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知识范例

儿童护理知识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儿科护理;肢体语言;沟通

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不仅可以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也有利于护理人员实施个性化护理,在加快患者病情恢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但是在医院儿童诊室中由于幼儿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或无法进行清晰沟通),使得医护人员在实施护理与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在儿科护理实践中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可以采用肢体语言的形式来与幼儿进行沟通,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儿科护理实践中肢体语言沟通的运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同时留存有完整护理干预信息的110例患儿的护理信息进行整理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按照患儿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55)与观察组(n=55);其中,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0.2~3.5岁,平均年龄(1.35±0.20)岁,平均病程(5.31±1.05)d,平均BMI指数(22.31±1.12)kg/m2。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0.3~3.8岁,平均年龄(1.40±0.25)岁;平均病程(5.50±1.10)d,平均BMI指数(22.64±1.17)kg/m2;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儿科护理干预:根据主治医生诊断与开具的处方来对患儿进行用药指导,根据患儿病情特点与治疗需要实施饮食干预,向患儿家属宣讲日常护理方法与注意事项,对于疼痛感较强的患儿给予必要的镇痛干预,给予患儿基础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日常常规监护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肢体语言沟通模式:1)成立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小组。以自愿的方式组成专业的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本院资深护士组成并由护士长或从业3年以上的高水平护士担任组长;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小组主要负责制定与实施具体的护理干预计划并对护理的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同时,为提高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小组的实验开展能力,还对该小组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2)微笑护理,即护理人员必须面带适度微笑,从而给予患儿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与护理治疗配合度,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3)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其举止应该大方优雅,仪表整洁干净,肢体动作要轻、缓、温和,必须以较小的力度来执行,给患儿留下可爱可敬的印象。在面部表情方面,护理人员也要避免露出厌恶、紧张、恐慌以及害怕等情绪,以免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护理人员应该熟练运用手势、点头、微笑等动作创建良好的沟通氛围和节奏,让患儿及家属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治疗方法和流程,减少其恐惧心理。同时,各项肢体动作的执行不能过于急躁,而是应当缓慢开展以提高患儿的接受度。此外,给予患儿适当的实体抚摸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与护理人员的互动;在抚摸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护理人员必须保持洁净卫生以及肢体温度适中,尤其避免冬天寒冷时护理人员“冷手”抚摸患儿。4)眼神交流,即与患者进行一些眼神的交流,通过眼神向患儿传递一种鼓励、友好与支持的态度,从而提高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接纳度和后续配合度。

1.3评价指标

根据患儿接受护理的程度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其中,患儿接受护理的程度分为完全接受护理:患儿能够遵守护理人员的嘱咐,不排斥护理;部分接受护理:患儿可以接受护理人员大部分嘱咐,对护理人员存在稍微排斥;较为抵触护理:患儿遵守护理人员小部分嘱咐,并对护理多半排斥;十分抵触护理:患儿不能遵守护理人员嘱咐,并且完全排斥护理。护理接受率=(完全接受护理+部分接受护理)/各组患儿人数×100%。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信息,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统计选择各等级选项的患儿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接受护理的程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护理接受率为89.09%,对照组患儿护理接受率为69.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儿家属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达到96.36%,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8.18%,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肢体语言指的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姿态、身体动作等对信息进行适当的体态语言,其虽然不是真正的语言,但是也具有真实性和可视性。将肢体语言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弥补单独语言沟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儿科护理工作来讲,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理能力均较差,加上年龄较小,部分患儿并不能真实将自身需求和病情症状准确表达出来,有些患儿也不愿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导致其护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其比成人护理工作更加复杂,这也是儿科被称为“哑科”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护患沟通对提高护理效果以及患者(或其家属)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常规的沟通基础上引入肢体语言沟通成为弥补护患沟通不足的一种有效方式[2]。在儿科护理实践中上述新方案的提出虽然给加强护患沟通带来了新路径,但是,肢体语言沟通方案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为此结合本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对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可知,当采取传统的护患沟通模式时患儿与护理人员的沟通较少且患儿存在一定的恐惧与抵触情绪[3]。在实施肢体语言沟通后,患者的抵触情绪明显下降且更愿意配合护理人员的干预,为判断治疗护理效果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判断指标。此外由于患儿的配合度提升,使得患儿的疾病治疗周期缩短并由此提升了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而形式较为和谐的护患关系[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49例患儿完全接受或部分接受护理服务,护理接受率为89.09%,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达到96.36%,也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引入肢体语言沟通方式,能够提高患儿对护理的接受度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53-855.

