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物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物理论文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1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人才,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也出现的井喷式的发展。但是,高素质、综合性强的优秀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现有的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高校的规模扩大,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基本建设中,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寝室楼等,而实验室的建设资金投入则很有限,特别是基础实验室,没有学校的资金,也没有政府性的专项基金,因而在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中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对于,一般的省属高校物理实验室,大量陈旧、落后的实验仪器、设备还在使用。高等学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离不开所在高校的支持和资助,但是省属高校由于资金和科研工作的滞后,未对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投入足够的的重视,从而使学科发展成为物理实验的瓶颈和绊脚石。许多省属高校认为教学是高校立足的根本,没有必要加强一些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中。长此以往,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得到发展,甚至长期停滞、瘫痪,实验室仪器得不到及时维修、更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授课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2学校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管理缺乏认识

尽管高校的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同时也加强的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但是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全校布局、资源分配、学科定位、项目申请以及教学改革的布置仍然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培养的情况。学生被动的预习实验、应付式的完成实验,而教师也没有很高的教学积极性,被动的授课,降低了实验学科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更难得到锻炼和加强。

3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物理实验,不简简单单是一门课程,更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实验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基本是依附《大学物理》所传授的知识,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实验的操作性远远超过实验的设计性,大学生被教材和老师设计好的题目紧紧地束缚着,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进行实验,学生的实验能力基本上就等于操作能力,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者,大学物理实验既然是基础性课程,就应该向全校学生开放,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艺术生,他们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学习和锻炼,全面满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求。同时,一个学校内的不同专业、不同实验室也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例如: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实验室的设与管理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和仪器的大量购置,一个开放的实验室能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优点,整合各个学科的长处,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也使学生们从不同实验室得到精髓的知识,对学校的科研和人才的最佳配置也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4物理实验室改革的解决对策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2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讲授式教学,经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为何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呢!我院多年来在物理课堂上一直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由教师提出特定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做好PPT,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发表见解,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实践表明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基础和趣味性;另外要针对学生的物理基础,问题难度要合适,不能过于简单失去讨论价值,或者太复杂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加感性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纯知识灌输模式,过于重视严密的理论推导,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严密的逻辑推导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而没办法将一幅完整的物理图像呈现给学生。物理学的根源的是现象,而现象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和方式,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对物理产生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小视频进行现象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数学推导过程,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和知识框架。

三、分阶段考核评价,重进步而非结果

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物理成绩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我院期末成绩占比重为70%,以试卷形式呈现。这种考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一部分同学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平时根本不学习,到考试之前抱一抱佛脚,也照样能够通过考试,这有悖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次数,丰富考核内容。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注意阶段性和多样性。我院近两年也在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探索,选取部分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试点,实践证明分阶段考核的专业对学习的投入度更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因此,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发展性评价,能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其他本科院校相对薄弱,教师应该包容、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不过分关注学生某一次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某次考核的成绩,而应该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相结合,把物理科研的内容、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了解物理的前沿发展,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科研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笔者在讲到光的干涉这一章中的减反膜时,会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减反膜”这一科研课题,指出将减反膜镀在太阳能热水器光接收板上,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大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接着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这个减反膜的厚度理论上要达到多少,而在实验上又应该如何控制?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深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事实是检验物理模型和确立物理规律的终审裁判。物理理论则是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新的实验结果和预测新的实验现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1.将演示实验带入理论课堂:由于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学呈现方式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对“大学物理”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达国家在物理教学上演示实验的普及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德国大学的物理讲授无演示不成课,每次课都会安排2~3个演示实验,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实验的配合,整个大学物理课程演示实验的配置次数达到120~150之多。我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建立了演示实验室,一些小仪器如:弦驻波、陀螺回转仪、音叉等都带入了理论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组织实验竞赛,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形式呆板,步骤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形成。

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实验模式,例如: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我院也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由物理教研室提出实验的主题和基本要求,每三个学生一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大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接着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的改进分析等。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非凭空捏造,一定是以物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的,实验过程中,理论教学时刻为实验提供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切忌纯理论或者纯实验式的教学。

