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监管范例

资本市场监管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1

[关键词]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管理;退出机制

基于资本市场下,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是金融行业主要采取的两种模式,不同的经营模式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企与政府,境外投资与民间投资只是资金来源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其风险投资问题和对策也存在着特殊性。

1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问题

1.1相关机制不健全

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我国的风险投资存在着相关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制度的不够完善,会让人才、资金与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合理,让风险投资激励与约束的实施更为困难,如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方面,我国国内的畅通渠道数量就相对较少,可行性较差,因为法律规定的不够明确和监管的力度不足,使得国内经常采用大宗交易与场外协议转让的方法来完成股权转让,这会让风险投资人资本得利降低。

1.2资金来源单一

在发达国家,其资金来源渠道普遍具有多元化特点,利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等渠道,风险投资者可以得到风险资本。但是在我国国内,风险投资虽然有民间资本加入,但是,其主要部分依然是政府投入,这也就使得政府成为众多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建者与主导者,会让风险投资市场受到政府的大力干预。

1.3组织形式单一

我国的金融行业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相对单一,主要包含了公司制、信托制与有限合伙制,现阶段,我国主要利用的是事业型公司制来完成风险投资管理工作,这使得金融行业在获得风险投资资金时需要对政府予以依赖。风险投资资金投向与项目选址可能会受到政府部门的限制,对民间投资行为起到了一定限制[1]。

2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管理的应用

2.1完善风险投资体制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是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加强风险投资管理的重要举措,利用这种机制,可以解决风险投资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在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与决策时,可以让投资者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它可以帮助解决风险投资中的委托问题,通过型号甄别功能与信息传递功能,可以获取外部信息,保证评价风险投资委托人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除此之外,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还可以让投资失败引起的损失得到降低,让股权制度更为灵活,让风险投资者可以进行分阶段投资,可以协调好投资方与投资机构的利益关系,解决激励约束问题。

2.2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应用风险投资管理需要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这是对创业板市场配套制度的完善手段,可以让风险投资者退出市场时更为顺利。在进行上市融资时,创业板企业可以找到已经上市的企业,然后注入资产,也可以利用部分股权的购买来完成上市目标。我国政府需要完善产权交易机制与股权转让协议,让国内风险投资外场交易退出渠道得到健全。在进行股权转让时,同时具有专业机构与自由渠道可以被利用,让投资者退出风险投资市场的速度更快。如在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就具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可以上市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纳斯达克可以上市中小型企业[2]。

2.3明确风险投资主体功能

基于资本市场下的风险投资涉及了风险投资家、投资人、风险企业、投资机构、资本市场等多种主体单位,依赖于中介机构,这些主体得到联系,形成风险投资系统,对其功能进行明确,可以让整体系统更为协调,有助于风险投资管理。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普通的中介机构,二是特殊的中介机构,前者中包含了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后者包含了风险投资协会、知识产权估值机构、标准认证机构、督导员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专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咨询顾问机构。以普通中介机构中的投资银行为例,在风险投资系统中,其功能是发起投资基金、管理投资基金,同时,它还是上市保荐人、财务顾问与包销商。以特殊中介机构中的风险投资协会为例,其主要功能应该为沟通有关政府部门之间与会员之间的信息,对执行行业自律规则进行制定与执行,让行业监管职能得到发挥,让联合投资得到组织,对融资渠道进行沟通。

2.4建立政策扶持体系

为让金融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让风险投资管理得到加强,需要建立政策扶持体系,对此,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应该利用一定监管措施来监督管理金融风险投资行业,促进行业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对自身主导地位予以加强,惩处扰乱市场秩序和投机取巧的风险投资者,让其整体运行秩序得到保证;第二,在管理税收时,政府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给风险投资者,如减少税种等,这样可以让投资者获得利益得到提高,进而达到鼓励投资的目的,同时,政府可以对和股权转让相关的税法进行适当调整,让资本利所得税得到减免。在风险投资中,政府资金的主导地位将会被逐渐弱化,保险基金与养老基金的比重将会得到增加,这种扶持体系与对于风险投资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针对相关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单一和组织形式单一的风险投资问题,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可以通过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明确风险投资主体功能和建立政策扶持体系的风险投资管理方法对其予以解决,进而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祉懿.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管理的应用分析[J].时代金融,2016(26):173+177.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2

关键词:创业资本市场;羊群行为;影响因素;原因

创业资本市场在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业投资商在投资之上通常会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然而在金融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加上外部环境波动性,使得创业投资商很难对投资项目做到完全精准掌握,二者往往会引发盲目跟风投资的羊群行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创业资本市场受到的重视越来越高,对羊群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为市场投资行为提供科学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创业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1羊群行为简述

羊群行为的本意是动物成群移动和觅食,后来这一概念被用于描述资本市场中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根据现有研究,可以将羊群行为定义为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在相同的时段内模仿他人进行投资决策的行为。羊群行为在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中都存在,如企业管理领域、消费领域都曾经出现过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在专家和新手身上都有所表现。而且羊群行为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实际上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普遍存在羊群行为。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很相似,但从本质上来看,羊群行为与从众行为形成根源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方面,投资者表现出的羊群行为是在和其他投资者博弈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而采取跟随策略导致的。另一方面,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导致的结果不同。

2羊群行为出现的深层原因

在资本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情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投资者不可避免地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很多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并获得可观的利益,往往会选择和他人采取一致的行为。综合分析之后,可以将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2.1社会影响因素

根据20世纪80年代Latane的研究,一个社会或是群体中个体的观点常常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其深层原因有二,分别是社会规范的作用和信息的影响。其一,社会是基于某些规范聚集而成的群体,在社会中,所有个体都需要遵守社会规范,这会使得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呈现出趋同化。其二,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对他人决策行为的关注度很强,因为他们偏向于认为从中可以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就希望通过对其他个体投资行为的观察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如此就会表现出羊群行为。

