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实训总结范例

园艺实训总结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食用菌栽培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全国高校响应教育部要求,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多年建设,高职院校已形成了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组建了各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涌现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案例。然而,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或者是讲座、课外活动等的形式单独设置,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结合的较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摸索出一套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如何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创新创业融入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在《食用菌栽培》课程中的教学改革,从而有效解决课程标准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不够紧密、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覆盖不够全面、资源形式不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计未能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问题将有重要意义。此外,食用菌的生产目前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产业,[2]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打造宽广的就业平台,拓展就业岗位。通过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总体设计等教学文件的编制,食用菌栽培创新实训室的内涵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与运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有机对接的途径和办法。《食用菌栽培》课程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入教学所形成的教改方案一旦推广,可在园艺技术专业产生持久而重要的影响。

二、课程基本情况

《食用菌栽培》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点,掌握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备进行食用菌制种、栽培管理的基本技能,满足从事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岗位对该类知识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食用菌品种形态、生物学特点,能进行食用菌各级菌种的制备,能根据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生产管理,能从事食用菌加工及相关工作。

三、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职业能力目标,本课程设置食用菌品种的鉴别、食用菌菌种生产、食用菌栽培管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保鲜与加工等5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多项任务,将具体学习内容融入到每个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最后还有课程综合实训。通过任务的实施过程和综合实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训练。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在《食用菌栽培》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2.正确把握《食用菌栽培》课程的特点

《食用菌栽培》课程是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应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密切注意实际生产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同时,该课程又是实践操作要求较多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中强调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和实训技能提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以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度,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实践技能的训练上,以适应食用菌生产管理为底线,能力塑造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以生产过程为导向

在学生能力训练过程中,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资料查阅→教师讲授→实际演示→学生演练→过程记录→结果评估→总结提高→意见反馈的模式。

(三)课程目标、内容制定

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结合创新创业的教学教育理念,课程最终确定了食用菌品种的鉴别、食用菌菌种生产、食用菌栽培管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保鲜与加工等5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多项任务,将具体学习内容融入到每个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最后还有课程综合实训。通过任务的实施过程和综合实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训练,在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3]

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探索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知识和相应职业能力。根据生产实际工作过程,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整合课程内容,并将每个学习情境里的大任务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让学生每6~8人分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模拟的实际工作,随着课程情境的渐进开展逐一完成项目的任务,当课程结束之际,各小组也就完成了各自选定的食用菌栽培生产管理的完整过程。

2.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自己总结答案;对于学生理解难度大的问题,采取互相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针对学习问题加以引导。当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后,改为后提问题法和学生归纳总结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项目驱动”教学法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技术实践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借鉴国际经验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4]

4.增加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课程教学的关键。要重视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即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联系生产实际,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本课程是实践性操作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相结合,缩小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也能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为学生将来走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有所创新做了引导。[5]校内实训基地全天对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实训、实操、实岗的顺序保证学生由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到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并反复进行技能锻炼,达到和生产需要零距离。

5.专题报告(论文)课外实践

以创新创业理念为指导,借鉴国际经验和行业标准,可以通过专题报告(论文)课外实践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以及自己的专业方向,分小组或自己独立选题。整个流程为:查找文献资料→阅读文献资料→选题→教师检查、认可选题→整理归纳资料→制作演示汇报文稿或撰写论文→汇报讲演、答辩或交教师修改论文→教师点评引导。从而,多方面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6.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提高直观度,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获得更直接的图文信息,把抽象呆板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最新生产动态引入教学内容,有效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减少的矛盾。利用网络进行课外指导和答疑,开通新的师生交流渠道。

(二)教材编写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照菌类园艺工的相关职业标准进行编写,应充分体现以岗位任务引领、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活动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立足陕西及周边省市食用菌行业的生产实际,立足于国内食用菌行业发展现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通过参观调研、技能训练、撰写总结报告、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并应为教师留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的空间。

(三)教学评价改革

在教学评价中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的评价与实践学习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其中,实践学习的评价以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成果质量情况以及实验、实习报告为依据。通过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总体设计等教学文件的编制,食用菌栽培创新实训室的内涵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与运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有机对接的途径和办法。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是在理论教学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结合提问、讨论、自学,以及学生设计并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等多种方式,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学生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结语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观赏园艺;花卉;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给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带来了机遇[1]。花卉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作为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花卉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高的需求,因此也对我国花卉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通过新农科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农林人才[3]。“花卉学”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整个园艺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从事花卉的园林应用、花卉产业化生产栽培和经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4]。“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花卉学”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作。

1“花卉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人才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大多数院校园艺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演示,学生被动记录、观察或进行机械化的重复模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触类旁通,动手能力不强。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设计性和创新性

