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范例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范文1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环境污染愈演愈烈,自然资源日见枯竭,人类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威胁。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城市人口和超级城市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对居住环境建筑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应该把生态问题作为优先考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应当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对健康程度的影响和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这是可持续发展原理在设计方面的重要原则。根据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两方面的建设理论,来认真探索人类与自然和建筑的关系,并把生态建筑设计作为今后建筑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空间中的诸要素,使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有效有序地循环转换,来获取一种无污、生态平衡、高效低能的建筑环境。   一、“以自然为根本”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以自然为根本”的生态设计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人们不仅仅通过直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纯自然资源,还可以开发可分解利用的循环材料和一些能自我调节的智能材料。利用大自然中固有的能源,如今已成为发达国家最关注的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当前,生态建筑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国建筑设计师都在对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倾向。一种是将建筑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避免或减少对自然景观和山石水体方面的破坏,使自然和建筑自然结合。在日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是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商业办公及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设施,其建筑为台阶状屋顶花园与建筑南侧的公园连为一体的绿化空间,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素有天堂之美的巴厘岛,许多的建筑就是很好地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将生态环保和地方特色完美结合。另一种是把自然引入建筑,同时以高科技促进生态的建筑化、人工环境的自然化。马来西亚很有名的绿色摩天大楼,就是在现代都市中运用生态技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再现在室内。   二、生态建筑将成为国际上建筑发展的主流   1.国际上建筑技术发展的主流—生态建筑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就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并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新理念。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广为应用。但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不少办公楼和室内空间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征SBS,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工作效率。由此,在建筑环境中把健康作为中心的研究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生态建筑的技术也随之产出现并渐成体系。生态建筑技术的主要策略为:首先,洁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不可再生能源节约使用(例如:煤、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新能源的积极开发利用(例如:太阳能、水能、地热、风能等无污染型能源)。其次,对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的考虑(例如:朝向、方位、方向及整个建筑的布局、地貌等)。再次,水的循环和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最后,注重使用可提高住宅物理属性的无害化可循环材料。多年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了一些生态建筑的示范项目。例如:建筑形式有住宅、办公、商场等,最典型的要数英国建筑研究总署,简称BRE的环境楼和生态住宅样板房;整个建筑群利用垃圾焚烧热量作热源管网供应的英国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德国爱森RWE30层的办公楼;美国控制组件公司等。这些示范建筑就是合理地将生态建筑技术与设计的结合利用,充分展示了生态建筑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魅力。   2.我国当下生态建筑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的人均拥有量,解决资源紧张和短缺现象,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根据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已完成一批各具特点的实践示范项目,如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为我国第一幢实践性的绿色生态办公楼,我国第一座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我国第一座“亚太村”国际生态住宅品牌体系是广州汇景新城,等等。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主题,对今后建筑功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生态建筑因为节能省资、舒适健康的理念及建筑形式,展示了无限的发展前景。   三、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欧洲许多地方,随处可见的老街旧屋风光依旧,令人真正感受它们的历史。虽然这些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建筑外观修缮得非常好,而且里面有完备的现代化设施,就是把旧的和新的、传统和现代的通过设计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对人们提供了去了解那博大而厚重的欧洲文化的绝好场所。近几年云南也成功地举办了“云南城镇特色规划建筑成果展”,保山、景洪、大理、丽江等8个城镇的建设都独具特色而且也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专家们认为,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不同理解,因此会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外,城市的位置、地理和空间的限制,以及资源、规模、环境特征的不同,很难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持系统的协调和健康性,建立具有可持续消费和发展能力以及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结语   针对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们在大力提倡生态建筑的同时,应把提高和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作为首要条件。同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地研究和开发新的可环保性再生资源,结合本国的实际状况,创造有利于人们发挥创造的空间与人文生态建筑环境。

城市建筑范文2

 

