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深入推广,高校的迅速发展与“互联网”产生了各种形态的深度融合,并呈现出了“互联网+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伴随着“互联网+”促进各行业生产力变革的风潮,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仅围绕教学运行管理的角度,分析教学管理现状,结合“互联网+”教学管理思维及信息化教学管理推进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给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措施。

为了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广泛运用多元化互联网平台,逐步引入教务管理系统、OA管理系统、在线互动教学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与传统管理模式相结合,逐步将“互联网+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其中,教学运行管理这一重要环节,保证教学基础数据录入、运行过程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对整个学院教学的正常运转起关键作用。通过“互联网+”在学院管理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各个岗位的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都有显著的提升。[1]在运用“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逐步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教学信息化管理意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又呈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和教师逐年增多,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都在逐步从传统手工+纸质的方式向新时代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手段转变,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机制。[2]在这个逐步转变、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综合归纳为几点:

(一)教学管理观念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

在当前的教学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还需要参与者具备信息化管理意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仅限于信息交流和文档管理,而忽略了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建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是“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二)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高职院校机构人员编制与发展水平不适应,造成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不足、分工不明确,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承担教学管理职责,还承担着行政、学生管理等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随着校内外兼课教师的增加,教学管理人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要比其他岗位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长期的加班、超负荷运转,滋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感,无形中造成工作推进滞后,质量得不到保证,获得感严重缺失。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转岗、离职成为了普遍现象。

(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融合度不够

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向信息化管理发展,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各种管理系统如何安装、如何使用,需要逐步的学习、摸索、发现、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系统中的功能和目前教学运行模式不太匹配,有些固定的系统模式不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加工作程序和工作量。

二、“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学资源优化,提高教学管理中基础性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教学运行管理中,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教室信息成为我们教学管理中最基础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传统办公软件进行记录、统计、核算,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如果信息有误会,严重影响之后的排课工作,排查错误数据,工作量将剧增,大大阻碍工作进程。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实现基础数据的录入、存储、修改,不仅扩展了数据容量,还有效确保数据准确性,为之后的教学运行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有利于教学运行中各个环节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我们教学运行的管理。课表信息查询、调停课处理通知、过程性资料收集归档、成绩录入并提交,可以说,这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同时具备。信息的错误及错误传递,都将引起严重的教学事故,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让学生、教师都能在开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查询课表信息、成绩信息;教师申请调停课不再填写纸质申请,直接在信息管理系统上申办审批,避免了因找不到领导签字耗费时间,从而影响教学的情况。随着学生、教师数量的增加,传统的调停课申请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学院的发展,“互联网+教学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必然趋势。

(三)进一步与教学督导深度融合,促进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督导也是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检查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及开展质量,教学信息的有效收集与积极反馈,才能保证对整个学院的教学质量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估,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实践中,通过人工查课、听课的方式只能获取部分信息,同时结合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化手段,全方位监督教学活动开展过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让更多师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督导工作中来,使教学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全面了解学院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中呈现的问题。

三、“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全面推广“互联网”思维模式,持续开展信息化管理培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对“信息化”的理念加以重视,并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学院领导层应该带动二级院、系(部)注重对“信息化”理念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形成“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引入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软件知识、操作系统的培训,采取软件方培训面向全院+信息化管理人员面向教学管理人员,再由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面向教师,包括参与教学任务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种层层培训模式,可持续增强“互联网”意识,培训责任落实到人,最终使参与到其中的人员都自觉地、熟练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良好身心素质、较强业务素质、创新性强的管理队伍非常必要。要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备,总体上要按师生合理比例配置二级院(系部)的专职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学生数达一定规模的二级院(系部)应酌情增加岗位。要重视职业化专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把热爱教学管理工作的教职员工吸引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并在职称、职务聘任、岗位补贴、绩效考核机制上予以政策保证,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任非领导干部职务。学校评优评先应设立专门奖项,专门表彰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对于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有较长年限者给予特别荣誉。

(三)逐步搭建信息门户+微应用的管理平台

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逐步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系统整合度不高,办理同一个事项的工作需要通过两个不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完成。二是“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职能部门需要查询或获取某项数据时,需要同时联系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方能获取到完整的信息。三是重复劳动问题突出,诸如获奖情况、校企合作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教师科研情况等等数据信息,因职能部门业务交叉管理,而多次重复收集类似信息。这种重复性数据统计难以保证信息一致性,极可能为今后的工作埋下隐患。搭建信息门户+微应用管理平台,高度整合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将不同职能部门交叉管理且具有共性的业务提炼,灵活组建微应用,做到既“大而全”又“小而精”,实现信息数据有效互通、融合、共享,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互联网+”行动中,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化水平、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龙.“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2):111.

[2]李金莲.“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变革[J].黑河学院学报,2017.

作者:林艺 汪刃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