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教学范例

初中心理教学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1

关键词:心理干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团体心理辅导;正强化;积极心理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青少年期的学生在心理上经历着同一性的发展任务,他们的中心任务是:“我到底是谁?”在对京、豫、渝、浙、新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1]。

1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1自身原因

(1)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没掌握或学习基础差、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学习困难等相关问题;(2)由于缺乏主见或有主见但缺乏实践、自卑而产生的自我意识问题;(3)存在考试焦虑、社交恐惧、学校恐惧、抑郁、情绪不稳定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问题;(4)由于亲子或师生关系不融洽、同伴交往不顺利而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5)由于说谎、攻击性行为、抽烟、网络成瘾而产生的行为偏差问题;(6)由于学校适应不良、青春期性心理、抗挫力不强而产生的适应与发展问题。

1.2社会原因

(1)城镇化建设

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区的学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我要面对的学生家庭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买房或租房组成的新的城镇居民。本学年,本人担任八(8)班的班主任,八(8)班共50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1人,进城务工子女12人,父母离异7人。有3个人的母亲和1个人的父亲不识字,15人的家长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的家长24人,家长的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大学文化程度,这样的家长只有2人。这跟以往的家长文化结构相比,在文化程度上有所下降。学生往往因为父母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家长科学教育方法的匮乏、学生长期缺少引导管束而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2)生育政策

学生当中不少是独生子女或二胎家庭,独生子女普遍智商较高、见多识广、性格活泼、情绪饱满、爱好广泛、目标远大,但是情商较低,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能力差。二胎家庭中主要是大宝较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个性和情绪较易受二宝的影响。

(3)社会的多元价值观

如今,由于社会历史的沉淀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的学生存在“金钱至上”“佛系人生”“学习无用论”等观点。与此同时,在较富裕的境况中成长,学生们身上也存在如:心理承受力不足、不愿过分克制自己等等。

1.3物理学科原因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强,有其独特的魅力。三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物理学科的发展带动着人类的进步,同时这些变革又推动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物理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好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同时涉及许多具体问题情境和繁琐的计算,因此,要学好物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我所任教的学校--龙岩七中,就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初级中学,学校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基础差,表现为听课吃力,行动力和自信心严重不足,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作业只是疲于应付。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孩子因为长期的不良家庭教育,幼儿期和童年期的成长任务普遍还没有达成,这些没有达成的成长任务到青春期会一起爆发出来,所以作为初中老师,肩上的引导任务格外重大,要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肯去学、学得进、有进步这些根本问题。面对新时期学生的现状,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方式一定要更新,才能与时俱进。如果教师继续用以前的交流方法,较难与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交流,更谈不上影响他们,继而让他们能与大家一样“正常”地进行学习活动。鉴于以上情况,我将心理干预引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希望用新的方法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近他们的内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从而令他们能较快、较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继而投入到主流社会中去。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希望能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能够有力所能及的帮助。

2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干预策略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2]。

2.1将团体辅导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干预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针对团体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的心理良好发展。而物理学科的教学是以一个班级为主体的知识的传授,是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要上好八年级物理的第一节课———引言。在介绍物理的学习方法:“观察和实验”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做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夹鼻子”[3]。第一遍我做示范。第二遍我做慢动作全班跟着我做,全班50个人,只有8个人做成功。第三遍,我讲解诀窍,全班有24个人做对。由此学生们得出:认真观察很重要,而且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认真就可以做到。物理课经常是上午第四节或者下午的课,学生回家心切或昏昏欲睡,根据这一情况,我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沪科版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我做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快速击掌”[3]这个小游戏。先让学生估计自己1分钟能拍几次手掌,再来实际测算。有的同学估计60次,结果拍了242次;有的同学自己估计64次,结果拍了384次;大部分同学估计自己一分钟只能拍60∽80次,没想到拍了300∽400次左右。同学们自己总结:手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估计值与真实值差距这么大,说明大家有着自己没有想到的潜能!通过这一个活动,同学们精神振奋,增强自信,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肯去学、学得进的目的。在学习第七章“力的合成”这一节时,我用了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齐眉棍”。请两个同学用食指抬一根“齐眉棍”放到讲台桌上,让第三个同学用一只手将“齐眉棍”放到讲台桌上。从这三个同学的演示中引出合力和分力的定义。再经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可以较容易得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F1+F2。同时得出:想要在团队比赛(如拔河、赛艇)中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团队中每个人的默契、责任心、合作交流,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在进行以上的心理干预时,我通常还应用团体辅导的一个活动:小组得分的竞争机制。比如,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组员做对一题或者答对一题加10分,到下课后,统计哪一小组胜出。在家校联系的微信里发电子喜报:“报喜了!报喜了!家长朋友,在今天的物理课上,某小组的某同学表现踊跃,积极思考并发言,获得了成长,感谢家长朋友和班主任老师的辛勤培育!”用这一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改变家校沟通的方法,同时改变物理课的上课套路,让学生充满着期待和欣喜。

