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业范例

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

一、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是对城市资源进行空间及时间配置研究的学科,是在满足生产发展及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对产业的布局及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现阶段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已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而是对社会经济及物质空间的规划。《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规定了城市经济学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的讲授内容,并且要求其总学时不得少于48学时,足以证明城市经济学对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性[1-2]。

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

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更多是与建筑学结合进行城市规划,并且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偏向设计类理论课程。对于部分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的唯一一门经济学就是城市经济学,这就导致其在学习城市经济学时缺少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基础,尤其是当前城乡规划归属自然资源部,其研究内容及知识体系必将发生变化。就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城市经济学知识与城乡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内外挑战,对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城市经济学课程更多偏向于经济学方面,与城乡规划设计结合较少。在进行课堂内容设计时,应结合一些典型的地方规划案例,由教师提供该地区的基础资料与数据,引导学生将真实的地区规划设计与城市经济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减少过去课堂教学内容与规划设计脱节的现象。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还需要增加专题学习,例如,城市土地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污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政府职能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等,这些专题可以将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城市经济学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城乡规划专业更注重实践能力,所以城市经济学课堂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具体来说,城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如下。第一,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3]。教师可以通过事先让学生了解课堂设定的案例,课堂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知识、观点的碰撞启迪学生思维。对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特定地区的规划案例,提前让学生去学习如何将城市经济学原理应用在地区规划案例中,并通过课堂讨论、发表观点,提高学生把城市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的能力。第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通过改变教师与学生角色以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4]。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反转,学生从课堂的听众变成课堂讲授者,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进行课前自学,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并且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互相学习彼此掌握的知识。对于城市经济学教学而言,应用翻转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知识,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提升课堂质量的效果。

三、结语

随着时展,城乡规划专业发展面临着城市规划地位变化带来的挑战,新形势下学科转型及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而言,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红月,谢守红.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2):51-52.

[2]易秀娟.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0):20-21.

[3]杨晨,谢守红.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84-85.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2

关键词:城乡规划;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引言

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计划安排和蓝图,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同时城乡规划专业涉及有关城乡建设的多方面内容。城乡规划发展的趋势从增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存量的内涵式发展。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管理与运营理念的提出,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规划师的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对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城乡规划的编制设计和城乡规划的决策支持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将城市发展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的指导和依据。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现状和需求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课程主要包括五类课程,分别为建筑学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城乡规划理论课程、城乡规划社会实践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建筑表现(CAD)》。两个主要课程涉及到的信息技术软件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制图与建筑表现(AutoCAD、Pho-toshop、Sketchup)。除了单一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外,设计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实践的工程案例,展开设计和规划编制,而城乡规划理论课程主要是讲述城乡规划专业的原理和相关理论(如《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最后通过城乡规划社会实践类课程(包括城市中心区、小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等类型和毕业设计)进行巩固和完善。根据规划编制的层次和类型,两者一一对应:道路交通类课程方面,《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课程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课程对应;修建性详细规划类课程方面,《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与《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对应;总体规划类课程,《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对应;控制性详细规划类课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原理》课程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课程对应。信息技术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方法手段,来进行规划分析和设计,加深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的理解。但是,目前单一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没能很好地与核心课程进行衔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完即忘,学而不用。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融合和创新,很好对接其他核心主干课程,使信息技术类课程有用武之地。其中,设计类课程需要与信息技术类课程紧密对接和融合,城乡规划社会实践类课程需要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内容进行创新。

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和需求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GIS及CAD的基本知识,了解用专业软件进行现状及规划图纸绘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该标准的总体教学思路是注重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服务于城乡规划,而不是去研究GIS和CAD科学,使学生具备GIS分析方法与CAD制图技能。目前,各个高校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原理讲授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知识薄弱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教学效果不理想。城乡规划专业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主,其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软件操作和专业程序设计。信息技术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和城乡规划知识。目前,全国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探讨和思考都限制于课程本身,信息技术类课程作为与城乡规划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不能只停留在课程内部的改革和课时设置上,还需要与其他课程进行较好地结合,使得原本单一的课程能在规划设计和规划研究中得以延续。本文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信息技术类课程实践内容分为融合与创新两大板块,融合是指建立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模块化”应用内容体系,并与其它传统规划课程主模块进行对接,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创新是指通过实践课程得到强化和提高,以实践问题为主线。

三、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融合

根据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以城乡规划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主模块,子模块为GIS和CAD课程中模块化的理论基础、软件操作和程序设计,主模块中的设计和分析内容通过子模块进行实现。建立这种对应结构,旨在在进行设计类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够熟悉使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使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对设计类课程提高认识。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设施优化布局分析可以直接应用到总体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交通可达性分析可以直接应用到道路交通规划中的道路路网布局,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地形分析可以直接应用到总体规划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视域分析可以直接应用到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景观视域分析等。以主模块课程中总体规划设计为例,在《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中讲授与编制总体规划成果有关信息技术的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范围和功能概念,如总规中建设用地选择的用地适应性评价主要涉及GIS中的空间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然后,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讲授信息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程序设计,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操作和原理。最后,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学生能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和分析成果。从而总体规划的编制分析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信息技术类课程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根据建筑学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结合培养方案,建立以物质空间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模块,分别为道路交通规划、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三个主模块。然后对这些主要模块的内容进行具体划分,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镇体系结构分析、用地适宜性评价、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详细规划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开发强度指标统计、三维空间场景模拟和景观视域分析;道路交通规划包括最佳路径分析和交通可达性分析。结合主模块的具体规划内容,信息技术“子模块”的内容与每个具体内容进行对接,主要分为空间查询、拓扑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网络分析、空间集合分析、地学分析、空间句法分析等多个子模块,子模块包括功能的原理、功能的软件操作和程序设计。将核心规划课程的主模块与信息技术类课程内容的子模块进行对接,主模块类型下面的隶属内容包括哪些信息技术类课程子模块中的功能,对这些内容进行封装打包。

