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投资范例

绿色农业投资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1

一、河南省概况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p#分页标题#e#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项考核”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品质量更加优良、品牌优势更加突出”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目标,根据产业优势和发展规划,把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区,新兴农业产业的先行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试验区,优质、高效、安全、品牌农业的示范区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注重发挥政府在园区发展规划、宏观政策制定、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根据区位、资源等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发展规划,区域集中,规模发展。

3.坚持适应市场、促进增收的原则。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坚持科技创新、园区升级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园区升级。

三、激励政策

对验收合格、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次性补助;园区内获得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按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办法奖励政策进行奖励。奖励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补助范围与标准:

1、当年建设面积达到200亩至400亩、投资达到200万元、有1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200元的补助;

当年建设面积达到400亩至600亩、投资达到300万元、有1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300元的补助;

当年建设面积达到600亩至800亩、投资达到400万元、有2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400元的补助;当年建设面积达到800亩以上、投资达到500万元、有2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种植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每亩给予500元的补助。

园区内大力推广“一棚一池”建设模式,在当年建设的大棚内配套建设8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可以享受户用沼气池补助政策。

2、一次性投资2000万元以上、当年建成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补助。

3、面积达到500亩以上、通过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出口企业自控种植业基地;存栏4000头以上、达到出口标准并通过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备案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市政府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补助。

4、现有园区进行规范提升,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当年投资达到100万元以上、有2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补助。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3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业转型;绿色经济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年增长,中国产业形态正逐渐转型升级。产业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总水平的提高,而产业转移也可以从各方面促进经济水平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提高,逐渐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技术装备得到升级改造,企业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产业效率,减少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夕阳产业的淘汰与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夕阳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比如以农耕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旅游观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转变也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人群收入;产业转型使我国产业由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向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值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有其必要性。绿色经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原有经济市场为基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目的而新兴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是新型经济为适应自然需求与人民健康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部分产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排放工业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不完善,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下,造成国内大量矿产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开采和浪费,甚至进口能源的利用率也不高;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碳-氧循环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气候变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国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献综述

(一)“一带一路”下的产业转型。“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结构升级起促进作用。赵敏利用1994~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部分结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沿线省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促进沿线省份产业结构升级更具稳定性。张营营、高煜认为“一带一路”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开放往来,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YutengXiang通过对湖南省地级市的研究调查表明,“一带一路”贸易的循环往来和技术进步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利用外资比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互惠带动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廖红伟、宫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使生产要素得到广泛的流动,对我国各地产业结构优化起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出不同生产要素的影响不同,同一生产要素不同流动范围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二)产业转型与绿色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了国际共识。Mjimba,Vuyo认为时间和范围有限的绿色工业政策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绿色工业化的可行途径。李慧君指出了工业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由数据的计算和对比说明了技术创新是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力量。通过分析2001~2011年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指标发现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仍为粗放型。通过对环境规制和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国的环境规制不应只单方面加强环境规制的强度,这可能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还要创新环境规制内容。第二产业的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关注的重点。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产业转型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上年同期7.5个百分点,较2019年前三季度增长8.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已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工业经济呈现出韧性更强、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的发展态势。2021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平稳。14个市中,有11个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沈阳、大连分别增长13%和16.1%。2021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4%,高于上年底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9%,高于全省工业投资87.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8个百分点。目前来看,相较于第二、第三产业,辽宁省第一产业较为薄弱,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等。辽宁省虽有肥沃的黑土地,但是农业集约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完善农业带,没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因此近年来增加值虽有所增多,但并不明显。辽宁省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属于工业省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都在保持增长,但近些年增长趋势平缓,增长速度较慢;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热潮促使第三产业发展,且发展速度较快超过第二产业。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逐渐兴起,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产业转型的原有优势。在我国古代就有对外通商,贸易往来的路线,便是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将瓷器、茶等物品运送出去,买入我们没有的商品,这样的贸易行为使三个洲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互相交流、互容互通。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辽宁省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东北通道途径辽宁省的大连、沈阳。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丹东港等港口会成为中蒙俄地区运输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贸易通道。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是东三省唯一拥有海岸线的省份,交通运输发达,多个城市拥有港口,比如大连除了拥有港口之外,还是冷链运输的环节。大连有全国最大的冷链冷库群,是我国重要的冷链食品进出境口岸,2019年进口的水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这种便利条件为辽宁省在“一带一路”贸易往来中提供了方便。“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五通”作为合作重要内容重点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逐渐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辽宁省拥有寻求对外合作发展的需求。辽宁省是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多年的工业发展,矿产资源枯竭,因此一方面辽宁省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合作,继续发展比重较大的工业;另一方面辽宁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引进技术人才