2.2将正强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物理课堂上,我常常采用正强化的方法。正强化法是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或矫正方法[4]。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4]。我常常用的奖励方法是电子喜报、物理课上集体表扬、发小奖状、发小奖品。奖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初中物理的有些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较容易得到一些简单的答案和结论,只要有做到一点,就能得到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肯去学物理。

2.3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积极心理学中强调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问题,既要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又要关注到学生的消极面。既谈问题和不足,又讲优势、给方法,对学生有帮助,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比如,我是这样对全班交物理作业的情况进行点评:“今天作业上交情况较好,大部分同学及时完成了,个别同学作业没交。假如有的同学不能及时完成物理作业,可以向老师或物理组长、物理科代表请教,帮忙解决,相信各组都有集体荣誉感,能及时交作业,为班级争光。”通过这样的点评,没有及时交作业的学生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较主动地请同学或老师帮忙,可以较快地消除不交或迟交作业的现象。每个班都有一些行动力差的学生,分数常在及格线边缘徘徊,我常常关注他们的上课情况,让他们到黑板上做力所能及的题目或回答简单、浅显的问题。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关注他们做得好的积极面,对不太重要的错误点到即可。这样是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让他们常常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科的自信,扩建这些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发挥积极品质战胜消极品质的过程中转化出更多的积极品质。综上所述,物理教师积极至力于将心理干预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可收到好的效果:解决了“肯去学”“学得进”“有进步”这三个物理学习的根本问题,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同时促进核心素养和学习成绩同步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赞歌,邓远平.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对厦门3000多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43-46.

[2]王晓华,梁芳,初海姣.癌性相关抑郁非药物治疗的中医研究进度[J].世界最新医学文摘,2019(28).

[3]罗家永.心理拓展游戏270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4,98.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2

一、以校园为基点,构建积极环境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将其教育内容渗透于校园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等,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贯穿积极心理学,构建全面化的积极环境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即教师可从校园层面来实施,诸如可向校方提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融入积极校园文化,以此达成对积极校园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学校方面,可以让语文老师与美术老师一同为校园的各项景观设计出谋划策,以积极文化为主题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的操场上可以选择健康、拼搏、协作等关键词作为文化主题,在墙面、宣传栏等公共场所设计积极的图画与文字。同时在学生教育上,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积极性活动内容,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参与对积极文化的创作,如创作以积极文化为主题的画作、文章等,而后再由教师完成对校园景观设计的装饰。针对班级方面,班主任应当和各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并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合理、积极的评价,以此既能打造全面的积极环境,且能增强教学评价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总的来说,想要确保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高效的作用,就需要以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此来提高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以实践为路径,促进学生发展

