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生涯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的生涯规划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技能;职业体验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和探索时期,是职业生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进行生涯教育能直接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为选高校、选专业做好科学系统性评估,为升入大学确定大学学习方向做好准备,为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提供所需准备性条件和相关劳动技能。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进入高中后学生对文理倾向的选择犹豫不决,对自身性格特点及适合的专业不了解,高考时盲目报考所学专业,导致大学中学生申请转专业屡见不鲜,或者造成许多学生厌学、就业未果。我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难辞其咎,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范围非常狭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部分普通高中,且多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绝大部分高中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没有配备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和我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我进行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

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探索

高中生的自我探索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兴趣和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价值观。

(1)兴趣和爱好的自我探索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回答“最喜欢什么,最喜欢做什么”。

(2)能力的自我探索是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点,哪些方面存在缺点”。

(3)高中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对工作价值的认识和工作选择的种类。高中生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我希望通过职业获得什么”。

2.环境探索

环境探索是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高中生的环境探索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的信息收集来对职业环境进行认识的。

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利用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开设职业指导课可以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开展,但必须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

2.职业规划咨询

学校鼓励心理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利用团体的职业咨询和个别的职业咨询两种方式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团体咨询时,咨询人员必须搜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来协助学生作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并通过团体咨询的过程激励学生职业决策的动机,使高中生能够主动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涯。个别咨询应帮助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给他们分析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考入高校所需的条件,帮助他们把握好机遇。

3.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

学校可以利用周围及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访谈、实习等活动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加强社会实践。

4.建立职业生涯辅导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2

〔关键词〕 生涯规划课程;高中生;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4-0004-05

一、引言

高考新形式的改革(2014年9月),越发注重学生对自我兴趣特长的了解以及长远的发展;然而现阶段的普通高中生的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在高中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实施生涯规划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学习动机是当代高中生的需要。事实上,目前关于生涯规划的理论探究已十分成熟,然而相关的实践探索却仍只有少数,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课程开发更少,很多生涯课程的编写也仅是基于经验和空想[1]。因此,本研究以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进行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并探讨高中生生涯规课程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本研究以我国学者詹发尚[2]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型为基础,进行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詹发尚在2006年,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并结合前人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包括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和反馈修正六大方面。笔者以高中生作为施测对象,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2/df为4.50,RMR为0.05,RMSEA为0.08,各拟合指标良好,说明该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和理论同样适用于高中生[3]。因此,本研究以此六方面的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将课程设计分为除《绪论》外的六大模块,具体安排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漳州五中高二年级随机选择两个平行班,其中一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为实验组(共50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6人),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共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课程(如人际交往、考试焦虑、情绪调节等,并避开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动机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工具

1.职业生涯规划量表

此量表包括: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和反馈修正六个维度[2],共30道题。通过对高中生施测,得到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1~0.87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

2.学习动机量表

采用学者黄希庭和郑涌[4]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该量表由求知进取、物质追求、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取向和小群体取向6个分量表组成,共26题。通过对高中生施测,得到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0~0.87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

(三)研究程序

以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作为自变量,实验组进行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对照组进行非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以学习动机作为因变量。在实验处理(职业生涯课程教育或非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之前和之后,分别进行一次生涯规划水平和学习动机的的调查。课程干预为期一个学期,历时20周,每周一课时,扣除期中和期末复习阶段等,共17课时。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安排

见表1。

三、结果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描述统计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生涯规划量表的前后测得分,见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动机量表的前后测得分,见表3。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协方差分析

以组别为自变量,后测结果为因变量,前测结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生涯规划课程对普通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总分、职业探索、自我提升、反馈修正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对自我认识、目标计划、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另外,协变量在生涯规划的总分、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反馈修正上均有显著性,说明利用协方差将与自变量无关的效应分离出来,是有必要的。

从表5可以看出,生涯规划课程对高中生的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三个方面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学习动机总分和物质追求、害怕失败、小群体取向方面的学习动机影响不显著。另外,协变量在学习动机总分和物质追求上具有显著性,说明利用协方差将与自变量无关的效应分离出来,是有必要的。

