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例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的特殊性,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面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突出。因此,文章借用生态系统观来看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从修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微系统、强化学校微系统和同伴微系统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作用,加强微系统间的沟通,完善留守儿童的中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理论;微系统

生物学对于生态系统的定义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生态学已经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衍生出社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从生态学视角解决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针对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需要我们站在新的理论高度、实践平台,去探索解决新模式。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生态系统大多受到损伤,成为备受关注的弱势群体。生态系统的嵌套理论一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构建新型的生态的系统工程都十分必要,也在研究方法上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从生态系统发展观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基于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本文试从美国学者布朗芬•勃伦纳的生态理论,将“家庭、学校、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微观系统,探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生态型”模式,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微观生态系统的界说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勃伦纳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他把人的发展放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主要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系统:(1)微观系统,指发展中的个体与即时环境(家庭、学校)之间的复杂关系;(2)中观系统,是指个体与微观系统之间、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对儿童来讲,包括他在家庭、学校和邻里伙伴之间的关系;(3)外部系统指并不包含个体的主动参与,但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情境系统;(4)宏观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等。个体受微观系统的影响最大,各种社会文化通过微观系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厌学严重、学习成绩差,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行为放浪不羁,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以上提到的只是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既然存在,就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毕竟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这些都是一些负面的因素。从生态系统发展观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环境系统,要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已缺损的微观系统、中系统、宏观系统进行修复。

二、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显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微观系统失衡

中国的《三字经》中提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明传统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西方也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100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更是说明了父母亲在儿童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则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是“社会化的第一设置”。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关系有着深刻的自然生理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更改的、血源性的遗传联系。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学意义,也是社会意义。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也是生命的摇篮。对子女的抚养父母责任主要的不是养育,而是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儿童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健全人格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留守儿童被剥夺了这一权利。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去顾及更无力关爱孩子,基本的关怀和温暖得不到导致儿童长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形成悲观、孤僻的畸形心理;其次,祖辈们的教育观念落后,培养意识淡薄,对于儿童大多是“重养不重教”,疏于对其的管理;再次,祖辈们的溺爱造成了儿童性格上的娇纵,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交往中任性、自我等缺陷,长此以往,产生叛逆心理,年迈的祖辈们难以管理。最后,父母长期在外,过多的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有些家长觉得平时不在家,对孩子关心、体贴较少,孩子在钱物方面要多少给多少。而在隔代教育中多半是溺爱放纵,只管吃饱穿暖,无力也无能力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在过多的物质满足情况下,孩子的许多恶习逐渐形成:成瘾,并沉溺于玩游戏,埋下了走向歧途和犯罪的祸根。

(二)教师教育力不从心,导致学校支持系统失衡

从微观角度研究教育生态结构,是以学校中的个体———受教育者为中心,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注重局部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改变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家庭是儿童的启蒙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显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无可代替性。而在农村,家长对学校的依赖性和期待性也更加明显,不仅承担着农村儿童通过受教育迈进大城市的期待,也寄托着儿童道德教育得以完善的主要场所,更兼替着对儿童的监护功能。学校的质量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就学校教育来看,农村中小学的条件差,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非常有限,而且师资整体素质较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如破旧的校舍难以满足学生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在家庭系统受损弱化的条件下,学校系统的功能上升,但是,学校并没有完全担负起弥补家庭教育欠缺的责任,相反也出现了弱化现象。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负责人及教师尚未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任务。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学校和老师没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此外,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对他们采取:“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就行,学不学无所谓”的管理策略。因此,留守儿童对学校教育的挑战如经常犯事、违法乱纪一再的挑战教师智慧、学校教育;教师本身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心理教师队伍和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缺乏,导致教师教育的力不从心;家校之间沟通的缺乏,不能及时地与教师交流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等情况,致使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辅助功能丧失。

(三)同伴交往问题突出,导致社会支持系统失衡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除了家庭就是学校,他身边的同伴环境也大都是学校里的同学,这样的关系结构会带给儿童较大的影响,即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儿童在学校的校园生活,反之,同伴关系的紧张则会影响儿童的校园生活,甚至导致厌学等情绪。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校园里心情愉悦,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缺位,一方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长对其情商的培养,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善于沟通交往,产生问题的时候又没有父母在旁指导,在同伴关系中发展社会性情感受阻,易出现情感问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自由时间相对同伴会多很多,加之容易被诱导,会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同伴家长担心孩子被带坏,不让孩子跟他们玩耍,人为的隔离致使留守儿童完全被社会边缘化,产生恶性循环。