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当代”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这样一个时间段,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即我们正在经历的年代)自“”结束至今,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时期:8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新世纪。由于社会变革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每个时期中国建筑语言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笼统谈论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呈现什么现象,出现什么问题,显然不够准确。“失语”原是一个病理名词,即:所谓“失语症”,是由于“大脑言语中枢病变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1],后被引申至人文学科,如人类学“失语群体理论”、语言学“失语症”理论。就当代城市建筑的“失语”,符号学家罗曼•雅各布逊对失语症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失语症障碍的任何形式都在于下列能力多少受到严重损害:不是选择与替代的能力,便是结合与组织的能力。前两种能力的损害含有无语言操作的退化,而后两种能力的损害则毁坏了保持语言单元层次的能力。相似性关系在前一类失语症里被禁锢。隐喻与相似性的混乱相悖,转喻与接受性的混乱相左。”[2]“”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急遽的市场化行为,导致中国人精神脱水,以至于社会的话语瞬间不断呈现出焦躁不安、暧昧不清的情形。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城市建筑语言的表达普遍出现“失语”的现象。这种“失语”不仅表现在选择与替代的能力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结合与组织的能力方面;既表现为隐喻的失语情结,又表现为转喻的失语情结。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无话可说”,即:要么是没有说话的能力,要么是有说话的能力却说得跟别人一样,实质什么也没说;后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词不达意”,即:一直在说,说得越多,离言说的意图越远。除了类型上有“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的差异,“失语”现象在性质上也不一致。每个人都有哑口无言、张口结舌、默默无闻的时候,但不是说所有人都有言语功能障碍。短暂的失语与病理学上的“失语症”有很大的差异。城市建筑的“失语”由于表现形态及发生原因不同,在性质上有病态、非病态的区分,两种状况不能等量齐观。由此,我们在解读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失语”现象时,不仅要分时期,还要分类型、分性质去讨论。   一、失语之“无话可说”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消费层次低,人们对基本产品的需求绝对优先于设计上的文化品位与审美诉求,于是,实用成了城市建筑的首要原则,大批结构单一、形体简洁规整、装饰装修标准不高的“火柴盒”式建筑成为城市的主导。改革开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城市对西方城市建筑的引入和模仿,在全国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由于长期以来的住房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加之西方现代建筑观念与形式的汹涌而入,这一时期中国建筑语言普遍呈现为对西方现代建筑匆忙地、缺乏审视地、表面化地跟风与嫁接。但当国内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旧经济体制和旧观念束缚之下时,沿海开放城市的模仿就是最大的创新。城市建筑作为人力量的对象化、人化了的自然,总是自发或自觉地表征着人类的文化,本无所谓失语。之所以说城市建筑“失语”,则是相对于其应该表达的语言而言。这两个时期,城市建筑嘴巴张得很大却发不出声音,因为它没有说话的能力。前一时期,结构单一、造型单调的建筑语言固然是一种失语,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客观现实,导致城市建筑语言表达上很难做到“文质彬彬”。后一时期,对西式建筑匆忙地、缺乏审视地抄袭固然也是一种失语,但渴望变革旧体制、摆脱旧观念的热忱,决定城市建筑语言的抄袭不仅是唯一的选择,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综观中国当代30多年城市建筑发展历程,这两个时期城市建筑的“失语”更多出于一种无奈,在性质上都属于非病态的无能为力。进入90年代,沿海开放城市抄袭、模仿西式建筑的建筑语言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全国大部分城市普遍的做法。无论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是一些小城镇,其建筑语言都千篇一律地西化,原先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建筑也在一片面向现代化的欢呼声中,变成了玻璃幕墙式的水泥森林。与前两个时期不同,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经济腾飞与观念开放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此时,城市建筑不能说没有说话的能力,但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却是千城一面、千面一孔,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建筑都说着相同的“洋话”。本土的建筑语言不仅没有得到传承,现有的表达也在现代化的呼声中变“土”为“洋”,中国的城市建筑不再有“中国”的印记,重庆的建筑不再有“重庆”的特点,各个城市的建筑语言纷纷“洋话连篇”,实质上什么也没有说。这种失语是病态的、令人担忧的。如此下去,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可能会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彻底消失。   二、失语之“词不达意”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筑又呈现出新的气象。一方面各地纷纷掀起了兴建摩天大楼的热潮,“在2011年之前封顶的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已经占据6席。世界前100座高楼,中国将超过1/3。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已经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现有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未来3年,平均每5天将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3];另一方面,许多造型新奇、视觉冲击力强的建筑竞相落户中国,如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鸟巢”、“央视新台址”与“北京当代万国城”一同入选。中国俨然成了“先锋建筑师的实验场”。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城市建筑有了标新立异的冲动。不排除有些城市的本意是对普遍存在的城市建筑语言“无话可说”的有意识矫正,但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盲目跟风,单纯追求“视觉审美”的标新立异,不但没有使当代城市建筑摆脱“失语”的窘境,反而使之走向“失语”的另一端———“词不达意”,说得越多偏离主题越远。城市建筑要表达的“意”至少包含三方面内涵:人性关怀、文化关怀、环境关怀。#p#分页标题#e#   (一)人性关怀   “在世界100座最高建筑中,北美所占比例将从1990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18%。2012年,世界前100座最高建筑中将有45座出现于亚洲,仅中国就将占有34座。”[3]从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高楼与城市住宅区理事会执行董事安东尼•伍德的口中,我们不难发现,摩天大楼并不是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的追求,唯独中国情有独钟。很多国家之所以放慢甚至停止新建摩天大楼的步伐,除了经济学领域的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摩天大楼缺乏人性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古语云“道不远人”,任何发展,都不应该忽略“人”的存在,都应该尊重人、方便人、服务人,具有人性的温暖和光辉。对于城市建筑而言,人性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营造适宜人类生活的栖居之地。欧洲许多城市在“救救孩子,救救老人,少建高楼”的口号下,一度有计划地拆除高楼,其实就是对高楼是否宜居的直接质疑。新世纪兴建摩天大楼的热潮不仅来势汹汹,更可怕的是没有保持起码的理智。“国内一些并不具备‘摩天大楼’消费力的城市,也在规划兴建顶级摩天大楼,它们包括:海口、昆明、防城港、南宁、东莞等。比如广西防城港市,计划要兴建528米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高度超过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但是防城港的城市人口却还不足100万;在‘中国城市规划摩天建筑总量排行’中,GDP总量刚破1000亿元的贵阳,却规划了17座摩天大楼,在全国居第5位。”[4]没有摩天大楼消化能力的城市,未经深思熟虑地盲目跟风,其建筑语言必然是“口出狂言”。城市发展资源有限,厚此必然薄彼,盲目攀比中豪赌式的建筑规划,必然离人性化关怀的建筑理念相去甚远。   (二)文化关怀   城市建筑首先是人社会实践的对象,是人力量的对象化。当建筑语言自觉地凝聚人类创造的才能和智慧,充满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时,它便成了“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对建筑进行观照,就是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进行观照。在这种关照中,人们看到了人类创造性的本质力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和要求,看到了愿望和理想的实现,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灵魂和人格的显现。城市建筑不仅是人作为物质生命存在的表现,更是人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的外化。人性关怀与文化关怀共同构成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城市文化精神是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标准为主体因素的精神形态文化。历史遗存、文化符号构成了城市的显性特征,民风、民俗、生活方式构成了其隐形特征。”[5]城市文化精神就是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6]当代城市建筑在千城一面和“新、奇、特”的狂欢中,踏平了城市文化的显性特征,丢弃了城市文化的隐形特征,既不保护也不传承,建筑这本“石头的史书”已经没有了本区域、本民族的印记,城市居民的精神也变得焦灼、膨胀和暧昧。   (三)环境关怀   人们习惯把“鸟蛋(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新台址”称为北京三大地标性建筑。作为中国先锋建筑的代表,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造价太高,太浪费;维护保养繁琐且成本巨大;形式过于标新立异,与周边环境与建筑极不协调。显然这三大建筑都很难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有学者甚至直指其与绿色设计观念背道而驰:“(修建‘鸟巢’)炼四万吨钢得给环境带来多大的负荷,会造成多大的污染?大剧院前面的水池一天得蒸发多少水,清洗玻璃外壳又会造成多少人力和物力的支出?这是哪门子绿色设计?”[7]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筑价值取向过多强调“视觉审美”,“一味地用视觉审美要求把握建筑设计,只求形态、体量、立面、肌理或色彩等视觉形式方面的新颖独特效果或审美震撼力”[8],往往忽略与人、与周边建筑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观念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建筑的美就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韵律。缺少环境关怀的中国建筑语言,说得越多离题愈远。   三、结语   建筑作为一种人建环境,建筑的“失语”就是人的失语。中国当代城市建筑之所以表现出如此种种的“失语”现象,甚至存在病态的状况,其核心原因是人价值观念的混乱、人文精神的失落。“”十年,中国人的文化记忆经历了一场洗涤,传统的价值观念洗刷殆尽,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使中国再次与世界隔绝开来。改革开放后,汹涌而入的西方现代观念正好满足了人们掩藏“”记忆、重塑价值观念的精神诉求。然而,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心理,导致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现代观念匆忙地、缺乏审视地“拿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传统价值观念与各种新价值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发生混战。新的价值观念还不能自圆其说,旧的价值观念也不能挥之而去,以致人们精神领域混乱无比,心中疑虑重重,并导致了行为的无规则。人们对“现代化城市”观念混乱,才会以“现代化”的名义,纷纷拆毁历史建筑,建造玻璃幕墙的水泥森林;对“绿色设计”观念模糊,才会纷纷改造原生环境,营造诸如“大草坪”、“人工湖”的“绿色环境”。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存在“失语”现象,那什么样的城市建筑语言不“失语”?明代学者文震亨关于好建筑环境的“三忘”境界给我们诸多启示。他说:“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9]这就要求中国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找准自己的价值取向,为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居民提供一个“可居,可行,可游”的砖石画卷。

