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例6篇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1

关键词:生殖;健康咨询;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健康或亚健康的育龄人群。因此,如何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深化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内涵和拓展服务领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而我国从事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相关人员的心理卫生专业知识有限,难以对服务对象的身心症状及时识别和干预。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构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询专业这一交叉学科。现就构建该专业的意义、可行性、理论知讽体系、专业模式、相关的身心疾病的分类、诊断、咨询和治疗体系,技术服务平台的标准、技术服务常规和管理规范等进行探讨。

1 构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询专业的意义

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成为健康的新标准。正是这一新标准的推动下,生殖健康作为人口、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任务是为生育调节、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性心理和行为及其他与生殖活动有关的各种躯体/精神亚健康状态或疾患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全方位服务。与此同时,随着传统医疗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社会心理因素在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也日渐深入,促进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拓宽了服务领域,也将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在涉及为健康和亚健康育龄妇女的优质服务方面提供全面的医学信息支持。

2 生殖健康心理咨询专业的基本概念

生殖健康的概念: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的框架内,生殖健康指的是,在生命的各个阶段,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及的一切相关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

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概念:运用精神卫生学和医学心理学理论技术及与生殖健康相关学科知识,对生殖及相关活动中出现的身心反应或症状给予医掌心理咨询和综合干预治疗,改善心境体验、消除情绪症状、调整不良认知和行为,以提高身心健康/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3 构建生殖健康心理咨询专业的现论基础

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应用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精神卫生学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传统精神病学所覆盖的范围,例如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心境障碍(恶劣心境或抑郁症发作)、各种焦虑障碍(焦虑症、惊恐发作)、躯体化障碍(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失眠症)、适应不良(短暂抑郁反应)、应激相关障碍(心因性反应)等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轻性心理障碍给予高度重视。现代精神卫生学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依照精神(心理)症状学与生物学统一的观点,以感觉、心境、认知和行为等心理过程为基础,使用现象学的方法描述精神和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临床相),应用心理评估检测技术,对精神(心理)障碍进行了标准化分类与诊断。

现代医学心理学和身心医学理论认为,身心疾病患者常有特殊的生物易感性和心理社会易感性。从生物易感性来讲,不仅指躯俸免疫力下降,还包括遗传、发育和脑结构/功能(包括神经环路以及神经元突触、受体、递质等)的易感状态,并表现为感觉、心境和认知行为的异常现象。从心理易感性来讲,身心疾病的发生多由需要与动机的内心冲突和不良的认知模式所致。当外在环境不能满足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动机在实行过程中受挫时,就会出现内心冲突,导致与应激相关的身心疾病发生。在此过程中,负性认知模式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易患身心疾病的人常常做出不现实的评估与认知,以致出现不合理、不恰当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一定限度与频度,并与生物易感性结合,便会导致疾病。

4 已有的工作基础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是国家精神卫生重点学科,在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等方面经验丰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十多年来,在计划生育领域开展了生殖健康与精神卫生学综合研究和实践,完成了国家计生委、卫生部等立项的“避孕节育身心反应的预测与诊治”等系列课题;研究发现:避孕节育药具的副作用或身心症状是一组在生理心理应激条件下,以躯体症状、躯体化症状、躯体形式障碍等临床表现为主的,并与感知觉、心境和认知障碍有关的多维临床相的身心症状谱。

5 已有的技术服务网络资源

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在全国的市、县、乡和城镇社区均有健全的计划生育网络及各级医学技术人员;各级组织和医疗技术人员已有20多年的从事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工作的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国家计生委提倡和推行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项目和政策为学科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5.1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询专业的理论体系 依照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建立大卫生观和大咨询观,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医学人文关怀。将现代精神卫生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综合基础医学(生殖遗传学、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和外科学、妇产科学、泌尿外科学、儿科学、性医学、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社会学和伦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沦知识,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实践相结合形成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询治疗专业这一交叉学科。

5.2从专业学科理论基础来说,它由两方面组成

5.2.1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及身心医学的基本概念。精神卫生学知识主要包括脑科学与病因学、现象学和症状学、诊断学和治疗学基础理论知识。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评估技术、应激的应对机制与原理、认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形式、方法、原则和目的;身心医学中身心症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理论等;此外,各种躯体和精神疾病及药物对生育、节育、和的影响。酒精、烟草、药物等物质滥用和其它不良行为对生殖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相应的身心反应的研究和实践的知识。

