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范例

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1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利用历史图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必要性;影响

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教学资源,是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自身形象、直观、生动的表现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简单,对于辅助学生学习历史大有裨益。本文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必要性、积极影响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单叙述。

1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笔记,并在课下认真背诵。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历史教学效果的考查方式越来越多,一些大型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死记硬背几乎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近些年来,图片题在考试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例如历史器物图、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生活图、历史地图等等,将历史图片穿插于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十分重要。

2历史图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教材内容由原本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变为按照专题顺序排列。在学习经济史和思想史专题时,教师单一枯燥的口头讲解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所学内容较难,从而产生倦怠,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此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讲解枯燥的经济史时,可以借助图片进行讲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时,教师借助如《秧马》、《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交子》、《清明上河图》等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图片的应用给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倍受学生的青睐。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历史图片的使用与教学主题联系不密切,则不能为历史教学服务;历史图片的使用过于频繁,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正常授课。

作者:赵金锁 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冯新虹.高中历史课程: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改进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04):21~23.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2

【关键词】诗文入史;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狭义的“诗文入史”就是以“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广义的“诗文证史”可泛指以文学作品用作史料来研究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论、小说、寓言,乃至政论文章,都包括在内。可以说,从诗歌中可以看到历史的演化,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利用这一特点,以诗文入史,有助于开辟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空间。本文结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诗文入史”如何激发学生共情。

一、整合教材,分析学情,确立教学之立意

选择性必修教材,面向的是具备一定历史基础的历史选修学生,因而在内容设计上具备专题性、系统性、结构性的特征,语言简略但却内含深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调动大量《中外历史纲要》中相关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需要深刻体会教材的微言大义。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基础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挑战。学生如何能够将《中外历史纲要》的基础知识与选择性必修教材内容建立链接、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探求教材背后的微言大义,都是值得仔细思考与研宄的。本课是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一课,单元的主题是“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围绕古今中外各国根据不同的国家制度与国情而采取各异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作为单元第一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述中国古代先后通过世袭、举荐、科举等方式进行官员选拔,通过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与设置监察机构进行官员管理与强化社会治理。从逻辑关系上讲,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以及对于官员“德”?“才”方面的要求,既为后面讲述西方文官制度与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设进行铺垫,也为其发展提供借鉴。本节课的教学不仅需要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更迭,更加要与学生共同分析每一种制度的更迭原因及其时代特征。教师可以通过“诗文入史”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如借助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刘邦的《大风歌》、左思的《咏史》以及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些不同时代的呼声,一方面可以体现不同阶层与国家治理的需求,展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以及官员管理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透过诗文所构建的历史情境,感受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人物命运等与官员选拔、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延续与发展、官员考核制度与监察机构的设置与不断完善作为主旨,通过“诗文入史”帮助学生辩证认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于社会治理的历史影响,感悟德才兼备是官员选拔与任用的重要标准。

二、诗文入史,层层设问,喚起同情之理解

诗文一:《大风歌》

教师出示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击败发动叛乱的淮南王英布得胜还军途中重返故乡沛县,与亲朋故旧把酒言欢之际即兴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设问:这短短三句诗表达了刘邦怎样的心情?设计意图:以学生相对熟悉的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切入,吸引学生探求诗歌背后所体现的刘邦衣锦还乡之际既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又焦灼惆怅、渴求人才的双重思想。由此,引出对汉朝初年社会状况的探讨:西汉初年,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国家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统治,壮大国力,为抵御匈奴奠定坚实基础。学生透过《大风歌》切实感受到刘邦的双重思想及其发出这份感叹的原因,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汉朝因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弃军功爵制实行察举制。

诗文二:《咏史八首》(其二)

教师出示作为寒门出身的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设问:左思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为何九品中正制会产生此种影响?设计意图:透过左思的诗及其“洛阳纸贵”的历史典故,学生了解九品中正制之下寒门庶族入仕为官的艰难,直观感受时人对九品中正制之下官僚阶层固化、门阀世家垄断选官用人权状况的不满,领悟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作为实际选官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进而深刻理解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导致选官用人之权掌握在门阀世家手中,既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故而隋朝创设科举制度将其取代。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诗文入史,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发展变迁,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统编教材的主旨立意,适应历史学科课程改革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阐果.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诗证史”教学法的应用及反思⑴.历史教学问题,2018(6).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3

一、多媒体教学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形象地再现历史,创造出有图、有声音的教学环境,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神经,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历史信息。比方说,老师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再图文结合讲解。

二、创设情境

为了让历史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觉得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创设与历史相关的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中,并由此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感悟。

三、教师语言幽默

一位伟人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直白地说就是幽默可以风趣巧妙地思考与表达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语言枯燥无味,那他就相当于在给学生唱摇篮曲。要是老师的语言幽默,那可能就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还能让教师在谈笑风生中达到教学目标。

四、课堂作业贴近生活

在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作业都是直来直往的选择题或者是非常简单的问答题,而在新课改的目标要求下我们要多创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做课堂作业中同样能够获得智力的开发,释放他们的激情。课堂作业的展示可以多种多样,最好能把一堂课的知识点转化为富有活泼气息的生命题型,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授课方式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停滞不前,

五、总结

在新世纪、新课改的素质教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勇敢向前,痛定思痛,才能走出这一困境。让我们把高中历史教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我们走出书本,慢慢感受历史的智慧,细细品味生活的价值。

作者:王雷 单位:宿迁青华中学

第二篇: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阅读研究

一、阅读在农村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体会教学内容的历史价值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完成学业,更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历史的教学价值。阅读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课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们可以有理可据,了解到周人在看到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而奔走做买卖,从而称他们为“商人”,他们从事的职业也称之为“商业”。因此,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们养成有理可据的好习惯,并且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真正的历史价值,丰富了各人知识。

2.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构建主动学习的乐观前景

农村的高中生视野相对来说较为狭窄,他们的学习习惯不是很严格,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利用阅读史料,让学生们有充分的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中国国代的农业经济的时候,了解年的真实含义。年与古代农业经济息息相关,因为年在甲骨文中的意义就是一岁一收成,因此,对于农村的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更能够让学生感觉历史教学的贴近性,从而构建了其主动学习的乐观前景。

3.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体会历史教学的独特魅力

阅读的内涵比较广泛,不单单指课堂阅读,还包括课外阅读,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课内阅读,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有所提升,历史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等都会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例如,学习商朝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可以阅读一些封神演义这类历史小说,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小说与史实之间可以形成对比学习,极大的体现了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影响农村历史课堂学生阅读兴趣的消极因素

1.学生认识上不去,影响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思想认识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前提。现阶段的农村学生,尚未认识到阅读的真正作用,未能将有效的阅读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历史教学无非是向他们陈述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更为深层的东西他们无从体会,而阅读是挖掘历史背后深层含义的有效途径,他们却没有给予意识上的认同和重视。

2.老师未能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

构建农村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除了学生具备良好的意识,并配合老师的进行活动外,还需要老师做出一定的行为,即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把握,以此来弥补他们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督促学生去接触阅读,适应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然而,现实中,老师恰恰做的不够,只是将进行内容平铺直叙的传递给学生而已。例如,在进行古代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商纣王的史实时,只是刻板的进行人物介绍,而不予学生进行深入够用,就会影响学生们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可以将商纣王与封神演义的一些神话故事结合,那么通过故事进行引导,阐述一些酒池肉林以及炮烙刑罚等,促使学生们在课外时间进行深入阅读,就可以很好的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3.课外阅读量较少,课堂教学氛围较差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学氛围方面。目前,农村历史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反映不尽人意,无法跟上老师的思维,无法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阅读量比较少,课外阅读量更少,无法满足老师教学的需要。课外阅读往往能够将更多的历史知识反馈给学生,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也是保障老师进行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三、提升阅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地位的有效策略