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创新

城乡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成果主要是图件、数据图表和文档资料三大类型。图件由AutoCAD和Photoshop等制图软件生成,数据及其图表由MicrosoftExcel进行分析,文档则主要用MicrosoftWord进行处理,而建筑的模型建构通过Sketchup来完成。这些传统的技术手段很有针对性,但是在资料管理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在处理数据和条件分析相关的图件时也不够方便。相比传统制图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结合,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式。对总体规划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两个核心课程加入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的内容,形成GIS+传统制图软件+草图绘制的图纸制作模式,其中草图绘制用于方案构思,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用于方案讨论和修改,传统制图软件用于制作成果文件,实现规划“一张图”,将规划和现状的城乡要素信息分层加载到GIS数据库中,帮助学生对现状和规划进行比较,在GIS中进行数据分析和方案推敲。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加入可以提高绘图的效率,比如控规中的容积率的统计和总规中用地平衡表的统计,如果用AutoCAD进行统计的话非常消耗时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进行统计计算,而且更加准确和节省时间。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城市空间的分析和研究,比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适应性评价,通过GIS的叠加分析,提取出适宜建设的用地,对城乡建设用地的选择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总体规划中的城乡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通过GIS快速地构建城乡DEM,便于分析城乡地形的等值线、坡度、坡向、可视性、最陡路径、山体阴影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缓冲区分析,可以用来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线状廊道如铁路、高压线、河流两侧的保护范围等。通过建立总体规划数据库,将规划范围内的要素数据加载到数据库中,数据结构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分为规划要素和现状要素,两者在同一坐标系下,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用地图层、道路图层、建筑图层、水体绿地图层、设施图层等,根据分析和绘图的需要,可以方便提取图层绘制分析图。通过建立控规数据库,将规划范围内的要素数据加载到数据库中,数据结构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除了常规的规划图纸以外,还包括法定图则。

五、结束语

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需求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城乡规划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对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城乡规划的编制设计和城乡规划的决策支持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本文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信息技术类课程内容分为融合与创新两大板块,融合是指建立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模块化”应用内容体系,并与其它传统规划课程主模块进行对接,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创新是指通过实践课程得到强化和提高,以实践问题为主线。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中讲授与编制规划成果有关的应用范围和功能概念,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讲授信息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程序设计,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操作和原理。最后,在规划设计类课程中学生能完成规划设计。将信息技术类课程内容与其他主干课程进行融合。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加入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实现规划“一张图”,建立总体规划与控制详细规划的数据库,实现规划成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卢新海.“3S”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与教学改革[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3):118-120.

[2]柏祝玲,张晓瑞.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371-374.

[3]王成芳,黄铎.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J].规划师,2007,23(11):68-70.

[4]张瑞芳,刘祖文.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1):32-33.

[5]王成芳.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110-114.

[6],赵万民.高校城市规划专业GIS应用需求与课程设计[J].规划师,2013,29(2):105-108.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3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宿迁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由教育部于2012年对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下简称为“资环”)专业加以调整所设立的新专业[1]。原来的“资环”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特点,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加之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受到相关专业的挑战。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被设立为一门新专业以来,学者们针对其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课题研究和路径探讨[4-7]。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学者们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杨莉、康国定提出了“1+2+3”分层导学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以更加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杨立国、邹君等基于产学研相结合这一视角,构建了“一目标、三层次、五平台、七模块”实践教学体系[8]。张守忠、王兰霞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9]。刘富刚等学者则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卓越规划师”培养、“创业实践”人才培养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10]。宿迁学院于201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复为本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同一年,适逢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3]。自此,宿迁学院坚持应用型定位、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导向。为全面切实地开展办学转型工作,宿迁学院于2015年进行了专业院系调整,隶属理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被并入工科院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迫切要求该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文借鉴如上学者的思路,对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究性的构建,以更系统地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及研究奠定基础。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实践教学上,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环节设置缺少实务连贯性与知识系统性的引导、实践学时比重较小、综合实践课程及实务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测度体系等主要问题。可由这些问题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为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11],构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基本”模块下,学生们于第一、二、三学年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训练,由此获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上,掌握空间分析、手工绘图、计算机制图、信息化管理等专业技能;进而,具有了进行区域规划、居住区规划、村镇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而在“提升”模块下,学生们于第四学年内结合个人学业背景和发展意愿,分流为就业或创业、考研或出国、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这三个方向。根据就业意愿,优先安排就业学生在相关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在实习单位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针对考研学生,采用“导师制”,根据其学科方向,合理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院校选择和专业课程培训,提升学生考研的自信心。针对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则请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强化专业内容,提升面试技巧。第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宿迁学院该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还需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继续、巩固并拓展本校该专业同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市国土资源基础信息中心、江苏润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宿迁恒远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空间的拓展上,继续沿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以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训练,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上的提升开辟更多空间。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基于本专业的建设现状,围绕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技能训练、重视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等实践教学目标,构建了包含四个层次、以“层次+平台+课程模块+教学形式+培养目标”为结构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在综合素质层次上,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培养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为目标;在专业实践层次上,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组织野外调查实习、进行课程设计等,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调查规划设计等专业技能作为目标;在综合实践层次上,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地分析问题、综合地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而在实践创新层次上,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申请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引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讲座等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加以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运行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践课程与教材建设

