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育范例

初中地理教育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创新理念

新课改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主张在转变教学模式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想做好这两点,需要地理教师进行慎重的思考。以下便是作者关于优化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些个人感悟与看法。

一、加强课前预习

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效率意味着学生需要将教师上课所讲内容完全吃透,不影响下一节课教师继续讲授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格外重要。比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同一经度但不同的气候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种气候与别的气候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这个纬度其他地区的气候是什么?海洋在这种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自发寻找资料。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留下自己的疑问,留待课堂上同教师、其他学生一起讨论,最终合作解决。这样的预习活动往往能显著增强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课前预习是优秀的学习手段,所以想要切实提高地理教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必不可少。

二、加强教学多媒体的使用

科技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多媒体便是其中的一种。多媒体能将图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等直接表现出来,再加上课堂上教师与多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课上,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本知识。如“地球的地貌”这一节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复杂,仅凭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无法全面地想象到地球的演变过程,此时多媒体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可以用一个动图来演示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海洋变成了大陆,绿树成荫演化成了戈壁荒漠……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堂所学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进行合理想象

中学生正是想象力丰富的时候,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加以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如在学习“中国的版图”时,让学生想象中国地图的样子像什么,陕西省的轮廓像不像是一个坐着的兵马俑,就像西安旅游景点中秦兵马俑坑中坐着的那个?内蒙古自治区的轮廓像不像一只在内蒙古大草原展翅高飞的雄鹰?甘肃省的轮廓像不像一只锻炼身体的哑铃?至于东南各省的轮廓并不怎么分明,那样就可以连起来想象,比如湖南和江西两个省份像不像一对情侣在接吻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进行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教师进行纠正,这样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忆得更加深刻。都说语文应进行合理想象,其实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应该进行合理想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想,如果生活在某个朝代,那么就可以完整地掌握那个朝代的整个历史脉络了。同理,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也会想如果生活在那个地方,那么就能清楚当地的气候、当地的地理环境对自身生活状态产生的影响。由于学生有这样的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世界的居民世界的聚落”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教学:首先,向学生展示需要了解的聚落的相关图片,如展示东南亚高脚屋的图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其次,设想东南亚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假如学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地方该如何生存?最后,教师可以讲一个与东南亚聚落民居形成的原因与过程相关的故事来更好地展现这节课的内容。唐代杜牧有一首诗中写道:“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这说明学习不能只顾着表面热闹,更要将知识内容融入进去,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或活泼多样的操作活动,其必须暗含着学生必须明白的课堂知识,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地理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与学生不能因为地理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就忽视地理知识的教学。初中是连接小学与高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上任何一点的缺失都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与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地理学习成为学生日后更好发展的奠基石。为此,地理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灵活的实践运用,相信每一个地理教师都会钻研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君.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法探析[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2).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2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初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现实中的地理知识,不断凸显地理学科学习的实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转变已有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地理课程设计,采用可行的教学方法,改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地理;探讨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地理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趣味性、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读书生涯中,地理对初中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知识点更为复杂化,内容抽象,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使学生逐渐对该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重要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特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学习《欧洲》这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文中欧洲的大体形式构造图,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找出欧洲的不同国家以及分布状况,准确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大体位置。在学生对该章节知识产生兴趣,大致了解欧洲地图形状之后,教师可以进入下阶段的教学,综合分析欧洲各个国家的自然状况、经济状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也能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绘图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简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所绘制地图中包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来引导学生自己绘图、解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培养的良好绘图习惯做好铺垫。同时,教师在讲解不同章节知识的时候,要多在黑板上绘制相关的简略地图、示意图,并要求学生也要自己动手画画,长此以往,学生在不需要教师引导下,自己也可以根据相关提示准确绘制出对应的示意图。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描图、绘图、图文互解等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通过亲自绘制简化地图、地球公转示意图,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优化他们已有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体系,他们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地理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逐渐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信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注重课堂导入过程

在新时代下,随着社会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辅助工具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优化已有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学习《雨的形成》这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制作一个Flash的动画,把雨的形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观看对应的视频。这样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掌握相关章节的内容,也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导入过程引起重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亚洲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流行歌曲《爱在西元前》。在学生欣赏完该曲之后,可以歌词内容设置对应的开场白,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探讨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此,使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使初中教育事业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万廷刚 单位:四川泸州叙永县水尾镇初级中学校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3

地理课程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及相应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环境问题,巴西——城市化问题、热带雨林的保护,极地的保护,人口过多给环境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山区的开发和保护,断流、“地上河”的形成与危害,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地理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短缺;过度放牧、滥垦草地,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乃至沙漠化;毁林开荒,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土地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如不能及时加以遏制,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实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注意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资料。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认真钻研教材,从环境角度出发给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受到环境教育。除了学习、掌握有关环境的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关于全球、中国、本省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环保动态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的人地关系论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让学生学好基本概念、原理外,还应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如参观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并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可在各类环保主题日来临之际,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宣传、纪念活动,以培养其环保意识。