三、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

儿童的成长呼吁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教育生态系统发展观表明,一个健康的环境系统是儿童成长的必然诉求,然而,留守儿童不可避免的系统缺陷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必须要着力修复其所处环境系统,维护其所处环境系统的完善。

(一)修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微系统

家庭生态系统的受损,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来自家庭的教育与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急需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家庭是个体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环境和生活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对父母系统缺失的重构

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家庭生态结构失去了平衡,生活在缺陷家庭中的他们容易感到孤苦无助,感情冷漠、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被坏人引诱走入歧途。问题孩子往往来自缺陷家庭,因此,应重视家庭生态结构失衡对儿童的教育成长的影响。首先,尽量保证家庭系统的完整性,出外谋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留下父母其中一个人在家陪伴小孩或者将其带在身边到城里打工,就可以确保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若无法陪伴在身边,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经常打电话、定期回家等,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化解孩子的孤独感。尤其是针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妥善方法予以解决。其次,重视监护人的选定,为孩子找到负责任、较为美满的家庭作为临时监护人,父母应该合理妥善的寻找监护人,通过结构上的“父母”来创建事实上较为完整的家庭,通过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增强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化的效果。此外,临时监护人应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应该平等、民主的对待小孩,不能过于宽容和放纵,不仅对孩子的养育,还要通过家庭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创造家庭内部良好的家庭氛围,让留守儿童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再次,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要适当,留守儿童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观念,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2.在新的条件下构建亲子间的互动关系

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奠定了孩子对社会环境作反应的最基本模式”。父母与子女异地而居,不能面对面的交往,失去的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对社会环境作反应的机会。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去构建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互动方式,重视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的教育机会。家长要想方设法与孩子保持联系,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想方设法了解孩子在家庭、学校、社区的情况,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如“亲情电话”是留守儿童教育实践中的一条有效措施,是亲子间建立远距离人际互动关系的有效形式,不仅具有交流亲情的功能,还对亲子间面对面交往的缺失具有补偿作用。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范围内和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及家庭成员对其子女及其他未成年人实施的积极的影响。留守儿童虽然长期与父母分离,但其监护人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良好的家风。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应该具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好学、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团结和谐、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其监护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留守儿童营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彼此温暖、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强化学校微系统和同伴微系统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要科学化,体现关爱与健康理念

由于教育生态结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只有整体、全面、统筹规划,才能使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组成因素的关系基本协调,使教育生态结构同周围生态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结构,促进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协调发展。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普及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长期与父母的分离导致的情感缺失,对他们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倾注热情照顾他们,以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足带来的缺陷。其次,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必须拓展其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给予功能性补偿,通过全面推行寄宿制,营造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让留守儿童过上家庭式的学校生活。再次,在学校教育中,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享受集体的温暖和幸福;在学校管理中,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专门培训,组建模拟家庭、开展留守儿童活动站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消除内心的孤独、自卑的情绪,慰藉他们不完整的情感系统,弥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所造成的伤害。

2.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中情感社会化的策略

赫洛克认为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积极意义就是:带来稳定性,让内心充满欢乐,获得与人相处时的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孩子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学会理解和接纳别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中的敌意和攻击性,教师应鼓励采取主动接近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抵抗和反叛。因此,应充分重视同伴对填补父母角色缺失的座位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鼓励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群的性格,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促进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交往,让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微系统间的沟通,完善留守儿童的中系统

从大系统观着眼,家庭生态系统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而言,仅是一个微系统,但其功用却不可小视,不但要强调其内部各水平及水平间的交互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其他外部系统的相互联系,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家庭、学校与社区这三个重要且相互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能够凭借各自生态环境的优势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资源。

1.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众所周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作才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家庭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家长本身不健全或不健康人格心理、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学校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采取“家长和学生也获得教育”的战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合作。

2.实行“多维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儿童的品性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产物。因此,学校必须拓宽其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给予功能性补偿。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对青少年教育的合力,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可靠保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建构“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立体式教育管理网络,优化“生态型”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

3.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仅靠教育是完全不够的,整个社会需要达成共识,并积极配合,必须从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企业、社会等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多赢,抓住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个关节点,明确“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为补充,家庭为后援”的工作思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从生态系统观视域下去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国家的全力支持,家庭、学校、社区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应提高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作者:林婷婷 游毅文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立玲,杨英琪.生态系统发展观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5).

