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特色教育范例

高中特色教育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模式;区域特色;竞争优势

经过近30年的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加速进入一种崭新的发展格局。当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呈现出办学模式和合作对象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模化、学科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高校办学积极性高等特点。然而,我们也不可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其主要表现为:众多高校办学定位不合理,学科专业设置呈现结构性矛盾;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办学质量良莠不齐,育人保障体系不健全;高水平机构项目偏少,特色的凝练和打造不足等〔1〕。因此,当前发展的要务是在宏观上由规模扩大、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阶段转变;在微观上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构筑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一、区域特色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区域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求

特色发展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是西方化,也不是国际趋同化。真正的教育国际化是在教育本土化、特色化基础上的国际化。众所周知,高校国际化特色水平与高校办学水平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翻开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尤其是发达国家,不难发现,其国际化发展史就是各具风格的特色之路探索史。无论是老牌的欧美顶尖学府,还是新锐的后起之秀港澳名校,无不遵循着“以特色发展战略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一黄金法则。

(二)现实困境客观上倒逼发展模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渐呈规模化趋势,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一方面,在招生环节,伴随各种机构项目的快速增多,办学缺乏核心竞争力,生源竞争渐趋激烈,部分地区开始大幅缩减招生计划。如作为全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多的省份,黑龙江省2014年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较2013年减少了6700余人,减幅超过60%,涉及全省10多所高校〔2〕。另一方面,在就业升学环节,由于育人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部分高校毕业生出路不畅。经调查,众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由于缺乏特色、优势,且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客观上形成了名不副实的局面。面对这些难题,只有转变发展模式和思路,转型创新,才能找到突围之道。

(三)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区域性为特色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立足于一方,承担着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使命,同时高校也有赖于地方的平台载体和市场资源。因此,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融合与匹配关系。环顾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不难发现,以经济结构、产业形态、要素布局、区位条件等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区域性特点为高等教育区域特色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外部条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特色发展战略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为区域特色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模式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无论是宏观维度的政策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微观维度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此外,通过近30年来的探索和积累,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发展模式和办学范例,一批办学成果显著的机构和项目已经呈现。客观上,这些积极的摸索和实践,必然会为后来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区域特色模式分析

(一)云南模式:面向临近欠发达国家打造“桥头堡”战略,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征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该省充分利用毗邻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找准定位,突出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树立“国门窗口”意识,探索出一条新型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通过积极创建“区域性、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云南省高校率先在全国掀起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的高潮。早在2005年,云南师范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率先分别在马来西亚和老挝开设了境外办学项目。此后,云南中医学院、红河学院、云南财经大学等8所高校纷纷拿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办学,合作形式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三个层次。梳理云南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积极打造“桥头堡战略”,2006年5月,云南省政府推出了首批4所“走出去”战略试点高校,通过多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随后逐步推广。由此可见,正是得益于地方政府的科学引导、有效支持,云南省高校纷纷“走出去”,拓展了办学的新路径、新视野。

(二)上海模式: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实现“落地生根”

在全国各省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横向比较研究中,不难发现,上海市在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突出亮点和成效,并且抓住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实现了“落地生根”“为我所用”。1.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卓有成效课题组统计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六个省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情况,为了客观掌握六个省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状况,重点对比分析了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合作高校的基本情况,具体见下表。从表中可见,截至目前,六个省份境外合作高校中,上海市引进境外一流高水平大学的数量和比值分别为12%和18.18%,远高于其他地区。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上海市更为注重与全球一流高校的交流合作,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和成效也更为突出。2.中外合作办学实现“落地生根”横向对比国内其他省市,上海市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能够做到“以我为主”“落地生根”。以本科层次为例,从调研结果来看,上海市高校在办学中近80%的机构或项目采取“4+0”模式,即完全不出国的“本土留学”,学生在国内完成整个培养过程,而国内其他省份则多以“2+2”“3+1”模式为主。

(三)北京模式:办学定位差异化,侧重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高地”,北京市汇集了国内众多高校的“塔尖”,然而在与国际一流大学的竞争中,名校们也正处于奋力赶超的关键期。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理念,北京市利用自身的“高端”优势,注重打造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地。课题组对北京市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调查发现,截至2015年底,全市103个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中,直接定位于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或项目为64个,占比为62.1%,绝对数量和比例均远高于国内其他省市。如同期的上海市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数为120个,其中研究生层次为42个,占比仅为35%,而国内其他省份就更为偏少〔3〕。

