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访总结范例

高校家访总结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1

家访,不能只单纯的限制在亲自走访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电话远程访问、网络访问(包括BLOG、E-mail、BBS、ICQ)、顺访、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访问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甚至还可以利用写信这种古老的方式,使家长通过阅读辅导员致家长的信件,体会到辅导员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这样既有利于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做出正确判断,又能使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家长形成一股合力,起到共同监督、共同促进的良性作用。

2、高校辅导员家访对象需多样化。

从高校辅导员家访问卷调查和家访现状访谈结果来看,高校辅导员家访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差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事实上,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以便扩大家访的范围并保障辅导员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3、高校辅导员家访队伍可随机性。

大多数辅导员进行家访工作时,只是单独行动,认为家访只是学校布置给个人的工作任务,忽略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巨大作用。事实上,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可由一个辅导员家访到团队组合家访,组合方式可采取家访学生地区一致的原则、辅导员性格互补的原则、辅导员专业结合的原则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这样更便于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4、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可随时性。

按照惯例,各高校辅导员基本都是在每年寒假期间对学生家庭进行走访,由于辅导员的时间、精力、体力、安全和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辅导员不能够走访更多的学生家庭。所以,各辅导员可充分利用平时的节假日时间、出差工作的额外时间等,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

5、高校辅导员家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备学生。

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众多,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如果在短时间内做到到每个学生家庭中走访,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就需要辅导员有重点的筛选即将要走访的学生,包括学生的家庭组合情况、学生的心理情况、奖惩情况、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家庭经济来源、学生的恋爱问题等等,选取这样的学生进行家访,便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2)明确家访目的,端正家访态度。

在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后,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明确家访目的,对本次家访中想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里有数。因为学生的思想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而这些思想不但会表现在生活中的一个方面,甚至会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不良的思想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自卑、交往受限等问题;另外,辅导员在家访前,也需要端正自己的家访态度,不可把家访看成是走过场、走形式,而是要真正的用心去做,让家长和学生同时感受到学校及老师的关爱。

(3)辅导员自身需充电。

高校的大多数辅导员,都是80后,年龄基本都在30岁左右,上班工作的时间短,社会阅历也不是很深,尤其是初次与学生家长接触,很多人情世故都不是很明白。所以,在家访前,辅导员自身也需要学习很多相应的知识。第一,辅导员的生存能力。个人的生存能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辅导员家访基本都是单独行动,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尤其是个人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有较强的防范意识、遇事时临危不惧的心态、沉着冷静的处理问题等能力。第二,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在家访前,辅导员要做好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充分准备,把家长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上,要了解学生上大学之前的教育情况,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应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整体发展情况,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学校规章制度、了解学校发展方向。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学生家长促膝谈心,能够拉近彼此心理间的距离,并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6、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家访的效果。

各高校要以家访为媒介,主动赢得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到大学生扶贫助困的工作中来,把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也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各界人士对其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的学习。

7、高校要建立和健全辅导员家访考核和评估体系、建立家访档案。

各高校要把家访工作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中,并通过总结评估检验家访工作的实效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建立过特殊学生档案的被访学生,在建档时更应该仔细慎重。

8、对症下药,及时总结,解决家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社区;居家药学服务模式;