2.2认知机制影响

羊群行为的产生实际上受到了个体认知系统的推动作用,其中两个关键点分别是早期注意和后期加工。个体认知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个体在决策时会下意识地节约投入的认知资源,个体搜集信息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会出现羊群行为。若信息搜集成本偏低,个体更倾向于自主完成信息搜集并做出决策。但若是信息搜集成本过高,个体则倾向于观察其他个体的行为作为决策的依据。个体认知资源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当个体处于某个情境中时,对于先注意的信息,才会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注意到所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从而做出最优化的决策,他们通常只会选择性地注意到一些信息。在情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会尽可能地搜集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而其他个体或是专家的投资行为就可能成为个体投资决策的线索,进而关注到情境中的某些热点信息,形成与大众或是专家相似的信念。这种方法可以在节省认知加工成本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二,启发式加工。人类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遵循的是有利于自身快速加工信息的方式,启发式信息加工可以让人类个体基于简单地信息加工完成决策。在资本市场中,当投资者缺少专业知识和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就会采用这种信息加工方式,具体表现为一致性启发式和能力启发式。前者是指投资者倾向于大众的决策是正确的,后者则是倾向于专家所具有的专业能力。人类在进行信息加工时所采用的启发式加工的实质是人类认知系统所存在的因果方式,即人类个体会下意识对事件和行为做出明确解释,且通常会采用因果关系模式进行信息组织。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会将其他投资者作为一种信息,一旦市场中多数人出现相同投资行为时,就会逆推出这些人必定掌握着一定的关键性信息,才会做出这种决策,继而选择和大众一致的投资决策。

2.3模仿策略

羊群行为从表面上来看就是投资者对其他人的决策行为进行模仿,这种模仿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在远古时期这种模仿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规避不确定情境中存在的风险。资本市场也是不确定情境的一种,个体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会倾向于使用模仿策略,这样一来就会引发羊群行为。而基于博弈论同样可以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学习并传承一些好的策略,相互模仿是获得可观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

3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市场中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具体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大类。

3.1影响羊群行为的情境因素

资本市场情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会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会对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产生影响。为了规避资本市场存在的风险,很多投资者会选择和大众采取一致的决策行为,风险程度越高,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也就越大。同时,资本市场具有模糊性,简单来讲,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加工信息的难度大幅度提高,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使投资者会下意识地规划这种模拟的概率,即模仿大众的投资行为。此外,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包括信息披露状况、市场监管力度、政策干预等因素。我国资本市场示意个体投资为主,市场监管的不足以及政策的过度干预为羊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个体投资者的信息加工能力较弱,对自己掌握信息的信心不足,因此更加重视其他投资者的信息。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严重,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会通过观察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信息校正。最后,我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干预过于频繁,使得投资者对国家政策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因此任何关于政策的信息都可以使投资者采取跟随策略,形成羊群行为。

3.2影响羊群行为的个体因素

影响资本市场中羊群行为的个体因素主要有三点:其一,群体内部一致性程度。在高度一致性的群体中,个体会倾向于模仿大多数人的决策,从而出现羊群行为。而在群体一致性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模仿专家的决策,这样也可以导致羊群行为的出现。其二,情绪。怀有不同情绪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的倾向性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积极情绪的个体通常会选择启发式加工,而消极情绪的个体则会选择系统加工。资本市场所形成的对收益具有强烈预期的氛围会使投资者保持积极情绪,采用启发式的信息加工方式,导致羊群行为。其三,动机。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形成的动机有三:一是个体希望和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保持一致性,因此群体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帮助以抵御风险,和大部分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获得资源,规避风险。二是个体认知闭合的需要,个体在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境时,希望可以采用一种明确且简单的方式处理问题。三是个体控制自己周围环境的需要,采用和大众一致的投资行为可以巩固自信,获得一定的安全感,消除恐惧和焦虑。

4羊群行为对我国创业资本市场带来的启示

在创业资本市场中,若是市场发展繁荣,投资商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模仿行为推动了市场的高涨。反之,若市场衰退,投资商的模仿行为则会导致市场受挫。创业投资商的跟风行为必须引起重视,为了实现创业投资对基金运作的有效引导和创业投资行业监管的加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首先,对创业推出渠道进行完善,退出渠道不畅对我国创业资本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同时也抑制了创业投资对自主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应拓宽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构建多样化的创业投资退出方式,促进创业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将创业投资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其次,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更多地向具有高市场声誉和良好投资业绩的创业投资公司倾斜,发挥引导基金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创业投资公司加强对高科技行业的重视,为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同时,引导社会上其他投资商的介入,为高科技行业的崛起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加强对创业资本市场的培育,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要注意资本市场中投资商跟风行为,最大程度地防控因此带来的风险,对创业资本市场发展制定完善的规划。

5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投资市场中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市场稳定发展的影响很大,对此应采取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加强基金引导、完善创业投资市场体系等措施来应对,有效防控因此出现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郭妍,殷佳佳,张立光.“担保机制”下网贷投资人羊群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2]杨瑞杰,张向丽.基金经理羊群行为是否明智:盲目跟风VS理性选择[J].证券市场导报,2019(09).

[3]朱玥琳.投资者过度自信、羊群行为与股价崩盘风险[D].无锡:江南大学,2019.

[4]王震.股票投资者羊群行为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9.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3

 

