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范例

机电专业

机电专业范文1

(1)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积极性

机电专业本身是动手能力较强的一类专业,这也符合当前企业用人的需要。在机电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和原理比较抽象的内容,学习起来是难度很大的,理解并消化就更加难上加难了。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知识的时候如果没有运用更加灵活并新颖的学习方法的话,学生就更加难以接受了。因此,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对于新的知识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了。

(2)现有的教学手段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就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来讲,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采用教师讲授灌输理论知识,运用板书单一的形式来展现给学生,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对于新知识并不能够及时的理解消化,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下来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而且没有实践操作,更加不能够重复消化,通过实验看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分析来进行细化,最终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接收知识并且掌握。因此,我们要通过项目化等教学手法,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终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

(3)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不足,课程编排需改进

按照现有的学校规模来讲,经费不足,实验场地建设缺乏,在电工电子课程中需要的设备有很多没有提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提供的有限实验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知识点不能够通过动手来实现,因此,不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也没有达到需要的能力的提高。另外,学校提供的实验课程不能够充分满足课程的设定,课程编排方面没有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在消化掌握课程方面也就不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没有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针对现阶段机电专业电工电子课程问题的解决对策

(1)针对学生普遍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成果突出,最先要发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开始讲授的时候,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在课程导入着手,精心设置有趣的话题或者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对学习课程产生了兴趣,就能够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在课程中实验设置方面,可以使用较为简单的实验设备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的等都能够相互作用。在电工电子课程中,电路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设备来自我感知,通过自己的发现来掌握电路部分的知识。

(2)合理安排课程节奏,掌握教学规律

在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的环节中,要讲究课程节奏,把握课堂规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把握课程主次内容,轻重缓急,合理有效的把课程教学内容合为一体。这也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讲内容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循序渐进的讲授教学内容,合理的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由浅入深的讲授课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验环节,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来讲,本身就是动收能力比较强的课程,因此,应该根据课程效果要求加大实验力度和实验内容,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操作来真正的发现问题,从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手段设置方面,也要注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适应现有的人才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灌输知识点,没有学生探索收获的过程,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不断探索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发现课程的要点,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扎实的掌握应有的教学知识点,增加主观认识。

3结束语

机电专业范文2

矿山机电专业是培养能从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及维修、检修、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2.熟知并掌握机电设备零件图、装配图、电气原理图和安装图的阅读和绘制相关知识。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构造、原理和故障原因及分析的相关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故障检修、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4.初步掌握室矿山机电设备选型、选参数及相关的设计方法。5.了解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管理知识等。

二、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安排

从该专业的特点来看,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主要是识图、读图、绘图、选型计算及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要求比较多,掌握矿山机电及系统的设计,学会运用手册、标准、规范等资料。因此,在理论授课时要突出这方面的特点。1.理论环节本校该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为50学时,实验为10学时,根据这个学时来安排,理论知识突出与矿山机电专业相吻合的知识点。理论授课主要讲以下内容: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在这部分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以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及运动的确定;②凸轮机构。主要包括从动件的凸轮的几种形式及运动规律;③轴毂连接,主要包括键连接、花键连接和销连接的几种形式以及运用的环境;④带连接和链传动是重点,因为涉及井下运输。这部分包括带的分类、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普通V带的设计计算及V带传动的张紧、正确安装与维护;链传动主要有几种形式及应用场合;⑤齿轮传动。主要讲减速器设计;齿轮失效的形成、形式及措施等。⑥蜗杆传动,主要是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⑦齿轮轮系。主要是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⑧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主要是分类和应用场合。2.实验环节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理论课授课的分配,在实验环节主要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①金工工厂参观实习。让实习工厂的老师讲解设备的种类以及每种设备可以加工的零件类型,典型零件的示范加工。让学生对工厂内的设备大概了解,清楚有什么样的设备及该设备可以加工什么零件。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加深理解。②机构认识实验。该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对模型动态展示,并以四连杆机构的变化情况,提出液压支架中四连杆的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常用机结构及类型与相应的设备建立起关联。③齿轮范成原理实验。该实验是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齿廓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使其了解渐开线齿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以及避免根切现象的方法,并会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异同点。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参观。另外在进行完该实验后,还应进行减速器的拆装。④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的测定。该实验主要是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并了解外载荷对传动效率的影响,让学生结合矿井运输了解皮带运输的原理和结构。