有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下一步的教育内容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发展。对于初中生而言,实践性教育较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这样不仅能够引领他们在学习之余更好地探索世界,了解更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和现象,同时也有助于以积极心理学来干扰其心理的健康。当下许多初中生课余时间都会上网,通过网络认知世界,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制约其心理健康发展。而通过实践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既能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又能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从而能够培养其积极的思想和品质。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中,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校园内的活动,又可以是校园外的社会活动。以校内活动为例,可以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该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又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如在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关于“国学”方面的情景剧,如“卧冰求鲤”“卧薪尝胆”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还能使其感悟到国学文章当中的积极能量,继而熏陶他们的心理。此外,教师亦可和各科教师进行商议,组织一些融合积极心理理念的校内活动,如和语文老师合作,组织以积极为主题的朗诵活动,即在早读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此活动可以以周或月为一个周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语文老师随机抽选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并对其予以积极评价和辅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心理。总的来说,教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和实践活动中,致力于利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来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学习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疏导学生心中的困惑,使其在积极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提高心理的积极性。教师在渗透积极心理理念时,要把握校园和班级两个层面的融合,致力于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梅.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2020(2):220-221.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2]窦辉.《初中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及探究过程》[J].成才之路,2016(58):104-110.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省、市、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意见与具体要求。学校作为区属重点初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作了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晰规划健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明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个性飞扬的学园,智慧润泽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时刻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让师生在和美温馨的校园氛围之中幸福成长,真正将学校作为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特别强调要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模式。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年发展规划。2.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学年均召开2次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与完善,由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加以渗透[1]。3.规章制度完善。为了保证有效落实,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守则》、《心理教师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辅导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

1.心理辅导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为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学校于2015年扩大了心理辅导中心规模,考察采购了先进的“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规范了心理档案管理;制定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方案,在校园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增建了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自信提升室、团体辅导室,并将心理辅导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2.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心理咨询师15名。学校建立了以心理咨询师和德育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22名。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加强对心育师资的培训,坚持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至少1次培训;加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5课时。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进行自我认识、心理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更为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班主任简单的心理内容的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师生心理辅导工作

1.构建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于2008年将心育课纳入正式课表,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心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上,初一至初二间周一节课;初三至初四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在教材开发上,学校自编的《人生幸福课》心理课程被区域学校学习应用;开发的《自主管理》课程获得山东省中小学优质课程二等奖;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心之旅》获得全国NOC校本课程类一等奖。自2013年,学校开设《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情景剧———心灵舞台》、《绘本心世界》、《沙盘游戏———探索心灵之路》、《自信加油站》、《正能量》、《手绘心灵》系列心理选修课,主题涉及学习心理、社会心理、生命意义,形式有心理测试、活动体验、绘本欣赏、案例分析等。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除了由专职心理教师执教的专题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在学科课堂教学及环境中也渗透心理健康课程。首先是与品德课的渗透。在教研中,将心理活动与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我们教研组研发的《心理活动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成果在全区进行了经验介绍并推广。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心理知识的融入,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每班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课相融合,广泛融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班会更受学生的欢迎。3.坚持心理辅导,完善工作机制。12年来,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严格执行心理咨询制度。通过师生心理测评,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面询、信件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接待来访者3000余人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入学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期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已写成心理咨询手记20余万字。通过长期咨询记录的整理,将心理咨询中的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做了分类梳理与对策研究,为进一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与借鉴[3]。

四、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加强家校合作

1.营造心理健康环境。自2012年起,学校校报开设了“连心桥”———心理老师专栏,至今已刊载心理文章37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电视台也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应的进行专题访谈节目。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学生社团“阳光部落”,每年进行社团纳新,通过团体游戏、校园心理剧、趣味心理测试、体验心理咨询等形式,提升团员的心理素质,并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成为了各班级流动的“小小心理咨询师”[4]。2.加强家校合作。学校重视家庭教育,成立了智慧家长提升工程,在各年级每期的家长会上,都由心理辅导室确定培训主题,或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或由本校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了解、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及时做好沟通指导工作。

五、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实现区域辐射效应

1.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在省、市、县、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中,学校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申报,严格督查课题研究过程,对于优秀的心育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在全校展示推广。针对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心理课堂教学、学校心理辅导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省市级的课题申报与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2.实现区域辐射效应。学校心理老师通过出示省市区各级公开课、主持心理工作坊、为全区班主任和部分学校进行心理专题培训、以及参与电台心理访谈等方式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工作、师生身心健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专兼职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全体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良好。今后学校还将继续保证心理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渗透,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密切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周边学校、区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所在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东斌.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26-29.