依照实践教学体系,有序地开展模块化教学,将培养目标与相应的教育平台和课程模块相结合,专业教育平台设置“规划分析”和“规划设计”两大能力方向教学模块,围绕两大能力方向设置专业必修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模块的教学导向应由“教师要讲什么”转变为“学生能干什么”,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对实践教学内容加以更新。针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对人才的新需求,一方面增设了新的实践课程,如村镇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建筑制图实训。另一方面,对旧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如将小城镇规划实习6周细化为村镇规划实习4周和村镇规划设计2周相结合;再将建筑制图与识图64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16学时)具体化为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与实训1周相结合;在城市详细规划实践教学课程中,则增设了村庄规划的内容。修订和完善所有的实践课程大纲、教案、指导书和报告等教学材料。依照学院、教学系和教师三级负责形式遴选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或规划教材;针对缺少实践教学教材这一实际情况,组织了专业课教师编写了《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等实践教材,并印装成册,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建设、选用和评价的体系与制度。

(二)打造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规划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本专业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涵盖测绘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在年龄和职称结构上,以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已形成一个由副教授和讲师共同组成的具有适当规模的教学团队。近年来,学校与学院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措施有: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土资源局、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加挂职锻炼;聘请兼具实践经验与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本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自身所具有的“做中学”、“模拟式教学”等内在优势,由此积极地启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尝试灵活地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营造探究问题的学术氛围[12],适时地把理论知识穿入到当下的实践操作、设计情景中来,通过这种方式,既由理论知识上的理解引导了实践操作、设计过程,又在操作、设计的进展中使理论上的困惑得到消解。从而,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结语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4

(一)“十三五”主要成绩。“十三五”期间,全省坚定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培育平台载体、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取得新成就。

——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机制日益完善。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大会,成立了省长任组长的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推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点工作、重大事项。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豫政〔2020〕22号)《省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编制了《产业链招商图谱示例》,推进新时代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了招商引资“周动态、月通报、季排名、半年观摩、年终总结”的督导问效机制。优化项目服务机制,建立了全省重点外资企业服务官制度,通过政府直通车、企业服务日等机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招引承接规模稳定扩大,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90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万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36倍和1.57倍。2020年新设外资企业266家,增长23.7%,是“十三五”期间新设外资企业最多的年份,实际使用外资200.6亿美元、增长7.1%;新增省外资金项目5197个、增长8.6%,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突破1万亿元、达到1.03万亿元。截至“十三五”末,新加坡丰益、美国空气化工等189家世界500强企业,格力电器、宝武钢铁、中铁装备等172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

——平台载体能级提升,建设成效显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增强,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加快建设,入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入驻企业突破9万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9家、国内500强企业109家,开放引领、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政策联动作用进一步彰显,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成果416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区内集聚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总数均占全省的50%以上,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向海外反向复制,业务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形成以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为核心区,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18个大数据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的“1+18”发展格局。口岸体系更加完善,建成3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4个保税物流中心,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各类开发区加快建设,全省部级、省级经开区、高新区达到83家。在2020年部级经开区综合评价中,郑州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全国第26位;在2020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中,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4家部级高新区入围全国100强,郑州高新区排名全国第17位。

——招引活动高水平举办,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十三五”期间,我省成功举办多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国·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等高水平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活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已成为我省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对接品牌”。

——产业链逐步完善,集群效应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益海嘉里、百菲萨、华为、浪潮、海康威视、新华三、上汽大数据中心、格力(洛阳)智能工厂等项目陆续布局我省。全省形成装备制造、现代食品两个万亿级,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现代化工5个3000亿级和现代轻纺、智能家居、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各地形成了12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

同时,我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部分地方开放意识和机遇意识较差,没有成例不敢为,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和魄力。二是活力不足。“十三五”期间,我省实际使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年均增速分别为4.5%和5.18%,总体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西部地区,我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落后于安徽(1.4万亿)、四川(1.1万亿);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落后于四川(364家)、湖北(321家)、重庆(296家)。三是招商方式落后。部分地方对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等方式方法掌握不够、运用不多,仍用拼资源、拼政策等老办法招商引资,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四是开放平台能级效应不足。我省省级经开区数量(45个,包括9个部级经开区)少于山东(136个)、湖南(109个)、安徽(96个)、湖北(84个)、江西(78个),升级部级经开区的后备资源不足。五是服务水平不高。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店小二”服务意识,“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实现率不高。个别地方还存在招商引资承诺事项不及时兑现、“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展机遇。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加快发展,为我省通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突破传统产业固有格局、实现换道领跑带来新机遇。从国内看,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高质量商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超大市场规模对跨国公司“磁吸力”与日俱增;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我省看,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综合配套等招商引资竞争优势不断凸显,有利于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有利于我省在强化区域合作中加快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

面临挑战。从国际看,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跨国投资持续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趋势加强。从国内看,为应对疫情冲击、稳投资保增长,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加大工作力度,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从我省看,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趋紧,成本持续攀升,技术、人才等要素仍然匮乏,对高端外资的吸引力不强。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我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科学把握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律,积极面对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篇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鲜明确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以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题,突出重点产业领域、方式方法创新、重点来源区域、平台载体支撑、营商环境保障,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党政引领,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党政主要领导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主动联系对接企业、引进优质项目。相关部门管行业、管招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联合招商工作力度,做好全方位要素保障和服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

——扩大规模,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结构,突出中高端、关键环,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强、成长性好的产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税收、新增就业的贡献。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强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招商引资。

——招大引强,扶小众创。着力招大引强,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以及大型央企、国企等战略投资者,吸引其在豫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结算、物流等重要功能性机构。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吸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引资引智,并重并举。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转变,吸引与中高端项目相关联的高层次人才、技术、品牌,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同频共振、一体推进,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绿色招商,低碳转型。牢固树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绿色招商方向,推进实现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将“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到项目准入。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总量再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再上新水平,载体平台能级实现新提升,对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规模总量再上新台阶。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和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年均增速3%以上,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和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分别超过1100亿美元和5.5万亿元。

——质量效益再上新水平。累计引入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省外合作项目1500个,设立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企业500家。到2025年,在豫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分别超过2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总部型机构达到10家以上。

