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管理范例

城市旅游管理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1

“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并不是生态城市和旅游城市指标的简单相加,而需要在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的总体指导思想下构建城市的生态建设指标体系。通过对国外优秀的生态型旅游城市的研究,如威尼斯、日内瓦、堪培拉等,总结出它们在规划建设方面考虑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和空间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要素与其他要素空间的合理组织;城市产业结构的生态性;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设施的供给量与配置的完善程度。这些能作为我国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的借鉴因素,而观光性、生态性、可持续性是构建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要求。

二、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管理方法

由于城市旅游业的兴起,关于城市旅游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已经颇多,主要从指标体系管理的目标、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管理目标

“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管理目标是:促进或保持旅游所带来的最小成本和最大经济效益的平衡。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以下三个子目标。

1.旅游体验目标。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旅游者需求的满足,所以为旅游者创造第一手的、参与性的、启迪性的旅游体验经历,是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前提。

2.经济效益目标。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就是谋求经济利益,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则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很难为城市环境的保护带来有力的支持,更不会对城市有更多的经济补偿。

3.生态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载体”,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敏感于生态进程,必须使旅游介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旅游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与获取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管理目标来对待。

(二)管理原则

1.量度依赖原则。“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管理是依赖于“量度”的管理,将量度标准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避免旅游管理始终停留在概念化、观念化的层面上。此“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中的量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2.政府介入原则。由于“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中许多指标将限制许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因此若要使该指标体系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由当地政府赋予其一定的法律效力,将其纳入当地旅游法规的范畴,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信息传播原则。“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与旅游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意识息息相关。政府、公共组织、学术界等需要担负信息传播的责任。传统的城市旅游开发和发展,在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需求的同时却忽略了满足目的地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业生态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的开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规范和引导城市旅游开发,保护目的地生态环境;二是规范城市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三是提高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增加旅游业科技含量。

三、总结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2

一、大部分县级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背景下,县一级城市的县委、县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来培育,紧扣符合县城发展的各种目标定位,以独具特色的丰富旅游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得以逐步确立,旅游产业在城市发展大局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大部分县级城市都能拥有若干国家A级旅游景区,拥有多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有些旅游项目也能够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近年来,县级城市大多能够实现旅游接待量超百万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同比增长年年攀升,旅游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总体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与之相应的修建性详规尚未出台,未能形成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的一体化战略规划模式。已实施的旅游产品规划缺乏全局性、统一性考虑,相互衔接不畅、融合不足,长期处于各自为政、自发进行的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特色不够鲜明,潜力挖掘不足,规划建设简单模仿等现象。如何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旅游发展路径还需进一步精准定位、精确引导。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各地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整合开发力度不够,从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方面尚有一定差距;旅游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引领,缺少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较大规模的旅游综合体;旅游景区景点互动性、互补性不足,单兵作战、重复建设、互相掣肘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三)全面统筹协调乏力。虽然各旅游重点项目大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且发展潜力较大,但体量小,布局散,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尚不足,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培育仍不充分。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各相关涉旅部门职能整合不够,在规划建设、资源整合、龙头打造、包装推介等关键环节上,相互间缺乏有效的联动运作机制,难以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四)产业融合发展不足。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善,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一是旅游六要素中“游”的业态较为单一,“购”的产品内涵不足,“娱”的项目较为匮乏,旅游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延伸不足。二是旅游与文化、农业、商贸、工业等产业的融合深度不够,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还不强,旅游综合效益不明显。(五)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是旅游环线尚未形成,景区间内连外接的交通线路不能有效衔接,进入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旅游公路等级不高、路况不佳,游客可进入性、便捷化和综合满意度还不高。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旅游集散地、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环保公厕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新兴业态、全域旅游相关的自驾游、智慧旅游等相关建设基本空白,旅游新要素、新业态没有得到拓展和延伸。(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范畴,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原生态传承发展,并以自身教化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其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有雕刻技艺、戏剧、版画、跑马灯、酒酿技艺、琴书等,具有典型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市场化、商业化及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困难、传承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保护氛围不浓;投入不足,保护经费短缺;专业保护人才缺乏,传承人才后继乏人。

