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社会实践范例

高中社会实践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1

现在教学资源相当有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高中政治课程,有效促进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社会实践;高中政治;策略

课程改革以后,高中的政治课程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教学,更是大大地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

一、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学生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尤其重要的教学资源。第一,学生是特殊的主体,其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阅历等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基础进行。第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个体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必然会导致冲突与共享两种结果,如果合理引导,学生则可从差异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学生掌握的信息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资源,所以教师的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亲自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参观科技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组织学生游览名胜,感受先人优秀的智慧。其次,利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主体,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多样化思维,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应适时鼓励和肯定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也得到有效的训练。最后,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高中政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教师要将书本政治理论知识融入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方式被探索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独自解决问题;在知识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讲解之外,还要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发挥自身的特长。教师的教学风格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断汲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师共同合作,科学合理地开发高中政治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科学设计作业,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外社会实践,可以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为学生组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实践资源需要学生去寻找,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实践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充分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2

关键词:单元规划;社会实践活动;高中政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性质阐述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一、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设计

作为活动型课程,从活动空间看,可以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从活动形式看,可以分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提到:依据“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逻辑,单元学习活动分为了解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关系的学习活动、运用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四种类型。目前已有的与政治学科相关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走进人大、模拟联合国、辩论赛、比较研究中外资银行等,笔者尝试了选择适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合理地融入单元规划,为落实核心知识、提升核心素养而服务。笔者根据“市场调节宏观调控”这一单元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会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尤其对于“宏观调控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一内容产生疑问,比如什么是公共物品,为什么特殊领域的资源配置和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能由企业来承担等,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做必要的处理和补充。“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对其关注度较高,是否可以结合上一单元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谈政府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相对公平方面已经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去做,并且能够感悟和认同背后的意义?这些都是笔者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将认知与认同相结合,更好地认识社会,感受学科基本观点和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单元活动的设计上,笔者选择了以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见表1),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原则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前期的各项调查、预约、保障工作。同时,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项原则。

(一)创设真实、有价值的情境

基于单元规划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内的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课外活动,既要考虑学科的知识逻辑,又要考虑学生的成长逻辑和生活实际。因此,单元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力求真实,需要结合实际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现状,筛选有育人价值的重大事件或典型案例进行情境设计”,笔者通过学生在社区挂职锻炼中发现失独老人的问题,设计了模拟政协的情境,赋予学生“政协委员”的身份,分别作为调研委员、宣传委员、技术委员、写作委员、演说委员,深入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在课时安排上,本单元规划了5个课时,其中第1、第3、第4课时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部分安排在第2课时和第5课时,其中,第5课时是单元规划中的测试评价环节,以小组反馈的形式呈现。由于条件限制,个案只能从学校周边小区中选取,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及团队的差异,实地走访和个案访谈环节无法全部完成的,可以利用部分课余时间。撰写提案作为学科作业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1500字的提案工作量,高中生是可以胜任的。

(二)秉持开放性原则,构建结构化活动

单元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有整体规划,本案例中,笔者设计了分组分工、调查研究、实地走访和电话采访、个案访谈、数据分析并撰写提案、模拟政协六个活动环节,明确了对应的方案规划、文献研究、现场展示等活动任务,使之构成有机的整体,活动的完整性、规划性有所体现。活动评价方面,笔者使用了模拟政协活动的专用评价表格,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正是基于明确的任务和协作机制,活动评价才能科学合理、多元开放,小组的分工明确,工作也很具体,比如调研委员深入现有的失独老人QQ群,发现了管理混乱、消极发泄的弊端,群内很多广告和垃圾信息,甚至传播不良信息,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教师和组长会对各个角色进行相应的评价。提案小组现场展示时,利用了一系列专用的模拟政协评价量表PPT,有个人奖和团体奖。个人奖中有优秀/杰出演说奖、最佳风采奖、杰出/优秀领导力奖、杰出/优秀模拟代表/委员奖。团队奖中有最佳/杰出展示奖、最佳/杰出提案奖、最佳/杰出调研报告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收获知识,也能获得饱满的情感体验。

