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生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分析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1强化知识传授,弱化能力培养
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的相关内容,并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列表总结(表中包括时间、科学家、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对萨克斯、恩格尔曼以及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共用38min。关于“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的课堂观察: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关于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讲解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后,还剩16min时间。教师在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后,将教材“资料分析”栏目中“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然后选择了讨论题中的第二题进行提问(讨论题:①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②细胞学说主要是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③恩格斯把细胞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的地位和意义为什么如此重要?说说你的理解)。原因探讨:上述两则案例虽然在教学中都应用了相关的生物科学史,但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仅仅将目标定位在落实科学知识上,学生并没有获得任何方法和情感体验。有调查表明,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多数教师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引入科学史材料。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固然有考试评价指向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于生物科学史所蕴含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够。《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改进建议: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只告诉学生现成的静态结论,还要追溯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能局限于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不能以知识为唯一目标,还要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维品质和思想观念。要把逻辑的推演同人们认识的过程联系起来,达到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真正揭示科学发展的精髓。
2盲目选择材料,加重学生负担
关于“遗传因子的发现”的课堂观察: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用18张幻灯片介绍了孟德尔生前身后,用20张幻灯片介绍孟德尔的论文及其思路,其后还详细介绍了孟德尔“造假”案溯源及其孟德尔的精神遗产。整节课上学生眼花缭乱。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课堂观察: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先介绍生命进化的证据(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然后陆续介绍了早期进化论(布丰、拉马克、华莱士)、达尔文进化论、综合进化论(哈迪、温伯格、赫胥黎)、中行进化学说(木村资生)。学生忙于阅读,没有任何思考的时间。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课堂观察: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先后介绍了亚里士多德、赫尔蒙特、普利斯特里、森内比尔、萨克斯、恩格尔曼以及鲁宾和卡门等的实验,甚至希尔反应、卡尔文循环的详细过程,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原因探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没有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没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甚至认为多补充一些课外教学资源一定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选择材料时又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材料的价值,这些资料的简单积累无疑只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改进建议: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努力吃透教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当、适量、适度的科学史材料为自身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绝不能追求量的扩张,要努力做到对生物科学史素材的应用既到位又不越位。
3过分强调功能,导致本末倒置
关于“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的课堂观察: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师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详细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包括知识、方法、精神),紧接着又让全班大多数的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占用40min时间,而对细胞学说的内容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只进行粗略的介绍,最终导致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没有达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课堂观察: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用了21min先后介绍了欧文顿的物质通透性实验、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的红细胞膜实验、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电镜实验、LarryFrye等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用剩余的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制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原因探讨: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但如果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的盲目应用,也会造成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改进建议:对教材中与生物科学史有关的教学素材,要认真研究,合理定位。教材中提供的教学素材仅仅充当“脚手架”的作用,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促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教师一定要结合课程标准作出合理的判断,回归课堂的本真。
多元化高中生物论文
一、多元化教学评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模式逐渐有所改变,任课教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想办法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生物素质。在多元化教学评价下,部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也增长了才干、拓宽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因此,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铸造。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促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亮点,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弥补不足的办法和发挥优点的途径,在多元化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可以得到逐渐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铸造。要使用好多元化教学评价,教师需要从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好的办法,在对比中发现自身在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加快自身水平的提升。
(三)有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每一种教学评价都有自己的侧重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评价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指导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说,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组成了生物教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促使生物教学不断优化创新。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细胞分裂演示模型
一、设计背景
新课程提出了模型建构的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设计了“细胞分裂演示的模型”,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变异”等章节的教学中效果显著,使学生对与染色体有关的知识点理解更深刻,对知识框架的搭建影响意义深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识别并绘制模式图。(2)说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3)通过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横向联系,更好地掌握细胞分裂演示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2.能力方面
高中生物解题实验设计论文
一、分析实验原理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基础,实验原理包括以下两点:
(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具体影响。
(2)观察或检测因变量的依据。实验原理一般表述为:某种因素(自变量或操作过程)会(可能)产生某种结果(因变量或操作结果),通过某种方式(或观察指标),可以观察到(达到实验目的)。
例1验证不同波长对黑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题干中的最后一句话。根据实验目的,得知该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和结论是唯一的。分析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的波长;因变量是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内O2的产生量来检测;因题目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有pH试纸,因变量的光合作用强度也可以用溶液中酸碱度的变化来体现;无关变量有光照强度、NaHCO3溶液浓度、温度、灯泡与装置的距离等,要保证这些条件相同且适宜。根据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确定其实验原理为: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影响光反应影响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如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而绿光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气泡(O2)产生量或溶液pH的变化,可以确定光质对黑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二、巧妙解题
概念模型高中生物论文
一、概念模型的构建
构建模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于生物课堂的模型类型也多种多样.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模型的种类以及模型的构建方式,这样才能够让模型构建对课堂教学发挥辅助效用.生物课程中有着许多需要学生理解与体会的概念,很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而言,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这一类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尝试概念模型构建的方式来化解这些核心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体会这些教学内容.在借助概念模型的构建来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模型的构建不能过于复杂,这样学生不仅接受起来障碍较大,也容易将相关联的概念混淆.合理地利用概念模型,才能够增进学生对于概念的体会,进而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例如,在讲“血糖调节”时,笔者介绍胰岛、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及分泌的激素、作用后,和学生一起通过模型建构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首先我请一组学生利用事先做好的“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示范,接着全班学生分组活动,依次探究饭后半小时及运动时机体是怎样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的,并用卡片进行演示.通过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学生根据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出了图解式概念模型,并且通过各组代表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将这几个核心概念归纳成图.对于很多关联概念以及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而言,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透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来化解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透过灵活应用这些概念模型后,学生对于概念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
二、数学模型的构建
数学模型看似和生物课程间没有任何联系,学生也很难想象数学模型的构建对于生物教学的辅助效果.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挖掘不够深入,对于数学模型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对于生物课本中的有些知识点,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够发挥积极的教学辅助功效,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一些并不复杂的运算,对于这类知识点数学计算并不是难点,然而,找到正确的数学模型却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因此,在知识讲解以及日常训练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要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更透彻的体会,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学模型来解答实际问题.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很多难点知识都可通过数学模型来化解,如酵母菌呼吸作用过程中随氧浓度变化所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之间的变化特点、恒定温度条件下测某植物随光照强度变化所释放或吸收的CO2、种群的“J”型增长与“S”型增长、单因子因素与多因子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借助具体问题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难点问题的一种能力训练.