三、几点建议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旅游管理;理实一体化;课程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备旅游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相应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也是以进行旅游企业常规服务,处理顾客个性化要求,从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教学任务。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实现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职业态度,对改善实践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现状

(一)授课侧重于技能操作,忽视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教学仅局限于技能训练,以保证学生的服务水平达到考证考级的要求;技能训练项目单一,如餐饮课技能就是摆台、客房就是铺床、导游就是地方景点讲解;教学以技能大赛的要求为教学大纲,对大赛项目反复训练,忽视学生处理突发事件、投诉或危机能力的训练;然而新时代的旅游市场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具备一流的服务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素养和服务意识,具备现代旅游业的服务规范与管理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旅游服务专业课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训课是分开教学的。因此,学生所学到的也是理论知识与服务技能相割裂的知识点,难以在实际对客服务中做到融会贯通。由于教材出版的滞后性和指导性考纲的限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严重滞后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学生毕业后普遍反映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完全不同。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往往更侧重学术方向,技能方向相对薄弱,因此旅游服务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内容相对单一、呆板,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实训课教学设备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

新时代,信息化手段瞬息万变,旅游市场发展也日新月异。然而,由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性和经费的局限性,往往刚建好的实训基地短短几年就已经在业界被淘汰了。而再次建设实训基地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滞后的问题也始终无法解决。例如,前厅课程中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如Fidelio、Opera、西软、中软等价格昂贵,部分学校没有经费购买,导致授课内容与行业脱轨,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

二、现代学徒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学教完美合一

理实一体化课程采用“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而现代学徒制强调从职业角度培养人才,坚持教育与企业生产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强化知行合一,采用师傅“传———帮———带”的授业方式,通过“小班教学”、个体辅导、做学教一体,达到理实结合、行业同步的授课效果。

(二)学校监管,校企共同实施教学,保障教学计划实行

传统的学徒制,师傅基本通过口传身授指导徒弟学习技艺,教学效果因人而异,难以掌控。而现代学徒制则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及评价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整个制度有一整套学徒管理的规章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学校和企业精诚合作、互相监督,共同完成人才培育计划,因此现代学徒制是可以标准化量技能人才的。

(三)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众多,重点在于根据学校条件、专业要求来决定校企结合形式。目前,最佳的方式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而现代学徒制正是建立在校企紧密联系、充分合作的基础之上,双方相互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四)校企共同打造现代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由于体制的限制,往往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不足,经验更多的是来自培训、行业考察和体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重理论、轻操作。企业的培训师在员工培训过程中目的性太强,更多的是针对本企业的要求进行专项培训,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或一线员工,共同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制定授课计划和实际教学。在完成项目时,可采用邀请企业导师到校授课和专业教师下企业轮岗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导师间的教学研讨切磋,潜移默化地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行业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企业培训师和员工的专业理论体系构建和授徒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校企双方都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

(一)建立以模块教学为形式、工作任务为项目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专业课教学中,将课程划分模块,以知识点建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协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小组,制定计划并分工,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最终完成整个项目。这一教学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从“学会”到“会学”。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时,一定要注重与行业动态接轨。通过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团队可以联合企业导师对行业最需求的人才进行梳理,以“岗位群”对接“专业群”,整合课程内容,编制教学模块,制定工作任务,培养有核心竞争力和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例如,酒店前厅服务强调的服务人员的待客技巧、综合素养,并且要求能随着人们国籍民族、性别职业、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不同的服务。因此,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就应该以此为主线制定工作任务,并且不断充实新内容和变化,以此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

(二)构建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双元”师资教学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