(四)宁波诺丁汉大学模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作为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借鉴了欧美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设计的新型组织架构模式运行。探究宁波诺丁汉大学发展模式的内涵要素,首先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该校成立的历史意义首先就在于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了整体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不是“嫁接式”,而是“完整版”,这为后来的众多跟进者和效仿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其次,这所大学之后的成功运行也充分验证了一所按照现代西方大学制度体系设计的高校能够在中国扎根发展。

(五)苏州模式:筑巢引凤、汇聚资源,大力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在深入研究国内多地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苏州模式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代表性令人印象深刻。创建于2002年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现已吸引了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内的24所高等院校入驻,在校生达7.5万人,区内院校与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3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和科研项目,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所,已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兼具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种类最全与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历体系最完整两大特色的区域〔4〕。目前,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以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多样化、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备、形式多样、协同创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格局,2012年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称号。一个本没有太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利用自身的区位、软环境和政策优势,“筑巢引凤、借鸡下蛋”,成功打造出一个高教国际化示范基地。苏州模式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发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三、区域特色构建策略

(一)办学定位瞄准区域战略发展方向

作为教育的重要职能定位之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也要紧盯“服务社会”这一宗旨。上述的多个模式都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紧贴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找准定位,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思路。以“云南模式”为例,近年来各高校积极顺应国家“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发展导向,呼应云南省大力发展“桥头堡”战略的需求,利用自身文化、科教发展的独特优势,本着服务边疆经济社会的原则,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有声有色。与此相似,上文论述的“苏州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苏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示范作用。近年来,苏州市提出“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然而,在实施中面临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其中高层次的创新载体和创新人才较为缺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与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的其他一、二线大城市相比,高水平大学和部级的研究机构较少,智力支撑明显相对不足。为配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苏州市积极“筑巢引凤”,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战略举措重点打造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城市的发展战略大局提供了重要的软实力支撑。

(二)注重自身优势的培育和发挥

高校差异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规律,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破解要求,而差异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培育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以典型的云南红河学院为例。该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建院仅12年,是一所普通的地方本科高校。然而,该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战略,近年来先后开设了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等多个小语种专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业群,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专业基础,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在“北京模式”中,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985”名校发挥自身在高水平师资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注重定位研究生层次合作育人,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应积极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和思路。

(三)人才培养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高校应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并积极融入区域科技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人才积累的过程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厘清中外合作办学“上海模式”的内在追求和目的。研究发现,“上海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过程的“为我所用”“落地生根”,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上海市高校立足华东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产业发展“龙头”,面临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模式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化创新人才需求的深度呼应。国内大多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以“3+1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往往演变为境外高校教育产业化战略的“留学生输出基地”,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四)办学模式的差异化战略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研究,所有的竞争战略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差异化战略。因此,面对国内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的形势,随着大量机构和项目的设立,竞争态势的形成不可避免,高校必须树立差异化战略意识,找准切入点,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此方面,宁波诺丁汉大学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作为该校举办方之一的浙江万里学院仅是一所实力普通的地方院校,有别于其他以“嫁接模式”“双校园方式”为特点的合作办学模式,该校整体引进世界一流学府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了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成为教育部批准筹建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大学。与其他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相比,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创性地实现了让学生以远低于海外留学的费用,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这种“整体引入、落地生根”的办学模式,客观上尽可能保证了办学的“原汁原味性”,使得境外优质办学理念、经验和教学机制能够较为有效地落实到位。无论是大学的决策领导机制、日常管理运行体制,还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评估体系,都与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形成明显的差别。

(五)“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

中国经济一直是贸易顺差,但唯独教育经济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且有持续增长趋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在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8.9万人,出国留学人数远超来华留学人数,留学“赤字”持续增加〔5〕。由此可见,我国跨境教育规模在“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极不平衡。此外,随着近年来“一路一带”战略的深度实施,我国面临着“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与推进战略相匹配的国际化人才的供给无疑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基于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创新驱动,成为各国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优先战略选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中外合作办学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云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在国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完全可以映射至境外,形成有我参与、为我所用的新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当前,在宏观层面上,深度呼应国家对外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政府部门要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找准重点方向,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区及“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境高等教育市场、法律法规、教育治理结构,为国内高校“走出去”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上,高校应积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借鉴欧美国家多年跨境教育积累的成功经验,找准契合点和合作模式,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勇于承担国家经济发展大格局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实现高校自身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赵风波,宗琛.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发展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67-71.

〔2〕朱伟华.黑龙江省调整招生计划〔N〕.光明日报,2014-06-21(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关于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关信息的说明〔EB/OL〕.〔2014-09-02〕.

