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论文范例

服务论文

服务论文范文1

由于物业管理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目前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是由其他行业转化过来,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的综合培训,也不具备物业管理服务行业要求的上岗经验,这样的企业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可想而知。

个别地区的物业管理企业也开展过物业管理服务的岗前培训,但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多数培训最后成了形式主义,后来导致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在实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服务与行业要求相差甚远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制约了物业管理服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对行业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受到宏观环境和行业发展的影响,规模都比较小,很难实现一些生产型企业的效益优势,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发展的空间不足,很难留住高素质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

服务质量下降,又引起一些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不满,进而造成物业管理费用难以收取的现象发生,物业管理行业本身利润就比较低,再加上收费艰难,很多地区的物业管理企业出现了亏损等问题。现实的状况让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发展起来步履维艰,这也成为物业服务企业、政府机关不得不去认真重视的难题。

建立物业管理企业市场化、专业化化的发展模式,提供更加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针对于目前物业管理服务发展的实际,在新的形势下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认真完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开展规范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真正让物业管理企业贴近市场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供适合市场和业主需求的物业管理服务,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在管理时更加细化,严格审阅房地产开发企业上交的商品房物业管理计划表,不能达到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的企业不能给予审批,在最初阶段就杜绝“不合格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不达标物业管理服务”这种情况的出现。

加快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这是企业推出高质量服务的重要保证物业管理行业隶属服务业,物业管理人员从事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素质技能型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是企业推出高质量服务、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保证,物业管理企业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物业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企业必须要抓实的工作重心,物业管理企业要利用好企业资源对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服务的科学性和业主的满意度,企业还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为员工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员工素质的提升会带动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高质量的物业服务也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战胜对手的关键优势因素。

服务论文范文2

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的内涵

根据指标考核评分标准,对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上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布置的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单位绩效自评工作报告并报上级机关绩效管理办。③集中考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抽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年度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核、评价。④公众评议。采取问卷评议、电话访问等方式,邀请社会各界进行评议。重点从履行职责、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勤政廉政等方面进行评议,推动作风转变和服务意识的增强。⑤察访核验。具体由当地县市区效能办牵头组织实施。四是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等次,即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4个等次。

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的目标

更新城建档案管理思想。在信息社会,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提高信息服务意识。由于绩效评估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衡量指标,可以随时获得用户的反馈意见,达到迅速更新管理思想的目的。提高城建档案信息服务质量。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发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在提供城建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纠正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的缺陷,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用户满意程度。确保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的成本管理效率。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虽然是非营利机构,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效益与所投成本的比率,否则极易导致只重投入、不管效益的后果,造成人、财、物等浪费。通过绩效评估发现一些不合理现象,紧紧围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抓业务人员服务能力建设、档案载体标准化案卷指导与归档及档案检索与利用,努力提高快捷便民服务工作效率。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建档案事业受社会信息化影响,也在信息化道路上逐渐成熟起来,信息化建设效果初步显现,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通过引入评估机制,能够帮助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及时发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可以说是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力工具。

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服务论文范文3

职业素养是通过组织管理将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变成一种文化习惯。培育职业素养需要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推向有序、系统、协调、效率、负责的最佳状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基础管理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主题,要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就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对工作任务进行熟练精确的操作。其次,还必须对档案工作人员加强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比如与建设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信息的培训。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提高档案的质量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城市建设需要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理时就必须实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归类,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目标工作,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准确性。

总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档案工作的原理方法,也要对不同工程建设形成的档案特点、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应该培养自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以领导为核心,在工作中通过组织参加培训、专业研讨及解读新法规、新规范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入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努力提高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以适应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城建档案主要产生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其积累形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建设对城建档案的有效利用。

目前,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全社会所认识和重视,城建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国内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发展,新的建筑机构、施工工艺不断呈现及政策法规的更新出台,城建档案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信息“管涌”,这种形式“逼迫”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准,以适应档案事业的新发展。增强服务不断创新观念,以服务促发展创新服务内容是城建档案馆服务工作创新的先导,而信息服务则是服务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城建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经济、服务建设、服务民生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走出传统的思想误区,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信息服务内容。把服务工作的重点转向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