国家卫建委《关于做好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规范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细化相关技术规范流程,鼓励药师等加入团队。为药师参与到家庭医生团队,走入社区,开展居家药学服务提供政策支持。由于生活质量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高校社区高知家庭子女的空巢,伴随而来的衰老、慢性疾病多重处方用药、家庭存药过多、保健品的滥用等情况日益严重[1]。老龄化社会为药师的转型提供机遇和挑战。药师从医院走入社区,走进患者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安全用药指导,势必成为一种趋势,药师势必成为家庭医生签约医疗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从2013年开始,药师开始开展上门居家药学服务,在多年摸索和发展中积累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居家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居家药学服务的定义:药学服务是药师提供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相关服务,是在整个医疗卫生保健过程中,在药物治疗之前和过程中以及愈后恢复等任何时期,围绕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既定目标,直接为公众提供负责任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2]。而居家药学服务,是立足于社区居民,走入社区居民家庭,围绕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提供个性化的药学服务,是社区药学服务向家庭的延伸[3]。居家药学服务模式的基础:借助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可提取居家药学服务对象的信息,包括患者基础信息、基础疾病、既往用药史、药物食物过敏史、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就诊取药记录。而我科与本校计算机学院合作研发的Hust用药服务APP,可实现处方查询、检验报告查询、服药时间管理[4]、药师在线咨询、合理用药查询,以满足上门药学服务需求。居家药学服务的人员及培训:家庭药师需要临床医学背景和全面的药学知识,还要有协调沟通能力。因此每组由1名资深药师加1名临床药师组成。资深药师在社区中有口碑和人脉积累,以便于工作的展开,临床药师专业功底扎实,用药咨询、合理用药等熟练掌握。两者结合更好保障居家药学服务质量。经培训后人员配合即固定,每年定期2次随访。家庭药师需掌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Hust用药服务APP;熟悉岗位职责、标准化语言、标准化服务、服务的内容、达到的目的等。并通过场景模拟,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培训[5]。居家药学服务内容:居家药学服务内容的标准化是其可操作的保证。⑴上门前:药师培训,药学服务对象筛选,预约、医嘱重整及制作用药教育卡片。⑵上门时:①用药指导;②确认遵医嘱用药;③判断并干预用药依从性[6-7];④保健品宣教;⑤提供家庭小药箱并指导管理;⑥过期药品回收[8]。⑶上门后:整理资料并存档等[9],在上门服务结束后通过电话随访方式,以对象的主观获益为标准评价服务质量,保证评价可靠性,从而为居家药学服务的质量提供保障。

2.居家药学服务模式的实践

合理用药及居家药学服务模式宣传:通过与高校社区老年协会合作,在老年活动中心举办多种形式的合理用药宣教,如发放并讲解《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材料;播放由本院药师制作的“信必可都宝装置的用药指导”“鼻部外用药指导”“泡腾片用药指导”等用药指导科普微视频;现场帮助糖尿病后遗症患者树立信心、正确使用胰岛素笔;宣传我院中医中药特色,香包、代茶饮、中药丸剂代加工、中医药养生进家庭等特色服务;居家药学服务宣传海报,发放药师上门服务名片。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居民对药师的认可,提高居家药学服务模式的接受度。居家药学服务对象的筛选:开展服务初期主要通过学校老干处提供名单,目前服务对象包括:①依靠高校社区老干处提供的独居、失独、高龄、老龄、空巢、困难家庭患者;②门诊取药年频率超过50次的患者;③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患者;④长期每日口服超过5种药物的患者;⑤医院公卫科提供的以慢性病为主的签约人群[10]。开展居家药学服务:居家药学服务遵循上述流程及内容,例如判断医嘱执行情况并进行相应用药教育,指导管理闲置药品、保健品,清理过期药品并以医疗废弃物标准处置,建立合理储药观念。我社区以公费医疗为主,居民存有大量闲置药品,保健品滥用情况严重。每例完成后整理资料,总结下次随访重点,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将电子存档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的用药档案对接。

3.居家药学服务的实施效果

居家药学服务实施以来,药师团队共进社区180次,服务居民5280人次,提供药学服务6000次,管理400户家庭药箱,面对面科普1200余次,为100户居民提供居家药学服务,投放过期药品回收箱12个,收集过期药品100箱。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满意度由2018年的84%上升至2019年的94%。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率由2017年的70%和62%上升至2019年的95%和96%。

4.讨论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3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情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通过走访河南省普通高校10位专家,对特殊群体参与体育课的情况进行交流。

1.2.3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对河南省8所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在体育教育问题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340份,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1%。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状况

2.1.1相关体育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状况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最多的一项是太极拳,占总数的22.6%。太极拳是一种轻运动,对身体条件要求较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健身的效果。选择类的有65人,占总数的19.2%,类属于心智类项目,对于脑力及心智有一定要求,能够进入高校的特殊群体心智方面较身体条件占有优势,因此选择类的较多。选择保健类的也较多,占到总数的18.5%,而选择小球、交谊舞及游泳各占总数的15.9%、12.9%、6.2%。选择大球类项目的最少,共有16人,占总数的4.7%。大球包括篮球、足球及排球,本身要求身体条件较高,对抗性强,对于特殊群体来说高对抗、高频率的运动不适合。高校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各方面因素,争取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2.1.2相关教学方法状况