六、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大到物理理论的建立,小到求解一个物理习题,都有一个建模的过程。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定律、原理和公式记得较熟,但是却不会将这些定律公式运用到实际的物理问题上。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简化物理问题,不会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建模。物理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等都是借助于一定的物理模型抽象和推导出来的。因此,加强物理模型教学,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牛奶皇冠问题,面对看似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抽取出最基本的自由落体碰撞模型进行估算。同时供选择的近似条件。这一开放性的物理模型的解决方案并不唯一,可以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是学生在该过程中学会把复杂现象的模型简单化、简单模型的条件复杂化,从而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七、小结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3

大学物理课程是工科高校的基础教学内容,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通过分析作者所在高校演示实验的教学情况,探索演示实验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优化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物理演示实验;大学物理教学;辅助作用

引言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带头学科,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手段都已经成为其他自然科学重要概念的基础和研究的手段[1]。

1.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已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工科各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教学内容。大学物理是学习各自然学科的基石,涵盖了力、热、光、电等多学科的核心内容。其教学内容量大,涉及学科领域较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繁重。按照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大学物理的讲授学时为126学时,但据了解,我国高校往往达不到这一标准。笔者学校为工科类高等院校,大学物理的讲授学时为96学时,相较要求的标准少了30学时,共约占要求标准的72.6%。即便目前的学时量已经很少,但仍面临被缩减的命运。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讲授好大学物理课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目前,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以经典理论、经典的定理、定律为主。近代物理和前沿科技内容较少,学生对近代物理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好。例如量子力学抽象的概念、相对论内容等,学生以往没有接触过这类内容,势必会不容易理解,如果能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对近代物理抽象的定理定义进行合理解释,则定能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已针对大学物理课程开设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该类实验的设计简单,演示现象明显,演示原理、概念易于被学生感知、理解,因而能达到既缩短课时,又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考核情况调查

笔者对自己所在高校进行了1个学期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跟踪调查,本校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以集中授课形式开展,每班每学期有2个学时课程,以学生观看教师演示为主。演示实验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题目的小论文。笔者通过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研究分析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辅助作用。对本学期一个组态包括4个自然班共173名学生的演示实验课程小论文书写情况进行研究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撰写各论文题目的数目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和领域。排名第一位为3D电影,共48人,占总人数的27%;第二位为锥体上滚,共37人,占21%;第三位为黑洞、时空弯曲,共26人,占总人数的15%;剩下的依次排序为鱼洗、普氏摆等。通过对上述演示实验论文题目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前沿科技、高新科技,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产业科技比较感兴趣,例如3D电影,黑洞,时空弯曲等。对物理学科和多学科交叉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笔者还对学生撰写论文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显示,学生在撰写演示实验论文时,会自觉查阅相关的中英文前沿科研文献,掌握论文的书写格式,提高自我科学认知能力,提升自我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例如,学生撰写3D影像技术论文时,针对3D技术这一物理前沿名词进行深入挖掘,给出3D技术的起源、发展史及发展历程,讨论裸眼3D这个新科技概念,提出实现3D技术的各项优缺点,讨论该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即3D电影的商机,同时指出这一新科技存在的弊端:如容易引起疲劳、眼睛紧张、头痛等,提出呼吁在追求科技创新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应更关注生命本身的科学价值观。在论文中,学生显露自己心声,渴望走进真正的物理,渴望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不再是一个个物理名词、物理抽象符号、一系列数学公式推导,渴望看到物理学的理论知识更多地应用于实践中。总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具有把复杂的物理理论用简单的演示实验诠释出来的独特优势。演示实验能将学生以往的记忆性知识和生活所感所见相结合,从而有效缩短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时间,达到缩短课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更多学习的动力。我们要不断完善大学物理演示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程相配合,不断探索演示实验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

3.演示实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

(1)讲授理论课程中,加入与其相关的演示性实验。例如讲授导体静电屏蔽的尖端放电内容时,可以把尖端放电组合仪器拿到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感官实际理解尖端放电效应,了解尖端放电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避雷针、静电除尘等)。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点,更好地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

(2)将演示实验课程制作成慕课微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或者上传到教务处网站上,或者分享到与学生共建的网络平台上,还可将与演示实验相关的文献、视频上传,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下载,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科学理论。