5.2.2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相关的基础医学(生殖与遗传)和临床内科、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上的妇产科学、泌尿外科学、妇幼保健、性医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2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论依据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协同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各要素之间表现出协调合作,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由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将教育、管理、服务等高校育人功能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拟基于协同理论,试图探索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个系统的有机契合互动机制,使其共同发挥出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人格的教育合力。

二、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统一性

1.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目前,我国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导高职生在校期间促进对自身的了解并确定好自己职业目标,规划好实施路径,及时反馈并加以调整以实现职业目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对自己兴趣、特长、个性、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探索。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互融合

“自我认知”、“职业能力”、“职业世界探知”以及“职业决策技术”是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教学形式的学习与借鉴

随着社会与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态关注度的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已逐渐从以往的说教式解放出来,形成富有鲜明学科特点的,以心理活动与课堂研讨相结合为主,再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其他方式为辅的特色体验式教学形式。还有与之配套的特色课外辅助――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皆有效地帮助高职生自我心理调适。

虽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自身固有的教学形式,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可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进行科学延用。如陶炳勇(2009)提出开展以成功心理为核心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可通过心理分析、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强化受训者的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是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教学不错的选择。[2]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1.整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以进行合理的人生定位,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等各个阶段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最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教育模式。[3-5]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2.整合建设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合本校、本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前瞻I生、确定性、实用性、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体系。而且,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建立适合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切勿搞一刀切的课程体系。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单纯、枯燥的纯理论课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7]。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办学观念尚在转型中、生源素质存在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匮乏等原因,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恐怕还有一个较长的学习和自我探索过程。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分析

江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期间设置了专门机构、匹配了人员、落实了场地,搭建了工作平台。但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质还是量的方面,都仅仅只是个开始,要将这一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任重而道远。

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队伍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亟待研究对策。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江西高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六届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通过对普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普通高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障碍、情感问题、自卑等几个方面,而高职院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突出的心理问题则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行为冲突、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同一时期,因心理问题在我省高校引发的学生人身安全案件中,普通高校大多为自伤案件(自杀、自残),高职院校多为他伤案件(个人报复,使用锐器打群架等)。通过对我院六届筛选出的8769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约谈后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发现,这和两大类高校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成长教育背景以及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并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与学校管理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的探索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它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才能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领导机构。2002年,我院成立之初,成立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任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执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充分显示了学院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识上到了位,这有助于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观念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同年,我院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隶属江西省教育厅),在管理上理顺了关系,在业务上直接得到了权威专业机构的扶持,为学院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单独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场地、人员、资金等落实到位。就我省而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多不是独立设置,有的挂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有的挂靠在学工处,也有的挂靠在医务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功能单一为心理咨询、组织结构为挂靠性质、咨询人员非专业专职等原因,致使场地套用,人员互用,资金挪用。再加上在认识上存在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人都能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误区,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而难以开展。为此,笔者认为,考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咨询场地与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调查研究与课程建设、财政保障等作为评估标准执行,以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

成立院系德育工作小组,建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健全并完善学院、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首先,各系分别设系德育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书记任组长。在小组中专门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事岗位(由有专业背景及心理咨询培训经历的兼职教师担任),业务上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接,管理上与系学生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并直接对本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其次,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全院所有班级必须选派一个心理保健委员进入班委,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及对外联络。

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与相关制度,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及任务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及相关制度。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制定近期、远期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我们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并将此规划纳入到学院总体规划中。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部门,制定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组建了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展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开设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建档工作。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二个五年规划中,这期间,我们将着重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及发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首先,要确保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保证。按照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人均比不少于1:3000的要求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配置必须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历且取得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在第一个五年工作经历中接受一个周期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35岁(含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取得部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35岁以上的必须取得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资格。每个高职院校至少要有一至两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其次,通过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假期培训班的形

式,大量培训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院系学生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干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素养。再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选课,培养班级心理保健委员,提高他们的上岗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其化解心理矛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强化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署办公模式,缩短工作流程,促进沟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心理需求与困惑?学校管理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学生什么样的观念?学工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可行性报告及相关工作的建议。主管领导可以针对情况迅速召集片区会议,就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迅速分解任务,并责令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合署办公的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它避免了管理上的交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同时,合署办公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突破目前管理上“大而散”所造成的疲沓与脱节的瓶颈、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开展“六位一体”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高职院校在经历起步时效仿普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之后,一定要研究自身的特点,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制定出符合本院学生实际及学院管理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台湾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一个学习内容要兼顾多个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而应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的手段。划分学习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和拓宽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5