——载体平台能级实现新提升。每年新增15个左右省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到2025年,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3个以上开发区排名全国前20位,营业收入超千亿、超500亿的开发区数量分别达到10个和30个。打造15个左右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30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引进一批龙头项目,打造一批“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增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25年,培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轻纺、绿色建材7个万亿级,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化工3个5000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先导布局3—5个未来产业链。

(四)空间布局。

——突出“主副”引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南阳副中心城市“一主两副”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高质量发展。增强郑州龙头引领作用,依托部级战略平台叠加优势,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郑开同城化,加快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与郑州融合发展步伐,链接集聚高端要素,吸引企业总部、创新平台和核心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数字经济新动能,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能级,大力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汇聚创新资源,实现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重点突破、文旅文创产业成为支柱,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发挥南阳副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深化与京津冀对接合作,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区域协作基地。

——强化“两带”支撑。提升发展沿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支撑带、京广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协同发展支撑带。沿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支撑带要加快引进一流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团队(人才),建设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的郑开科创走廊;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平台优势,打造沿黄科创带;强化产业优势共塑和科教、文旅文创等领域的互补协作,加快推动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京广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协同发展支撑带要依托京广快速通道,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强化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做好精准对接。

——推进“四区”协同。加快推动洛阳与三门峡、济源协同发展,搭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紧密衔接的产业合作平台,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南阳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着力引进一批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支持商丘、周口发挥交通、区位、市场等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安阳、鹤壁、濮阳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承接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转移,以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和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为重点,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建设豫北跨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三、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招引承接

(一)提质发展传统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高位嫁接”。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加快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向先进钢铁、先进合金、精细化工和绿色建材等链条延伸,形成精深加工、高端与终端产品制造新优势。装备、食品、轻纺、汽车等行业,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加快推动传统装备向高端智能装备转型发展,食品加工向绿色食品转型发展,传统轻纺向时尚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传统汽车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换道发展。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市场优势,突出市场牵引作用,通过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加快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区域运营总部、研发总部和生产基地,落地一批引领型、标志性重大项目。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把握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趋势,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围绕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未来产业项目落地。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领域,探索前沿技术多路径融合,引进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推动类脑智能产业和未来网络技术的孵化和应用,招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体系化的龙头企业。超前部署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产业,力争在关键领域、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围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国际性组织,大力引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物业、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龙头企业,支持外资进入医疗、康养、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引导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在豫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市场,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创新发展。抢抓国际物流巨头重新布局的机遇,吸引龙头物流企业落户,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做大做强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融合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文化和旅游骨干企业,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引导跨国公司在豫投资企业提升规模和能级,拓展投资、管理、研发、设计、物流等综合功能,通过新设、增资、股权重组等方式,将单一职能的企业升级为地区总部或总部型机构。

(五)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支持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支持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农业企业提档升级,强化与工商资本、企业集团合作,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积极申建若干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着力推动部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创建,进一步拓宽外资准入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农产品和食品深加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休闲观光特色农业等领域,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国际合作。

(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以核心产业提速、数字转型提质、智慧城市提升为主要途径,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大力引进北斗、区块链、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龙头企业和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建设。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一)强化资本招商。加快完善基金政策、重塑基金体系、优化基金布局,大力发展天使、风投、创投等基金,打造良好融资环境,深化资本招商。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依托产业发展基金和重点领域子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招商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兴及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发挥好省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功能,打造省、市、县三级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加快推进实施“基金招商”“金融招商”。

(二)突出产业链招商。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汽车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现代纺织等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疫情催生的新产业,编制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全面梳理人才、技术、企业、项目等事项清单,围绕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推行重点集群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紧盯“头部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吸引其在豫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结算、物流等重要功能性机构。建立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重点客商资源库、目标企业清单,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各地要找准在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中的位置,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

(三)加快“飞地”招商。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经贸合作,支持先进地区在我省建设“飞地”园区,吸引重点产业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项目落地。加快与先进地区共建异地孵化器、异地工业园区,探索主体结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模式,建立重点产业招商项目跨区域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依托异地孵化器、异地工业园区,采取“总部+基地”、异地科技孵化转化等方式,大力引进总部企业、科技研发企业。深化中原—长三角开放合作,探索实施“长三角创新源·应用场”模式,加快创新研发和产业化。

(四)推动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等优势,吸引关联度大、合作意愿强的企业入驻。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进一批同类型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充分利用各类商会和行业协会开展委托招商、招商,提升招商活动市场化水平。综合运用平台招商、专业机构招商等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化、市场化招商。聘请异地商会为招商顾问,协助开展招商项目的联络接待、宣传推广、组织考察、商务谈判等服务,促进更加高效、务实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强招商部门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提高招商引资机构规格,引进和培养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招商引资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专业能力强的招商引资工作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区试行招商投资促进企业化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组建专业招商平台公司,实施市场化的绩效激励政策。

(五)开展线上招商。建设推广应用“投资”云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招商推介对接,做好招商项目征集及网上,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大力开展“不见面招商”活动。鼓励引导各地启动“不见面招商”模式,变“面对面”交流为“屏对屏”沟通,建好“云端会客厅”,建立高效顺畅的项目信息对接机制。

(六)实施驻地招商。强化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上海办事处、广州办事处等驻外机构的招商引资功能,充分发挥各地驻外机构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支持各地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点区域设立招商联络处,开展驻地招商。充分利用各类企业、商会和协会驻外机构的桥梁作用,收集招商信息,跟踪洽谈项目,提高招商实效。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实现主要区域驻地招商引资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七)注重乡情招商。充分发挥我省根亲文化优势,叫响“老家”品牌,积极营造乡情招商浓厚氛围,增强海内外豫籍客商的情感认同。积极发挥我省驻外商会组织联络功能,以乡情为纽带,通过邀请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姓氏宗亲节会等文化活动,吸引豫籍企业家返乡投资。有效利用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优势,加强在外创业人员联络,积极引导豫籍人员返乡创业。依托豫商联合会定期开展豫商回归专题活动,引导豫商返乡投资创业。