1.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巩固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应当对历史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深刻懂得一些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例如,“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教师可以通过这句话,来考察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可以问大家“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的原因,并且结合“一言九鼎”这样的词汇,让学生们可以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学习。那么,学生们在发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在思想上的认同,并巩固了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学生要从自身方面寻找突破口,让自己真正的热爱历史学习,并接受认同借助阅读来保证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观点,以此来更好的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2.增加课外阅读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教学效果非常关键。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使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逐渐增加,并结合自身的信息量,学会对历史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课外阅读的途径会被自然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更多历史知识的情况下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正确对待现实传播媒介,通过阅读获取正规知识

现实中的知识传播媒介比较多,书籍、网络及电视电影,还包括一些民间故事等等。但是,很多故事、电视电影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并非完全准确。因此,学生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判断这些传播方式的适当与否,从而打破学生先入为主的现象。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让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孟母三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去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并且进行课堂辩论,讨论孟母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可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对于阅读产生兴趣,并且通过扩展阅读的形式,提高了教学中阅读的兴趣性。

四、结语

农村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合理阅读的及时参与,从而满足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总结分析问题,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使阅读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构建有效历史课堂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吴宏锦 单位:福建省连江县连江尚德中学

第三篇: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策略

一、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生动策略,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体现。所谓的优质课堂主要就是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采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旨在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优质性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的建立实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师需要牢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转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的观念,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实现优质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材内容上的筛选与重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上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1.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组织来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由于现行的教材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使得其对于教师的适用性要求不是非常的强。教师需要不断对教材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重新的组织,营造一种内容紧凑并且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吸引,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消化,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高中必修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与调整,诸如,将民主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两个板块进行内容的整合,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从产生、发展、完善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来进行统一性的比较性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还能让学生在大脑之中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历史构建体系,还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教材的阅读、材料的解析、学生的讨论与总结等,对课堂效果进行点评。总之,教师通过教材内容上的筛选与整合来实现教学内容之间联系性的加强,最终借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2.坚持历史与生活的结合来实现历史教学特色的突出

从近些年的教学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教材还是在新课程指导之下编写的新材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更注重在史论方面的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内容,实现历史教材结构的总体把握,通过教材内容上的深入发掘来实现深度上的充分把握,实现其在教材之中的相关的隐性理论的发掘,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内容的认识,实现学生在历史探究能力上的提高和历史学习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通过教材隐含性内容上的充分发掘能够实现史实上的具体体现。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以史实与理论等内容的结合来实现内容上的分析,诸如,史实上辛亥革命爆发的愿因与理论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渐渐的关系对应性分析,等等。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实现隐含性的史学理论上的发掘,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参与讨论,最终实现理论观点与具体史料上的辩证统一,通过启发教学的方式来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就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其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三、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优质课堂的建立能够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还能够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支持。

作者:张静 单位:陕西省靖边中学

第四篇: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探究

一、优化教学设计,把握多媒体运用时机

高中历史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资源的运用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入手,通过确定各项教学环节,把握多媒体技术的切入时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只有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将多媒体资源与书本原有素材有机结合,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加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教师首先应该整理出整个章节的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实现各节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将本章节的第一课“开辟新航路”的教学目标总结为:促进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史实;认识这次地理新发现对世界市场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师再根据本节课在教学上的关键点与细节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照片、通过插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当前世界在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上的紧密,从而引出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主题。然后在新航路开辟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示意图,组织学生扮演导游,通过图片讲解,带领学生重走新航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史实的印象,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后,在整个章节学习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有关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讲述,使得学生能够从系统角度了解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发挥微课作用,活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微课是指将历史课程中较为零碎的知识点、学习的重难点及各类题型通过详细、集中的方式进行讲解,微课的时间一般维持在五到十分钟以内。这种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新兴方式,有利于完成新课标对高中历史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弥补在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上的缺陷。而教师应该通过灵活运用“微课”,发挥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教师在章节开始之前,就本章课程中学习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整合:百家争鸣的含义与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流派与具体主张、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背景与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具体措施;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与主张等。并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录制,制作成微课向学生展示。在微课设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所讲的重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章节课程结束以后回答问题;或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以这些问题为教学的入手点,从而提高教学总体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既要把握微课在录制上的时间,更应该对微课用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微课上的自学兴趣。

三、精选课程资源,展开多媒体辅助教学

从目前教师对多媒体运用的水平看,绝大多数教师只是对书本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少量多媒体资料展开教学。但教师未认识到书本所展示的历史只有一部分,通过课程资源内容的扩充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从真实资料中产生自己的感悟,从而加深对历史的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态度。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精选与扩充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的关键。教师应该通过引入纪录片、照片、历史文献等资料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7课“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战八年》、《一寸山河一寸血》等历史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独有的震撼力与魅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官与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冲击,从而萌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正确看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纪录片资源的精选,既要与教材内容相吻合,又应该播放一些具有创新观念的纪录片,不能过于照本宣科,但也应该尊重历史的严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针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分析与概括,教师就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或其他相关视频资料,让易中天等学者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孔孟之道、了解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脉络,从而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但教师需要注意:虽然视频、图片资料的引入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与相关资料后心理与思想的发展情况,并作出正确引导,以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

四、注重课后拓展,促进多媒体优势延伸

高中历史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将其功能、作用延伸到课下,打破知识由教师传输给学生的单向渠道,通过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性网络资源搜集与整合,并举办相应活动让学生展示其成果所得,使得高中历史课堂能够实现双主体的全面互动。这同样是对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肯定,能够提高学生对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水平,通过知识的查阅与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的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教师可以在章节课程开始前,就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搜集有关物质生活、系数、交通通讯工具与大众传媒变迁的资料(包括视频、图片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作为主体,自己自主完成PPT制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展示。同时鼓励其他小组学生对成果进行提问、打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动性,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过于沉迷、依赖于网络,还是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以避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质量,教师必须提高对多媒体技术、资源的重视程度,基于全局角度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拓展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

作者:莫易花 单位:贵州省石阡民族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构建策略浅析

一、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是构建生本课堂的第一步。除了教学目标外,也要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所有的设计都应围绕“以生为本”这个主体开展,从实际出发,做到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章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有的教师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与他人合作进行相关讨论。其实这是一种泛泛而谈的教学要求,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如何落实,如何体现都没有具体涉及。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本地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论据。虽然如此设计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具体性,还是比较可行的,也符合历史生本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要求。分组讨论也是设计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小组讨论能完善和补充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的穿针引线和各小组的交流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整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有一个小组抛出了台湾问题,其他各小组积极参与讨论,旁征博引,很自然地形成了激烈的讨论环境。每个小组的学习途径是不同的,其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故结果也各不相同。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知,而且还能训练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以学定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以学定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以及对历史的兴趣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最后,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只有结合这三点,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在讲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可以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概念进行对比,再加上文字阐述,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能够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更有深度,教学不应局限于对简单概念的了解,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当在学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组织构建的目的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的作用,并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坚定地加入世贸。

三、学为主体,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构建生本课堂要求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将课本知识准确地传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如何“讲”的问题。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重现当时的情境,让画面回到1984年的某一天的凌晨:某一家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教师可配以大量的图片来渲染事件的严重性,为学生创造一种震撼的情境。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进而加深学生对“双刃剑”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

仍以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中国汽车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数据,学生也可以对周边汽车的数量、品牌、价格进行分析,用实例感悟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四、作业为辅,规划前置性作业设计

