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课程范例

高中德育课程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1

关键词:柳州;乡土课程资源;高中英语教学

乡土课程资源建设在英语课程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要求:“英语教学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应用。”[2]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着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有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师没有乡土课程开发的意识,也没有认识到应将乡土知识融入英语课堂,甚至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都不够了解,这些都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到消极作用。纵观目前高中英语课堂,课堂模式固化、充满了语法知识、乡土教育远离英语课堂,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一、乡土课程资源利用在英语课堂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能够很好地熟悉并理解相关内容,当教师合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把乡土知识与教材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乡土知识的价值时,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不再枯燥而变成接地气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觉得学习英语不再困难,不再枯燥,会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学习,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英语课程五维目标之一,也是英语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学生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开发好乡土课程资源是帮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重要方法。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当教师把乡土文化知识融入英语课堂时,有了中西文化对比,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乡土文化

谢晓丽(2015)认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继承和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3]。合理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进而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精髓,让优秀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柳州乡土课程资源概况

(一)自然类乡土课程资源

从地形方面看,柳州市的主要地貌是丘陵和山地。柳州境内山体主要有九万大山、大苗山架桥岭和大瑶山等,位于大苗山上的元宝山高2081米,为境内最高峰,也是广西第三高峰。从气候方面看,柳州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夏天炎热日照长,冬天温暖日照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降雨、光、热等气候资源充足。从水资源方面看,境内最大河流为柳江,它流域属珠江水系西江流域。柳州境内河流数量多,同时径流也不少,柳江、融江、洛清江、贝江、沙埔河等都是主要河流。水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充足,因此柳州农业生产发展非常好。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常常会涉及介绍某地的自然资源情况,当讲授到这方面内容时,教师可介绍柳州当地的自然资源,与教材中的自然资源作对比,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让学生更清楚家乡的自然资源情况。

(二)社会类乡土课程资源

1.旅游文化

柳州一江碧水绕城流,“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景色十分经典,因此,柳州被称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也曾说过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柳州以及紧挨柳州的城市有着广西80%以上的4A级旅游风景区,柳州又与相邻的桂林市共同构成著名的大桂林旅游风景区。著名景区如大龙潭风景区、柳侯公园、都乐岩等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柳州拥有2100多年的历史,同时柳州的奇石很著名,被称为“中华石都”。因此,柳州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如果能将柳州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乡土课程资源融入英语教学中,把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将不会觉得英语晦涩难懂。

2.饮食文化

柳州是人气网红小吃螺蛳粉的诞生地,螺蛳粉凭借其独特的口味俘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心。螺蛳粉店面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且袋装螺蛳粉在全国范围甚至海外销量巨大。目前螺蛳粉已成为柳州的一张名片,各地游客来到柳州一定会品尝最地道的柳州螺蛳粉,体验最正宗的柳州风俗。除了螺蛳粉,柳州还有众多独特可口的小吃或特产,例如柳城云片糕、三江侗族打油茶、柳城蜜桔、融安金桔、柳州酸、滤粉等,可以说是美食的天堂。饮食文化同样可以渗透到英语课堂,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在讲授词汇时可以结合当地美食教学生分类记忆,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记单词的效率,也可以了解当地小吃的英文表达。

3.少数民族文化

柳州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有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因此柳州也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柳州也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传说刘三姐因为在鱼峰山唱歌感动上天所以得道成仙,山歌一直在鱼峰山脚下萦绕,如今的鱼峰山仍然吸引着山歌爱好者来唱山歌。柳州还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四绝,分别是侗族的楼、壮族的歌、瑶族的节、苗族的舞。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在课本中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民族发展和民族构成,但是对当地民族的发展学生却不一定了解透彻,教师正好在讲解相关知识时把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国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把渗透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德育的一部分。

三、柳州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

(一)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国家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英语学科也在强调英语核心素养,但是中高考仍然是重中之重,考试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就考试内容来看,英语学科的考试涉及当地乡土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教师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进行题海战术,过度重视课本知识、英语语法知识等,教学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上,却忽视了文化层面的培养。

(二)教师乡土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有关乡土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融入英语教学中,但是一些教师对当地的乡土文化理解得不够透彻,呈现方式较为单调。另外教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工作、家庭和社交上,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研究乡土课程应该如何进行,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当涉及当地乡土文化时都是简略地提一下,而没有系统讲述。再者,一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更没有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教师开发乡土课程的能力。