(三)“一带一路”为辽宁省产业转型创造条件

1、交通网建设。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积极对外寻求合作发展。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中老(老挝)铁路、中泰铁路等铁路的建设。陆上辽宁省作为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并完善向四周经济中心辐射的铁路网;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为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往来运输,加强港口建设,辽宁省作为东北唯一拥有港口的省份,在“一带一路”契机的带领下,陆上、海上的交通网得到建设。

2、技术引进。在“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下,在国内,辽宁省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引进工业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较发达的省份或地区的技术;在国外,辽宁省可以引进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可以与沿线其他国家共同探讨、共享,实现共赢,进行工业技术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新。

3、人才引进。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产业深入发展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需要懂得现代化高新技术的人才。近些年,辽宁省人口老龄化严重,适宜学习新技术的适龄人数较少;辽宁省经济较落后导致职工薪酬待遇较低,人才外流严重,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缺失。“一带一路”提倡协同发展,促使高技术岗位增多,可以将不同地区的高技术人才引入辽宁省,弥补人才短缺的弱点

4、经济水平。辽宁省要产业转型,主要是发展深加工产业或者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由我国提出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开放政策提倡贸易投资自由化。辽宁省可以拉动别的国家和地区对辽宁省各产业进行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使辽宁省产业拥有足够资本进行深入化发展;辽宁省也可以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进行商业投资,既可以打通辽宁省与多地的贸易往来通道,促进经济发展,又因为投资活动同属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经济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根本条件。

三、辽宁省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3.6%,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14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76.8%~95.6%之间,其中大连、丹东超过90%,沈阳、抚顺、营口和锦州低于80%。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29,同比下降5.5%;全省酸雨频率为0.4%,降水年均pH值为6.59,高于pH值5.6的酸雨限值。与2019年相比,全省酸雨频率上升0.1个百分点,降水年均pH值上升0.04。数据表明,近几年每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比例呈上升趋势,空气质量为“污染”的天数比例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几年,全省全年酸雨频率在明显减少,降水酸度在减弱,说明人为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物质在减少。通过空气质量、降水两大指标表明,辽宁省生态环境向好,绿色发展、防治污染的效果十分显著。(表3、表4)

(二)不同类型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

1、第一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辽宁省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业技术不先进,依靠自身肥沃黑土地获得收益,尚未形成像美国一样发达的农业生产带,未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农业模式依然是粗放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粗放型农业的特点就是投入少、效益低,产品为单一农作物,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转型可以将传统农业转型为旅游观光农业或生态农业等。观光农业将旅游与传统农业进行结合,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属于第三产业范畴。让城市人们体会到农村特色景色,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以服务为主,并不过多牺牲环境来追求农业产量,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则是相对近年来牺牲环境发展带来的问题:化肥农药超标、土地沙漠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燃烧秸秆、燃烧柴油等破坏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限制使用化肥、农药,将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物质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的排放,使得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比如,在稻田里养鱼就是一种生态农业发展的形式。

2、第二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在“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以及建国初期等重点发展重工业时期,辽宁省拥有丰富矿产资源有利于发展重工业,并逐步发展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但随着逐年发展,问题也逐步暴露,辽宁省资源过度开采,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废气,污染环境。工业进行产业转型,向技术发达的国家地区引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比如,汽车制造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汽车,有的甚至不止一辆,如若将汽油作为单一能源,石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大,燃烧汽油导致的尾气排放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传统汽车对环境的影响,汽车制造业主要开发新能源汽车,现在市场上大多售卖的都是油、电混合动力的汽车,以及少部分的纯电力汽车。这样的转变减少了石油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污染排放,甚至在未来技术发展下,克服电池以及技术限制,有可能迎来纯电力动力系统汽车的大量上市,实现污染零排放。