五、面向重点区域招引承接

(一)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1.对接国家联动机制。对接国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地方招商引资”联动机制,深化与国际组织、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境内各级外商投资促进机构会商合作,搭建精准对接的投资促进交流平台。

2.构建全球招商网络。加快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设立我省驻外经贸代表处或投资促进机构驻外联络处,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经贸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联系,定期开展投资促进专题活动。聘请全球知名投资促进机构、重点商协会等为招商顾问,精准对接重点目标企业,量身定制招引方案。

3.拓展外资国别地区来源。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机遇,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与东盟、欧盟、日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智能装备、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对美、德、英等国家招商引资;聚焦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精密机械等领域,加强对日韩等国家招商引资;聚焦现代服务、食品加工、汽车制造等领域,进一步拓展我省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聚焦文旅、商贸、半导体等领域,加强对港澳台地区招商引资。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投资合作,积极引导阿拉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加大对我省投资力度。

4.开展重大经贸活动。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的投资促进功能,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打造“跨国公司中原行”活动,搭建跨国公司与地方政府信息交流、产业合作和项目对接的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打造开放招商“金字招牌”。借力国家层面的多双边投资促进机制,积极搭建我省与东盟、欧盟、日韩、港澳台地区的经贸活动平台,办好我省与日本、韩国、泰国、英国、德国、卢森堡、比利时、瑞士、芬兰、乌拉圭等国家的线上线下洽谈活动。主动拓展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申报创办RCEP经贸博览会并争取永久举办权。

5.打造高端国际合作产业园。依托各类功能载体平台,创建一批主体功能突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外资来源地相对集中的国际合作产业园,推动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外资项目落地我省。

(二)强化境内区域合作。

1.深化区域合作。突出“东引”,以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为重点,深化与长三角的产业合作,积极承接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现代医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产业。深化“北通”,以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为抓手,创新豫京战略合作,加强与央企对接,积极承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抢抓央企总部外迁的重要机遇,结合我省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积极引进食品加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央企总部落户。加快“西进”,汇聚高端制造及科创资源,推进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依托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引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做实“南联”,围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

2.强化分类指导。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依托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优势,集群引进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医药等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本土企业为主导打造区域性生产网络,致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平顶山、鹤壁、焦作、濮阳、南阳等资源型城市依托原材料基础优势,大力引进面向本地特色资源的终端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企业,拉长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产业链重构和转型发展。周口、商丘、驻马店、漯河等传统农区依托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食品、制鞋、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引进加工贸易、研发设计及配套产业。

六、构建高质量招引承接平台载体

提升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部级战略平台“五区”能级,强化开发区主载体作用,加快建设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平台,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平台载体支撑。

(一)提升部级战略平台能级。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高质量、高水平统筹推进部级战略平台联动建设,实现“五区”要素整合、资源共享、功能叠加、效应协同,充分发挥部级战略平台载体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作用。

1.高水平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和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对标对接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围绕构建“两体系、一枢纽”,锚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智能制造等特色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在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产业市场准入、国际化人才引进、先进经验复制推广、特殊税制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多先行先试权限。积极申办国际性经贸活动和会议,加强与国际知名商会等平台组织合作,打造一批外向型经济合作平台;加强与中亚、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多双边合作,共建自贸园区、经贸合作区;引进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航空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加快发展外向型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提升自贸试验区国际化水平。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标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片区)谋创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探索申建“空中丝绸之路”特色自由贸易港。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溢出效应,加快建设一批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为各地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大空间。

2.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枢纽经济能级。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推动“四条丝绸之路”融合并进。加强郑州航空港枢纽功能建设,优化口岸体系和航线布局,打造连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空中经济廊道和全球性航空物流中心。加快构建航空经济产业生态体系,培育航空、临空型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将航空港打造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航空国际枢纽和“空中丝绸之路”综合开放试验区核心区,加快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3.强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人才团队,建设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和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郑开科创走廊为先导,打造沿黄科创带,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核心区。

4.高标准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吸引跨境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省集聚,大力推进跨境电商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监管创新,高水平建设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打造全国跨境电商中心与多元化贸易中心。加快推进洛阳、南阳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申建跨境电商综试区。规划建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园区,支持企业在境外构建本土化服务网络,设立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加速向“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加快打造跨境电商智能平台,实现“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高水平办好全球跨境电商大会。

5.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大数据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将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打造成为数字经济高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和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加快数据中心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大数据产业园。

(二)强化开发区主载体作用。以部级经开区和高新区为引领,提升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强化经开区、高新区等开发区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支持各开发区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1个新兴产业。支持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大开发区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完善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严控“两高一危”项目。聚焦放权赋能、简化优化审批、规范管理体制、建设市场化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堵点难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

(三)加快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加快推进洛阳、开封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申建综合保税区。积极申建新的功能性口岸,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申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监管场所。建设种类丰富、功能齐全、运营高效的口岸体系,形成口岸、保税、通关、多式联运、物流、金融等体系联动发展的格局。鼓励综合保税区结合当地产业资源优势,围绕建设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目标,培育形成1—2个主导产业。聚焦先进制造业、智能终端、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外向型产业项目,夯实综合保税区产业支撑。深化与沿海沿边地区的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对接协作,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和异地共建园区。

(四)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平台。构建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返乡创业孵化联动机制,搭建孵化物理平台、服务平台、交流平台、推广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改造提升返乡创业产业园,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持续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建设和示范项目评选,推动具备条件的返乡创业园创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围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及重大农业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乡镇特色工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

七、健全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重大举措、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等。充分发挥省推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作用,认真落实稳外贸稳外资各项政策举措,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推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各地党委、政府是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责任主体,把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牵头抓、各部门负责同志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各地坚持市场化和比较优势原则,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体系。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省级领导分包、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市县主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各地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名包干领导、一个服务团队、一套行动方案的“三个一”工作法。