在校授课期间,学校委派专业师资担任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程和基础技能课程教学;在企业授课期间,企业选派优秀员工、管理人员以“带徒”形式,实行“小班化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在企业期间,也要以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双元”师资来深化课堂教学,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备课,发挥各自的特长,推进教学计划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企业导师与学生三方共同成长。另外,在技能大赛的备赛参赛方面,也可以发挥教师+导师的优势,以赛促教,引入企业导师,让教师、导师、学生共同切磋技艺,营造互学互补互助教学氛围。

(三)采用工学结合和定岗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

旅游管理专业日常的实践教学是在实训室完成的,难以摆脱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的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对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坚持走工学结合和定岗实训相结合,在课堂上完全实行“做学教合一”。在实践教学中,校方与企业联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实训条件,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岗位互为补充、互相交替,必要时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保障教学的规范化进行。这种依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感。

(四)旺工淡学,弹性学制,科学分配教学时间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该与地方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结合,科学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弹性学制。旅游旺季,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在旅游淡季则学生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或安排假期,实行“旺工淡学”的课时分配制度。这种课时分配制度更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学生有效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的有效方式。

(五)运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实施实践教学时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在评价标准上的细则,突出以生为本,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评价,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岗实训,从出勤、工作量、工作绩效等多方面来进行考核,并将之与学生的学分、评优、津贴及日后个人发展挂钩,以激励学生。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打破传统评价的主观性,将学生的能力表现、岗位技能、技能大赛成绩纳入考评内容,来增强教师、导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在企业期间在岗实训的实施是关键。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融合,发挥双方优势,实现校企互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培育适应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梅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以闽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8.

[2]高葵芬.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首届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交流研讨会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5-8.

[3]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15-16.

[4]段修军,王利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5):225-226.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4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问题;措施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进行中,影响成本的因素包括原材料、设备、工程质量、工期等多方面,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在确保园林绿化所需材料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如期完成工程并保证工程质量优良,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展开叙述。

1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的因素及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的因素

首先,在园林绿化工程正式施工前需要进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园林景观的建筑设施、园林植物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等,具体影响包括:一是常规材料的选择,如工程施工所用的地板材料等。设计时选择可以降解的材料能使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园林植物的选择,植物是有生命的,选择的植物是不是本土植物、价值过高亦或是后期养护不到位以及施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成活率,进而增加工程成本;三是设计时如果施工中的交叉工作没有进行合理衔接,会造成施工中相互发生冲突,既包括人员分配的冲突,也包括机械分配的冲突,使得工期无法按时完成,成本也会增加。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影响着成本。一是施工管理工作不到位,会无法及时遏制一些潜在的问题,导致问题扩大,尤其是绿植方面,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施工人员的工作分配也很重要,人员过多会造成浪费,过少会导致工期延长,均会增加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二是设计变更、招标、投标工作、合同签订、二次施工等导致的工期延误,成本增加;三是随着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增多,园林绿化所需的原材料供不应求,材料成本上涨,成本管理难度增加;此外,通货膨胀以及施工不当导致的索赔等都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的因素[1]。

1.2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除上述影响成本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材料价格等因素使得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增加,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由财务人员落实为主,管理观念落后,没有组建包括采购人员在内的专业队伍,使得企业的工作人员单纯地完成任务,没有将成本管理的概念融入其中,而且缺乏监管,成本管理难以取得实际效果。二是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部分园林绿化企业的施工仅仅以设计为指导开展,成本管理没有落实到施工现场,造成项目施工过程中操作不严格,消耗和浪费较高、技术水平不足以及质量不好等现象频繁出现。此外,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工程的预算核查不准,将一些联系不大的单位工程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核算对象,无法真实地反映实际成本[2]。三是成本管理以投资方和施工建设方为主,管理模式比较粗放,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导致施工与设计不相符。绿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根本不了解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仅仅是为了达到园林景观的观赏效果而进行种植,违反了绿植的生长特性,绿植死亡率上升,成本增加。