有50.3%的特殊群体认为体育锻炼产生效果很少或者没有效果,这说明对于普通大学生制定的教学方案不适合特殊群体,或者说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缺陷没能够选择自己热爱的运动项目,不像普通大学生那样自然的接受体育指导。据调查日本高校为不能正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四肢障碍、内部障碍学生开设了各自专门的体育课程,对于视觉障碍的学生主要参加声音辨别类项目,对于听觉障碍的学生主要参加视力识别项目,对于内部障碍的学生主要参加轻运动的运动项目,对于四肢障碍的学生主要参加心智类运动项目。因此,对于特殊群体相关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及重点,应该区别于普通的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从事的项目还是以轻运动为主,如太极拳、乒乓球、慢跑等。实施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培养特殊群体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加强参与度,以此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

2.1.3相关评价标准状况

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是依据体育目标来鉴定的。体育教师经过若干节体育教学的实践后,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态度的好坏与能力的高低,做出相应评价或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参与运动的能力做出评价。通过表3可知,有69.1%的特殊群体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这说明当今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据调查研究,目前对于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有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因此高校应该完善相关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指向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更加强调了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不再强化“技术合理性”。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应该在内容、方法、理念及途径上有根本性转变。

2.2对策

2.2.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场地资源

体育教学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内容,它是首先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选择和学生发展需求,然后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一定的运动实践性、娱乐性、健身性、开发性及约定性。各个高校在布置整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丰富多彩,落到实处。新的教学内容可随时进入教学大纲中,而旧的内容应该及时更替,将文化性和娱乐性等同的健身性一样得到重视,让特殊群体真正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魅力。由于特殊群体有自身特性,在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差异性。

2.2.2更新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方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为实现目标和完成相关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有效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它不仅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思想活动,还包括了运用器材与身体活动方式等。对于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来说,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增加特殊群体对体育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方法与效果具有直接联系。合理有效的方法会对特殊群体的锻炼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在经过专家访谈后,补充了三种体育教学方法,对特殊群体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一是完形性方法,是指教师直接讲解相关运动策略后,提供不同深度的整体材料以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步骤,并依次降低整体性直到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有步骤;二是交互式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运动意识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它是由教师和小组学生一起进行;三是合作式方法,体育教师在整体示范动作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每个组为基准进行动作的学习。

2.2.3补充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评价与不同时期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体育的价值判断和对体育教学的期望值息息相关,它是根据相关体育教学原则与体育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通常的体育教学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对于高校特殊群体来说并不能完全适用。由于特殊群体各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性。教学评价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经过专家访谈后,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性,本研究补充了三类评价标准。一是依据体育教学评价的相关处理模式,包括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时是以特殊群体所在班级的平均成绩为参考,根据他们在班级中所占的相对位置进行评价,而标准参照评价是以基于规定标准为依据,以此来评价特殊群体掌握相关运动知识、技能的熟练度;二是根据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分为准备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准备性评价一般在体育教学开始前,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而诊断性评价是指了解特殊群体的身心状况,对运动能力特别差的学生进行评价;三是依据体育教学评价的严谨度,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是对特殊群体在一定状况下进行相同的评估,采用的评价方式有随机测验和调查问卷等,而非正式评价是对正式评价的补充,它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主要的评价方式有谈话和观察。

3结论

3.1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太极拳

依次是类、保健、小球、交谊舞、游泳、大球。高校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各方面因素,争取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3.2有46.2%的特殊群体认为当前体育教学能够稍微产生锻炼效果

而仅有4.1%的认为有非常好效果;有46.2%的特殊群体不太满意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仅有6.2%的非常满意。

3.3依据特殊群体自身状况及参考专家建议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高中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目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群众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都是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因素,其中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黄金时期,较初中而言能克服情感上的波动,外形上已基本褪去了稚嫩的气息,但心理上却没有成年人的成熟[1]。这个时期的学生有着高考、升学、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导致心理发展极其易发生改变[2]。但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大多数管理者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渗透,而在平时班集体的各个环节和教育活动中却很少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3]。因此,如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渗透到班级日常的环节、教育中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重要任务之一,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言论的作用。

1高中生心理问题分析

1.1心理焦虑问题

何为心理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主要有紧张、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错组织而成的复杂的心理情绪反应。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是高中生心理焦虑问题的主要来源,高中生的自信心是由其压力下的学业成败的舆论导向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学生在学习中遇见了失败与挫折,且考试前后有着极大负担以及高期望时,学生的焦虑现象就会大大提升。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迫切想要用成绩得到同学、家长、老师的认可,所以焦虑的程度更易表现出来,如急躁、爱发脾气,更甚者还会有逃学、斗殴等现象出现。