[2]魏晓燕,王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7)

[3]曲怀英.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相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60-63.

[4]杜丽萍.如何开展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教育,2018(12):54-57.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5

1选题缘由

1.1理论意义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在学习方面的表面上出现的一些表现的问题存在的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从根源上去思考如何从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去思考如何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笔者相信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语文老师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如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实践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理论上的关注点主要是去积极的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在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每位语文教师当然也是抱有同样的教育期望,但有的教师也许会把他的目光锁定在学生所表现在表面上的一些问题而没有去思考如何从学生心理方面更好的去调动学生去学习语文知识。但是在本论文阐述中,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结晶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有效的结合希望可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老师一些的启迪和思考。

2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的理论概述

2.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最初的积极心理学的理概念理论形成是由塞里格曼发起的,在这场运动中心理学的更提倡人们向着乐观、开放的方向发展,重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影响到了教育领域,教师开始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用于学生教学和管理之中。在教学方面,除了学生学习知识之外,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教学情境中获取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助力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使心理学价值观实现平衡。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研究是反思在二战后出现的消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经过相关的研究人员在经过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因为它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的关注所谓的问题人,也不再只是片面的研究消极心理的相关理论问题,而是希望能够让问题人、普通人都能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而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有意义。(2)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一个学生在他任何的学习过程中总是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后,我们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积极的合理的归因呢?而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告诉我们,如何对在生活和学习出现的同一个问题和困境做出一些积极的解释。

3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一般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3.1关于学习心理方面

初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困难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失败原因等现状造成了初中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下,甚至出现浑噩度日的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上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也经常无精打采,神情疲倦,甚至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置若罔闻,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最终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3.2关于个性和情感方面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面处于困境之中,学习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因此导致自身心中的苦闷情绪无处得到有效的发泄,这就造成学生性格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问题,情绪方面自然低落。而且中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且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和家长不给予正确的方式引导,更会加剧学生的极端情绪和行为,最终造成不良后果,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情感方面,学生基数大,每个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压力的繁重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去看管好每个学生。学生受不到教师的关注也就无法将情感寄托在教师的身上,对未来茫然无措。

4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积极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关键因素。积极情绪的产生有很多方面,比如学生在学习中解决了一个小困难,达到了一个小目标,教师对学生给予关注和表扬等都会对学生的积极情绪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1)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首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相关专业知识的最关键。有相关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注意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教室环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在教师为学生创造干净整洁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好的前提。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这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拉近学生与专业学习的距离。大多数初中学生在入学之后不知道如何学习各门学科。有的学生是在入学之前有过一定的补课,有的学生则得到家长在学业方面的建议,对于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这只是他们以他们的方式所获得对各门学科的了解,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使得他们对所学的科目没有什么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等现状造成了学生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学习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比如,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兴趣点与专业教学相连接,拉近学生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距离。

4.2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过去的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经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学的好坏。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之下自然不能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潜能。教学的评价体系一定要重视在语文素养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更多放在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上,积极塑造学生的能力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不能单单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

4.3寻找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素,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的良好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品质的培养初中的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学习困难以及挫折较多,在积极情绪与品质的培养方面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加特殊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能力。比如,通过专业知识竞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竞争就会有对比,学生有了想要学习知识的想法自然主动去学习专业知识其次,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职学生的心理脆弱敏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自卑而止步不前。教师要善于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比如教学内容要尽量通俗易懂,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实践相连接,以此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从激励的角度出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品质才能更好的建立起来