〔4〕唐闻佳.一颗“闲子”何以催生教育国际化示范区〔N〕.文汇报,2013-10-11(13).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2

一.强化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特色学校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现代化精神和丰富的时代特色,特色学校具有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拥有个性化的外部教学环境以及独特的教学课程体系。特色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相较于我国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教育水平也更高,特色学校凝聚了在校每一位师生的良好气质、优良品质,每位在校师生都具备优良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导向,这种内化到师生心灵深处的文化动力,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1]。一所学校的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物质环境包括许多方面,校园建筑以及校园场地的布置模式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会说话的静态校园组成部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学校物质氛围的影响,接受着道德教育。比如,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入团仪式以及校级运动会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学校独特的道德理念以及教育思想。校风、校训、校规等组成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校训、校风、校规三者都可以用直接的文字形态表达,但校方也可以选择隐性彰显的模式,利用学校的建筑或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传递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便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精神文化成果以及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风气,学校的文化传统,还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体现一所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加强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培养师生的健康人格,树立师生的积极精神面貌,培养师生的坚强品质以及良好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将自身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融入到全体师生的思维中,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学校文化,遵循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学模式[2]。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开展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进而创造高品位、高质量、深层次的特色校园精神文化。

二.创新学校文化传统,夯实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基础

精神史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历史,精神史可以作为特色学校文化培育的教育源泉。每一所学校都应该珍视且正视自己的历史,部分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和深刻积淀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特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特色文化学校之所以称之为特色学校,关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具有优质且稳定的特点。特色文化学校并不是僵硬的教学理念,而是将灵活的学校理念从内而外自然的呈现,这种理念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可,且能规范师生的基本行为。建设一所特色的文化学校,不仅需要学校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积淀,更需要学校对自身地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将教育对象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一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可以体现出先辈们的教育思想,先辈们的教育思想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精神启示。我们可以从先辈优秀的人格魅力中体现出一所学校的丰厚历史文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学校自身的传统进行深刻理解,发掘并合理培育,通过不断积累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学校的历史文化基础,凝练出属于一所学校的特色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便是学校的文化标识。我国当今的学校应该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坚持“全员发展、全员特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德能兼修、己物相融的新时代人才[3]。

三.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主导特色高中文化建设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其发展的关键更在于校长的领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建设的好坏,需要通过校长的行为来体现。”在我国学校的校长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能够引领学校发展,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校长自身的行为观念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从某一角度来看,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的个性特征外显,深刻体现了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所学校要想持续地发展,校长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取向,大胆尝试新型的建设理念,在实践中促进学校创新发展。一位合格的教育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应该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渊博的学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的管理艺术。一校之长应该具备掌控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正确的指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拥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践行的魄力。校长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自身鲜明的个性与思想品质,不断创新学校的发展理念。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能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德育为首,整体推进学校工作,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学工作分层实施,实现异步发展,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利用错位引领的方式实现发展。除此之外,校长还应该配合教师积极推进课改,夯实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4]。最后,校长应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基点,以研促教,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师生主体性,强化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关键

一所学校的文化终究是要靠学校的全体师生继承并创造的,离开了师生便无所谓校园文化。因此,一所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既要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也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加强全体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自身的人格去熔铸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健康心灵熏陶学生的心灵,教育便是凭借精神文化的力量发挥了伟大的影响。一所特色学校必然充满高尚的精神文化气息,这一气息离不开道德高尚的全体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建设作用,就要调动全体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精神领域的作用。

五.培育校本文化,创造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土壤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3

一、筑牢政治根基,补足精神之钙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1]。强化政治责任,树牢“四个意识”[2],坚定“四个自信”[3],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工作,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建立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全面推进“学习强国”平台的运用和载体建设,强化学习检查督促。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相结合,全面推动党的精神在我县教育系统开花结果,让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教科体局各项工作中扎实落地生根。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教育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党建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扎实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教育,坚决占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制高点。

坚持改革创新。按照上级部署,统筹推进“五型政府[4]”部门建设,深化“放管服[5]”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充分拓展“赣服通”服务功能,使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部级电瓷电气研究院,完善国家电瓷检验检测中心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产学研一体化。

二、明确工作思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一个总体思路:以学前教育为突破口,打造富有特色的全国教育名县。

(二)三个工作目标:

---学前教育全国知名。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5%;公办园占比达80%以上;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7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5%以上。全面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任务,全面消除无证民办园,全面消除幼师无证上岗现象。启动“1+N”[6]幼师队伍深化改革计划,补充招聘一批“县聘园用”幼儿园教师。继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实现乡镇中心园市级示范园全覆盖。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项差异系数达到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并低于往年;逐步化解县城学校的大校额,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以上;所有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1人以上;改善村级小学教学装备,提升村级小学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