1.2自卑抑郁问题

在高中阶段,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自卑是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而抑郁则是情绪上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对自我认知上没有完全正确的自我评价,且易与出现评价偏差的情况出现,这会导致同学间的沟通不善,悲观、消极地应对事物,心理的承受能力也会越来越低。高中生若出现抑郁症状,会导致学习困难,精神涣散,记忆力下降,厌学,逃学等情况。高中生自卑抑郁心理普遍出现,自我调节好就会慢慢走向正轨,反之,则会深陷其中,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且在某些条件下会造成离家出走、自杀等后果,甚至还有走向犯罪的道路。

2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要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正确方向发展,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必不可少。心理健康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4]。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辅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身上,从而帮助他们做到自我塑造。

2.1全方位了解学生

班主任若要做好班级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因此,班主任必须了解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生沟通,去了解他们内心以及思想十分重要。

2.2不同心理问题用不同方式解决

教师在集体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实施个别同学的单独心理辅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会有身心发展。当有学生有焦虑问题时,教师需要求学生做到按时休息,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平日利用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减轻自身压力;且同学生多多交流。而对于自卑抑郁的学生,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的勇气,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多家访,了解学生

家访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的方式[5-6]。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因此,班主任不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在学校的表现,还需要清楚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教师经常同家长沟通,交流情况,共同去商讨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去解决其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2.4作学生的倾听者

班级管理者在对于学生的咨询过程中,要专注、接纳、倾听学生的诉求,在其咨询结束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被需要,被接纳,从而慢慢地帮助其战胜心理问题。

3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事务中都有体现。因此,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管理者,必须全面的、深入地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遵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处于一个优美、整洁以及平等、信任的环境中,使得班集体乃至所处校园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完美场所,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安小燕,刘大德.浅谈心理效应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以团体动力发展为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8(10):67-69.

[2]李海文.基于理念: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2013,7(20):268-269.

[3]邵贵元.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79(9):42.

[4]朱旭.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心理月刊,2018,13(8):18.

[5]隋英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54-56.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5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健身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健身行列之中,体育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大大促进了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相关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为了满足这一发展需求,1998年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并于2012年将该专业调整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适应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包括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型、体育健身咨询指导型、社会体育产业开发经济型和社会体育教学等多种类型的社会体育人才.这正与社会需求相符合,从理论上来讲,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大好,但实际情况则是其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譬如学校;第二,学生自身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第三,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使学生所学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众多的工作中,调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该专业课程设置则是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需求提出了优化措施,旨在为促进教学改革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扩大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

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中文检索词,利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15-12期间的相关文章,并查阅了国内10所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对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改进措施.

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和10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各类课程的学时安排、学分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查阅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各高校对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基本一致,均指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同时具备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最终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与教育部对此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相符合,但对于人才培养单位来讲,这一定位过于宽泛,并未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需求、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制定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

3.2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白城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在说法上略有不同,其将课程类别分为公共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1)通识课程的设置.调查显示,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识课程平均为45学分,797学时,其中必修课程约占36学分,595学时,选修课程约占9学分,202学时.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每一所高校都应该重视通识教育.有资料[2]显示,国内高等院校通识课程平均学分为50,学时为950.调查结果与这一数据相接近,基本符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通识课程设置的要求.(2)专业课程的设置.调研数据表明,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平均为94学分,1730学时.其中,必修课程占57学分,1117学时,选修课程占37学分,613学时.必修课程由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构成,基础课程的学分平均为15,学时平均为252,核心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2,学时平均为865.相关资料[2]显示,国内其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16,学时为288,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52,学时为950.将研究结果与这一数据对比可知,10所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情况与国内高校相持平,安排较为合理,而核心课程的学时略低于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对于选修课程,各高校的安排则略有不同,譬如,通化师范学院的选修课包括专业理论与实践主修方向、专业理论与实践辅修方向、教师教育方向、专业学科方向和专业技能方向五个方面;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选修课分为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虽然各高校对选修课的分类有所差异,但其所包含的课程基本一致.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与发展.然而,从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来看,其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差异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再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该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要更为丰富一些,但从课程设置中不难发现,各高校更侧重于术科课程的教学.其原因是:①师资力量有限,目前大部分体育院校的术科教师均多于理论课教师,并不能满足较多理论课的开设要求;②为了扩大就业面,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有更多的选择.(3)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是任何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知道自身在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进而有针对地开展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更应是重中之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基本课程(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等,平均学分为39,占总学分的22.08%.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实践课程在每一个学年都有安排,但第四学年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有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八学期,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第五学期的实习可以熟悉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出适当的职业规划.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多为健身场馆和中小学学校,实习单位的性质过于单一,通过调查了解到,健身场馆有时鉴于商业利益,学生在实习期间并不能真正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相关的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而在中小学学校实习更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有些过于牵强.另外,经调查,虽然各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关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监督,实习后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仍以实结为主,等等.