3、第三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没有较大的工业污染排放,但近年来也在逐渐向绿色发展转型。例如,旅游经济向低碳旅游经济的转变。低碳旅游经济旨在减低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酒店、餐饮在旅游经济中比重较大,应坚持绿色经营模式;人们可以在旅行途中进行拼车,使用公共交通或者在短途中骑自行车,减少尾气排放;在外就餐、聚餐时,不适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盘,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同时在消费时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也格外重要。在金融业方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我国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我国财政部采用公司制形式开展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这种国家金融环境背景下,辽宁省环保产业协会发起设立低碳绿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为促进辽宁省绿色金融发展构建起了平台,有利于辽宁省绿色金融产业筹资。在金融领域,环境责任保险是一种国际性的环保措施,虽然其在辽宁省内还不普及,发展尚存在重重问题,但是对辽宁省金融领域绿色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四、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适当进行政策扶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鼓励新兴绿色产业发展。政府可以适当降低绿色经济产业的用地价格,财政减免对绿色经济产业各环节的赋税,减轻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成本负担,为企业注入发展新动力。降低新兴绿色产业资金就业门槛,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绿色产业多元化。共享单车的出现就是共享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绿色经济低碳生活的结合。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拨款,比如加大对企业进行绿色经济发展技术手段创新的投资,以此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使产业转型与绿色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第二,政府建立健全产业法律法规,提高企业排放标准。政府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处罚措施,取缔部分重污染企业,督促企业产业转型进行绿色发展,降低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建立绿色经济产业标准,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单位,成立行业标杆起到带头作用,以便于其他企业进行学习和自我整顿,实现绿色经济产业化发展。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4

关键词:江淮;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金融产业;生态农业

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全球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最明显的是全球气温变暖,一些濒危动物开始失去踪迹。例如,长江里的中华鲟。大自然的这些变化时刻提醒着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保护好环境,因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这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正是意识到一点,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就是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的平衡。江淮区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对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经济区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例如,以煤炭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单一,主要靠资源换取经济的发展,一旦资源枯竭,发展起来的经济就会像泡沫一样破灭。因此在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经济道路,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用风能、太阳能和新型可燃性材料代替部分煤炭的时候,这个城市的经济开始急剧下滑。因此依靠单一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经济不可取,需要在经济发展中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以江淮的旅游业为例探讨绿色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是绿色产业。因此很多地区开发自然资源或者新建旅游景区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

(一)江淮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例如,淮安市的旅游景区有中国漕运城、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白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并且在2016年时新建和续建旅游项目就有77个。江苏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江苏太湖以及苏州的古典园林等。经常旅游的达人提到江南美景必然会提到苏杭,由此可见苏杭的美景已经深入人心。

(二)推行生态旅游。在大力倡导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下,很多区域的旅游访客量在逐渐攀升,如苏州、钱塘江这些旅游地区。与一些新的旅游地区不同,这些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旅游胜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兴起,又赋予了这些地区不一样的意义,这些地区被称为网红打卡地。但是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上的,若因为旅游人次的增多造成环境的不可承受或者破坏,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需要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推行生态旅游。首先需要测算出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流量,严格控制日参观人数,用大数据对参观人员进行合理排期。就是游客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进入景区,当日预留少部分名额,这样当日预约入园的压力会小很多。其次,新建可供游客游玩的项目。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国家,在土地资源上并不丰富,为了吸引游客到新加坡游玩,新加坡政府支持建造了很多人工景观,很有科技特色的灯会,巨大电子屏展现龙腾虎跃的奇观等等。这些人工制造的景观给人强烈的科技感和视觉冲击,与大自然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看,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率。因此新建的游玩项目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传统的风景旅游区可以引流一部分游客去新建项目中游玩,这样分散游客的策略可以减轻风景区的压力又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最后对游客进行适当的宣讲或提醒。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的人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习惯,有的人还没有这个意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景区内进行视频或者标识语的提醒,或者在景区内以表演的方式对文化介绍完之后进行短时有效的宣讲保护环境。

(三)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生态经济区。旅游业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产业,还有其他许多产业,例如绿色金融业、生态农业等等。目前已经有一些地区展开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发展经济,在本文后面关于产业融合板块进行详细说明。

三、以江淮的绿色金融产业为例探讨绿色产业的发展

国家发展战略中有提到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以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金融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尤其是微小企业和新型环保产业,最初发展的时候会遇到资金问题,金融产业就能很好地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促进这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江淮地区其他绿色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产业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很有必要。

(一)金融产业在江淮区发展的现状。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环保经济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尤其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科技产业等。在推行了建立江淮生态经济发展区的概念以后,这些绿色产业也将逐渐被引进入江淮区。这些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初期,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因此需要建立发展绿色金融产业。绿色金融是环保经济长期的助力器,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保证环保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而目前江淮地区绿色金融产业是比较缺乏的,所以这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基础与背景。