三、结语

机电专业范文3

关键词: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0引言

中专作为初中毕业生入学的主要入学途径,它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育人作用。为了确保中职生在学测中获得优异表现,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利用结合学测方针与学情,重调专业课程教学结构,确保改革后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能够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促进中职生的全方位发展。

1中职院校的学测内容

中职院校作为主要培养实践人才,教授实践技巧的教育场所。在开展学测活动时,理应遵从“以测促学”、“测学结合”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测内容。而就当前学测内容来分析,它具体包含专业基本技能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等内容。由于中职院校常设有多样专业,故而在中职院校进行学测时,应根据专业类别有针对性开展学测考试。其中还可以计算机+实操+笔试一体化考试形式,促使学生的学测水平有所提高。据了解:中职院校学测时间常定在每年11月中旬左右,且每年一次。中职生在参加学测考试时,既要掌握语数外基础课程知识,又要对本专业的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产生深度理解,由此确保学生在教学与学测结合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学习能力,为后期中职生的顺利毕业创造有利条件。

2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习现状

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当前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下述四项:

2.1学习思路不清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由于日常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包括机械制图、电工基础、PLC控制、机电安装等,故而造成他们在面对多样性课程内容,常表现出学习效率低、专注度差等问题。同时,他们在学习中还无法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尤其在较为抽象且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很难取得预期学习成果。

2.2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生学习兴趣常影响其学习动机。当前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于对于教师应用的教学模式可接受度较低,造成中职生在课堂上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受心理因素使然,中职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正面临着逐步削弱,致使学生无法从课程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与新鲜感。

2.3课程设计不科学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项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而当前在课时安排以及教案设计上都缺乏可行性,甚至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单纯从理论学习中,无法获得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其毕业后也很难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突显出优势。对此,理应加强课程的合理设计,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1]。

2.4考试缺少针对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常作为中职院校的核心专业,受到院校领导的重视,并积极组织教学考试,伴随着学测要求,教师也较为看重学生的书面成绩。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不能局限于理论考试,更需要学生在多元化考试方法下,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据此,中职院校应在学测课程教育结合背景下重新确定考试方式。

3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优化策略

3.1明晰教学目标

在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先行明晰教学目标,便于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教学指导,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明确的学习思路,以免影响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课程内容与市场发展动态的关联。由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涉及的机电技术具有时代特征,且能够跟随着市场变化而出现新型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随时始终围绕市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加强情感目标的实现。在学生参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活动时,还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便于中专生日后真正进入到专业领域时,能够表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许多新型制图软件的成功研发,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向。教师不宜完全按照传统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述专业知识,否则将引发教学局限性。好比教师可为学生适当普及“AutoCAD”、“Pho-toshop”、“3D-Max”等最新版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免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因此,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原则逐步落实教学内容,也需要在学生遇到学习阻力时,及时提供辅助服务,充分展现出教师在中职教学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3.2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还需要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免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形成不良情绪,削弱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以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主,经由信息技术重新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强烈的学习热情。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传动”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传动规律,深刻理解机器零件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并且还应精准分析机器与机构差异。同时,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还将具有良好的机器操作与零件维修能力。为了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达成既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借助电子交互白板,细致的为学生讲述机器运动的具体步骤。从教学实践经验中可知:此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师生保持协调关系,而且还能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排斥感,使其从充满新鲜感的电子交互白板中学习专业知识。由于电子交互白板具有回放功能,故而可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实现“连贯性教学”,避免教师在频繁擦抹板书时,影响学生的视觉体验。所以,教师应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由此提升教学质量。