生本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真实的教学活动,能够经得住科学与实践的检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检测是随机、定性、定量的检测,而不是简单的阶段测试、学段测试,但检测也离不开选拔考试。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布置前置性作业作为教学检测的手段。前置性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阅读课程内容,思考学到了什么,并在课前与小组成员展开交流。教师可以总结前置性作业过程中较好的做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共享。例如,在教学中,有位学生反映:在学校附近经常会闻到刺激性气味。对此,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对学校周围刺激性气味的源头进行调查,让小组展开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探讨,并阐述理由。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生活与历史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掌握了探究与合作的基本方法。

五、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与内容,保证教学活动向最理想的方向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有利于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王珊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一案两课课堂问题解析

1如何有效地“导”

“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展评课教学流程为主的,在这一流程中,编制“学案”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环节,而“导学”则又是“学案”的目的所在,因而“导学”则又成了主要内容,成了整个“流程”的“抓手”。“导学”的方式又有很多,而以问题来实现“导学”则是最为常见的。在实际教学中,“导学”的方式与内容是多方面的,笔者感到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分析”(“导学”)。分析式提问(“导学”)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如教材中有的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而是一步到位的分析,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渐进式发展,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这时教师在设置“导学”时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再如:在“导学”中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导学”)的本质。例如:“鸦片战争”一节,以“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导入,这时学生会有多种答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答案会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以“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导入下一步讨论,然后让学生阅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教师要接着提出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结论。

2如何深入地“研讨”问题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研讨。它是就“导学”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质疑进行研讨。如何进行研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研讨理解的不深入,组织教学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交流,然后组织学生以代表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研讨的思维过程及思维结果没有准确的把握,不能形成良好的研讨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分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一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以课堂研讨形式公布教师或学习小组设计的研讨问题;二是研讨、分析问题,学生自己形成独自的见解;三是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思考所得,校正自己思考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四是积极参加小组间的展示,以期获得成功或校正错误。在研讨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质疑,对历史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进程、内在规律作出新判断、新诠释,再通过分析、比较,使各种信息“聚焦”引起思维方式“大碰撞”,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获得思维的成果。这一过程就可以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下一步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3如何更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同样也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绪的培养。但笔者认为,在“一案两课”高效课堂中不应该仅停留在运用史料激发兴趣,补充史料拓宽思维空间上,而是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这两个环节,深入进行探究史料,激发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我们知道,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历史资料中,在激发起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广阔性外,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形成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首先,学生阅读各种史料和文献,了解各种观点和解释;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究: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思考探究,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

作者:王亚卓 单位:兴和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探析

一、复习导入策略

复习导入策略是现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较长时用的策略之一,因为历史学科具有溯及性,延续性和关联性,因此,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初步了解,使学生在上课初始对于整节课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个整体的结构轮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十六节抗日战争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1840年后我国的反侵略战争,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辛亥革命,国共十年,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旧知识的回顾了解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与思想文化背景,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艰难与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成的原因。

二、典故引用策略

典故引用策略是教师在历史授课之前,根据本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向学生讲述有关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导入环节。在历史课程讲授中,典故的引用一定要真实准确,并且要和所讲内容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保持课程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节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讲授中,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讲述《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故事,这不仅是教材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将其提出放在课程的开始来讲,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形式与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提问导入策略

提问导入策略是指,在课堂的初始通过2—3个问题使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教授,课堂提问的内容要循序渐进,与所教内容要有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老师在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导入,第一“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那两个阶段?”第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老师可以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四、悬念导入策略

悬念导入策略是指老师在导入环节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位置或是引起学生求知的点上停顿的课堂导入方法。悬念导入策略是根据“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与老师的讲授产生共鸣。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在第一节的课程中,学生主要应了解的就是“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老师在讲述课程内容前,可以向学生解释现代意义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向学生提问“大家是否知道在古代,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老师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述,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中,复习导入策略能够有效的连接教材的前后知识,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历史的基础框架,提高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典故引用策略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导入策略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使学生的学习思路跟上教师的教学进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悬念导入策略能够长时间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内容,降低溜号的几率。以上,就是笔者对于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相关分析和阐述,行文中也许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额完善。

作者:傅连忠 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六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丰富性探究

1.用直观教学提升历史认知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采用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通过视听来加深印象,通过感官的接触来捕捉知识点,从感性认识出发由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来形成理性认识。然而,对于历史课程来说,不是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都能够采取直观的方式来展现,但是从情境教学出发,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乐趣,轻松愉快的接受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比如鸦片战争,可以播放一段鸦片战争相关的电影片段或者纪录片,让学生先由一种直观感受来了解历史事件,然后自发的主动的想要知晓发生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结合老师的引导积极进行理性的思考,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重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能够找到直观的教学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比如在讲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说明中国政府从中国安全出发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用生动的视频或图片再现志愿军舍生忘死、英勇作战的画面,还可以结合语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来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通过幻灯片放映来介绍、英雄事迹的史料和图片,让学生感受英雄的崇高。

2.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更要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信息,而且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学生如果单纯的了解历史事件可能对历史的领悟还处于粗浅阶段,但凭借历史教师多年来对历史的认知积淀,通过积极引导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教师要改变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事件背景、原因、结果等的传统方式,最终达到让学生自觉感受历史,自觉生成历史思维,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历史问题,并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出发来审视某一时期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完善自身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师要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放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讲述背景,二组表演历史事件,三组分析原因,四组做历史评价等。通过创新教学思维实现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开放。历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的束缚和限制,可以结合现实来讲历史,多渠道深入挖掘和开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源。尊重课堂学习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引导,体现课堂教学结果多样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教师以正面引导和鼓励为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历史学习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能仅仅把历史看作历史,而是要结合现阶段国情和青年现状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传播知识,还要传播爱国、友善、诚信的理念和对事物客观判断的能力,实现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

3.注重教学互动,挖掘历史深度

教学互动有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尤其有利于课堂丰富性的实现。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教师承担启发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看法。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来锻炼学生的头脑风暴,当讨论进入高潮之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对问题挖掘的水平,提炼出创新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回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课堂的主要内容得到学生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学生发言时,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然后再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的决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总结

总之,历史是一面现实的镜子,历史教学对高中生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改革必须继续推行下去,只有提高课堂丰富性,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学思路,达到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丰富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要加强理论水平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真正受到学生喜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作者:周霞 单位:鞍山市第十三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即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活生生的历史”,注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变成“自我吸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做课堂笔记。这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不但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健康。若是换个角度,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1.华而不实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授课模式的根深蒂固与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碰撞,让历史老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使历史课堂成为了一场华而不实的演出。在我们听过的众多公开课中,老师为了课堂的气氛,通常会加入很多的元素,比如影视、动画、音乐等,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就有效性来说,在整个课堂中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少。这种急于求成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好历史知识,还会由于长时间受多种媒介的刺激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可谓“华丽丽地上场,失落落地谢幕”。

2.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学习,轻应用;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会,轻会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比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时,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遇到问题,老师包办代替,始终不敢“放手”。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老师的“个人表演”,学生是“台下的观众”“永远的配角”。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是无效的。

3.学生缺乏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引导着学生完成教案中预定内容,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历史课堂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常常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而教师就是主角,学习好的同学成为了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是观众与听众。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是意料之中。