2优化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

2.1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的预算编制

成本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离不开预算管理,因此应结合园林绿化设计对施工中的材料费、人工费、设备费等进行预算控制。具体做法如下:根据投标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施工的环境进行实地评估,制定合理的方案,从而合理配置资源,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然后根据施工工期对材料市场的价格进行预算,可以和相关材料供应方签订长期合同以维持价格的稳定,再结合施工技术、工期、质量标准等资料进行详细分析,选择科学的计算方法,作出科学的整体预算。最后将预算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各部门。

2.2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责任制

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包括对项目的管理和施工单位的管理,对此应明确管理层次及责任。为了调动各层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根据项目进行分阶段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财务成本的报表、预算、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与进度等各方面,做出最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考核任务完成的好坏进行奖惩,奖惩要做到及时性和制度性,从而保证能够起到激励、改正的作用。分阶段考核完成后还应进行整体的考核,避免分阶段考核可能出现的偏差。责任制度管理可使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3]。

2.3提高对工程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包括施工前期、施工中以及竣工后的成本管理。对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加以重视,在园林招标单位完成验收后,预算人员应与财务人员进行全面的核算检查,以查漏补缺。不仅如此,园林类工程比较特殊的一点还包括竣工后的养护,所以要根据工程完成的质量合理估算维护费用,制定维护计划,避免绿植因为养护不科学而造成大面积的死亡,导致二次施工,造成成本大量增加。

2.4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能够大大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企业首先要开展成本管理相关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其次对施工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操作的规范性,保证工程质量,减少施工中材料浪费、工期延误情况;对于成本管理人员需要开展法律相关知识、政府政策以及预算编制方法的培训,提高综合素养,为成本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2.5有效控制成本相关因素

影响绿化工程成本的因素中,首先应优化设计中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具体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模拟,从而避免施工冲突。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人员、设备,则需要合理进行安排,详细分析工程项目,明确工种及所需数量,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设备方面则按照设计中关于设备的内容进行安排,做好设备调试,确保设备能够不间断施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施工的优势。材料方面则应从采购到施工全程进行成本管理,绿化植物要安排专业人员选择高质量的植物,做好绿色植物的运输、保存工作;其他材料则要做好质量检查和使用工作,避免浪费[4]。

3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的因素有许多,使得园林企业与施工单位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应重视成本管理、总结经验,将成本管理贯彻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施工前、中、后的成本控制,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要素分析及优化措施[J].建材与装饰,2020(01):75-76.

[2]徐瑞康.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要素分析及优化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9(09):140.

[3]吴传星.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要素分析及优化措施[J].居舍,2019(18):119.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5

对江阴市园林工程实践工作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对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属于非常系统的行事手段,是一种能够全方位整合与配置资源,进而达到现代化园林绿化项目的一种管理办法。所以,在开展工程施工管理规范的阶段适用于每一个类型的项目。园林绿化属于工程项目的一个支流,相较于市场上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其规模相对较小,工序也更为简易,但仍必须要充分运用项目管理所用到的一切优化思想、方法、技术进行施工。以江苏省江阴市园林工程项目常规的工程建设目标管理为背景,以针对性的施工管理技术为基石,并且最大程度上运用管理的逻辑思维展开辩证思考。按照施工管理的常规要求最大化地展开实际运用效率,最大化地协调每个项目管理环节所起到的管理功能。

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的特点

1.1施工对象为生命体

施工管理实施对象绝大部分都是有生命的植物,园林植物中的花、草、树、木等都是生命活体[1]。因此,在进行施工管理中一定要在生命周期中,给予优质的环境养分,确保其可以得到良好的生长,充分发挥工程中的自然效果。项目的第一任务就是按照条件的情况择取最为恰当,并且容易成活的园林植物,让其旺盛生长。园林工程种植过程对可实际质量结果的标准非常苛刻,因此,一定要在掌握植物学理论的背景下,在完全契合生命体习性的基础上,掌握和知晓在合适恰当的时机下进行种植,全景式地落实植树种植操作。