[2]高峰,汪玲.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家长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

[3]杨雄,苏萍.转型社会的中国青少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4]范小萍,汪国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体育锻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引言

由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中,有很多已婚且有子女的父亲或(和)母亲也在外出打工的队列中。而其未成年子女因长期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分离、仍留在当地生活学习的儿童被称作留守儿童。根据2015年6月18日在北京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全国17岁以下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他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特殊性,且规模非常庞大。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促进其发展,是我党打赢脱贫攻坚战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留守儿童发展进行研究有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有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敌对、偏执等问题症状,有的甚至实施暴力和一系列反社会的行为。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少年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意识及价值观上的指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呵护和抚育,所以他们很容易在思想观念、价值观上产生偏离,导致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中出现极端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导致的悲剧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2、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国家的一系列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政策的相继推出,关注心理健康这个主题已蔚然成风。由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悲剧性事件频繁发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很落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而大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也比较淡薄,有的老师有这方面的意识,但由于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时也困难重重。在当前形势下,针对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中小学,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们本课题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意图从体育锻炼入手,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融合路径。

三、通过体育锻炼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证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开始着眼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有研究己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肌纤维、心肺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功能,从而提升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体育锻炼也在改善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及行为失调,促进智力、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起到其他心理治疗方法达不到的效果。李俊钊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何种运动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女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Brawley在1979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白震等人开展了运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在日常的体育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把体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经过一年的实验,结果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自尊自信、意志品质、情绪稳定和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留守儿童的体育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体育课程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为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发力这是我们的主旨。

2、通过体育锻炼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大量研究都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农村中小学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情况下,我们要解决而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当中,让体育锻炼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现有师资下让他们成为保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排头兵。(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而产生的孤独、焦虑、迷茫、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由这些负性情绪导致的攻击、人际关系不良等一系列失调行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在注重身体健康体质塑造的基础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留守儿童的真实心理状况,提出具体切实的解决方案和改善方法。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体育锻炼这一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合理融入课堂教学中。具体干预方案如下:第一,利用体育锻炼疏导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调节人们的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上有显著成效,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师就可以通过加强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来转移和宣泄他们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让他们从自我封闭的消极情绪怪圈中走出去,让身心投入到更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身心和谐。比如针对焦虑这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传授一些简单有效的运动干预方式让学生体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延伸这种体育锻炼的方法改善心理焦虑现象。这种理念与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二,运用体育活动来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不良问题。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大多留守儿童普遍比较孤僻沉默,他们很难参加体育锻炼,难以向别人敞开心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自己编制的内心世界中,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基本社会技能。针对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从而体验到班级带来的归属感,进而改善同学间的关系。针对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的学生,可以在课外组织他们成立篮球队或羽毛球队等各种形式的体育团队,在体育锻炼加强的同时,增加一些日常训练和友谊比赛等相关活动,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提升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的社交沟通技巧,从而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难于与人相处的心理问题。第三,利用体育锻炼培养留守儿童坚定的意志。体育锻炼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才能坚持下去,而很多体育锻炼的项目,如游泳、马拉松、引体向上等运动项目在培养留守儿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方面有其独特的效果。体育教师有义务引导留守儿童把这种从体育运动项目中磨练出来的精神品质迁移到生活学习中去。体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介绍成功运动员的生活经历让同学们产生共情,通过体验运动员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品质,促进留守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3)实施促进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方法。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体育建设项目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项目的投资。农村学校和教师们应鼓励留守儿童学习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体育教师应定制符合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体育训练计划,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学校,应该引进有益于身心健康活动的体育设备,适时更新体育教学资源。在条件许可的状况下,丰富学生普遍喜爱的运动器材,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在体育锻炼中找回自信,增强意志,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4)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农村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体育锻炼能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提升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板报、广播、网络、竞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锻炼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门类的体育项目,深刻理解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涵;农村学校应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育人观,抓好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并且利用好体育课程这个阵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任何为了升学率抛弃体育运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总之,学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核心,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抓手,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探索如何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体育锻炼中去,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新角度、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亦菲.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中国皮书网,2015.7.