---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高中毛入学率达93%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0%以上;积极探索适合高考综合改革的学生选课、走班制度;争取每年高考录取北大、清华的考生有新突破;基本实现全县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与普高生人数1:1的目标。

(三)实施五大工程

要实现打造全国教育名县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个变样”:

1.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在提升队伍素质上大变样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典型,大力培养“四有”[7]好教师。

(2)抓好“三名”工程建设。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身边好人选树和学习宣传,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养成教育。做好“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工作。

2.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大变样

(1)大力实施“一校一品”,打造一批特色学校。一是把中学打造成学科竞赛和招飞、体育特色学校。加强与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的联系,走学科竞赛之路,确保在全市各县区同类学校中居首的地位不动摇;利用民航飞行员生源基地打造高招选飞名校;做好体育各级梯队建设,无缝对接好体育传统学校的上升渠道,打造体育特色名校。二是以宣风镇中心学校、上埠镇中学为龙头,打造科技创新特色学校并在全县推广。全面落实科技创新课程设置,完善创新教育经费保障及相关激励机制,办好展示“四小”[8]科技节活动,提升科技创新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三是把镇中心学校的英语学科、镇中学的化学学科、上埠镇中学的物理学科和二小的数学、语文学科打造成全省名学科。

(2)聚焦校园文化,彰显区域特色。以“魅力•书香校园”为建设目标,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坚持“五育”并举,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素养。利用青少年宫、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共建共享各种不同特色、不同教育功能的校外教育基地。加强家校联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3)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减负增效。加强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课程育人水平。继续把课堂改革作为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国家课程开设从“开齐上足”向“开齐上足上好”提升。

(4)加强体育艺术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确保田径项目优势地位。充分利用本土地域特点和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带进学校、纳入课堂,提升师生艺术素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精品赛事,营造良好开放形象,提升品牌。继续办好端午龙舟大赛、雷越野赛等大型文体活动。

3.实施“校园提升工程”,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大变样

(1)着力抓好义务教育城区扩容。新建镇第三小学和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镇中学,持续化解大校额,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2)着力抓好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续建上埠镇中心学校,整体搬迁路行学校,新建南坑镇山田小学、张佳坊乡三江口小学。

(3)着力抓好幼教普及工程。新建镇第二中心幼儿园、镇年丰村幼儿园、宣风镇桥头村幼儿园、银河镇陇田村幼儿园和南坑镇七宝村幼儿园。

4.实施“平安校园工程”,在筑牢安全防线上大变样

(1)继续压实安全工作责任,坚持依法治校。持续推行局班子成员驻片、机关干部驻校制;全面落实校长第一责任人工作机制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监管要求。

(2)继续抓好安全教育,及时整治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持续抓好常规安全教育,开展好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专项安全教育;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细化整改措施;协调公安、交警、城管、市监等部门持续开展校车治理和校园周边流动摊点、违停拥堵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和集中整治。

(3)抓好校园安防工程建设。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落实省教育厅、公安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建设的工作意见》(赣教发[2019]12号)要求,全面完成三个百分之百:封闭化管理达100%,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率达100%,专职保安员配备率达100%。

5.实施“党建堡垒工程”,在提高党建工作上大变样

(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全面深化党建品牌建设,抓好党建工作项目化,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三看三争三创”[9]活动。

(3)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抓好“红包”“违插”等专项治理,按照建设廉洁萍乡要求,全面推进廉洁校园建设。加强作风和教育行风建设,坚决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重点查处违反工作作风规定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落实九大举措

1.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一是扩大幼教普及普惠资源,保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和无证园治理任务按时完成。二是抓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本土学前教育课改领航者、评选一批幼儿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是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创设室内温馨、雅致、童趣,室外自然、生态、野趣的游戏环境,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游戏化环境,打造一批质量上乘、全省知名的农村幼儿园。

2.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对照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项指标,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全面提升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3.加快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发展模式,打造高中教育特色。二是做强、做优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武功山中等专业学校向县城搬迁,加强与工业园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做大做强电瓷、旅游等专业。争取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落户,提升办学品质。三是统筹民办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好特殊教育,确保“学有所教、困有所扶”。扎实推进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4.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一是以追求卓越为导向,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塑典型,评选表彰一批德艺双馨教师;做好教师招聘和培训工作。二是以精细管理为手段,提升学校管理。改革学校和校长考核方式,加大校级干部流动力度,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培训;深化人事改革,全面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三是以工作作风为重点,提升工作效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重点查处违反工作作风规定的行为。

5.加快推进内涵特色发展。继续落实学校特色品牌创建工作,坚持德、智、体、美、劳并举,提高对特色创建工作认识,规范特色品牌的内涵和标准,将特色创建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实现“一校一品”目标。