3.3改善课程设置

3.3.1优化教案。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还应当结合最新学测要求与教育方针,为学生提供最优化教学方案,便于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实现良性成长,也能有机会增强自身机电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由于在学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从多样性上为学生讲解传感器的含义、用途等专业知识,并且有方向性的实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可借助“讨论法”,以“平面连杆机构的特征与应用实例”为讨论主题,在小组内进行探究,由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我总结能力,使其在进入到学测考试后,也能借此积极应对学测考试科目,最终促使中职生顺利通过学测考试。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提问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自主思考中具备问题处理能力,尤其在学生参与学测考试时,也能善于灵活运用问题分析方法,妥善处理学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这期间,教师还应当从能力培养与德育渗透两个层面上调整教案结构,改善学生的核心素养。3.3.2注重实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本身作为一项实践性突出的课程,若在教学中过多开展理论教学,而减少实操课程,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还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需从课时调整上予以重视,并根据每个课程内容,设定充足的实践课时。如在“机械制图”中,原定该课程的课时为80课时,其中三视图形成与投影规律、尺规绘图等课时各为4个课时。为了确保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机械制图技巧,对机电制图软件产生较高的熟悉度,还应在4课时基础上,增加尺规绘图实验课时,或者直接采用“穿插式”课时安排的方式,在完成理论课授课任务后,为学生提供5分钟左右的“随堂实验”时间,由此产生显著的知识巩固作用,也能由此避免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发生知识混淆问题[2]。尤其在轴测图基础知识、草图绘制、组合体尺寸标注、组合体读取方法上,也应当适当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度。此外,教师还可结合中职学测对学生专业基础提出的要求,不断实施教学优化,确保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获得更大的进步,也能在学测中取得良好的测试结果。3.3.3丰富考试方法。在中职教育中,为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中职生也应当定期参加学测考试,在保证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基础上,也能从德育哲学、职业规划等学科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避免发生偏科现象,致使学生脱离全方位发展目标。另外,为了积极配合学测考试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也应当为其提供多样性考试方式,以便在不同的考试环境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增加学生在学测中的适应力[3]。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即“试卷考试”,这与学测考试中的机考模式差异明显。以往教师常将试卷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而认定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不好,进而违背了我国新课标内容中的公平公正原则。部分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的回答上表现不佳,但他们的实操能力更加优良。所以,为了保证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考试找到自己的优劣势,教师可按照学测考试机考要求设置“理论+实践”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此外,还可在考试评价条目中增添随堂表现、随堂测试等内容,利用累积的方式,可给予学生一个涉及面更加广泛的评价结果,也能提升专业考试的可行性。如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教师可在60个课时中设置多次理论与实践考试模块。好比学生在“气动系统图”分析中,若能够给出完整的分析依据,教师可在该章节测试中评为“优等”。在此种考试模式下,既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促进作用,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多科目学测考试时也能保持放松状态,由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结语

综上所述,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若能积极予以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便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对此,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考试方法等方面着手,经由教改后,促使中职生在优质的课程教学环境下获得较大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小敬.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祖国,2019(20):155-156.

[2]段卫辉.中职机电技术采用专业电工实习课程教学分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1):23+30.

机电专业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

0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都在积极努力的进行教学改革。在这种大环境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有效地实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机电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教育研究学者以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职人员纷纷投入到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研究当中,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工作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工作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我国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将很难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学理念落后。经调查显示,大多数教职人员很难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过于重视机电技术应用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实践应用技巧的传授,同时诸多教职人员仍然秉持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极大地降低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其二,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诸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职人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采用统一教学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将会变得越发明显,进而导致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无法积极努力地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另外,相关的院校管理者以及教职人员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无法有效地将现代化趣味性教学法以及校企合作教学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机电技术应用能力将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三,教学内容不合理。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课程的课时占比远远高于时间教学课程的课时占比,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升,但是很难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第二,没有结合学生的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无法准确地认知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过于重视链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应用知识教学。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2.1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只有在科学合理且适用的教学理念支持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工作才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进而保证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型机电人才。因此,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职人员必须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为此,首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职人员必须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际教学,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及看法,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力,进而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心理素质以及职业只是素质三方面的提升,并将其设定为长期教学目标,以此来保证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专业型机电技术应用人才。最后,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时刻秉持着生本教育理念,明确自身的教育引导者的角色,以提升学生摒弃传统的以提升学生知识水平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

2.2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学成效。只在科学合理且适用的教学方法支持下,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既定教学改革目标,进而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水平,保证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因此,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职人员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为此,首先,相关的教职人员必须要落实分层教学法,由于学生的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将分层教学法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针对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地将教学计划,以此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机电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必要落实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职人员必须要与当地的机电企业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实践应用机会,以此来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论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必须要定期的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活动,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积极努力的引导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为在活动当中获胜的学生颁发一定的物质奖励。例如,定期举办“机电技术应用大赛”,在设定活动规则的过程当中要围绕着“机电技术应用”,并设置出“创新应用奖”“实践应用奖”“理论累积奖”等等,然后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职人员还要落实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由于在机电行业当中每一个岗位都需要工作人员的互相配合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既定生产目标,因此基于这一岗位特征,相关的教职人员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当教师设置完问题及任务之后,要求每位学生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解答这些问题。

