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战略范例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1

一、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解析

21世纪之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政策是控制。从计划生育上、就业就学上、户口政策上,无不体现着控制城市扩张、约束发展的思路。这一方面强制减轻了城市压力,同时也约束了城市的发展。这个政策与“发展才是硬道理”相背而驰。经历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了“新思维、新解放”。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条件已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策,并要求“积极稳定妥当地推进城镇化”。全会精神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要求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同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在随后的九大四次会议中,进一步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任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具有开放性、依赖性的特点,迅速的城市发展也暴露其脆弱性的特点,极易受到环境生态的挑战。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建筑物的增加、生活用水的增加、垃圾排污的增加,同时城市的环境绿化、市容规划都会挑战当前的城市承受力。发展是硬道理。在城市化建设中,保证管理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提升与完善,才是真正城市发展。既不能因重视城市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也不能因重视环境保护而忽略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指标。它并非是建筑数量和人口数量的简单相加。近几年急速膨胀的城市发展,已经形成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住房问题、排污问题、垃圾问题、绿化问题、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问题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强化生态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何创造优美的协调的城市环境与景观,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质量控制,已经是现代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发展必须克服的几个难题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的体验过程。现代城市发展也一样。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控制和短暂的恶性膨胀之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其实不是一个简单数据的相加,更加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命题。城市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过程。为此,我们必须科学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城市住宅、社区及文化设施科学规划问题。第二:水资源以及污水排放问题。第三:城市绿化与生态建设问题。第四:市政建设与垃圾处理问题。第五:环境意识与环保教育。

三、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现代城市发展?

唯有发展,才有未来,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而科学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们要求。在当前环境条件下,基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城市发展是唯一选择。人类离不开自然,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美,创造优美宜人、高质量的生活空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崇高境地。

1.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自然资源、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所构成的生物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基础。人类对环境的和谐需求是永恒的。特别是在人类的发展足以破坏环境的时候,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日显重要.“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就是发挥城市功能与自然环境功能的和谐效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变对自然环境的掠对时使用为和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城市功能的同步协调,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坚持控制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文明的同步合一。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2

石油工程技术是保障我国石油行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是石油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自从2007年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实施专业化重组以来,生产经营得到了良好发展,包括保障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以及石油作业施工能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的正常发展。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的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探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措施加以解决,保障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正常发展。

关键词:

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战略;中国石油

工程技术服务业是石油工业的核心产业,为我国的石油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工程技术服务业在石油领域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更要注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变革,通过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保障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良好发展,也保障我国石油行业的良好发展。

1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自从2007年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实施新一轮的专业化重组以来,该服务行业不管是人才、技术、管理还是文化创新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而且在当前的新形势背景下,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新时期对石油行业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各项业务的整合协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大,集团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工程技术服务业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限制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1.1技术服务的定价机制问题

自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实施专业技术重组以来,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是背后却出现了工程技术连续几年亏损的情况。仅仅是在2008年,八家石油企业的经济损失就到了2.39亿元人民币,在2009年的损失金额更是成双倍的增长,达到了7.7亿元人民币。导致这一系列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材料的投入增加,用工成本增加,再加上新技术的投入没有在关联交易结算价格中体现,从而导致做得越多,亏得越多[1]。尽管水平井、欠平衡井以及分段压裂新技术等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工程技术服务单位本身却没有因为石油企业的获益为获益。

1.2技术服务市缺乏规范管理

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股份公司工程技术服务通常是对市场实施开放的,但是想要进入市场的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条件,自身的技术服务队伍没有完善和全面的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技术服务队伍发展。在2009年,全国各个地区的钻探即都存在在等停的现象。其中,渤海钻探机的等停率达到了49%,西部和川庆分别是15%、5.2%。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长庆油田的民营钻进队伍的用工量高达73%,集团公司内部钻井队伍只占了25.5%。