教学资源有限,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及时更新或根据本校特点进行调整,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实践技能的兴趣[5]。目前,“花卉学”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花卉种类的识别、花卉的繁殖与栽培管理技术、花卉的应用等。其中,花卉种类的识别主要在学校、市内的公园、植物园进行认知实习,教师现场讲授,学生以看和听为主,学习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花卉的繁殖与栽培管理实践主要在学校试验田及教师科研基地开展,由于硬件设施有限,在开展部分实践内容时,以演示操作和参观为主,无法实现学生人人有参与[6]。此外,实践教学内容由教师安排设计,都是一些基础操作,易于完成,学生甚至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设计丰富多彩且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并开展的重要工作。

1.3实践教学时数相对不足

花卉的生长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学生需要参与至少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才能真正了解该作物的生活习性并掌握其繁殖及栽培技术,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且学时数少,在规定学时内只能完成部分碎片化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对操作技术没有系统的认识,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1.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以实习或实验报告成绩进行评价,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考核,而实习或实验报告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容易出现缺乏独立思考、相互借鉴的现象。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更多地注重最后形成的报告,而轻视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锻炼,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

2改革措施和方法

2.1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整个实践环节由基础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训3大部分组成,强化基础实验的计划实验+研修试验(设计型创新实验)+生产表观实验的教学模式,做到计划实验中综合性实验达到60%以上,验证性实验达到40%,验证性实验不足部分通过研修实验或表现实验进行补充。课程实习多为“走马观花”,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为主;专业实训是成套技能训练,重视技能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3个类型的实践来巩固整个“花卉学”的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达到3个基本:即基本掌握花卉学的理论基础,基本了解花卉学涵盖的范围,基本熟悉主要花卉生产技能。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线下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时,由线下转为线上,对实践类课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以采用线上云游+教师直播+学生实践的模式。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如世界各国花卉业的生产状况、历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等展会的照片及视频资料,为同学们提供线上云游的机会,让同学们在网络中了解花卉产业、熟识花卉种类、了解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要增加随机提问的次数,并通过积分制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学生演示花卉的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等,让同学们了解常规的操作方法,然后由学生在家中进行实践操作,如在室内进行盆花的栽培养护,有条件的可进行露地栽培,期间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在班内相互交流,保障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

2.2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开放性、综合型专业实训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兴趣与需要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常会对其需要及已有知识经验相符合的东西产生直接兴趣。因此,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花卉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课程,美丽的花卉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环境,让人赏心悦目,不少花卉还能够食用,具有药用功效,可以利用其食用药用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讲座、座谈、研讨、参观、参与教师课题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要学习的内容,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园艺专业人才毕业后将从事哪些工作,即让学生从入学开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清晰了,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兴趣。开放性实验是改变学生实验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完成的传统模式,在时间和场所上开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花卉的种类识别和分类,不同花卉开放的季节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花卉。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本地常见花卉种类,则需要从春季到秋季进行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比较和总结,这比单纯的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由于花卉的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性,花卉的栽培管理实验在较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完成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自选花卉并完成种植,在课后进行持续性的养护管理,学期末在班级内展示并交流各自花卉的生长情况,让学生通过整个养护过程切实掌握其栽培管理要点及相应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其责任心。在专业实训环节中,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的内容,相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项目,如增设小花园建造项目,通过组建团队、方案设计、施工种植、养护管理等阶段完成。各团队首先根据场地进行规划和种植方案设计,该环节需要学生运用到理论教学中花卉的分类、园林应用等知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在种植前,各团队要进行耕翻、整地、施肥等基本操作,该环节需要学生运用到花卉栽培设施及器具、花卉的露地栽培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各团队根据设计的方案选购花材,通过该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花卉市场的基本情况。第四,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营建,将自己的设计变为现实,该环节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环境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运用花卉的移栽、定植等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同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能力。最后,各团队要进行后期1个月的养护及展览,充分锻炼学生的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精神。整个项目的完成,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认识花卉种类,同时要会种会养护,将一个个分散的小实验综合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

2.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结合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花卉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考核机制,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中,不能仅仅以最后形成的报告为评价标准,应该更多地评价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表现,通过线上学习考核、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栽培日志、小花园评比等进行综合评分,改变以往学生实习前无准备、实习后抄报告的不良学习风气。

2.4重视课程思政融合,达到思政育人目标

花卉学的实践教学课程性质由以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技能的综合运用,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花文化和花卉产业价值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如实训内容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按照制定计划-农资准备-品种选择-整地栽培-田间管理-效果评价为完整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以直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当地花卉栽培技术与日常养护管理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与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发散思维,养成用科学的态度鉴别、论证不同来源的信息,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分析问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在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都有更加具体的体现,如通过对当地公园及花卉生产企业的参观调查,让学生懂得只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建小花园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农资和植材的选购,完成整地、栽培、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任务,这些任务都需要团队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彼此探讨交流,任务完成过程中就达到了团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让同学们学会相互帮助,踏实做人,勤恳做事,让同学们体会到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及互助的快乐。此外,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管理都是简单重复的事情,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3结语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理论性、实践性很强。育种为农业提供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园艺植物新品种。品种是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是农民增收有利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的芯片。课程组从园艺植物育种学改进教学方法、考核体系、校企合作等角度开展课程建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提升育种实践技能,为学生投身育种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1西昌学院概况