四、讨论

(一)生涯规划课程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本次的生涯规划课程结合詹发尚的理论研究,从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人际关系、自我提升、反馈修正六大模块进行生涯课程设计,但从前后测的分析结果来看,此次生涯课程的实施,只对学生生涯规划的职业探索、自我提升、反馈修正三个方面以及生涯规划总分产生了显著影响。说明此次生涯规划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水平,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外,对自我认识、目标计划、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这三个模块的课程内容的设计、课时安排,以及总体的干预时间不够长等因素有关。

(二)实验组的学习动机相较于干预前有显著提高

生涯规划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水平;而生涯规划水平的提高,对普通高中生在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三个方面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验证了笔者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的,生涯规划水平对学习动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的结论。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将自身的生涯发展与学习行为结合起来,在职业兴趣的牵引下对学习更加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相对没有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到专业知识本身,内部动机得到提升,求知进取的动机更为显著;学习行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群体,融入社会,而不再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当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意识到这一点,社会取向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提升;生涯规划课程中,如“生涯幻游”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未来大胆憧憬,并为职业理想而努力,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在个人成就方面的学习动机明显提高。这一结果,与刘玉霞[5]对医学生的研究结果相近,其研究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及其中的职业探索、人际关系、自我提升、目标计划四个分维度,均与学习动机的整体水平及追求成功的学习动机呈正相关。

学习动机总分和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提升不显著,可能与生涯规划课程受到时间和课程内容设计的限制,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不够显著有关系,在后续研究中,可以从调整课程内容、延长生涯规划课程的干预时间入手,改善这一不足。

在物质追求、害怕失败、小群体取向方面的学习动机影响不显著,也可能是因为生涯规划课程的正向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单纯只为金钱,让学生对单纯追求物质或者害怕回避失败这样的学习动机的关注减弱,而将学习动机引导向如成就动机、社会取向等方面。

(三)生涯规划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与学习动机存在正向相关。这一结论,也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例如,刘玉霞[5]在对医学生的研究中发现,生涯规划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高。何庆刚在对高中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具有职业规划意识的学生对物理学科表现出更浓的学习兴趣,学习物理的态度更加积极,物理成绩也相对更高[6]。付正波和陈眺寰[7]在对高中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高中生的职业成熟水平越高,学习动机也越高;职业世界知识分量表得分越高的学生,学习兴趣也高。

而且,通过生涯规划水平(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陈晶[8]、王贺和邸维鹏[9]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形象具体化,细化可操作性的实施步骤,使得学生时代的学习更有自主性、目的性和积极性。

干预结果表明,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起到了一定效果。张麒,李泓涛和姚海华[10]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团辅课程,提高了职校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习调节能力。陈绮玲[11]对普通高中生进行生涯辅导后,提高了学生在学习动机中的知识技能、社会生活和责任感水平。虽然干预课程的形式各不相同,有讲座、团体辅导,也有心理健康课程,但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机制探究

1.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动机

普通高中(非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上通常缺乏成功的体验,因此学业效能感不高,缺乏学习动机。生涯规划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在职业模拟和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帮助他们在社交等方面找到自信,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悦与努力的动因。

2.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

在生涯课程中进行职业自我的探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理想、兴趣、能力、社会资源,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了解自己、评估自己,更加全面、客观,让中学生觉得新奇而有意义,从而引发更多关于自我的思考,例如学业自我,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打破先前因学习的挫败感可能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恢复信心和学习动力。

3.生涯课程将学习目标与职业兴趣结合起来

我国学者沈烈敏[12]认为,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一定是智力因素,现有的教学内容平淡,没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也是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在学习中贯穿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找到理想和志向,培养学习兴趣;从兴趣入手,深入钻研,让学生在某个领域成为小行家,也可以增进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生涯规划课程是对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根据成就动机目标理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表现为求知进取等内在动机,在其他领域的动机,也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例如,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由表现目标引导至社会目标定向。在研究结果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取向的学习动机,就是很好的验证。通过课程干预,学生更多地开始考虑以后要成为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职业,帮助学生找到生涯发展的目标;从而考虑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了社会取向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性的培养。

五、结论

生涯规划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水平,主要表现在生涯规划总分、职业探索、自我提升、反馈修正四个方面;而生涯规划水的提高,对高中生在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三个方面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学生越早进行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理想,明晰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就像在航海中有了灯塔的指引不至于迷失方向,从而也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意义和动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黄瑞滢. 中学阶段生涯规划理论研究综述[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297):9-11.