1.2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重点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施工关键在于以服务“人”的健康与生活的舒适当成最大的目标[2],对此,主要可利用对小气候与环境的创设,打造出自然怡人、舒适的空间感受,进而实现当代民众的主观与客观所需,实现当前非常流行的“回归绿色生态生活”的基本欲求。必须以打造环境宜人、自然、温馨的亲情环境陶冶情操,为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

1.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工程施工一定要遵循环植物生长的背景与成活规律,充分知晓其分布的相关动态信息。鉴于此,最大限度向人们展示出工程施工实际技术的科学性。毋庸置疑,涉及到绿化施工时,其生命体都有着极高的观赏属性,这就要求施工管理者一定要遵循形式美的重要原则,重视植物配置的一致性,强化均衡作为原则性的施工条件。

2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

2.1人力资源管理

聘请人才是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中最日常基本的工作,然而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无论管理制度再完善、施工技术再先进,其实际执行者都是“人”。人才聘请原则一定要保证“最适性”,奉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在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更需要看中“量才使用”,管理人员不应压制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而更应当不断去激发、鼓励人的积极性。工作条件与环境的改善会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加强施工人员工作条件的内涵,就是说其工作本身具备扩大化的极大丰富化。

2.2采购与合同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工程采购,主要是利用招标抑或是别的方式择取合适的承包商,统筹全部的工程施工、管理以及维护任务。工程采购的最终目的,可以理解成为最大限度通过工程职业化、专业化的力量,把资源高效、节约、合理使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运用外部资源,包括降低资金投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采供效率、降低投资风险等。合同管理属于施工管理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合同内容与执行力,则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是否顺利,每一方的利益有没有真正得到保护,合同内容主要包括质量控制、合同变更控制、纠纷处理等。

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的优化

3.1工期优化

通过全面压缩重要路线的持续时间,降低总体的任务完成时间,就是工期优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利用专业的技术设备器材(物力)与人才(人力),最大化缩短施工重难点问题的施工周期。利用一些协调的对策,最大限度通过总时差,保证科学、合理以及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整合工程所覆盖的一切技术力量,通过严谨、缜密、规范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弱化一些重难点工作所耗损的施工周期。

3.2费用优化

所谓费用优化,本质上就是指在开展园林工程中,尽可能地将所用到的资金压缩成最低工期。费用与资料存在必然的联系,费用优化也可解释成资源优化,主要分成2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源在特定工期内的最大优化,不断整合计划安排,从而实现资源上的限制条件;另一方面是重新制定设计安排,在维持原有工期的基础上,让资源利用水平最大程度上平均化。可以看出,妥善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费用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就在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使其效能显现。具体来说,主要从3个层面平衡好两者关系:一是全面创设施工品质的氛围,重视质量管控,通过专业的工序施工,确保施工工程质量与费用的平衡。二是落实权责明晰。将工程最初的预算和工程进行时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把工程质量的每项工作执行到每一个个体中,形成集体意识。三是明确合理的质量费用,也不可单方面的因为对质量需求过剩而全面地产生支出,同样,不可因为质量因素无谓地扩大工程施工的成本。

3.3设计优化

园林工程施工设计属于工程施工的根本,这也是一项工程的“大脑”,属于施工的“灵魂所在”。工程施工的整体效果,即建设完成后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和最初的工程设计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工程设计管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优化工作在执行之前起到的作用,甚至是社会地位,也是直接左右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无论是实际施工的计划开展、物料的采购、施工标准规范、器材设备,甚至是对施工人员的择取,都与设计优化息息相关。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需要明确设计质量目标,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无论是承包商自身的设计,或是第三方要求的设计,都必须始终围绕客户的要求、实际工程功能的要求,以明确工程设计的质量目标,对设计的每一流程进行质量把关,保证完成工程设计的质量目标。确保设计文件、图纸符合项目现场和施工的实际条件,满足施工的招投标和施工要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生态优先的原则,强调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要尊重自然;重视植被的运用;重视绿化植物数量的多元化;重视创设一个稳定、优质的绿色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保证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园林工程的系列管理必须要科学规范地应用对应的施工理论与实践工艺,始终以项目为主脉搏,开展具体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最终形成良好的工程决策和工作氛围。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所有参与项目的成员,通过共同目标的实现达到多赢的效果,实现让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结果。项目是一种合作,合作就是取长补短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流程的最优化、管理的高效化。