6.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全县教育信息化网络,充实管理平台和资源数据库,做到教育信息化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加强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教育信息网络终端设施拥有率达100%。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继续推进远程教育和专递课堂建设,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7.加快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坚持教育扶贫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加大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力度,采取“三入三扶”[10]措施,强化扶贫助学政策落实,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进一步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三包”[11]举措,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4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各项教育事业实现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增量提质,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召开开全市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加快做好城乡幼儿园规划与建设工作,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5所。全市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新增省优质园20所、市优质园22所,目前,全市省优质园达209所,占比58.4%。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减负校校行”活动,启动市薄弱初中课程基地和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指导区加快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步伐。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全面加快薄弱高中创建三星级步伐,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转变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启动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3所学校参加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评比。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取得新成效,7所省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加大省高水平示范校创建力度,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通过省专家组评估验收。省技能大赛共获奖牌93枚,其中金牌3枚。2014年对口高考技能考试过关率达97.1%,,位居全省前列,本科达线262人,专科达线2342人,本专科达线率达98.3%,创历史新高。加快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设置13个专业大类,106个专业方向。全市社区教育完成实用技术培训5.2万人次,创业培训0.2万人次,精神文明培训10.6万人次。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继续为各县区免费定向培养幼儿师范生100名,目前已经完成招生宣传和面试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培训449人次,其中,出国培训48人次,省级培训329人次,市级培训120人次。精心组织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共组织215名社会人员和全日制非师范类毕业生参加测试。精心组织省第十三批特级教师推荐人选选拔工作,共推荐上报26人。组织市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目前共有662人参赛。18名教师在省“两课”评比中获奖,获奖率达90%,居全省第二。

3.各项教育惠民举措落到实处。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上半年新建、开工、加固校舍17.9万平方米。拆除、停用D级校舍36.6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全市所有D级校舍100%停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市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加快实施。老城区部分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市实验小学新校区投入使用,马陵高中新校区主体工程完工。启动中心城市中小学幼儿园午餐保障行动,起草了《中心城市中小学、幼儿园午餐保障行动实施方案》,并向各区征求意见。实施中心城区食堂改扩建和午餐配送工程,目前,改扩建食堂2.3万平方米。教育现代化创建取得新进展,圆满完成省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工作,宿豫区接受省教育厅专家组的现场督导,创建工作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深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提升创建的针对性。深入沭阳、调研,促成县委、县政府尽早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切实做到早谋划、早准备、早推进,确保今年下半年通过申报,今年底或明年初通过省厅评估验收。制订我市更高水平教育现代的创建方案,并在区先期试点,启动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工作。二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教育提升工程。加快马陵高中新校区建设进度。加快青华中学、宿豫实验高中三星级创建步伐,大力推进市钟吾初中校园改造工程,打造省级精品校园。深化中心城区布局调整和学校管理体制调整的成果,调优做强教育资源,切实提升中心城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全年6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建立工作调度、任务督办、监督检查、进度通报等长效工作机制,一着不让地抓好推进工作。加强对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建设面临困难和问题的研究,按照市政府四届四次会议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分类指导,分批建设,确保民办学校的校安工程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长效机制,实现校舍安全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2.推进基础教育优化发展。一是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提高。以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学前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加快农村薄弱园建设,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所,创建省优质园25所。二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确保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努力实现普高教育的优化发展。加快薄弱高中创建步伐,创建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1所。实施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人数,实施精致管理、精品办学。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秩序,规范执行热点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级各类初中的政策,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深入推进市级课程基地建设,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3.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一是大力实施品牌特色发展战略。强化品牌意识,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加强名优专业、基地的建设。认真制定学校品牌发展的规划,进一步加快优质资源的创建步伐。全市年内创建省高水平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所,创建省品牌特色专业10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二是实施改革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专业承办、产业承包”的学校管理机制,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经营性实习。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加快建立职普沟通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技能大赛和对口高考的成绩。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80%,当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5%,三是加强社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社区教育保障机制,让社区教育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加快构建以市开放大学为龙头、县(区)开放大学、培训学院为骨干,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会教育体系。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德育教学;措施分析

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德育教学是进一步开展教育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具体的高中音乐鉴赏进程中,老师要在思想上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德育教学。在具体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如何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爱国素养以及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是值得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高中音乐鉴赏阶段德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分析