一、引言   国际板是指境外公司股票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以本币计价交易形成的市场板块。证券交易所在上市规则中设立专门的章节或者制定单独的规则,这些规则体系在保持与本土公司上市要求基本一致的同时,也体现对境外企业的特殊性要求。由此,这些境外上市公司就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通称国标板。   从国际板股票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看,当前我国具备了推出国际板的基础。供给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全球500强级别的外资企业在技术、人力、产品等方面都已深入中国市场。这些外资企业通过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利益,一是广告效应,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能够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二是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在华投资所需资金,直接在中国证券市场募集人民币,然后直接投资于中国市场,中间省去了汇率、法律等风险。需求方面,中国的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年49.9%,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和提高财产性收入的需求迅速增长。   2009年4月29日,在国务院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随后,上海市政府在对外的《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中表示,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证所上市,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   二、国际板市场的新风险   境外公司股票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市,在繁荣我国证券市场、推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也会给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带来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际资本市场风险向国内传递   国际板的开设给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架设了一座桥梁,在把国内证券市场推向国际化的同时,也给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向国内传递留下了一个窗口。根据我国建设国际板的计划安排,国际板上市的企业主要为已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在国内有大量业务的境外蓝筹企业(主要为世界500强企业),且以后者为发展趋势。这些企业在国际板上市之前均已在其他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当国际资本市场发生动荡时,必然引起国际证券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波动,从而带动国际板市场的股价波动。再加上中国股市“板块效应”和“羊群效应”特别明显,与这些境外企业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将会跟随其剧烈震荡。从而造成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向国内传导,加剧国内资本市场的动荡。   (二)对国内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   国际板上市的企业大都为优质国外企业,经营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市场深度和广度,这些优质企业的上市必然会对国内企业的上市融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国内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约10%,国内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更低,仅约2%,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为50%-70%,国内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巨大。同时,计划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企业一般为融资规模巨大的企业。如汇丰控股计划发行50亿英镑股票,折合人民币约545亿,相当于A股市场2009年IPO融资额的三分之一。如此巨大的融资额,必定对股市带来巨大的震荡,吸取了本该属于其他本土企业的资金,对国内本土企业造成了“挤出效应”。另外,还会带来股市整体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加剧了市场的风险。   (三)IPO获得较高的发行溢价   在国外成熟的市场里,新股发行市盈率基本上就在十倍左右,甚至只有几倍。而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市盈率却达到了四、五十倍。特别是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新股发行市盈率甚至达到了120倍以上,2009年12月9日上市的星河生物发行市盈率高达138倍。境外企业通过国际板IPO可以获得较高的资本溢价,若企业募集来的资金汇兑成外汇直接移到国外,没有用于投资于我国境内业务的发展,则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四)给市场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由于国际板上市的企业是境外企业,具有复杂的外向性和经营上的差异性,这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跨境监管的难度。如何监管国际板上市的境外企业的利润操纵和虚假信息披露等不良行为,对监管层来说就显得非常困难。近年来发生的安然、世通案件显示,跨国亦可能存在严重的欺诈及舞弊活动。监管层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管,来保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投资者利益,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控制国际板市场新风险的建议   建设国际板市场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国际板市场的带来的新的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针对以上几点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控制市场新风险。   (一)编制独立的国际板股票代码与指数   为国际板市场的股票设计独立的股票代码,并且独立编制股价指数,将国际板指数不纳入主板指数和主板概念板块,使得国际板相对独立于主板市场。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起国际板市场股票价格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可以充分识别出国际板股票与非国际板股票,避免羊群效应和板块效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并阻断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通过国际板向国内市场传导。   (二)确定合理的外资公司上市比例   为减少国际板上市公司的“挤出效应”,保护国内企业的直接融资。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确定合理的境外企业和境内企业上市比例。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境外企业集中上市,而对国内优秀企业上市产生的冲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确定一个最高比例,如果超过这个最高比例,将暂停一些境外企业的上市。 #p#分页标题#e#   (三)采取多种手段,避免外资企业IPO“圈钱”行为   1.制定合理的发行价格   目前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完全是非理性的。如果将这样的发行机制延伸到国际板,那么在“外资概念”的光环下,外资企业将会在A股市场发行出更高的发行价,如此一来,外企的A股发行就会演变成疯狂的圈钱运动。要推出国际板,就必须解决国际板新股的高价发行问题,将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与国际接轨,控制在20倍甚至是15倍以下。   2.开放境内个人投资者投资于境外市场   逐步放开境内个人投资者对境外资本市场投资的限制,使国内投资者能够直接投资于香港的以及国外的股票市场,有利于投资者走向成熟,同时也有利于国际板市场的股票价格与国外其他市场的股价接轨,避免非理性的价格出现。比如,在投资者可以直接在香港股市购买汇丰控股、长江投资、东亚银行这些香港市场上市公司股票的情况下,这些公司在A股市场的发行价格就不可能高于港股的市场价格。   3.限制国际板上市企业融资用途   国际板上市企业融资应用于国内市场的发展,而不是成为跨国企业圈钱的机器。目前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但是人民币自由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应控制好企业融资的用途,避免企业把人民币直接换成外汇移到国外。(四)提高我国市场监管尤其是跨境监管能力目前我国已加入国际证监会组织的《磋商、合作及信息交换多边谅解备忘录》,上海证券交易所也与世界各主要交易所签订了相关的备忘录,跨境监管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同时,对外资企业的监管也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过于苛刻和冗杂的监管会打击外资企业国际板上市的热情,不利于国际板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日本东京国际板市场的失败与日本严苛复杂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有较大的关系。   四、总结   证券市场国际板的开设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目前阶段开设“国际板”符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国际板的开设也会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新的市场风险。新市场风险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市场风险向国内传递;二是对国内企业上市融资产生挤出效应;三是获得较高的发行溢价;四是给市场监管带来新的挑战。这些新的风险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控制好市场风险是国际板繁荣发展的基础。国际板的开设必将为我国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4

 