(3)开放实验教学,营造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建立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将演示实验室定时开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研究在实验课上没有操作过的实验,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创新研究环境。

(4)加强演示实验网络空间的建设,使网络空间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现代大学生本身对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利用率较高,对其有浓厚兴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建设演示实验网络空间,实现网上预约实验室,可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预约[2]。还可利用手机下载客户端预约软件APP,或建立演示实验微信公众号完成演示实验室的预约,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节省人员开资的目的。

(5)提倡多元演示实验考核办法。演示实验的课后考核多以书写实验报告、论文形式为主。书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撰写小论文,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查阅文献,掌握撰写论文格式等能力。然而,我们不提倡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而是采用书写和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实验考核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所有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验基础,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检验标准,是修正理论错误的依据,是发现新理论的起点[3]。因此,我们要把演示实验课程与大学物理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对物理课程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秉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在授课中融入演示实验,转变传统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创建演示实验网络平台,提倡多元实验考核办法[4]。演示实验具有现象直观、操作简单的特点,相信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一定能优化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以及对新时代科技前沿的敏锐触角。

作者:郭晓娇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数理系

参考文献:

[1]郑文珍.工科大学物理教学与改革几个两难问题的分析与讨论[J].物理通报,2015(4).

[2]金桂,黄小益.姚敏,等.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物理通报,2014(5).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物理实验;物理理论;教育意义

当下,大学生对于高校设置物理实验课程存在各种异议,有的大学生认为学好物理理论课就足矣,物理实验在未来工作中派不上用场。有学生认为,高校物理实验课程根本没有设置的必要,毕业后没几年也就忘了丢了。文章结合当前大学生对于物理实验课认识上存在的偏差,谈一谈高校物理实验对大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实验作为物理学科存在的基础,是推进物理教学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现代高校理工科教育中,物理实验课与物理理论课形影相随,共同构筑高校基础物理学知识统一的整体。两者不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物理理论课重点涵盖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方法;实验课则以实际操作实验为教育手段,对大学生在设计方法、思维及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特别是在高校物理教学中,实验课作为高校理工科众多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基础课,其所包含的操作水平、分析问题能力等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提升科学素质,推进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后续专业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物理理论与物理实验的关系

纵观人类科学文明发展史,历史上无数次科学实验充分证明,科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科学实践。物理,做为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第一,放眼人类物理文明发展史,历史上众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无不依托于物理实验,并以实验为基础。例如,伽利略利用实验同数学相结合研究科学问题。他自制望远镜,通过多次观察及修正所发现的土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运用实验与逻辑证明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在惯性运动、落体运动、单摆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目前已形成的物理定律、公式及其理论都是物理学家在经历不断修正、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实验基础上形成的,是接受无数次实践检验而获得发展的。如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多次雷电雨中的风筝实验,最终证实雷电与地电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避雷针;托马氏·杨也是通过无数次实验观察,发现光的干涉现象,并测量了光的波长,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了证据。不难认识到,物理学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实验及其对结果修正的基础上的。因此,从本质而言,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上的科学,其正确与否需要借助实验来不断验证,没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最终只能是一种假想,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理论。[1]故我们在充分认识到物理理论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实践性极强的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可以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在实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物理科学,实验的基础性及重要性必将更加凸显。

2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高校物理实验课的目的除了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以外,对学生个体来说还具有以下教育意义。

2.1提升实验操作水平、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高校物理实验既是培养学生探索物理世界、获取理论知识、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在获取知识的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实验操作过程中手与脑的高度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实验观察能力,发展动手操作的灵活性,同时在具体的实验设计、实施、分析、论证及总结过程中,借助实验观察、量化,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实验设计的原初思想,并从中切身体会其所包含的物理理念。而这一效果是任何其它教学方式(特别是文科类教学)都难以替代的。