三、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与理念

第一,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改变事事替学生包办的做法,大胆地从“抓”改为“放”。信任学生,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多思考、多参与、多尝试。学生主动探究得来的知识比老师强行灌输的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学生也更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第二,在备课方面,不仅要备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2.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本质与规律,实现传统教学的灌溉式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初高中课堂有着明显的差别。初中历史课堂知识点较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高中历史课堂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兴趣有所下降。高中历史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完善历史知识的结构,开拓和培养其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作为年轻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向同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借鉴经验,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笔者根据实践经验,认为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首要考虑的因素。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技能、情感合一的教学价值追求。通常情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可设计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一般要围绕知识要点,指出学生需要具体掌握的知识点。二是过程与方法。结合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及升华[2]。以“辛亥革命”为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结合背景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与失败的原因,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经过、失败的基础上认识孙中山先生愈挫愈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民主革命先驱的崇尚之情。此外,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可以采取先分解后综合的方式,理清思路,从整体考虑进行整合。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就是演员,如何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演绎感动底下的学生,需要真本事。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课前导入至关重要,一定要新奇,而且要简练,不能太烦琐,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比如,在讲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法国的民主历程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张年轻的具有欧美气息的帅哥图片———法国总统马克龙,让学生猜猜这是谁,简单的一个小小的设问,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学习打好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绝不能搞一言堂。当下主张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这需要教师转换思维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教学,脑子动起来,就没那么容易走神,也能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讲授法国民主进程这节课时,笔者在课程中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如法国帅哥总统马克龙有无实权,能否直接发出轰炸别国的命令。作为历史课堂,必不可少的就是故事的穿插。这也是笔者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课堂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而在进入高中课堂时,知识点较多,这是在考验笔者如何既能讲授知识点,又能通过穿插小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讲授英国的制度创新时,提到英国《王位继承法》中的一条规定,继任王位必须要信奉新教。对于新教,学生认知不熟,结合网上的资料信息,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关于宗教不同派别等同于分家的小故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知道了不管哪个宗教派别,其实从源头上说它们祖上都是一个祖宗。利用这么一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把注意力引回到课本上。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课堂,必须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机制。这个机制的内容可以初步由教师设置,大致可以从课堂纪律、讨论情况、学生发言、作业完成度、考试成绩、奖惩措施等方面来制定,评价机制大致出来后,先试行再和学生进行定期总结,不断改善这套机制。这个评价机制,需要由师生共同制定,不能教师单方面制定,评价过程应该是不断改善、进步的过程,且评价的宗旨应该是以奖励为主[3]。通过这种评价机制,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中才能更好地针对大部分的学生,采用更适合学生的上课模式,最终提高课堂有效性。

四、结语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长期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从课标出发,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认认真真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更轻松的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李贞.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J].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5):108.

[2]王文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师,2016(11):146.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5

一、发掘学科特有价值,深化学生历史理解

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相比化学、生物、政治等学科而言,是一门更具体验性、感受性和情境性的学科。授课过程需要历史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过程方法与历史情节、人物场景等有机结合起来。高中生要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不能仅仅通过教科书上的文字和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基于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需要选择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可以是史料、历史故事、历史绘本、历史地图、历史视频、历史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素材。例如,在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的“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抗战”?一课的授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展现《日本东方会议会场》《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两幅照片。第一张是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会场摄影照片,第二张是1931年日军轰炸东北军军营的老照片,以此创设问题情境——“这两张照片之间是什么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片的年代、人物等历史细节,思考“日军侵华的历史背景”和“日军侵华初期的战争形势”。为了让学生客观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功绩,需要借助中国台湾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营造的真实、震撼的历史场景,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全民族抗战的决心。除了图片和纪录片外,口述史、回忆录、日记、书信等也是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这些一手史料真实性更强,亲历者亲身叙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感想,有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张学良是“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的发起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选择唐德刚所记录《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先生在晚年录制的口述视频,也可以截取文献节目《张学良》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九一八”?“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核心人物的观点和想法。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更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与想法,深化了其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认i只。

二、衔接课堂环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相比初中阶段难度更大,但难度大不等于不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需要借助恰当的策略推进,历史情境可以让枯燥的历史课堂“活”起来、让杂乱的教学环节“顺”起来、让抽象的历史文字“立”起来,让遥远的场景“近”起来。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为例,课堂导人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清末时期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清末光绪年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了疟疾去抓药,在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符号。他仔细观察发现这并非普通的刻痕,通过后续对甲骨刻痕的辨认,他渐渐认出了“雨”?“日”?“山”“水”等字,后来还发现了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因此,他断定这些刻痕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即甲骨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后续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三、整合核心素养要求,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6

摘要:

将网络影像资料合理融合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并提高其搜集、分析、汇总信息的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领悟历史学习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网络影像资源;高中课程;历史素养

对于很多高中生而言,历史就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和书本材料的内容,他们很难产生融入感,久而久之对学习历史会失去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中,历史教学资源的范畴不断的扩大,利用网络影视资源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对策。这些资源涉及文献纪录片、历史文化专题片、各大卫视的历史专题节目,还包括讲述历史故事的各类影视剧作品。有了它们的加入,高中历史课堂告别了过去的沉闷和机械,迎来了新鲜、活泼、丰富、多元的教学局面,高中生的历史素养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一、创设情境,建立时间维度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网络影像资料的加入,使高中历史课堂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导入新课时,笔者为学生巧妙创建各种情境,把学生拉回到过去的场景中,产生一种“穿越”之感,感受古代的民俗风情,感受异国的民风,从而做到知世论人、论事,强化其时间维度,更好地把握特定背景、特定地域、特定环境下历史事件的原因、作用、意义等。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直接选取了《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导入新课。英国侵略者将鸦片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中国有很多民众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甚至一命呜呼,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在锐减。侵略者居心叵测,要从经济上、精神上压垮中国。懦弱、胆怯的道光皇帝在重压之下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禁烟运动成功了,但却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英国侵略者趁机占据中国……十分钟的剪辑片段直接将学生带进了那段历史,他们看到民族的危亡,看到勇者的抗争,也看到政权者、逐利者的懦弱和贪婪,心中激荡着热情。当从文本中找到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后,学生沉默了,香港丢了,几大口岸开放了,独立权利没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让人心疼,更让人悲愤。有了影片的加入,这堂课格外的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可以说,影像资料的插入给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点燃了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领他们不断地深入历史,拨开其神秘的面纱。