三、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生物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模型构建形式.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以图画或者图表的形式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意识到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且让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架构.物理模型的构建适用于较为复杂、知识点密集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通常是教学中的难点,而物理模型的构建则能够很大程度帮助教师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知识点间的关联.以图画形式构建物理模型相当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转录与翻译、噬菌体侵染细菌等过程模型,各种细胞器结构的静态模型,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等.通过多次模型的构建,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凡遇抽象的结构或过程,都会尝试用简易的图画帮助理解、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识图能力极为重要.图表是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经常会看到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和绘图能力的各种试题.正是因为如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深化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语
高中生物生命教育论文
1.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
自然界处处充满生机,处处都有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认识生命的美好,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活动的认识,体会生命的奥秘,通过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建立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大量有关生物繁殖和个体发育的内容,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生命孕育于生存的艰难。如从个体发展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植物生命的发展要经过种子的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等过程,动物的一生要经历从卵子受精,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体繁殖后代、衰老死亡等过程,生物在一生中还要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等种种考验。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自然的产物,从中体会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是伟大的,都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2.生活态度教育方面。
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生存斗争关系等内容,通过这些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困难和痛苦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人来说它们是有意义的,困难和痛苦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乐观,因此要勇于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困难,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不放弃,不气馁,学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3.认识人与自然方面。
地球是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的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通过高中生物学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白群落与我们关系的重要性,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从而提高生命教育效果。
作者:李天斌 单位:卓尼县柳林中学
高中生物课堂论文(7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学案式教学研究
一、学案的编写
一是学案的编写原则:通过编写学案,可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就需要保证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和学习,将学生的思维给激活,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促使学案的弹性得到增强.二是学案内容的编写:在编写学案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贴合,并且与学生的认知层次所符合.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案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本节内容、基础知识讲解、重难点点拨以及当堂检测.本节内容是系统性的概括了一节课内容,在编写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填空的方式,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这些答案.学案的核心部分就是基础知识讲解,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印证材料等等.重难点点拨主要是详细讲解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一些有着较强代表性的问题给设置出来.当堂检测指的是结合课程的基础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学案需要将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需要培养的能力给完整的反映出来.在学案上,需要留出一些地方,来让学生记一些笔记或者小结,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等记下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二、学案式教学的过程
一是学案的运用:在讲课的前一天,教师就需要向学生发放学案,学生在课下预习,之后上交上来,教师对其批改.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学习目标、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课程的重点进行明确.教师对这些学案进行批改,可以了解到学习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讲解,另外,也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们需要认真预习.二是教学的过程:在开始教学之前,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情景,然后结合学案,来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讨论,然后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进行回答,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予点评,最后老师来进行解析.讲完本节课内容之后,学生对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自由提问,教师给予讲解.比如在对《伴性遗传》这个章节进行讲解时,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们对人类经常出现的红绿色盲症以及维生素D抗佝偻病进行了解,让学生讲一下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结合学案内容,来向学生讲解它们的遗传特点以及常见病的遗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对重难点讲解即可,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优秀的医生,一对恋人想要结婚,男士是正常的,但是女士却是一位血友病患者,为了避免遗传给后代,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将问题提出来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代表回答之后,其他学生要给予点评.然后教师给予正确答案,因为这种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建议生一个女孩.在课程的最后一段时间内,由学生自由讨论本章节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如某一个教师的学案设计师这样的:学习目标:说出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周期性,对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行观察,将细胞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给描述出来重点难点:有丝分裂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则是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发生的事件.学法指导: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可以表现出来多细胞生物体个体的变化,在细胞增殖方面,主要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主要对有丝分裂进行学习.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制约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将学案式教学方法给应用过来,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探析(10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微课程设计应用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概念是教育局提出的。微课程是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教学中一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短小精悍,运用多媒体视频方式对一个小问题集中讲解。其中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学习条件开放等特点。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高中生物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课方式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被固定在座位上被动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很难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用满堂灌方式一直讲,学生只能听,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2.课时安排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