(二)绿色金融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产业。目前国内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比较少,能借鉴的经验有限,只能向国外一些发展良好的国家借鉴经验。据调查显示,银行绿色服务渠道和绿色金融发展最好的是欧洲。结合欧洲的经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应当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碳金融、绿色投资与绿色保险方面做出努力。绿色信贷主要是方便绿色产业的企业在初期遇到资金问题时协助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并且根据行业予以一定程度的利息优惠,可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引入和发展。绿色投资主要是投资人在选择一些项目进行投资时,优先推荐优质的绿色产业项目。绿色保险则是针对一些绿色产业设计的保险,以保证绿色产业在遭遇风险时能够抵御风险健康发展。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启动绿色金融发展计划,是引进绿色产业并对这些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基础。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为其他环保产业的发展服务,因此尽快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很有必要。

四、以生态农业为例探讨绿色产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近期提出的概念,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是好的方面的影响就是生态农业。例如,生态+的稻子。目前很多地区开始引进生态的方式方法进行农业的生产,水稻田里养青虾,构建一个小的生态平衡,用自然界的食物链法则来取代农药化肥。这样的生态农业的方式方法都在不断地创新使用中,并且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得到了保障,有甲鱼+稻谷地组合,有螃蟹+稻谷地组合,也有鸭子+稻谷地组合等等,这些不断创新的探索模式也说明了生态农业已经大力发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相信在生态农业不断发展的形式下,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虽然改善的周期比较长,但是只要持续做下去,定然会慢慢恢复以往的碧水蓝天。五、以旅游业、金融业和生态农业为例探讨资源整合

(一)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旅游业主要是以风景地貌以及文化来吸引人们观光旅游,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是以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保证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与品质,将这些农产品卖出去就有了经济效益。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对环境是友好的,只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方式不同而已。将旅游与生态农业融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生态农业中有没有让游客形成感官享受的因素。生态农业首先在生产方式上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的,这是亮点一;另外农业发展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产业,其中蕴含着文化,对青少儿的知识储备增长有益,这是亮点二;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以前,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比例,很多人现在虽然是城市人,但是还是有很强烈的农村情怀,所以开设农村美食开启人们的味蕾,这是亮点三。诸如此类的亮点细细寻找还有很多,而这些亮点就能与旅游业形成交集,旅游业从业人员只需要好好规划宣传,就能把人流量引入到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

(二)金融业作为基础,与旅游业及生态农业积极融合。绿色金融里不仅仅是绿色信贷对农业的发展有帮助,绿色保险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毕竟农业是一个比较依赖自然环境与气候的产业,而自然环境与气候是多变的,如果遭遇百年一遇的大灾,保险帮助农业顺利过关并且重新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的,旅游行业与保险形影不离已经是业内的常识。所以旅游、金融与生态农业是有共同的交集的,金融行业为旅游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这三个产业只是绿色产业中很有代表性的产业,他们在融合过程中可以找到共同的融合点,其他绿色产业也是可以的。绿色金融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基础是可以将其他一些绿色产业连接起来的,再看其他产业之间的连接点就可以共同发展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江淮生态经济区有很多绿色产业,共同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这些产业之间是有融合点,只要找到融合点,必将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我们需要做的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产业时不仅仅重视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动能,更重要的是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是否友好,这关系到未来可持续的发展。以绿色金融为基础,其他环保企业协同发展,将带动整个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而且可以给其他区域发展带来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海贤.协同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J].群众,2017(01):37-38.

[2]董年年,孙奕,王鑫黄,佳雨.江淮生态经济区下淮安旅游业的发展思考[J].大众投资指南,2018(05):146-147.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5

关键词:体验经济;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困境;应对策略

受绿色消费意识缺失、绿色生产技术落后和绿色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当前生态农业营销活动面临多元困境。为有效破解生态农业的绿色营销难题,需要将绿色要素、绿色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整合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多种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全过程可追溯、全方位影响的绿色消费体验,充分释放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效能,加快形成绿色有机、品质优良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困境

(一)市场氛围乏力:绿色消费意识有待培养,消费体验不佳

体验经济理念下,消费者在购买生态农业产品时,不再单一关注产品价格,更重视个人的消费体验。受消费能力和农产品特殊性影响,目前尚未形成全面覆盖、全社会遵循的农产品绿色消费环境。首先,受消费能力、产品购买力和购买意愿等因素影响,部分收入水平较低、对绿色健康重视度不足的消费者未形成绿色消费意识,制约了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其次,受农产品产地、品质和口感等因素影响,一旦存储、运输和配送等某一环节出现失误,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口碑和品牌产生负面影响。最后,目前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环境暂不成熟,大众对生态、有机农产品知识的了解还不充分,生态农产品市场监管并不到位,影响了农产品绿色、健康消费氛围的有效塑造,延缓了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市场建设进程。