二、检索资料,形象探究问题

之前,我们查阅资料,多停留在手动搜索上,费时费力。而在网络平台上,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快捷,只要输入对应的主题,各个相关资料从时间、背景到图片、过程、评价等一应俱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得到突出,学生多了形象体验,便自觉地深入思考,探究更深层的问题,自己得出探究结论,从而建立起立体的历史观。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将从网络平台上检索到的资料放在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学。这些资料包括影像资料《列宁在十月》、《十月革命》、《赤色份子》、《战舰波将金号》、《列宁在1918》等,还有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静静的顿河》,学生完成了自己的自学报告,第二小组撰写的《无产阶级的第一枪》突出重围。他们写道:一个伟大的民族,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演绎了巨大的颠覆和创造,这是属于历史的荣光。19世纪60年代,沙俄政府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同时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尖锐,这都是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在电影《列宁在十月》中,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列宁带领无产者发动了武装起义,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推翻了之前的临时政府,取得了胜利。不但教师备课时可以搜索影像资料,学生在自学时也可以搜索。在笔者整理的历史检索平台上,学生如鱼得水,找到了很多影像资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三、印证描述,解决教学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其中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就非常棘手。以前,笔者会找来很多资料,反复印证结论,可总带着一丝的强迫意味,学生反响平平。现在,利用网络影像资料印证文本的描述,来还原文本的时代,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更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为直观可感,且对事件认识更为深刻。在《开辟新航路》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重点分析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文本材料中说这些航海家、冒险家不远万里,甘冒生命危险奔赴东方是为了财富。这种说法对吗?有资料证明,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当拜金主义开始盛行,全社会对财富的渴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东方就是淘金最好的圣地。《马可波罗行纪》中就记录了这些内容。有学生提出,之前不是已经有了丝绸之路了吗,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原来,当时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旧商路,导致商业危机的出现。种种证据都在印证,获取利益是开辟新航路的主因。《哥伦布》电影片段播出后,学生确信无疑,一首《Sailing》唱出了开拓者的无畏和憧憬。佐证,这是网络影像资料的又一作用。在笔者的课堂上,教学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声有色,直达人心。学生逐步养成了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四、甄别真伪,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不是所有的影像资料都是无可挑剔的,相反,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影像资料特别是一些影视剧会有“瑕疵”。但这也启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切入教学,即让学生发现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全盘接受,更逐步学会用“挑剔”的眼光来对待影视作品,敢于向权威发起冲击。笔者所设计的“影像纠错”环节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去伪存真,提高了个人的思辨能力。在《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脉络——早期的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的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农业水平不断的提高,处处展现着劳动者的智慧和付出。在纠错环节,笔者拿出了《三国演义》中耕作的场景——刘备三顾茅庐时看到农民在田里种植玉米。有学生指出,资料显示中国在十六世纪才引进玉米,显然粗心的导演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到了“赵子龙荣归故里”片段时,父老乡亲拿了很多慰问品,其中有苹果,这对吗?苹果是明清时期才引进的水果品种。学生活用历史知识探究,堪疑纠错。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所坚持的“但顺材以求合,而不为合以验材”,认真、严肃、务实,这就是历史学习的精髓。在运用网络影像资料的时候,笔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用事实来说话,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有了网络影像资料的介入,高中历史教学更加的多姿多彩、活力飞扬。把握好适度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原则,将影像资料合理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快乐、主动、深入地学习历史,并逐步提高高中生的搜集、分析、汇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探究、质疑精神,使其切实领悟到历史学习的魅力。

作者:周银华 单位: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先学后教思考

摘要:

新课改下,先学后教、以学促进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作者以岳麓版《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为例,先学后教,实现课堂教学中心的转变,即从以教师“教”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教师“教学行为”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行为”为中心;从以教师“教会”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学会”为中心。

关键词:

先学后教;高中历史;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前自习情况、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情感态度等基本因素,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先学后教这一教学理念,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笔者看来,先学后教建构高中课堂新模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教学策略从以教师“教”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中心

为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地贯彻先学后教的理念,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在《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笔者将学情概括为: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初中时期已经学过本课的有关内容,对雅典的民主等内容有初步了解,但对梭伦改革等内容较为陌生。为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采用视频导入、图片解说等方式,让学生扮演雅典公民直观感受雅典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只有对学生未掌握的、较陌生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过程从以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行为”为中心

现在的历史课堂仍然是“一言堂”,教学内容仍以提高成绩为目的,先学后教从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转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导学案的自主学习来参与合作、进行探究。课前学案的预习能够让学生明确重难点,初步理解教材知识点。先学后教既可以使学生富有个性地自学,又在课堂让学生反馈自学的成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依托教材,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导学案,问题设置由易到难,从而强化巩固基础知识。在本课导学案的设计上,首先将课本知识以填空的方式加以梳理,使学生了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知识结构。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通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陶片放逐法、梭伦改革等知识。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成长环境不同,造成了他们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差异。先学后教、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课导学案里面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雅典民主是如何确立的?民主是如何运作的?雅典民主是现代的民主吗?在解答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查阅资料,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论从史出的能力。另外,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感的教育,课堂教学感悟环节通过学生扮演公民抽签选举组成民众法庭来审理案件,让学生感受雅典民主的魅力。通过导学预习,学生初步形成知识结构。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自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经过探索、生生协作、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教师点拨释疑,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强调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教师应积极参与,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评价教学效果从以教师“教会”转变成以学生“学会”为中心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课堂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既保证了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定课堂的好坏,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促使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其历史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先学后教、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授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先学后教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上,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的课前预习中,课堂教学大量运用了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历史先学后教的运用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有益探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先学后教、以学促教、以学定评理的教学方法时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肖登望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擢英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建兵.高中历史以学定教实施方略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5(1):104.

[2]童赛?.由“讲堂”变为“学堂”——新课标下历史与社会“以学定教”课堂模式初探[J].新课程(下旬刊),2013(9):16-17.

[3]韦国锋.以学定教——凸显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J].广西教育,1997(3).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不良行为管理

摘要:

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似乎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每个教师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为了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采取恰当措施维持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学习和生活。那什么是课堂不良行为?针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不良行为;管理策略;高中历史

在我们日常上课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仅有一小部分学生会经常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而且会因此影响学习情绪、扰乱学习活动;虽然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为之,但从长远来看,比起简单粗暴的批评、否定,教师更应当努力纠正学生的此类行为、教导其正确行事。那么什么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的范畴非常广,与其罗列不如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非不良行为、轻微不良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有较严重不良影响的行为、不良行为的升级和蔓延。非不良行为指的是偶尔走神、在活动过渡期间的简短交谈或发愣、写作业时的暂时停顿……这些都是学习活动当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些行为也是短暂的,并不影响长时间的学习和教学,谁都有可能发生,不能算不良行为。对于此类行为,教师不必采取过多措施,以免浪费时间,影响教学的连贯性,破坏课堂氛围;轻微不良行为是指那些偶发的、虽违反教学流程但并不严重影响教学和学习活动继续进行的行为,如:传纸条、擅自离座。

这些行为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涉及的学生人数很少,所以称之为轻微不良行为,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必大动干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严重不良行为首先在心理上我们当然不能任之、纵之,一定要及时处理。生活中总有一些老师想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下面学生乱成什么样都不会去管,只管自己教完课就走人,事后让班主任来处理,这样的教学态度就存在误区,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其次,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讲究策略,不能直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这样保不准学生会直接与你顶撞,造成师生之间的尴尬,也让老师感觉很没面子,更不能跟学生动手,因为也保不准学生会与你动手,师生对打的例子在身边也一定有,这些极端的方法我们都不主张采用。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这些孩子上课捣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闲,无所事事,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会给他们留一个通过认真看教材就能知道答案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当中,或留一道需要背诵的内容给他们,限定时间会考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我觉得这可以把学生的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这样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这些细节都考虑到,平时也应该多去了解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改掉这些不良行为。但针对特殊情况,有的学生就是故意挑衅,就是喜欢跟老师顶撞,那教师应该找他单独交谈,问清原因,是学生不喜欢你的课,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一定要弄清楚原因,万不可跟学生大吵大嚷,因为很多老师都想用这一招制服学生,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最终显出自己是胜者,但这样治标不治本,学生对你始终不服。

针对学生提出的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一定要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些问题,如真的存在则应该马上加以改正。但生活当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拒绝与你交谈的学生,你怎样叫他出去他都拒绝合作,问他什么话他也不好好回答,就要在全班同学面前与你对抗,这样的处境,很让人为难,我开始遇到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很气急败坏,越是这样越是想把他弄出去,多年后发现有时生气真的很没用,尤其在今天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也知道老师不能把他怎么样更不敢把他怎么样,所以,有时还是缓一缓,彼此之间都需要冷静,下课之后或找个时间再找他谈,把他的不良行为以及产生的后果及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都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让他读,让他明白老师不是想找他的茬而是对他的现在和以后负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想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必须做到平心静气,秉持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谁要把谁干倒,也没必要把矛盾激化,有些老师经常把问题扩大化,有时找班主任,有时甚至会找学生家长或跑到校长那里去闹,如学生的行为真的没有那么严重不堪,我们不建议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或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也是每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好成绩与好的课堂管理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今天贯彻高效课堂的背景下,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课堂管理之下,如果一节课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那是很难保证课堂的高效性的,所以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定要抓好课堂管理,采取恰当的策略,多动动脑筋,而不是遇事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时候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会进一步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