2.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具体开展过程实际也是对实验内容综合分析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及设计实验步骤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判断实验进行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并能够对实验步骤、方法进行及时的修正及改进,以取得最优的测量结果。一般意义上,实验结果不能与理论分析相矛盾,当出现某些实验结果无法用单一理论去解释时,就涉及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理论来揭示的问题。因此,具体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实验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综合分析及解决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物理理论的了解,为未来专门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3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处理能力。物理实验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这一过程既是加强对学生基础训练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需要根据欧姆定律R=U/I原理来设计实验并确定实验方法,同时设计电路图或实验装置图等。在这一过程中,为避免误差,实验之前还需要注意电表内阻,估算被测电阻的大小再设计出合理的测量电路。同时数据处理的过程也并非单纯的一个数字的计算问题,其与整个实验内容相关。而且同一个实验也可选取不同的实验方法;同一组数据,在数据处理上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数据处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及处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4培养实验报告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实验报告是实验整个过程的全面、综合的文本反映。书写实验报告,是一项实验流程中最后的总结工作。这一过程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促进逻辑、语言等素质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一方面,由于高校物理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与国际上通行的科技文献写作要求大体相同,因此这一阶段既是衡量实验操作结果,也是培养查阅科技资料、提高规范表述实验内容、实验图表的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实验报告分析撰写中,可以提高学生良好的科研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严谨的行文风格,使学生逐步养成精炼化、规范化的科研写作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遵循客观事实的科研作风。同时由于实验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内涵就是创新,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创新思维的集中反映,是科学研究创新结果的表达方式,创新思维始终贯穿于科技论文写作的全过程。[2]因此,这一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个体创新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理工科高校,物理实验一般采取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的前提下,一般都会明确职责,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配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这个过程对于锻炼、培养同学之间交流合作,质疑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着眼现代社会,很多复杂的工作包括一些大的科学项目的研究,由于个人精力、智力、能力的有限,需要团队协作来共同完成。大学期间分组实验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团体共同目标的实现中,学会如何合理的与人沟通、交流,接受并认可他人,在分工协作中,高效完成实验目标任务。总之,高校物理实验课对于理、工、农、医等各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是这些学科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好、掌握实验课程,既能够促进个人专业发展,也能够在未来相关专业领域内取得较高的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明,李辉,李聪,等.充分认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意义,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J].大学物理实验,2019(12):135.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双语教学;大学物理;国际班

1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现状

高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现状。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作为课程之一,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一直处于实验和探索中。吴烨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受学生欢迎程度不高的问题,他认为课程本身的难度、网络资源的缺乏以及大学生对双语教学认知不足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1]。杨普习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也对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作者指出,课程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主要是,许多高校和教师对双语教学实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做法。刘玉颖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杨卫红的《工科物理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关注和讨论[2]。这些学者提出的具体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效果令人不太满意的现实都表示了极大的关切。我校自2011年开始招生“2+2双学位”工科1个班,2013年新增“3+1双学位”工科2个班,目前每年招生规模约为90人,但是均未开设大学物理双语课程。因此,立足我校实际情况,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背景,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实效性现状。薛海国在《对实施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具体措施:第一,明确教学目标,不能把双语课上成“外语课”。第二,加强“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第三,主动了解教学对象的英语水平。第四,加强教材系统的建设[3]。这些建议虽然没有说明实施的高校类别,但是依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昕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应用Cummins提出的共有潜在能力模型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实践并比较了“过渡型”、“保持型”和“强化型”三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参考性。张红光的《MOOC教学模式与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有机融合》、王会峰的《地方院校开展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前期准备探索》、王帅伟的《地方院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思考》等学术论文从各自的授课对象或高校类别,提出了相应地改革对策[4]。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状。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指出,“中外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研究既有宏观的论证,也有微观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总结。如林金辉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一文中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了高水平示范性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质量建设已成为鲜明主题。《中外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收获差异的实证研究》(汤美玲)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策略研究》(孙智慧)论文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另一类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师资建设的探索,如李莉的《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师专业素质调查与探析》和阎黎明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策略初探》。这些学者大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对各自所在专业和所授课程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对同样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目前,我校正通过各项有利措施来增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竞争力,如筹建国际班专业网络语音教室、购置在线学习和考试网络系统、采购国外原版教材、对专业教师进行“双语”培训等。