关键词:学校 体育 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75-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项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教育法”、“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学校体育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则标志着学校体育长期以来的坚持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思想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创造能力、习惯为主的教育新体系过度。然而,全民健身开展的确不理想。作为学校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保全民健身计划在学校院校的贯彻实施。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全民健身

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注重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参加体育活动也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方式,而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着“无病即健康”的陈旧观念,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随着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学校是青年从事文化学习的最后一个时期,要使少年时期打下的良好身体基础在此有一个升华,就要学习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养成经常健身的良好习惯,树立自我健康投资和科学健身的观念。而学校要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健身活动氛围,提供更多的体育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变被动健身为主动参与。

2、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法规制度

建立、健全校园法规制度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家各种体育法规和健康体育的出台,学校应加强校园配套法规的建设,尽快健立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用机制,制订相关文件(评估、评比、奖励等)。各校应将全民健身实施方案的管理列入全校的工作计划;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工会、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组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督导学生、教职工参加健身活动,切实保护公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使健身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是激发学生投身健身运动的内在动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身体的健康也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要使人们由健康的欲望转化为体育意识,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功能教育,即以一系列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传播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增进健康的手段,使广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认识,使其在有限的体育教育阶段里,努力掌握一、两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为以后能在各种环境下独立进行自我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

4、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以健身为中心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核心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健身的习惯。所以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应以技术难度较小,体现民族风情,易参与,易发展,而且是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质和增进身心健康,并能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激发竞争意识,满足运动的兴趣,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实用性较大的运动项目为锻炼内容。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体育舞蹈、武术、气功、太极拳、慢跑、散步、野外远旅行以及利用各种自然环境日光浴、水浴、体育保健、民间体育项目等。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项,以激励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自我健身的意识,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5、课内、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

体育课主要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和完善学生的运动技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生活中必要的各种运动技能及其有关的知识(体育),课外则主要是让学生在大量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加强体育方法、手段和运动的体验,以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增强和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学生的体育健身主要依靠课外锻炼这一重要课堂来实现。现在,中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闲暇时间。学校体育要充分利用双休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开设体育选修课,如举办健美、健身和一些运动项目的欣赏、裁判等专题讲座,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组织能力和观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体现全民健身的真谛。

6、利用俱东部制、体育协会等实行有偿服务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有体育馆、游泳池、足球场等体育设施,但由于维护、修理、配置等费用很大,造成了对学生开放与否的问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学校体育必须主动与社会体育相衔接,并且充分利用俱乐部,体协等组织形式,开放体育场、馆、池等,实行有偿服务,这样将更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开展。

7、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隐蔽性体育的作用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馆、池是学校具备的硬件设施,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物质保障。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文化、体育气氛是体育的隐蔽性课程,它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具有主要作用。因此,要将体育场,馆、池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加大体育经费在全民健身计划预算中的双重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资方式,积极鼓励事业单位、厂矿企业、社会团体、海外华人的资助,建立学校体育基金,努力创造条件,以发挥现代化的体育实施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8、结束语

在全民健身计划这项工程中,学校体育作为学校的最后阶段是一个重要领域,其成效如何对我国目前体育人口的形成及今后体育人口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顺畅而有序地在学校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应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的类型,教材的筛选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将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课程中。建立以健身为本的目标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充分体现全民健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讨论稿)〔M〕.体育专刊、1995。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6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多处提及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的防未病功能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和认可,体育与医疗的结合已被提上日程。

《规划纲要》中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用整章篇幅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其中在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部分提出: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蕴含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健身气功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其健身功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前,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便是肯定了健身气功在防未病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此次健身气功成为《规划纲要》提出扶持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健身气功的发展再添动力。

截至2015年底,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达27838个,站点人数超过120万,习练人数超过352万。在健身气功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良好契机下,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迎接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任常建平表示,健身气功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养生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健身气功事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如今健身气功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健身气功的推广,是因为健身气功这项古老而时尚的健身养生运动所倡导的宗旨与当前大健康等新理念相吻合,与促进健康的关口前移、防止疾病的关口前移等国家战略相符合。这次健身气功成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扶持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让健身气功再次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不断推进健身气功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广大群众共享健身气功养生文化和健康盛宴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