西昌学院位于四川凉山州,是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是省、部、委共建高校,拥有57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是四川省一流专业、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

2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企业、地方园艺植物育种氛围不浓

目前,园艺教研室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博士8人,硕士11人,从事园艺植物育种、科研相关的教师5人,相关园艺植物育种成果不多,教学团队建设较薄弱。凉山本地缺乏从事园艺植物育种的企业或个人。因此,学生与园艺植物育种科研、工作接触较少,课程实践倾向于实验验证,缺乏创新性。

2.2教学时数较少,实践内容简单,教学手段多样化不足

园艺植物育种学时数为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实习教学0.5周。课程一般由一位主讲教师授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居多,学生讨论较少。园艺植物育种学理论性强,植物繁殖习性品种类别、育种特点、育种对象和目标、种质资源、引种、选择育种、常规杂交育种等基础理论需要较多学时进行讲解,导致营养系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等知识的讲解学时数偏少,这还不包括各论部分。另外,每个实验必须在3个学时完成,学时数少,只能安排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操作,无法自主开展实验设计,未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有机整体,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课程实习操作仅0.5周,受季节的限制,整个育种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

2.3校企、校地合作不深入

高校是创新源头,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使命。高校培养人才不能闭门办学,要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开门办学,密切与地方、企业合作,协同育人,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过去,课程在地方、企业开展教学实习实践,主要方式是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前往企业、地方参观实习,走马观花,未深入了解作物生长、生产规律等,而企业或地方仅提供实习场所,未实质性地参与到协同育人的教学环节中,导致学生收获较小、实习实践效果不理想。

2.4学生专业热情不高,重考试、轻过程

园艺专业学生择业方向多样化,就业方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目前学生发展方向是:一部分学生考公务员、选调生,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园艺植物栽培、园林规划、农资销售等,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园艺作物育种工作年限长,难出成果,导致从事园艺植物育种工作的毕业生相对较少。从课程本身分析,一方面,本门课程理论性很强,与遗传学等紧密相关,缺少实践操作的情况下比较抽象,部分概念不容易理解和掌握。部分学生认为相关理论、技术学了之后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少,学习兴趣不浓。另一方面,很多从其他高校专升本考入园艺专业的学生是文科生,没有遗传学基础,学习非常吃力,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过程考核比重小。大多学生平时不复习,到期末考试之前才开始复习。课程实验、实习时存在个别学生在一边躲阴凉、后期抄袭其他学生报告的情况。

2.5从事育种工作的学生较少

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学生不再将专业对口作为择业标准,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想回到农村“种田”,对农业、农村有一定偏见,想到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工作,将经济收入、地域等放在择业首位,对服务“三农”缺乏职业认同,从事育种工作的学生则更少,出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人才短缺的矛盾局面。

3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3.1强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本课程经过3年的建设,已经构建了由园艺植物育种、栽培领域等专业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2/3的教师为“双师双能型”,在教学过程中承担不同版块的教学任务。通过以老带新,青年教师深入地方、企业实践锻炼,全面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3.2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育

高校应注重教师队伍培养,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农业、农村的认识误区,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农村大有可为。2020年教育部提出“三全育人”大格局,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始终。通过“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挖掘与品种选育、乡村振兴等紧密相关的教育思想,在授课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课,从而实现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2021年2月,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首次单独提出种业的发展。园艺植物生产不少主栽果树都是国外的品种,例如巨峰葡萄、阳光玫瑰葡萄、红颜巧克力草莓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国外品种占据市场比重大,中央不得不提出“种业保卫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管是园艺植物育种、粮食作物育种,每一名农业人责无旁贷。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今后一段时间,乡村振兴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为农业高校是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主力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将国家大政方针结合自身体会传授给学生,学生反映通过课程学习充分认识到了育种学、品种的重要性,进而有不少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从事园艺植物育种相关的工作。

3.3注重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前,遗传学和园艺植物育种学本安排在同一学期,但遗传学是育种学之基础,授课时发现学生听不懂育种学中涉及的性状遗传规律、后代选择等问题,随后课程组建议教研室将遗传学提前学习,效果良好,但这一做法与学者奈婕菲[2]刚好相反。园艺植物育种对象种类多、育种目标丰富,采用的育种方法、途径也不同。课程组通过调研归纳总结,不断将新的育种信息、成果加入课程内容。结合生产,深入浅出地讲解本地主栽园艺植物品种来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实验设计种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园艺植物,虽然学时数较少,组织学生提前播种育苗,后期整地、移栽,分组开展杂交过程实践,着重观察物候期、采集花粉、杂交授粉、数据统计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3.4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的使用已经成为常规,但是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使之成为授课拐杖,照PPT而宣科,效果会适得其反。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必不可少,课程前、中、后加以利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组在超星泛雅平台上建立了《园艺植物育种学》资源库(https://mooc1-1.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208658238&clazzid=3801-7560&edit=true&v=0&cpi=99606248&pageHeader=0),上传课程PPT、拓展视频,供学生预习和复习,课后练习题,理论课前对习题进行评讲,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课程论文在线提交,在线批改、保存;结课后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增进了师生互动,学生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授课效果明显提升,深受学生好评。结合QQ、微信等软件,通过课上面授、课下沟通、实践操作等形式,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截至目前,网络点击量达151366次,收集学生意见建议100余条,根据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提升了教学效果。近年来学生评教均在90分以上,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在讲授“种质资源”“引种”等章节时,学生先行自学,同时撰写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现状的报告、制作PPT,择优让学生在班上进行讲述,通过问答环节增加互动。以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角,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写作、表达能力。在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中由教师提出目标,学生自行设计,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例如在花粉活力测定中,要求每一位学生测定10种以上植物的花粉活力,学生自行在校园内收集试验材料,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开展活力测定,通过观察,学生探索对比不同植物不同开花时期的花粉形态和活力。