[2]王小梅,陈芳,李莉.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03):379-380.

[3]王全.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运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5):47-49.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饮食;儿童;护理

0引言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病之一,近年来,过敏性紫癜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或Henoch-Schoulein综合征。该病发病的突出特点是发病急[1],病变主要使得皮肤、胃肠、肾脏、黏膜以及关节等部位的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和脆性增加,造成出血的症状发生,6-14岁儿童的发病率较高,过敏体质的儿童发病率较高。

1临床表现

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较急,最开始会出现在小腿双侧,踝关节附近,有一定几率出现荨麻疹,病情加重的时候,会在患儿的手臂、胸部和背部出现血点,严重时,有大片血性水泡和瘀斑出现。紫癜症状分辨的特征是出血点大小不一,呈紫红色,高于皮肤,按压时不会变色,1-2周后消退,可能反复发作或迁延发展至几周、几月不消退,且伴有关节疼痛的发生,有2/3左右患儿关节会发生红肿及疼痛,行动受限[2]。少数患儿在肚脐周围有疼痛发生,并伴有恶心,严重时出现便血、肠管套叠等症状。部分患儿严重时会发生关节腔积液,关节发生肿胀,肿胀消退后没有后遗症。约30%的患儿肾脏损伤,临床症状称为紫癜性肾炎,一般出现在病后2-4周,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以及管型尿。肾炎发病程度可轻可重,程度轻的可自行愈合,少数严重的会发展成肾功衰竭或者是尿毒症。

2发病原因

传统医学认为,过敏性紫癜病因以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气血瘀滞、久病气虚为主[3]。现代西医学认为,过敏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或病毒感染、胃肠道寄生虫、疫苗接种、蚊虫叮咬、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药物影响、外界环境、遗传等众多因素均可导致过敏性紫癜的发生[3-4]。可见,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是过敏性紫癜发展、反复的重要因素。因此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控制是治疗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腹型或混合型紫癜患儿,饮食控制对本病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3临床护理

详细观察皮肤紫癜出现部位、数量变化并做好记录。避免患儿反复搔抓皮疹,防止皮肤出血和感染。关节型患儿应观察疼痛及水肿情况,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位置,协助患儿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避免关节损伤,帮助患儿的日常生活。胃肠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便等症状,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绞痛、呕吐、血便等,伴有呕吐者应注意预防窒息。腹痛者禁止腹部热敷,以防肠出血。对腹痛严重便血量多者,做好止血、输血等抢救工作,记录血压、脉搏等。剧烈腹痛难以缓解、血便不止者,一旦发现有坏死、穿孔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手术。消化系统症状严重的患儿应卧床休息,限制饮食,给予无渣流食,出血量多时应暂禁食。紫癜性肾炎的患者应定时进行尿检查,注意记录尿量。有水肿的患儿局部皮肤防止长期受压,观察水肿的消退情况和体重的变化[5]。有高血压的患儿应定期测量血压,观察神志、瞳孔和有无头痛、呕吐、复视、意识改变、惊厥等高血压脑病的表现,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积极抢救。

4饮食控制

依据特殊变应原筛查结果以及既往经验,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机体处于高度致敏状态,肠壁水肿,易过敏食物或者原来不过敏的食物,在此阶段也可引起变态反应或刺激胃肠道粘膜,造成粘膜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便血、呕血,甚至肠套叠、肠穿孔等。因此,此期饮食控制必须严格[6]。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应常规避免食用海鲜、鸡蛋、奶类、鸡鸭牛羊肉等容易引起过敏的异型蛋白,蚕豆、菠萝等植物性食物以及特殊变应原筛查阳性的食物。可酌情食用瘦猪肉。一旦患者有过敏的食物,这种食物应终身被禁止食用,和此类食品接触过的乘放器皿也不能使用。建议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的食物,因为维生素C有保护血管的作用,而维生素K利于凝血和止血。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西红柿、苹果等,维生素K含量高的食物有菠菜、猪肝等。但是要反季节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呕血严重及便血者,要暂时停止进食,实施止血、补液等治疗,部分患儿或需要静脉营养以补充热量摄入。待呕血、便血消失后,再逐步进食量流食,慢慢过渡到正常软食。发病后3个月内忌辛辣,患儿有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忌食带刺的鱼、带骨头的鸡、肉等对胃肠道有机械性刺激的食物,防治刺伤口腔黏膜和牙龈,引起再次出血。食物应温凉,避免过热引起再出血。无便血、呕血等严重情况的非腹型紫癜患儿如果对小麦、大米、玉米等可耐受,可采用从最基本的食物淀粉类开始食用,以面食为主,配以稀粥、大米饭等,可适当加食少量蔬菜、本地水果以及豆腐等豆制品。尽量避免像荠菜之类的野菜以及韭菜、大蒜、葱、圆葱、香菜、姜之类的辛香之品。过敏性紫癜的患者最好不要进食未食用过的花蕾类蔬菜,相关报道说花粉也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肾性过敏性紫癜患儿如果蛋白尿>++时,除遵循一般饮食护理外,应另外给予一般肾脏病护理常规,水肿期低盐饮食,无水肿或水肿消退后给予低脂饮食。因成分不明确或较复杂,尽量避免各种饮料、零食等。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饮食种类,密切观察紫癜、腹痛情况,注意监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以及便潜血等。如有反复,则应停止添加,并及时随诊、复查。