城市建筑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联系与协调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众多的建筑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要保证建筑物之间互不干扰,且整体的建筑效果没有太大问题。这就体现出了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是否可以合理的配合,从而提高整体建筑物的综合效果。

1城市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建筑规划的设计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的文化、未来城市的定位、绿色环保的理念和国家政策的要求等,首先城市在建筑风格上进行抉择时,就可以参照本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来决定建筑的风格。对未来城市的定位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整体的建筑规划中保证未来的居住、教育、交通、适宜居住指数等等,其余的绿色环保和国家城市定位都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总体来说,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必须满足城市当前的发展态势,而且对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帮助。

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建筑设计的直接交付对象就是住户,在建筑设计中要保证交通的便利、教育资源的充足、绿化植被的覆盖率、小区的安全性、建筑物的美观性、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周边建筑物的协调性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到建筑设计中,在设计中既要达到以上的所有要求,而且在城市规划中该建筑物还不能过于特立独行[1]。就是指建筑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还必须要求一定的联系和协调性,这样可以保障在以后的建筑物和现有的建筑物没有互相之间的纠纷,将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体现出来。

3主要联系

在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中随时制约着建筑设计,主要是由于建筑设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和任何的外界没有交集。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由于没有城市规划的制约,常常会出现占地面积超标、绿化植被不达标、建筑设计的高度的空间性影响到了周边其他的建筑物。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标准的不断更新,现在的建设设计单位的方案和图纸都必须经过城市建筑规划的审核通过,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是有利于城市规划设计方向的。建筑行业是一个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行业,很多城市的GDP都是依靠建筑行业带动的。但是城市整体建筑规划设计又是通过建设设计来具体体现的,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将所有的建筑物和已有的建筑物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分类。可能之前由于建筑行业在城市中起到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在整体规划中没有对建设设计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不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地制约,会严重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发展。必须对每一个将要施工建设的建筑设计进行严格的把关,统筹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对该建筑设计做出改进建议,直到该建筑设计的方案满足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开工建设。在设计理念上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又是相辅相成,建筑设计方案既体现了住户的消费理念,也体现着城市的整体建筑理念。每一个建筑设计时,都会参照当地的人文情况、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等等各方面的资料,争取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好建筑,再经过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指导后,相信建筑设计一定是非常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非常吻合的。

4协调工作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协调性的工作关系,其中建筑设计就会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组合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的自然环境、该城市的人文历史等,通过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不断协调使得建筑设计更贴切当地的生活环境,同时建筑物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体现出了该城市的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在当地可以起到的实际效果,要让建筑物的设计符合当地的交通情况、用地面积、周边环境等。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带动起周边很多的附属行业,所以说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合理的进行建设设计,在空间性、外观性、实用性都要保障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且不能违反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求。这就需要城市建筑规划人员多去和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协调,让建筑设计进行改动,保证建筑设计的方案能够满足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战略要求[2]。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时,不能将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设计分离开来进行,两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之间已经建设好的建筑项目不能进行改动,后期的建筑设计必须要之前的建筑物有一定的联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不做改动,这样的建设设计是根本行不动的,不仅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阻碍,而且很可能对以往的建筑物进行一定的损坏。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建筑规划的整体设计,城市规划的整体建筑设计也是要根据现有的和准备建设的建筑项目进行对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所以说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两者要互相协调共同改进,在进行设计方案确定时,还是要以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为第一标准。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共同进步的一个关系,两者都对对方的设计方案有着一定的影响,这样在协调中确定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城市未来建筑规划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力和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婉君.简析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建材与装饰,2017,28:74~75.