(二)产品供给乏力:绿色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

绿色营销强调将生态意识、低碳理念融入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全过程,并制定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营销策略。受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目前尚未形成优质、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供给体系,影响绿色营销持续乏力、系统化开展。其一,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不足。目前生态农业从业者缺少绿色生产、加工理念,为节省生产成本、扩大产量,未能推广和应用现代、绿色的生产技术,甚至出现了农药、机械替代的“假生态农业”现象。其二,生态农业生产种植缺乏特色化和规模化,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生态农业种植与市场需求之间“衔接度”不够,对体验经济了解不足,造成了生态农业产品供给与消费者需要“供需失衡”的问题,挫伤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其三,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和加工过程缺少健全、完善的法律监管机制。在农作物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农药、化肥等现象,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农残超标问题。受产品标准化认证机制不完善、市场监管难度大等因素影响,甚至出现了伪造绿色食品的现象,严重干扰了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秩序。

(三)市场营销乏力:绿色品牌建设滞后,营销支撑能力不足

目前生态农业营销多使用传统营销模式,未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缺少品牌建设和优质消费体验,造成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市场建设滞缓问题。第一,从认识源头上看,多数生态农业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营销认知状态,对绿色营销模式认识并不全面。开展绿色营销需要企业加大成本、人才和技术投入,增加了企业营销转型的失败风险,影响了生态农业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积极性。第二,从品牌建设上看,由于生态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投资周期性较长,多数生态农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急于回收投资,缺少长远品牌战略,影响了产品的辨识度和消费体验、市场竞争力。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大众绿色消费习惯逐渐形成,想要有效打破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壁垒,扩大农业产业价值链,需要发展绿色营销,建设绿色产品品牌。第三,从营销支撑力看,目前生态农业领域物流体系、冷链技术和电商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同时,人才、技术和金融服务等资源的缺失,也影响了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模式转型升级。因此,在体验经济下,开展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活动,不仅要充分考虑市场需要,更要将可能引发的环境后果作为产品营销的出发点,通过平衡消费者、企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应对策略

(一)以绿色生产为前提,夯实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产业基础”

在现代农业科技、智慧生产设备优势融合发力下,农业行业进入“智慧农业”发展新阶段。绿色营销是以生态、可持续理念为导向的全新营销理念,在开展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时,要充分利用智慧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夯实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产业基础。首先,要精准产品定位,夯实营销基础。体验经济视角下,开展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时,要以发展绿色生态、无公害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建设生态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引导农业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其次,要加大绿色科技、设备研发力度,完善技术保障。通过总结传统农业的优势经验,持续做好生态农业的绿色科技及设备研发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生产。要加大智慧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快绿色生产技术与生态农业融合进程。最后,要引导消费者参与生态农业的生产、种植和加工过程,通过采用客户定制营销、消费者众筹等营销模式,收集和关注消费者对生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类型,实现品质感、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体验的有效融合,构建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体系。

(二)以模式创新为主体,破解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瓶颈”

在体验经济理念下,以优质体验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传播为核心的绿色营销模式已成为破解生态农业营销困境的重要策略。其一,要引进“互联网+”营销理念,通过组织开展“直播带货、公益助农”“订单采购”等新的生态农产品销售模式,扩大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路径,缓解生态农业营销难、成本高的现实问题。其二,要积极发展绿色供应链物流体系,通过筛选良好的冷链物流合作方,减少农产品物流损耗,破解农产品绿色营销过程中的“保鲜”“保品质”等瓶颈难题,确保农产品的配送效率与品质。其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为相关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产品,探索期货价格保险机制,积极推进生态农业营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以产品溯源为补充,增加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透明度”

在智慧农业环境下,要依托智慧生产技术与可视化设备,打造智慧、透明的农产品溯源体系,使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进行持续追踪和全面监督,为消费者提供公开、透明的产品信息。一方面,要完善生态农产品溯源体系。构建包含种植信息模块、生产加工模块、物流信息模块的农产品溯源体系,使消费者实时了解生态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及制作过程,形成生态农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全新信任和体验机制。另一方面,要用好产品追溯系统,助力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要积极普及溯源知识,将产品追溯体系作为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的重要卖点。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完整、透明的生态农产品可追溯信息,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要依托智慧技术对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过程进行持续监控,便于消费者及时查询产品物流状态,改善消费者的农产品购物体验,以透明营销助力绿色营销。