2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2.1充分实施准确的战略地位

要想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得到良好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要根据就集团公司“资源、市场以及国际化”的战略对工程技术分公司发展的要求,充分遵循“立足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扬长避短,稳中求进”的发展原则。以先进、适用的技术以及优质的服务打好基础,进一步开展综合的一体化服务,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产品和营销竞争力[2]。所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首先要立足资源优势,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打下坚实的服务基础;其次在自身的技术领域要不断创新,但是不要盲目追求,而是应该客观地评估自身的实力,在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的时候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要坚持开展一条龙优质服务,从工程的承包到最后的验收,都要体现出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特色,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构建完善的创新体制,增强技术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是保障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就要充分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高端技术的研究,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品牌的打造。从而构建出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同时,在创新体系建设中,集团公司要面整合研究机构,设立健全完善的工程技术研究组织,充实各种能够改进技术的设施,重点搞好工程技术发展建设、发展规划以及核心技术等高端的发展战略。

3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对石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技术水平,以超强的技术、完善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关键领域要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为自身的发展做好品牌推广,进而不断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作者:张静 魏岩 时税 张龙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八采油厂吴定采油作业区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城市形象;品牌形象;城市标志;赤水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城镇人口的总量也是占世界首位。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比2012年末提高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1.4%。可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必然还会逐步提高,这意味着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也将不断增长和扩大,城镇建设也会随之不断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因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环境意识的觉醒,对城市生态与社会环境的要求普遍提高。改善社会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将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群众日益关注的话题。因此,城市形象设计的品牌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尤为重要,是城市形象的建立和城市发展推广的基础。

一、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关系

(一)何为城市形象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指出:“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因此,城市形象是指在城市空间内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在与社会沟通作用下而产生互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城市形象需要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以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成果,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城市在谋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出各种措施和方法以推动城市的发展。以江南水乡乌镇为例,作为江南四大名镇之一,其很好借助了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打造了一个水乡古镇的城市形象,从而在国内乃至全球得到一定的关注。但是不难发现,从这一案例得到成功之后,很多城市的形象设计都开始走向错误的道路,没有桥就造,没有湖就新挖,小镇街道统一采用深灰色的砖石进行打造,城市形象规划与建设完全摒弃了原本的城市文化与内涵,因此没有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的推广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形象设计不仅仅涉及规划设计、管理协作等方面,还需从社会发展、文化基础的根源进行探索研究。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完善以及延续,进而构成的具有识别性的社会形态。如果想要充分地展示城市的独特个性与魅力,就必须结合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内涵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并把城市中可视物质的实体,以及视觉要素规范化、象征化、符号化,通过完整的形象设计系统,构建城市向社会群众展示的窗口。

(二)何为品牌形象

“品牌”一词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意思是“燃烧”。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品牌是一种由标志为主组成的一套识别系统,是社会群众选择产品的依据,并且能够提供某种超出功能性利益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而最早讲品牌形象设计应用于社会服务的是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Corporation),其依靠产品的业绩创造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也通过品牌的策划创造了具有吸引力的公司形象。因此,无论是公司、企业、产品乃至城市、国家,品牌形象的塑造都尤为重要。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牌文字标志,更是一份价值连城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资产。

(三)城市形象品牌设计的理念

所谓品牌化,就是让人们在了解某一产品、某一区域的同时,通过其延展性的设计,达到了解该公司、该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城市形象品牌设计不应该只是装饰城市,而应该是建立在基础的城市建设理念之上,充分利用品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形象规划和设计的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而城市的形象品牌设计,首先需要从该城市文化精神基础对其形象进行整体的塑造,一个城市的标志,不仅是代表该城市的符号,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种辨识性的象征物。以其为延展的整套城市形象的设计是否准确,决定了该城市能否展现自身特色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中国城市繁多,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民族风情。城市形象品牌设计,除了能够区别于其他城市之外,还可以提高本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将城市形象设计与品牌形象设计相结合,形成一套包含城市的历史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群体主观情感,展示城市整体文化魅力的城市形象品牌设计方案。