[2]詹发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3]黄瑞滢,多样化办学模式下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9(36):10-17.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刘玉霞. 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6]何庆刚.高中生职业规划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初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7]付正波,陈眺寰.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2,3(44):180-181.

[8]陈晶.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2):53-55.

[9]王贺,邸维鹏.浅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4(10):79.

[10]张麒,李泓涛,姚海华.生涯辅导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动机内化的干预研究――以上海某中职校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5(8):129.

[11]陈绮玲.基于CIP理论的体验式生涯辅导的――班会课对高中生学习动机的促进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2]沈烈敏. 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在教育部08年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职业生涯规划》被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课的一门德育课。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是一门没有更深厚的学科背景的课程,讲好理论并不难,难的是真正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过是引导者,在引导的过程中,只有抓住主要环节,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只有抓住主要环节,才能避免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为了考试上交一份看上去很华丽却没有任何实际做用的生涯规划书。

1、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谁都知道,就业难是我国长期所要面临的问题。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进了就业市场。使得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中职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状况尚且如此,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了。在这种形势下,一个中职生如何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就成为我们必须启发学生所思考的问题了。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人。要做到这些,需要运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帮其实现。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一个人所必须掌握的。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按照自己的这些特点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高估自己,又不妄自菲薄,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即量身定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自我分析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价值观等有了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才能够切实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使自己理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走出盲目从众、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误区。

3、启发学生分析社会因素

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因素,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人际关系资源有助于实现职业理想等,形象地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知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是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必须做好准备,待机而动;地利,就是要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人和,就是要了解你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熟悉你所在学校教师和你的同学、朋友在内的人际网络,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并善于从人际网络中寻找对自己未来职业有积极意义的成员,多向他们学习,多与他们交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4、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优化职业理想,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自我反思一般以内省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反省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5、督促学生自我检查

要检查措施是否落实。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中职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与时俱进,灵活调整,不能一次把终身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而要在实施中去检验规划的效果,及时诊断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并对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正。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合理、更有意义,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总之,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帮助大多数学生了解了职业要求,明确了专业方向,提高了职业认识,培养了职业素养,并学会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我校学生在全国中职职业生涯大赛中所到得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辽宁;沈阳;110036)

参考文献: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在现实社会中所展现的作用与意义愈加的明显和突出, 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多数高校已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学生自我发展、择业、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课建设等方面均显单一。多数高校生涯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尚未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培训缺乏系统与体系,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相对显性课程那种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而言,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学习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的活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间接性与隐蔽性。即可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避免学生因被动规划而产生的逆反心理;(2)广泛性与多样性。即内容与影响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深刻性与持久性。即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品德中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而且持久;(4)情景性与两重性。即依靠主体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去体悟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 隐性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然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本质表明,规划教育绝不是一个简单规划知识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培养规划习惯、提高执行规划能力,提升发展抗挫心理素质。从教育规律来讲,知识技术的理解、吸收、运用到熟练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仅仅凭借十几个学时的显性课程教学难以实现,更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生涯规划课隐性课程恰恰为显性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延续平台,为大学生学习探索运用规划知识与技术,改变大学校园生活状态,提升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隐性课程建设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效果的客观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实现关键是将对自我的规划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并在不断的信息反馈过程中调整规划,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高效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高校显性课程采用的是知识普及的大众传播方式,缺乏差异化的个性指导、咨询、动态考核和反馈,导致学生所做规划缺乏精细思考和可执行性论证,生涯规划往往流于形式,其实际校园生活与自身规划存在明显脱节。隐性课程则可通过校园文化在学生中营造生涯规划执行的氛围,使规划执行可感,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规划执行的平台,使规划执行可行、通过校园制度建设对规划执行进行要求约束,使规划执行可持续。

(三)隐性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生规划能力的重要渠道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包容面非常广,渗透性非常强,可以说涵盖了高校校园里的方方面面,且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及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受课时、教学场所的限制,组织形式开放与自由,因此为更多学生参与规划活动,展现自己提供可能,方便学生综合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行程。隐性课程涵盖大学全过程,学生也可在隐性课程体系内不断实践与检验自己规划能力与效果,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同时隐性课程在发生作用时通常是通过学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规划能力的培养更易于接受,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隐性课程的构建与整合