城市建筑范文4

 

建筑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独特而有价值的建筑会为城市增添魅力,一个城市也会因建筑而被后人铭记。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不管是老上海市民生活起居、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里巷,还是见证上世纪20、30年代老上海繁华奢靡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还是今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黄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历史,共同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认同,“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①,因此风格迥异、各式各样的上海建筑可以说是表征海派文化的符号。   一、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石库门   弄堂是上海民居的标志,一提起上海,弄堂里巷、石库门便与之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四合院之于北京的意义。可以说,弄堂、石库门是影响上海市民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处事方式、风俗习惯最重要的建筑样式之一。这一独特的建筑样式随着上海对外开埠设立租界而日益兴盛,其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接近中国传统的江南民宅,但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联立式住宅方式的建筑,“石库门这种建筑样式,从它诞生年代那一刻起,就烙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烙印: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实惠、功利、精细狭窄,等等,等等”②。后来的石库门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高度、外形的处理(门框、门楣、山墙)等方面更多地借鉴西方古典的建筑风格而有显著的变化,由此在上世纪20、30年代进入石库门建筑的繁盛时期。   作为上海民居建筑的主要样式,石库门在容纳大量市井小民的同时,还承载着市民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显示了上海市民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生活习俗,包含着在这一空间下长期凝聚而成的情感等文化内涵。在这个独特的民居空间里,上海男男女女演绎着他们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弹奏着跌宕起伏的生命乐章。在海派文学作家张爱玲、王安忆等人笔下,石库门民居呈现出上海市民社会独特的生活景观。透过影像和书籍的记载,上海市民的生活众相、悲欢离合慢慢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居住习俗(“螺蛳壳里做道场”、乘风凉、孵太阳等等),充分利用狭窄空间的弄堂游戏(如滚铁环、刮片、扯铃等等),悠扬动听的弄堂歌谣,温馨朴实、情仇交加的邻里情愫,,共同构成别具一格的石库门文化,成为上海民俗文化的典型。   二、由外滩万国建筑群到浦东陆家嘴建筑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滩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是外来者透过它观看上海的门孔,也是上海向世人彰显自身实力的有力证明。外滩在上世纪30、40年代见证了上海的繁华奢靡,在当时海派文学、新感觉派小说作家那里,上海,确切一点说,外滩才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官和欲望之地。   如果说石库门是上海特制的名片,是百年沧桑印刻在上海和上海人心中的历史文化符号,是这座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的一道风景线,那么外滩则是昔日上海滩繁华奢靡的最佳见证。外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华尔街”,在其周围聚集了上世纪上海重要的商业、金融建筑,是外国文化移植本土的范例。这样的一种建筑风格与上海的百年来城市发展所塑造而成的城市性格、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作为近代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方,上海成为江浙商人、晋商、广商云集之地,因此使得上海的商业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而且自上海开埠通商后,近代西方文明也一并移入上海,尤其是推崇理性、讲求实利高效的基督新教文化和伦理价值规范深刻地影响了上海城市精神、文化认同的形成,造就了上海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并由此影响到上海的建筑风格,“既追求实惠实效的品质,又极重精制、雅观的‘卖相’”。③外滩风格迥异的万国建筑群也是这种求新求变、追求实利实效的城市精神的外在体现。不论是被赞誉为“从远东到白令海峡最好的建筑”的汇丰银行、海关大楼,还是被称之为“浪漫的摩登”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都可以说是对当时技术水准和文化多元的完美阐释。正如某位学者所言,“其实,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外滩都不为过,因为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在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浓缩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兴衰,浓缩着一个民族百年的屈辱。透过富有传奇色彩的外滩,不仅能看到上海从滨江渔村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壮丽全景,更能感受到她那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精髓所在。”④   外滩昔日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繁华景象已去,留给后人的是残存昨日辉煌体温的幢幢建筑。但是稍一转身放眼望去,于黄浦江东岸雨后春笋般耸立而起的高楼大厦:远东第一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被称为建筑典范的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形态各异、标志上海的建筑,让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辨别不清新旧上海、昔日与今时,“这既让人们觉得它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开始国际化的大都市,又让人想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冒险家乐园的上海的历史——今天的上海又和它的昨天连续上了”⑤。黄浦江岸新建筑群的高层化和巨构化显示了上海加快融入全球化国际化大都会的步伐和巨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在无形之中也象征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努力向上、求新求变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认同。   一地的建筑是特定地域的时代风俗、时尚、文化氛围、情感指向、价值观念在建筑上的反映,建筑“是城市风格特点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心情、感情、表情的外化”⑥,建筑风格“关联着文化的性格,具有明显的场景性质”⑦,而建筑形式、空间和环境构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存在,即诺伯格舒尔茨所谓的“场所精神”⑧。在这种意义上,建筑已与城市空间环境、城市文化认同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不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建筑,还是黄浦江两岸风格迥异、样式独特的建筑,都是上海这座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会包容多元、求新求异的城市文化认同、城市精神的显现,过去、现在、未来也都见证着上海的发展进步。