作者:应长林 单位:江阴市花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要素分析及优化措施[J].低碳世界,2014(5)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6

关键词: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

旅游景区中,园林景观工程作为突出的建设部分,其实际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旅游景区的建设水平和景区定位打造水平。园林景观工程是有效结合园林景观设计性、美观性和工程艺术施工操作的过程。而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人为再造的工程之一,其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也是多样化,施工范围较大。对于园林景观工程而言,其在旅游景区中的存在并不是独立的,与旅游景区周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有效维护旅游景区生态平衡,避免造成不良的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营造与旅游景区和谐的施工环境,以此保证园林景观工程建设符合标准,满足旅游景区整体规划,同时符合现代化旅游景区绿色环保的施工理念。

1旅游景区园林景区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分析

在旅游景区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后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必要。园林景区施工现场准备工作的进行,一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组织人员清除施工现场的障碍物和垃圾,做好施工场地的平整碾压工作。为了维持园林景区生态平衡,要从通路、通水、通电、场地平整3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构建关于施工操作所需要的临时设施,如,施工现场临时建筑垃圾和工程建设多余资源的存储,避免后期施工中出现随意堆放现象,给旅游景区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现象。以上各个方面准备工作的进行,需要管理人员在结合施工总平面图分析基础上,根据施工计划,控制施工进度,搭建临时仓库,并且需要合理设置消防和保安设施,施工安保设施准备到位。

2旅游景区施工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具体分析

2.1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旅游景区园林景区实际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假山瀑布的营造还是分区小花园的建设都是需要一定的施工材料,施工材料是园林景区合理规划建造的基础。出于旅游景区存在的特殊性,为了维持景区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强化对园林景区施工现场材料的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合理规划设置材料存储仓库;另一方面,将化学腐蚀性较强的材料严格设置在旅游景区外部,然后跟随工程施工进度随时调取和应用。以上2个方面,首先,合理设置材料存储仓库,是为了避免园林景观工程材料随意堆放,导致施工现场混乱,给旅游景区形象的整体营造产生不良影响,合理堆放、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其次,对于施工过程中石灰、沙子等材料按照进度进入施工现场,主要是为了避免下雨时出现流失的现象,避免污染旅游景区道路。且石灰水对土壤和周围花草树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为了保护旅游景区花草树木,必须加强管理石灰等化学腐蚀性较强材料。

2.2施工现场人员管理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人员管理也是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管理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在当前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建设中,只是部分施工,其他部分仍然正常开放,所以无论是从保证园林景观工程正常施工建设,还是避免对外部人员产生人身安全损害程度上都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人员管理。在具体人员管理中,一方面,严格设置防护带和隔离带,明确划分施工区域,必要情景下,设置临时挡护墙,严禁外部人员进入到施工场地中,避免影响正常的施工操作;另一方面,避免施工人员损坏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材料。如,园林景观工程树苗、花草以及假山等应用部分都是经过设计规划基本上已经成型的部分。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必须避免外部非专业人员直接接触材料,做好施工现场人员管控。此外,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还主要是在园林景观工程,尤其是现代化园林景观大型化和规模化建造中,其所应用的设备和材料都是规模较大,外部人员接触,可能会对其造成人身损害,引发不良的社会现象。基于以上分析,在针对旅游景区客流量较大的现状下,在针对部分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须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