1、物质层面的建设。对校园物质形态载体(建筑物、物质设备、校园生态环境、室内外布置等)寓以特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通过整洁、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人文校园建筑(校训广场、雕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激发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进取心,树立健康的组织归属感。

2、精神层面的建设。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抓手,将高度概括、抽象的大学精神,具化为个人发展的可操作原则,树立适应时代与市场的职业精神。将办学理念,学校定位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帮助学生提早认识自我发展方向,针对性地确立发展目标,培养全面而富有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力和健全的人格。

3、行为层面的建设。推动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化活为职业意识培训与职业技能提高的主要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与技术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职业技能的实践机会,培养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构建和谐人际交往,实践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4、制度层面的建设。通过学习制度内容,参与制度的制订和制度的执行,帮助在校大学生体建立制度的权威性意识、公平客观精神,严谨思维语言,提高自律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5、网络层面的建设。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开放性、可选择性与互动性,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隔阂,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场、丰富知识与把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形势提供了立体环境,同时拓展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隐性课程的管理

高校隐性课程的管理在于督促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硬件”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1、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必须在显性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着同一教学目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组织开展相关的建设,帮助学生领会和消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将理论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职业。同时,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应作为隐性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依据和评判标准,对隐性课程的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2、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必须摆脱阶段性理论教学的局限(新生与毕业生阶段)、“问题性”指导的局限和单一个体发展的局限,把大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稳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为切入点,以教育导向性和学生主体性为结合点,不断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生涯发展路径与特点,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教学要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依托高校年度综合测评和学年鉴定,建立个性化学生生涯档案,对学生个体大学四年的发展进行跟踪与管理,为大学生求职择业与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涯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研究提供依据。

(三)隐性课程效果评价及调整

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隐性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行为改变,学生档案数据动态分析,以及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1、学生行为改变主要体现大学生在校园行为举止的表现上是否更加体现职业化程度,即去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的学生人数是否在增加,校园知识类讲座是否增加,大学生着装是否趋向职业化,大学生到课及开会是否提前,对他人讲话是否有礼貌等方面。

2、档案数据主要是学生个体发展纪录,档案数据应是尽可能完善和详尽的,应该能够动态反映大学生在校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变化。档案数据一般一学期或一年统计一次,包括每年专业成绩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校内外),获得的各项成绩及奖项,参加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科研情况、大学生活时间分配情况等。

3、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主要是指学生毕业时,求职去向分布分析、就业地域分析,专业就业率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况反馈,毕业生求职成功平均面试次数,来校招聘毕业生用人单位质量等,

总之,隐性课程的建设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程教学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理论模式研究,探索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的特点规律,切实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马飙.高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牛长海.隐性课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

[3]奚玲.论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理论界2009(7)

[4]曹向阳,姚海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效果评判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5]冯惠敏,黄明东,甘雯.隐性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1)16-18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职业规划学说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并于六十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作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规划已经在各大高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逐步被引入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在归纳研究后发现,当前的职业规划相关理论还比较贫乏,我国缺乏相关的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使职业规划理论缺少基础理论支持。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他们普遍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为时过早,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后走向社会自然就会做的一件事。这种规划意识淡薄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如“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工作缺乏稳定性等。

2、自我认识不足,职业准备不到位。准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很多大学生往往停留在主观认识自己的阶段,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应准确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兴趣、能力和就业环境等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缺乏力度,专业队伍严重欠缺。虽然多数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其指导工作也仅仅限于部分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宣传,对于实质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难以完成。专业人才队伍欠缺,使得一些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实施全面有效的职业指导。高校专业人才队伍严重欠缺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2、职业规划指导不足,指导方法单一。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而且对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越来越予以重视,但是从整体上看,职业指导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教材投入等方面资金不足,缺少物质保障,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活动及实习等方面也存在资金不足现象,影响职业规划工作的开展。

3、服务个性化缺乏。在实践中,还可以看到系统性较差,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一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改进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一)从学生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

1、自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职业规划意识,首先要接触了解与就业有关的信息、政策,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借助多方面信息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冷静分析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自觉加强职业规划意识。