[2]罗静等.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3]刘霞等.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

[4]李俊钊.快走、慢跑及其组合运动对女大学生焦虑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5]白震,陈洪.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09-111.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疏导,造成了孤僻、厌学、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势在必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以自我为中心

处于心理健康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关爱以及引导时,不易养成责任意识,不懂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隔代老人比较溺爱孩子,在孩子提出要求时不管是否合理,都会尽量满足,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但内心又很脆弱,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便会乱发脾气,甚至误解他人的意思,产生暴力倾向。

(二)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缺乏丰富的课余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在课堂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再加上其自身的性格差异及心理缺陷,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困难。此外,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其情绪得不到宣泄,让孩子更不愿意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焦躁的性格特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三)厌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由于隔代抚养,孩子在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后不能及时解决,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减低、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感觉学业压力大,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由于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他们把精力放在了玩乐上,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孩子则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人群,学会抽烟、喝酒、打架,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不和谐,造成孤僻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教育疏导,父母只是在经济条件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了孩子出现浪费金钱的行为和自控能力差等现象[1]。此外由于家庭条件差,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孩子容易产生偏激、易暴躁的负面情绪。

(二)社会环境复杂,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社会良知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课余活动形式单一,一些农村普遍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民在闲暇时多是打牌,忽略了文化教育,而留守儿童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2]。由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使得一些庸俗的网络文化进入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节,产生自我封闭、情感认知与心理错位等问题。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疏导,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

目前,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很少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得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受心理问题长期压抑,使他们容易形成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产生。此外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所持观点不同,就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样不利于和学生之间交流,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是孩子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途径[3]。父母的引导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外出打工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最好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或是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照看孩子,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此外,经常和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家长还应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

(二)改善相关教育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一些农村的学校还秉承旧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就可以代替心理课程,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增强社会教育,完善社会关爱体系

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去,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积极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行动[4]。同时完善关爱体系、教师资源配置和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化社会环境、清理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谢兰,毛厌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实施途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16-3517

[2]陈君利.简析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21):292-292

[3]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较快,且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人们向城市集聚,这就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这都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极度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爱护,父母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席,更何谈其心理健康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随着教育事业日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下乡支教,为农村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意义

儿童时期属于心智发育与身体成长极为重要的阶段,因而儿童心理健康极为重要。一旦儿童的心理遭受自身因素或者是外界因素等的不良影响,就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失衡,出现阴暗面,严重时儿童的心理与性格等方面均会存在扭曲现象,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事业发生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创建人,若是出现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导致性格怪异、孤僻,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能够促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扭曲。留守儿童的成长缺乏亲子间的互动与交流,亲子间存在距离感。由于留守儿童想要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渴望特别明显,因此留守儿童往往比较多愁善感与敏感,这也就造成他们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自闭、抑郁等,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对父母不理解,怨恨父母,严重时甚至是仇恨父母,再加上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交流沟通较少,情感交流就更少了,长时间下去会增加留守儿童的生活困惑,极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敏感、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极易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大大增加社会负担。2.性格缺陷。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全面的照顾,而儿童时期对于父母照顾的渴望极为强烈,若是不能得到细心呵护的话,就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儿童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与性格深受周围亲近之人的影响,留守儿童得不到服务的关心与陪伴,也就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无法引导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与行为习惯,也就导致留守儿童极度缺乏主见和安全感。而整个家庭的老人在承担养育照顾留守儿童的责任,一味地给予溺爱,养成留守儿童的孤僻、自私的性格。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游戏获取留守儿童的信任,让游戏成为沟通交流的桥梁,以构建友谊,逐渐消除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再结合书法绘画展览、文艺表演等形式增加留守儿童自信心,从而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流能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QQ、微信等通讯方式的普及程度较高,老师能够利用上述工具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传输给其父母,让父母能够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并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沟通,让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逐渐消除父母缺位带来的不良影响。2.提高社会的重视度。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薄弱地位,因而整个社会需重视农村教育,以弥补农村教育中的不足,特别是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以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积极推行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政策,以求通过高素质、思想先进的大学生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阴影,解决心理问题。大学生在下乡支教的过程中,会选择多样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智力以及思想等的健康成长。3.政府保障。新农村建设与城市歧视消除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新农村建设可促使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以充分挖掘农村的潜力,这样就既能够保证父母赚钱,又能够让留守儿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城市不歧视农村儿童,并为其提供优惠,同时实施多种政策为外来人员的安家立业提供方便,以有利于留守儿童预期父母团聚。在户籍制度改革、返乡创业等方面,均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障,让留守儿童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农村家庭遇到的困难,一切为了留守儿童着想与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责所在,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不仅需要学校与家庭配合,而且还需要政府提供保障,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保障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强,朱国武,王江洋.新希望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J].辽宁教育,2017(8).