4优化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差距不大,专业特点不突出,相关理论课程学时过少,实践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

4.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

葛艳荣、朱志武[3]等人调查分析了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对该专业的满意度,其指出培养目标应与体育产业相联系,经常性开展调研,突出专业特色,在学生入学时即进行专业教育,使其明确专业目标,确立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梁旭鹏[4]的研究认为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以上研究均凸显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各大院校可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自身优势、教学资源、所处地区经济情况和人才需求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力的专业培养目标,譬如,通化师范学院可根据地域特色,借助师范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培训指导、科研能力,并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健身场馆等从事体育指导与管理、调查与分析、评估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冰雪运动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更加细化,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4.2适度增加专业相关理论课学时,合理配置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组织和管理体育活动,指导人们如何健身等能力的人才,相比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完全精通每一个运动项目,但应具有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譬如,如何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来开具健身运动处方,等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首先应适度增加相关理论课课时,减少术科课时,或者在保证术科课时的基础上,改变术科教学内容,使术科课不再仅仅以传授学生技术动作为主,更要使学生知道如何指导健身者从事某项技术动作,这项技术动作对健身者有哪些作用.其次,要经常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所在区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选修课内容,剔除已经过时的课程,如果在职教师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以外聘体育产业、企业、健身场馆等相关管理人员开设选修课程或讲座,以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有一个较好地理解.

4.3重视实践教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首先,体育院校可以同体育场馆、培训机构加强联系,大力开展各类运动项目,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在社会体育机构、学校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实行分阶段实习,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使学生明确应用何种理论知识去解释所遇到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4加强实践教学监督,注重多样化的实践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何纠正,才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实践教学的监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院可以成立实践教学督察组,由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践基地人员构成,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实践考核方式不应仅局限于实结,要具有多样化,例如,制定一个体育活动方案、一个减肥运动处方、某种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法等,使实践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林勇.对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89-91.

[3]葛艳荣,朱志武,霍鹏峰.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3):85-87.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新时期;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调整

一、前言

在现在教育格局改革的引领下,高校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具有差异性,这要求我们运营管理要深入学生们的生活之中,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绝对不能单纯依靠学生的成绩来选择对待的态度,要以来源平等的现代化方式进行教学管理。虽然作为管理者,我们依然要与学生交朋友,因为高校学生处在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观念,重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注重高校阶段学生们心理和身体发展实践的过程。作为高校正常运行的保障,管理工作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要落实到教学活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只将重心放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要抓紧对学生们进行社会技能人格提升的锻炼。我们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们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主人翁意识,怎样做到调动大学生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意识,要想让学生充满活力,管理者要调动整个集体的活力,要尊重学生们的表现欲和表达能力,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一个适合学生们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到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了解每个学生们的成长情况是我们今天要考虑的问题。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方式的改进和优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奖惩制度量化管理。表扬与批评是每个集体中管理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表扬是对一些表现对集体有积极主动向上的影响行为的一种鼓励和嘉奖制度,这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一种教育方式;与此相配合的是批评的方式,批评是指对集体活动中学生们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消极的思想或者行为进行批判打压的一种教育方式[1]。作为高校老师来说,大学生在这个阶段趋于成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希望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公开形式的奖惩计分管理。我们明确提倡表扬管理,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在校表现进行量化。对他们不好的行为或者思想也要保持一种适合的角度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与学生们交朋友,像朋友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一般找出来学生们问题,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跟学生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这样的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形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又能够加强师生管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以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统一化管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化家校联系平台。家长是学生们的第一个老师,家庭带给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无意识中不断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学生们从出生到成长,最能影响学生的成长的就是与他们家长。采用网络平台,让家长与教育工作者之间能够以一种配合的姿势,针对孩子们自身的性格或者学习特点上的差异进行适当交流,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观念的引导,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采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使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更容易实现,在大学期间,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渐渐变少,关心孩子们现状的家长也希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现状。记得苏活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在培养人中起着举组轻重的作用。传统管理模式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家访、电访等多种途与家长径保持联系。然而通过计算机网络,更加便捷更加实时地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利用计算机媒体,让学生进行网上案例研究分析探讨[2]。管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中研究如何将自我管理方式拓展到学生自我思想中,对学生开发素质,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出合理的管理规划。这样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获取资源进行学习,提供平台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总结。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应用,在新时期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真正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把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计算机网络平台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在运行及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严师出高徒”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姑息和纵容,坚持用心做到严而不苛刻、慈而不溺爱、宽而有限度,将责任进行到底[3]。不做传统教学模式中呆板传授知识,惩罚学生们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方式,而是要随着时代进步要慢慢改变它的模式来改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帮助他们成长,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做他们人生道路生的引路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管理者,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对自己地要求,为合理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梳理学生们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创建新颖高效更加活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优化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4):20.

