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筑的进展

现代城市建筑的进展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网络科技发达的时代,全球各地间交流越来越方便了,我们总能轻易地从中获得资讯,一些西方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使我们见识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新的体验,渐渐的有部分人开始崇拜西方文化与艺术,迷恋上其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感官享受,有的人甚至还想摒弃自身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认为那是陈旧的、落后的,对于西方艺术却是全盘接受。从而,使中国开始处于一种新旧交替,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然而,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精华,保留地方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   这驱使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虽然显得有点老生常谈,但这却是一个重要的,不得不去重视的问题。面对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与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摇摆不定,我们只有不断挖掘民族文脉汲取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地情况加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技术,取以己用,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才能创作出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   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科技与设计理念的确有其优越的地方,他们对于细节与整体的表现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些都是我们应去学习研究的,但是正如贝聿铭先生所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地抄袭西方的东西。”我们要追求的是能体现出我们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建筑与设计,建筑本身没有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就如同人没有灵魂,去哪都是飘着的,到哪都没差。   如今,建筑盛行国际化,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强国的代表,美国的文化自然而然的成为各国追求进步的目标,美国文化成为国际化的趋势,在上海,见到的城市简直和美国的城市一模一样,在去各地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城市的步行街在装饰与形式上都渐渐趋于相似,很难找出其过大的差异性与其自身的特点,那还有什么特色可言呢?既然在哪看到的都一样那还分地域干什么呢?但人们对此现象却不以为怪,因为觉得那就是大都市的象征,进步、高级的象征,可是难道只有幢幢高楼如模子印出来般才是高级的现代化的吗?像在日本京都为了保护自己的地方文化,整个城市建设在布置上不许改变数百年前的面貌,不许发展高层建筑;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欧洲城市都有自己完整的旧城区,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保存旧城区,主要是他们认识到自己传统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他们知道这些传统古建筑能代表自己,能让世界牢记自己,是凝固的音乐,更是我们聆听历史韵律的绝好媒体,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如今,一些我们所见到的建筑只能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到它的“新”,却很难体会出它的“根”。昔日破烂的吊脚楼,随着岁月之水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这种蕴含了山城上千年风化史的民居,人们好像也应该要有意识地保留一点成为人们怀旧的证据吧?在广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骑楼,它体现着“因地制宜”的人情味,是最能体现出老广州城风貌的地方,但是它的结果却是最令人深思的,现在广州的骑楼街屈指可数,拆的拆、改建的改建,换而取之的却是新的高楼大厦,这盖的是高楼,掩的可是一个个广州人的根,一个城市文化的记忆啊!在电视节目上曾有一个外国人被问到喜欢广州的广州塔吗?他的回答是“我更喜欢去广州的荔湾冲。”可见文化生活对于建筑的重要性,越是贴近人们生活的背景环境,越能让人们萌生出对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人们更能透过建筑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其实我并不是认为城市就要保留旧况停滞不前,而是认为应让新旧城市相挨相依,古城市和新城区并存,古老的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呼应,这或许才是一个文化名城真正的文化情怀吧。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拆除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只是,作为一种广府文化,之后要如何发展,如何展现岭南文化,也是我们所要深思的,或许我们可以从改建的角度出发,从保护与延续的目的着手,“新其所新,就其所旧”重新改建出保留我们岭南特色的骑楼街。   建筑必须反映生活,而生活则离不开文化的根。中国在历代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结合中国情况加以吸收,使之融合在中国文化中,在东汉,佛教从印度传入,在中国形成佛塔的新形式;唐代,伊斯兰教从中东传入,在中国形成了伊斯兰清真寺的新建筑;乃至在闭关锁国的大清皇朝,随着意大利式花园的流入,建成了中外闻名的圆明园。   然而,我们的职责是创造,为未来织梦,而不是回忆。我们向后看是寻找我们心灵的根源,寻找自己的特色与灵魂,而不是沉迷于记忆价值中,相同道理的,作为一个城市,总要发展的,就算是历史文化古城也要着手去改善自己的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完全一成不变,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代,我们设计现代的建筑;同样的我们还生活在中国,我们的建筑又应该是中国的,认识传统,其价值在于触发创新的可能性从而触动现代创作的发展,所以为了在发展中仍能延续城市文脉,发展城市精神,在创作设计时,应尊重当地文脉,精心探索,力求将现代科技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表现出注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性质来从而使建筑充满活力与情趣。   但是注重民族传统并不是要我们良莠不分、盲目照搬照抄,正如同对于西方文化与艺术我们不能全盘照抄一样,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有不足的地方,随着我们审美观点的改变,有些传统艺术已经不能满足各种人的喜好,例如清代繁琐的装饰艺术,对追求简约的人来说就易产生视觉疲劳,在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变通,把握对文脉的继承,对其进行改善发展与创新,形成一件新的艺术。正如齐白石所说“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只有学会变化,发展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   在创造合理环境的同时,必须注意结合历史的优秀遗产,使新的环境在今后的年代里也能发挥、发展其个性。创作现代的中国建筑需要从今天的生活出发,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反映时代要求,满足现代使用的新要求,体现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在我们五千多年古老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随着西方现代科技和文化的不断渗入,我们更应学会继承传统文化,以博大恢宏的包容性,纳“百川”于一流,汲取外来一切的优秀先进成果,续接传统的一切有生命的因子。#p#分页标题#e#   面向时代,面向世界,大胆创新,大胆前进才是生活和艺术的真谛,离开了这一点城市就只会衰退乃至没落,紧紧把握住它才能获得新生,我们只有真正地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时间和空间的内涵,才能在发展现代城市建筑中把握心中的尺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