(三)乡土教材开发难度较大

乡土教材能给乡土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各地都有其特点和文化风俗,耗费大量精力为一个地方单独编写英语乡土教材是不现实的。本地乡土教材要包含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这就决定了乡土教材的使用范围是特定的,因此编写教材的教师也应该是当地教师。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仅凭部分人的力量不足以编写一本质量足够高的乡土教材。因此,乡土教材使用范围小,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

(四)物质基础薄弱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等多方力量的支撑,因此,充足的财力物力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十分重要的保证,也是其物质基础。对于柳州地区而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经费并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去鼓励教师或教研员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研发乡土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想研究乡土课程资源,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中断。究其原因,还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得到教育部门应有的重视。

四、柳州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解决方法

(一)利用好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既然考试制度暂时无法改变,那就要利用好考试的导向作用,把乡土知识渗透到试卷里。出题人在出题时可以利用乡土知识,例如在阅读题中可以把阅读文本换成与乡土知识相关的内容;在作文中可以设计与乡土相关的主题。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也会主动去了解乡土资源,教师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乡土课程资源。

(二)提高教师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首先,教师要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自己要多关注多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然后思考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更好地理解乡土课程;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因为乡土课程资源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持续关注乡土课程资源,强化自身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同时,根据杨承伟(2008)的观点,师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4]。相关教育部门也需要改善教师队伍,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增加师资力量,给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优质的人力保障。

(三)实现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吴伟玲、邓禄斋(2012)认为,实现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5]。乡土教材开发难度大,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把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异国风土人情的内容,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将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作对比,也可以把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得到更好培养。

(四)增加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投入

增加物质投入来支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少不了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多方努力。首先,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通过政策给予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所需的各方支持,例如经费、课程安排等。同时,也要研究鼓励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其次,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例如给学校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或者资金支持。最后,学校要利用好社会资源,拓宽乡土课程资源的资金来源。同时,引进精通乡土文化的教师或者专家,给本校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莫林茜,陈诗敏,陈沫含,等.近十年英语乡土课程资源研究述评[J].百色学院学报,2015(1):142—1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谢晓丽.高中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1—102.

[4]杨承伟.开发英语乡土教材的探索[J].云梦学刊,2008(7):127—128.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薄弱高中;高效课堂;语文教学

与发达城市的高中语文教学相比,薄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自身语文学习能力低下、“应试性”教学模式更明显、教学目标集中在知识层面上、以知识灌输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因此薄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甚微,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无法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基于此,薄弱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努力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背景下薄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学生对语文学科认知不科学,学习态度被动。农村地区薄弱高中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存在多种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应付考试,在高考的压力下不得不学习,在这种认知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极强的被动性;还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在语文学习中听讲、完成作业不认真;尤其语文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学习中存在极强的畏难情绪,甚至逐渐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第二,学习评价方式滞后,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受到挫折。教师受到滞后教学理念的制约,薄弱高中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一卷式”的方式进行评价,以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认为学生卷面成绩越高,语文能力就越强。这种评价模式存在极强的片面性,进一步将薄弱高中语文教学推向“唯考是重”的泥潭,不仅无法满足语文新课程背景的要求,也间接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第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方法单一。薄弱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由于被滞后的教学理念束缚而过分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

二、新课程背景下薄弱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一)加强新课程研究,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薄弱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之余,加强学习和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新课程背景的要求,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一方面,结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在“基础知识层面”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薄弱高中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还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讲解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结合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能力等,积极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习状态等,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及个体差异性。同时,还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座谈会等,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中面临的疑惑点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后作业等,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针对性的教学中有所发展。其次,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依据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分组讨论学习法、情境学习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借助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激活语文课堂氛围,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最后,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基于薄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还应结合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灵活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此方能给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彻底转变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弊端,显著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2]。