4.4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学生;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教育初中生正处于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出现剧烈变化,智力、性格、意志等心理因素并不稳定。外界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责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增添动力。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变化,容易引起各种青春期的心理矛盾问题,如焦虑紧张、抑郁不安、厌学恐惧、逆反叛逆等,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症状,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其不良影响。有学者曾对我国 5 省 20个地区 912 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不适应的问题,此外还有 5.2%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这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为此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教育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学习的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一环,因此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的功能、身份也越发多样。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管理者、德育工作者,还要扮演好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发挥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第一,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中学生由于处于半成熟的阶段,他们对自身、对世界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而“知”是“行”的基础,若学生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就很容易产生各种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大有帮助。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方式,向学生传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时如何有效释放不良的情绪;如何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克服自卑和杂乱的声音[2]。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性看待周边的人和事,改变非理性的交往方式。总之,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通过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第二,与学生谈心,注重个别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场成功的谈心不仅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还可以达到引导沟通和心理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这无疑也是班主任扮演好“心灵导师”角色的重要体现。若想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换位思考,要放下“师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表达,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戒备,与班主任坦诚相待。另外,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如果学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班主任不要一味对学生的言行加以指责,同时还要避免过多地给学生直接提出建议,要相信通过适当引导学生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此外,班主任还要理性看待与学生谈心的结果,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使眼前看上去并没有太大收获,但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拉近了,班主任对待谈心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扮演好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保障机制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班主任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导致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不够科学、比较盲目,不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若想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效果的关键,因此班主任今后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建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其他文化课占用,同时还可以落实每个年级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研讨,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心理档案、完善规章制度,保证每年对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筛查,以此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3]。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强化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要确保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恰如其分地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可以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估考查机制,保障评估考核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要有上级领导的检查,还要有班主任的自我评估和学生的反馈评估,从学生心理改善程度、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考核,以此更好地保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健康环境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良好的班级环境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班级环境氛围较差,班主任即使做再多教育管理工作,最终能够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往往也微乎其微。因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健康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可以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为学生健康学习提供保障:首先,创立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保证班级卫生清洁,完善学习设施建设,增设更多健康的娱乐游戏设施,比如象棋、围棋、篮球、足球等,可以在班级中建设读书角,以此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爱好,为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提供空间。同时为了增强班级健康的人文气息,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增加一些绿植,悬挂名人字画或文明标语,通过打造优良的班级物质环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建立良好、完善的班级文化环境,这也是推动班级心理教育的关键。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建立特有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关注、被热爱,同时教师还要引导班级学生展开健康的人际交往,创造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此外,还要为班级学生创造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主人,自觉为班级建设出力。这样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染和熏陶,从而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无形的力量。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班级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建设主题班会,如“红色革命人物故事会”“当代先锋人物事迹”“古代孝心故事”等。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踊跃上台讲述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故事传达的优质思想精神,促使学生能够深度感知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精神、时代先锋人物的科研态度和奉献精神以及古代孝心故事中良好的感恩品质。这样一来可以在班级文化中渗透人文知识和德育元素,二来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品格情操,从而借助和谐的班级文化促进初中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塑造和发展。比如,教师在构建民主化的班级管理环境时,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竞选的模式组建班干部队伍,以班长的选举来讲,班主任可以鼓励有意向竞选班长的学生,让他们将自身的优势、竞选理由以及对班级管理的展望拟写成竞选稿,并逐一上台发表竞选感言。与此同时,班主任在黑板上列举组织能力、号召能力、责任心、道德品质等班长竞选指导,引导其他学生在全面考虑这些指标的基础上投出自己手中珍贵的一票。这样既可以彰显班主任开放、民主、公平的班级管理智慧,也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被尊重、被公平对待的心理体验,从而组建一支高素质、能力强、能服众的班级管理队伍,增强初中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在班级团体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

在开展中学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在各种团队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往往可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开班会的方式,每一期班会都要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学习压力”“成长困惑”“人际交往”“认识自我”等,让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研究探讨。同时还可以在班会中增加一些与心理知识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这些心理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出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生理念,凝聚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可以开展“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将自己的衣物、学习用品等捐献给山区、农村的贫困学生。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身幸福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五)教师要主动强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家庭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学生实际生活的第一环境,在学生全部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以及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可忽视。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实际落实班级以及学校教育活动时需要把这两者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教育效果才能真正得到合理有效的优化。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获得学生家长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因此,无论是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都需要强化与家长之间的联络,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从本质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坦途,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六)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力量给予的支持