2.3施工垃圾管理

旅游景区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垃圾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针对当前普遍反映在旅游景区园林施工中,存在施工垃圾随意堆放、施工人员随意扔垃圾等严重损害了旅游景区形象的塑造。基于以上问题分析,加强施工现场施工垃圾管理非常重要。一方面,针对施工使用完成的材料,定时进行整理堆积,明确堆积地方,严禁随意堆放,严格施工现场垃圾管理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的生活垃圾,以此设置生活垃圾堆放点,尤其是施工人员随意扔烟头的现象必须严格禁止,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巡视督查工作,及时发现,有效改进。

2.4周围设施和现有物种的保护管理

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保护施工工程周围设施和现有物种。一方面,保护现有设施,必要情况下,需要对已有设施设置保护屏障,在施工完成后,拆除保护屏障,最大限度降低破坏,控制景区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现有物种保护管理,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周围存在的花草树木尤其是较高的、较大的树木产生不良损害破坏,保护花草树木,维护局部生态平衡。

3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要求分析

3.1管理人员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巡视

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营造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巡视,通过动态化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在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巡视过程中,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垃圾、施工材料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随意排放施工废水和污水的监督管控,切实按照现场管理标准实施一系列的操作。

3.2高素质的施工人员选择

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最为主要实现绿色环保,营造文明的施工环境。那么,这一要求贯彻到底则是需要施工人员贯彻实现。这就要求施工团队选择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施工人员一方面,熟悉园林景观工程在旅游景区施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切实明确绿色、环保施工的必要性,只有每一个施工人员从自身出发,遵循施工现场管理标准,才能够整体上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3.3景区管理人员协调管理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景区管理人员必须给与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技术和工作上给与支撑。主要是由于施工现场管理存在于景区中,因此,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管理各方面工作有效落实,景区管理人员利用其“权威性和信服度”发挥表率作用,从景区管理层面上给与人员较大的管控,以此有效提升整体的施工现场管理顺利性,提升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对于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降低对对旅游景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能够从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垃圾以及现有设施和物种保护管理层面上落实,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合理选择施工人员,有效获取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支持,全方面协调配合,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晋.当前旅游景区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7(4)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

旅游行业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如何能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性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大批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类型

1.校内模拟实训

校内模拟实训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利用学校内部的训练设施开展岗位模拟演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岗位工作环境中,按照自己掌握的岗位操作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进行工作,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技术能力。例如说可以进行餐厅服务训练和导游服务训练,让学生们在走上岗位之前首先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要领。

2.岗位专项训练

岗位专项实训是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工作模拟训练,让学生们利用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未来的旅游工作环境,在工作实训过程中掌握不同的岗位的操作环节和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按照学生们的喜好和就业意向来选择性的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工作,通过综合实习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职业岗位素养,以就业为目的展开实训教学,提升学生们的职业技能掌握。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由于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落后,教师理论素质和科研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学校内部的模拟训练教学是有限的,学生们还是需要走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中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但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时间较短,校企合作经验比较少,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长期稳定进行合作的校外企业,影响了专业实践效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1.丰富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知识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因此需要丰富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说在学习《导游实务》这一专业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进行相对应的校内模拟实训内容或者是校外企业观察活动学生们能够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

2.完善校内实训设备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学习,让学生们通过模拟仿实训训练来提升岗位工作操作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实训室,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实训需求,让学生们通过实训了解到未来职业岗位操作要求。实训室要拥有逼真的工作环境,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建设,要及时的更新专业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

3.建立实践性较强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可以在学校中选择能力比较突出的教师外出进修,或者是进入到校企合作单位从事酒店的管理工作,从而能够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业务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讲座,聘请成功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中进行知识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企业中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岗位专项实训时间比较短,通常是按月进行实训,因此大量的学生进入企业和离开企业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注意跟社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合作关系,可以选择在企业的经营旺季安排学生进行实训,企业这个阶段也正需要大量的员工进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更加复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想要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需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校内的实训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未来的自我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秦炳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152-154