1.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和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飞跃发展,在交易品种、市场容量、交易手段、监管规则以及清算体系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历程,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一阶段:中国证券市场萌生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下萌生。这一时期的市场特点是: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以分割的区域性试点为主。第二阶段:形成和初步发展1993年-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系初步确立,从早期的区域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市场得到较快发展。第三阶段: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9年-2007年,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牛熊更迭的时期。从2001年开始,股市步入持续四年的调整,券商连年全行亏损。资本市场发展中累积的遗留问题、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到2005年,最大的矛头指向了股权分置。“国九条”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空前重视;在“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股改实施后,中国股市也出现了转折性变化。   2.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发展速度快。   据证监会披露的近十年的数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8月,中国证券市场境内融资额达2.7万亿,其中2007年境内融资额近8000亿,创造了近十年的峰值。截至2010年8月,此数据已达5735亿元,比2009年全年的4561亿元高出25.7%。截至2009年底,沪深A股市场总市值为24.2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二十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各色俱全,B股、H股、QFII、QDII等基本俱备,未来推出国际板是大概率事件、加上正在主推的OTC市场,以及近年推出的股指期货等衍生品,我国证券市场各板块布局已经大致形成。   2.2中国的普通股民几乎没有胜利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了股民的大家庭,股民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形势下的中国股市却让这些处在饥渴中的股民不断尝到损失的苦痛。   2.3证券市场调控机制不健全,调控功能微弱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国家金融、经济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是最常用,使用最普遍、副作用最少的调控手段。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差距相当大。虽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中的的步伐,二阶式金融体制已经形成,但是公开市场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步维坚,几乎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终究处于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的建设还相当粗糙。一方面证券的形成比较分散,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各地证券市场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交流,彼此处于相对分割的独立状态,这使市场调节难免带有自主性和倾向性;另一方面上进出机制、经营机制、约束机制、价格机制、政策调节机制不健全,加之通讯手段落后,信息传递迟缓,调控主题自然很难对市场发展偏误以及动作及时有效的矫正。   2.4证券市场监管存在制度性缺陷。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整套的关于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从证券发行有关问题到证券交易流通环节,均规定了比较明确的相关法律条文,但是在监管过程中的贯彻实施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性政策规定及监管主体的总体意识还不够高,因此还存在很大的障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对问题解决的几点意见   3.1狠抓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由于受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影响,相当一批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实践中坚持“关口”前移,要在上市过程中就重点关注公司治理是否健全,是否具有清晰的权力制衡和有效的制度约束。要更加注重监督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运行情况,确保治理机制有效发挥。只有上市公司的质量靠得住,股票市场的基础才能扎得牢。   3.2围绕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确保证券市场公平、高效、透明;降低系统风险。与其相应的监管模式是:在建立完整的证券监管法律的基础上,在单一证券监管机构集中统一的监管下,充分发挥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协调运行、各司其责的监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证券监管:(1)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立法建设,使监管机构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至于在出现问题时找不到负责的机构和人员。(2)真正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系,以中国证券会为监管核心,个地方派出机构为监管工作实施主体,辅以中国证券协会及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组织的作用,形成层级监管体系。(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工作的干预。   3.3完善上市公司内控的制度性安排   从实践来看,有关上市公司内控的制度性安排仍有可完善之处。上交所的《内控指引》与深交所《内控指引》相比,似乎在可操作性上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仍有完善的空间。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内控已经存在着比较全面的制度性安排,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并不逊色。因此,实践中除了不断完善和协调现行的制度性安排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我国上市公司如何有效实施其内部控制体系或框架。   3.4坚定不移地深化发行和退市制度改革   加大对新股发行过程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治力度,增强行业机构的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抓紧实施主板、中小板的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做好新老制度执行的衔接工作,加强对具体实施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风险,改进措施,确保平稳过渡。在证券市场改革发展实践中,注重以上方面的改善,并加以适当的、符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的创新性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证券市场一定会取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5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资本市场

为了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需要充分重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全面分析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完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分析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风险意识

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一些金融机构没有充分意识到金融风险情况,管理人员缺乏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一些金融企业对存在的风险没有深入进行分析,缺乏正确认知,具体包括了风险种类以及风险因素等[1]。例如,在进行投资金融项目时,投资者通常只是考虑到投资项目可以获取的相关效益,没有充分重视在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漏洞情况,在投资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一些企业为了引入资金,推出很多理财方案。在制定理财方案时,常常忽略了市场调查环节,这种情况很容易会出现金融风险情况。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往制定的金融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很好满足资本市场实际发展需求。为了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管理力度,需要逐渐完善和更新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然而,当前相关金融监管机构,还没有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责,直接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质量[2]。

(二)没有构建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构建完善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在构建金融风险机构时,还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没有构建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是当前资本市场缺乏金融风险能力最重要原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逐渐完善金融体系,银监会、证监会都颁布了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逐渐完善金融体系。然而,在构建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时,没有意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差异,金融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3]。

(三)资本市场存在金融信息流通不畅以及信息模糊情况

金融信息查询和金融产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投资者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信誉以及经营发展状况等相关数据信息内容,可以有效对自己投资的金融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判断以及评估工作,正确的做出投资决策,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存在信息数据模糊情况,金融行业没有实现透明化、公开化模式,直接阻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谐发展。例如,数据信息内容相对模糊,会给投资们带来很多干扰,不能作出科学、合理决策,投资可能出现亏损现象。此外,当前金融市场上还存在很多内部交易情况,造成金融市场内部存在着操控资金流情况,直接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直接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4]。

二、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管理应对办法研究

(一)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资金作为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重要基础和前提,市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市场存在风险性,同时会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全面加强金融风险意识,充分重视金融风险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避免出现金融风险问题。当前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两方面。首先,宏观金融风险,具体包含了调控偏差和制度缺陷。其次,微观金融风险,具体包括了: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国家、政府和法规风险、犯罪风险以及系统风险。当前,我国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高风险情况,具体表现为:第一,经济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存在产能过剩现象;第二,经济存在减速情况;第三,地方政府存在负债;第四,互联网金融;第五,房地产融资;第六,影子银行。金融行业在发展时,需要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督管理政策,逐渐完善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需要全面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防止出现金融风险情况[5]。通过优化宏观调控手段,实施动态化金融市场监管模式,有效的防止出现金融风险情况,优化货币储备环节,有效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从而推动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

(二)优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工作,提高金融监管力度

随着金融体制加快改革步伐,应提高金融监管力度,为构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以及利率市场化创新更多有利条件。构建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开发性金融进行合理分工以及相互补充,有效的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以及进口银行进一步改革,构建多层次、覆盖广、有差异金融机构,有效的约束资本,逐渐完善当前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调整金融机构整体结构,同时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不断优化金融企业治理机制,拓宽筹集资金渠道。此外,应扩大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的规模,逐渐规范证券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金融企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抑制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保障国际收支平衡[6]。

(三)发展资本市场,加强金融风险控制

资本市场管理自由化影响下,增长了资本流入,给我国投资缺口和储蓄的填补充分发挥着作用。然而,资本自由流动也会出现很多的风险,会出现经济波动情况,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或者是货币危机情况。为了有效的促进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应实施稳健的资本管理制度。应正确的认知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管理,市场运行以及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严格的遵循当前资本市场的运行发展规律,同时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工作,从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7]。