[2]李志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56.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团结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国家人才成长和培养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诸多主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承担着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体质量健康状况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是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众多事务快速有序向前发展过程中,管理是提升效率最为直接的方法与手段。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事关高校体育目标的达成。管理创新又是实现管理功能优化与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创新驱动的方法与构想,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与建设意义。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之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潮逐渐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高校师生普遍的价值追求。随着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也由之前的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消极被动学习状态,逐渐消除对体育教师的抵触情绪,转而评价体育课堂生动形象,体育教师幽默风趣额,是健康与智慧的化身等诸多优良评价,充分证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长足进步。此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还在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突出起来的肺炎疫情,也有效促进和滋生了线上体育教育的开展。总之,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受体育专业特点、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管理者思维意识与偏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局限性,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行动要求,积极主动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正确有效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是错综复杂的过程,既是因为管理主体与要素的复杂性与多边形,更是由于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为更进一步充分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有效创新,必须深挖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供相应的发展方法与策略。为此,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逻辑分析与罗列,主要变现在5个大的方面:管理理论因循守旧、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内容不够清晰、管理方法略显陈旧、管理策略智慧化程度不足。对此,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过程有着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的认识,使方法与策略的确立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1、管理理论因循守旧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时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一贯的工作作风与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理论而言,某种程度上管理理论的先进性与整体水平就决定了管理能力的高下与管理效率的整体格调。因此,对于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基础的夯实,是管理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智慧之举,是事倍功半的谋略行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须利其器”,理论武装便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设备更新”环节和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理论包含指导理论、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导理论起直接的指导作用,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是指导理论的重要补充。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理论指导过于陈旧,受传统计划经济发展观念的影响,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理论学习与进步局限于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机械记忆、理解和宣读,缺乏二次加工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也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创新与突破。究其原因,因为老一辈体育工作者受教育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影响,缺乏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型事务的应对能力。如今,众多70后、80后高职称高学历管理人才已经陆续投入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实践中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只需要对指导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加工,理论储备便能充分指导管理工作实际。因此,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下,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对管理理论内容进行更新换代。与此同时,随着通讯网络设备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理论学习的方法今非昔比。因此,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充分注重理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2.2、管理职责不够明确

管理职责是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运用较多的词汇,人们甚至认为管理职责是否清晰是关系到各项工商和行政管理能够实现的头等重大事情。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职责也逐渐被剥离和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管理重要的内容和环节。长期以来,由于高校体育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没有根本确立,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没有得到稳定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体育教育工作到底是由体育部门专门人才来管理,还是学校分管领导进行实质性管理,还是学校领导通过学校体育委员为对整个体育教育工作进行分门别类的领导与管理,至今在相关领域仍然存在诸多争论与误区。体育教育管理“踢球”现象在诸多高校时有发生,教务处和分管校领导从校级层面将“皮球”踢向体育工作部,而体育工作部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管理如校园路跑、体育大课间等,均需要学校安保、教务、医疗卫生等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单凭体育一己之力无法完成艰巨复杂的管理任务。长此以往,体育教育管理被当成责任和负担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推来推去,美能做到责任明确,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在实践工作中,不论是学校层面统筹规范体育教育管理,还是学校层面指定体育部门管理体育教育事务,由其他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均属于工作方法与策略的问题。只要明确了体育教育工作管理的主体责任人,管理效率的提升便不是特别艰难的事情。