(三)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内知识学习和课外活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薄弱高中学校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时,还应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跳出教材的限制,在语文课内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便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陶冶自身情操,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如此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指定辩论话题,指导学生开展辩论会;可以某一篇文章为载体,将其改编成剧本,指导学生以角色演绎的方式进行表演等。另一方面,灵活多样地开展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知识竞赛、书法比赛、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知语文知识的魅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社会报告等,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3]。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薄弱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低下的现状,教师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时,首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更加认真、专注,显著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基于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情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变: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前预习单或预习微视频等,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前预习。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标注出重难点、疑惑点,以便课堂上针对性地听讲。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认真听讲,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在有效的思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最后,让学生养成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还应指导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后练习中完成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五)指向综合能力发展,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紧紧围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和改进教学评价:一方面,评价多元化。从评价内容上来说,应逐渐抛弃“考试成绩”唯一的传统评价内容,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其他方面的表现,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学习中形成的态度和情感等,使教学评价内容全面、客观,能够精准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评价的主体上来说,应在传统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这一主体纳入教学评价中,给其适当的“话语权”,指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教师应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借助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持续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及学习自信心,结合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标准等,旨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4]。

三、结语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资源;反思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正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积极地开发利用资源是我们一直在积极探讨,努力尝试的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我省从2007年开始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与原来的英语教材相比无论在编排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直接与国际英语教材接轨,宣扬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课程资源缺乏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较大障碍,也是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较大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开发并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我们还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

    二、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把握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材料。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词汇量大,内容较深,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这套教材,使它发挥更大更好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整个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最大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注意到在课堂上角色的灵活转换: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们设计整个课堂的流程和活动,保证学生有机会进行比较具体的体验,明确每堂课的任务目标,同时,我们也作为学生活动的辅助者和旁观者,在学生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解答疑惑,提出指导意见;给学生留出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自我摸索、互相探讨,找出他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我们根据课程的要求,备课组集体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如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许多从高三下来的教师总会不自觉地上成语法综合课了,我们就得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现状用浅显的方式教授语法。总之,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是利用教材资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备课组集体的智慧,也是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体会把握的。

    三、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除英语教材以外,我们还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学校现有设备,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来。

    1.充分利用学校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

    我们学校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学,语音实验室,录音系统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如每天利用语音系统进行听力训练;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英语新闻,由学生自己写,自己播音;日常教学都使用多媒体,扩大课堂容量,引进各种视听素材,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每周利用课外活动课进行2-3次英语角活动,由外教与学生分班分批进行口语活动等。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英语组还建立了自己的课件库,资源库,积累我们各个年级使用过的课件,教案,和试卷等,便于下一个年级使用时参考。这些资源来自教师的日常教学、公开课、示范课、购买来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有上网查来的材料等。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节约劳动,并便于整合资源,及时根据学生的现状调整资源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图片、歌曲、视频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们利用学生爱时尚、乐于紧跟时代、喜欢外国影视、歌曲的特点,着力开发这一资源,服务于教学,往往会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是因为影视、录音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这是与课堂书本教学完全不同的模式,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语言。利用这种资源,可以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在网上下载了很多英语歌曲,基本上每天上课前我们总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英语歌曲,或者是flash让学生在课间适当放松,并尽快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更利于学生接受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块一Unit2 Growing pains时,美国系列剧Growing pains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在开怀大笑之余,深深地体会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地道真实的语言输入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美丽与魅力。而模块一Unit1的Wordpower部分的教学就是从《走遍美国》中问路的一段视频开始的。网络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源也不胜枚举。

    网络的利用远远不只是这些图片,歌曲和视频素材的使用,更多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牛津教材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的知识也是我们教师所不熟悉的。同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课文中不可避免有反映英、美等国家文化的内容。但是,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网络就成了我们补充知识的好帮手。如模块三Unit3 Back to the Past中介绍了庞培和楼兰,我们在课前在网上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整理成系统的课件帮助学生扩充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模块一Unit1中英国中学教育的相关情况等等。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络搜索很多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阅读文章扩充学生的阅读,有空的时候我们还给学生引进了如希望英语杂志,Action English等基础英语教学节目,这些节目学生能够看懂,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为一体,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促进。#p#分页标题#e#

    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特点,也给学生提供网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搜集相关信息。如模块三Unit2 Language,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我国汉字的演变历史,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人物的了解,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奠定基础。