[2]陈曙,王京琼.体育参与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9).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上,与学业成绩相比,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一旦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得消极被动,甚至抵触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久而久之,就会逐渐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一些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的儿童,被冠以一个非常悲情的名字“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留守”,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孤独。无奈与孤独,势必就会让留守儿童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教师不关注初中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那么,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对初中学困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各种不利影响。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论述自身对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少一些理论,多一些案例

在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少一些理论说教,多一些典型案例。过多的理论说教,不仅不能够帮助初中留守儿童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还会让初中留守儿童在内心深处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教师借助于各种案例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升。案例的选择对于提升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必须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与其相关的案例;其次,必须要有趣味性,唯有初中留守儿童对案例产生了兴趣,案例的教育作用才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性格敏感内向是初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这一心理问题,笔者选取了一段微视频。这段微视频主要讲述了性格敏感内向的女孩小丽总是喜欢“对号入座”,看到同学在小声嘀咕,她就认为是在私下里议论自己;听到老师在批评某种不良行为,她就认为是老师在批评自己。视频的最后,向观众揭露了“真相”,即同学小声嘀咕的话题以及老师批评的对象等。事实上完全不是小丽想象的那样。此外,相对于“高大上”的理论说教而言,“接地气”的案例示范更加真实、更加具体、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评价

犯错误,原本是初中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就好比一棵小树的“旁逸斜出”,然而,部分教师却认为初中留守儿童犯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不可饶恕的。于是,这些教师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错误大加指责、严肃批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教师看来,这些留守儿童所犯的这些错误都是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中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如果教师经常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初中留守儿童的错误大加指责、严肃批评,那么,久而久之,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小小的“心结”。而如果这些“心结”不能够及时打开的话,最终,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实践证明,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各种错误,教师应该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评价。例如,对于一些存在严重消极情绪的初中留守儿童,教师应该通过切合实际的评价给予他们鼓励。从教师的鼓励评价中,初中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并由此而变得积极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评价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思考

面对初中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部分教师或多或少地会感到一些“无奈”,明令禁止的“雷池”,学生却反复的穿越;三番五次的“疏导”,学生却此未消、彼又涨地犯错……对此,教师应该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思考,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穿越“雷池”,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反复“试错”?这样的思考,能够让教师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根结;这样的思考,能够让教师切合实际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思考,能够让教师将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初中留守儿童为什么会出现消极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就会发现,这部分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消极情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自信心。对此,教师要通过抓住初中留守儿童身上的各种闪光点,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鼓励以此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克服消极情绪等。

参考文献:

[1]孙秀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7(30):56-56.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智障儿童因为本身身体存在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如果对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进行有效的疏导,最终势必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针对现在的智障儿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一、智障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智障儿童因为本身原因,其出现的不良适应行为的频率要远高于普通正常儿童,而且他们许多儿童不仅身体上可能承受着痛苦,更为重要的是心理上存在的痛苦,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而他们心理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一)身体上存在的缺陷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我们任何人都是如此。抑郁症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在现代的人们生活中,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和各种方面的压力,造成了许多人都可能出现抑郁症。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抑郁症,一般情况下比较轻微,容易进行调节。而一旦人们因为身体健康而产生的抑郁症是很难进行疏导和治疗的,最好的方法是将人身体上的疾病治疗好,这样他们就会瞬间心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种抑郁症被称为继发性抑郁症。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出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影响。而多数的智障儿童不仅是智力出现了先天性问题,而且身体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残疾,这就很容易造成这些儿童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健康成长。