(四)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防范体系

为了促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系统,有效的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整体水平。首先,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督管理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严格的落实国家制定的金融风险管理措施,有效加强防范金融风险。例如,管理人员应用抽查方式,管理人员通过不定期开展调查银行或者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通过调查结果,需要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解决措施,有效的提升监督水平。此外,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使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不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每个国家的金融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为了避免发生金融风险,需要逐渐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有效的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整体水平。

(五)制定完善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做好披露信息工作,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金融风险管理力度,需要做好几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金融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官方网站,做好财务信息披露信息工作,给投资者们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内容,投资者自行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同时,银行应为金融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及时披露金融企业信用信息内容,使信息孤岛问题得以解决。此外,应加大打击金融行业存在的内部操作情况的力度,严格的进行监督。针对发现此行为情况,需要进行严惩,逐渐规范金融市场,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8]。

(六)动态化进行债券收益控制,推动资本市场稳步发展

在发展金融行业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掌握资本市场的债券收益波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管控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管理作用,实施动态化债券收益管控工作。采用多层次的方式,不断拓宽资本市场融资路径。通过进行拓宽融资路径,可以加大资本市场占有份额,有效的防止债券收益波动出现异常变化情况,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金融企业正确分析资本市场实际运转状态,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力度,实际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金融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风险把控力度。提高管理薄弱环节力度,防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情况,避免出现金融风险,有效提升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推动金融行业稳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刚起步时期,还没有构建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逐渐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组织,提升金融风险管理工作。金融企业和监管部门需要全面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能够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睿.基于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聂敏惠.资本监管约束、收入多元化对银行稳健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3]孙臻.利率市场化背景下QS银行业务转型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7.

[4]龙凤.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屈璟.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研究———以华夏银行成都分行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7.

[6]杜洋.公路建设项目PPP模式风险管理研究———以宁夏石嘴山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工程为例[D].宁夏大学,2016.

[7]曹璐.银企关联、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融资———基于我国深市A股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D].西南财经大学,2017.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6

关键词: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可通过上市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既能筹集资金和优化资本结构,又能为企业未来的战略选择奠定资源基础。但我国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制度建设仍不完善,企业在上市前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修改财务报表、粉饰《招股说明书》,以求迅速达成上市标准,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募集资金。这种行为虽然能为企业带来短期效益和声誉,但是会影响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和诚信形象建设。本文将从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行为路径逐步进行研究,在动因、手段、影响和治理对策方面,探讨研究成果和提出治理建议,以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上市公司进行IPO盈余管理的行为近年来表现得较为普遍,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诚信建设,影响到资本市场的规范化运营,因此该行为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有学者进行一些研究。潘红洋(2015)把盈余管理行为分为改变企业原有经营、融资和投资活动的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利用会计政策、改变会计估计手段,对各期盈余进行分配的应计盈余管理[1]。蔡春、李明、和辉(2013)进一步指出,IPO盈余管理行为会更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以便在面临较低管制水平时提高企业的发行价[2]。岳上植、邹鹤瑶(2020)提出,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日趋完善的今天,上市公司的监管环境越来越严格,企业已经难以再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而关联方交易这种低成本、高隐蔽性的手段逐渐得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青睐[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出,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已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普及,其主要手段从直接的平滑盈余转变为更真实、更完善的关联方交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修订和完善证券法、纠正资本市场的不良风气已成为迫切需求。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和影响,并给出治理建议,使研究更加深入,拓宽现有的研究视角。

三、动因分析

(一)外部动因。1.股权融资成本较低。企业可通过自有资金、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渠道进行融资,但其更倾向于通过成本较低、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的渠道实现募集资金。据黄少安、张岗(2001)计算,我国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的单位成本仅为2.42%,债务融资成本显著高于股权融资成本[4]。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资金,导致盈余管理行为募集资金的不法行为产生。2.上市审核机制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资本市场上仍有不适应我国发展实际的不善之处,导致市场约束机制仍未形成。较宽松的市场监管机制和审核机制是滋生盈余管理行为的最佳土壤,较低的处罚力度甚至会成为“鼓励”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上市公司可轻易地在IPO过程中获得大量资金,上市失败的可能性较小,股票发行失败倒逼市场完善审核机制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发挥,上市公司会更加肆意地使用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粉饰报表、欺瞒投资者。3.诚信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企业会更加重视市场声誉和诚信交易。但我国的上市公司更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积累长期的诚信和声誉。另外,我国中小投资者具有只注重短期投机、缺乏理性思考的特点,证券管理部门对违法企业的处罚也较少引起他们的重视,这些因素也不断助长着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内部动机。1.达到上市要求。我国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在上市时不仅要公开可供投资者选择判断的有效材料,还要通过证券主管机关的实质性审查。只有在得到批准后,企业才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实现上市。上市是能够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优化利润结构和提高盈余,还可以为公司股权创造极具流动性的公开市场,提高买卖股权的便利性和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因此众多企业户把上市当作经营的主要目标,进而就会产生为快速上市而采取的盈余管理手段。2.实现利益最大化。据委托理论所述,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根本利益不一致,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损害到股东的利益,股东就会加强监管力度去激励管理层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企业利益。但在实际情况中,管理层更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给股东们营造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以获得报酬。另一方面,公司上市后需要定期出具财务报告,反映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供投资者选择参考。因此企业愿意通过平滑盈余、调节利润等盈余管理手段,营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3.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和资产,借此营造一个经营运转良好的形象。这就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赖和良好的市场声誉,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和在股票市场中的融资能力。这都有助于企业在未来获得广阔的发展渠道和经营平台,因此盈余管理行为就成为上市公司追求长远发展的途径之一。

四、手段分析

(一)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我国的会计政策具有强制性和可选择性,其标准是让企业真实公允地反映经济业务,而非绝对的真实准确。企业管理层可在规定范围内灵活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这就为企业实行盈余管理提供可乘之机。在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中,上市公司根据资产特性选择年限平均法进行折旧。但在准备上市前,通过变更折旧方式,把年限平均法变更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把折旧费用提前计提到经营状况较好的年度,为上市前的准备期分担费用、储备利润。