2.3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因此,相关的教职人员必须要重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此,首先,教职人员必须要充分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规律,并结合这些提升提升实训课的课时量,尽可能地降低理论教学的课时占比,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具体的理论知识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教职人员在讲解自动控制技术的过程当中,要将当地机械制造企业的自动控制生产流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举出具体的实例,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了解该项知识的具体应用途径,提升学生对于该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再次,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均衡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充分的利用校内的实训室,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实操水平。最后,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阶段划分。在第一阶段,要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以及职业心理素质为核心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在第二阶段,要将基本机电技能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一些简单的机电仪器设备。在第三阶段,要将核心机电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当中进行定岗实训,保证学生能够明确具体的岗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进而不断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极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并且正在积极努力的引导职业教育机构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就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而言,由于诸多问题影响因素的影响,导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一直无法顺利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相关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职人员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的研究上,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需求以及社会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此来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水平,进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长军.适应时代要求大力实施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2010(6).

[2]杨剑.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2013(2).

[3]周如俊,方四清.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2017(30).

机电专业范文5

 

机电类专业一直是招生规模较大、毕业人数较多的大专业。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机电专业属于工科的“万金油”,很多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机电类人才。这是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抢手的主要原因,同时,职业岗位责任的范围也扩大了,这些都对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应用机电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应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   一、高职机电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跟不上最新的技术要求   随着机电技术的发展,产品制造技术、生产工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很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都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导致经过技能培训和鉴定的人员所掌握的技能水平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以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和鉴定是以培养企业工人的模式进行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无法适应现在机电行业技术人员流动快、企业大多采用西式人力资源模式管理的要求.此外,众多高职院校中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往往不具有机电专业知识背景,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不切合行业实际,容易出现管理失误和沟通不畅。   二、高职机电专业教学设计   (一)加强学院机电专业自身管理和技能鉴定工作   高职院校开展机电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需要明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扩大规模、注重质量向质量第一、兼顾数量转变;二是由粗放型管理向提升服务品质转变;三是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向更加突出社会效益第一转变。以实际技能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点,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机电类技能人才,教学课程设置应满足机电信息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再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机电类技工的要求设置课程,从源头解决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机电类技能人才的问题,逐步提高机电类技能鉴定等级,由原来的培养机电中级工为主向培养机电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过渡.高职院校可以在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同时,依托本地丰富的机电类企业为基地,派遣参与培训的教师与管理人员下企业,强化高职师资,特别是加强熟悉机电行业生产实践过程的教师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优先考虑社会效应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学院经济收益.开展机电类技能鉴定,充分协调学院的人力、物力,开展院内外的培训,促进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在增加社会知名度的同时既增加了学院经济收益,又履行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   (二)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   为更深层次上完成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切合学生实际,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职业针对性与行业知识性强,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上课的新招、实招,重新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主动性。首先,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从学生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对人才高标准要求出发,用事实教育学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对于提高素质,在未来创业中的作用和影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效率。教师必须努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打破单一灌输的沉闷状态,努力丰富教学环节,活跃教学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一是不断开拓有效的教学方法,可采用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可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课堂辩论等方法。   二是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掌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水平能力,运用放录像、光碟、自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把课程内容动起来,把知识传授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渴望。   三是改革考察办法,成绩评定应该包括多个环节,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运用的情况,可应用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与学生日常行为相联系,只有这样才的自觉性,为学生成为懂市场、懂专业、会做人的复合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应用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到关系紧密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比如电控箱、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三)机电专业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电专业要想提高竞争能力和为企业、行业服务水平,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机电专业教师的基本标准和考试准入制度,制定一定的措施促进教师每年有一定时间进企业实践,允许教师兼职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申报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要加大引进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可以采全职录用或兼职聘用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参与教学任务、推进机电专业教学改革,促使机电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鲜活起来。要进一步提高机电专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特别是从事实验实践教学教师的地位。#p#分页标题#e#