    3.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有一个很具有特色的部分,Project环节,这一版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教材首先提供了与单元话题有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用英语开展某一活动的兴趣,然后根据具体步骤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协作、调查访谈、信息搜索、交流汇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成果,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构建的。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动地创造着课程。在与课程的接触中,学生对课程有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并能创造出自己鲜活的经验,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是课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此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地挖掘生活经验,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究活动服务。所以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和使用者都很重视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运用英语。如模块一Unit1的Project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海报。这是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就组织了全年级的海报制作评选活动,全体学生分组合作,层层挑选,最后挑选了30多份胜出的海报予以奖励并在学校的橱窗内展出。模块三Unit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Project要求学生Producing a TV show, Unit2 Language 要求设计一个booklet about the way several Chinese characters developed,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兴致也都很高,设计的成果也比较有创意,有效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4.学校之间还可以合作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理不只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也不只是我们学校的事情,在教委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在各个学校之间还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相互帮助。研讨会,公共课,示范课,外出学习等等都是我们常常使用的方法。

    5.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教育资源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课题研究;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高中语文教师再学习、深入学习的机会,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师自我价值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活动。朗格朗曾说过:“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当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自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理应加强自身再学习,以促进专业成长,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上升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下面对课题研究与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一教育论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题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的原始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再学习、深入学习,提高师资水平;其二是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多从教材内容延伸而来,其研究成果也大多应用到教学当中去,这便是高中语文教师课题研究的大致现状。例如,在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进行教学之前,高中语文教师便成立了一个名为“现代诗人徐志摩的生命历程”的课题研究小组,几位语文教师经过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与历史记载,各自述说了徐志摩传奇却又波折的一生,并分别从文学贡献、行事风格、生活作风等不同的角度对这位天才诗人作出了合理、精彩的评判,思想的碰撞使众位教师情绪激昂,并将这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学情绪带入了对《再别康桥》一文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深受感染,最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综合看来,以教材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标是高中语文教师课题研究的大致现状。

二、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是教师进行再学习、深入学习的良好契机,而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便是其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培养,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其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与发展,教育教学的水平也得以提升。在听取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时获晓,授课教师之前与其他众位语文教师成立了一个以“鲁迅式文学语言的赏析”为研究论题的课题研究小组,教师们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主,以鲁迅其他文学作品为辅,分析了鲁迅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对近年来鲁迅的文章在各版本语文教材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的原因进行了猜想、探讨与论证,最终得出“其文学语言多晦涩难懂,其中多蕴含政治立场及对社会现状的讽刺与抨击,现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的教学难度也较高”的结论。通过成立“鲁迅式文学语言的赏析”这一课题研究小组,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了鲁迅所生活时代的背景,并对其文学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讨论,促使教师树立了不断学习、深入研究的精神,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并提高了对《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质量。

三、未来课题研究对教师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研究课题的选取及研究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应当关注社会形势的发展与教育政策的变动,并对此保持一定的敏锐度;多阅读各国教育家的书籍,从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方法,加强自身学习,时刻保持教育理念的新鲜度。例如,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人们的阅读观念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电子图书由于其携带方便、节省空间等优势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笔者注意到电子网络图书的海量化阅读信息也在某些方面对学生的阅读选择与视力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由此,教师与其他语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成立了名为“高中学生阅读情况及方式调查”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读者阅读电子书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电子产品的辐射很容易导致学生视力的下降;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弱,因此,其在选择电子图书时,很容易受到电子小说及不良网站的诱惑,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一系列思索与分析无疑对教师的阅读教学与阅读指导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一线高中教师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对未来课题研究的展望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教育问题,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高中教师更应该借助各种平台和机会,厘清课题研究思路,拓展课题研究范围,将课题研究与本身的教育教学研究双轨推进,不囿于眼下的课堂教学范畴的课题研究,充分利用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教为研之基,以研促教之新。

参考文献:

[1]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5

 