(二)改变收入确认时间。据企业收入准则规定,企业应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可调整销售发票的开具时间,来改变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若企业当年经营情况良好但预期收入不理想,管理人员就可以推迟确认收入的时间,延后确认收入,把更多的收入留给未来经营情况不好的年度。若上市公司当年经营情况不善,则管理人员会虚构关联方交易,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再下一年度冲回,实现平滑盈余、调节利润。

(三)构造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是指企业与形成重大影响或控制的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购销、受托经营和费用分担等交易活动。这种方式复杂隐蔽且难以被发现,已成为监管力度逐步加强背景下,上市公司最常用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之一。1.关联购销。关联方交易在满足一般市场销售目的之外,还可以减少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费用、转移利润和粉饰业绩。关联方交易往往脱离市场价格机制,人为地提高或降低价格来调节公司利润。在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中,上市公司能以低于市场公允价的价格购进原材料来降低成本,再以高于市场公允价的价格出售来增加收入,调整当期成本费用,提高利润。2.受托经营。企业在上市前,通过托管经营的方式进行关联方之间的利润操纵。上市公司把自身的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再按照签订的合同收取一定回报,就能消除不良资产的泡沫,同时在报表上增加利润。在企业上市前夕,其关联方也可通过资产交易、债务重组等手段把大批优质资产注入需要上市的资产中,优化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粉饰其经营成果。

(四)调节应收项目。应收项目是上市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状况和营运能力。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司管理层对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过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就有了实施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上市公司可在经营状况良好的年度对重大应收款项计提大量的坏账准备,在当期增加坏账损失以调减利润,把利润存储给将来年度。在未来经营状况不好的年度,再把坏账转回,重新计入资产项目,虚增资产实现盈利,达到平滑盈余、粉饰财务报表的目标。

五、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从经济本质角度来说,并不能直接把盈余管理等同于财务造假和利润欺诈。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范围内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以谋求企业利益和市场价值最大化[5]。在企业经营战略角度,企业在GAAP允许范围内调整利润与费用的关系,进行内部战略选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根据PESTEL分析模型,上市公司需要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力量影响之下,做出增强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盈余,所以盈余管理对企业战略选择的能动作用不容忽视。上市公司在IPO中采用积极的盈余管理行为,能通过财务报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业绩信息,以协调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为公司经营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

(二)消极影响。1.不利于上市公司的信誉建设和长远发展。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调整盈余的不良行为,有悖于会计准则的信息质量要求、不利于其在证券市场中树立诚信的形象。粉饰财务报告的失信行为意味着企业在上市初就违背了与投资者的诚信约定,误导投资者投资、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使企业在未来的经营和融资中无法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IPO盈余管理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管理层只为获得当期业绩而进行的短视选择,不利于公司长远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过量的盈余管理会导致在企业在上市后经营业绩不升反降。从利润表结构来看,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主要依靠虚构营业收入和降低酌情性费用来提高利润。这种依赖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增长手段在IPO之后就会暴露其弱点,不仅会打乱公司原有的经营节奏、破坏经营的稳定性,还会在虚增收入曝光和费用增加的情况下大幅降低利润。2.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在IPO前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披露的财务报告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这将导致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有用性降低,使投资者作出误判,阻碍企业战略判断和选择。在IPO前期,上市公司通常会虚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试图营造经营状况较好、发展空间广阔假象。但在IPO之后,企业的经营节奏陷入紊乱,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显著下降,业绩和效益都大不如前。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也在股票市场的泡沫中贬值,给中小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3.不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资金的高效率流转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IPO盈余管理行为就阻碍了市场资源配置和资金引导,使其既不能向投资者及时有效地传递资金使用情况,又制约着真正需要资源的公司的发展。信息不对称更会加剧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产生,通过盈余管理进行IPO上市的公司能够获得宝贵的上市资格,而真正具有发展潜力且急需上市的企业却不能获得资金支持。采用粉饰报表手段取得上市资格的公司,其实际经营能力并不能与所获资源相匹配。这种行径既不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又会树立不良典型,加剧市场上的失信行为。

六、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机构和治理体系。企业内部完善的控制监管体系能够显著抑制关联交易下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有效发挥约束和监管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机构的建立,需要组建合格的内部审计委员会、设置独立的监管机构[6],以及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一个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内部控制机构能够在大局上制衡公司内部的利益主体,充分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约束机制。同时内部控制机构应保证其客观性和独立性,实施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数据的严格监督。除此之外,还需要健全企业内部的治理体系,形成企业内部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当管理层作出决策时,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才能付诸执行,从顶层为管理层设计一道“红线”,既能抑制管理层作出违背行为准则的活动,又能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事务,使其不违反法律规定。

(二)强化外部监督和审计力度。证监会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对其处以远高于所获利益的处罚,倒逼上市公司收敛盈余管理行为并趋于合法化。同时也要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淘汰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通过增强披露信息的透明度,降低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盈余管理可操作的“灰色地带”。强而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够较早地发现并遏制上市公司违规的IPO盈余管理行为,从根本上减少盈余管理带来的风险。强化外部监督就需要加强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增强责任意识使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同时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助长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完善IPO审核制度。我国资本市场的IPO发行机制经过审批制、核准制和注册制的发展,审核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IPO资格的审查力度、完善发行机制,在关注公司盈余情况之外,更加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除此之外,在要求企业对财务报告进行披露的同时,还可以要求企业出具更多能够体现营运状况、盈利状况的信息,进一步完善上市审核链条。

(四)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大部分中小投资者不擅长理性思考,更注重短时投机,缺乏长期投资的意识,缺乏专业投资能力,部分企业就会趁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蒙骗投资者,获得募集资金。因此提高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能够在源头处遏制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保护他们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健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序的诉讼程序、降低投资者的诉讼门槛,能够帮助中小投资者维权,在自身利益受上市公司侵犯时,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权益。

参考文献:

[1]潘红洋.最新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15(08):127-129.

[2]蔡春,李明,和辉.约束条件、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司业绩——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35-42+96.

[3]岳上植,邹鹤瑶.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20(12):48-54.

[4]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12-20+27.