2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资源和策略

2.1国际合作办学定位的需求

目前我校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安徽科技学院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3+1;国家教育部MOE34US2A20131550N),安徽科技学院与韩国韩南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2;3+1;国家教育部MOE34KR2A20131465N);安徽科技学院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2;3+1;国家教育部MOE51SE1A20161769N),安徽科技学院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2;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高﹝2011﹞17号),安徽科技学院与韩国韩南大学合作举办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2;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高﹝2014﹞29号)。经过四年国际合作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学术前沿,具备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知识再生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具有文、史、哲、艺等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哲学修养、审美能力和热爱科学、献身事业的精神。

2.2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

我校大学物理教研室的教师先后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三大突破,初步构建了一支以安徽科技学院“中都学者”、重点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基于光电磁新材料研究方向的特色研究团队(以博士为主体),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近3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3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计划开发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以及校级科研项目7项,科研总经费累计达到194.3万元(含配套33万元);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9篇、人均1.19篇,另外发表二类科研论文6篇;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团队中现有“中都学者”1人、重点学科带人1人、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2.3双语教学实践困难及对策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实践面临的困境。国际班的同学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要远低于其它本科生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这些同学中90%的学生会有自律性差、数学物理基础差等特点。以网络工程(中韩181)班的23名同学为例,50%的同学学习积极性差,具体表现:上课迟到、上课玩手机、上课睡觉、不写笔记。每次上新课,讲过的知识完全不知道。基本的微积分知识严重欠缺,知识点还停留在高中水平。实验动手能力差,本学期共计8次实验课,能顺利完成实验过程并取得正确实验结果的同学不到10%。任课教师尽管满怀激情讲解每节内容,学生的接受效果仍然非常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较差。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如何开展大学物理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尽管他们基础差,但是他们有明显的优势就是创新意识强,学习能动性强。结合这样的特点,任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双语教学效果。首先,任课教师要做到课前十分钟到,课后十分钟再走,每一次课结束后都留取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辅导答疑,每一次作业,在批阅以后,对做不出来的学生,课后主动找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师生交流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方面通过良好掌握重点难点,运用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技术和智慧教学手段,积极与学生线上线下沟通,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学达到对知识点的熟练运用。最后,积极与班级辅导员及班主任的联系,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长期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手段。前几年,曾经风靡美国、韩国、新加坡等的智慧教育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年,这股智慧教育发展的浪潮也席卷国内高校。全国各地学校开启了智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教育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不仅能实现优质资源的自动推送,能对学生的口语和写作等能力进行自动评测,还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个性化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推送网络资源。以我校为例,学校图书馆视频公开里囊括了比如网易公开课、搜狐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新浪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加州大学博利分校公开课、英国公开大学共计9家优秀公开课平台,里面的大学物理视频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3小结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既要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又可以使自己的物理学习与国际接轨,对于国际合作班有很强的教学意义。我院教师科研、教研实力雄厚,为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强,相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烨,唐英.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35(2014)144-146.

[2]杨红卫,刘凤艳.工科物理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物理与工程,25(2015)75-78.

[3]薛海国,吴玉婷.对实施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53-54.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药高校;化学教育;融合教学

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医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化学课程在大学前两个学年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是重要的基础课程。[1-2]学生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化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化学教材与医药专业联系不多,给学生一种学之无用的感觉。[3-4]所以,如何使医药专业的化学课程的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且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加强医药学专业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为配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使学生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内以化学的观点从分子水平观察和探索生命现象,能应用化学的理论、规律、方法、手段去分析和解决医药专业相关的问题[5-6],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医药高校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点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的兴趣点

对传统四大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重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筑了与医药课程密切相关的化学课程新体系。以化学与医药学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形成了能在化学基础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学和学习群体。以物理化学为例,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课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同时它还是联系药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应用的桥梁,因此,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学专业各个领域。将物理化学基础课程与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渗透交叉融合,将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下面是物理化学与物理药剂学课程融合的例子。两门课程融合形成新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使实验室成为综合培养