5心理护理

由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饮食控制很严格,特别是腹型、肾型紫癜患儿,可进食的饭菜品种少、味道差,患儿食欲差,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厌食心态,应与患儿多交流、多沟通,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采用不同方式解除其恐惧、不信任、焦虑、压抑等不同精神、心理问题,鼓励患儿进食,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杜绝疾病急性期食用异种蛋白性食物,讲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及不严格执行饮食管理的后果,让患儿及家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饮食控制,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减轻患儿痛苦[7]。

6出院及稳定期饮食控制护理

患儿病情逐渐稳定后需注意休息,注意饮食。皮肤紫癜等症状消失2个月内不要接触海鲜、鸡鸭牛羊肉动物蛋白以及奶类、鸡蛋等,主要以素食为主,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可酌情食用瘦猪肉。应禁食葱、蒜、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地逐渐增加蔬菜品种,长期禁食某一食物不利于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可遵循由少至多、由单一至多种的原则,先少量添加一种蔬果,3日后病情无反复,无过敏反应,再添加另一种蔬果。如有病情反复,应停止食用,待病情稳定后再重新开始。此方法可以保证安全,尽量减少病情反复的发生,同时也能排查出过敏源[8]。如患儿对常规饮食中的小麦、玉米等过敏较重,可考虑替代或脱敏治疗。患者3个月内每1-2周查1次尿常规,3个月后每月查1次尿常规。慎用能诱发本病的食物、药物等。嘱患儿家长按医嘱用药,尤其是激素应按要求逐渐减量,还应告知患儿及家长本病多愈合良好,偶有病例复发的倾向,所以出院后定期复诊。

7结论

本院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后3个月内采取饮食控制和护理相结合的方法,明显加快过敏性紫癜症状消失,且降低症状复发率,因此临床上药物治疗同时应强调严格饮食护理。由于医学研究发展的局限性以及个人工作经验、理论水平的有限性,且患儿病情变化快,体征多变,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应用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尚需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彭江,陆红.系统细化的出院指导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31(5):34-35.

[2]白彦.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060-1062.

[3]岳丽,刘瑞娟,王赛.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197-198.

[4]张建荣.饮食控制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不耐受的影响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06):57-58.

[5]王霞.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饮食控制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1,24(06):1031-1032.

[6]张玉霞.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8):202.

[7]王青,陈桂青,姚翠红.139例儿童过敏性紫癜饮食控制的疗效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6):555-555.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3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4

目的研究实施保健护理系统管理方法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12月及2015年9—12月在本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36例。常规组实行一般管理,干预组实施早期保健护理。观察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组男童身高、女童身高、男童头围、女童头围、男童体重及女童体重分别为(76.01±1.49)、(75.51±1.48)、(45.71±0.89)、(45.01±0.81)cm、(9.81±0.55)、(9.02±0.36)kg,均低于干预组的(77.03±1.51)、(76.49±1.25)、(46.77±1.13)、(45.58±1.42)cm、(10.15±0.67)、(9.61±0.43)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评分分别为(71.81±1.32)、(72.18±1.31)、(80.03±1.51)、(76.12±2.02)、(80.81±2.10)分,均低于干预组的(90.90±3.41)、(93.90±3.35)、(94.81±2.92)、(90.63±4.34)、(93.71±4.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为幼儿提供早期全面保健护理,通过对不同阶段儿童进行智力及增加辅助运动训练,同时注意按照月龄调整饮食结构,及时添加辅食,为幼儿提供充足营养及培养幼儿对颜色、图案的辨识度,多与同龄儿童交流,可有效提高幼儿发育商评分。