3.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极有可能触犯法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可以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文明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在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在讲授“我国地形”一课时,笔者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为学生讲述了甘肃的地理环境特点,使他们知道,甘肃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处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新教育;初中地理;人文教育

一、地理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势

地理学科跨文理两大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的发展表现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地球的认识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对人文地理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分布、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

乡镇初中几乎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由于专业不对口,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不高。面对这种现状,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1.注重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新理念的培训。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2.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只有从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培训入手,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始终融入地理教学之中

1.发挥地理学科在人文教学中的优势,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渗透人文教育。地理知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与内在美的气质。学生在学习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人文地理知识时,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景观特色和文化风格,能够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立足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教育。2.在地里教学中始终贯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应该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贯彻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潮流。

(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指涉及学生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我们的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利用古诗、民谣、谚语,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古诗、民谣、谚语等文学材料辅助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天气时可引用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可以引用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在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学习贵州省的自然环境时,可引用谚语“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些诗歌、谚语都非常形象生动,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外,可以让学生学习地理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主动从相关的书籍中获取地理知识,如让学生阅读《徐霞客游记》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人文精神的精髓。总之,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只有教师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地理教学中强化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树立人文意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04).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环保教育;渗透;策略

近十年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十二五”规划期间,党中央强调要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促进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至此,我国的环保开始了新起点,尤其是本届政府,对环保工作特别重视。初中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与其特征、居民与现象的学问,承担着传递环保意识的重任,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老师应把握好时机,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提出几点看法。

一、结合课文,渗透环保理念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京津冀地区每年春季的雾霾频率越来越高,折射出我国雾霾问题的严重性。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环境的自然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并将环保理念适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将环保理念与课文知识进行结合。如在上到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内容时,地理教师可通过利用教师的多媒体工具,播放有关现实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水源、滥砍滥伐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环境面临的种种危机,并让其产生触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实践表明,地理学教学需要课本,但不能仅囿于课本,必须将文中的内容与现实进行结合,以丰富课堂学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目的。

二、渗透环保理念,引发危机感

环境保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体验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给我们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危害,以激发其危机感。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如身边常遇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等,让其充分感受到环境问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如各地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现象,并深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的,从而给予学生心灵启示,让其能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付诸与实际行动中,如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不浪费食物、多植树等。

三、完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但地理本身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需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体验,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大自然课堂的感知教育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感悟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之前,地理教师可事先安排一些课题,并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去寻找结论。如我市的水资源有无污染的现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导致的?我市工业生产是否存在超标排放的情况?相关部门如何解释我市环境存在的问题等等。课题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方向地进行社会调查,在目睹我们身边大量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现象后,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更深的触动,并能以身作则,自觉担负起维护环境和谐与生态平衡的重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四、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开放性教学

环境教育是一项具有感知性的教育活动,且强化了环境、教育与学生三者的联系。地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创设第二课堂,实现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二课堂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深刻了解地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逐步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第二课堂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当前,我国水体污染与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江河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物在不断增多,如洱海、太湖等,且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用水困难。由此,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家中每个月的用水量与费用情况,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算出家中每个人的月人均用水量,检查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合适的节水措施。在讲到“土地资源”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课外实际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土地整体利用情况,如周边的土地主要种植何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概有多少?是否存在宅基地占用耕地的现象等。通过实地调查,能让学生们能切实感受到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于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绝非朝夕之事,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全局观念,理清教育、环保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与环保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以身作则,利用实际的行动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实践教学、开放性教学等方式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保理念,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王丽媛.生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6(05)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云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很多学校都搭建了“教育云平台”,旨在通过各种有价值的教学元素,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建立知识框架。地理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涉及很多“季节、风向、地理位置”等知识点,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特别高。为了提升学生对地理的感知力,本文就从当前“云教育”平台出发,对网络资源和课堂整合做几点分析,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

一、“云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教学特点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云教育”和以往传统的课堂形式不同,有很多云平台和云资源,能让学生感受到全新的地理课堂,自觉自主地爱上地理学科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云平台,上传课堂作业的讲解视频,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知识点的讲解视频,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每个学生从小所接触的学习环境不同,所具备的学习素质也不一样。通过云平台,学生能了解到自身的薄弱知识点,及时查漏补缺,教师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并结合每个学生的薄弱点,能予针对性指导,发挥出云教育的价值和优势。“云教育”的渠道有很多,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抖音直播等,都是新时期的教学平台,都满足云教育的要求,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构。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紧靠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通过各种崭新的题材,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比如在“天气系统”这节课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云平台”,上传各种天气系统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分享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二、“云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教学应用

1.注重“云教育”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意识

“云教育”是一种“云计算辅助教学”,是英文“CloudCom-putingAssistedInstructions”的简称,是指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在云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经历一个“交流、互动、沟通、总结、表达”的学习过程,教师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他们的学习过程提出相应的建议。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挑战,而“云计算辅助教学”正是建立在新时期的教学基础上,对传统“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实现“翻转课堂”与云教育平台的深度融合,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意识和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3D技术,制作地理图像,给学生展示各种中国地形,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山区、盆地、丘陵、平原、高山等,都是我国特有的地形,引入这些教学资源,能让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挥云平台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各种地形和地图,学生也能自主展开学习和探究,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丰富“云教育”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地理感知能力