德育教学一直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的重要表现。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拥有知理明义、敢于吃苦、乐于好学等全面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而且也要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具体开展德育教学的进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当前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积极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真正将德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音乐鉴赏的内容充分融合。当然,德育教学工作需要关注到对集体发展的影响,也更要兼顾个人的实际状况,充分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意义。除此之外,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往往会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以及家长都会将更多的关注力放到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没有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在音乐鉴赏课中也没有充分的设定科学的评判体系和标准,没有真正的做好德育教学的渗透,这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学习。除此之外,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和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需要老师和同学协同完成,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在干巴巴的讲解,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这样很难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收获较多的知识,与此同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能够慢慢的成长和进步。音乐鉴赏课上,音乐老师要积极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积极进行音乐的赏析、体验,真切感受音乐的魅力,最终才能够更好的学习音乐,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也更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音乐鉴赏课并不是简单的播放几首曲子,念念歌词就可以完成的,为了更进一步地将德育教学渗透其中,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优化后续教学内容,进而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奠定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如何更好的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做好德育教学

(一)将音乐作为教学的中心,积极为德育教学奠定坚实可靠的创设背景。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代表,通过音乐感受能够更加直观的对人的内心产生更加积极健康的影响。在过去老师开展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时候,老师会更多的选择使用课程教材内容为主,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音乐欣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转变,需要培养更加现代化的人才,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德培养。音乐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和老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高中音乐老师要利用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充分把握住音乐的个性化特色,将音乐作为背景,为道德教育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引领学生用心感受和体会音乐的个性化特色,在不断变化的音调中进一步感受歌曲传递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老师在不断播放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加入对音乐片段的理解与赏析,便于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音乐要表达的艺术化特色。音乐具有更加强大的感染力,利用好音乐这一特点,将德育教学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仅能够有效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在德育方面有所建树。举例来看,在学习《命运交响曲》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主要旋律以及特点,让学生在聆听学习之前有所准备,然后再进行音乐的播放,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首曲子有更深入的理解。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做好重点音乐力度的描述,可以是利用图形也可以是利用手势等方式。随后,再次进行音乐播放,让学生紧随音乐的主要旋律和节奏进行哼唱。通过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渗透,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在激昂的音乐中感受作曲家面对命运的磨难永不屈服的精神,在未来的学习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学生也会更加敢于直面。

(二)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学。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对于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高中音乐鉴赏的定义以及相关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合理。科技辅助教学工具在音乐教学中也更加常见和普遍,这也为丰富音乐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音乐的发展也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利用现代化电子教学工具和设备,能够进一步保障音乐紧随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也为后续的德育教学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音乐的奇妙之处在于可以借助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以及独特的演奏方式,影响大众的思想情绪,给予大众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音乐被大众接受的主要原因。通过音乐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陶冶情操。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老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微课、PPT等途径,为学生讲解音乐内容,渗透德育知识,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音乐鉴赏教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优化教学体系,确保教学的高效合理。举例来看,在学习关于《兰花花》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等,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当年穷人受到的压迫及折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一步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对整个作品进行科学赏析,比如可以从音乐的表达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切入。最后老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PPT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时间,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刻苦,提升爱国情怀,做好德育素养的升华。

(三)积极开展关于音乐素养的拓展活动,有效提升整体德育教学。老师的讲解在整个教学中虽然占据一定的比重,但是想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因此,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要积极进行素质教学活动的开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音乐信息的搜集。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了解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故事。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也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举例来看,在学习关于《爱的奉献》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爱为主题的音乐教学活动,通过多角度的切入对周围同学的优点进行夸奖,并且说出自己的祝福话语。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学习情况对音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也会充分流露,学生之间的友情会更加深厚。最后,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音乐类的艺术活动,进一步丰富音乐知识储备,更进一步了解音乐表演过程中团队协作配合的意义,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团结的伟大价值,真正将团结友爱、团结互助、协调配合等思想渗透入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总结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德育教学的落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老师长期的努力和关注,积极将音乐鉴赏的价值发挥到实处,进而确保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在具体开展高中音乐鉴赏的进程中,老师要挖掘分析教材中和德育相关的元素,做好情感体验教学,利用好信息技术,积极做好课外活动拓展,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道德价值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建萍.德“如影随形”,育“润物无声”——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14):196.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渗透;中学生;培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主旨皆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和塑造良好的道德信念。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更应该把德育意识与教育透彻有效地贯彻到音乐教育教学中,在音乐教学中完成德育渗透,以自身为榜样,给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中学生树立德育行为的良好典范。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基本概念与关系

(一)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由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三部分构成。比如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开设的音乐高考训练班等属于专业的音乐教育范畴。后者指的是贯穿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学校普通音乐教育。以音乐鉴赏、歌唱为主,主要通过音乐的欣赏和表达,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以锻炼学生的意识行为,丰富学生情感为主要目的音乐教育。