通过拓宽信息来源,深化档案信息加工等手段,优化服务质量,树立城建档案服务品牌,展示城建档案馆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当前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向以及模式也都面临着新的调整。总体看来,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基本实现了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理念的社会化,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城建档案的利用率还是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从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创新上下功夫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使城建档案在信息利用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服务理念的创新城建档案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特点,从而实现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努力实现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树立法制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由经济、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三是树立信息意识,努力实现以城建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主转变。四是树立现代化意识,努力实现手工和简单技术型管理向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转变。五是树立社会化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的单一型、被动型服务向全方位、全过程满足社会需求的主动服务方式转变。六是树立人才意识,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人才意识,实现档案工作人才素质由单一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转变。

服务论文范文4

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尚需完善

不同级别的儿科医疗卫生机构在功能上重叠、资源上非良性竞争,体系层次不清晰:(1)全国除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儿童专科医院外,各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参差不齐;(2)各级儿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重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卫生服务上相互竞争,仅仅只是医疗卫生机构间掌握卫生资源和提供多样服务多寡的区别。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点偏低(占地少、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人才严重匮乏、运营成本较高(投入少、收费低、消耗大、风险高)、儿童家庭经济承受力大(欠费、弃婴等)、儿科医疗收费项目无特殊倾斜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儿童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新医改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比例,而绝大多数儿童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医院收入结构彻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将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综合医院儿科呈现就诊患儿数量减少态势,其床位数由1995年的5万余张下降到2005年的4.2万张[1],极大地阻碍了儿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各级综合医院儿科因收费水平较低、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临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缩”,部分被迫撤销。即使一些医院能按照卫生部规定设立儿科,也时常面临着病源、资金和人力的匮乏。数据显示[1],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32.92万人,而占人口总数17.32%的儿童,却只有占执业医师总数4.2%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1%的专业儿科医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导致绝大多数优秀的医学生毕业时都不选择儿科,原儿科专业人才也纷纷跳槽转行,最终形成总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

儿科医学的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技术的介入,儿童疾病谱每隔20年左右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卫生管理和计划免疫的改进,小儿急性传染病和肠胃病的发病比例明显减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却跃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贫富、规模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基层医院缺少资金设备,吸引不到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信息等求医条件改善,儿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独生子女和优生优育政策使得家长们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医疗需求,刺激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儿科诊治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产生。儿科号称“哑科”,患儿不会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样检查和用药,主要靠症状和医生经验来判断病情,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事故;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医疗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既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失。

儿童就医除受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等医疗资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还受儿科疾病季节性特点的影响。由于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而导致儿科总收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减少超过了儿童专科医院的诊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增长,因此,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合理重整综合医院儿科的现有医疗资源、组建更多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规范化的儿科病房,亟为迫切。儿科也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区域性儿童急救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大规模传染病接连爆发,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不时发生,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儿童救治体系的忽略和区域性120及紧急救援中心对儿童救治能力的滞后,给儿童应急救治敲响了警钟。

新医改条件下对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5]。讨论儿童医疗服务,首先需破解儿童“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儿科学是迄今临床医学中惟一按人的生命过程(年龄段)纵向划分的学科。传统儿科服务对象限于14岁以下儿童。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明确将儿科的服务对象定为18岁以下(自胎儿到青春期)人群,研究范围相应扩展了两个领域,即胎儿科学和青春期儿科学[6]。随着全球灾害(如水灾、火灾、震灾等)的不断攀升,约50%受害者是儿童,因此适应有关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儿童救援和健康保护的“灾害儿科学”也发展为儿科学分支,并被政府所重视。因此拓宽研究领域,能为我们带来更全面的服务项目和更深层次的探索空间,提高我们的救治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都不可能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住院手术以及高级医疗服务等职能全部承担。因此,建立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是必要的。就儿童医疗服务体系而言,应规范推进分层分级就医理念,即第一层是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区(村)卫生室、乡镇医院,负责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门诊为主;第二层次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医院,以住院和手术为主;第三层次才是提供高端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综合型儿童专科医院。

服务论文范文5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4结语

服务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专业服务;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创新思路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职业教育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特征,以专业服务为导向的实践创新有效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精准性和育人功能,如何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加强时政理论知识学习、实践问题关注、社会价值引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特征

职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职业化人才为教育目标,凸显育人的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功能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创新之处。

(一)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置具备精准性特征

专业为导向是课程设置环节的重要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质,结合教学大纲有效的分类教学,教研室分类研讨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手段,贴合每个班级实际,符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将职业教育的特色融合进来,按层次解决学生对时政信息接收的差异性,较强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特色,发挥课程的精准育人功能。