(二)加强统筹协调。商务、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统筹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发展改革、科技、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监管等部门立足各自优势开展行业招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法依规提供要素保障服务,统战部门、外办、工商联、侨联等用好合作关系平台和客商资源,合力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各地围绕重点产业,研判形势趋势,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谋划招商活动,狠抓项目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形成全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一盘棋”格局。

(三)开展督导激励。对全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情况实行“周动态、月通报、季排名、半年观摩、年终总结”的督导问效机制。建立省招商信息平台,每周公布各地招商动态;每月通报各地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进展情况;每季度进行招商引资综合排名并公开。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纳入省政府年度集中督查内容,对成绩突出的通报表扬并给予建设用地指标支持等激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约谈。持续完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考评激励机制。

(四)优化企业服务。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各类审批服务流程。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等活动中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严格兑现向投资者及投资企业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健全“万人助万企”常态化服务机制,紧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强化问题协调解决。落实“13710”工作机制,确保重大事项推进实效。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理实一体化”;教学格局;教师团队格局

1学科发展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

立足专业特性,城乡规划专业能够较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以往认知中,城乡规划隶属建筑大类,与建筑行业存在密切关联。尽管已经提升为一级学科,但这种工程性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之所以有这种转变,可以见得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得到了正确的解读———关乎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理论精髓成长为了城乡规划的关键考量内容,如何为民众服务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大学教育中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需要转型和革新。针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管理基本情况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整合各部分零散理论与实践实训是一件重要任务,基于学校转型背景下探讨这一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和思路,对实现城乡规划专业“理实一体化”培养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2“理实一体化”教学格局:“一盘棋”战略构想

鉴于城乡规划专业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设计课、课程设计、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学团活动、专业竞赛等教学实践环节均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加强理论学习,提炼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核心指导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格局的现状:每一学年城乡规划4个年级同时开展6门设计课、6项课程设计、6项技能训练、1项毕业设计(特指下半学期)、至少3项学团活动(特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河北”“挑战杯”)、至少2项专业竞赛(BIM竞赛和专指委城市设计作业竞赛暨社会调查竞赛),每项教学任务和活动虽具备各自的主题性,但关联性差,缺乏统一考虑,理论指导意义缺乏,往往以单调、机械的设计任务要求为前提,与理论理念和实际场地环境的结合度极低,如城乡规划设计I要求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但应当贯穿的理念缺失,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设计环节。调整建议:建议调整为同一主题下的“一盘棋”教学格局。例如,规划三年级规划设计I以“安全社区”为背景开展居住区规划设计,同时,这一理论理念选题同样应用于其他环节,如规划二年级建筑设计Ⅲ中的安全型别墅设计、VI中的安全型幼儿园设计、规划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安全型建筑单体与修规设计、规划四年级毕业设计中的“安全社区”选题、规划各年级以“安全社区”为导向的社会实践调研、调研河北、挑战杯调查报告等活动,做到指导教师以同一主题指导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环节,建立跨年级的研究学团队,使各年级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共同学习,丰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使成果的用途更广泛。

3“理实一体化

”教师团队格局:“一体化导师组”结构搭建理实体一体化强调的绝非只注重实践而忽略理论,现阶段教学层面对理论的讲授同样存在短板,直接体现在规划专业的理论理念传递方面:经典理论深入不足,新型理论理念引导缺失,造成师生完成相关实践环节时缺乏支撑,使实践流于形式化、程式化,缺乏思考和理念提升。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个人素养和团队建设的不足之上。教师团队格局现状:第一类,“从学校到学校”型教师,这类教师数量居多,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这类教师又多数走向了“到学校定学校”的模式,即在工作过程中常年停滞在学校范围内,不主动出击,少与社会、设计单位接触,同时又缺乏纵向课题研究的能力、兴趣和研究方向,因此,只注重课本理论,却又缺乏对新理念、新思路的思考和钻研,职称相对不高;第二类,“从工程到学校”型教师,这类教师逐渐得到重视,因具备较强、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过程更具能力,这类教师往往具备较高职称、年纪较长,可能存在对新兴产业、产品、理念、途径等方面的理解和接受力降低的情况,可能存在传授理论陈旧、经验不够与时俱进、新理念接受和传出过程不畅、接收新信息途径不足等问题[1]。调整建议:搭建“一体化导师组”结构模式。将现有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分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搭配原则主要从4个方面综合考虑。(1)理论研究型与工程设计型指导教师的组合。避免只重视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教育的不良现象,搭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指导教师格局,例如,鉴于小班教学特色,设计课每班可适当配备1名理论型教师和1名工程型教师共同指导设计过程,既可以引入全新理念又有效摒弃工程实践中的不合理问题。(2)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指导教师的组合。搭配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指导教师的格局,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层面引导学生展开多方位思考,对设计能力、思路、理念的提高意义重大[2],如居住区规划设计既是建筑学课程内容,又是规划学课程内容,这种交叉课程采用这种组合形式的指导教师担任指导,可获得最优化的效果。(3)高职称任组长、协带低职称指导教师的组合。就职称结构而言,复合型职称结构更具有优势,高级职称教师统筹管理导师组,把握教学和实践主题和方向,以教学管理经验完善整体教学活动的运作,低职称青年教师更具干劲、活力和创新意识,执行力较强,并能够与学生开展更有效地交流合作,对落实教学任务具有积极意义[3]。(4)工作室、工作坊模式的教学形式。彻底变革培养模式,将培养内容、教学大纲制定等权限交托导师组建立的工作室、工作坊,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工作,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培养。这种模式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可采用试点形式率先开展,获取一定的研究成果。

4结语

“一盘棋”战略串联了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管理、学团活动多个方面的培养内容,提出大格局概念,打造理论实践大团队;“一体化导师组”结构形式为“一盘棋”战略提供了指导管理的基本单位,以导师组形式更加有利于落实大格局观念,形成贯穿4年的一体化教育过程。墨守成规的城乡规划学科教育是极不可取的,与时展不相符合,理论与实践如何更加紧密、深入地联系起来,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突破,也需要专业学生重新认识专业性质,规划学习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赫,卜雪?,贾梦圆.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3):5-10.

