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制的建造

道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制的建造

1中高职道桥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中高职现有的各课程内容老化严重,很多知识点授课还停留在原有的章节结构上,课程内容也是新意不足,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最新的道桥工程应用情况,内容中的公式与各类计算偏多,工程应用性方面的内容不足。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没有完全结合市场导向性的就业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以工作体系为主而不是偏向学科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应当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尽管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加大,开发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但“三段式”课程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仍占主导地位。

而高职学校在课程开发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完全与中职学校做好沟通,相互间的联系不到位,课程内容存在着重复现象,如中职阶段的《公路概论》、《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与高职阶段的《公路勘测技术》、《路基路面工程技术》课程都有公路基本知识与一些测量有关的内容,授课知识点有重复,这显然会影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同时,相应的专业教材也是存在着内容老化与重复的问题。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应新形势下道桥专业教材不多,且内容多为章节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并且在道桥专业教材的选择范围不大,故教材有时会采用不配套的高职或本科类教材,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学习的课程内容和中职阶段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定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中高职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衔接不是简单的“1+1”问题,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探寻适合两者的衔接方法,最终达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的。

2.1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中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一般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是中职的延伸与深化,相较中职的一般技术应用型道桥人才而言,高职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知识面更宽,专业理论更强,技能更熟练,能获得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和更广的就业范围。高职道桥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达到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道桥专业从中职到高职阶段在培养目标上应有其共同点与提升点,以达到良好衔接的目的。其共同点为:道桥专业主要面向交通工程建设行业,重点服务于浙江省“大路网”及长三角洲交通一体化建设等领域,适应交通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具备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养护等职业岗位技能,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其提升点为:高职道桥专业的人才由一般技术应用型向高端技能应用型过渡,同时在高职教育方面增加管理方向的职业岗位培养要求。针对培养目标的衔接,对人才培养规格也有相应的对接要求:注重在职业知识要求与职业技能要求方面进行衔接,既注意到规格要求的一致性,又主要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规格要求进行了提升,突出了高职生道桥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管理能力。

2.2课程结构与设置的衔接

在道桥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结构的衔接处在核心地位,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地衔接,直接关系到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问题。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在原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基础上合理选择,开设中职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文化公共课程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保证岗位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在高职教学中设置应用高等数学、实用英语等基础课程加以衔接;开设中职道路建筑材料、工程测量技术、公路概论等专业一般课程,在高职教学中设置公路勘测技术、路基路面工程技术、桥涵工程技术、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课程加以衔接,保证了专业课程的核心化提升;此外,在高职阶段增设公路工程检测、工程施工管理、竣(交)工验收资料编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使高职生的知识得以丰富与巩固。这就形成了公共课程、专业一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中高职课程结构的合理衔接。由于中职生与普高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基础的不同,故不能简单将为普高生制定的教学课时用在中职生上,应适当增加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方面教学课时;考虑到中职阶段已进行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可适当减少高职阶段相关课程的学时,削减已学过的基本专业知识内容,以弥补各自的缺陷,达到平衡综合的目的。

如中职阶段开设过的《公路概论》课程为64学时、《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为64学时,在高职阶段的《公路勘测技术》与《路基路面工程技术》课程均可分别从普高生源的64学时减为中职生源的48学时;如中职阶段的《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为64学时,在高职阶段的《桥梁工程技术》课程可从常规的88学时减为64学时,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学习。在削减了专业课程学时的同时,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时,如在刚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第一学期就开设32学时的《土建力学》,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考虑到中职生源的英语基础较为一般,增设32学时的《专业英语》,调整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偏向于一般词汇或专业用语的学习。

在道桥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方面,将中职的测量实训与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加以区别。中职的测量实训主要针对基本仪器操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安排为64学时,而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则以道桥测量技能运用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对考核的技能要求进行提升,安排64学时,这样两阶段实训达到128学时,突出了测量技能运用的重要性。在软件应用方面,将中职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提升为高职的专业软件应用实训,从原来的一般性计算机操作变为对专业软件的应用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时按中职32、高职64分配,重点在专业性的计算机实训。通过中高职课程改革,将原有的一些与各理论课程有关的实训都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2.3课程内容的衔接

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取决于课程目标,但要保证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做出合理的筛选与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得以有效衔接。由于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开发和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目标,因此,针对高职道桥专业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衔接主要是技术知识的衔接。社会进步和时展,使得道桥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只有加强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而技术的革新使得技术发展综合化越来越明显,只会单一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综合性技能的道桥专业技术人才来解决工程问题。

从中职到高职课程的道桥专业技术深度需要不断增加,但必须指出技术深度的增加要摆脱“以学科中心”的思想,应紧密地与市场联系,与面向施工、检测、养护、监理等单位的岗位能力相关联,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要突出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阶段,课程内容都应该以工作过程为依托,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来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与单元设计,并形成课程资源上传至课程网站供学生学习使用。同时,加强中高职各阶段的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删除部分重复的课程内容,减少理论性的内容,增加工程应用性方面的知识点,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并编写适用于中高职道桥专业的教材,将开发的项目化课程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做到课程教学内容分工明确,教学层次合理递进,这样就可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良好衔接。

3结语

构建中高职相衔接的道桥专业课程体系可消除目前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职业教育间的隔阂,减少两层次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同时,也为其他职教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合理衔接提供借鉴。

作者:吴颖峰 俞小芸 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