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最好场所通过编写大学实验化学(应用型医药专业)教材,改变传统的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各自依附于其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一个在一级学科水平上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从教材编写、实验教学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实施运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调整实验课结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基础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以60%化学定量分析的综合性实验,保证医学生在医学检验及生化检验方面的基本需要。无机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重点突出了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分析检验的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与药剂学紧密结合起来,满足药学专业的需要。综合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占50%,基础实验占50%,增加动手动脑的综合性训练。

3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媒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工具,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调整章节内容使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大学化学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学团队主编或参编了《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20余部教材,其中国家规划教材6部,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

4采用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研究性自主学习。以教师引导,选择应用性特点显著的章节(例如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胶体化学等),组织学生实验性讲课。发掘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和自觉性。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以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及方法在医药学专业中的应用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设计性实验考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自由发挥、自由驰骋:他们查文献、查期刊,他们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很有创意的实验层出不穷。学生的研究型自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认真评定,评定时与学生共同论证、共同讨论、不断完善。教师认准后,同学可自由选择时间实施实验。实验室全天候对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开放。学生完成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后以论文的形代提交实验结果。重视教学效果反馈工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采用两种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1)网上评教;(2)学生座谈会。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教学团队统一进行处理和回复,实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

5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协调发展。通过教学工作拓展团队的知识领域,带动教学水平提高。在科研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专业学术水平较高,发展方向多元化,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的要求。教学团队形成了生物物理化学及物理药剂学、配位化学与无机药物、手性药物、纳米材料化学和界面化学及生物功能等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通过医药专业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教育改革惠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为了检验我们的化学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了广西教育厅广西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两项专业最高赛事,组队参加了“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及化学化工论文设计竞赛,学生参赛涌跃,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学生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各届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竞赛获奖十四篇及广西各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共10余项,大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已汇编学生物理化学论文集3本,共计约30万字。学生在化学基础课程打下的扎实基础也为其在以后专业学习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新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学生参赛团队在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姚杰,卫建琮,乔华,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2):96-98.

[2]肖锡林,廖力夫,林英武,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基础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714-717.

[3]李晨,李小强,曹蔚,等.国内外药学专业学位发展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5,29(8):736-739.

[4]田青平,丁红,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4):360-361.

[5]郭恒俊,王晓云,张立立,等.构建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99-100.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引言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的讲话精神,对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本院校而言,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发展意味着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要构建起适应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转型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课程教学改革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转型是转型发展的核心。

1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必要性

对高校理工科的学生而言,大学物理课程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课,它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学好大学物理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物理课程学得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大学阶段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是在校理工科学生的共同感受。

1.2紧迫性

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往往过于追求理论的深度和完整性,存在理论课时偏多而实践课时偏少的现象,造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且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中的科学理论素养的培养,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中的科学技术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一片空白。如今,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具备人才岗位必须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比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大胆创新等[1]152。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理工科开设的专业课程已经向应用技术课程转型,而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物理,在课程教学改革上必须要走在这些专业课程的前列,否则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那么,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呢?