(二)德育教育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不仅指道德教育,还包括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情感等的正确引导。本文所指的德育渗透主要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内容贯穿于其中。

(三)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和德育是有密切关系的,它们相互渗透与联系,但不能互相替代。从性质上讲,音乐教育和德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它们二者之间更加强调标准化和规范性的道德教育,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同时在于对人的情感、心灵的陶冶和净化。但是,从功能性来讲,德育教育更加重视价值观的树立和确定,而音乐教育是一门审美的艺术和技能,这个视角来讲,音乐教育替代不了德育教育,但其功能中内含德育教育,是德育渗透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当前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今素质教育时代,中学音乐教育早已普及,但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滞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度不高,忽视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学校对音乐鉴赏课程重视度不高,忽视了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这就造成音乐教育中德育意识相对薄弱的现实。

(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度强调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忽视学生情感陶冶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例如:很多教师在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合唱交响曲》的欣赏课中,重点从分析音乐要素入手进行分段赏析,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总结。课堂信息量很大,形式多样,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做太多延伸。课堂侧重点在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体裁、音乐要素,学生的对作品的情感共鸣被忽略,情感陶冶便无从谈起。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德育意识的薄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挖掘和贯穿德育教育的意识,从而造成对学生德育渗透和教育的欠缺。

(三)学生音乐素养基础薄弱,缺乏音乐鉴赏能力,影响音乐德育功能的发挥

由于部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缺乏,导致学生从小学开始的音乐课基本空缺,音乐素养教育更无从谈起。由于缺乏必要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带来了很多不便。

三、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音乐鉴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应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着重点。例如笔者在上《钢琴音乐的奇葩》这节课时,首先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请学生查找有关肖邦生平的资料和《b小调革命练习曲》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欣赏作品之前,学生就已经知道肖邦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这首作品是他用音乐写成的战斗楔文。在分段赏析时引导学生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去感受肖邦当时难以平复的心情和波兰的爱国战斗英雄们前赴后继奔赴战场的壮烈场面,使他们感受到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注重学生艺术实践,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例如,笔者在每周的合唱队训练中,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参加或者迟到。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辅导老师,教育学生们要坚持不懈、热爱集体、热爱艺术;并在排练过程中让学生用心感受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这种艺术的魅力是集体凝聚力带来的。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大多学生都会认识到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按时参加训练。

(三)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把德育教育渗入音乐教学中,抓好自我师德涵养,为人师表。比如在辅导特长生晨练的时候,课前带学生热身、练气息。等上课铃声作响时已经进入很佳的练唱状态。身教重于言教,从道德教育来说,理论的说服,要伴以楷模的示范。一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品质的人,使他们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这块田地耕耘,必须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日常的组织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素质,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修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素质合格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R].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1.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7

关键词:地理教科书;高中地理课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19年,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王民教授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送教育部审查通过。本套教科书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编写依据,充分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新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路径,优化地理教科书的框架结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创新地理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因而,本套教科书具有鲜明的特色。下文以必修部分为例进行介绍。

一、双系列结构的呈现方式是本套教科书的核心特色

双系列结构包括:传统的课文系列注重科学性;创新的探究系列注重实践性。其中,探究系列的体例为每章的章首设计一个“课题”,包括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总结四方面;配合章首的“课题”,在章下面的相关节后设置“检查进度”栏目。“课题”是贯穿全章的探索活动,在每章的章首页出现,目的是在学生学习内容之前,先设置一个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以此引导学生将探究式学习贯穿始终。全套教材“课题”的设计基于研究课程标准中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仔细消化和整理,转化成“课题”。在每节前设计“探索”活动,这个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探索活动”的设计有6种方式:①以实验活动引入的探索(如“沉积物如何沉积?”等);②以使用图表引入的探索(如“全球气温变化”等);③以观察地图引入的探索(如“青藏地区的铁路运输及意义”等);④以景观图片和漫画等引入的探索(如“‘乐在其中’”等);⑤以资料举例引入的探索(如“顺风相送”等);⑥以选择和对比引入的探索(如“南蔬北运和北菜南运”等)。学习指南:在每节课文开头,安排一个“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是针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指南”下有“提示”,告诉学生如何阅读、学习和一些注意事项,并明确该节相关核心概念。案例研究:在每节课文正文结束后,安排一个“案例研究”,提供与本节所学内容同性质的典型案例,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并加深对本节内容理解。作业题:这是本次修订着力改造、突出的地方。选择最新的、真实的材料,编制出符合相关学业质量标准水平的题目。每节有3道题,两册一共有九章30节,设置了丰富的题目和情境材料,全方位、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使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数据是本套教科书的内容特色