地理这门学科涉及很多有趣的人文风俗和行为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云平台,给学生推荐各种地理公众号,点燃他们的思维和智慧火花,提升学生的地理感知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研究小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云资源共享,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师生共同营造活跃的地理学习氛围。在教学《地球的公转》一课时,由于地球的运动比较抽象,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上面的图像,给学生展示“春分和秋分”的地球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奥秘。“秋分”时刻,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而“春分时刻”,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而“夏至”的时候,太阳光线直射地球的赤道。如果学生感兴趣,我们还可以给他们介绍“黄赤交角”“轨道平面”“太阳最大直射高度角”等地理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拓展他们的学习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案的制定,使得课堂更加活跃,方便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还能在云教育平台上将问题推送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老师消极对待,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难以面对各种学习挑战,这对教学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有的学校相关平台技术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者重视起来,更新学校的云教育系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生活,使“云教育”走得更远。

3.完善“云教育”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结构图,满足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为他们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爱上地理。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地理课堂更加多元化、实际化、丰富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创建符合本班级的“教育云平台”,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天气系统中等压线判读》这一章节是初中地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做好日常的教学规划和安排,利用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指导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天气系统中等压线判读》分为三个部分,即“判断季节”“找出天气系统”“判断天气状况”。每个部分的知识点都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首先,判断季节变化,需要辨别是“陆地高压”还是“陆地低压”,陆地高压则为冬季,陆地低压则为夏季。其次,天气系统也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有“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要结合知识结构图,有效理解和记忆,保证每个知识点都记忆犹新,为后期学习地理知识打好基础。在判断天气状况时,需要学生对“风力大小”“风向”“降水状况”“气温状况”等都有一定等了解,并严格按照每个状况的特点,判断天气。“等压线的疏密程度”一般用来展示风力的大小,“气旋中心的降水”一般用来形容降水状况,而“暖气团”控制着气温的高低。每个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加强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指导,充分发挥地理“云平台”的教学作用和优势。

三、结语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涉及很多“天气、地理、人文历史”等知识点,对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判断能力、画图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分析基本考情后,教师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注重“云教育”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意识;丰富“云教育”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地理感知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刚接触到地理这门学科,只有完善“云教育”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才能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晨.利用教育云平台构建地理线上高效课堂——以“天气系统”二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20(7):56-58.

[2]吴红.“云教育”平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劣势评价研究——以睿易云教育为例[J].科教导刊,2020(9):112-115.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7

关键词:初中地理;爱国主义;课程特点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他们为人处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更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学地理教师应当秉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笔者按学科知识体系整理了以下四个切入点: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储藏量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拥有大面积的农耕用地,水资源含量以及林业面积等均居世界前列。这些先天的优势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炎黄子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的拥有量甚至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同时工业技术的落后导致大量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某些资源已经濒临衰竭。通过课堂反复强调我国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树立领土意识,真正地认识到祖国美好河山需要龙的传人来守护,热爱自己的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发展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同时,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认清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使其思想上树立强烈的地理“忧患意识”———“人地协调观”这个学科素养———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讲到祖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时,要注意环环相扣,抓住关键点,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才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如描述青藏高原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色时,不能只简单地从美学角度去欣赏美丽的景观,还应强调雪山和冰川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夏季雪山冰川的融水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祖国东部的每一寸土地,使学生了解并深刻体会到祖国山山水水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务必保全领土完整。

二、浓厚的人文气息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古代先贤以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建造了无数因地制宜的恢弘巨筑,达到了世界人文景观的巅峰,比如教材中涉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丝绸之路、故宫、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布达拉宫、都江堰水利工程、敦煌莫高窟等,这些奇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当注意在人文景观介绍时渗透民族文化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无声处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世界各国的对比

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上典型国家的基本文化背景和地理概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地理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产生研究热点问题的好奇心,同时强化了同学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尽管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常年处于肆意弥漫的硝烟和战火之中。忧劳兴国,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创造发展机遇和繁华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放松对未知挑战的警惕。比如以地理学科为背景探讨中东地区冲突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诱发流血冲突的系列原因,如民族宗教文化矛盾、石油资源之争等。这时老师应顺势引发“头脑风暴”,从而令学生庆幸自己生逢中国,时时刻刻都有祖国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保护着大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

初中地理教育范文8

1现今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是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能力的培养;以毫无遗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教学目标,甚至是简单的重述教材,照本宣科,重点抓不住,难点突不破,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教师独占讲台,唱主角,学生只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一堂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到底”,教学效果差,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经,不重视课外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获取局限于教材,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2.1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和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1)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2)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2.2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几个特点,即流畅性、灵活性、求异性、综合性、图像性。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1)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2)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地理科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超乎寻常、进行假设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各种地理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了解。地理图像直、简明地表述了地理现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开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的规律时,如果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掌握这一点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