(二)缺陷来自家庭方面的关爱

如果一个家庭中出现了智障儿童,可以说这是家庭的大灾难。因为许多家长无法面临这样一种现实,对智障的孩子不能做到正常的对待。家长在看到智障孩子时,经常会出现自卑、自责等心理状况。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家长要么就是拼命的工作,为这个孩子创造更多的财富好让其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好好地活下去。要么就把这样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进行抚养,很少会对这些孩子进行关心,使得这些孩子在长时间内无法得到父母的爱,严重的缺少了家庭所带来的那份温暖。还有一些家长,因为这种心理最终会恼羞成怒的状态,对这样的孩子经常是非打即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生活如同人间地狱一般。而更狠心的父母,很有可能就把这样的孩子丢弃。虽然父母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智障孩子的生存更值得让人同情,只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才能让这样的孩子健康的成长,使得他们本身就受伤的心理得到丝丝安慰,从而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二、智障儿童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中特殊的教育群体,社会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管理,保证孩子可以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下面对于可以采取的教育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

(一)智力训练

因为智障儿童本身智力就存在问题,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智力训练,不过这方面的教育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可以学到多少知识,而为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就像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些知识。比如,他们在学习中,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可以做到很好的矫正,使得他们独立生活、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提高。而在智力训练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人们的智力在不断提升,理智就会在不断的提升。这样一个人的情绪自控能力就会逐渐的提升。简单来说,如果是一个孩子,你有糖,不给他吃,他就会哭。而当他的心智得到成长之后,他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保证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保证取得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教学中,通过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情境模式,可以让他们体会更多的爱和快乐,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意义,而且因为这些孩子本身简单,所以在教育中只要教师充满爱和关心,这些孩子势必会得到更好的成长,心理也会受到爱与美的感染。

(二)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在对智障儿童教育时,学校和家庭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儿童的心理本身就较为脆弱,所以老师更应该对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很好的营造,使得这些孩子不是害怕或者敬畏老师,是喜欢老师,爱和老师玩闹在一起,在这样的情绪下,智障儿童的心理必定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心中的那份残缺也会因为这份爱得到弥补。在这样的学校中,孩子没有被歧视、没有出现特殊的对待,使得每个孩子都非常热爱这个集体,使得这些孩子产生一种归属感以及对老师的信服感。家庭也要对孩子做到正常的对待,使得他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得到慢慢的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心中的博爱和宽容甚至要比我们许多正常人还要广博、深远。品格也可能比我们高上很多。

(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中,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还需要社会可以对这些智障儿童做到正确的对待。我们不要对他们出现歧视的态度。在看待这些孩子时,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对于社会的公民来说,人们只要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通过这种社会氛围的营造,这些孩子势必会得到健康成长。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智障儿童的成长来说,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教育时,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手法让智障儿童可以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所以,首先需要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手艺和技术。另外,就是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素,这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他们需要可以很好地处理好生活中的压力、人际关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社会中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翔.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教育,2017(34):61.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7

一、建立档案,予以关爱

作为班主任,在开始带领学生的时候就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在缺乏父母的关爱下得到老师的关爱,用爱心抚慰孩子心灵的创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比如,我在刚开学的第一天,就给我们班的每个孩子发了一张家庭情况调查表,让他们带回去给家长,让家长如实填写情况,这样我就能够了解每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在平时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们打开心扉,愿意与人交流。

二、开展集体活动,增加情感互动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班主任,一定要特别关注班里的留守儿童,为了培养他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可以多开展集体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改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问题。同时,在集体活动开展中,能够促进班级的团结发展,提高留守儿童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增加他们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互动,以改善其心理问题。比如,我们班有一名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时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但是他很少与家人交流,在学校也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为此,作为班主任,既要鼓励其多与家人进行沟通,也要让他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笔者组织学生们开展了户外出游的活动,提高其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度,而且开展了集体表演活动,从而培养这名学生的集体意识,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注重心理

