学分制教学管理还处于初期阶段,高职院校的师资团队以及课程资源并不是非常充足,所以必然会拉长学校开课时长。换言之,原本教室一天只需要开8个时段,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下则需要开10个甚至更多时长。这就需要学校有稳定的后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教师和学生的食住行、食堂开放时间等均要保障好。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后勤资源保障这方面仍需加强。

三、针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以学分制为核心展开教学管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种改革创新需要覆盖学校行政管理的整个流程,包括后勤保障、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教务管理等。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彻底性的颠覆,为了保证其秩序性、稳定性、实效性,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学分制教学管理也是如此。建立完善的制度,教学管理工作也就有章可循,主要包括补考重修制、学分互认制、学分收费制、导师制、专业主辅修制、选课制等。在学分制配套制度的设置上,要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空间[6]。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学分制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管理手段,涉及内容包括场所、师资、课程等,这些教学资源必须互相配合。只有借助信息化手段,才能优化配置不断增长的教学资源。面对现如今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需求的问题,学校应当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加强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对丰富教学资源的要求。一般来说,学分制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足够的教学仪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7]。高职院校可以立足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不断拓宽筹集经费的渠道,采取校企共建实践场所、共建课程、共建专业的做法;还可以开设和引进微课、慕课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空间,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潜能。学分制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行政班管理在学分制下被弱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时间主要集中在社团活动以及宿舍活动中。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尤其要针对学生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重点加强对社团和宿舍的管理,比如以学生宿舍为载体实施“宿舍社区制”、“书院制”等新型管理手段。具体来说,辅导员以及宿舍管理员等管理人员可以从学生当中选择具有较强责任心、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主要协助教师以及生活导师管理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宿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工作,尽可能让优秀学生担任,在选拔之后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这样既可以使其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榜样作用,又能与其他学生建立信任感。相对于教师的统一管理,通过这种“朋辈辅导员”管理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具有更多优势。一方面,“朋辈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兴趣、性格更容易投合,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做到真真实实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这种“以兵带兵”的管理模式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快速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建立同辈互助机制,将学生自我管理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从而突破教学管理困境。

(四)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学分制教学管理对后勤补给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学分制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强化课程班级、弱化行政班的特点加大课程资源投入力度,创新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教师和学生的食住行。尤其是夜间,由于授课时间拉长,很多学生上课时间被安排在晚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隐患,学校必须要针对校园安全加大保障力度,比如增加校内安保人员巡逻次数,为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针对食堂的开放时间进行协调,尽量采取分批次开放的方式,以确保每一位师生都能正常就餐。在教学管理上,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基于知识管理和内容的课程平台,采取统一课程代码的方式,对课程资源的管理进行规范。还可以考虑以精品资源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为抓手,建设优质选修课,保证整体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国内外在这方面建设成果较为突出的其他高校进行借鉴,根据实际学情不断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从而指导和督促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需要逐渐完善和推进的过程。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教育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低、配套后勤保障资源匮乏等问题,学校应当对症下药采取应对措施,以带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作者:王迪 杨锃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