城市旅游管理范文8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组合;野外实习

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注重通识教育,更要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野外实习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有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野外实习一方面可以验证、巩固、加深、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自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野外开展工作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众多高校的共识,纷纷采取增加实习时间,拓展实习领域,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以此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加强野外实习已成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二野外实习面临的困境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一般包含两部分:旅游景区(旅游认知)实习、旅游企业(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实习[7]。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针的指导下,这两个校外实习一般各高校都能开设。而旅游管理专业的众多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很强,也需开展野外实习。野外实习要克服时空距离,师生集中乘坐交通工具,由学校前往实习场所。若许多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都独立进行野外实习,学校的教学经费必将无法承担。同时,野外实习是集中的,若许多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都独立进行野外实习,必将占用大量教学时长,在每学期有20多学分的课程讲授任务及授课周数为16-18周的情况下,授课计划就无法实现。因此,受教学经费、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制约,无法满足众多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独立野外实习,很多课程不得不采取在校园内以分散实习方式进行。受校园场地、环境、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致使一些课程实习只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无法达到实习的真正效果。

三课程组合野外实习的优势

课程实习并非全部野外实习,如实习项目的制定、实习数据的统计分析、实习报告的撰写等都不必外出,在学校就可进行。课程组合野外实习,即把一些分散实习课程的野外实习数据的采集等内容组合起来,集中进行野外实习,由学校承担往返交通费用,学生负责食宿和旅游景区的门票费用,这样不仅解决了学校教学经费紧张的问题而且克服了教学时间不能全部满足集中实习的需求,使学校的教学计划容易安排实施;再次,在野外集中实习之前,内业部分已由各任课教师分散利用闲暇时间讲解了课程实习的目的、意义,并根据实习的要求设计了实习项目、安排了实习内容、布置了实习作业、进行了人员分工等。这样学生在野外集中实习过程中,因任务清晰,分工明确,必能高效完成实习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野外作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河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及园林与旅游学院审时度势,锐意改革,于2015年批准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组合野外实习计划,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课程组合野外实习的实施

(一)野外实习基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组合野外实习基地不仅要选择在旅游景区,而且距离学校不能太远,交通方便,容易到达,且住宿、餐饮等能满足师生实习的需求,还需周边环境多样化,能同时满足若干课程实习的需要。河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组合野外实习基地选在保定市易县清西陵的园林与旅游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基地距离学校不到100公里,高速可直达,交通便利,同时可容纳300余师生的住宿及饮食,房间内装有空调、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等,能满足师生野外实习所需。这里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景区,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既有自然旅游资源更具人文旅游资源,周边环境多样,可满足若干课程的野外实习内容,是理想的野外实习基地。

(二)野外实习的课程组合。清西陵是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旅游景区,分布在一片丘陵区域,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优美。景区内还散布着若干特色小镇、民俗村、文化苑、水库、农家乐、民宿等,周边还有若干农业观光园,可满足旅游资源学、地形图应用学、旅游地理学、生态旅游学、休闲农业等课程的野外实习。为此,基于清西陵野外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把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资源学、地形图应用学、旅游地理学、生态旅游学、休闲农业等课程的野外实习部分组合起来,集中进行野外实习。

(三)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在集中野外实习之前,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利用分散时间给学生讲解本课程实习的目的、意义,设计实习项目、安排实习内容、布置实习作业、进行人员分工,以及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形式,内业数据的处理、实习报告的提交、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野外实习注意事项等工作,并编制实习指导书。再由各课程任课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实习的组织安排、各课程实习的无缝衔接、突发事件实习内容的调整等实际问题,然后把实习计划及实习指导书汇编成册发送给学生,明确了实习项目和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

(四)野外实习计划的实施。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课程组合野外实习一般选在每年的“五一”小长假前后进行,一是避免“五一”小长假期间游客爆满,影响实习的顺利进行;二是避免旅游淡季游人稀少,不利于实习的正常开展。时间为6-7天,具体实习计划内容见表1。

(五)实习成绩的评定。因课程组合野外实习只是其课程实习的一部分,因此,各课程根据学生野外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再根据学生野外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撰写的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