[2]易纯,曾志伟.一级学科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改革与实践[J].中外建筑,2015(11):74-75.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技术;资源共享

1引言

城市信息资源是城市规划的财富,只有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服务,才能够促进各类信息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合理应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价值。因此,对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方式进行详细探究迫在眉睫。

2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对城市各项工程建设进行综合、合理的布局规划,进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管理中,城市规划至关重要,要求在城市发展一定时期内构建城市蓝图,以此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专家集中决策方式,综合考虑城市空间、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于城市规范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和运行状态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城市规划复杂程度比较高。

3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城市规划信息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应用价值的各种历史记录,主要形式包括文字、图表、图片、图纸等等,其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在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保证城市社会秩序、城市安全以及有效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类突发事件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部分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造成“信息孤岛”的产生,会影响到各建设主管部门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近几年来,城市规划信息数字化率逐渐成为衡量规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地位的重要指标,但是如何将这些数字化处理后的数据置于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体系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②数据异构,阻碍共享。目前各类城市规划信息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各个部门所产生的,不同业务管理系统均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并且紧密相连,不同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开发语言以及运行环境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不同系统之间的联通方式比较复杂,信息共享难度较大。

4搭建城建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1构建云平台

以电子政务云平台为依托,将不同部门的硬件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智慧城建云基础设施平台,保证不同部门之间业务系统的合理部署,并建立联通关系。通过构建云管理平台,能够将分散的硬件资源进行集中部署和集中利用,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问题,同时还能够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础。另外,通过应用云平台,还能够建立物联网应用支持平台,对于各个部门需要部署的物联网设施,都可以在平台上建立网络传输,实现设备管理以及数据处理功能。

4.2建设政务专网

现如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可以构建电子政务网络,将城市规划建设各个开发区、部门和下属单位进行网络连接,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先进的网络服务。

4.3建立各部门专业图

采用GIS技术,构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功能,同时还应该制定GIS系统应用规范以及底层技术应用标准,为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创造条件,同时还能够为不同部门之间专业图层的开发和共享创造基础。

4.4建立目录体系

城市规划不同部门对于自身业务系统所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梳理,并根据不同信息数据之间的开放条件、共享条件等标准列明详细清单,另外,还需要列出需要其他部门提供的数据清单,以此为依据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相关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并对城市规划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

4.5建设专题数据库

在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对人口信息、空间地理信息、经济信息等进行共享,因此,需要建立专题数据库,为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如下:①创建基础市情数据库,根据上文所述,已经建立了数据地理空间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框架进行转型升级,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对城市规划信息数据实现高速感知以及快速处理,进而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类型包括水文条件、交通条件、建筑工程布局规划、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结合、城市地质构造特征等等,另外,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单位的行业数据,即可形成反应城市整体规划现状的综合数据库。②构建项目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集合城市规划成果、城市建设现状、审批结果等等,并将上述信息共享并应用于城市项目建设中,覆盖整个项目建设周期,为项目建设提供辅助管理功能。③构建建设工程管理数据库,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点变化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并形成数据库,重点变化信息包括城市沉降监测结果、重大建筑工程变形监测结果、城市变化遥感动态监测结果等等。

4.6建立城市综合管控决策平台

通过构建城市综合管控决策平台,能够促进城市规划建设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有效融合,这一平台的应用功能如下:①统一呈现功能。通过建立接口,能够实现不同部门业务系统的开放,然后向综合平台进行数据上传和数据下载,以统一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作为基础,在同一张图上即可呈现出城市规划信息、土地利用信息、当前房地产信息、地下管线信息、城市人口、宏观经济统计情况等等。②多规融合功能。通过应用多规融合融合功能,能够促进城市规划建设领域联合审批,协调配合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开发,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保证项目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还可以实现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③网络管理功能。通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对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对象以及管理对象划分在网格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网格中的人、地、物等信息进行监控、采集、管理和信息共享。④决策功能。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可以促进交通监控系统、安全监督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之间的来南通,提升城市规划决策水平。另外,还可以对城市规划运行所产生的历史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构建城市运营规划管理决策模型,对城市发展规律、趋势等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和应用。

4.7建立城市生长模型

城市生长仿真模型以计算机三维视景演示为展示手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展示城市的整个布局。城市仿真模型能够提供任意角度、速度的漫游方式,可以快速替换不同的建筑。另外,仿真模型形象直观,能够为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提供沟通的渠道。除此以外,通过采用数字化的形式,有利于提升维护更新的便捷性,直观展示城市的演变更替,描绘城市的生长状态。

5城建云建设的实施路径

在城建云建设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可以被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中,在城建云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三方建设维护,同时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方式。在城建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前期准备阶段,各个部门需要对城市规划信息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平台建设的初步方案,同时,还应该对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组织专家对平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并对平台建设方案进行不断完善。②确定项目建设单位,对此,可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合适的建设单位。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部署软件并测试,同时还应该应用平台联动方式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④在项目试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⑤在项目验收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分析。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构建方式进行了详细探究,通过构建和应用程式规划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城市规划的回顾、对比、分析、预测以及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马璇,张一凡.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评析及建议———基于省市调研的若干思考[J].规划师,2016,32(3):34~41.