3.5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近年来,学校、二级学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学校与当地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深入合作。一是邀请企业同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邀请企业到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二是开展校内专业生产实践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例如园艺专业在大三下学期校内课程结束后,均会分配到合作企业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践,参与园艺植物关键时期的生产工作。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教学方式与工作情景的对接”。近3年,园艺专业已有近200余名学生深入本地西昌富华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天喜园艺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生产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园艺植物育种学在猕猴桃等授粉关键期,带领学生前往各基地从事花粉采集、授粉等农事操作,将育种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不少学生反映在课堂上了解到授粉操作很抽象,经过亲自操作后非常直观。企业、农户对学生参与植物生长大田管理、植物授粉等农事操作也比较满意,西昌学院涉农专业实践已经成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窗口。

3.6改进考核评价指标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考核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但其中平时成绩不单纯是课程出勤率,而是增加了学生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答题考核情况占15%、课堂表现1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增加过程考核。实验、实习考核与理论分开考核,避免出现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验、实习现象,根据学生实际表现情况进行考核量化,包括出勤、实践结果、报告等情况进行考评。综合的评价体系,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了实践课效果。

4结语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4

1.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二、结语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近40多年,发展迅速,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类植物的良种快繁与无病毒种苗的生产,因此成为“种子种苗创新工程”的主体内容。中国政府在组培技术研究领域经费投入达2亿元人民币,近年来仍在不断增加,为我国组织培养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报道,全球有1000多家组培公司。目前辽宁省拥有大、小组培室的种苗繁育企业有100多家,组培范围由林木、花卉、农作物扩展到山野菜、药用植物;不仅需要植物组织培养的接种工、培养基制备工,对能够研发建立新植物组培体系的高素质专业研发人员的需求更大。

2植物组织培养的课程性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总计194学时,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因其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达到以下目标:具备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组培苗驯化移栽等组培的基本操作能力;具备设计与实施组培试验方案、正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够科学制订与实施生产计划的能力;具备准确观察组培苗长势、长相,科学分析、解决组培的异常问题,科学判定和有效控制组培苗质量的能力;具备按照培养方案或生产计划,熟练进行园艺种苗的快繁与脱毒操作,生产出合格组培苗的能力;具备自学能力,能自主学习组培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调研与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精神。

2.1课程开发过程

通过对组培相关企业与岗位调研,进而对组培岗位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及任职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再遵循高职规律、认知规律和行动导向理论,设计学习情境和子情境。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即以组培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促进二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职业素质培养与理论实践活动融合,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即技能单元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坚持四个结合即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培养和毕业后跟踪培养结合,保证四个不断线即生产性实训、协会式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式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变为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能力培养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的授课方式,以学习情境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3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基于组培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及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资格考核大纲、行业企业标准统筹分析之后确定的。教学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及时吸纳组培新技术、新工艺、新手段、新方法、新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发展和实际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个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及季节农时变化,序化教学内容。课程按照组培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果树、蔬菜、花卉、及组培苗工厂化生产4个主学习情境,在主学习情境下设若干子情景,相应教学内容细化为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能力训练和培养为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辅,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设计

3.1树立现代高职考试观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改革的前提。树立科学的现代高职考试观,指导课程考试改革。要做好两个改变,两个兼顾,一个保证。两个改变:第一要改变过去从知识本身出发的传统考核观为以“人”本身出发的现代考试观,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注重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兼顾非智力因素考查;第二改变过去知识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考试观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试观,由知识考核为中心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中心,同时兼顾职业素质测评,以充分发挥考试效能,最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3.2科学制定考核方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持卡实训,以赛促练,以考促训等方式,使实训与考核紧密结合,使考核与教学过程同步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和手段。从考核方案中,不难看出过程考核占40%,终结考核占60%,加大了过程考核的力度。1.素质考评由检查笔记、实训表现(课堂提问、讲课、组长评价等),占10%;2.理论考评+实操考评由提问、扎瓶比赛、母液移取比赛、接种训练、组培室设计、实训报告等得分构成占20%;3.效果考评,由初代或继代接种后,污染率的多少测算,例如每人接种5瓶,污染率为零,则该生效果考评分值为100分,效果考评权重为10%。加大过程考核力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操作及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3.3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便于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以便发挥更好的“导、学、促、教”的作用。