(三)体现情意性原则,指向核心素养培育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1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对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提出新要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计算机对于数据处理的智能化使得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随着社会分工转化,传统的“机械记忆知识”的劳动价值减弱,新型人才的定义也在改变。为了应对新世纪的挑战,OECD进行了“核心素养框架探究”,并根据“DeSeCo”项目给出的核心素养最终报告《KeyCompentenciesforaSuccessfulLifeandaWell-FunctioningSociety》(指向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定义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拓展了核心素养框架。[1]我国林崇德教授带领团队探索核心素养框架,指导各学科的新课程编制,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其中高中思政学科基于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理念,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学科内容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这意味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知识的情境性要求教学活动中知识教授的情境化,知识的情境化有两种主要途径:通过语言这一符号和模仿的动作给单薄的知识以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给知识以真实的社会情境。而语言描述在体验性上远不如实践经历,所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使知识情境化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应该追溯到杜威“教育即经验的成长”理论,在杜威看来,儿童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主动创造性,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实现经验的内化。维果茨基认为,能力在内化之前首先是在人际情境中出现的,更有学者认为现今学校教学,有时甚至忽略了“发展是在社会中实现的”这一现实。[4]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社会需要儿童掌握的是能够应对未来变化万千的社会情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借助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

2.1社会实践活动呈现生活实际情境,具有真实性

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培养水平之所以不能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大部分是因为传统学校教学活动脱离真实生活,学生没有获得“真实的学习”。“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5]意识是物质在头脑中的反映,人不能够想象出从未接触过的东西。青少年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期,与成人不同的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6]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通过对真实的问题情境的思考和探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实情景,提供抽象逻辑思维的感性经验基础,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提供典型案例,能提高学生的事件概括和言语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关注学科相关现实和社会问题,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2为抽象知识提供情境支撑,是学科知识的巩固、拓展、深化

开展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拓展视野,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深化对某一个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指出,知识不能被强制灌输,学生是作为主动选择知识的主体存在的。现代学校教育以知识自身的逻辑来划分学科,知识之间壁垒分明,没有相互联系,学科知识本身是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情境性特征。教师想使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情境性支撑,实现知识结构与生活情境的结合。人的头脑中的一切知识,都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因素的影响下自主构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搭建脚手架,提供学生建构主体知识、技能与情感的经验基础。

2.3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行为,培养稳定的道德行为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7]德育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回到道德教育本质的问题上去思索。道德是什么?怎么教?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头脑清楚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说:“知识就像技能,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学会。”现代道德问题存在的矛盾是,人们有时明知道德准则,却不践行;而做出了高尚的行为,其背后是因为有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支撑。[8]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中难点在于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高尚的道德行为是需要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作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没有脱离实践就产生的认识。由此,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要实现学生品德的内化,对学生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须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道德行为自觉践行的行为模式。

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设计路径

3.1教师要关注课程核心观念,确定活动目标

布鲁纳提出,教学就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抓住学科中的核心概念,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将核心概念与相关知识相互关联。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也应遵循这种关联逻辑,要求教师整体把握高中思政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呈现、学业评价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占据比较多的课堂时间、社会资源,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应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审慎地谋篇布局,深入理解高中思政课程理念,理清课程思路,掌握教学重难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

3.2活动过程要指向活动目标,能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实际活动操作中,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目标意识,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逻辑明确、简单易懂,降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达成学习目标的难度。让学生具有目标感,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效率。活动前教师应将目标告知学生,并提供给学生可能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目标查找资料、寻求可能的社会帮助、学习制定调查计划,形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的元认知计划、监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既能避免学生无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又能在活动中教授学习方法策略,达成育人的目标。