从现实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而人本质上则属于社会中的人。虽然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及学校,但依然可以将学生理解为社会中的人,脱离了社会就没有人的存在。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不只包括学校及家庭,学生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原因。从社会因素的内涵来看,其不仅包含负面社会因素,同时也包含诸多正面社会因素,而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消解或化解来自社会的、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和消极影响的相关因素,使身处社会中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积极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在实际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加大对社会的研究和关注力度,加大对社会资源及社会因素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使其能够真正为班级管理服务,为班级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提供助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三、结语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数都是较为枯燥、难懂的,学生很难准确记忆较多的物理方程式和物理反应,而且他们在面对枯燥难懂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的专有名词时都不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技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合理、科学的物理实验教案,创新实验的框架和思路,以此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创新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围绕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物理实验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物理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积极主动探索物理实验的奥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分组实验

传统的物理实验中教师都是单纯向学生演示一遍,让学生在教师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能远距离地观察物理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验中。而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在实验之前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做实验,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并参与到物理实验的全过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只注重物理公式和基础的内容,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参与到物理实验中,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低,而学生不能通过自己实验从而对物理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也不太理解,这样影响学生提高其物理实验的技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其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的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具体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的理论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和水平,提升课堂效率。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做物理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知识,获取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学科素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投身于物理实验中,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教师要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相关理念,让学生成为物理实验的主体并引导他们参与实践,锻炼应用能力[1]。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完成教学设计,根据物理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和教学大纲设置物理实验的过程和问题,在开展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抽出时间开展合作学习,让各小组之间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物理实验的过程并且在实验结束之后产生较为科学的实验结论。教师可以给各小组分配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物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能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某一具体领域的物理知识,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打破思维局限,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基础。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物理实验提出质疑或者疑问,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质疑进行详细解答,在解答中总结归纳学生的疑问点,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不断讲解和反复复习,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教师可以对积极回答问题和认真开展实验活动的学生进行口头和物质奖励,学生在精神和物质的激励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获取物理知识[2]。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任务合理设置教学情景和教学问题,在展开物理实验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一些关于实验的物理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实验中并且细心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物理反应,并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予以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这样学生在自主实验中观察、探索、分析、讨论,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更新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1.分层进行实验。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都是不同的。其自身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采取分层的教学方法开展实验教学工作[3]。教师应当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实践水平等方面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学习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个等级是学习和动手能力均一般的学生,最后一个等级是学习和动手能力均较差的学生。然后教师根据每个等级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合理选择物理实验的难度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实验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物理教师在开展《电路的连接》这一部分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难度和层次的物理实验内容。针对第一个等级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为其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让其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故障的内容,从而不断拓宽其知识范围,拔高其知识应用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而对于第二等级的学生则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设置一般的实验难度,让其利用实验活动材料组装电路,以期达到电路连接正确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一层次的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其理论知识的印象,提高其应用能力以及物理成绩;而针对第三层次的学生群体应当注重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他们组装线路图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共同完成线路图的组装,完成物理实验的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近距离观察实验的现象,从而帮助其正确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内容,鞭策其不断学习。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去进行针对性训练,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创新实验方法。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更加追求实验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4]。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创新物理实验方法,让学生多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声音的传播和产生》这一节实验教学时,首先应当准备一些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也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口琴、鼓或者吉他等,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闭着眼睛感受声音的音调,并猜测发出具体某种声音的物体,教师通过敲击茶杯、吹奏口琴或者弹奏吉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式各样的声音。同时教师在鼓面上放置一些小米粒,然后不断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小米粒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教师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物体,将物体放在空气中和水中进行敲击和观察,了解到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水中传播。这样生活化的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物理实验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开展对比性实验。初中物理以实验为基础,教师通过物理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初中物理教师开展对比性试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分析总结出物理实验的规律和结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各有不同,而学生对于物理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方式也不同,很多学生由于不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教师利用对比性试验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讲授《蒸发》这一节课程之前,有些学生不确定蒸发的过程中是吸热的还是放热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性试验,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认知。教师利用两块相同的纱布,一块不经过处理,另一块先浸水再浸入酒精后取出,然后教师将这两个纱布点燃,观察试验过程,在酒精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使水温升高,水的蒸发加快,水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使纱布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纱布不会燃烧。这个现象生动地说明了液体蒸发是吸热的。学生通过对比性试验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4.创新实验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物理学科的内容相对于音乐、体育等学科是枯燥无味的,其理论知识内容较多,内容也较为难懂,物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多而且比较杂乱,最重要的是物理学科需要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加深其对物理公式等其他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的步骤和各种物理反应去学习知识,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提高自我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实验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物理教师在开展《电路的连接》这一部分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一些新型的问题,如:家庭中的电路连接是什么情况?电路的连接中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和设施?在触电的时候人们应当怎么自救?并且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让其在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故障的内容,从而不断拓宽其知识范围,拔高其知识应用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近距离观察实验的现象,从而帮助其正确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内容,鞭策其不断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验中不断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然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六)在物理实验中不断反思和学习