城市建筑范文5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网络科技发达的时代,全球各地间交流越来越方便了,我们总能轻易地从中获得资讯,一些西方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使我们见识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新的体验,渐渐的有部分人开始崇拜西方文化与艺术,迷恋上其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感官享受,有的人甚至还想摒弃自身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认为那是陈旧的、落后的,对于西方艺术却是全盘接受。从而,使中国开始处于一种新旧交替,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然而,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精华,保留地方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   这驱使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虽然显得有点老生常谈,但这却是一个重要的,不得不去重视的问题。面对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与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摇摆不定,我们只有不断挖掘民族文脉汲取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地情况加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技术,取以己用,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才能创作出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   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科技与设计理念的确有其优越的地方,他们对于细节与整体的表现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些都是我们应去学习研究的,但是正如贝聿铭先生所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地抄袭西方的东西。”我们要追求的是能体现出我们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建筑与设计,建筑本身没有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就如同人没有灵魂,去哪都是飘着的,到哪都没差。   如今,建筑盛行国际化,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强国的代表,美国的文化自然而然的成为各国追求进步的目标,美国文化成为国际化的趋势,在上海,见到的城市简直和美国的城市一模一样,在去各地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城市的步行街在装饰与形式上都渐渐趋于相似,很难找出其过大的差异性与其自身的特点,那还有什么特色可言呢?既然在哪看到的都一样那还分地域干什么呢?但人们对此现象却不以为怪,因为觉得那就是大都市的象征,进步、高级的象征,可是难道只有幢幢高楼如模子印出来般才是高级的现代化的吗?像在日本京都为了保护自己的地方文化,整个城市建设在布置上不许改变数百年前的面貌,不许发展高层建筑;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欧洲城市都有自己完整的旧城区,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保存旧城区,主要是他们认识到自己传统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他们知道这些传统古建筑能代表自己,能让世界牢记自己,是凝固的音乐,更是我们聆听历史韵律的绝好媒体,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如今,一些我们所见到的建筑只能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到它的“新”,却很难体会出它的“根”。昔日破烂的吊脚楼,随着岁月之水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这种蕴含了山城上千年风化史的民居,人们好像也应该要有意识地保留一点成为人们怀旧的证据吧?在广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骑楼,它体现着“因地制宜”的人情味,是最能体现出老广州城风貌的地方,但是它的结果却是最令人深思的,现在广州的骑楼街屈指可数,拆的拆、改建的改建,换而取之的却是新的高楼大厦,这盖的是高楼,掩的可是一个个广州人的根,一个城市文化的记忆啊!在电视节目上曾有一个外国人被问到喜欢广州的广州塔吗?他的回答是“我更喜欢去广州的荔湾冲。”可见文化生活对于建筑的重要性,越是贴近人们生活的背景环境,越能让人们萌生出对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人们更能透过建筑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其实我并不是认为城市就要保留旧况停滞不前,而是认为应让新旧城市相挨相依,古城市和新城区并存,古老的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呼应,这或许才是一个文化名城真正的文化情怀吧。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拆除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只是,作为一种广府文化,之后要如何发展,如何展现岭南文化,也是我们所要深思的,或许我们可以从改建的角度出发,从保护与延续的目的着手,“新其所新,就其所旧”重新改建出保留我们岭南特色的骑楼街。   建筑必须反映生活,而生活则离不开文化的根。中国在历代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结合中国情况加以吸收,使之融合在中国文化中,在东汉,佛教从印度传入,在中国形成佛塔的新形式;唐代,伊斯兰教从中东传入,在中国形成了伊斯兰清真寺的新建筑;乃至在闭关锁国的大清皇朝,随着意大利式花园的流入,建成了中外闻名的圆明园。   然而,我们的职责是创造,为未来织梦,而不是回忆。我们向后看是寻找我们心灵的根源,寻找自己的特色与灵魂,而不是沉迷于记忆价值中,相同道理的,作为一个城市,总要发展的,就算是历史文化古城也要着手去改善自己的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完全一成不变,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代,我们设计现代的建筑;同样的我们还生活在中国,我们的建筑又应该是中国的,认识传统,其价值在于触发创新的可能性从而触动现代创作的发展,所以为了在发展中仍能延续城市文脉,发展城市精神,在创作设计时,应尊重当地文脉,精心探索,力求将现代科技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表现出注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性质来从而使建筑充满活力与情趣。   但是注重民族传统并不是要我们良莠不分、盲目照搬照抄,正如同对于西方文化与艺术我们不能全盘照抄一样,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有不足的地方,随着我们审美观点的改变,有些传统艺术已经不能满足各种人的喜好,例如清代繁琐的装饰艺术,对追求简约的人来说就易产生视觉疲劳,在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变通,把握对文脉的继承,对其进行改善发展与创新,形成一件新的艺术。正如齐白石所说“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只有学会变化,发展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   在创造合理环境的同时,必须注意结合历史的优秀遗产,使新的环境在今后的年代里也能发挥、发展其个性。创作现代的中国建筑需要从今天的生活出发,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反映时代要求,满足现代使用的新要求,体现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在我们五千多年古老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随着西方现代科技和文化的不断渗入,我们更应学会继承传统文化,以博大恢宏的包容性,纳“百川”于一流,汲取外来一切的优秀先进成果,续接传统的一切有生命的因子。#p#分页标题#e#   面向时代,面向世界,大胆创新,大胆前进才是生活和艺术的真谛,离开了这一点城市就只会衰退乃至没落,紧紧把握住它才能获得新生,我们只有真正地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时间和空间的内涵,才能在发展现代城市建筑中把握心中的尺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城市建筑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规划;协调与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现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逐年提高,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后,人们对方对房屋质量和人为关怀的要求有所提升。建筑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建筑的形式和外观对城市的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符合人们的日常需求,改善建筑的外观设计,提升建筑质量,需要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做好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间的相关内容分析。

1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在关联

对于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在分析上可以一分为二。(1)建筑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因素,其是建筑设计可以顺利开的基础与前提,是贯通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纽带和桥梁。建筑设计带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和主观性,而对建筑规划内容进行合理应用,可以起到对建筑进行限制和矫正的作用,最终使建筑最大程度满足城市规划以及用户的具体需求[1]。没有建筑规划的支持,建筑设计的规范性、准确性等各项内容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引起的设计变更,将会导致建筑的设计成本上升,严重影响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2)建筑设计可以实现对建筑规划有效补充,同时也是满足现代建筑需求的一条关键途径。所谓建筑规划,指的就是从整体上设定建筑物的具体功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到更加具体细致的建筑需求时,需要建筑设计参与,从而确保建筑规划的合理性。例如,建筑规划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建筑技术和建筑成本内容的强调,此时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做好建筑技术与建筑成本的管控与协调;而在建筑规划过程中,对建筑物的外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要对规划主体进行明确,建筑设计时,需要确保建筑物的实用性,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进行调度与合理应用,从而实现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协调。

2建筑规划的目的及作用

2.1建筑规划目的

进行建筑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建筑功能价值在具体应用周期内能够得到提升,对建筑物应用周期内的功能价值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合理规划建筑物布局,能够使建筑物中的一些功能得以实现[2]。在建筑物规划过程中,就是依据建筑物的具体风格、形体要求、区分定位作为切入口,确保建筑物的具体应用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完成建筑建设。

2.2建筑规划作用

建筑规划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其是建筑得以顺利建设基础保障,其体现出的价值就是建筑物最终功能目标的实现。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建筑物规划不仅能实现持续发展,而且也确保了建筑物功能的体现。建筑物规划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1)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可以缩短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从而简化了设计招标流程,针对与建筑设计来说意义重大,不仅降低能源消耗,而提高了效率,如果未进行建筑规划,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招标流程设计上。(2)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是两个不同阶段,通过分析可以判断,建筑规划是建筑功能前瞻性的充分体现,在规划建筑物时,一方面需要对目前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另一方面还要预留以后的开发空间[3]。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师需要合理接触人文文化、美学艺术等各项知识,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相应的设计工作,将各种因素合理的整合在一起,最终构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设计方案,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提供支持。(3)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方案,能够降低成本,通常情况下,开发商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建筑设计师,这样的招投标工作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经济效益差[4]。从招投标的宣传开始,正式进入委托设计的一些中间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费用,而建筑设计的宗旨就是,以较少的时间、精力、财力,实现最大的功能,尽量降低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量规避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如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传统“招标委托”设计方式,受双方对彼此情况都不了解情况的影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风险,建筑设计师只是说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未给对自己的规划设想进行说明,但是在提供了相应的规划方案后,让对方能够全面了解规划思路和创意,这样才能确定是否进行委托设计,才能更好的规避建筑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3协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措施