关键词:

保健护理;生长;发育;影响

生长指人体各大器官、系统及身体形态发生改变;发育指人体组织、细胞及器官功能上日趋成熟[1]。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生长为发育提供基础,发育直接反映生长变化。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生长发育遵循一定规律,但依据个人进食情况、消化功能、遗传等因素影响,呈现一定个体差异[2]。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为其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幼儿的饮食应遵循平衡膳食原则,早期实施保健护理也非常必要。本文研究保健护理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9—12月及2015年9—12月于我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幼儿均为足月健康儿童;无先天性疾病;出生时未出现产伤[3]。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36例。常规组男28例,女8例;接受管理时月龄1~12个月,平均(4.3±1.2)个月;干预组男26例,女10例,接受管理时月龄1~10个月,平均(5.1±2.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采用一般护理指导,包括对儿童进行常规体检指导,再依据儿童体检结果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幼儿饮食添加原则等相关知识,告知儿童智力早教的重要性及其他成长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1.2.2干预组

实施早期保健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依据幼儿体检结果制定适宜护理保健措施,教会家属如何实施,告知父母幼儿在成长阶段中需要接受的疫苗种类及接种时间。(2)叮嘱家属为幼儿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包括高热量、蛋白质含量丰富、高纤维素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依据成长阶段不同可听取医生建议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适当增加辅食,及时补充钙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D。(3)注意细心关注幼儿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幼儿接触可能危险物。(4)每日对幼儿进行智力及运动训练,带领儿童做趣味游戏,多与同龄儿童进行交流,在不同月龄实施不同辅助训练指导。(5)为幼儿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父母相关生活行为及态度对其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父母应给幼儿树立榜样。(6)及早进行颜色、图案辨识等行为训练。(7)适时锻炼幼儿进行俯卧、抬腿、转头、手掌抓握能力训练及语言交流能力。(8)父母抽出一定时间陪伴幼儿,给予其爱与温暖,有意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行为意识。

1.3观察指标

护理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幼儿体重增长情况、头围、身高等情况。进行儿童发育商测定,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等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越高表明儿童发育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身高、体重及头围情况比较

常规组男童及女童身高、头围及体重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发育商情况比较

常规组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如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及幼儿健康等已经成为父母重点关注目标,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精心呵护,不仅要在饮食上给予支持,还要对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及运动指导,促进幼儿体格发育的同时注重对其神经及大脑发育的训练[4-5]。幼儿脑部及神经功能有较大发展空间,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早期智力锻炼可有效提高幼儿智力、学习及适应能力。幼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会受到营养支持、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其进行保健护理时应尤为注意[6]。研究表明,对幼儿早期实施保健护理系统管理措施,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可显著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帮助其体格发展,使幼儿机体各方面生长均符合正常值。但目前家属对儿童保健护理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正确认识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应向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告知其此项护理管理模式可帮助幼儿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更积极健康的发育成长,使其机体各方面功能、与人交往、语言、对环境适应性等各个方面均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7-8]。学者研究发现,对幼儿实施早期保健护理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提高幼儿发育商评分[9-10]。本文结果表明,常规组男童及女童身高、头围及体重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常规组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综上所述,为幼儿提供早期全面保健护理措施,通过对不同阶段儿童进行智力及辅助运动训练,注意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按照月龄适当添加辅食,为幼儿提供充足营养,有意识培养幼儿对颜色、图案的辨识度,多与同龄儿童交流,可有效提高幼儿发育商评分。

作者:王金燕 单位:汉中市3201医院儿保门诊

参考文献

[1]许小菊,严丽梅.早期儿童发展中保健护理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327.

[2]李慧,邱小容,麦梅东.保健护理措施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2):1739-1741.

[3]冉伶,吴霞飞,杨爱萍,等.关于成立儿童居家保健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96.

[4]羊小勇.保健护理系统管理下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情况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172-173.

[5]陈红香,刘艳萍.0~1岁门诊患儿父母对儿童保健知识及护理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2):209-211.

[6]姜玉娥,杨丽,谢春华,等.0~6岁住院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及需求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1):26-28.