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学术著作、网站等,研究整理出了2000多个新的材料和数据,把探索、阅读、案例研究、作业题中几乎所有的素材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强调提供给学生的案例材料应具有真实的情境。特别是作业题,更是进行了彻底改进,从以前简单的问答题,改为在提供情境后给出具体问题,同时注重实践性和答案的开放性。教科书选取的许多素材源自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如必修第一册中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塞罕坝人工林场的建设、海绵城市、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地震等材料,必修第二册中我国在南海成功开采可燃冰、2017年宁夏的精准扶贫实例等材料,反映出很强的时代感,突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当今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变化,对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地理学科新的发展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注重课文前后逻辑联系和知识进阶是本套教科书的编排特色

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十分注重必修两册教科书内部的逻辑联系与知识概念的进阶,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必修第一册共四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避防”,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不利方面的影响,因为有利的影响在讲各个因素时已经介绍过了);第四章“自然地理野外方法”。这样安排,一是落实课程标准目的和要求,二是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必修第二册共五章,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先讲乡村,后讲城镇,这样教师从产生时间、乡村和城镇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教授都更为顺畅;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讲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并专门设置一个课题对它们进行比较,加深认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属于国土的概念范畴。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放在这章中,平衡各章的内容量,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编排方法。因为必修第一册是本套教科书首次介绍地理信息技术,所以侧重于简单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不同方面(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再介绍怎么在自然地理中应用)。必修第二册在必修第一册的基础上,直接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结构明确;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主要讲述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描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自然引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逻辑联系紧密,知识进阶性强。

四、形式丰富、功能强大的图像系统是本套教科书的系统特色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8

关键词:西部交通;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近几年,随着“交通强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交通运输行业急需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素养高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综合型技能人才。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行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被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动脉行业[1]。

一、西部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现状

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处于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重要阶段;二是处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三是处于强化衔接、综合发展的必然阶段[3]。根据中国年鉴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西部地区高职招生规模约为98.84万人,在校生规模约为295.8万人,毕业生约为88.3万人。加强西部交通职业教育研究,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提升西部地区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需求。

二、西部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西部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发展虽然不断取得成就,但仍然存在专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交通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课程更新缓慢、师资队伍失衡等问题需要解决。

(一)专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当前存在对交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够,交通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有些交通院校招生时倾向于增加专业数量、扩大招生规模,但办学资源却不充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偏低,导致职业技术人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二)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

西部地区交通职业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生源素质等方面不同于高中教育及本科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条件不充分。二是职业教育认识上不充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三是职业教育服务与支撑国家战略的能力不充分。

(三)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部分高职院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教学设置模仿本科同类专业,没有突出交通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交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许多学校开设的专业或课程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新技术和新科技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还很滞后。

(四)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部分西部交通职校在师资队伍上,存在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教师的结构性失衡,缺少技术技能型教师。不少优秀“双师型”教师不断地流向东、中部地区,且东、中部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动力,造成了西部高职院校专业师资缺乏、流失严重和补充困难的叠加困境。

三、加快西部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以交通为依托,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结构

立足于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产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交通运输现代化,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构建有需求、有引导的专业建设机制,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服务“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战略、交通运输业,协同推进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等国家重点专业群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集群,并注重向绿色化、节能化、智慧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治理结构,构建现代交通职业院校制度

优化和健全学校的治理体系,制定出具备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特色的院校章程,提升西部交通类院校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在办学体制上,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挥集群优势,合理设计与规划落实职教集团的发展,促进应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形成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协同合作[4]。

(三)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对接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国家“学分”银行、高职扩招等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新职教”人才培养体系。践行现代学徒制,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作用,积极探索3+2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四)健全体制机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系统规划、科学构建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且符合交通类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标准体系,制定基于标准体系的西部交通高职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面向西部交通行业市场、突出重点领域、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探索西部交通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

(五)建立教师队伍,确保师资支撑

随着国家中特高计划的实施,教师团队是“双高计划”的重中之重,交通类院校更应努力打造具备交通特色的师资团队、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及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优秀高职毕业生等“一体化”教师团队[5]。

(六)提升学生素质,增强交通人才整体素养

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结语

培养新时期西部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交通类高职院校要紧抓国家重大发展机遇,不畏挑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服务交通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具备交通类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强化学生能力素质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西部交通发展创造更多的红利。

参考文献:

[1]程芬.基于工匠精神的交通运输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19(8).

[2]肖泽平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定位分析[J].职教论坛,(2):76-83.

[3]吴薇.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西部交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255-257+263.

[4]邱旭光.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高职产教融合模式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