机电专业范文6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

引言

根据对机电专业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够知道,在中职学校开展的各门学科中,机电专业属于长线专业,也就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学科。然而在机电专业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整体质量始终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不仅会使学生对机电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会使机电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直线下降。与此同时,由于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内容具有的抽象性较高,理论层次比较深,涉及大量时间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基础,才能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还需要学校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教训设备进行实践练习。长此以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中,而且还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运用到实践,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对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给予足够重视

1.1确保选择的教材具有较高合理性。为了积极响应新教改的要求与号召,使学生对电气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中职学校要确保选择的电气控制教材具有较高合理性,相关知识点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整体知识点结构具有较高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还要保证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1.2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措施的有效应用。在开展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运用正确的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模式,而且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能够将连接图、电气原理图、各种系列的PLC实物图、低压元件利用视频功能和图片功能展示给学生观看,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够对各类元件的大小和结构充分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电气控制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式,而且还能使相关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

2全面分析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2.1加强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对于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而言,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需要对一些实验进行设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只要确保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不同的实验,才能使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的机电专业实验室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开设运料小车程序控制、直流正反转控制、PLC实验装置等实验,定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对具体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兴趣,到时还要对实验器材进行充分利用,使学生在精巧的实验设计中充分感受到电气控制的原理,从而通过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2.2加强对实习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的重视力度。作为中职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重要平台,学校要与当地企业进行积极合作,将校外实习内容设置在学校课程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到合作企业中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在工作领域和人生领域就有较大收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还能使学生今后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从而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在此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团体为单位参与到一些比赛中。这样学生在对课外活动相关内容进行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

3通过开展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1提高学生应用和维修电气元件的能力。由于电器元件组成了电气线路,因此在电气控制技术中,电气元件的应用和维修作为基础,是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学生是否具备能够灵活应用和有效维修电器元件的能力,需要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中才能看出,这是因为只有学生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才能够对相关电气元件的应用与维修方法充分掌握。所以老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了解;明确掌握导致电器元件出现故障的原因;采取对应的解决方法进行维修;教师对学生错误方案进行调整;教师对最终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补充,

3.2提高学生安装和调试电气控制线路的能力。作为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基础知识点,电气线路安装和调试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点内容,需要以具体项目内容为基础,只有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应项目内容,才表示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涉及的控制线路种类进行归纳,让学生对整理出的几个典型类别进行操作。然后教师以一个实际项目为案例,对学生讲解电气线路安装和调试相关工作的原理、方法、技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对对方的安装情况进行互相检查,通过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互补,使学生共同进步。不仅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层次进一步加深。

4结束语

根据以上针对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有效开展途径展开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了解,对于全面提升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质量而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以及各基础课教师积极配合和通力合作。因此中职学校相关教育人士不仅要对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具有的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还要对具体教学措施的有效开展进行不断探索,明确了解影响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深度剖析导致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多样化的有效措施将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实习教学能力,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多元化教学措施,有效实现提高中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英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电气控制课程中的有效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7):158-159.

[2]王洪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22):84+110.

机电专业范文7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分层教育;专业方向

1.分层教育的必要性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高职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当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其中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特殊群体(以下简称退下农新)。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三峡职院第一批被批准招收退下农新的专业,2019年不仅招生人数上升,生源类型更是涵盖普通高招生、单招生、技能高考生、3+2转段生、退下农新等多种类型。多样化、多类型的生源,意味着各类学生受教育经历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入学前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综合素质和心理特征不同。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老师如果按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势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同时,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职业岗位不同也呈多样化和细精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指导下,高职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加工厂”,面对不同的“原材料”,和不同的“产品”加工要求,若采取相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见,差异化的分层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分层教育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老师针对性的帮助,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方法,分层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得到最优的发展。