[7]田慧,刘振寰,马美美.中医保健干预对脾虚体质儿童生长发育的效果评价[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46-50.

[8]张凤英,覃树勇,兰作平,等.4000名5岁以下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8):922-923.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5

1.1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儿科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精儿科护理人员必须要有一身过硬的穿刺技术,然而在护士实习阶段进行时间的机会又少,导致很多刚上岗的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精。如果多次穿刺失败,患儿家长会因为心疼孩子而直接引起患病儿童及家长们的不满意,甚至产生暴力冲突,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

1.1.2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不能因为忙碌而简化操作规程、无菌操作不到位、三查七对不严格恪守等,否则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及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时候,查对不严格,用药剂量交接不准确等工作问题也极大地影响患儿的治疗。

1.1.3儿科护理人员叮嘱不到位儿科护理人员医嘱不到位,患病儿童及其家长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也是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4一部分儿科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年轻的护士缺乏经验也是患儿治疗时的隐患。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性,护士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观察患儿的变化并通知医师或家长。但是年轻的护士缺乏经验,不能及时的观察出病情的变化,在应急方面也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照顾患儿,从而影响患儿的治疗。

1.1.5儿科护理人员的态度不好护理人员的态度不好也会引起护患争执,从而影响患儿的治疗。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每天要面对很多形形色色的患者和哭闹的孩子,有些负面情绪也是在所难免的。当面对家长不断地问相似的问题时,会出现态度很差的情况,导致家长的不满。还有部分护理人员不满工资待遇等,带着情绪工作,对儿童患者较凶,导致不必要的争执。

1.1.6输液中护理人员巡视不够,发生意外时处理不及时输液环节较为繁琐,从执行医嘱、转抄输液单、领取药品、摆药、配药、核对、输液、更换液体到拔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可能造成出错。如果输液过程中发生渗漏,输液穿刺部位发生肿胀,药物漏出血管外未及时发现,引起局部疼痛,组织坏死,严重者致残。除此之外,输液时患病儿童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输入的药液制剂不纯或患者对输注的药物过敏,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1.2医院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患病儿童自身贪玩又没有无自我保护能力,家长的安全意识较差及看护不周导致患儿受伤。例如,床栏的空隙太大,个别床无床栏、床栏损坏、固定不牢等都可能会使患儿有从床上掉下来的危险。其次,楼内没有为儿童设置的安全标识或安全标识不够明显,容易使顽皮的患病儿童发生跌倒等危险。除此之外,病房内患病儿童较多且他们的家属多,屋内空气质量差,微生物种类繁多。患冰儿童本身抵抗力较差,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因此,病房内要保持通风,按规定消毒屋内的器械等,医护人员也要经常洗手消毒衣物,避免患儿发生获得性感染。

1.3护士的人数较少

儿科的工作量和难度都较大,患儿家长要求却高,然而护理人员的数量有限,导致照顾不周全;很多护士为尽快完成工作,简化护理程序,导致护理质量不佳;护士无暇巡视病房,无法对患病儿童的医疗情况进行及时的观察等人力缺乏导致一系类的护患纠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病儿童的治疗效果。

1.4收费较贵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各项收费都有所提高。很多家境平常的家长有诸多的抱怨和不满,更导致穷人家的孩子看不起病或病情治疗延误等情况,严重影响着患病儿童的治疗。

1.5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患病儿童特别是急诊住院的儿童的入院时间、体温、心率等必须进行及时记录,不可以因为情况紧急而补写,失去其真实性。特别是抢救无效时,这些都会引起医疗纠纷。其次,患病儿童的护理过程中,执行医嘱时忘记签名由他人代签或者随意填写执行时间等。都会是患病儿童治疗过程的不安全因素。

2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与患病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

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及外在表现,让患病儿童及其家属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消除他们的担心和顾虑,为今后的护患交流打好基础。护理人员也要时刻保持热情,积极主动为患病儿童服务,使患病儿童更加容易接受并配合治疗。遇到家长的疑问要耐心,沉稳的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

2.2加强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对儿科的护理人员的面试要更加严格,避免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在职的护士要多进行培训,并定期对其操作水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进行考核。护士应该多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营养学等课程,以便可以更好地护理儿童患者,还能拉近与患病儿童家长的距离。护理人员不可以带着情绪上班工作,对患儿及其家长要热情耐心,懂得随时换位思考,多理解并有效的解决问题,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热心服务,用关爱和温暖使患者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辅助医药治疗。对进步大且经常受到家长好评的护理人员合理进行鼓励和嘉奖,鼓励其工作积极性,并树立榜样。