作者:常爽 单位: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埃德蒙•T.爱弥儿.中学教师课堂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苏•考利.学生课堂行为管理[M].3版.范玮,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法价值运用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成为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课题。导入法是一种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手段,已被很多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关键词:

课堂;导入法;高中历史;教学价值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法的应用价值

课堂导入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良好、稳定的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行为。良好的课堂导入法能够像一块磁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之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课堂导入法,既可以改变传统单方向的知识“灌输”,又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历史知识脉络、体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入法教学对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成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导入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故事导入法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新知识教学之前,可以对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资料进行自主查阅、收集,找出与之密切关联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以此作为课堂导入法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学生往往对中日战争的历史仅仅局限于“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卢沟桥事变”等,但对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了解不多;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开篇即讲”,容易造成学生较为消极的“听课”状态;但是,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故事导入法,以英雄故事、战争情节作为教学切入点,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立即转入积极的“求知”状态。如教师可以利用北洋海军“致远”巡洋舰舰长(即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英勇战斗的事故为切入点进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的开篇;而在运用故事导入法时,则可以侧重学生对邓世昌在海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致远”舰爆炸沉没后,邓世昌所留遗言“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为重点,在故事之中融入爱国、救国精神之余,再引入正文的教学。这类故事导入法,既可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2.以旧导新法

“温故而知新”正是以旧导新法应用的理论基础。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旧知识的“温故”与复习,再将新知识适时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既能达到“温故”的效果,又能为“知新”做好铺垫。由于历史知识、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以旧导新法”来实现新旧知识自然而贴切的衔接。但是,教师在运用以旧导新法的过程中,也要切合教材实际来实施。如在教学《抗日战争》前,则可以引入以前所学的《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甲午中日战争’,谁能简要地阐述一下甲午战争的起因?”学生的回答都很简洁、直接———侵略!教师在简要回顾“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后也直接切入到《抗日战争》的主题———侵略!并以“侵略”为要点,进入到“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以及“十四年抗战”等各节的教学。这样的以旧导新法,既复习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旧知识,又为新课程《抗日战争》奠定了学习基础。

3.兴趣导入法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其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而是在参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学习者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去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通过导入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增加学生知识获取量的目的。如在教学《外交事业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一节时,教师即可以利用斡旋外交趣事等激发学生对我国领导人外交的了解以及外交事业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幽默事故来实施兴趣导入法:“我给同学们讲几个总理在外交中的幽默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幽默故事讲给学生听(如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马路———马克思主义道路等等)。兴趣导入法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另外,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维与分析能力,历史教师则可以通过兴趣导入法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自主地、积极地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使其在自主分析与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更大的满足,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认识更深刻,其“历史”情感也越加丰富,最终,其历史学习兴趣也随之越深厚,这对全面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堂导入法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创造”;课堂导入法是教师为更好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而不断进行“创造”“创新”的一种教学手段。精彩、有趣的导入内容,能够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如饮甘露般地进入一种美妙的学习境界,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李海辉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孙秋琰.浅议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J].学周刊,2016.

[2]季海清.兴趣导入,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J].学周刊,2012.

第五篇: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构建

摘要:

当前备受世界关注的一种前沿的教学模式就是翻转课堂,对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国内的一些知名中学也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实践,并且取得的效果也非常好。当前教育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将历史课堂氛围营造的更加良好,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实施的建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提出合理的策略使翻转课堂的开展更加顺利有效。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中历史;合作学习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做出了颠覆性改变的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师生在教学实施过程的定位,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有效的革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学校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了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

一、防止僵化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在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之后,以现有的学情为基础对教学进行整合,并且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能否通过自主的学习真正了解和掌握知识,还有在课堂探究中能否对问题进行真正的思考和探究。总之,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是我们应该注重防范的,应该在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对历史教科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后,有选择地对历史翻转课堂进行运用。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针对教学评价也应该进行有效的翻转。评价方面不应该仅仅包括课堂,还要将学生能否从教师制作的导学案中得到很大的收获、教师在课前制作的微视频是否能够达到教学标准等包含在评价当中。

二、微视频的设计

微视频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要远超传统“辅导教学”的价值,并且逐渐成为现代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微视频是依照教学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微课程资源,最后设计而成的。教学中,包括阐述解释、情境设计、知识总结、概念引入、典型实例分析等都是微视频所承担的角色,让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并且微视频的时间也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基础进行控制,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这样学生就可以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微视频中的一些关键词快速地检索出来。实用、简洁的原则是我们在设计微视频时必须遵守的,也就是说一些干扰信息必须要排除掉,特别是必须配有提示文本和同步解说的非实录微视频,在屏幕中突出呈现重点信息,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采用录像、PPT、录屏软件等技术。

三、组织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的观看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和探究,这是翻转课堂的流程,从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教师从自身角度来看,就是要布置好任务,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研究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执行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安排者的角色。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小组的组员自己推举出小组的组长,由组长记录和整理小组对问题的讨论,由一到两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并且要形成书面报告,同学互相之间也可以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思考的活跃性和深度都会大大超出教师的想象。比如,在对“重农抑商和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对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观念进行说明的时候就曾引用《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重点突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安土重迁”的意识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种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农政策的形成,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都比较新颖,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又比如,学生在对“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时,有的学生就发言表示:“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状态下才会产生小农经济,这种产物只是个体的存在,对于相互的交流并不注重;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对金融市场的形成、科技的发展、抗灾能力的增强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是在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的情况下的产物。”也正说明了,只要给学生讨论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信任,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惊喜。

总之,虽然是舶来品,但是翻转课堂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就应该坚持采用。所有的改革都应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获得成就,就要在课堂上相信学生。

作者:褚金兰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范晓琴.创新性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8).

[2]林腾希.翻转课堂模式下历史课堂氛围的活跃[J].新课程(下),2015(4).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翻转课堂研究

摘要:

可以说,翻转课堂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将课堂的主导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换,课堂教学时间内外的调整,无疑是给现代的教育者带来了的新的压力,同时,翻转课堂给传统课堂带来的时效性高、互动性强、课程内容丰富等优势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了现代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本文旨提高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阐述了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并就落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实际应用

1如何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来看,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去,笔者主要以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第一,重视课前设计环节课前设计环节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在讲课前做好课前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课前设计环节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明确课前教学任务和做好课前任务资源包提供工作两个基本方面着手。在落实《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课前设计工作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探究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即课前学生能够利用微视频等设备简单掌握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课堂中,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能够合作展示;课后,学生能够在思维上有所延续,并能够吸收和内化所学习到的知识。而对于课前任务资源包教师主要是以以下四点为基本,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一是,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主要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课前学习导案和学习任务单;二是能够依照课程标准和课前导案的反馈情况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三是能够设计出视频脚本,并能够明确视频的选题、性质和呈现方式;四是设计配套的PPT,内容一定的有启发性、悬念性;五是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录制微视频。在此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个部分的内容录制成微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二,严格课堂操作环节在做好课堂设计工作之后,就需要教师能够严格的按照课前设计的环节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而在课堂操作环节需要涵盖确定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并且进行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三个基本的环节。而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此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格局的形成的原因、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视频、课件、连接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第三,做好课后内化延伸工作课后内化延伸工作的展开也是确保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到实处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学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诸如这样一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世界的政治格局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如时政视频乌克兰危机导入并提问乌克兰危机谁之过?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推荐诸如《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样的课外书来供学生对世界政治格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中去是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即一是能够掌握每节课的重点和特点,在有重点的的应用翻转课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成为视频播放课或者PPT演示课;二是要认识到PPT等多媒体设备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翻转课堂的重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知识;三是在翻转课堂的的落实过程中个,需要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不是完全的退居二线,也不是一味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而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究和研究所学习的内容,在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能确保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3结语