3.1规划为设计提供参考

协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要对建筑规划的的基础的指导地位进行突出和重点强调,在规划建筑时,不仅要立足眼前,而且具有长远目光,需要做好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功能需求,并且要留有足够的设计空间,以便日后建筑设计实施的开展与优化。规划建筑时,需要对城市及周围区域,以及建筑物在功能闪的需求可能发生的拓展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5]。一方面给建筑设计的计入提供了设计空间,以及在具体设计上的便利性,从而使建筑规划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降低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对建筑设计中问题的容易爆发点,进行分析与预防,并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质量都能够得到提升。建筑规划过程中,还要做好建筑规划理念和建筑规划水平的提升与改善,通过学习建筑规划知识,使建筑规划可以与建筑设计相匹配,最终使建筑物能够在功能、特色、质量达到统一。例如我国湖南长沙对下属六个城区采取统一规规划方式,对建筑的规划进行指导,给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路,体现了城市中的建筑风韵。

3.2建筑设计要以建筑规划为基础

建筑的基本功能和使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建筑物的布局、区位选择,建筑物功能拓展需要建筑设计的引导与参与,从中充分体现建筑该规划与建筑两者间的互动新与互通性。在实施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在严格依附建筑规划内容的基础下开展,对建筑物的设计内容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对先进设计方法的合理应用,对建筑设计中涉及到的各项资源进行调度,力求达到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美感的有机融合,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较差渗透或互动过程中,要对建筑功能进行不断拓展与丰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目前人们加强了对绿色环保建筑的推广,可以将其作为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交互的典型,在建筑的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对绿色环保了绿色建筑方位朝向布局加以明确,而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建筑物的实际相结合,从多个方面方面的细节入手,做好设计工作。

3.3规划与建筑设计要做好周围环境的协调

协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上,一条合理的途径就是让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参与进来,从而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建筑规划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物功能的发挥,要做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在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建筑物功能实用性和建筑物社会审美两者的合理融合。要对建筑物中周边的自然景观进行合理应用,在对建筑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追求新颖独特的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材料,从而使建筑物周围的人为特色和自然景观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要与自然景观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湖南长沙的潮宗街在规划设计上,保存了古街道,没有进行大量的商业开发,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体现了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彰显了当地的低于魅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并且有着紧密的协调关系。现代人们对建筑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提高设计方案水平,使其达到令人满意的标准。加强对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间的联系的认识,对两者进行协调,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从而使建筑设计变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汪俊.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低碳世界,2016,12:177~178.

[2]张安芝.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三者的联系[J].建材与装饰,2016,25:64~65.

[3]葛道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与协调发展[J].门窗,2012,08:206~207.

[4]李慧.浅论住宅建筑设计与城市区域规划的协调融合[J].门窗,2015,02:124+126.

城市建筑范文7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城市养老;建筑设计

1研究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正在面临较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的养老成为重要的社会话题,有必要探讨妥善解决老年人生活居住问题的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居家生活的方式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群居为特色的养老建筑成为解决办法,其接纳老年人,使该类群体带来的欢乐感与幸福感。为满足新型养老需求,作为基础设施的养老建筑正逐步朝着规模化、高品质化的方向发展。在养老建筑的设计中,需要改变传统的养老建筑设计理念,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其中,结合前沿的技术,凸显出养老建筑的“绿色特性”,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高效的、环保的居住空间。

2养老建筑的设计需求

2.1身体需求

(1)光环境要求。老年人对光的环境需求主要包括自然光和照明采光,自然光主要包括阳光和室内照明,二者均都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设计养老建筑时,需要对空间的日照间隔、采光系数进行严格把控,确保老人生活便利,保证卧室内有充足的自然光线。注重室外遮阳设计,打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养老建筑对室内照明具有较多要求,老年人的视力普遍受损,对强光环境的接受程度不高,在室内照明设计时,应保证光源的柔和、充足,防止眩光。

(2)无障碍设计。老年人存在腿部灵活不便等诸多问题,对室内外过渡空间,尤其是其中的无障碍设计要求较高。养老建筑设计时,应确保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具有良好衔接,方便老人外出。在养老设施设计中,无障碍设计的地位较高,也非常重要。

(3)声环境需求。老年人对神经敏感,对声音也比较敏感,导致其睡眠质量不高且容易失眠,需要安静、舒适的睡眠氛围。选定养老环境地点时,尽可能选取在幽静区域或创造幽静环境。在城市繁华区域建造养老院时,必须完善周围建筑物的隔音设计,运用绿化带吸收降低噪声污染,增加隔音设备的设计,如对卫生间的下水管道进行隔音处理。

2.2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安全舒适的氛围以及相对匹配的社交互动。对安全舒适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生活、日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方面。在养老设施设计中,应注意建筑方面的安全问题,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老年人通常热衷于家庭关系,但现代生活的节奏和生活成本较快较高,年轻人压力较大,对老年人的照顾不到位。在设计时应为老年人提供足量的室内空间,促进交流活动和良性沟通。

3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城市养老建筑设计

3.1科学选址养老设施的设计

不同于通常的建筑设计,选址时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明确建筑的服务目标,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在选择老人住房的位置同时,也应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现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逐渐下降,年龄越大,精力越少。合适、舒适的老人宜居环境地形平坦无陡峭、环境幽静无污染、无障碍物在路上阻碍出行,老年人在路上时不会感到负担。老年人的睡眠程度不高,经常早起睡觉,选择的地址应尽可能避免嘈杂的主干道,避免与汽车过度接触,提供安静的生活环境。