3.3合理设置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以评促学育德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社会实践活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其中,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目标确定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1]。围绕实现这样的核心素养目标基本的途径是做好课程的规划和设计,首要任务是要凸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高中政治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既包括课堂内的探究、合作等活动,更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需要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创造性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认识和尝试解决社会问题,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锻炼思维,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培养政治学科的学科素养,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高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社会活动。该活动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充分体现教育与生活的统一。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高中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会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公共参与能力,增强社会责任。社会实践活动能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尝试发现问题,形成学习动机,推动学科知识的生成,并验证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使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拓展和延伸[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性思考,辨别真伪,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变换身份和角色,参与社会活动,遵守法律,明确规则,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要适应教学方式转变新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强调了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试技巧的训练,而脱离的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往往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有部分教师就是给学生划划书,背背题来应付考试。[3]特别是在2018年以后,辽宁要全面落实走班选课,教师成为了被选择的对象。政治课要增强学科魅力,唯一途径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不是新鲜事物,与政治学科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很多教师尝试,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其原因有四:一是设计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对学生、对社会现状有准确的把握;二是活动内容需要整体规划,否则难以延续;三是缺乏活动评价的标准;四是社会资源开放程度有限,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支持体系。新版课程标准,一方面为广大教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上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如模块3-2.4“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教学提示中,就明确提出可对所在社区考察,搜集相关素材;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几种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以供选择,有社会调查、访谈、职业体验,角色扮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

三、以《多变的价格》为例说明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运用

《多变的价格》是高中政治2018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本课通过分析商品价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价格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经济学中重点要掌握的价值规律,为正确理解“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奠定理论基础。商品价格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消费者每天都会思考和分析。学生也是消费者,有购买商品的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可将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总结,进而生成新知,提升学科素养。开展学科社会实践活动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按计划引导学生在行为中思考[4]。为此,在活动前,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活动的目的、方案及评价内容(见表1),并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见表2)。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记录。为减少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建立小组联络网,互相督促,多沟通;设计家长评语项目,既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家长对此教学活动安排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能够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并促进课堂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活动后,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检验学生是否有效的开展活动。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对节假日期间不同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不同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从而深刻理解价值规律的内涵和表现;通过观察商品价格变化对人民生活以及生产经营的影响,认清促销、打折、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带来的影响,理解政府对市场价格监管的必要性。

四、社会实践活动反思

1.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验,学生的行为、态度、能力,以及在政治课堂的表现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主动参与的程度明显上升,学科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责任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相比较呆板的传统课堂,学生更喜欢这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活动课堂。

2.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科学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教师遵循合理的设计流程,首先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要分析教材与课程标准,并选择社会活动主题,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辅助教学内容与学科素养的载体,同时分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确定活动方式,预估活动结论。其次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开展动员,指导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指导、家长保障为辅。最后是总结评价阶段,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评价或通过课堂展示活动结论和检测的方式评价。

3.社会实践活动支持系统有待完善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需要教师既要研究课堂教学,又要研究社会满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这既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也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其次,目前可供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十分有限,导致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受到限制。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访谈、考察、参观等方式了解到的信息通常比较浅显。深入政府机关、企业等社会场所与相关专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活动,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系统需要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新一轮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需要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借着改革的东风,转变教学方式,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己任,克服研究道路上的困难,将政治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2]张金祖.浅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5(10X):28.

[3]刘旭利.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13.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5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策略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飞速变化,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提及2020年,截至目前最大的社会热点当属肺炎疫情的暴发。自该事件迅速发酵后,快速在网络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密切关注该事件的细微变化。教师可围绕该热点,将其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并从多角度阐明相关的政治教学要点。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特殊属性

社会热点事件之所以成为“热点”,主要原因是其本身有着特殊属性,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爆发的瞬时性。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通常无法准确预测,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导致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掌控不够全面。其二,广泛的关注性。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通常会占据各个媒体平台的头版头条,迅速在网络传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三,强烈的时代感。2020年伊始,肺炎疫情的暴发成了人们对2020年的印象之一。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该热点事件将深深地印刻在2020年,具备强烈的时代感。