2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笔者认为,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四环节备课法的运用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侧重点都放在备教材上了,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专业情况、专业需求、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物理课程的备课要做好“四备”。一是“备学生”,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是面向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大学物理教材是一样的,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物理知识需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大学物理老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有选择地组织学生重点学习一些与专业课程关联性较大的知识,例如:对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的学生,与其专业课程关联性较大的知识有电磁学、振动与波动、量子物理与新技术;对机械自动化工程专业的学生,与其专业课程关联性较大的知识有力学、热学、振动与波动;对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的学生,与其专业课程关联性较大的知识有热学、振动与波动、量子物理与新技术。二是“备教材”,在“备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学习的教材内容,在备教材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科学性、技术性、应用性和方法性,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例如:在备电磁学这部分内容时,其科学性要体现在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静电力叠加原理、静电场高斯定理、静电场环路定理、电势叠加原理、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定理、定律和原理的教学上;其技术性与应用性要体现在电偶极子、静电屏蔽、电容器、指北针、磁铁、通电螺线管、回旋加速器、霍尔效应、磁介质、电磁感应、电子感应加速器、涡电流、电磁波的技术应用教学上;其方法性要体现在电场强度、电势、电容、静电场能量、磁感应强度、洛仑兹力、安培力、感应电动势、磁场能量的计算方法教学上。三是“备教学方法”,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大学物理知识的科学性、技术性、应用性和方法性,并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本领较好地应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这对大学物理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很高的要求,也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多年的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讨论互动法、实验探究法、成果展示法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对科学性的知识宜采用讨论互动法,对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知识宜采用成果展示法,对方法性的知识宜采用实验探究法。四是备“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就是搜集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关联性最大的科学现象、典型技术、应用案例、解决方法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对科学性和方法性的知识收集的教学资源一般分为文字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对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知识收集的教学资源一般为声音类素材、视频类素材、仪器类素材,有了足够的教学资源才能让教学方法得以灵活、高效地实施,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2合作互动课堂的构建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基本上跟中学物理教学是一样的,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基本是满堂灌,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全被老师剥夺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建立师生的合作学习关系[2]24。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已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老师和学生一同走入问题情境中,一同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应用场景、解决方法等。这种师生合作学习的关系让课堂教学的主体无形中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角色由课堂的被动者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体验者与探究者。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才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也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也只有构建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人,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还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的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通过快乐的探究与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克服认知上的不足,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3]356。要实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教学资源落实上述备课时依据讲授知识的特点所制定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也能让学生始终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展开学习,一定会大大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这节内容主要包括运用安培定律求解磁场对任何形状载流导线的作用力,这是科学性和方法性的知识;同时将磁场对平面载流线圈的作用原理运用到磁电式仪表和直流电动机,这是技术性与应用性的知识。在运用安培定律求解磁场对任何形状载流导线的作用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6人小组,采用讨论互动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法按顺序完成三个学习事项:第一个学习事项是推导安培定律;第二个学习事项是运用安培定律求解匀强磁场下非直载流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第三个学习事项是运用安培定律求解非匀强磁场下直载流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规定的时间到后,我让学习小组代表轮流发言,汇报他们的完成情况,并提出他们疑惑的地方,对某组提出的问题其他组可以尝试给出解释,阐明自己的理解,最后通过师生讨论互动得出合理解释。在将磁场对平面载流线圈的作用原理运用到磁电式仪表和直流电动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和学习成果展示的教学方法,笔者为各小组准备了磁铁、回形针、电池盒、电池、漆包线、小刀等教学资源,让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老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制作直流电动机,时间到后由各小组轮流展示直流电动机成品,并评出最佳作品,由该小组代表发表制作体会和分享制作经验。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理论知识,也能大大提高学生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具备应用型人才所必需有的良好素质。

2.3多维度考核方式的实施

传统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是单一的、片面的,只凭一张试卷来测试学生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只有死记硬背,造成大学物理考试的不通过率非常高,严重打击了学生学学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学物理课程的兴趣,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埋下不良的后果。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是全面的,因此,要求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可以由口头分析能力测试、技术应用小论文、作品展示、实验操作技能测试、试卷测试等几种方式综合进行,一改以往以一张试卷、一本练习本为评价依据的单一考核方式,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真本事、掌握真本领,对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认为,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中进行独立测试,由大学物理实验任课老师安排测试,一般可安排在实验课程结束后采用抽签方式选择相应实验进行测试;大学物理理论课程测试由口头分析测试、技术应用小论文、作品展示、试卷测试四部分组成,各占25%的比重。口头分析能力测试和作品展示安排在随堂进行,口头分析能力测试在每次课都有计划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测试,只到课程结束测试也跟着结束;作品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测试,一般在课堂教学时布置相同的选题让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作品制作,然后根据作品完成情况及创新方法进行评价,给出相应分数;技术应用小论文可作为期中测试项目,第一次课就开始布置,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拟论文题目撰写技术应用小论文,期中上交进行评分;试卷测试安排在期末进行,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多维度的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4]191。

3结语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等都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需要大学物理老师们开展深入的、实质性的和开拓性的探索和研究,形成更加具体的、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付静.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J].才智,2011(9).

[2]左庆峰.“双养教学模式”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J].物理教师,2016(6).

[3]顾永芝.美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高校物理论文范文8

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学术期刊科目分类

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3.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

4.学术期刊基本知识(SCI、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5.SCI简介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6.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Subject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7.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