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特色实践策略

学校德育特色实践策略

摘要: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乡土文化,学校可以借助地方文化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化发展。基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学校德育特色实践策略包括: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

关键词:

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德育;道德认知;道德生活;道德情感;道德追求

乡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积累下来的道德观念、文化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生活性、情感性、乡土性等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与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相融相生。乡土文化资源既承载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且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是学校德育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理想资源,也是促成学校德育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一、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具体而言,乡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人物典故、道德情感故事、地方风俗习惯、文化实物、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些地方文化资源的形成实际上是当地民众道德规范、性格习惯等深层文化特质的外在体现,无论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还是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都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蕴含着当地民众特有的道德认知〔1〕。例如,人物典故大多讲述一些地方历史名人或者是地方传说中人物的一些具体事迹,由于这些典故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相关典故往往具有明显的是非观念及道德意识等。如豫剧《小仓娃》的故事就蕴含着强烈的兄弟和睦、公平等道德观念。另外,从地方风俗习惯来说,各种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流传实际上是由于此种行为与当地民众道德价值观念一致,这些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民众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载体。生产方式和文化实物也是如此,都是民众道德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蕴含着当地民众特有的道德认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更多地是理论认知。因此,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有生活气息的当地特有乡土文化资源的道德认知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相关道德理论资源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加深学生对已有德育知识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和生活性特点,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具体到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资源。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差异,每个阶段强调的德育内容不同,面对众多地方文化资源,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德育资源系列,把零散的地方文化资源基于道德视角梳理成有效的德育资源。第二,把地方文化资源设计为德育课程的一部分。当前,学校德育都是按照课程设计来进行的,什么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什么时间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提纲模式,这就使得地方文化资源要进入德育课堂中,要把相关地方文化资源和其他德育资源一起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中,根据德育课程需要,把相关文化资源和德育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能从地方文化资源找到相关理论的例证,加深学生对道德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团结、拼搏等理念时,可以与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的建筑关联在一起,以红旗渠建造的不易和最终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念的理解。第三,选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资源多种多样,要使相关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利用方式。常见的方式有图片感知、故事讲解、风俗思辨、生活提炼、活动体验等,关于红旗渠等文化实物方面的文化资源,则可以直接选择视频剪辑和现场参观的方式进行。

二、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

学校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选择一种道德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各种关系中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角色,并能按照相应的道德规则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人和社会的关系。要达成教育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理念规范学习;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道德实践加强学生的道德生活体验,使学生对相关道德理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乡土文化资源实际是乡土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其中,包含着民众在道德方面的选择和度量,也包含着道德生活的感悟和启示,同时也蕴含着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如大多数地方都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作为地方道德水平较高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乡土文化资源实际上包含着学生道德生活的模板或准则,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生活体验。以乡土文化中的地方风俗习惯为例,很多地方风俗习惯实际上本身就是地方道德观念的一种取向,相关道德观念也正是依照这种方式得以代代传递。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民众就用自己的特殊风俗习惯把民族道德观念蕴含在其中,在儿童习得相关风俗习惯时,自然也就传承了其中的道德规范。如朝鲜族以尊老敬客、互助礼让、孝敬老人作为该民族主要的风俗习惯,因此,在朝鲜民族地区,该地区民众在待客时,往往会给老人和宾客单独设桌,年轻人不能在长辈面前饮酒、吸烟,实在无法回避时,需要背席而饮。与地方生活风俗习惯一样,其他生活方式、文化实物等地方文化资源也都能给学生在道德思想方面以指引。因此,可以把地方乡土文化引入到学校德育中,通过地方文化资源中的道德镜像呈现,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生活体验,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德指向,并对其中的道德选择形成自己的体会。在实践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由学生根据德育课堂需要搜集地方文化中有关道德的文化资源。学生所能够利用的条件或资源有差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身边的蕴含着道德思想的地方文化,学生在自己探寻的过程中,能够有机会实践或者更为充分地了解乡土文化资源。有的学生家乡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道德事例;有的学生常去常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借此了解当地士绅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规范,等等。学生对身边文化资源进行探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道德规范社会应用的深入体验。第二,学生通过实践或者思辨的方式对其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进行体验。由于地方文化资源形式不同,有的文化资源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如餐桌礼仪,有的特色文化形式学生可能并不能实际接触到,如各种名人故居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便利的方式去实践或思辨某种文化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能够对相关习俗文化进行亲身实践或者深入思考。第三,让学生对特定地方文化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总结评价,并对其中的道德倾向和道德选择进行思考和总结。例如,景德镇地区学生可以体味当地陶瓷文化中的匠人精神,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深入思考自然会获得丰富的深刻的道德体验〔2〕。第四,让学生回到地方文化习俗中感受实践之前总结的道德理念。为了使学生在实践和深入思考中获得的体验能够得到强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再以各自适合的方式去实践各种道德思想,让学生在重温道德体验的同时,也能对各种道德选择之后的人际关系或生活心态形成较为生动的体验。