总之,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对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又是一个比较系统和专业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确保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促进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丽丽 单位: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武希才.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6,10(17)

[2]欧珠拉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误区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18):146-146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

摘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单调、乏味,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对于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历史老师应当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引入开放性教学模式,并且不断对其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出开放性教学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实践研究

前言:

开放性教学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的历史老师应当加对此加以重视并且不断探索,通过开放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1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1.1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模式僵化,教学框架也模式化,教学流程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讲授—复习—测试”,课堂的气氛沉闷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如果高中历史老师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而使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而且开放性教学模式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学生的发言机会增多,课堂的气氛就会变得活跃,同时,历史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机会,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历史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1]。

1.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虽然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很多历史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个事实。开放性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增多,主体地位也就凸显出来,开放性教学方式也摒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化,有角色互换,学生授课老师点评的教学方式,也有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都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达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提高,参与性也就得到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历史教学效果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1.3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开放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氛围轻松,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不像以往的传统课堂,学生还要担心历史老师提问,学生没有了压力,在课堂上就会一直保持着最好的状态。而且,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而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等着老师来给自己灌输,因此,这种模式就会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习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2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2.1教学资源开放性探索:

历史学科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内容不是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而是对古代的人和事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史籍等。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围绕高中的历史教材讲解分析时远远不够的,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人事物研究,还具有持续变化的特点,因此历史老师要让学生掌握全方面的历史知识。这也就要求开放历史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些资源不仅仅限于纸质的书本,还有电子书籍以及一些影视资料等[3]。目前很多古典的史籍资料因为稀少而变得非常珍贵,大多数都是被珍藏起来,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老师也要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传授更多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2.2教学环境开放性探索:

目前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却对历史老师的教学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学环境所导致的。死板沉闷的教学环境,任是教学内容多有趣,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历史老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历史老师必须要对教学环境加以重视和改善,开放性教学方式就是很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历史老师通过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和教学空间等多个方面,开放历史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4]。

2.3教学模式开放性探索:

教学模式的开放是实行开放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历史老师首先要开放自己的主观思想,摒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转变教学观点,在当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之下,学生更加崇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课堂,历史老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例如,在学习《国共十年对峙》这一节知识的时候,历史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并且围绕课本知识设置“国共为什么要相互对峙十年?是什么事件或者什么人物导致国共开始对峙的?接触国共对峙,促进国共合作有哪些方法?”等问题,让每一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评选出哪一组的讨论结果最合理,最优秀。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拓宽了知识面。

2.4教学评价开放性探索: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遵守发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式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求历史老师遵守上述几种原则,同时还要求历史老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评价,针对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并且历史老师要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批判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学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正和完善,进而提高历史的学习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开放性历史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历史老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课堂的开放性教学,应当在高中学校被大力提倡,这对于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延伸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作者:赵玲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敏.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浅谈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04-05.

[2]陶鸿.历史影视材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分类运用[J].新校园(上旬).2016(09):09-12.

[3]杨志冲.约取•简教•博见———简约历史课堂的基本特征[J].江苏教育研究.2015(13):18-21.

[4]顾元忠,徐小红.运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6(06):03-06.

第八篇:以生为本中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要:

高中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普遍感觉高中历史知识非常枯燥。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历史背景、历史现象以及历史规律等等方面的分析与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还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从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关键词:

以生为本;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现代高中历史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背景、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等方面的分析,这样很多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枯燥,这就是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等等因素,从而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还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掌握、运用。

一、明确三维目标,实施“以生为本”

要有目标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三维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明确每一步该怎么样去分析,如何讨论,步步为营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部分历史知识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三维目标。第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课文的阅读初步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具体时间、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力的影响,是如何改变世界生产关系的。第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要以历史课文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与学习特点,采取这些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历史情境再现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第一届世博会,从而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例如:可以采取图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图片,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与英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深刻思考中国与英国发展道路相差甚远的具体原因。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对知识的掌握。第三,历史情感的目标,也就是情感价值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好学,学习历史就需要学生拥有这样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三维目标,让“以生为本”理念更加有效的实施,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原因,明确学习历史的目标,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从而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二、创设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也会遇到很多难题无法下手去解决,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十分重要。创设关键性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完成更加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关键性问题可以这样设置:第一,工业革命活动为什么会在英国最先开始?有了问题,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掌握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第二,在历史大背景下,有哪些重大的发明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与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三,工业革命在各个历史环节上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互促进作用呢?第三个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在前两个问题的铺垫之下,第三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从何掌握历史规律。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循序渐进的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重点、难点区域,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从而实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三、开展阅读练习,提升理解能力

最近几年,高考历史科目侧重点在于材料阅读的分析能力,其实这是检查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来分析并且发现历史因素,加强积累,掌握历史规律,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学习“工业革命”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理解能力,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快捷的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材料、视频、数据等等进行对比,并且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从而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有哪些相同的历史条件,两次革命不同的历史背景,两次革命对世界有着什么样的积极影响等等。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与整合,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总结知识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视角下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马芳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城中学

[参考文献]

[1]徐雷.高中历史课堂如何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6(25):46.

[2]拉巴旺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41+53.

[3]李倩倩.“以生为本”的高中历史课改实践分析[J].高考,2016(21):77.

第九篇:新技术高中历史课堂运用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因材施教,针对学情的特点,选择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高中历史;多媒体;优化

新改课后,新的教学理念、模式、手段以及教学成果,进一步促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以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高中生功课多,压力大,加之历史知识多而杂,因此多数高中生易抵触历史课,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去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结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今,多媒体技术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教研教改的得力助手,不仅把教师、学生和文本知识结合起来,而且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来的一种情感氛围。比如,通过音乐创设教学情境,优美的旋律,容易让学生身心放松,在良好的气氛中,走进文本。比如,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学习。下面以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这一节课知识点不多,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这个所授班级学生成绩较好,整体活跃度较高。因此,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图片,并且播放《国际歌》,通过历史的图片资料以及雄壮的歌曲渲染之下,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走进文本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在讨论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对比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从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因此,教师要深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价值,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变得具有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板书,节省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特别针对一些抽象、久远的历史知识、静态的图片资料,多媒体技术能够化静为动,在课件中用动态演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件,力求实用性。教学实践中,由于一部分教师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不科学,导致教学效果极差。比如,展示时间过快、信息的容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等等。下面以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这一课的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例,利用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首先把欧洲人开辟新航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路图展示在屏幕上,在出发点画上一个传授闪烁的亮点,说明这一闪烁的亮点代表出发地,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带箭头的线,用不同的鲜艳颜色标出,按照先后顺序,在每一个途经点都用闪烁亮点表示,在用动画展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的全过程,这样能够让学生全方位掌握途经点的名称和先后顺序,并结合相关资料,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多媒体技术能够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把教学的内容更全面化、直观化、具体化的展现给学生,从而使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得到突破。

三、用多媒体强化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因此,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高中历史课中的一些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基本概念等内容,要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文、声、像的方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而且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下面以高中历史《灿烂的文学》一课为例,这一课知识点较多。要让学生了解《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采用投影、音乐、画面和声音等形式,去丰富的内容和情景,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不同文学体裁特点,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从中找出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把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尺度,在教学中科学、灵活地使用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多实践多总结经验,克服多媒体教学的缺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真正进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时代。

作者:胡玉萍 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参考文献:

[1]郭建伟.浅谈高中历史与多媒体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105-106.

[2]杨晋平.浅谈多媒体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97-197.