(四)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增强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情感依赖”

体验经济时代,生态农产品不再是一种简单“食物”,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情感交流体验的重要元素。因此,要改变传统产品营销思维,借助优质品牌来推广、营销生态农产品。第一,要注重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和绿色消费意识,实现绿色营销与消费偏好形成情感共振,助力绿色营销转型。通过赋予农产品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意境,使消费者与农产品品牌之间形成情感共鸣,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使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形成良好的情感依赖。第二,要重视建好生态农产品品牌,凝聚农业产业发展动力。地方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品牌认证机制,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企业要加大品牌注册、保护机制,通过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助力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第三,要做好口碑管理,持续改善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认知印象。要注重收集消费者的产品反馈和消费体验,重视做好口碑管理和售后服务建设,实现绿色体验营销的良性循环。

(五)以平台搭建为基础,凝聚生态农业绿色营销“优势资源”

在创新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模式时,要整合优势营销资源,搭建产销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推进绿色营销转型、升级。首先,要以现代营销理念对生态农产品进行可科学、合理的等级分类和延伸加工,结合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定价策略,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品营销价格,延伸生态农业价值链。其次,要积极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包装,为生态农业产品注入绿色内涵。在确保生态农产品功能基础上,诠释绿色理念,尽可能选择绿色包装材料,降低产品包装材料消耗,减少产品包装、设计造成的环境污染。最后,要打破传统单一的营销模式,针对生态农业产品实际、大众绿色消费习惯,搭建电商营销平台。要加快生态农产品与相关产业联盟机制建设进程,通过构建生态农产品价值链,持续降低营销资源消耗和成本支出,推动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机制全面升级。

参考文献

[1]白世贞,吕爽,吴绒.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及其运作机制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J].当代经济管理,2016,(10):26-31.

[2]雷锦桂,王利民,仇秀丽,黄颖,翁伯琦.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品绿色加工与营销对策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2):76-81.

[3]韩祖奇.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6):118-120.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6

关键词:安徽农业;绿色;长三角一体化

一、绿色农业概述

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保证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农业发展类型。绿色农业涉及生态物质循环、农业生物学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轮耕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概念。绿色农业生产与环境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可以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提供健康、生态的绿色农产品。总的来说,绿色农业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它以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同时,绿色农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各区域的气候、资源、环境、人文等条件,坚持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三位一体,进行相应的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以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区域独特性。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安徽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演讲中宣布,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2019年《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提出,发挥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0年《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提出,扶持建设肥东、巢湖、长丰、经开等一批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环境协同防治,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安徽省的面积、常住人口分别占长三角的39.1%、28.1%,创新活动活跃,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为更好发挥比较优势、增添发展动能、实现整体跃升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也要看到,安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未来一个时期,是安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上海龙头带动下,联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作为,彰显安徽担当,发挥安徽作用,作出安徽贡献。

三、安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安徽地处淮河、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2021年,安徽农业生产总值从1145.82亿元增加到2253.6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0%。2021年安徽省全年粮食总产量817.3亿斤,位居全国第4,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2021年以来,安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现较大提高,但是,安徽在绿色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大而不强等问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安徽农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传统农业转型难,生产结构待调整

安徽人均耕地面积少,各区(县)农民以分散经营为主,将土地整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例子较少,传统农业的比重仍然较大,生产方式以传统农耕机械为主,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机械运用较少。这种小门小户的经营方式,使得农民生产较难获得更大的规模效应,生产成本较高,农民获得利润的比例较小,生产积极性不够高,存在放弃农业生产改行进入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等情况。一些农户思想保守,发展绿色农业存在一定局限性,显现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复杂性,制约了现代化绿色农业的发展。

(二)绿色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和产业集聚水平不高

2020年,安徽部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仅有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0家;而同期全国重点龙头企业为95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000多家。显然,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尚有较大空间,产业化经营程度还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绿色农业转变的速度。目前,安徽正致力于产业集聚示范区的构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期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安徽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安徽农业劳动者整体水平的调查,发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在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中,认知水平较低,主要依靠经验从事农业劳动;二是部分农业劳动者的观念较为陈旧,安于现状,难以接受和吸收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农业政策导向较弱,资金投入不足