(二)以服务为导向的教学实践要求具备社会性特征

服务导向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将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成为沟通社会时政信息与课堂学习的桥梁,将学习体验、技能实践、服务社会相结合,将研究的实际问题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结合实习与就业,拓展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社会性发挥出来。

二、职业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下降,育人功能减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兼具较强的理论性和实时性特征,理论性强使学生的接受度下降,结合较强的时政新闻又能有效地迎合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遍存在学生感觉枯燥,兴趣度下降的现实问题,时政课也往往缺乏对课程大纲与学生兴趣之间的有效结合,探索结合专业实践教育的时政教学路径,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兴趣下降与时政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导致课程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主要停留在“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使得教学能力目标不能重复实现,理论课教学服务于专业实践的效果不足,学生对于信息的巨大需求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成倍的增长,如何满足学生对时政知识需求,改进学校传统理论的教育手段,成为摆在时政课教育面前的巨大挑战。

(三)师资配备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亟待增强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专职教师的配备不足,专职、兼职授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指导老师,都成为时政课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对班级学生专业的结合程度不深,影响到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应充分调动已有教师对时政信息的获取,并定期进行研讨与学习,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进行专业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教学。

(四)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使得时政课教育流于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论文、卷面考试、课堂讨论等单一的考核方式,教学过程较为传统,然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的简单获得,教育环节也应扩大到实习、就业、专业应用以及服务社会的层面,对考核方式应进行多元化的扩充,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持续的跟踪与多方面的评价,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简单的流于形式。

三、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的思路

根据当前高校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与教学的现状,探索有效解决其中矛盾的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选取、知识与实践考核等方面凸显专业实践与精准育人特色,创新的教学思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形势与政策课程与职业教育的精准育人功能

“精准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是专业导向的育人方向,是职业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专业选择为导向,以时政信息获得为载体,创新精准化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任务,选择任课教师对精准授课全程指导与监督,将时政课程大纲与授课内容结合,渗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新意识培养、综合素养实践等多元化能力目标,按专业分类,选择主题式育人方案,设计分类化实践要求,完善专业与理论结合的考核方式。精准育人方案需要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制度化、系统化,继续完善师资与配套体系。

(二)将课程内容的时事性与实践育人的实践性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区别于其他思政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广度与深度,涉及国内实时消息、国际重大事件等,授课部分的选择要兼备时间与育人效果的双重目标。因此在授课方法上,要紧紧围绕课程的时事性特点与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灵活多样的育人优势,在创新教学手段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新专业服务导向的专题项目教学

成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专题,完善课程师资,包括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教师队伍,专题小组进行专题选择、课程管理、任务监督、进度研讨、实践考核等环节,按照课时要求设定主要教学专题,按照大纲与专业的不同,合理侧重教学任务,立足于学生的专业与技能特长,分解教学实践任务,提高时政的接受度,安排实践活动任务,定期完成实践考核与反馈,提高教研小组的教学实效性。

(四)实现专业分类的教学研讨与考核

以往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出勤、作业、论文和卷面考试,以专业服务为导向型的教学创新,突出教学过程的研讨和教学结果的考核,建立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实习导师、社会就业方等多方面组成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不仅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还包括对教学团队、学生效果反馈的多重评价,创新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习与就业实践,定期组织进行实践督导与效果评价,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对师资和实习环境进行反馈,定期召开讨论会,及时掌握任务进程,提出考核与评价建议。职业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品德、政治素质并重,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完善专业分类的教学探索势在必行。

四、结语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信息化手段以创新教育教学路径,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专业服务导向的创新探索,使其发挥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化与精准化,强调形势与政策的服务社会功能,结合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双重育人目标,因而探索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思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夏依丁•亚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204-205.

[2]韩冬.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67-168.

服务论文范文7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妇产科收治的124例孕产妇,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7.6±3.4)岁,孕周36~42周,男64例,女60例,新生儿体质量为2700~4800g,平均体质量(3108±510)g。将本组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给产妇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亲切的与孕产妇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产妇消除因即将分娩而产生的恐惧、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使产妇树立信心能够积极的配合分娩。

1.2.2分娩护理

分娩前要进行外阴冲洗、阴道填塞,并进行心理疏导,减少外界对产妇的刺激,保护好产妇身体暴露部位。对产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生突然状况,及时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应保证产妇全程处于舒适安全的状态,避免手术室环境及创伤影响产妇的情绪及生命体征。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选择的分娩方式,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分娩,对于剖宫产产妇应检测心电,护理早与婴儿接触,早吸吮,保证新生儿摄入充足的水分和热量。