体育教学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我们应做到:   一、注重行为和仪表   行为是指各种活动和举止、作风、表情、手势、动作、言语等。作为体育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行为,真正做到着装整洁、得体,自觉遵守体育课常规,言行、举止文明,手势、表情恰当,作风端正,爱岗、敬业。只有为人“师表”才能统领学生。   二、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   “师生”是相对学生和老师而言的,两者是共存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服务。教学中特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教师要参与到其中去进行引导和协作,这样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变得更加显著。   三、体育课上的阴、晴转变   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严肃时一定要板着脸,绝不含糊。但是,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与学生共享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阴”“晴”转变的“变脸”只要运用恰当、得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序,就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体育课教学要开放化   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也应以创新为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来安排课的内容。内容应以协作性和互助性为主,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再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场地、器材等,还要尽量让我们的运动场所向社会场所转变,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功能,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途径。   体育课教学应以全新的理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因此,作为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一定要忠于体育事业,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来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在的能力。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6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资源展开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宽课程教学的维度,也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能够真正体现育才的理念。高中政治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一些社会时事都有着紧密联系,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好的教学素材,并且充分对其展开利用。这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的范畴得到拓宽,也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并且深化大家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体会。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资源展开开发与利用的渠道可以有很多。教师要结合课本知识有针对性地选取那些好的教学素材,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为课本知识的教学带来帮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去发现一些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这同样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并且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一、对于课内资源实现充分利用

很多教师都会一味关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课本中本来就存在的那些很好的教学素材,这种方法并不可取。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首先要对于课内资源充分利用,能够保障学生对于课本中的这些核心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这样才能够深化对于学生基础水平的培养,并且让大家在分析与探讨一些问题时能够找到更好的观点与视角。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对于课本中的素材有良好的理解与吸收,这将会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并且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那些课外资源。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对于课内资源有良好的理解与吸收,要让学生在深入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要懂得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掌握知识得先从读书开始。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做:首先选择几个与课程有关的经典事例,让学生分析事例的共同点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再熟读书本相关内容,明确教材的立意,之后教师再提炼出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诵记忆。这样就能够保障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并且为课外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对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很多不同渠道展开,乡土课程资源往往都会被教师们忽略,然而,其中却有着一些很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对这些教学资源展开灵活的开发与利用,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认识与关注我们的社会,这也会让他们认识到课本中谈到的很多内容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都有所体现。这些都会极大地深化大家对于相关教学素材的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实践活动总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出发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下乡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比如,在讲到选举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部分学生下乡,去村委会询问具体的选举程序及规则,还有一部分学生去图书馆查阅选举的相关资料。结合两队学生的所有资料,教师根据教材,向学生们讲解课程内容,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们模仿选举的过程,切身体会选举制度及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家也在积极的探究中深化了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

三、对于重大社会时事的开发利用

对于社会热点新闻以及时事的利用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这也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很多社会热点新闻都可以成为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的良好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素材,透过对于这些资源的挖掘来拓宽政治课堂的范畴。同时,这也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事件的分析中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这才是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为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很多领域的重大问题都涉及科学技术及经济生活等。如资源环境、新能源开发,体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些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热情,由此也能够为课程资源开拓新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时事,讨论时事的背景以及解决对策。例如,马航MH370失踪一事,教师可以根据此事,结合课本内容,开展辩论会,分正反两方讨论航班失事及搜救无果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鉴别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这都是非常好的社会时事利用的典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深化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展开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教师要对于课本资源有充分利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教师可以在保障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良好掌握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来挖掘好的教学素材,无论是乡土课程资源,还是社会热议的时事政治,这些都可以成为政治课程上的教学素材,并且能够极大地拓宽课堂教学的范畴与维度。

作者:姚定国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蔡清沦.浅析高中政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2年20期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7

初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衔接工作是很重要的。高一这一衔接的关键时期不仅是奠定学生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的时段,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时期。学生只有利用好了这一阶段,才能不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不偏科,更好地在语文高考中发挥出水平来。

二、初高中语文课程存在的差异

1.教育目标的差异

我们判断学生学习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也是我们教学时的依据。初高中语文课堂教育目标的差异非常明显,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初中语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略读、浏览”,而高中语文就提升了一个档次,需要考查学生除“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外,还要考查“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再如文言文教学目标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到的要求就更多了,要求从“读懂基本内容”上升到了“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并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单从这两方面,我们就不难看出,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难度明显上升了一大截。从初中的基本理解上升到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与现实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这就体现了高中语文学习的难度。

2.教学理念的差异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起步阶段。而到了高中阶段,我们需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3.语法教学的差异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育要淡化语法,所以很多学生的语法功底不够深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有新的语法要求,比如学生需要读懂简单的文言文,读懂内容,并且掌握一定的实词和虚词,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4.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

初中语文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的语文试题也大多数是由背诵和基础知识组成的,都是以课本为主,能力的考察相对较少。而升入高中之后,如果学生还是过度地依赖对课本的死记硬背,是不能顺利通过高考的,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不但需要平时的积累,还需要学生对语文有一个综合的运用能力。