三、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社会道德规范中,对于某种角色的道德定位以及相关关系的道德原则,不仅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条件,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基础。例如,父慈子爱便是基于直接的血缘情感,而尊老爱幼也是源于对长辈的敬重和对晚辈的关爱。相关道德规范只有和道德情感一致,才能成为大众认可的道德规范,而个体也会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他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道德意识等密切相关,道德情感对于个体的道德品质构成具有评价、条件和信号等作用,个人一旦对某种义务和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影响其道德选择,而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也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而乡土文化资源中往往具有鲜明的道德选择,这些道德选择表明了当地民众的道德倾向。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以及在花洲书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具有明显的道德倾向,这些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都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教师也可借助各种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对于乡土文化资源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作用发挥,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第一,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特点。由于受年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通过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发展,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酌情分析其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二,选择合适的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有丰富的内涵,形式多样,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就需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有选择地开发利用,特别是一些名人典故、道德情感故事以及地方风俗习惯等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例如,选择关于安徽桐城西南的六尺巷来源的典故,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现实和历史典故中的道德反差,对于学生有关礼让方面的认识和情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第三,分析乡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情感。无论是地方人物典故还是特色风俗习惯,其对道德价值观念的诠释往往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蕴含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例如,程门立雪的故事可以从尊师的角度进行教育,也可以从主人公好学不倦的精神方面进行教育。从德育教学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分析其中的道德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情感方面的引导作用更加清晰。第四,以合适的方法使相关文化资源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出来。一般来说,促进道德情感发展的方法主要有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对于相关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根据资源情况合理利用。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陶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相关事情进行还原,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例如,多数地区都有地方特色剧种,这些地方文艺形式所演绎的剧目或故事大多是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剧目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其中的道德生活,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对于是非黑白、对于家国荣耻形成清晰的情感倾向〔3〕。

四、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

乡土文化资源是在一定道德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因此,各种地方文化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反映了当地人的道德情感,也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这在各种地方文化资源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安阳市岳飞庙里的秦桧雕像,反映了当地人惩恶扶善的道德心理以及对岳飞爱国行为的肯定和赞誉,隐含了当地人在这方面的道德理想和追求。从根本上来说,各种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在实践或展示当地道德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长时期的积累演化中,原本隐含着道德行为的习惯、事件和传说在向文化积淀的转变中最终成为民众对于崇高道德境界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些文化资源中大多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理想和追求。道德理想和追求决定了个体道德标准的高低,也关系着个体未来的道德生活选择。因此,在学校德育教学中,可以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首先,可以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隐含在各种文化形式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发掘其中的道德理想。例如,对于程门立雪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游酢、杨时的立雪行为中隐含的尊师、好学等道德规范发掘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中的道德追求,即人们对两人立雪行为的赞誉表明了大众的尊师重教思想及师生关系有序的认可。通过对地方典故、风俗习惯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学生透过文化现象表面准确把握当地文化资源中的道德追求。其次,探讨乡土文化资源中道德追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每个时期的民众对于道德都有不同的标准,对于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进行认知,分析其中的进步性,探讨其中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岳飞的事迹,一方面,要肯定其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对于其对封建政权的无条件服从还需要进行思考。通过辩证讨论,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地方文化资源中进步的道德追求。再次,引导学生把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和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对接。现代社会具有独特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追求,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德育教学中,其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学生建构现代道德标准,形成现代道德追求。因此,在地方文化的道德分析中,还需要和现代社会道德追求进行对接。例如,君子之道在当下仍是社会各方面崇尚的自我道德修养追求,但是现代的君子之道必然和封建社会的君子之道有差别,要在德育教学中在古代君子道德追求上形成新的内涵,使学生从古人的道德修养转向现代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最后,立足文化典故中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对现实的积极意义,鼓励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地方文化资源蕴含着过去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是现代社会道德理想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的道德反思中建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追求,使其自觉追求现想人格,使其能够自觉投入到现代社会的和谐社会关系建构中。

参考文献:

〔1〕王高贺.高校德育运用地域文化资源探讨〔J〕.教育评论,2014,(11):78-80.

〔2〕程艳,徐海斌.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之中———以景德镇地区陶瓷文化教育为例〔J〕.教育探索,2011,(11):113-114.

〔3〕杨涛,曾长秋.地方文化资源与体验式德育教育结合的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236-238.

作者:宋建申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