3.4考核与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考促训,以赛促练,改变以往先教后考的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程序,而将考核与实训同步或交叉进行,使考试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此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采取的主要考试举措有:①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在学期成绩总评中的比重;②结合教学实施,加大课前和课中的诊断性、形成性考核次数;③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现场操作、口试等多样化考核形式(培养基制备、外植体采集与处理部分可采取技能考核或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④小组考核与学生个体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开、全面、全程、动态考核,而且过程考核记录必须齐全,以备学生检查。如果真正做到过程考核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必然能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学促教作用。

4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按照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程序,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实训前应全方位考虑课程教学的时、空间等相关因素,加强与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沟通协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设计教学全过程;在学习情境的大框架下,以生产项目为导向,分组、分任务实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真正做到五化

即教学场景真实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员工化,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同步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课堂与企业环境一体化,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负责工单的开发,检查预习效果,指明知识难点与要点,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与评价;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主要任务协助教师下发工单,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咨询,研讨并制定计划,决策与具体实施,对本组学生进行评价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小组成员完成咨询协助组长完成本组的任务,对教师及组长给予评价。教师与学生双向评价有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同时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过程的得与失,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4.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植物组织培养协会)相结合

成立植物组织培养协会(简称组培协会)。该协会以学生自愿加入为原则,专业教师任协会会长,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组织协会活动,其活动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衔接,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有助于发掘教学的时、空间,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培养。正常实践教学实施普遍培养,而课下由组培协会组织,以“二级培养式”开展产学研结合式的研究性、生产性活动,实施分层次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所谓“二级培养式”即实践中实施个性培养,对学生优化组合,分层次训练。先培养出小先生,而小先生可优先作为授课时小组组长;然后由小先生传、帮、带其他同学。学生通过参加协会,既学到专业技能,又提升了职业素养,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4.3持单(卡)实训与分组实训相结合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以组培工作程序为主线,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以工单为依据进行实训。持单实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及时反馈与加强。除此以外,学生在实训时还需携带《组织培养技能考核卡》卡主要包括,实训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标准及历次考核成绩,从考核卡的记录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小组积分制,通过分数的差异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4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校内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程参与其中,根据所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一定的报酬以资鼓励。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完成主体项目的同时,辅助其它项目的教学,如:樱桃、蓝莓、百合、竹芋、养心菜、蕨菜等园艺植物组培体系的建立。校外安排体验性实习和顶岗实习。体验性实习安排在第2、3学期,采用参观或短期顶岗实习(1~2周)的形式开展体验性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从而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和职业目标。顶岗实习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组培行业企业进行集中顶岗实训(3~4个月),在真实的环境中来锻炼学生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在此过程中实现校、企、生三赢。学校赢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利用企业资源与技术优势,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利于拓展和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社会美誉度,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了教师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企业赢在利用学校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完成生产任务,降低生产成本;选拔出企业满意的优秀学生。学生赢在: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了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获得了工作经验,增强了责任感和学习意识,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增强了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5心得体会

5.1建设企业化学习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室应打破传统的整齐排列模式,实训室及实训设备按照企业的车间模式设计,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5.2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以项目生产为载体,在项目生产前下发工单,将每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一一归纳总结,同时在项目生产过程中解决一些突发情况,与企业的真实生产情景对接。

5.3编写一体化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应跟上配套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应打破传统教材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主线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5.4师资队伍建设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6

第一大模块插花基础理论,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对插花艺术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插花的基本技法、插花的艺术表现、插花的色彩运用、插花花材处理等教学内容的系统阐述,要求学生掌握插花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各类花材(特别是鲜花花材)的的保养与处理技巧、插花创作步骤以及插花作品鉴赏等。课时量占12个学时。第二大模块插花技艺,是插花课程的核心,以实训教学为主。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才能在动手实操中感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这部分内容主要进行东西方基本插花造型的操作技能训练、现代自由式插花的引导训练与自由创造操作。课时量占38个学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东方式插花的四个基本造型(倾斜式、直立式、水平式、下垂式等);西方式插花的基本造型(如半球型、椭圆型、弯月型、S型、扇型、水平型、对称三角型、不对称三角型、倒T型、L型等的制作技巧。重点掌握礼仪插花如婚庆插花、家居环境中的插花、商业场所的插花以及在办公场所中的插花等实用性插花造型的操作手法与操作步骤。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用途、材料等设计制作、欣赏评价插花作品。第三大模块盆景技艺,以现场观摩教学为主。重点介绍盆景的起源与发展,盆景的主要流派。由于盆景制作所需材料较多,制作时间漫长,本部分以观摩教学为主,在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去花卉市场观摩教学,请商户介绍盆景制作与养护的技术要点,使学生了解盆景技艺,提高对盆景的艺术欣赏力。课时量占10个学时。