安徽的绿色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与政策导向有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如水利设施、薄膜储存站等,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跟不上,就会制约农业的发展。社会资金的逐利性比较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大且回收期长,这不符合社会资金投资的期望,所以在当地的农业投资较小。

四、安徽绿色农业发展建议

(一)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能更好地集中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优化产业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是快速提升绿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要加快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自身竞争力,带动周边区域绿色农业发展。要加快示范区建设,利用区位优势,加强资本要素、知识要素积累,使农业生产实现传统农业向技术农业的转变。

(二)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在总结先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安徽农业部门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示范区资源等优势,完善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机制,运用先进的绿色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效率,推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以满足市场需求。对示范区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化、规模化战略性调整,抓住示范区发展的种种机遇,找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迎难而上,用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思维和现代化标准,以市场运作为导向,转变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方式。

(三)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7

【关键词】市场营销;农业发展;实践

农业发展问题在我国极为重要,农业是处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关注点。一直以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与维护的焦点。我国农业经过长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大量农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生活质量较低。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农业改革,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1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关注经济效益,关注科技发展,实现农业布局的区域划分,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专业化,农业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覆盖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化能够顺利实施,首先需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1.1以市场需求为先导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离不开运用市场营销方式将自身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一切营销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的,要满足市场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产品生产的规划,生产的产品要迎合市场需要,才能有销路,才能保证农业快速发展。

1.2生产规模化

规模经济是工业发展中摸索出来的客观规律,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规模经济也适用于农业生产。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长期以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产量依赖一家一户承包的田地数量,无法形成规模,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虽然有生产积极性,但是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迅速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1.3注重投入产出比

农业生产管理应该以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来指导,与企业经营一样,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注重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心存投入产出比的概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定期进行人员培训,运用新科技来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集约化增长。1.4着眼国际市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波及全球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农业生产不应闭关自守,应该紧跟时展,抓住全球一体化的时机,迎头赶上,着眼国际市场,运用各种方法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挖掘国际市场这一巨大宝库。

2提倡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指的是这个营销过程中,要以环保意识作为营销指导,向顾客提供安全,环保,无污染的产品,注重节约资源,符合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1增长方式精细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均采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农业生产的增长以损害环境,损坏生产环境为代价。在新时期,采用绿色营销方式,改进生产方式,运用环保生产技术,研发环保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提高产品竞争力

当前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关注环保。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重要的消费观念。绿色食品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农业发展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绿色营销,让农产品迎合顾客修,保证农产品销路。绿色农产品因为更收欢迎,价格更高,投入产出比更高,能够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提高农民收入

国外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两成左右。我国东北的绿色大米比一般大米价格高出一成仍然受到欢迎,供不应求。我国幅员辽阔,但是资源稀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将地方特色融入农产品营销,采用绿色食品这样的科技产物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更有积极性参与到绿色产品生产当中[1]。

3加强知识营销

转变营销观念,生产绿色农产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期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新科技推动农产品营销,加强知识营销,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3.1提高人员素质

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农村推广,其基本条件就是具备能够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一般,长期以来,这也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技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个人经验,由老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效率低下,效果较差。我国农业发展要将农业生产与营销人员的素质整体提高起来。定期进行培训,将新技术推广下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引进优秀人才,不仅引进人才,还要将优秀人才的技术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发,营销方面的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农村培养跟多的优秀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

3.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与人的因素有关,还与资源投入相关。我国农业发展缓慢,投资回报率较低。应该提高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提高生产方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注重引进外资,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农业科研吸收更多的投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源,降低成本,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水平,推动农产品销售[3]。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应该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出发,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看待农产品生产,管理,营销全过程,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合格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绿色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投入产出比,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推广方式,扩大市场,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裘指挥,张丽,胡新宁.农村地区构建农业技术人员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中部地区N市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6,(06):158-158.

[2]徐卓婷,张玉芙.农村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技术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J].吉林省农业发展学院学报,2016,(08):192-192.