二、赤水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

(一)影响赤水城市品牌形象的因素

赤水地处贵州西北角,是遵义市管辖的县级市。通过成沪高速与四川省会成都以及沿线的自贡、泸州有着很好的交通联系,并且与重庆通过成渝的环线高速相连,在区位交通上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在自然环境方面,赤水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有近乎1.5千米长的生态岸线,并且绿化覆盖率极高,绝大部分为竹林,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植被的生长。但由于靠近白鹭栖息地保护区,因此界定出约1千米长的生态驳岸,不适宜做大量的建设性开发。基于此,赤水南侧滨水区由于远离鹭岛,地形较缓,地块坐北朝南,适合进行整体的规划建设。由于中国过去15年的核心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西南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导致赤水经济起点较低。但是近期中央政府将成渝经济圈作为核心城市群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的核心经济引擎。赤水位于经济圈之内,近些年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发展势头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为赤水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基础。综合来看,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等自然奇观资源为主要特色的赤水,还兼有历史文化、红军长征胜迹等人文历史遗迹,这是目前赤水进行城市品牌设计最核心的特点,但也是受严格保护和发展限制的一点。

(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

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是从该城市自然、人文、经济等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因素中,提取其重要的一部分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到能够准确反映该城市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时代性的相关特征。根据影响赤水城市品牌形象因素的相关分析,赤水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其不仅具有服务于旅游设施的功能,也承载着赤水老城区的居住、行政功能。赤水有大量保留完好的古镇景区,其中以丙安古镇最为著名,其周边的古镇也同样具有强烈的民俗特色。在此背景下,赤水可以打造一个以旅游为主的视觉化城市品牌。

三、赤水城市设计的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一)以城市标志为主的完整城市品牌识别系统

自古以来,城市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印记,比如我国香港的“紫荆花”。在赤水城市标志的设计中,可将该城市代表性的印记整理、归纳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标志。以城市代表性符号整合设计的标志能够在图案上给社会群体带来城市归属感和精神寄托,最终形成该城市的特色标志。而城市形象品牌设计应用系统是多元素的组合,既要反映该城市独特的魅力,也要易于传播。因此在其应用部分需要直接表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并且通过言简意赅的视觉化符号,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小品等城市应用系统的相关设计。关于赤水城市应用系统的设计,可结合当地世界自然遗产和人文历史遗迹进行相应的导视系统设计,旨在通过相关的现代化设计展现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基底,使以城市标志为主的城市形象品牌设计系统,能够与赤水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并且适当地开发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能够在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使其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良好媒介与载体。赤水有着良好的旅游地理环境,因此在赤水的整体城市形象设计中可以通过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形成自身独特的旅游城市标签,进而传播赤水的城市形象。

(二)集中开发、核心示范的旅游城市形象

如何有序地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以点带面地整合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是城市推广之初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根据赤水的地理环境,可以将赤水分区进行相应的城市开发,将靠近主干道的驳岸与现状道路北侧坡度较大的区域结合,以扩大赤水河对岸的门户展示界面,进而展示活力赤水的形象。以优质的步行栈道体系和现有的环境风貌打造景观与主题相融合,并且融入生态赤水形象。同时借助水上交通、水上运动等河岸资源打造运动赤水形象,保留特色小镇,结合水上特色旅游线路,对赤水进行分主题集中开发的城市规划建设,从而对赤水的城市形象设计进行系统性的维护,进而推广赤水的城市品牌形象。

四、结语

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品牌化的发展决定着城市如何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一座城市的品牌形象设计承载着该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应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将社会文化与经济基础相交叉,塑造该城市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靳埭强.城市形象:设计实践与教学:以重庆城市形象设计为范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孙湘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4

近年来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油价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但根本上无法改变其安全、环保的大方向。随着各种新类型技术的涌现,跨行业技术合理应用,各种智能化新型机械开发运用,环境友好等因素都使得石油公司的日常生产活动变得更为高效。中国的石油工程技术在世界平台上有着许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在发展策略上我们应该围绕工程技术为核心,解决石油勘测、开采中重难点问题,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培育技术制高点的战略发展策略,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增强中国的整体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探讨了国际石油工程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希望能给有关研究人员提供便利。

关键词:

石油工程技术;国际发展;未来石油发展态势

引言

石油工程技术作为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存在,其本身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石油和煤炭、天然气一起作为社会的三大生产能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石油工程技术影响石油的勘测和开采,管理和服务等多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现代建设能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近年来钻探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我国要紧跟世界潮流,把握石油工程技术的核心技术,加快新型开采工具和器械的研发,对于中国石油及时调整和优化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技术优化推动我国工程技术进步,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工程技术保障和综合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石油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石油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钻探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复杂的深水探测开采,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也为深层石油勘测提供了便利,页岩油气的合理开发使得水平钻井、多级水力压裂、连续管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为水处理、过滤和循环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石油公司对于未来钻探技术的发展展望中,将重点转移至纸质数据和实时获取和勘测技术的研发,井下探测工具优化和机械智能化自动操纵,集中体现技术集成优势。环境友好作为21世纪新提出的发展理念也得到了石油勘测业界认可,逐渐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石油开采零污染,力求将资源开采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降至最低。一些世界研究组织开发的新项目指出:通过使用新科技如轻轨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废气排放和现场废弃物处理问题,优化钻井技术的同时为周围环境提供了保障。根据数据公司和德勒全球能源行业小组的数据统计,其预测未来二十年石油仍旧占据主流市场,作为能源供给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后续的发展中将面临以下发展趋势:创新主导仍旧依靠非常规资源勘测和生产,早期的勘测技术和开发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可用资源恢复技术上,如水平井钻井、水力压裂等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将朝着IT驱动发展,对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影响。钻井和生产的基础取决于数字化和智能化,一些偏远地区的钻井将考虑运用远程控制技术和监控设施来提高钻井效率和产出,油气公司将着重智能仪器的开发,确保工程实时跟进和管理勘测和生产流程中的核心服务将由云服务提供,服务范围更广,服务质量更高。IT支出持续增长,勘测与开发软件支出影响市场整体投资水平。环境和安全因素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环境友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其目标是实现井下资源开采零污染或者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二、国际石油工程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钻探技术逐渐成熟,工具装备的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作业能力大幅增强,勘测进度也日益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新局势下我国石油工程技术逐步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相关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科技创新推动石油工程的转型升级。2、石油公司应对油价挑战,实施低成本战略,对于快速开采提供便利。3、石油公司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重视企业合作,为工程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4、深海开采、非常规、可燃冰等新能源的开发成为油气开发的主战场,为石油工程技术发展创新带来机遇。

(二)面临挑战

1、石油勘测朝着复杂的地面和地下勘测发展,相关安全发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出台,对安全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工程技术创新、提高、改革上提出更高的要求2、国际石油公司和工程技术服务公司都将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技术发展迅速,力求抢占未来石油发展的制高点,并以强大的储备实力巩固其在石油行业的领头羊地位,给竞争者造成很大压力,这给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3、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研发技术难度逐渐攀升,给我国的研发团队提出更高的要求。4、工程技术也面临着解决自身石油工程技术许多难题的困境,由于中国的技术与外国先进生产团队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一些关键技术得不到运用,使我国在石油开采中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情况,而且石油的污染对于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

三、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未来发展应对策略

(一)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

在发展定位上,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必须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与中国石油勘测开发策略目标一致、必须与中国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一致、必须向国际先进技术看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身的先进科技、必须迎合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地位。这四个“必须”对于解决我国工程技术难题,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和服务保障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和创造市场,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企业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和科研成果投入使用效率,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打造企业高生产制造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并从市场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二)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建议