2.3、管理内容不够清晰

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内容的清晰程度直接决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程度。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关于管理内容的明确规定与细化,为体育教育管理有效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的借鉴,可以广泛加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在借鉴过程中应该充分清楚体育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事务的本质差别。体育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体育活动过程,因为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与控制,使体育教育内容的明确与控制相对更加精细化复杂化。在体育教育管理实践中,管理和决策者除了严格按照教育管理的方法与手段确立管理内容,还应该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运动参与规律、体育的本质与目标、学校体育功效的实现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确立体育教育管理的内容,而后逐渐进行板块和条例的划分,细化到课程设置与教学监督、课内外体育活动风险等级划分与控制、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均衡发展等管理内容的确立与区分。

2.4、管理方法略显陈旧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过分依赖教育行政统一命令一个模式搞一刀切,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通常是一个人所为,对于体育教育管理事务有较大的支配权力和空间。在此背景下,管理方法必定走向单一和独断专横,表现出过分利用管理权力对管理事务和相关管理对象的发号施令与行为控制和约束,不利于管理事务的良性发展和管理对象工作热忱的发挥,也不利于最重要的管理对象学生群体体育活动过程中运动参与以及身心健康既定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为此,应该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调整领导决策者和管理执行者的思维意识和习惯,转换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和治理转变,牢固树立管理者的服务意识,而非硬性地统治、控制和发号施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促进管理对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促进管理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2.5、管理策略智慧化程度不足

管理包含人财物和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要素,并且管理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处理再到信息输出的封闭过程。无论是对于管理要素施加影响,还是对于管理过程施加控制,都需要个人和集体智慧的融入。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使管理对象对于体育教育的发展与运行规律有明确的了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高校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中去,要求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智慧,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而言,必须有高度敏感的神经,高度警觉的思维意识和习惯,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并且能够对体育教育管理发展变革与前沿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才能促进管理效用的最佳化实现。

3、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

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症下药,一一对应,就有管理理论更新、管理职责明晰化、管理内容精准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策略智慧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路径。

3.1、管理理论更新

对于理论更新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是党和国家发展以及治国要领的时间经验总结。理论更新也是经济文化社会诸事务快速有序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决策者和管理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理论、教学学和体育学基础理论以及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相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方能在错综复杂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2、管理职责明晰化

管理过程中责权利的分化与细化,是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不仅公共管理和经济文化社会诸事务管理如此,教育管理也是如此。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应该将管理分工和职责明晰化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抓手,尽量避免过渡环节和中间环节的责权利不清晰不明确,有效防止管理对象打擦边球思想与不良作风的滋生,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均应该梳理责任意识和担当风范,方能形成团结协作和良性竞争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管理团队,创造最佳的管理效率和奇迹。

3.3、管理内容精准化

对于管理内容的精准化处理,既是认识论层面的要求,更是方法论层面的重要举措。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使管理内容尽可能的精准化,必须统一管理思想,确立普遍的管理原则、方法与策略,“头脑风暴”和“个人英雄主义”均将导致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极端危害,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剥离。在对管理内容进行精准化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群智群策的原则,充分调动所有对象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热忱,向时间要真知,向空间要效率。

3.4、管理方法科学化

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方法是指用来实现管理目的而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而管理的教育方法是指组织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对被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启发其思想觉悟,以便自觉地根据组织目标去调节各自行为的管理方法。鉴于教育管理的突出特征,也鉴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在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和高校发展重的突出作用,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人本管理、科学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方法,通过讨论、协调的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手段,使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时刻朝着科学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3.5、管理策略智慧化

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经济文化社会诸多事务智慧化发展。我国经济文化社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源和科技密集型的发展,便是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成就。教育事业的本质目标就是培养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传承和发展综合人才,因此,在教育管理决策过程中,对其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鉴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与重要性,在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吸收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充分运用“合拢式管理”、“抽屉式管理”、“一分钟管理”等策略,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和标准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早日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既定目标。