二、社会热点事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肺炎疫情作为社会热点事件,将其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对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将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由于该事件的影响范围巨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将其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讨论的热点事件,势必对学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引爆热点,激趣促教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环境中,由于其中所涉及的内容繁杂,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侧重点,对政治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不高,造成内容的接受度十分有限。在这个原因下,高中政治课堂陷入困境,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肺炎疫情作为2020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围绕该事件展开政治教学,能够迅速地引爆热点,不仅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丰富了更多新的理论内容,而且由于学生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和解读,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其中,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有效代入,联系实际

高中生面临较大的课业压力与负担,极容易将自己局限在特定的理论框架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政治教学本身的内容复杂,掌握起来相对困难,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为了增强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将社会热点有效代入政治课堂之中,从而使围绕疫情的相关政治知识点能有效传递,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对肺炎疫情并不缺乏关注,分析起来便能够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学以致用。

(三)前沿热点,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价值观是重要的一项。让学生关心政治,对其未来走向社会有极大帮助。疫情出现之后,根据社会各界所做出的努力,可以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等多角度着手,从而完成知识的解读,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解析政治知识,让学生在对内容的全面解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社会热点事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社会热点事件所能展现出的价值不容小觑。特别是此类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将其应用到政治教学中,具体策略要从热点导入、活动探究和总结提炼等多角度出发,目的是挖掘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更多政治知识点,以此来达成政治教学的目标。

(一)热点导入

作为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湖北省及武汉市第一时间采取应对举措,全国的专家组、医护人员、军队第一时间奔赴武汉,背负着使命感,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这些热点事件,对于高中生而言,都可以通过移动社交平台来获得,并了解具体事件的发展现状和基本走向。该事件也将成为高中政治教学在未来一段时间研究和深入讨论的主要内容。为此,在该事件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视频或者图片资源,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加深感知,并通过板书或者PPT课件的方式,将围绕该事件的政治内容具体罗列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等多个模块。也可以具体细化到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的知识点。受到疫情影响,各地的口罩和医用品出现部分价格上涨的情况,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以社会热点事件导入政治知识点,对学生的吸引力较高。

(二)互动探究

运用社会热点事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教材知识点的分析当中来,将生活化的内容结合理论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知,消除和转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固有认知。围绕肺炎疫情,在完成热点导入之后,教师要结合疫情发展背后可能涉及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构建互动探究的活动空间。从疫情发生之后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角度看,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的分析,使之成为课堂上的主要交流资源,塑造一个有效的互动平台。就肺炎疫情下的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要依法行政,实施政务公开”展开讨论,结合各地政府的“抗疫”具体举措和公开情况展开分析,学生更有发言权。因为在疫情发生之后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地通过多元的方式对疫情的走向和具体防控措施做出部署,并在多媒体平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了解这些信息,也将其作为交流和讨论的主要议题,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互动效果会更理想,更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在有效的互动探究中,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政治知识点。

(三)总结提炼

总结与提炼,是社会热点事件在政治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环节,做好该环节的内容安排显得至关重要。总结提炼是围绕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完成拓展延伸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的内容和社会热点,需要教师进行总结与归纳。为了凸显社会热点事件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教师要在总结提炼后,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结合有关疫情的各个事件,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文化生活等多角度,让学生参与分析,更全面地完成对政治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以这样的方式检验社会热点事件的应用价值和具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秀琴.浅析热点话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93-94.

[2]邓淑婧.浅谈社会热点事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以《文化生活》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205-207.