[3]唐黄静.浅谈多媒体教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2016,(2):42-43.

第十篇:高中历史课堂图像史料研究

【摘要】

图像是文字信息的代码,化苍白枯燥的文字叙述为形象生动的信息载体,能帮助记忆理解。对于图像史料来说,它是历史资料的一种,也是历史课程资源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教材内容,是新课标下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它带给学生更为强烈、直观的冲击力,使其引发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图像史料的丰富引用。

【关键词】

图像史料;高中历史;兴趣;引用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单纯的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鼓励学生具备:“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课堂之上罗列出许多有关的历史材料,其中图像史料便是一种。这改变了历史课堂沉闷、缺乏生气的氛围,图像的播放为学生提供更多视觉的冲击,在直观、形象的图像中,学生更能充分的理解、记忆有关的历史知识信息。此外,对图像史料的阅读,增强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这一丰富的阅读途径中,学生自己摆渡进入历史的环境中。

一、引导学生根据一段历史描述,查阅有关图像史料,以图证史

胡适说过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意在说明,历史有虚假的成分。这是在指文字上所描述的历史。而图像则是历史最有价值的证词。因此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今日者也。”如果按句式来比喻,历史是过去式,学生不可亲历,只能凭借亲历者遗留下的资料去认识、理解、想象,而图像较之文字更加可信、、更加便于理解,容易记忆,因此教师不妨应宋代郑樵所说:“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引导学生根据一段历史描述,查阅相关图像史料,以图证史,坐实历史文字的真伪。何为图像史料,狭义的指地图、图片等视觉图像;广义开来,则包括文物、遗址、碑刻、图画、建筑、照片、纪实片等等非文字性的客观真实的史料。这些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直观、形象的对历史知识进行一次阅读。不会因为对文字的死记硬背,倍感历史的枯燥乏味,反而通过自主的对图像史料的查阅、分享获得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学跃进的时候,教师用文字叙述的方式阐述这一举措的弊端,但由于这种举措根本不合逻辑性,凡是有思维的人都不会如此进行,所以难以说服人。为了让学生觉得这一事件真实确凿,教师可以引导其以图证史,按照弊端的叙述,去查阅图像史料,为这段历史做佐证。由此,有学生查阅图像史料,找到《农田中的“小土群”》一图,并借助多媒体将这一图片播放给全体学生看,试着对这幅图加以描述:“这幅画面比较凌乱,有投入到劳动中的人,还有布满荒草的田地,烟囱一样的土堆。这是农民们在进行小高炉土法炼钢铁。当时每家每户都砸锅丢进炉里去炼,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此外,小高炉建在农田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影响农业发展。”图文相对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这段历史。

二、鼓励学生找出疑惑之处,用图像史料解惑,以图明史

历史文字的表述有时候比较模糊,甚至让人十分难解,而直观、形象的图像能弥补文字对历史展现的缺憾,使历史情节更为明确且清晰。尤其是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复杂增加了理解难度,许多细节的东西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为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图明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图像史料的途径获得文字没有清楚展现或没有表达的历史信息。而以图明史的前提则是让学生找出文字材料的模糊、疑惑之处,由教师查找图像史料,为学生解惑。例如,在讲到唐代历史的时候,不得不能提到盛行于唐代的陶器———唐三彩,然而乏力的文字叙述并不能使人容易的想象出它的模样,因此,教师可以在文字描述唐三彩的同时,配上图像史料,借助多媒体出示“三彩文官俑”,让学生结合图像理解文字。“唐三彩,多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它汲取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学生“索象于图”,充分的理解文字叙述的意思。可以说,以图明史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找出历史文字史料的不足,以图补史

用文字描述历史,避免不了会有遗落的地方,尤其是高中历史教材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虽然涉及到每一个朝代,但由于篇幅关系,有许多信息都被省略了,这些信息可能是辅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理解的珍贵资料,为了形象生动的补全历史知识的缺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图像史料。虽然,历史图像资料也是对历史的某个局部及片段的展现,但其中却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补足文字叙述上的以偏概全,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历史的侧面。历史文字叙述总是很客观性的介绍历史事件,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也只是让学生按照时间、事件、意义等思路进行背诵记忆。几乎没有丝毫的感性化的东西,这很容易让学生抗拒、排斥。为了填补历史知识的人文魅力,教师可以以图补史,让图代替文字将感性的东西表达出来,予以学生亲和感。例如,在讲解《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透过乔冠华的笑看到什么,这是历史重大的时刻,这笑声的背后是他们付出的艰辛。感性的东西呼唤学生自内心感受这一时刻,进而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过程。有史的地方便会有图,图是历史真实性的一个证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图对史的支撑作用,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

作者:徐嵘嵘 单位:海门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7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拔出来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渗透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之中,首先,历史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说教的束缚,将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孝文化的知识点当中。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需求,积极宣传古代优秀孝文化,让学生都能养成尊老爱幼、明礼诚信的优秀品质。历史教师将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渗透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之中,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重礼.高中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

[2]黄辉.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优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9(35).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课堂改革

在我国一直有“以史为镜”的说法,这就证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这里的历史学习不是对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背诵记忆,这种历史掌握是没有太多价值与意义的。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想要避免种种在过去历史中发生的失误事件,就要对历史规律进行了解、掌握与规避。这也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但在传统教学中许多学生仍旧是老旧的历史学习模式,不利于历史规律的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身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规律的探究与掌握,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型改革的基础。

一、历史作业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探索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是有一定了解与掌握的。事实上,高中历史的课文内容与初中历史的课文内容以整体视角来看是几无二致的,区别仅在于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与宽度,这就为高中历史作业进行创新型设置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大多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与结果等,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是较为漠视的态度,教师强调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内在规律的掌握。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考量,教师就不能在设置作业时对初中历史的作业模式进行延续与继承,要进行创新型发展设置。在创新型作业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鼓励学生多向思考。这是由于历史不是固定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与意义,这就要求学生要能依据时展的需要进行观察视角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提高自身的思辨性。例如:在教学“经济历史”这部分知识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会强调学生对“鸦片战争”“公有制与私有制经济”等内容的了解与掌握,而当进行作业创新型设置时应当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辩证地看待“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同时,要使学生了解到“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是由于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所决定的,即社会属性并不决定经济体制的变化发展,仅能起到基础性影响作用。通过创新型作业设置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深入分析问题,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二、课堂环境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接触历史

课堂教学在所有科目中都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在课堂内容上的一致性,使得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往往会由于自身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学习经验对高中历史的学习轻视,这显然不利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高中历史的教学则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相当的思辨性,能够透过历史事件的发展探究历史规律的本质,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使得高中历史的学习成为了极有难度的学科。而学生对高中历史的轻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投入,从而降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就不应当再采取叙述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已经对该内容有着基本了解与掌握,教师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背景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要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质疑书中的观点与探究形式,并要学生进行新的观点提出与论证。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热情,在学生的学习观点与教学计划有冲突时不能加以否认,要引导学生进行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型历史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三、教学方法创新,引导学生喜欢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缺失的因素不仅是学习内容的重复性,也包含了在某种程度上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无创新因素。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想要进行合理地教学创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喜欢上历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辩证创新法、矛盾创新法、历史联系现实等方法提出历史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自主掌握历史学习的新方法上建立更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四、结语

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进行创新不仅是历史这一具有厚重感的学科进行教学改革的需求,更是适应时展提高学习学习质量与手段的必然选择。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历史的创新教学有远见,将其认识与研究延展得更为深入与广泛,以促使历史创新教学更加地成熟、更加地系统。并且通过这种教学形式满足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需要,满足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提高的要求,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性研究———以河北昌黎第一中学课堂教学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聂乐元.论高中历史“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