4、结束语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中教学;管理;优化

在如今社会发展高潮之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几乎是密不可分的,而要让这种现象一直维持下去,高中教学管理必须要深入各个教学一线,课程改革更是要让每一个家庭了然心中。

一、着重以教学管理的督察为目的,改善教学过程的问题

当代大部分的教学管理当中,主要看重的是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的督促的作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常以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来引领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学生渐渐缺少主观学习的意识,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其综合能力的下降。为了应对当前的情况,深入教学管理的监察迫在眉睫。并应有专门的人员对教师每一学期的教学状况做反馈报道。然而面对众多的高校林立,不同的学校要对应着不同的监察制度,提高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使得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的侧重方向。从而成为完整的反馈路径。

二、深入教学环节,着重教学管理

高中教学管理不仅要深入各个教学环节当中,而且着重在于管理方法的加强。如今全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为了找出课程改革中问题的所在,应当鼓励教职员工更加踊跃的参加各式类型的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更能以长远的目光看待整个教学模式。当各种类型的教学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要规划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向在职教师反映。首先当深入教学环节过程当中,需要根据目前的教学状况,来判断是否符合教学理念的所需。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按照教学要求制定并完成其相对应的要求。其次在深入问题的解决办法时,应以教材中所覆盖的问题为主要,在实验探索中得出相对应的结论,这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以教师传达的理念为主旨。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做旁观者,有时问题解决途径有很多种,教师应在解决问题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和便利,就如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教师所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学生们也可以自己组建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规划要求来管理学生工作,并且了解都有那些学生来参加,预期的目标达到了没有。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每一位教师经常去反馈了解其在教学工作中所持有的优点和不足,并对这些不足问题做出解决的办法。在这过程中,教材和方法是教师应注意的重点,特别是在一些知识点方面做深度挖掘,由此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管理与教学培训相结合,着重教学科研

在高中改革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与教学培训是密不可分的,由此着重于教学科研的全力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职员工不但要以教学基本任务为主要核心,更应把发挥教学经验作用做为基础,由此宣传的各个教学领域中,使得教职员工到科研人员的转变。教学管理与教学培训的结合需要共同合作的力量来探索和深入研究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工作者需要规划出更多的课程来让教师在一起共享教学观念、理念和方法。深入到每一次集体备课和学校培训当中去。再者,课程的改革更需要以科研为目标,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过程当中,各年级教师需要在引领下,以课程改革实验作为重点深入对象,并持续以科研来带动课程改革,使科研辅助课程改革的进程,并把科学规范作为其发展特性。学校管理工作者应当积极开展教师的科研工作,并且让其贴近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当中去,从而形成课题申报、评审、开展与总结的模版形式。在教学培训当中,应当以周期为计划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教育管理者的深入引领,并把每一次的培训结论宣传到位。从而有更多的教学工作者参与到这一培训计划当中来。教学培训不仅是对内的工作,更要使教学工作者走入各个不同高校了解到他们的教学理念,从总结各高校的教学经验。

四、课程改革观念应当深入人心

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当中,教育管理者应当做好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工作,使得师生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高中校园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方式来使大家了解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例如以全新的课程改革标语在校园进行传播,将新课程提前让师生知晓,并把新课程作为校园网的兴起栏目。各个家访的教师更应把新课程改革让每一位深知于心,同时下发新课程改革手册。为了新课程改革做好更多宣传工作,应当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多多开展教师工作会议和学生家长会谈。教师正真意义上了解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容,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们做好深入宣传动员工作,从而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师生间的互相理解包容。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应把网络宣传作为首选位,并在校园网中设立课程改革和科学研究专栏,从而让教师和家长方便了解新课程改革。

五、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统一发展,统一结合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当中,应把学生的学习当成重点管理对象,而以教师和学校为辅助管理对象,并且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统一发展,统一结合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学校可以将学生处和教务处的职务结合起来,统一发展。并且不同的老师虽然教授不同的学科,但同样能深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来。这样才能以最大程度使得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统一发展,统一结合。教务管理与学生工作共同发展的理念更能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翻上一个台阶。总之,教师自我意识的教学管理已成为过去时,如今,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包含着对学生,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应当对彼此学校的情形,做出相应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改制措施,这样才能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水妍.优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4(10)

[2]胡冰.浅议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优化与改革[J].读书文摘,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