我国的石油发展方向可以将侧重点放至钻井技术和储层改造这些实现油气增储量、提升效益的工程上来。要想解决深层岩性压力系统复杂地层的勘测开采、深海能源开采、低渗非常规高效钻井和体积压裂、新能源钻探技术落后和经验不足等难题,我国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发展新型科技,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强储备技术,为未来石油市场的攻占做好准备。随着国内石油开采朝着低渗透、深海领域进行,钻井技术和储存改造将成为提升油气开采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通过对比国外先进技术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技术经验储备不足,开采成本高,效率也非常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动化钻进、远程控制、深层改造技术和非常规钻井技术等方面。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催着开采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储备粮也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更合理的技术去开采,需要更多的投资来提升关键技术的研发。石油行业的发展取决于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工程的改进对于行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能源开采离不开钻探机械设备和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能源开采工作顺利进行,创新,即改变,是发展方式的变革,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其目的是满足客观存在的需求,并能够解决现代社会产生的问题,满足人们新的社会需求。中国的经济才能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适应国际发展新潮流,进而拉动国家经济水平,调整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国民经济总体水平,这不仅能给石油开采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也能使国民经济水平整体上升一个层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的提升可以使我国从世界平台上获取更多有利的资源并且发展其他先进生产技术,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上升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王灵碧,葛云华.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石油科技论坛,2015,04:11-19.

[2]杜金国.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8:110.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播事业也受到了一定的成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广播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要想得到更好发展就应该进行技术的改革,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研究现状

1.1国内的研究现状

喻国明教授曾经发表了《传媒经济学教程》,在这本书中喻国明教授就文化产品的内涵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他认为文化折扣程度与观众的兴趣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文化折扣高的产品,人们的兴趣较低;文化折扣低的产品,人们的兴趣较高。

1.2国外的研究现状

1956年,Be-ckerman提出著名的心理距离概念学,心理距离概念学主要研究的重点是国际贸易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同年,Johansson以及Paul对于心理距离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语言、文化以及宗教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视贸易的开展。1988年,霍斯金斯(ColinHoskins)以及米卢斯(R.Mirus)发表了有关影视贸易的文章《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论文中指出:影视作品是一种反映当地文化水平的录像,由于符合当地观众的需求,因此,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其他地区的影响程度就会有所衰退,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2新时期背景下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新媒体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之中,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的工作人员对广播电视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以下是研究的结果。

2.1实现与网络化的联合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竞技水平的提升,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基本覆盖全国,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技术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与网络化的结合,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快速兴起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广播电视技术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此时,广播电视技术应该加强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推广,提高有关信息的传输效率,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2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但是即便如此,传统的媒体在我国的媒体行业中也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以及该行业的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媒体行业在新型的媒体环境中的发展。一些地区的人们仍然依靠广播等形式来获取信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有利于我国媒体环境的完善,互联网技术虽然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传统的媒体技术也应该受到有关人员的保护,广播电台等形式的媒体行业也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为我国媒体环境的丰富以及媒体的多样化贡献一份力量。

2.3逐渐实现数字化传播

通过对最近几年来我国媒体环境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媒体环境未来必将朝向数字化的传播形式进行发展。因此,广播电视技术应该进行数字化形式的改革。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合理及时的改革对广播电视行业未来的发展非常的重要。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已经逐渐地被新媒体技术所取代,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有可能转变这种局面,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加强该项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3有效推进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上述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上述几种问题,为了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长远发展,我们对有关的资料进行了查询,选择了几种较为有效的发展措施进行探究,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3.1推动信号的传输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广播电视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信号的稳定性,因此,未来广播电视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信号的稳定性,提高信号的传输能力。

3.2积极提高电视广播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播电视行业应该注重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地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行业整体工作人员的能力,提高对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3.3不断提升卫星的抗干扰技术

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因素就是信号的传输能力,影响信号传输能力的关键即使就是卫星的抗干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卫星的工作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通过各项科学技术提高卫星的发射效率,并且提高卫星地球站等运行功能,进而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程度。

4结语

通过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问题,在最近几年,我国各种社交软件以及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但是也为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广播电视技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不断地学习新兴技术,为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广播电视行业进行创新,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媒体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国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戎伟伟.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J].传媒论坛,2019,2(8):125.