二、插花艺术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笔者根据目前学生图片识别力强、画面记忆好、空间思维强等性格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补充相关文学知识,图片资料讲解插花基础理论,将插花分类,东西方插花的艺术特点、艺术表现力,礼仪插花如情人节、母亲节、护士节、教师节、圣诞节、生日庆典等各种节庆所使用的花材、花型都以图片形式加以演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了理论教学实效。

2实操教学

实操教学以项目教学为主。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将整个上课内容分成独立的子项目。实操课上通过分析子项目、设定项目完成预期目标、项目实施过程(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成果反馈与更正、总结等,达到实训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由模仿开始,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启发设计思维,通过绘制插花造型草图、基本插花造型变化引导、自由创作等方法创造新的作品。

小组教学法。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为使课程更有效率和有组织的进行,将学生进行分组,以6人为一组,每组选出组长,共同完成教学项目。一方面可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某些插花作品;另一方面有益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作品完成后,学生先自我介绍创作思路,立意和所表达的含义,其他同学互评,教师根据自评和互评情况作总结。每完成一件插花作品,要求学生根据制作过程撰写实训报告,总结制作要点和感受,逐步积累创作经验,提高理论水平,促进实操能力的提高。

技能竞赛教学法。以参加省(自治区)、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切实提高技能为目的,按照省、自治区、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赛规则开展模拟技能大赛。每个同学必须参加并且独立完成整个竞赛过程,这样就可以弥补在小组教学中有兴趣的、动手能力强的、胆子大的学生练的多,不喜欢动手的、没有兴趣的学生练的少的不足。技能竞赛教学分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以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的要求为主,将四级插花员应知应会内容编成试题,要求学生在通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在答题过程中强化对基础理论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强调理论在实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实操部分以技能训练为主,以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创新能力。严格根据竞赛规则要求,反复练习,设计创作立意符合规则要求的插花作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用基础理论评价自己和别人作品,并说明原因。使同学们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观摩学习法。组织学生观摩本地区开展的重要花事活动,到社会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如每年园林部门举办的菊花展、花卉协会举办的插花比赛、园艺博览会、花卉企业盆花组花比赛等带领学生全过程参加参观,使学生在参观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和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审美能力。

动手制作法。为了解决插花材料缺乏、没有经费大量购买鲜切花进行练习的问题,我们动员学生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收集材料:在校园绿化树目修剪时组织学生收集各种树木的枝条经过做型、剥皮制作成为线状干枝;在平时生活中随时收集各种好看的饮料瓶、酒瓶做为花器;利用废旧报纸编织花器;自己动手制作丝网花等,既收集补充了插花材料,丰富了实验室,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使学生养成了不浪费、节约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目标,实行教学过程考核。将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占30分,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考勤等综合评价。教师结合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要求,将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个项目中的教学中去。实践技能考核占70分,其中平时实践技能占30分(小组得分),期末个人实践技能考核(技能竞赛得分)占40分。通过过程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突出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特点。

四、结语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7

随着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不断增强。社区教育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输入式教学逐渐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转变。体验学习方式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开放性和合作性,对于改进社区教育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高邮市社区教育实际出发,探索网络载体下的互动体验方式、实践基地载体下的社会体验方式以及实训基地载体下的培训体验方式,从而寻求社区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实践基地;实训基地

0引言

体验式学习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我国,直到20世纪中后期,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传统教育的弊端被多方诟病且消极影响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体验式学习才真正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实践活动,是社区发展和群众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与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学习需求的不断变化,社区教育的方式也必将更加多元、灵活、开放,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优势为社区教育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体验式学习又称为发现式学习、经验为主学习,包括认知体验式学习、情感体验式学习、行动体验式学习。它是先由学员自愿参与相关活动,然后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体验,使他们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和感悟,并且能将这些知识和感悟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框架是整合杜威的“从做中学”、勒温的“经验学习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

2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2.1体验式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体验和学习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持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习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事实上,人的观念和思维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被更新,不断被重构的“不稳定”状态中,人的学习是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发生修正,并获得观念的持续过程。对于体验式学习,我们不能只关注其结果,而应该更关注认识过程的重构和组合,这种重构与组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表现为学习者原有观念与新观念的相互冲突、相互匹配,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为一种能被个体识别并掌握的适应性更强的观点的持续性过程。

2.2体验式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

布鲁纳的教育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完整过程的思想,包含通过时间、空间来改变他们的外延的适应的活动”,体验式学习更是如此,体验式学习过程的循环解释反映在许多适应过程的特定模式中,所有这些模式的共同主题在于人类适应的所有形式。学习就是适应,体验式学习就是让人们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自己的内心感受,唯有更丰富的体验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知识、创造知识、表达自己、发展能力、丰富情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总是不能避免面对各种危机与冲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适应,去寻找解决各种矛盾的方法,从而获得整体性的发展,最终发展自己、适应世界。