2、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指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有效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自己的性格、情感、思维能力、特长等。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众多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自我认识的同时进行自我剖析,分析自己的条件,根据自己特点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

3、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就是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为有了职业目标才有追求成功与事业的方向和动力。大学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要根据客观实际条件和可能来加以设计,要坚持与社会企业需求一致,与自身特点结合,目标要高但不能不切实际,而且目标幅度不要过宽。除此之外,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长短配合恰当准确,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大学生在设定职业目标时,同一时期目标不宜过多,而且目标设置要在道德规范、法律规定范畴之内,应具体明确。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是准社会形态,也是进入社会的缓冲期。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明确目标之后,就要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职业环境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们只有应职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要评估和分析职业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趋势;自己与职业环境的关系以及职业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这种职业环境条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切实可行,而不致流于空乏。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谋,培养自己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以缩短自己的社会适应期,加速社会化进程,尽快形成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校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

2、加强职业生涯课程建设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而如何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两门:一是《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面向对象是非毕业生;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面向对象是毕业生。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加大物质投入,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经费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能取得积极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硬件”上,要投入必要的物质保证,如咨询辅导室、信息查询室、面试模拟室等;在“软件”上,必须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要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就要做好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完善专业组织建设,保证专业人员素质。

4、鼓励多源参与,建立行业规范。国外成功经验和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告诉我们,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就业中的少量专业人员,高校中的其他力量,也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特别是教师队伍也应该在学生成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亟须制定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相关的标准来规范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5、开发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要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必须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或者可以凭借内部专业人员的力量进行开发,或者联合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自我。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曲艳.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天津大学,2005.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6

关键词:学习心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作者简介:邱云(1957—),女,四川汉源人,成都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习心理研究”(编号:CXSL-0100204,主持人:邱云)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4

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中,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培养数量,更关注培养质量,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职大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很多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都十分重视提高培养质量,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或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而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或满意的人才,即培养与需要之间存在差距,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而就学生个人原因来讲,主要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认真、不努力,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学习动力,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能对自身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明确的定位,更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如何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人生目标,缺乏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许多院校都认识到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相应指导,但是形式是有了,实效并不太理想。为了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情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的影响,笔者在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两所院校经济贸易与管理类方面的六个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这六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基本是满足第一志愿录取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34份,其中一年级92份,二年级362份,三年级180份,收回率为97.5%。为了让学生能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以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本文就问卷调查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从高职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不管是什么原因选择了高职专业,一旦他们进入了大学校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他们大都充满了激情和期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逐渐消失,激情逐渐消退,各种不适应和学习心理问题就出来了,如有的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学习,心理感到焦虑;有的觉得所学专业并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对自己今后做什么感到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缺乏动力等等。这些学习心理问题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有些学习心理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比较突出。

