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创新实践探索

中职德育创新实践探索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需求,借助互联网,融合德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打通企业、学校、家庭的德育教育通道,整合教学、德育、评价平台的基础数据,共用基础数据库,实现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德育教育,采取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中华优秀美德、思想品德育、治制观念、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城市人文等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德育;创新实践

“互联网+”带领各行各业迅猛发展,人才的竞争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竞争。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路径,不仅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更受本身素养的影响,面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困境,本文从现状分析、概念界定、成因分析、对策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职学校德育现状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互联网+”模式给教育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要跟上这种变化,应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方面,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联网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扩散应用的过程,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提升教育的创新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职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中职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思修品德和法律法规等教育,为学生提供精神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工作。

三、中职学校德育的困境和成因

1.中职学校德育课程重视度不够。中职学校学生对影响自身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特别重视,对于培养人的理念、端正人生态度的德育课边缘化,德育课成为学生的放松课;德育课的任课老师由非科班出身的其他老师兼职,德育教师的选用没有专业的标准。[1]2.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形式简单和内容陈旧。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形式,使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手段,照本宣科,重说教轻实践,信息化、互联网等教学形式缺乏;中职学校德育教材的使用在现实教学中,忽视学生是主体,一味强调教师主导,案例过于典型,与生活实际相去甚远。3.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中职学生入职企业,企业不仅关注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家庭德育教育缺失,有些父母对子女没有把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等言传身教给孩子,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未形成。

四、中职学校德育的对策和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将德育工作以联动协作、丰富多样、创新实践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满足学生个人成长、企业需求、家长满意的需要。

(一)线上线下联动德育机制

中职学校的德育机制创新在于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整合学校教学、德育、评价三大平台,统一基础数据库,解决数据孤岛,实现校内外联动,协同德育教育工作。

1.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校内外的渠道,实现联动协同

搭建学校与企业工作平台,校企联动协同,贯通德育桥梁。学校是学生的培养基地,企业是学生的对口归宿,实现学生学业、就业无缝对接。学校引进“定单班”,将企业文化运用于学生德育教育中,做到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教室与车间两种学习环境,教师与师傅两种教学方式等互通;学校设立“招聘点”,定期组织召开校园招聘会,组织优秀企业进入学校,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校定期召开“宣讲会”,邀请优秀企业精英进校演讲,介绍其亲身实践经历,从而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学校组建专业“专家团队”,通过企业、学校的专家,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人员编写校企所需教材,遵循学习与迁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组建学校与家庭沟通平台,家校联动协同,融通思想意识。家庭是学生的个体教育,学校是学生的集体教育。学校组建“家校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业成绩、企业实习效果等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特别是对于封闭式管理的中职学校,尤其重要;班主任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班主任充当学生在校期间的临时父母,学生家长除了物质方面给予学生基本的生活保障外,还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孩子以帮助,特别是周末不能回家的学生,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我们学生的衣食住行,给予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指导,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思想道德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好家校沟通,避免了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教育中纠结和煎熬。

2.打通数据孤岛,统一基础的数据库,实现校内协同

融通教学、德育、评价平台,教育教学共用基础数据库。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整合学校教学、德育、评价三个平台,共用一个学生信息数据,有效实现“二联动”:学保科与教务科联动,任课老师与班主任联动,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运用巧妙而机制的方法锻炼学生自我规范能力,强化道德意志;抓住醒悟的关键时机,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重视劳动教育。走进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现线上与线下德育教育联动。德育教育方法要体现用户的思维,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定制德育内容。为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学生德育课堂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完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自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人人都有话语权,互联网匿名性、平等性、共享性给师生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线下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德育教育。

(二)丰富多样德育内容

学校的德育课内容是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德育课程创新,要根据时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中职学校的身心特点,在借鉴好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更新德育内容,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德育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行为规范、学生成长等方面,德育内容存在形式有微课、视频、公众号、案例、书籍等,借助于教学平台、微信、QQ群等信息化手段,传播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冯倩.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学研究[D].陕西: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17.

[2]黄素梅.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探索[D].广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3]欧平.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基本特征与生成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60-61.

作者:黄福林 单位:重庆市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