[5]顾晓雯.如何认识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16-18.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7

关键词:做空机制;资本市场;融券业务;做空工具;做空门槛

2020年4月瑞幸咖啡自爆出现了财务造假,紧接着美国MuddyWatersResearch公司便了数十页的报告,控诉瑞幸咖啡造假财务数据欺瞒投资者的行为。尽管瑞幸方面在48小时之内作出了回应,但仍旧抵挡不住市场的持续发酵。而瑞幸的暴雷只是一个开端,4月7日WolfpackResearch对爱奇艺做空报告,4月14日CitronResearch对中嘉楠科技的做空报告,仿佛形成了一股做空中概股的热潮。事实上,国外调查公司做空中概股已经不是第一次。根据有关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大约有106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被做空,其中以MuddywatersResearch公司最为著名,如表1所示。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中,有许多经典的做空案例。在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JesseLauristonLivermore通过做空美国股市,在9天内获利近1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末,GeorgeSoros通过做空泰铢与日元,大赚一笔的同时,也造成了东南长久持续的金融危机。因此,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每次成功的做空都将意味着某上市公司的灾难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的衰退。所以,如何正确地看待做空机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具有非凡的价值与意义。

1做空机制的含义与我国的现状

1.1做空机制的含义。做空操作及其相关的所有制度统称为做空机制,它的实现途径包括期货、期权、融券等。在我国,目前做空的主要手段是股指期货等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以及券商的融券交易行为。而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做空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首先,做空机构通过观察锁定一家上市公司,然后委托调查公司等中介机构对该上市公司进行秘密地大规模调查。同时,做空机构与基金公司达成合作,对该上市公司进行下空单,以期未来套利。当调查完成后,做空机构一方面联合媒体报告,大肆打压股价;另一方面,联合法律机构,对上市公司提出公诉,从而实现进一步套利。做空机制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发挥着平衡市场、维持流动性、减少泡沫和价格发现等功能。

1.2做空机制在我国应用的现状。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各项机制还不完善。做空机制起步时间晚,从2010年开始,才陆续出现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和ETF期权三种做空机制。(1)融资融券方面,资本市场先后五次对融资融券标的进行了扩容,截至2015年6月18日,融资融券余额达到了22,728亿元人民币。后来经过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灾”以及2015年颁布的针对规范融资融券业务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融资融券市场的业务量不断收缩,近几年稳定在10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大体呈现出,标的多属于蓝筹股,业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官方网站。(2)在股指期货方面,虽然从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就发展十分迅猛,加上2015年“股灾”前夕的推动力作用,成交量一度高达175万亿元人民币。但2015年“股灾”发生后,便受到了各方的批评,于是监管层加强了对其的监管,交易量迅速呈现萎缩的情形。随着2017年股票市场的稳定以及监管层的逐渐“松绑”,交易量逐渐走向平稳。(3)在ETF期权方面,虽然我国标准化期权合约出现的时间没有欧、美、日等国出现的早,但在1992年我国便有了为期权产生创造基础的权证。但期权和另外两种做空机制相比较而言,市场影响较小,交易量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投资者参与较少。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做空机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股市的不断平稳运行以及监管层的“松绑”,做空机制在逐渐走向完善。

2我国做空机制目前存在的不足

2.1缺少做空的市场化渠道。2.1.1国际做空市场现状。现在国际主要的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做空市场机制,做空主体有高度的市场自由。当做空机构进行做空时,有专业的中介调查机构可以雇佣,同时只要资金充足可以与券商或基金公司达成空单合作。当调查完成,可以寻找专门负责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做空机构还可以寻找律师事务所,根据集体诉讼和风险制度,获取一笔赔偿。最重要的是,这一场做空活动中所有参与的主体都可以获利,国际上的做空机制已经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特征。2.1.2国内做空市场现状。而国内做空机制缺乏市场化的渠道,如果率先掌握了关于某公司的负面消息,会囿于融券业务的限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支持,最后也难以实现成功做空。国内的做空机制发展不够成熟,缺乏市场化特征。

2.2相关体制不明确。2019年,国内出现对中国人保和中信建投的做空报告。当记者采访时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时,得到的也只是“这是正常的事情”的不明确回答。监管层面不明确表态,也没有相关的详细法律出台,这就使得做空机制在国内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因法律对做空者与市场操纵者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这就影响了市场做空的积极性。

2.3做空工具不完善。做空机制主要依靠融券业务实现股票的买空卖空,但国内的融资融券业务自实行以来,只有融资业务实现了大发展,而融券业务一直停滞不前、券源不足,使得投资者很难融到自己需要的证券。除了做空工具的不足之外,做空成本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证券公司向客户收取过高的利息,打消了一部分投资者做空的积极性。同时,监管者对融券者设立的高门槛条件,也制约了做空业务的普及。

3国内做空机制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3.1国内做空制度发展不完善。3.1.1做空制度尚不成熟。党的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去杠杆就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从做空机制的操作手法来看,这是一种增加杠杆性风险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做空机制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当市场向好时,做空机制无疑会发挥“清道夫”的作用。但当市场恶化,此时再准许做空主体利用做空杠杆进入市场,无疑会加大监管的难度。同时,我国的做空机制仍然相当羸弱,尽管已经放开了融资融券业务,但真正有实践意义的成熟的市场化做空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其中,对于类似MuddywatersResearch公司这样的经典做空行为,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这是限制国内做空机制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3.1.2诉讼制度仍需完善。相较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在做空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还相对落后。以美国为例,通过实行集体诉讼制度和风险制度,单个投资者胜诉,所有的投资人均将获得赔偿。同时,参与诉讼的律师事务所将从赔偿金中获取高达30%的佣金。这一诉讼制度大大地调动了市场各主体做空的积极性,而反观国内,这一相对制衡的利益激励机制还未建成。

3.2做空理念不被接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较于做多操作,做空行为给人呈现的是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表现,让人从心理上有自然的排斥反应。而且,我国本身资本市场起步时间就相对较晚,而国内做空机制又是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起来,投资者还没有建立起做空投资的理念。同时,做空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又进一步阻碍了投资者对于做空投资的尝试。