三、初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衔接策略

1.前引后连,自然过渡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环境改变了,很多学生不适应,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针对高中新生,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引导学生不断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引用一些初中时候的语文知识,连接上高中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不但对旧知识有一个巩固,还能对新知识更快地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祝福》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学生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以此为铺垫,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来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复习,从这个过程中引出高中的新知识点。这样的衔接过程,不会让学生感到生硬,可以培养学生对新学作品的兴趣。

2.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师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环境,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教学,在讲授《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沁园春•雪》的诗歌朗读音频,回忆一下当时描写了什么样的一种情境,了解的诗词风格,给学生营造出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既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知识。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改变教学思想,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俗点说,高中学习更多地应该培养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多说的能力。

4.合作学习,促进衔接

学无定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支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一讲一节课,而学生听懂了多少,我们都无从知道。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现代的课堂教学,把教师的单面授课改为合作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可以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对每个组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成绩好的学生每周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方法,然后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从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四、总结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8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在保障措施!中又特别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第一句就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就有多重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再强调也不算过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表明,落实规划纲要!,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至少有三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三是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创新,是造就一批教育家!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我国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在制度与机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应包括:

(一)加快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无论是教育家型的教师,还是教育家型的校长,都是从合格教师与校长中产生的。因而,从入门时就把好进口关!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很显然,落实其精神,其关键是要做好:1、尽快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通过试点,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探索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办法,为国家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成功经验,这是一条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试点工作应就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方式、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做作明确的规定。2、做好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改革现行教师资格实际存在的一次性认定终身制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它将会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持续地成长。要明确各省、市县两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职责权限;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的条件;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程序以及相关处罚措施。总之,改革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宗旨,以倡导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程序,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抓紧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

规划纲要指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其实,早在2008年4月,教育部人事司就已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开展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并专文下达立项通知(教人司&2008∋129号)。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要求认真地开展了调查研究与咨询报告的起草工作。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是一指引性的文件,它为国家与各地进一步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的课程标准,乃至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提供了基础。1、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的研制。在明确中小学校长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教育工作经历、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提出要求。尽快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对完善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有重要意义。2、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的研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性培训与高级研修等多个层次。任职资格培训是为侯任校长与初任校长而准备的培训,这一培训应当紧扣中小学校长任职的专业要求。要改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客观存在的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的状况,就需要有关机构认真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以此作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依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质量,提高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3、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的研制。校长评价对校长的发展,从而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价标准的导向而实现的。因而,各地都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制中小学校长下评价标准。在多方面专家的努力下,以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已初步成型。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紧研制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为重点的相关政策,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加快探索校长职级制的步伐

校长职级制是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目前全国各地试点的校长职级制工作来看,还是十分成功的。总结这些试点较为成功地区的经验,总体看来,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抓好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校长任职条件规定,校长任职必须要具备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是每一个参加评定职级的校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具有同一性;具体条件是评定不同等级时校长所应该具备的相应条件,它具有导向性;2、规定考评、聘任、晋升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3、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绩效指标。考核内容包括任职年限、政治思想素质、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以校长的职务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考核的基本依据,评分标准可分一定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权重进行考核。相信随着#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出台以及我们校长职级制推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在制度与机制的试点与创新中,下列几对关系必须处理好:第一,制度与落实的关系。反思我们以往的工作,很多地方不是没有制度,或者说没有规定,而是没有按制度与规定来落实。在试点过程中,关键是建立好的制度,要形成好的长效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发展过程。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使制度设计过程中的设想得以落实。第二,资格考试与认定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切实抓好这一工作。第三,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关系。一定要明确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边界,使方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二、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与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培训。我国的教师培训与校长培训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培训对于提升教师与校长队伍素质的作用是显著的。为了造就教育家办学的局面,应该做到:

(一)进一步提升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水平与质量

从目前国家对教师与校长培训的投入来看,其经费增长的幅度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对教师与校长的培训如此重视之下,各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培训的水平与质量。为此:1、在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四级的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体系中,要依托优质资源,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各省、直辖市也应建立相应的教师研修中心,支持各市、区县建立相应教师研修中心,形成在省教师研修中心指导下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2、在目前以实行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紧紧地围绕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难点与热点进行培训,加大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3、加大农村教师与校长队伍的专项培训工作,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与校长培训要实行倾斜政策。造就一批教育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是促进他们成为教育家的重要环节。同时,一批教育家的形成,也需要我们高校在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二)积极探索