[2]王开泳,董玛力.对我国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4):34~38.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7

一、新型城镇化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原理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具有抽象的特征,其理论内容逻辑性较强,具有管理学和人文性的知识,原理课程内容理论课程的抽象性和复杂形式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容易产生原理课程学习的乏味感。就目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教学现状来看,课程还存在缺乏科学性系统规划的弊端,使城市规划课程理论内容与现实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产生教学脱节的问题。城市规划课程安排缺乏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课程的规划,课程设置的部分内容缺少必要性,另外城市规划教材的编排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虽然相关教材呈多样性发展,但符合课程实际内容的教材并不突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限制学生利用原理课程内容展开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方法滞后限制研讨教学实施

目前城市规划课程多采用传统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按照教材内容原理进行固定化的讲授,虽然部分教学展示内容教师能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图片等内容,但是由于设备限制和教师缺乏系统规划的能力,使教学成效提升并不明显。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学科内容整合,使理论性的知识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少相关理论实践的感悟,进一步影响城市规划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学方式的落后使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形成有效地思考与讨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点不能及时进行研讨成果讨论交流,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入内化,导致城市规划原理性课堂教学成效不具专业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路径

(一)培养职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人才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特点,其理论内容涉及其他学科内容较广,传统单一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无法满足学生思维创新,城市规划学生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利用理论内容进行集成性的创新能力也存在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型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统筹建设需要相关专业人才支持,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任务日趋紧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要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利用教学内容创新实现学生利用理论内容进行设计工作的教育规划,在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拥有良好的业务知识应用能力,为以后再工作中应对规划难题提供知识基础。

(二)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与目标

创新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要分析专业学科的知识特色将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相结合,遵循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则,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使其掌握城市规划的具体规律,从而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实现逻辑思维突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利用城市规划主体讲座或培训,丰富课程内容和理论架构,拓展学生获取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渠道。并利用有效的培训和讲座让学生了解目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现状,根据发展最新的动态完善学习的内容,并通过与专业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发散。

(三)增强原理课程中互动和讨论环节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8

近年来,我国虽然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成长尚不成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也没有形成完全科学的体系,它的发展还处在“有形无思”的阶段。同时我们的城市雕塑缺少必要的管理,甚至有不少城市雕塑被称为“视觉上的污染”。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环境艺术和雕塑两者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为城市雕塑的建设创造了一个环境基础,雕塑能够为环境艺术的整体构成起到美化和宣传的作用。如何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去发展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使两者之间更好地协调发展,与城市规划相呼应,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简要地总结归纳了在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和雕塑面临的一些问题:

1.在城市规划中忽视了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关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目前最为突出的则是在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建设上。首先我国城市规划中忽视了对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的关注,这种忽视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形成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重视意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主要强调的是全面的整合原则、适用的经济原则、艺术的美学原则、重要的安全原则、以人为本的社会原则等宏观建设原则,而微观建设的细节问题则被忽视了,其中就包括了忽视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内部的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合理建设的问题。这种忽视势必会影响我国城市规划的进程,阻碍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2.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投入较少忽视了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关注势必就会影响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投入。因而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投入就明显有所缺乏,这种缺乏不仅仅是资金财务方面的物质外部投入不足,还包括在政策和人力方面的精神内在投入的缺少。只有拥有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建设基础,才能在城市规划中快速发展,资金财力的缺乏会影响到城市规划中科技的进步和建设的提升,也会阻碍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协调发展;只有拥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强大的人力资源投入,城市规划的建设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空间和资源能力,缺乏政策支持、人力投入会影响到城市规划的建设发展,阻碍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3.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和雕塑的不合理建设城市规划中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一方面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和雕塑的不合理建设表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也是环境艺术不合理建设的主要表现,而城市雕塑的不规范建设则是影响环境艺术建设的另一表现。城市规划不合理建设的另一方面则是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建设缺乏创意。在创意就是生命的现今社会,缺乏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大大阻碍城市规划的发展。因此,不和谐的城市规划、缺乏创意的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建设不仅导致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缓慢,还大大滞后了我国城市的现代化步伐。

城市规划是一个关于城市教育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社会发展、城市艺术修养以及城市政治动态反映的集合体。城市规划也反映了一个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的方向,城市空间的布局分配。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来进行活动的,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城市能够合理地进行建设和科学正确的管理,当然也就包括了对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科学处理城市规划问题、合理解决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协调问题是我国城市规划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因而针对上面列举的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可以作以下改进:

1.在城市规划中加大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关注首先,培养市民对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和雕塑的重视意识。市民要增强城市美化的意识,懂得城市美化与自己息息相关,以一位公民应有的义务时刻关注城市的现代化规划建设。由于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的特殊性在于环境艺术的主体是建筑,承载物是城市空间,首要基础是构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材料、结构骨架、立意等,所以规划师、建筑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认识不够,忽略了他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致使这些项目不能迅速、顺利地完成,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在重视建设者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势必要积极培养建设者自身内在的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建设者要提高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关注度,重视环境艺术和雕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努力去提高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建设技术。时刻关注城市规划建设的现代市民、拥有优秀的城市规划的建设者和重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会在城市规划中加大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关注,并成功促进我国的城市规划进步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2.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投入增加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投入,这种投入一方面是资金财务的增加,利用资金投入,合理协调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和雕塑的建设:资金投入是要用来支持教育,开办更多的城市规划建设专业、培育更多的城市规划建设人才,投入更多的城市规划研究资金,让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能够专心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增加对环境艺术和雕塑的人力投入和政策支持:人力投入,即运用教育手段,大力培养环境艺术和雕塑建设的城市规划人才,不仅是培养城市规划人才的专业支持能力,还强调环境和谐观念的学习,以培养专业和道德齐驱并进的高素质人才;政策支持,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明文指令要合理建设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和雕塑,以法律为基础对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和雕塑建设加以规范化,政策中要注意强调环境艺术的和谐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环境艺术和雕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促进环境艺术和雕塑的科学快速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必将迎来它发展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