(一)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

一是专业学习缺乏兴趣。虽然大多数学生是自己或综合考虑进行的专业选择,但对所选专业并不太了解。问卷中有73%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专业或综合考虑后选择的专业,他人帮选择的有27%。在选择专业时,只有10%的学生对所选专业非常了解,了解一些的有66%,不了解的有24%,即大多数学生入学前是不太了解专业的。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初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在学生心中对专业还是充满期待和希望的。然而入学后通过学习和进一步的了解,只有51%的学生对就读专业喜欢和比较喜欢,还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喜欢上现在就读的专业。.如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只有31%的学生还会选择此专业,69%的不会和不一定,其中不会和不一定的二年级比例最高,占二年级学生的72%。这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在逐渐失去兴趣,对专业失去兴趣必然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渴求获得知识的积极倾向。由于这种倾向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保持着愉悦的情绪,所以能够持之以恒,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1]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其核心要素是对所学专业要有兴趣,这是推动学习的最佳内部动因,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如果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必将失去学习的最有效动力,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状况。因此,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这一学习心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二是对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不足。问卷中有45%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其中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二年级比例最高,占二年级学生的52%,其次是一年级,占一年级学生的48%。究其个人主要原因,39%的学生回答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其中一年级比例最高,占一年级学生的57%;有34%的回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不明确,其中一年级比例最高,占一年级学生的48%,其次是二年级,占二年级学生的33%;认为没有学习兴趣的占22%。在学习和生活目标上,只有27%的学生回答有明确目标。目标不清晰,方向肯定就不清楚,也就不可能产生向目标方向努力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缺乏,必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因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就会出现学习放松,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这必将对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是对专业和学习成绩不满意以及对未来感到迷茫,导致有的学生出现情绪困扰。由于有的学生对专业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有的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有的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在情绪上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明显感到了学生的情绪困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自身感到的落差,有的学生觉得前途渺茫,情绪低落,面对学习的要求和就业市场的竞争表现出退却,不求进取,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业,忧虑今后的就业,感到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情绪十分焦虑。由于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感到现实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困扰,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预防和克服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等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与权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3]即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使规划者了解自我,认识客观,明确目标,指导行为的作用和功能。高职学生入学后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我,做到正确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并通过对相关主客观条件的分析,逐步厘清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找出自身差距,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在校期间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规划的过程,使学生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这个需要,因为如果学生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客观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有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对学生来讲既是导向又是激励,同时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走进所学专业。职业目标的确定让学生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有了自己的职业意向,促使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更加认识到学好专业对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加之职业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等充分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因此学生重视它在乎它,愿意为之付出和努力。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正如问卷中有8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认真规划,将对学习产生较大影响,对增强内在学习动机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这将有效地预防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切实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虽然各院校都重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大多数学生都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总的来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质量并不高,而质量的好与差主要体现在规划是否适合学生本人,不适合学生本人的规划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和职业理想的实现,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心理也要产生很大影响。从表面看,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原因是学生本人,因为是学生自己在做规划,但从根本原因看在于学校,是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不到位,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绝不是形式,而是学生成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在实效性上下功夫。目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在问卷调查中,有89%的学生都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是重要的,而且有94%的学生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说明这几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问卷中也反映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一是还有43%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并不太了解,在了解的主要渠道上,来自于学校渠道即开设的课程和老师的只有54%。二是在做规划时对自我和客观形势的了解以及职业发展目标上,只有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了解自己,有20%的学生认为了解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趋势 ,有32%的学生认为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非常清楚。这说明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规划时缺乏真实的主客观依据,而且有的做了规划还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所做的规划仅流于书面形式,并不适合学生本人,这样的规划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不符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提高实效。

首先学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要看社会需要的满意度,即使学校开办了社会需要的专业,也根据社会的需要精心设计了培养方案,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教学的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如果学生没有符合自己的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就不会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发展结合起来,就会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必将影响学习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仅仅只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更重要的是在于实施的效果。很多学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课程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在实施中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课时数安排太少,教师授课时没有时间深入讲解和指导;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的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教学等等。在诸多原因中最关键的是师资水平,因为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这门课程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指导性都很强,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但实际上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背景比较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认为是公共课,无关紧要,只要有人上就行了,至于上的人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却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准入制度。因此,制定相关标准和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交流和科研,强化听课评课制度等等,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再次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必须是全程的、多方面的,必须是面上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面上的教育,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了解相关知识,懂得如何做规划。但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并不只是这些,而是要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和以后的发展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所以重点还在于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学生也非常希望有这方面的指导和服务。问卷中,有82%的学生愿意接受职业测评和职业辅导,希望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讲座,开展职业测评和咨询等。因此加强课后指导和服务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指导老师的力量,因为任课教师一人面对那么多学生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了解学生的辅导员和了解专业的任课教师参加,真正使学生制定出的规划不是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参加规划书评比比赛,不是表面受看而不适用于学生。同时,这种指导是全程的,因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校正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服务,如开展职业咨询、职业测评,举办相关专题讲座等等。

(二)重视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喜欢专业,这是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的必然要求。从问卷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入学时对所学专业并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从学生来讲,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非常想了解和认识这个专业,但有的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只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一些时间介绍专业,之后就没有专门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这样学生只能对专业有个大概了解,不可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也就难以认同和喜欢,即使当初学生自愿选择了这个专业,也可能因为专业思想教育跟不上,从而出现专业思想问题。学生对专业的不了解或困惑,一方面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也无法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将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失去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抓好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从学校来讲,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进一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方面的工作;把专业思想教育寓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依托第二课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系列的专业思想教育活动等等。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喜欢上所学专业,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才能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桂世全.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