2.3合理分配护理人员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需要有爱心、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技巧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所以分组的时候,要将资历深厚且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与新上岗的年轻的护理人员合理分配,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处理问题,使一切服务更加有利于患病儿童的治疗。其次,在中午或夜间患病儿童较多时,应该多分配人员,保证输液时有巡回观察的护理人员,使患病儿童的输液安全得意保证。

2.4改善医院的安全设施

患病儿童及其家长入院后,要向家长交代病房内的安全设施,做好入院宣教;对病房及走廊内的潜在危险设施进行定期检查,防止意外的发生;病床要加护栏,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要有不同大小空隙的床栏;保持床单、病区的整洁,地面应防滑,插座等危险设施应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医院应该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堂设施,避免患病儿童吃到医院门口小摊儿上不干净的食物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医院内部应该有草坪、树木、小花园等设施,美好的环境可以使患病儿童心情舒畅,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除此之外,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并定期进行消毒,防止微生物过量,影响患病儿童的康复。医院的基础设施也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获得性感染。

2.5合理收费

医院要根据国家及当地物价局收费标准,制定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如果需要较贵的检查或药物,应该与家长商量和解释,取得家长的认同,避免没必要的矛盾和争执。收费不透明不合理,这也是医疗纠纷的激惹因素。

2.6护理人员要树立法制观念

护理人员要谨慎地为患病儿童及其家长保密,不能侵犯他人隐私权。临床护理记录要认真填写,不能漏记或错记,否则出现误诊误治等情况,引起医疗纠纷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发现医嘱或者输液药方有明显的错误,必须及时与医师联系,否则发生医疗事故时将与医师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2.7规范书写护理文书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儿科;护理工作;对策

由于药物特点、缺乏医疗合作、自我控制和保护能力差、年龄小等原因,儿童相关冲突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占很大比例。护理纠纷不仅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而且严重阻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风险,如烧伤和用药错误时,患有严重的焦虑症等不良症状。在采取儿童学习等预防措施后,分析总结临床护理风险因素的经验教训,以此经验教训,尽可能的防止由于医护人员及患者之间发生冲突,带来的严重损坏,获取更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是临床护理的紧迫任务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这项研究中,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学的200名儿童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分别的将这200名儿童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归入观察组及对照组中,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1,患者年龄最小为一个月,最大为11岁,包括幼儿在内的平均年龄为(5.34±1.32)岁。观察组有肺炎患儿43例,感冒患儿66例,腹泻患儿31例,18例患儿所患病症为其余症状;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42:57,年龄最小为三个月,最大为10岁,平均年龄为(4.51±3.15)岁。儿童的症状通常具有代表性,没有影响该研究的因素。同时,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两组患儿,无论是性别、年龄还是表现出来的病症数据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1.2风险因素

根据儿科临床护理的经验,儿科临床护理的相关危险因素可分为四类:(1)护理类。如常进行临床诊断,但是由于医护人员本身错误。导致应用的药物出错或是血液及送检的样本出现错误等。(2)服务质量类。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不当行为和无能。(3)护理记录类型。主要表现为没有准确进行护理记录,或是记录的内容不完整不准确。(4)类型。如有渗漏、血液反应、烧伤、病床等。

1.3注意事项

由于孩子年龄小,疾病症状没有得到适当的表达,由由于儿童不具备有发育较为成熟的身体状况或是儿童的发育较为迟缓,具备较为低下的免疫力,而导致疾病症状由于没有及时治疗,逐步加重。因此,在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病人的生命体征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其身体健康,护理人员必须密切关注这一变化,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要求病人进行身体检查,避免事故的发生。建议家属监控病人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照顾孩子时,要注意摔倒或卧床休息等意外情况。护理人员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在治疗期间照顾有需要的儿童或家庭成员,以避免意外风险。在服药过程中,患者可以避免用药失误、漏药或误用,并根据患者体重和用药说明书进行检查。