1.2.3分娩后护理

告知患者禁止盆浴,注意口腔清洁以及外阴护理,避免发生生殖道感染,并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方式,出院后也要给予随访,对错误的哺乳姿势进行纠正,同时,进行乳房护理。全面掌握患者会阴切口及手术切口情况,预防感染且告知患者不可随意用药,以免影响新生儿。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以及母婴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供对比分析。产妇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为:通过向孕妇发放护理满意度自制调查表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包括20项内容,4个等级,总分100分,0~40分为不满意,40~80分为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对护理非常满意24例,满意36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6.8%;对照组产妇对护理非常满意18例,满意29例,不满意15例,护理满意度为75.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护理,研究组产妇剖宫产率为11.3%(7/62),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5%(4/62),产后抑郁发生率为6.5%(4/62),无一例新生儿窘迫发生;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为19.4%(12/62),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4.5%(9/62),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7.7%(11/62),新生儿窘迫发生率为11.3%(7/62);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服务论文范文8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共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1岁~39岁,平均年龄(28.9±5.1)岁,初产妇35例,经产妇9例;对照组年龄22岁~40岁,平均年龄(28.6±5.3)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10例。2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传统的普通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1.2.2观察组

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转变护理服务观念。

在传统的常规功能制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主要以护士长排班,发药、打针也是遵医嘱进行,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及产妇满意率。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首先要求通过学习、培训、讨论等形式,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及言行,提高其护理工作中的主动意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全面为患者服务,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护理工作目标,全方位提升妇产科护理服务内涵。

②提升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研究发现以往护理人员除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外,还存在操作技能不娴熟、责任不明确、对患者缺乏了解等现象。医院需从制度、物质等各层面深化优质护理的内容和职责,通过定期的、规范化培训及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各级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使其熟练掌握相关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尤其是急救技能,为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安排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与贯彻《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中的有关内容,提高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意识,全方位提高护理质量。

③改造护理环境,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房和走廊的整洁、干净、空气清新,整齐摆放各种物品,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暖的住院环境。病房内可适当粘贴一些宣教的文字、图片等,摆放一些指导性小册子,让产妇和家属更多了解相关保健知识,缓解产妇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每天微笑服务,定时更换被服、扫床,保持床单和物品整洁,卫生间标有一些防跌防滑、防止意外的安全温馨提示,床头设有护士呼叫灯。尽可能为产妇创造一个温馨、整洁的病区环境,让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④改变排班模式、优化工作流程、落实各班责任。

改变以往功能制护理模式,结合科室具体情况重新制订各班排班模式及工作流程,实施护士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对患者从入院至出院、从治疗至康复均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无缝隙的规范护理服务。各护理小组内根据护士个人能力、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护理工作,高年资护理人员负责病情较复杂较重的患者,低年资护理人员负责病情较简单较轻的患者。在患者较多的时候,酌情增加护理人员,以缓解紧张局面,避免出现护士手忙脚乱的情况,影响护理质量。明确各小组、各护士的责任,通过明确的分工来修订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秩序,使得整个护理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使患者得到最高质量的服务。

⑤加强护患交流与沟通。

护理人员需加强与产妇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了解产妇情况、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从而实行针对性的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和消除产妇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同时讲解相关分娩、康复知识,让产妇充分意识到分娩是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消除其思想负担,帮助产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顺利度过分娩期与产褥期。

⑥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绩效与责任相挂钩的绩效管理,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变得更加公开、透明,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量、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等作为考核指标,将护理质量与奖金发放相结合,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从而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将护理人员的被动护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优质护理服务,最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使患者从中得到实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7.72%,对照组满意率为84.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0,P=0.026)。观察组患者投诉率为0,对照组投诉率为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0,P=0.041)。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13±3.26)分,对照组为(87.94±2.8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9,P=0.00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功能制护理模式进行改革,使之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转变,以满足社会和患者的医疗需求。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医院的综合护理水平,减少医患纠纷、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负担,同时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大大拓展了护理服务的内容,首先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加强自身素质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从以往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患者从来院、住院至出院得到全程连续的、无缝隙的、责任制整体护理,真正做到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尽管妇产科护理工作繁重、风险高、压力大,本文结果显示,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投诉率为0,对照组投诉率为9.09%,此外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提高(P<0.05),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除了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提高、责任心和主动意识增强外,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绩效与责任相挂钩的绩效管理,使得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增强、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最终使得患者从中得到实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