绿色农业投资范文8

【关键词】松阳县;绿色农业;推广策略

松阳县位于浙南山地,全年拥有充足的雨量和光照条件,十分适宜农业发展。为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近些年来,松阳县将绿色农业强县战略制定出来,要求对高质量生态农业重点发展,通过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以及高品质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促使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得到实现。

1松阳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主要类型

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肥模式比较粗放,容易影响到土壤结构,农作物的肥力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制约到农业的整体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松阳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化的土壤测试工作,结合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对相应的营养元素进行补充,平衡供应不同养分,促使农作物的需求得到满足。以2019年上半年为例,松阳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地块就已超过60万亩。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肥料整体用量得到降低,利用率得到提高,农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1.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会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去农户习惯采用农药防治技术,这样会严重污染到周围环境,且农作物的品质安全也得不到保证。结合绿色生产的理念指导,松阳县对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如太阳能杀虫灯、信息素诱捕器等,促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得到显著降低。同时,病虫害防治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1.3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质、矿物质养分较为丰富,松阳县高度种植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晾干、粉碎、腐化等工序的实施,促使生态绿肥得到形成。本种肥料农作物吸收难度较小,且土壤条件也可以得到持续改善。

2松阳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价值

2.1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不仅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还带来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下,为防治病虫害问题,需对农药大量使用,这样药物残留问题将会发生,进而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1]。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则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无害化防治技术运用过来,可以显著降低有毒农药的使用量,不仅农作物生长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也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粗放的农业种植模式下,施肥灌溉等工序并不科学,利用率低下,造成了化肥、水资源的浪费问题,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而农业绿色种植模式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综合运用过来,结合农作物的水肥需求,科学安排施肥灌溉活动,促使水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2.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趋重视,绿色农产品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由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推广普及难度较大,所以相较于普通农产品来讲,绿色农产品往往存在着更高的市场价格。因此,通过大力应用与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促使农户的销售收入得到增加,推动地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2.4农产品品牌得到构建。绿色农产品受到了国内国外的广泛重视,通过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能够逐步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起来,促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3松阳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3.1加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为提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效果,政府部门需联合相关社会主体,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如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也可将集中性的宣传活动组织起来,或基于微信群、微博等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价值等广泛宣传,促使基层农民群众能够深入了解绿色农业种植的内涵与优势,进而将其主动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2]。在宣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层人民群众的认知特点,选用简单、直白的表述语言,避免过于深奥或专业,否则宣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同时,要积极推广绿色农产品,基于超市、粮食站点等广泛宣传绿色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样不仅绿色农产品的收益得到提高,农民群众也能够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个人收入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应用的积极性。通过宣传工作的强化,可促使地区绿色农业种植规模得到扩大,推动农业结构的转型发展。

3.2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相较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需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成本。这样部分农民群众出于资金考虑,难以产生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热情,制约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成效。为改变这种局面,政府相关部门需结合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将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措施等应用过来,对绿色农业种植方面的引导政策、优惠政策等科学制定,促使农民群众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积极性得到增强。如政府部门结合现有的农业扶持政策,可将绿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设立起来,补贴那些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农户,消除农户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步伐。要深度落实各种农业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业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新型合作组织的应用热情,给予其他农民群众有效的引领和带动[3]。此外,相关部门需密切协调金融机构,对贷款门槛适当降低,对贷款审核适当放宽,促使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效果的提高。

3.3加大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资金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实施的重要基础,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资金短缺问题存在着基层推广过程中,导致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任务得不到高质量完成。针对这种情况,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资金角度保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政府需结合实际情况,将投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起来,促使社会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得到调动,拓展与丰富资金来源,满足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政府部门需加大财政支持,既需要在绿色种植技术研发领域内投入足够的资金,又需要满足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领域的资金需求。只有切实推广、应用这些现代化绿色种植技术,方可以将技术的优势、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3.4加快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绿色种植效能,还能够消除广大农户的疑虑。部分农户单单依靠技术人员的宣传和讲解,难以真切看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而通过在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内参观和学习,则可切实看到技术的优势,不仅种植热情得到激发,还能够深入掌握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流程与注意事项。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需积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规范开展各项种植活动,促使绿色农业生产价值得到凸显,给予其他农户有效的带动作用。

3.5完善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任务量较大,且需于较为艰苦的环境下工作,这样部分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技术推广效果。同时,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需向农民群众详细讲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和操作流程,这样对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需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水平适当提高,避免因薪酬问题而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其次,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期培训现有技术推广人员,帮助技术推广人员对各种现代化绿色种植技术充分了解和掌握,进而向农民群众全面讲解。完成培训活动后,可进行严格的考核,促使技术推广人员的重视程度得到增强。最后,依据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总体目标,向技术推广人员逐层细化与分解,定期了解各个岗位的目标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激励,促使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态度得到改善,职业责任意识得到增强。

4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符合我国农业发展趋势,能够协调处理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生产效益也可得到扩大,促进农民的增收。因此,需综合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扩大绿色农业生产规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培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以及推广策略研究[J].新农民,2019(8):29-30.

[2]朱应芳.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及推广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9(1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