2.3体验式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体验涉及到个体主观内部环境,同时也涉及到客观外部环境,这两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此所谓“人在情境中”。人的行为是个体生理心理与所处的环境互动的结果。勒温指出:“……小组学习不是来自固定环境的简单反映,而是来自于学习者在情景中的积极创造,这种主体体验学习的经历本质上是一个处理转换的过程。”

2.4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

杜威、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由客观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体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性活动,是一种以文化、特别是体验知识为中介,在现实中展开的建构性活动。“构建一个学员可以感知和改变的情境,通过教师引导,让学员自己发生认知,找到改变的点,形成改变的方法,并逐步改变的过程。这是一个场域,能量在里面流动,促进学员改变。”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学员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3社区教育开展体验式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3.1网络环境载体下的互动体验方式

网上体验学习主要是依据个人意愿进行学习,是网络环境下的“做中学”。注重在体验中感知问题和认识问题,学习成果的分享通过网络进行。2012年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开始探索构建“寓学于做于网络,寓做于乐于合作,寓乐于情于生活”的新型社区教育教学模式“i-实验”,推出的基于“知、行、互动、网络、平台、体验、学习共同体”的多种元素整合的“社区教育i—实验”教学模式就是一个网上体验学习的典型范例。目前高邮市在加强对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的认识,稳步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同时,将i-实验社区教育教学模式逐步推向社区和家庭。从运行的具体情况来来看,离不开五方力量的支持:一是多功能的网络平台;二是政府、社区组织的支持;三是行业专家的支持;四是相关企业的支持;五是学习体验基地的支持。在以上的各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2实践基地载体下的社会体验方式

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的特点决定了它应千方百计地开发和利用不同领域的行业资源、人文教育资源、学校资源、科技资源、社区资源以及校外资源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组合、拓展、开放、共享、优化,在社区教育开展体验学习,把教育的重心转向社会,以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纪念馆、人文景区等形式多样的社会资源为载体,建立从整合资源向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多元和实用的教育需求。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图书馆的实际利用情况,允许社区市民申请办理借书证,共享图书资源,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促进社区发展,丰富居民业余生活、通过学校的精神力量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我市的红色文化进社区、科普教育进社区、防灾自救教育进社区等都是实践基地载体下的社会体验方式的有益尝试。当然由于我国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起步晚,深入的研究也不多,社区教育发展动力尚嫌不足,所以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社会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的教育功能有待加强,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对体验式学习的总结与反思不到位、社区居民良好的民主精神和参与意识的缺乏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社会实践基地的功效与市民的实际需求并不十分切合,影响着体验学习的体验效果,也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3.3实训基地载体下的培训体验方式

所谓培训体验方式也称为体验式培训,是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并且联系实际,最终由参训者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解决方法的培训活动。体验式培训实在体验中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双向学习方式。心理研究表明,对于信息的吸收,学习者亲身体验可达80%,而看是10%,听是20%。我们每个人最深有体会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应付考试时,那些突击记忆的内容,在考试结束后如果不坚持温故,慢慢地就会遗忘,而当我们学会骑车、游泳之后,即便较长时间未使用这些技能,但仍然记忆犹新。而后者就属于体验式学习,它拥有完整的循环式学习流程,所以它的效果也较为稳定。而开展培训体验的前提是必须拥有相应的实训基地,也就是培训体验基地。它既包括可供体验的企业生产车间、营业场所、农业园区、园艺场、生产园区等生产经营场所,也包括教育部门建立的教学实训场所。以高邮市为例,目前已有了一批社区教育实训基地,如基于营业餐厅的烹饪体验基地、基于绿色农业园的蔬菜种植体验基地、基服装加工车间的制衣体验基地、基于电子装配车间的小家电维修体验基地、基于物流园的电商体验基地、基于城区文化站的书画、插花体验基地等。目前社区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形式多样,有本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形成的实训基地、有社区自身建立的实训基地、有职业教育部门直接投资形成的实训基地,有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等,总体而言,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社区培训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技能物质、文化、的需要。

4结语

培训体验学习作为社区教育方式的一种,它包含着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动体验。它是一种整合型的学习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的同时还需要从规范培训市场、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师资水平、制定从业标准,丰富课程内容及形式,完善理论体系,加强培训后续服务,延续和巩固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扩大培训体验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红宇.体验式培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园艺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1]。从以上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能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也能促进学校与行业接轨,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加快构建和创新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本文剖析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办学实际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构建等各方面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旨在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与举措,供高职院校及相关专业参考。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也积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改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比较典型的有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学校—地方—企业”深度融合,构建了“两周期、四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但是在校企合作相关研究与实践中也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需完善

企业需要即时上岗的技能人才,学校关注的是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专业教学平台和技能实操平台,校企双方主要从自身利益和需求出发,没有形成组织保障机制,最终导致校企合作缺乏动力、形式单一,产教融合局限于企业的简单参与上。