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多观察、多关心、多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应细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笔者在平时就比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通过学生们的日记或者周报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有学生心理变化比较大,就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心理辅导。面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会通过谈心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与学生成为朋友,慢慢地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告知学生的父母,让父母平时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用心关爱,促进健康

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关心,要多与其沟通谈心,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状态。如果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班主任的关心,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畏惧与紧张的心理,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不利于班主任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只有关爱学生,才能逐步获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产生依靠感,这样班主任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实施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五、寻找机会,多表扬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8

一、用爱心唤起外来儿童学习的兴致

(一)真诚相待,培养外来儿童的学习兴趣

外来儿童常常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总是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而流动,更是缺少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相比本地孩子来说,心灵更脆弱点,性格更内向些。我们发现,他们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欣赏,更渴望在班集体中表现自我,更期盼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所以,教师应该用真诚的心来善待这群孩子,创造机会,搭建舞台,善于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潜能,鼓舞他们的斗志。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他们的基础及思维方式组织教学,设疑解问,耐心引导,设计有梯度的作业,不断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让每一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外来儿童学会自我欣赏,激发学习动力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我觉得,作为老师,一定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创设一切机会去挖掘外来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学会重新审视自我,坚信“我能行”,利于消除自卑心理。记得班里有个调皮的外来男孩,作业几乎不做,更头疼的是他经常搞破坏。跟家长交流,也无可奈何,干脆让他一个人坐。后来在一次培训中,专家们的一句话让我深有启示:“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欣赏,可激发孩子无穷的潜力。”我突然意识到以前自己漏看了很多东西。以后我尝试用新的眼光去看他,发现了很多以前都没注意过的事:下课后,他总是抢着擦黑板;对同学很大方,不管是谁向他借学习用品,他都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们。有一次,一位同学腿摔伤了,他主动负起背他上厕所的责任等。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当着全班立即表扬了他,同学们也将赞赏的目光毫无保留地送给了他,他感觉自己拥有了存在感和成就感,也慢慢走上了正轨,爱上了学习。师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只要用爱心去对待那些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外来儿童,我们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可塑之材。

二、用活动架起外来儿童心灵的桥梁

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更利于外来儿童施展才华,增强沟通,缓解他们心中的顾虑。

(一)开展艺术节活动

只有在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校艺术节,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学们用精彩的表演、悦耳的歌声、美妙的舞蹈尽情表达健康快乐的心情,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举行体育竞赛活动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灵活的反应力。如:跳绳、踢毽比赛对学生进行意志和耐挫力训练,结合运动会和体育课向学生进行不怕苦怕累、不怕失败、锻炼意志的教育。外来儿童在体育方面表现出优势,在校体育队占大多数,每年跳绳、踢毽比赛中前几名大多是他们。

(三)丰富少先队活动

如快乐中队建设、小干部竞选、主题系列活动、主题班队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特别是“争做快乐天使”活动,通过争做健美小天使、运动小天使、文化传承小天使、微笑小天使、环保小天使、爱心小天使,使每一个外来儿童在参与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心态、自信自尊。

三、用亲情沟通彼此的心灵

因为外来儿童的家长都忙于生计,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极易造成情感缺失。孩子们都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关心。针对实际,我们特邀家长参加亲子教育活动,从而增进情感融合,促进健康成长。

(一)开展亲子互动游戏

亲子互动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游戏中,彼此互动,交流感情。我们设计多种多样的亲子游戏,如:风中劲草、警察抓小偷、问题接力等。游戏中,父母们总是那么尽情热情,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一家总是其乐融融。

(二)举办父母讲堂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利用家委会等机会,通过讲座和访谈等形式,让外来家长讲述自己的辛酸历程,让孩子们亲耳聆听父母的艰辛奔波,从而充分肯定父母为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并能努力自觉做最好的自己。

四、用友情建立良好的交往

(一)建立同学间良好的交往关系

开学初,各中队都要开展一次“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的主题中队活动,载歌载舞欢迎外来儿童加入班级大家庭。本地学生都要为流动儿童准备一精致的礼品,增进友谊的同时共享学习生活的快乐。另外,学校每年都组织两次“我把流动儿童请回家”活动,让本地学生自发地把流动儿童请到家里作客,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馨和爱的延续。

(二)成立班级爱心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