3.2养老建筑室外的绿色设计

(1)选择施工场地时,应科学地进行选址,尽量选择建造在医疗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方便老年人时刻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养老建筑的场地应保持高度清洁,远离高污染区。

(2)老年人的生活已经趋向封闭,需要为其准备休闲、交流的环境,帮助老年人提高活力、重拾热情,避免老年人过度与社会交流脱节,甚至发生精神衰弱的情况,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合理对室外的绿化环境进行设计,通过科学的计量与测试,种植适合老人生活的植物,提高室外的环境水平。增强空间感,应为老年人的休闲时刻提供充裕的空间,设计娱乐、休闲运动、等活动室,方便老年人进行交流互动。

(3)应注意养老建筑物外的安全,户外设计应做到人车分离,设计无障碍人行道、道路限速和缓冲设计,减少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安全隐患。

(4)对节水进行设计,安装恒温设计的花洒和老年人使用方便的感应节水装置。

(5)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路面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元素,绿色路面铺装材料必须具备透水、防滑、耐磨等基础功能。在实际应用时,绿色路面铺装已不再使用传统的不透水混凝土或不透水沥青材料,需要使用可透水性铺装材料(如渗透性混凝土等)。在透水方面,渗透性材料可以从空间上渗滤掉雨水,以渗透过下层土壤的方式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在处理雨水能力体现上,渗透性混凝土路面的蓄水量是蓄水设施的2倍,能够减少传统的雨水管理设施(如生物滞留、调节池和排水管网等)。渗透性材料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渗透性材料铺设后难免出现堵塞情况,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专业知识选择铺设方式。嵌草砖是较理想的铺设方式之一,主要指在带有各种形状空隙的混凝土砖空隙中种植植物,有效促进雨水入渗,确保地面不存在积水;空隙里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雨水径流、减缓径流流速、调节微气候以及美化环境等的作用。

3.3养老建筑室内的绿色设计

(1)在室内设计中,必须以老年人为中心,根据其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些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导致其比其他人更需要新鲜、高质量的空气(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老年人的视力大多欠佳,应保证室内光线和阳光充足,避免室内湿度过大。设计房屋内部时,要尽量选择南北方向,让自然光透入内部。绿化设计应在屋顶和屋顶上进行,绿色植物在保温方面发挥着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室内温度。

(2)养老建筑室内部分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分,需要与室外相关联,方便老年人进行整体活动。在相关的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并实践人性化,可以对出行进行无障碍设计,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分区设计,方便老年人记忆。

(3)老年人的身体环境特殊,室内设计中运用到的材料均必须使用清洁、环保、无污染的建筑材料,所用材料应经久耐用。

(4)夏季的太阳辐射会对室内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控制室内温度保持在人体舒适区,需要使用空调,采用冷却功能进行降温,增加了建筑物的能耗。可以采取遮挡建筑物光线的措施,起到遮挡热量、降低空调使用频率以及降低能耗的作用。热带地区养老建筑的外窗遮阳形式如图1所示。东侧外窗、西侧外窗、建筑南侧外窗均采用挡板式遮阳或活动遮阳措施,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遮阳方式,包括挡板遮阳、活动遮阳和绿色遮阳。应对养老设施实施保温设计,可以使用反光和保温的外部饰面,在屋顶上种植绿色植物,在屋顶上安装封闭的铝箔空气层。

3.4智能化设计

(1)传感器的配套。在养老建筑内配套适量的温湿度传感器,利用此类仪器实时监测室内外的温湿度,将监测数据传送至管理中心,以便根据现场的温湿度情况对通风设施、遮阳设施、空调系统等的工作状态进行灵活调整,动态调节室内环境。使用传感器可以显著提高养老建筑内部空间的舒适性。

(2)定位系统的配套。老年人的身体平衡性较差,易出现摔跤、迷路等现象,可以为老年人配套有定位功能的腕带,将信息传输至管理系统,以便动态记录老年人的位置信息。在该方式下,老年人活动过程中突发摔倒或疾病等情况时,可以按下腕带上的呼叫按钮,管理人员接到求助信号后,及时锁定具体的位置,安排相应的救援活动,为老年人的人身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尽可能减小突发事故对老年人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

(3)紧急呼叫系统的配套。对于突发的各类紧急状况,老年人需要及时发出求助信号,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援,应在养老建筑中设计紧急呼叫按钮。在该配置方式下,老年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下特定的按钮。设计位置时,将各类紧急呼叫按钮设在老年人可随手碰触到的地方,床边、浴室、卫生间等部位均有必要配套紧急呼叫按钮。

4结语

城市建筑范文8

 