2讨论

相比之前,如今儿童具备有更高的疾病发病率,对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及不断成长有不良影响。儿科疾病的治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并发症的增加,即使是重症病例,也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托儿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事故风险,加快患者康复。护理工作相对复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定期培养护理人员的医护水平及专业技能,使护理人员在学习及培训中,具备更高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心理,同时还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加强儿科护理的实时管理,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控,降低事故风险,有效降低事故风险,避免医患之间的进一步冲突,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以确保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1重视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之所以出现护理纠纷,是由于护理人员本身的技能问题。护理风险的普遍性取决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面对问题是采取的分析及解决措施的能力、智力等多种因素。护理人员采取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将提高儿童安全,并大大降低护理风险。由于不同护理人员本身的工作职能及学历不尽相同,因此,护理人员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的工作能力及职业水平,这也是其中一种有效途径。应用多种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儿童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各不相同。因此,医院各科室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专业技能,防止被护理的风险。

2.2建立完善的医院护理管理体系

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儿童儿科检查等育儿风险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使护理程序更为完善,同时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具备更高责任感,通过完善转诊制度,在托儿程序及制度上得以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减少托儿差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原有护理程序体系的基础上,对该体系进行改进和更新,发现和解决在及时送医、调任、科学规划、建立风险管理监督小组、监督护理人员工作和定期评估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3提高对可以药品的认识

在对疑似药品进行检查询问前,对其进行详细检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受影响儿童用药安全。通过要求护理工作中的人员定期参与到学习培训中去,并且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本身的技能水平。此外,还需要建立起较严格的考核体系,要求技术考核同最终年终奖成就挂钩,使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工作积极性。为做好护理工作,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更为丰富的法律知识,并具备更高法律意识,通过学习护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护理管理、事故医疗制度等,以提高护理效果,避免出现突发事件。

2.4改善护理

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更为合理,尽可能的拨出更多的人进入到儿童保育工作中,依据所招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特点、学历及理论水平之间的差异,选取护理人员生活学习之外的工作时间,尽可能满足护士需求。重点应放在提高保育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加护士参与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了解儿童的疾病知识、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等。综上所述,如果不读雅黑的错误,应该及时有效地针对小儿护理风险的共同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使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具备更高基本素质,同时在患者及护理人员之间还需要经常进行沟通及交流,由拉近患者及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进行中具有高度责任感,优化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尽可能减少医患纠纷的产生,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被广泛使用的。

参考文献

[1]赵阳.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286+306.

[2]应洁秋,邢颖,雷雨广.浅析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7(07):72-73.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7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儿童150例(186眼)。入组标准:矫正视力小于0.9;经相关检查,排除眼部各种器质性病变;患儿无重大躯体性疾病,无精神障碍,无沟能障碍。将15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1.6)岁;弱视情况:轻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患儿58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1眼,斜视性患儿12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对照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1.6)岁;弱视情况:轻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性患儿60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0眼,斜视性患儿13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2组弱视儿童在年龄、性别比、弱视病情、疾病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与护理方案

2组均采取常规弱视治疗方案:(1)配戴眼镜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2)依照儿童弱视眼的具体病情行不同的遮盖手法及时间;(3)精细化操作;(4)其他治疗方法,如眼后像治疗、视频强化目力治疗等。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健康宣教,即向小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案内容、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时嘱咐家长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复诊;研究组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护理经验以及儿童、家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制定。

1.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

(1)组建弱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护理组,成员为1位主治眼科医生与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对研究组每位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记录归档,每次患儿的就诊检查结果、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均记录在此档案中。(2)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对于情绪上有焦虑的家长、儿童要重点心理护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向家长及儿童讲述弱视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疗的意义、手段等,特别要强调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组织1次弱视儿童家长课堂,由眼科主任有计划的知识讲解,并解答患儿家长在治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困难较大的家长可进行单独指导。同时,鼓励弱视儿童家长之间相互交换督导经验,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完成治疗项目。(4)在每次复诊时,让患儿看有关弱视的知识视频,时间为20min,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以促进儿童顺从治疗。同时采用儿童化语言方式向儿童讲一些眼睛不好所带来的烦恼与不便,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可用小奖品来予以鼓舞。(5)向家长强调按时带领患儿来院复诊,告诉家长定时复诊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不规范治疗。(6)对家长进行儿童膳食指导,鼓励家长多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如鱼类、虾类、奶类等),多提供富含维生素A、维生C及钙的蔬果,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各种营养的吸收。

1.4评估方法与指

1.4.1依从性评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问答表,对入组的150例弱视儿童及家长进行依从性调查。儿童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眼镜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医生要求进行遮盖、训练等,是否培养了科学的用眼习惯,是否了解眼睛发生疾病,等。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监督、帮助、鼓励完成各项治疗项目,是否按时带领儿童来院复诊,是否主动与眼科医师沟通、交流,是否了解关于弱视的知识、危害、治疗注意事项等。依从性调查问答表调查时间为患儿治疗满两年时,由固定的专业调查医护人员向家长进行调查、解释及问答,问题结果分为“是”与“否”,答完后当场收回。入组的150例患儿家长者进行了调查,有效率100%。