1.2课程体系设置产教脱节企业缺乏参与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企业元素融入课程内容非常有限,且流于形式。另外,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经验欠缺,不能与时俱进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整个学习过程依然基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通识—专业—拓展”三段式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切合度有待提升。

1.3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不少兼职教师,但由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管理和教学设计能力缺乏,又受限于企业的工作时间,投入的教学精力有限,所以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业经验,在项目式教学的实施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较好融合,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难以提升。

1.4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评价仍然以学校考试为主,包括操作性较强的实训课程、企业实践等,评价方式单一且片面,无法全方面、多维度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及内化效果,不利于学生专业经验的积累[3],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育人的进一步发展。

2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1基于人才需求调研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正在经历着洗牌和重构,药品经营企业增幅显著,零售药店终端规模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同时,随着市场的细分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加速了零售药店的升级并向慢病管理药房、DTP药房、智慧药房等形式转变,未来零售连锁药店间的竞争将出现在个性化的专业药学服务和健康咨询上。此外,医药电商在近几年发展迅速,2017年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即医药电商A、B、C证审批取消之后,准入机制放开,越来越多的药品流通企业开始在互联网上开展B2C和B2B的业务,药品互联网交易规模稳步扩大,医药电商行业对药营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2018年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以来,药品生产企业也陆续组建自己的药品流通部门,激增的药品流通业务急需大量的药品销售人才。基于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企业人才需求侧的改变,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动态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向医药生产、流通等企事业单位的药学服务顾问、医药商品购销员、电子商务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药店经营、用药指导、医药商品购销、药品储运养护、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建设校企合作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已经与九州通、益丰大药房、国药控股汉口大药房等湖北省内20多家药品流通企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企业专家库。在2018年学校每三年一次的大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大修订的背景下,本专业与合作企业专家基于就业岗位分析及职业能力分解,同时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和执业药师考试知识要求接轨,利用校企双方教学资源整合的优势,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课程开发,构建了基于药品营销、药店运营和药品进销存管理3个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优化了课程体系,并共同开发了两门综合实践课程“药品陈列与验收”“处方审核与问病荐药”。这两门课程与社会药房的实际工作接轨,基本上涵盖了药房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药学服务能力,并且两门课程的实践场所是在真实的益丰大药房,带教教师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师还有社会药房的培训师,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药品验收上架陈列实操和模拟销售训练,将前期积累的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技能,同时也对药品零售连锁行业和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为后期快速胜任实习岗位及岗位晋升打下基础。除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教学,本专业还积极探索与企业合办职业技能竞赛,并将竞赛落实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2019年与武汉普安医药有限公司举办“普安杯”医药购销员职业技能大赛,与国家职业技能竞赛接轨;2020年与九州通九信中药集团举办“九信杯”中药新媒体传播大赛,大赛指导教师由校企双方导师担任,并将大赛作为授课内容植入医药电子商务、创业基础等课程,以小组项目的形式展开,在产品策划、新媒体运营、复盘总结等竞赛环节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赛促教,创新专业课程改革,同时也为学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2.3共培互聘建设校企“双导师”团队

“双导师”指的是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双导师实施教学是校企深度融合取得成功的关键。近两年,本专业与九州通、益丰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和平台,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和培训课程,共同培养专业教学团队。另外,学校聘用企业技能名师授课,并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包括共同开发体现双主体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全面提升“双导师”的实操技能和教学能力。

2.4建立校企双主体多元化课程评估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以学校的考试、考查为主,考核方式表现为书面试卷、论文及设计作品,强调的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将专业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或职业技能的能力,也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从而并不能多维度地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多门专业实践课程及顶岗实习过程中建立校企双导师评价制度及过程考核制度,从多方面全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及内化效果。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利用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校内教师在线上审批实习协议、评价学生实习周志、进行实时师生互动及实习总结评价;企业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就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精神每月进行动态评估,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由这两部分共同组成,全面衡量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经过近三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从2018年68人增至2020年110人,2020年就业率高达97%,其中毕业生进入国内500强企业就业占比达到16%,专升本占比33%。本专业与九州通、益丰大药房等12家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新建校外实训基地十余家,为学生搭建了通畅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本专业建立的校企“双导师”团队在互培共聘的基础上,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2018年及2019年分别获得湖北省及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各一项,通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专任教师占比50%,双师型教师占比100%,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教学测评均为优秀,学生评教教学效果好。在课程改革方面,50%专业课程做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导师项目教学、企业真实情境小组教学、双导师管理顶岗实习及以赛促教等多种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接轨,每年更新率在15%以上,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了企业的参与性与教学主体性。

4结语

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学质量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学生满意度高,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但在实践中仍有些问题需进一步解决:(1)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会,制定组织制度及保障制度;(2)鼓励与优质企业合作,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形式进行校企联合招生,促进校企双方从学生进校开始定向培养人才;(3)整合企业优势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及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在企业积极与学校双主体共同办学的前提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张维英,郑新,张海钟.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中某些规定的现代教育学反思[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2):100-103.

[2]孙延,马质璞.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园艺技术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3):2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