0前言   城市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导致大量建筑垃圾急剧产生,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高峰期已经到来。   1城市建筑垃圾的危害及处置现状   1.1城市建筑垃圾的分类   按照建筑垃圾的来源不同可分为:①土地开挖:分为表层上和深层上,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②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碎块和沥青混凝土碎块;③旧建筑物拆除:分为砖、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灰浆、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几类;④建筑工地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没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1.2城市建筑垃圾的危害   城市建筑垃圾数量多,成分复杂,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大[1],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1)占用大量土地。仅以北京为例,奥运工程建设前对原有建筑的拆除,新工地的建设,北京每年都要设置二三十个建筑垃圾消纳场,造成不小的土地压力。(2)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1.上海市松江区辐射及固体废弃物管理站,上海201613;2.上海市松江区环境监测站,上海201613)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建筑垃圾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飘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还有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以及恶臭,释放到空气中,同样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环境的损害。(3)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所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影响植物生长,产生有害物质。与此同时现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m后加埋2m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填埋区域的地表还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1.3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现状   1.3.1国外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情况   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这些国家,建筑垃圾是一种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2]。(1)日本部分地区建筑垃圾再利用率达到100%。过去几十年,日本先后出台了《推进建筑副产物正确处理纲要》、《建筑废弃物对策行动计划》、《建设再循环法》、《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再循环法》等许多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早在1988年,东京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就达到了56%。在日本很多地区,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达到100%。(2)美国5.0%的建筑集料是建筑垃圾再生集料。美国每年有1亿t废弃混凝土被加工成集料用于工程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再利用。据悉,再生集料占美国建筑集料使用总量的5.0%。在美国,68%的再生集料被用于道路基础建设,6.0%被用于搅拌混凝土,9.0%被用于搅拌沥青混凝土,3.0%被用于边坡防护,7.0%被用于回填基坑,7.0%被用在其他地方。(3)德国建筑垃圾消纳企业年营业额20亿欧元。1955年开始,德国的建筑垃圾再生工厂已加工约1150万m3再生集料,并用这些再生集料建造了17.5万套住房。据悉,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就在德国,可生产1200t/h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德国大约有200家建筑垃圾消纳企业,年营业额达20亿欧元。(4)奥地利建筑垃圾生成企业自行购置处理设备。奥地利最大的特点是对建筑垃圾收取高额的处理费,提高资源消耗成本。另外,所有生成建筑垃圾的企业几乎都购置了建筑垃圾移动处理设备,全国约有130台(套)。   1.3.2我国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通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运到郊外,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这种情况得以初步改善。部分大、中城市根据管理的实际需要,相继颁布了建筑垃圾或工程渣土管理规定,初步建立了建筑垃圾申报及审批制度,收运车辆也得以初步规范化。少数城市还建设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等消纳设施,社会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1992年6月,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9万m2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垃圾840t,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使用面积约3万m2,节约资金4.5余万元。北京市每年设置20~30个建筑垃圾消纳场。消纳场由企业经营,并按照市场化的物价标准向运输单位收取费用。上海市建筑垃圾末端处理通常采取回填标高、围海造田、堆山造景等方式。2003~2005年,以标高回填、工程回填、绿化用土等方式处理的建筑垃圾大约占年产生量的60%;以围海造田方式处理的建筑垃圾占年产生量的30%;其余10%以临时堆放、弃置等方式处理,还有1座利用废弃混凝土块制作砌块和集料的资源化处理厂,年处理能力20万t[3]。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大规模的开采,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因此,从城市垃圾中回收资源,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已变得非常重要。城市建筑垃圾虽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但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其加以回收利用不仅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也能获得巨大的环境利益:其一是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其二是通过回收资源,减少了要处理的垃圾量,极大地减轻了环境压力。  #p#分页标题#e# 2.1尽量减少城市建筑垃圾的产生量   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目前城市建筑垃圾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增长,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应当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的建筑新技术和新工艺,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采用尽量少产生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考虑建筑物将来进行维修和改造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多少的问题,考虑建筑物在将来拆除时的再生问题。在建筑过程中加强管理,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更改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发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同时,建筑物质量越好,在日久以后必须拆除时,这种旧建筑材料可以再生得到质量更好的材料。   2.2发展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技术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无从谈起。国外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比较薄弱。所以,实施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和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科研工作,增加对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的研究投入,是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根本保障。   2.2.1生产环保型砖块   目前,实心黏土砖仍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生产这种砖需要不断毁田取土,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黏土砖的烧制不仅耗煤量大,而且排出的烟气也会造成空气污染。事实上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渣土可制成渣土砖,利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新鲜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轻质砌块,利用废旧水泥、砖、石、沙、玻璃等经过配制处理,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广场砖和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等。其产品与黏土砖相比,具有抗压强度高、抗压性能强、耐磨、吸水性小、质轻、保温、隔音效果好等优点。   2.2.2加工成再生集料   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块、废砖石、砂浆、渣土经破碎筛分和粉磨等一定的工序后都可作为再生集料的材料来源。废混凝土块经破碎筛分得到粗集料和细集料,粗集料可作为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和飞机跑道的垫层、室内地坪垫层;细集料可用于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若将磨细的细集料作为再生混凝土添加料可取代10%~30%水泥和30%的砂子。废旧沥青混凝土块的再生集料可铺在下层做垫层,也可部分掺入到新的沥青混凝土中利用。对湿润的砂浆混凝土可通过冲洗,将其还原为水泥浆、石子和砂进行回收。   2.2.3用于制作夯扩桩   利用建筑垃圾如平房改造下来的碎砖烂瓦、废钢渣、矿渣砖、碎石、石子等废物材料为填料,采用特殊工艺和专利施工机具,制成夯扩超短异型桩,是针对软弱地基和松散地基的一种地基加固处理新技术。近些年来,河北工专新兴科技服务总公司开发成功一种“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在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该项技术是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钢渣、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并采用了配套的减隔振技术,具有扩大桩端面积和挤密地基的作用。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500~700kN。经测算,该项技术较其他常用技术可节约基础投资20%左右[4]。   2.2.4移动破碎站把建筑垃圾处理变废为宝   为了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引进先进的移动式混凝土破碎、筛分技术,对拆除下来的废旧混凝土现场破碎加工成商品混凝土集料、建筑砌块集料、三合土集料等不同用途的再生集料。这一处理方法可使加工后的建筑垃圾成为商品,既大大提高了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又减少了多次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费用支出,还减少了废混凝土堆放的土地占用。移动破碎筛分技术将最大限度地实现拆除工程的零排放,节约自然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   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是环保产业,其发展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对建筑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都制定有特殊的倾斜政策来支持其发展。因此,我国要发展建筑垃圾循环再生产业,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从政策和财政上鼓励和资助建筑垃圾建材的研究开发;其次,每个地区都应建有建筑垃圾再生加工厂,其数量和生产规模应能满足本地区建筑垃圾的处理能力;此外,政府还应制定“扶持性”的建筑垃圾循环再生产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和财政补贴政策等。   2.4加快城市建筑垃圾的相关法律与制度建设,加强协调管理[5]   要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行“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量;规范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存放,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同时应当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监督执法工作,一旦颁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法律,就应该通过严格的监督执法来使法律得到确实的遵守,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建设、环保、土地、城管、环卫等部门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共同关注建筑垃圾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积极谋划和实施处理对策。   3结论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的主要发展方向,今后应加强宏观管理,研究和推广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切实可行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城市建筑垃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