1.4.2疗效评估:患儿在治疗满2年后,根据弱视治疗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治愈,患儿视力水平持续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9或以上;有效,视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无变化,甚至视觉功能发生减退。总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这三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始终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眼睛有疾病这两个方面中,研究组依从性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2组弱视儿童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42,P<0.01)。

3讨论

3.1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的治疗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规范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无法按要求进行治疗或听从家人的督导,有的甚至会出现反抗治疗,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功能的改善。常规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规范以及太笼统而不适合弱视儿童健康教育。本组研究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对以后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3.2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治疗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治疗效果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自觉的、长期的执行治疗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督促、鼓励患儿,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疗,因此,家长良好的依从行为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让弱视儿童家长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弱视治疗,同时加强家长对弱视的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家长以正确的方法来督导孩子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充分说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弱视儿童家长治疗依从性较大的帮助。

3.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

在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下,家长与儿童都能深刻的认识到疾病的危害,都能从健康教育中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弱视知识,无形中提高了家长与儿童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也提高了家长对弱视治疗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由于常规眼科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笼统,效果并不理想。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4结语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8

关键词:家庭护理管理计划;常规护理;儿童哮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14岁,平均(6.81±1.76)岁;观察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2~14岁,平均(6.85±1.80)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家庭护理管理计划:①制定家庭护理管理计划方案。在开展家庭护理管理计划时,根据儿童哮喘的发作原因、致病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编制家庭护理手册,内有哮喘识别与诊断、致病原因、发作处理、用药指导及急性发作特征,对每个家庭实施健康宣教及集体讲座,每次讲解30min,按照每个家庭对管理计划的理解程度按照计划实施护理。②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需做好家属及小儿的心理护理,建立哮喘沟通交流平台,使患儿和家属能互相认识,互相沟通交流、互相理解;告知家长要营造舒适、轻松的家庭氛围。③家庭生活护理。针对哮喘患儿生活环境,家长需时刻注意。室内定时开窗换气,温湿度适宜;室内不要饲养宠物及购买带毛的玩具,衣物选择纯棉,被褥每周晾晒,每次2h。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去往公共场所,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平时进行抗寒训练,用冷水洗手洗脸,适宜快走、慢跑,增强机体抵抗力。患儿饮食方面,家长需密切注意,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忌肥甘油腻、咸、甜、冷、硬等刺激食物。④强化干预。医护人员需通过建立QQ号、微信号、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使每个家庭在线上可随时交流及反馈。每次复诊核查小儿治疗方案,对家长及患儿集中教育,评估小儿家庭环境、饮食习惯、日常生活、自我管理、用药方法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儿调查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及急诊就医次数;②评价患儿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包括哮喘发作原因、用药措施、发作处理、饮食方案,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健康知识掌握越全面[1]。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研究数据。计量数据行t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91.56±6.58)分,对照组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72.93±8.64)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0.849,P=0.000)。

2.2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调查跟踪6个月,观察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急诊就医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讨论

家庭护理管理计划是以家庭为护理管理中心,根据小儿及家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反应情况,制定完善的家庭护理管理,使医院和家庭能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的同伴关系,使小儿在家庭中即能了解到哮喘发病知识,规范自我行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进而能减少哮喘的发作[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急诊就医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家庭护理管理计划的展开,积极督促患儿、家长能主动参与到疾病护理工作中,对哮喘予以长期管理,规范自我行为,家长可根据哮喘急性发作情况,以此能准确鉴别哮喘发作情况,并能加强哮喘的管理,以此减少了小儿哮喘发作次数及就医次数。此外通过家庭护理管理计划,帮助家长及小儿能准确了解哮喘发作知识、用药指导,使家长能准确判断哮喘发作情况,并能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而可提高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家庭护理管理计划的展开,使家长能了解哮喘相关知识,利于疾病控制及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护理管理计划在儿童哮喘中具显著应用效果,可减少患儿急诊就医次数及哮喘发作次数,提高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程度,临床价值高,值得进一步肯定并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银青梅等.家庭护理干预对儿童哮喘疗效及家长焦虑心理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5,17(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