4加快我国做空机制完善的对策建议

4.1加强制度完善。4.1.1完善做空机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融券做空机制随股票交易的诞生而诞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虽然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但在这40年里,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处于缺乏做空机制,持续做多的不正常发展状态中。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必然是做多与做空均衡发展的,因为这更有利于风险的化解和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监管者应当坚持发展做空机制,持续推进做空制度的改革。在资本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尽快推进做空机制的完善。在放宽对投资者和证券公司关于融券业务方面要求的同时,丰富可供融券的标的,并且进一步研究对恶意做空现象的解决办法。4.1.2健全监管制度。做空机制虽然可以发挥资本市场“啄木鸟”的作用,但监管者在发展做空机制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证券市场上市主题的监管力度。必须认识到,做空机制只是资本市场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证券市场诚信运行的大环境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尽可能小的规避做空机制的弊端,才能顺利推进做空机制改革。4.1.3完善信息披露。只有当信息披露达到一定的充分程度时,市场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一情形对于做空机制的发展同样适用。只有促进市场实现信息的完全披露,才能为做空机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4.2设立科学的做空门槛。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的会议精神,对于发展做空机制来说,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在综合考量我国证券市场特征的基础上,减少股指期货保证金的比例,丰富融券业务的证券标的,放开融券业务数量规模,进一步提高对冲效率。对于投资者门槛而言,放开券商融券的证券种类限制,为客户融券需求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重新调整股指期货和ETF期权的投资门槛,调低最低限额。根据市场发展程度,逐步放开转融通业务的个人投资者的准入。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8

存入商业银行的养老基金,大部分为活期存款,按活期利率计息,即使完全按照优惠利率计息,收益率也非常有限。购买国债,虽然安全性较强、收益相对高,但利率是事先确定的,在市场利率变动时,或许发生损失,在没有保值补贴的情况下,收益性也较差。另外,购买国债还要受发行时间限制。很显然,将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仅局限于“存银行、买国债”,并不是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径。

二、进一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决策

预计“十二五”时期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长到2.21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增加到16.0%,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因此,如何负担成本转嫁、有效地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就成为异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财政专户存款为主,还有另外一部分购买国债。还包括股票、证券基金、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养老保险累计基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但是,在过去的11年里,我国年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据此测算,损失约为6000亿元。养老金改革,任重而道远。政策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拓展投资范围,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因此,需要提前筹划建立稳定、可靠、多层次的养老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拓展投资运营范围,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世界上允许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的国家,一般投资于股票、债券、贷款、实体和海外投资等领域,一些国家经投资运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目前,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展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除继续保留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购买企业债券。第二是委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第三是投资基金产品。鉴于投资基金“专家理财、分散投资”的特点,可以进行适量的投资。但基金产品投资必须对该产品的投资目标、投资理念、投资策略、选股原则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的诚信和业绩进行考察,并评估其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是否相符。第四是投资于实业领域。从近期来看,银行存款和国债将是养老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应低于50%和10%;股市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但股市投资不应高于30%;企业债券和实业投资比例都不宜过高,不应高于10%。一般来说,能源、交通、通讯、公用事业等行业项目投资规模较大、风险较小、发展前景好。因此,当养老基金积累到较大规模时,将一部分养老基金以入股形式投资于国家基础建设事业,取得收益后,按股份提取红利。进行这种长期投资,既解决国家基础建设资金缺口,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养老基金运用效益,是养老基金一种较为理想的运营方式。而养老金的特殊性质能够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因为其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例如,英国和日本的两大养老基金于日前宣布:各自“试水”能源产业的交易。其中,英国养老保障基金(PPF)计划接管英国最大煤炭生产商英国煤炭(UKCoa)l,日本养老基金协会(JPFA)则与加拿大安大略省政雇员退休基金(Omers)联手购买美国燃气电厂。业内普遍认为,国家大型养老基金涉足能源或将成为全球未来新趋势,标志着以养老基金为首的更多公共基金打算跳出传统领域,寻求多元化投资发展。

2.进一步改革完善资

本市场,为养老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做好服务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应抓住机遇让全国社保基金做强做大。一是未来应将国有资产划拨提上日程。“这个特殊的融资渠道已经讨论很多年,应尽快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二是扩大地方基础养老金委托运营的试点范围,按照广东的模式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三是做实个人账户资金可以尽快实行委托投资。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保证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良好的1级市场有利于相关金融产品的发行,保证投资者认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流动性较强的2级市场可以为投资者转让相关产品提供便利的渠道。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监管层也需要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水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强化保护投资者机制;同时还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为养老金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好、更成熟的平台,创造更加公平有序透明的市场环境。

3.培育专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要加快培育成熟机构投资者。养老金入市不仅需要成熟的市场,也需要一批有经验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队伍。2011年底,我国股市内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占比为15.6%,境外专业机构只有1%。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达70%左右。可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对于实现我国资本市场与养老金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4.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各国对补充养老保险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取决于它在养老金体系中的地位。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计划往往是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以美国为例,2010年底401(K)资金规模达到3.1万亿美元,占美国养老金总资产31%,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而我国2011年底企业年金累计结余3570亿元人民币,仅占当年养老金总资产的10%左右,占当年GDP比重不到1%。企业年金计划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但是近年来发展滞后、缓慢。从国外实践来看,税收优惠是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有必要明确和完善相关延迟纳税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使其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

5.加强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检查大力提高常规监管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在完善养老基金财务、会计、统计、审计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机制。通过国家立法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监管的法律和制度,加强养老基金监管体系建设。不仅对基金日常收支管理进行监督,而且还要监管各项基金投资运营流程,及时查处投资运营中违规行为,维护基金安全和完整。

6.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信息平台,保证养老基金

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养老信息化是整个养老体系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养老服务水平的高低,它能够对养老基金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强化养老基金监管的透明化程度,提高监督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力。大力发展信息化支撑网络。通过养老信息平台可以定期收集、核对基金监管数据,对养老基金的征收和利用进行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对基金监管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预防、化解潜在的危机。同时,在“十二五”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总框架中的业务支撑标准中也把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建立作为核心标准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养老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效杜绝重复支出养老基金、非法套取养老基金等现象,保证养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