[3]张玉云.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融入热点话题[J].学周刊,2019(33):71.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6

关键词:社会化;教育管理;问题;应用

在大学教育阶段,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之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管理至关重要,为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更要结合实际制订恰当的实践策略,借此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依旧传统。近年来,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依旧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导致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力度不大,教学模式依旧传统。在高校教育中,依旧存在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判断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改变,对于创新型的人才需求特别大,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当前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重视开展社会化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育管理过于制度化。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基本超过了十八岁,定义上属于成年人,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管理不能过于制度化,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负责。在学生管理中,过于制度化的集中式管理,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形成阻碍。大学生在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但是在过于制度化的管理环境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高校应当适当地提高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社会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实现社团管理的社会化。要加强“社会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应当将“社会化”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管理的环节当中。高校要实现社团管理的社会化。社团活动是高校经常开展的活动,也是学生重要的课外活动之一,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社团管理中,高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社团的资金有限,活动开展也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导致社团活动无法经常开展,导致学生的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高校要实现社团管理的社会化,首先要对当前的社团数量进行精简,保证社团的质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保留数量恰当的社团。其次要重视对社团活动的宣传,借助自身的资源来协助各个社团进行宣传,比如,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途径来帮助各个社团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对社团的认识,进而调动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参与性。最后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要发挥好督促作用,督促社团开展更具实践性和社会性的活动,要求结合当前时展的特点,开展更加新颖的活动,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动性,进而营造一个更加社会化的社团环境。

(二)实现网络管理的社会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网络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由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对网络管理社会化工作的开展,结合当前校内网络使用情况以及学生的上网特点,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限制,避免学生由于沉迷网络而影响学生,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如,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如何去筛选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讲述当前常见的网络骗术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加强对学生辨别能力的培养。在实现网络管理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强对校内网络的建设,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了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把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网络课件的学习,及时掌握好学生的思想动向,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为学生营造一个干净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实现实践活动管理的社会化。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校内实践活动,高校要重视实现实践活动管理的社会化。高校可以结合现有的资源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支教活动、关爱老人活动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身的贡献。为了更好地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后,高校要对这些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估,结合活动的内容以及实施的过程、实施的结果来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而筛选出更具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实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促进学生之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

(四)实现高校公寓管理的社会化。高校大学生的招生范围广泛,因此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在学生公寓居住,因此,做好公寓管理的社会化工作十分重要,也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首先,高校要加强完善公寓管理制度,结合当前社会化管理的要求,明确和落实好各个管理人员的职责,要求管理人员要做好公寓管理情况的记录,针对公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学生居住的安全性,满足学生的居住需求。其次,学生公寓的管理人员都是年龄较大的一些人员,他们的体能素质和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当前公寓管理的要求,因此,高校可以对当前公寓管理用人规则进行改革创新,发挥好学生在公寓管理中的作用。比如,高校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出优秀的学生来参与到公寓管理当中,保证公寓管理的针对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当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公寓管理的认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从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高校可以加强建设公寓管理平台,成立公寓管理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可以及时推动公寓管理的内容,及时发送相关的通知,学生也可以在公众号上进行保修,加强对公寓管理人员的监督,进而有效地提升公寓管理的效果。

(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还尚未完全成型,因此,高校要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差,由于父母的溺爱,导致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正确意识观的形成。因此,要加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负责,在遇到事情时要冷静思考。为了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奖罚制度,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针对犯错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和处罚,借助奖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学习相关的法律意识,但是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法制意识不高。因此在开展教育管理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常识水平,提高他们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从中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条文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保证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在遇到事情时,学生应当学会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切实维护自己的公民利益。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在享受法律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消费观还处于形成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导致出现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为了纠正学生的消费行为,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加强学生的理财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来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避免出现过度消费或者盲目消费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需求来进行消费,使得学生的消费更加合理。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节约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要进行攀比,不能因为虚荣心而购买不符合自己消费水平的物品,更不能出现由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出现贷款消费的现象,要加强对学生开展关于校园贷的教育,避免学生陷入校园贷的困局当中。加强“社会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促进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教育开展情况,结合各个管理环节,制定恰当的社会化应用策略,提高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程首一.浅析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时代金融,2019(15):143-144.

[2]邱敏蓉,姚易.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06):22-23.