2.机电一体化专业分层教育的策略建议

2.1增设不同技术复杂度的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是对专业作进一步细分,其目的是在满足基本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具备某方面的专长,使学生的能力素质更贴近目标岗位的需求。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近年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方向是装备制造方向和自动化方向。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岗位能力等内容不难发现,装备制造方向重点培养学生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自动化方向重点培养自动生产线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测验收能力,二者都是典型的工业3.0时代技术,是机械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液(气)压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PLC技术、人机界面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两个专业方向在技术的复杂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两个方向本身的技术复杂度均对学生的知识基础、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并不适合理科基础太差和逻辑思维太弱的学生学习。从教学实践也能得出上述结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到专业学习的后期两极分化明显,优等生不仅能较好的达到培养目标,还能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西门子、机械创新大赛中取得优良成绩,而学困生则明显完成课业吃力,个别学困生甚至只能通过在学习小组内“搭便车”才能勉强通过课程考核。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思想,笔者建议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增设或调整的原则应是使各专业方向在技术复杂度上呈现一定梯度,以便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比如,对技术复杂度做减法,可以增设定为于以传统电气控制为主、自动化程度稍低的普通机电设备的专业方向,对接机械加工、机械装配、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等岗位。对技术复杂度作加法,可以增设定位于分布式的生产控制系统的专业方向,对接大型自动生产企业的设备调试、运行、监控、维修等岗位。具体增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来进行,综合岗位需求和学生能力来调整专业方向才有实际意义。

2.2构建科学的细分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以课程作支撑,只有科学构建对接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模块,才能形成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分层培养的关键。依据三峡职院专业课程模块规范,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三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是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专业限选课是培养特定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目标岗位群不同,其限选课课程也不完全相同;专业任选课是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可见,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限选课模块上。遵循就业导向的原则,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归纳寻找各专业方向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剖析,构建满足基本培养规格的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不同专业方向富有特色的专业限选课模块,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的必要条件。

2.3合理分流学生到不同专业方向

分方向的目的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大一新生初入校时,老师对学生了解不多,学生对专业了解不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优势、弱势更难以有全面真实的认识,如果刚入校就选择专业方向,多数学生的选择势必盲目,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根据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现行培养方案的教学进程安排,专业必修课基本在第三学期完成,第四学期开始安排专业限选课,因此第三学期结束时是最好的分流时机。经过了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已比较稳定,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也基本明确,这时再选择后续的专业方向,随意性就大大降低。学生分流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意愿,也要体现老师的指导性,专业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状况、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估,选择更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依据前期某几门重要课程的学习效果,再结合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分流。

3.分层教育的可行性

3.1学分制为分层教育提供制度支持

三峡职院实行学分制是从2015开始,正常运行已近5年。在学分制下,学生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并选学部分选修课,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就可毕业,至于选择哪些课,学分制并不作限制。学分制支持学生自行选课,以实现差异化发展,从管理制度层面为分层教育提供了支持。

3.2管理信息化为分层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实行分层教育,原来同一个行政班的同学将面临上课时间不同、所选课程不同、授课老师不同的情况,势必给班级日常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和不便,这也是为什么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专业方向,但实施一直不完全的原因之一。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三峡职院已全面启用信息化办公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反馈、资源组织配置的速度迅速精准,办公效率大幅提高,从管理技术层面为分层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3过往的实践也印证分层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潜能

近几年,三峡职院机电学院积极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次多赛项取得省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并凭实力入围国赛,获得国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取得多个一、二、三等奖奖项,最高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参赛的组织流程是这样的:感兴趣的同学主动报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辅导培训―根据赛事报名人数规定和培训效果选拔参赛选手―选手正式参赛,显然,对报名学生的赛前培训本质上就是分层教育,优秀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证明分层教学确实能更好地发掘学生潜能,助力学生成功。

4.结语

2019年,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高职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应对生源水平差异悬殊的问题上,分层教育一定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专业方向的设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只是选取生源状况作为观察点进行讨论,不代表忽略其他原则和因素,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叶芊芊.高职PLC课程复式动态分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10).

机电专业范文8

多媒体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应用时,会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懂得其中的原理。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会有所迥异,而教师只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备课,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这就使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减少这种现象,它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由于他们对自己是最了解的,而每个人又拥有一台电脑,在课堂中他们就可以自己控制教学的进度,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符合自己的课堂方式。这样就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减少随波逐流状况的产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相对减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难度,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机会,实现了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真正学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多媒体的适时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场地,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下面,用一个实例进行说明。在讲解《钳工工艺》的时候,由于这节课需要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假设出来的空间概念,仅由教师的描述,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个假设出来的空间图形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这项工艺,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工厂中的钳工操作过程,让学生对实际的操作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在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当中的应用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尊重三个原则:适时、适当、适度。适时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如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提不起来兴趣,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当是指,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讲解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适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注意多媒体运用要有一个限度,如果一味的运用多媒体,就会逐渐打消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这样才会使多媒体在教学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