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策略探究

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策略探究

摘要: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习环境的维护上,更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上。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进行创新改革,发挥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引导价值,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出发,制订更为多元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相关的管理方式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学;班主任管理;新课改

从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分析,班主任是采用传统的管理为主,这样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和强制性,容易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的情绪出现逆反化,反而会影响到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从管理艺术角度分析,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注重管理的艺术性提升和软硬兼施,提升管理的效率,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思想行为的规范。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也是变得更具优越性,这就导致学生在性格和行为品质上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为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挑战。对于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存在。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和小学生自身自制性、自律性、自觉性较低的影响,在实际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角色,而学生则是一个被管理主体。并且,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上分析,其不仅要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更需要对班级的大小事情进行管理,这就导致班主对于班级管理并不能做到全面化。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亲力亲为导致自身的精神和压力变得巨大,在这样的管理背景下,不仅使得学生在班级事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且,长时间的被动管理模式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二)管理缺乏平等性,管理方式较单一。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如何把握好柔性和硬性的管理界定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课堂的纪律性,总是习惯性对学生实施硬性管理,这不但会给学生留下严厉、冷漠、刻薄的形象,导致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产生一种敬畏感,甚至是惧怕感。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实施性,但是,这会为师生之间的相处带来一定的阻碍,学生很难敞开心扉向班主任展示自己,而教师很难与学生平等相处。部分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总是期望学生无条件的服从课堂纪律,对于优秀的学生进行单一地表扬和鼓励,而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使得平等管理的理念未能得到全面化实现,这样就导致班主任丧失应有的亲和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并且,对于一些学困生而言,其会逐渐地丧失自我认知和自信。

(三)父母的溺爱导致班主任的管理无法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在提升,家长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也更加用心。但是,由于部分家长对于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总是一味地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进而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对父母产生依赖性。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对于学生的这种溺爱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自我的认知,进而产生一些不好的思想,这就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自制力弱、能力不强的表现。虽然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在父母溺爱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很难有效进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转变管理理念,实施人本管理。从管理层面分析,班级管理的有效提升,一方面靠平等,另一方面靠科学。所谓的平等管理,即以人为本,提升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识;科学管理,即规则管理,以“法”治班,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要从学生的个性化出发,制订平等、科学的管理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使得班级管理更具制度化和合理化。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分析,部分教师在基本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将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管理者进行传统式管理,导致班级管理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班级管理理念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班级管理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体来对待,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个性并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意识,而不是硬性化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班主任要全面地发挥出班级管理工作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作用,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和严厉的执法者。还需要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第二,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班主任降低管理的直接参与性,师生之间注重角色的转换,给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利,提升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自主性。第三,正所谓没有制度谈不上管理,因此,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从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出发,听取学生的管理意见,制订一个对全体学生具有约束力的制度、规则,开展人性化管理。

(二)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管理效率。对于班级管理来讲,班主任对于班级工作的管理,在遵循人本管理的理念下,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这样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上就不仅仅存在班主任的管理,更是存在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监督,这样班级管理不仅降低了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反而会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对于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开展,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全员参与,相互监督制约。对于班级管理来讲,每个学生既是被管理,又是管理者。自主管理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对班级管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学生自身的言行举止就会变得更具规则化。第二,明确责任,以“法”行事。在学生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一旦对自身所在的角色产生深刻认知,即责任的确定,学生就会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班级管理也就会形成一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模式。第三,教育与管理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管理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与条件,教学为管理提供更为全面化的管理方式,例如,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等品质,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自觉性;分层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等。第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开展,班主任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帮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到符合自己的管理方式,既要让学生坚持管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还需要学生自我约束形成习惯,这样班级管理的效率才能得到全面化的提升。

(三)通过开展多元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班级管理教育,都不能忽略在人文教育中责任观的培养,一方面责任感是学生成长的必备品,更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对于责任感来讲,它不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点,更是班主任教学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体现在行为意识和行为品质上,责任意识不仅仅代表对自己的责任,更包含对学校、对班级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小学生都不能一味地在家长的庇护下成长,做什么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在新时期班级管理措施的优化上,班主任要注重责任感的教育,通过多元化的集体性、合作性以及社会性相关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寻找到自身的位置,引导学生积极关注集体以及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形成强烈的班级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让学生真正地实现“知行合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不仅要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更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求出发,为学生创建更为人文性、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方式,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促进班级管理质量的全面化提升。上述笔者通过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理念的转变、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管理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期望广大的小学班主任能够深入小学教育的实际,对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继续进行探索,实现班级管理的平等化、人文化、有序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原芳 单位:山东省青岛富源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