初中物理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物理理论问题或者实验问题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学生遇到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针对学生的一些关于物理学科的所有问题或者疑惑进行师生之间的讨论。通过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日后加强此部分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也可以为学生解决学习这个课程的其他问题,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理解自己困惑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内容和方式提出各项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师改善其授课的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语

初中心理教学范文8

初中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物理学科无论是对学生中考还是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立足于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教学实际需要与教学大纲要求有效结合,从而全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相较于其他学科,初中物理学科在具体教学中具有较大的难度,但物理学科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基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来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很难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在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重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意义,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性格特点进行全面了解,以此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的把控好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效的提升物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初中物理相较于其他学科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

2开展探究式教学

2.1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应有突显性及统整性。即在物理教学中要突出某一种教学要素,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设计也要从整体出发,周密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使其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服务。其次,应有操作性及易控性。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物理课教学中进行应用时,需要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并按照具体的教学方案来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将探究活动进行到底。同时教师还要对制定的探究活动进行检查和预演,有效的把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最后,应具有开放性及创造性。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不能对学生探究过程带来过多的干涉,有充分的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时教学设计要别具一格,具有较好的假造性,在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水平为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还需要借助仪器和实验材料,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首先,坚持系统性及民主性原则。所谓系统性是指教学探究活动应以教师、学生及材料为基础,对这些因素进行整体安排,注重每一个因素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适应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民主性则是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形成和谐及宽松的氛围,注重学生的意见及尊重学生情感,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探索,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冲破常规思维。其次,坚持过程性及问题性原则。所谓过程性是指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做”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评价的能力。而问题性则是指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自身,而且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及利用方式等,通过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相互解疑,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过程。最后,坚持主体性及发展性原则。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求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确保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为其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而发展性则是指给学生留足思考及探究的时空间,并对其进行拓展及延伸,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

3注重开展趣味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采用趣味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初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以此来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要深入对物理课本知识进行挖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章节入手,进一步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课堂上,为了改变物理教学课堂枯燥沉闷的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并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针对教学的实际难度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4澄清认识误区、明晰概念和规律的产生条件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出于惯性思维和一些错误经验的局限对于某此概念和规律会产生错误的认识。针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关注,对这些错误的认识进行更正和强调,对物理概念、规律和产生条件进行明晰,也可以通过相关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预期结果相反,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科学总结,增深学生的印象,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记忆,使学生的错误认识得到更正,而且还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5及时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向学生讲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原理时,教师先根据生产、生活、实验的需要,提出如何调节灯光亮度的问题。根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等已有知识,通过师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调电压或调电阻。教师再提出:如电压保持不变,只改变电阻,那么应该怎样改变电阻?引导学生从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加以分析: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还与温度有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以上四个因素加以讨论分析,优选出调节导体长度这种最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实验,让学生用导线夹在电阻线上移动,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实验证明,不仅让学生知道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原理,而且知道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培养了学生根据生产生活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6结论

在当前新课程条件下,初中物理教学要加快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更重视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黄会明 单位: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益森.启动探究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研),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