[3]魏华.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18):90+98.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7

高校通过实施重点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服务经济建设,一般以“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为原则,以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为目标,积极探索总结实践育人的新机制。重点团队运行模式大多表现为:前期动员阶段—申报阶段—评审阶段—活动开展阶段—总结评比阶段。学校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选拔工作,以学院、学生组织、社团为单位,鼓励学生联系指导老师,积极申报实践项目,并将是否有重点团队作为基层团委评先奖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动员工作具体深入;在申报阶段,指导老师与学生群策群力,组建重点团队,积极参与立项,设计实践主题,选择实践路径;校团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匿名评审重点团队,根据可行性和实效性分析,确定重点团队的级别与经费支持力度;出征仪式举办后,重点团队成员奔赴目的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重点团队可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站上即时发表实践见闻和彰显正能量的评论,以增强宣传效果;活动结束后,按要求整理上报活动资料、调研报告等,由学校统一安排,表彰优秀个人,树立先进典型,巩固育人成果,进而扩大实践活动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二、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点团队凭借自身优势,成长为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保障机制不到位、考评办法欠完善是诸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在建立优质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缺少社会优势资源和相对稳定资金的支持,困难较大。

重点团队的实践单位大多依靠指导老师和学生来联系落实,由于人生地不熟、双方合作关系建立的时间较短等现实原因,在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局限性和制约性较大,部分队员存在畏难情绪,难以长期扎根在基地,使重点团队的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社会实践的长效性。

(二)此外,在重点团队组建的初期,往往出现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受经费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义务付出,没有报酬。暑假是高校老师们集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的充电期,难免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冲突,加上缺乏相关鼓励机制的保障,使重点团队指导老师这一重要角色大都落在了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团委老师或辅导员身上,降低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重点团队的实践内容上应与时俱进,坚持多元化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在缺少完善有效的考评办法背景下,有些重点团队多年来坚持在基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育人活动固然很好,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与基地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也容易出现思想松懈,安于现状,不愿意开辟新实践项目的情况。

三、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高校和社会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加大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与指导,建立活动体系,健全职能部门,提高经费支持力度,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将对重点团队的扶持纳入到与大学生创业、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重点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力,校团委要加强对重点团队的顶层设计,以提升暑期育人活动的整体层次,确保育人成效。社会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不要为短期的经济效益马首是瞻,要将支持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上,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创业团队、科研团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育人工作形成合力。

(二)扎实推进各级重点团队的组建工作,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以学校、学院、社团、班级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在明确实践主题与活动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师生申报、组建各级重点团队,将专业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有创意有干劲的优秀教师和学生选拔出来,明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分工。要想办法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要引导学生具有广阔的视角,立足专业,关注民生国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实践内容。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将其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提高重点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实践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传播科技知识,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三)扎实做好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工作

1.明确重点团队自身的优越性

重点团队的活动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所不能比拟的。首先,重点团队拥有带队教师,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现场指导。师生交流及时、沟通畅达,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相长,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其次,重点团队可得到相关部门在经费上的支持,可创造条件,依托学校、学院等力量联系实践地点,借助团队力量对活动进行内外宣传、有效分工,形成合力,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优势。多支重点团队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同时推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强烈反响。

2.着力加强重点团队的师资力量建设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教师的具体指导是保证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参与意识、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决定了教师在指导重点团队开展活动的水平与效果。因此,学校要尽快制定、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升社会实践参与度,积极发挥其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重点团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根据地,它为活动开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共建等方式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为重点团队顺利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平台。高校可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重点团队项目的桥梁作用,将学校的科研力量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逐步提高基地的层次和转化能力,助基地建设实现双赢。

4.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建设

在项目设计上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以发挥专业优势为立足点,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重点团队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以锻炼提升各种实践能力。

5.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要检验重点团队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这种标准客观量化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高校的重点团队实践成果多以社会实践报告来体现,但如何凭实践报告来判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度确实不易。在考评机制制定过程中,要多听取采纳重点团队实践基地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接地气。