造就一批教育家!的多样化培训方式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根据总理提出的关于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分层次、分类别、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示精神,按照#教育干训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举办实施素质教育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引领中小学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校长的部署,已于去年7月举办第1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第2期也于今年7月开班,受教育部委托,该班将连续举办5期。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校长正在积极地探索。近年来,浙江省、江苏省等地也正在实施浙派教育家共同体!建设、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等工作,他们选拔一批特级教师及办学成效显著有办学追求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教育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此外,由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三地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名校长培训班!也将于九月中旬在教育部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启动。

(三)认真研究

教育家型教师与校长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培训内容重要,培训方式也很重要。众所周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因此,教育家型校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为期1-3年的高研班培训期间,其核心工作就是围绕为了这些校长早出思想并出好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其培训要点有:1、隐性知识显性化。人所知的,往往比其所能说的与能写的要多得多。在我国的校长队伍中,校长们具有大量的隐性智慧,如何将其潜在的、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是培训过程中重点之一。每位校长在办教育、抓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知识有不少是隐性而尚不能言传的。把它们加以显性化,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提炼思想,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教育同行得以分享。2、感性认识理性化。感性认识带有偶然性,感性认识的理性化就是不断地排除偶然性,从而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使校长自己的办学思想在规律性的水平上提炼出来。校长在办学中的诸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感性认识理性化就是要校长从理性的角度去厘清和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3、零散知识系统化。办学过程中,校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体系,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加以理性思考,加以系统整体,那么校长的一些好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只能仅仅地停留在做法与想法!上。4、办学主题体系化。上述三个过程,其实质是让校长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经过培训过程中个体的反思、同伴的交流与专家的引领等过程,凝炼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确定性!,或者称为办学主题,它是校长形成其个性化办学思想的阿基米德点!。而体系化!,就是将此核心的概念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形成教育家型校长最主要的外在特征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学办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也需要培训的跟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外部保障时,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则更多地需要教师与校长自身不断的努力。教师与校长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有教育家一样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大势,立大志,聚大智,做大事!;培训不一定能出教育家,但培训是早出并出好教育家的重要途径。宣传这一理念,营造这种氛围,对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教育家办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关注,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唤不仅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对提供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切实有效地落实规划纲要!的有关措施,那么教育家办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三、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

我国每年约需补充25万中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在职教师需要接受知识补偿、技能补偿,乃至学历补偿教育。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满足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任重道远。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至少包括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过程改革,其中主要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教师教育招生制度规划纲要

提出的多元化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师范院校要先行先试:择优录取在高考中成绩优异又有志于从教的高中生;自主录取素质较高,学有专长的毕业生;大胆录取诚信经得起检验的高中校长的推荐生;定向录取面向农村与西部地区从教的志愿生,国家与地方政府给予他们财政与其他政策的支持;直接录取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中国还有一大批学历未能达标的,以及学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他们急需各种途径的学历补偿教育。现在人们一谈学制改革就谈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大面积的提高更需要诸如专升本!的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升本科以及大专升本科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位的教育要坚持问题为本,实践导向!的理念。对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给予免试入学的机会。唯分是取!只能把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带进死胡同,几乎没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一线优秀人才的。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原则,实行通识类课程+学科组课程+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研究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改变对通识类课程的理解,从现代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凡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当掌握的知识就是通识类课程所需覆盖的知识,包括节能减排!、手机互动!与金融危机!等等都是现代教师必须通识的,因而,它们也应该走进通识课程。现代教师教育的通识课程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文!、大理!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提出了专业知识!与相邻专业知识!的概念。推而广之,现代教师教育的学科知识也不只是本学科的知识,它包括本学科的知识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当然还包括学科发展史与学科方法论的知识,这对现代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很重要。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应当是基于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又超越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它以理论+理论指导下的操作与技能!为主要特征。诚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课堂教学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是当代我国教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学了一大堆理论,面对渴望知识,渴求成长的学生,竟然不懂如何教育教学,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悲哀。

(三)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无长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