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基地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高职实训基地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一、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问题解析

从国内高职教育发展的全局来看,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导致实训基地建设及发展跟不上扩招的步伐。高职院校的实训硬件条件满足不了学生大规模的实践教学,使得个别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缩水,没有实践条件的课程只能改成理论教学,减少了学生实现动手操作的机会。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普遍高于实践能力,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因此,实训基地建设仍然是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要深入地研究和大力发展。

(一)实训基地建设政策导向问题

政府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政府在宏观上提出了关于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引导性和规划性条文,但没有制定权威、具体的实施标准和指导手册。学生在校外企业顶岗实训时,需要使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要有专门技术人员指导实习,这些对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生产效益有一定的影响。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一些税收减免政策,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建议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

(二)实训基地实践条件问题

通过走访一些高职院校,了解到学院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专项资金很少。政府的决策和教育资金投入主要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主,使得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不足,用于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还不到当年经费支出的10%。实训资金的投入少,导致实训场地和教学设施不符合职业环境的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迟缓。有的高职院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只是走过场,实训教学质量降低,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

(三)实训基地的师资能力问题

高职院校对于实训教师的要求是理论、实践都要硬。但是引进的高职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较强,缺少的是企业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理论教学与实际相脱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压力很大,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在、编写教材、申报立项方面,忽视了对本行业的知识更新和发展动向的掌握,讲授内容陈旧;不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的专业性指导,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理论知识比不过本科生,动手能力赶不上技校的学生。

(四)管理体制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训基地的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将实训基地分由专业对口的二级学院或系进行管理和使用,或者由若干教学部门共同管理和使用。这种分散管理的方法造成管理人员增多、设备购置重复率高、投资浪费严重、硬件资源配置失衡、管理制度不统一,而且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教师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抑制了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和体制改进。

(五)管理方法滞后、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为辅助理论教学而建立的。实训基地、实验室都是有专门实训教师来负责管理和使用。除了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上的实训课程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时间开放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关闭状态。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试图全天开放,但缺少专门的实训教师进行看管,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和锻炼时间,导致实训场所和设备的利用率低下,没有发挥实训基地应有的功能。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探究

(一)实现“政—校—企”互动模式

实训基地为建设和发展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的共同参与。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出台一些减免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出谋划策,搭建学校和企业长期合作的桥梁。政府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监管和指导,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和地域特色,合理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布局。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是指学生在校外的合作企业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场地及专业的技术人员,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活动,学习应用技术,提高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训练场所,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和场所的有效补充。通过企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指明方向,同时企业可以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到企业工作,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人才,需要在哪方面加强培养,迎合社会需求改变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二)改善实训基地实践条件

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外,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多元融资渠道和形式,包括企业入股、开展社会服务等。实训基地建设在满足本专业学生和老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外,可为相应专业的学生提供所需的实训场所,开展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造血”功能,逐步改善实训基地建设的硬件条件。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实验室规划缺乏职业性的实训环境。需要对可利用的设备进行整合,系统化管理;陈旧、精度不达标的设备进行更换,选择适合学生操作、实际应用性强的实训设备;提供真正的辅助教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硬件条件。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将校内公共的实用场所与实训基地资源整合、优化进行资源共享,有效地减少设备重复投入,节约了办学成本。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条件和发展状况,建立虚拟车间、虚拟工厂、仿真实验室,打造生产性实训环境,模拟实际加工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有益。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高职院校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思想需要彻底改变,要重视实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实训教师的培养,改善实训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实践环境。学校应为实训教师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完备的实训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生产等任务,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配备的基本要求,具体从三个角度分析。第一,解决实训教师数量少的问题。实训基地需要每个实训岗位都有专门教师负责,实现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学校鼓励实训教师研究和总结实践教学方法,编写实践性教材,制作课件和网页等,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第三,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学校应鼓励教师多承担对外职业培训、产品研发或生产、技术创新等任务,在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引进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首先,从企业中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教学培训,通过后可以到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指导并承担部分实训教学任务;其次,是从社会上聘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兼职教师。

三、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创新策略研究

(一)建立实训基地“统筹管理、分散使用”的创新机制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运行中存在问题和管理机制的缺陷,笔者提出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办法进行改进。学院成立实训中心,负责对校内所有的实训基地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安排。实训中心采用企业模式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是依据院校总体规划为基础,由实训中心和教学部门共同制定,资金的使用和设备采购由实训中心集中管理。为了使实训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对实训基地进行优化重组,按照专业相关性分配到相应院系,再由各二级院系进行实训基地使用和实践教学安排,提高设备使用率,从而促进实训资源的优化共享和产学研结合。

(二)构建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开放式管理

现有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备、责任制不明确,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训基地的日常工作。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训中心的工作规范和文件条例,定期由学院督导对实训中心的管理工作和运行情况进行内审,查阅相关的设备使用等质量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整改。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施行可以有效地规范实训中心的管理工作和运行,使实训中心的服务质量有所改善、信誉度增强,使实训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降低了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本。

(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优势,开放实训中心

为了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优势和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需要将现有的封闭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实训中心除了满足学院实践教学统一安排的时间外,应该在剩余的时间段选择性开放,满足不同层面、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实践需求。实训中心也可实行预约开放管理制度,学生提出申请,经由二级院系同意,由实训中心对学生所提出的实践内容学习和操作进行安排。院校的实训基地可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生产和设计、技术创新等有偿服务,多渠道增加收入,以利用资金更好地完善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

作者:林爱琴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