四、以重点团队为抓手,可实现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良性循环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8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高校

当前我国高校在组织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活动形式越来越新颖,但随即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对比美国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中的服务—学习模式,分析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探索美国服务—学习模式对于我国高校改进社会实践机制的现实性。

一、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概览

美国的服务—学习源于1961年由美国总统建立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平队(ThePeaceCorps),意在通过派遣受过训练的志愿者帮助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改善贫困现状,促进世界和平[1]。1967年RobertSigmon和WilliamRamsey在南区教育委员会(SouthRegionEducationBoard)的报告中,为了便于描述当地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实际需要的活动而采用了service-learning(服务—学习)一词。自此,美国拉开了关于服务—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序幕,至今仍然在美国公民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肯德尔(Kendall)就曾指出,有关服务—学习的定义从文献上可以找到147种。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服务—学习交流中心”(NationalService-LearningClearinghouse,NSLC),意在为服务—学习提供各种信息和指南,是美国全境内最全面的服务—学习资料库。其官方指出,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融合社区服务活动、课程学习与结构化反思,丰富参与者的学习体验,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并促进社区发展[2]。

(二)服务—学习遵循的原则。服务—学习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全美有广泛的影响力是因为其在推广过程中始终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目标与社区需求统一原则。第二,知识传递与技能、价值传导同步原则。第三,反思性原则。通过服务—学习内涵的厘定可以看出,服务—学习与我国当前高校普遍进行的社会实践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其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时间,以对服务经验进行结构化反思[3]。第四,互惠性原则。

二、以服务—学习视角审视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虽然人类社会对这三大职能的认识有先后之分,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高等教育整体运作的基本元素。现今,随着高校对科研和教学的逐步完善,高校必须强调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实践的联系,以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4]。

(一)实践设计“政出多门”,教育目标不强。当前我国高校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五花八门,新生往往对于各类活动眼花缭乱。当前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政出多门”,虽然活动组织有声有色,但是有些活动和教育的目的性不强,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参与其中的同学而言仅仅是为了参与而参与,而且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功利化色彩:如为了奖学金的评定、为了入党的考察等等。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没有切实的以社会多方的需要为出发点。

(二)社会实践的协同力不强。当前,无论是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的社会实践,还是培育大学生品性的社会实践都涉及高校与对接单位、社区等进行对接。表现为高校社会实践中协同力不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高校与校外对接组织责任不清、任务不明导致活动随意性较大。在服务—学习各个项目中,无论项目服务的时间长短,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考核标准等一系列项目制度支撑,高校中负责服务—学习的中心在项目设置、实施、评估、激励多方面都会进行有机协调和监督。其次,课堂设置与社会实践匹配度差。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不同于其他的志愿团体和一般的组织,其可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智库优势。

(三)社会实践成果多但成效并不显著。我国高校各类实践活动,对于活动的总结往往只是由活动中的负责人、负责老师来撰写,撰写的质量和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而国内高校社会实践的真正参与者很少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自身从价值冲突到价值趋同的过程。

三、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改善的路径探析

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绩具体改善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在对广大高校在校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划时,可以借鉴美国服务—学习设计的思路:首先,为避免“政出多门”的问题,将学校各类学生实践进行调整和整合,统一负责学生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其次,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基于社会需求与学生专业学习的匹配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第三,在社会实践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活动的结构化[5]。

(二)社会实践的制度化落实。在服务—学习模式运行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是“有章可循”,但在我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制度化的规范,也就没有责权的划分。对于高校的社会实践要在制度上有所突破,推行第二课程成绩单、体育素质成绩纳入考核、校政企合作明晰标准等制度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制度的完善。

(三)社会实践与课程相对接。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其自身所学知识与实践相对接的过程,而我国高校普遍比较注重知识的传递,轻视实践中所需技能的传递。对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价值取向而言,并没有有效发挥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智库优势[6]。因而,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应与课程设置相配套,有效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路径,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付出也有成长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