[2]熊籽安.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1):162.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6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不同步

初级层次的师资资源均衡的达成并不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师资源能否化为高质量的教育成效,关键在于教师主体的全方位专业素养提升,实现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能力的加强和专业实践的深入。教师队伍建设究其实质是“人”的建设,与教学硬件资源优化存在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的差别很难通过行政调拨与加大财政投入来改变,只能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实现。加之现有教师再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农村教师的主体专业素养提升还需要时间,因此教学的物质资源的丰富并未带来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均质发展,亟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步跟进,防止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的滞后成为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

(二)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不对等

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农村和小城镇,教师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同区域较高水平。工资待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村教师个人“小康”生活的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生的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这需要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区文化等众多因素的配套对接与支援,以达成物质生活、职业工作及精神追求的全方位提升。而目前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的整体质量决定了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文化生活、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愉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问题较为突出。

(三)频繁的人才流动不利于教师扎根农村学校

为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家采取县域教师流动制,鼓励城区教师和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高校免费培养师范生等多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专业水平不高的现实。县域流动与支教的教师流动性大,农村学校很多时候成为他们暂时的栖息场所,等流动期满或支教任务完成后,绝大部分城区教师都会选择离开。以服务农村教育为培养目的的免费师范生与农村教育硕士学成后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新教师的成长与扎根农村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段的锻炼与考验,况且教师具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与主体意识诉求,采取行政调配与鼓励教师到农村发展的管理措施促成的教师向农村的流动,并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融入农村学校。

二、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一)凝聚学校文化的关键

学校与文化关系密切,是文化传承、传递与保存的重要场所,而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因其特殊的文化教育使命与任务,决定了其是一个深受文化浸染的地方,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长驱动力。学校的组成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教育团队,教师是学校团队的主体成分,也是校园文化创设的中流砥柱。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创造能力和主人翁精神,发动教师全面参与文化建设进程,营造学校文化底蕴,提炼校园文化特色,生发校园文化主人翁的自豪感。加深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学校周边农村社区域情,综合学校发展历程与特色,提炼学校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团体的聚合作用,通过发挥文化的聚合作用凝聚教师个体,挖掘团体文化的向心力,增强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并最终在文化的感召聚合下,一心一意投身农村教育。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石

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相对来说比例小,绝对数量少,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师资数量少或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农村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整体水平欠佳,就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最终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下降。以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可持续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发散城市众多的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辐射范围,发挥原有农村学校优质教师的领头羊作用,城市、农村中小学双管齐下,协作并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养成,摆脱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师资发展的困境,克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难题,清除师资质量提升的障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得以满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城乡教育统筹深入发展的保障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师资的质量差异成为制约城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与教师职业道德、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度密切相连,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重视教师的工作激情的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可以深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统筹城乡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不是农村教师城市化,而是在实现城乡教师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融洽城乡教师关系,实现城乡教师共同发展。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人们生活水准提升至小康后对于义务教育的诉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公平的层面,同时还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结构已难以兼顾人们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整体质量的高低能从根本上决定教育水平的发展高度。城乡可持续师资建设的新型模式力求城乡教师在业务培训、经费保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多方合作,携手进步,为城乡学生供应平等教育条件及教育机会,保障城乡学生共同享用同质的教育资源,为城乡学生共同拥有水平相当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为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三、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扶持农村教师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

目前国家就是通过行政调拨与倾斜支持、强化管理与配套服务的措施,保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在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方面实现基本配置均衡后,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巩固已有成果,促进城乡师资的持续均衡发展。首先,完善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发展需求。对农村薄弱区域学校进行优先补偿,对“特岗计划”及免费师范生项目中的教师及支教教师满期留任的,相关支持服务措施要及早出台,激励更多人才在农村学校任教,让这类教师住得久远,教的安心,活的舒心。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职业热情。要形成城乡师资队伍共同进步、持续发展的长远有效机制。鼓励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研究部门、社会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多方合作,共同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成长发展新模式。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位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教师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强化学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立足本校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专业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要发挥好农村学校本校教师为主体的自主造血功能,生成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自有生力军,依靠农村基层学校本土教师的主体力量。重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从主观上愿意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发展奉献力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建立支持教师专业提升的配套服务机制和注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立足本校的教学研修和实践活动,组建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合作研究单位,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教师积极自我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做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革新校本培训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其专业身份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实现其教学理想及教育价值。

(三)发挥学校特色文化的聚合功能

每所学校因其发展历史、所在地域及领导风格的不一,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陶冶、导向、凝聚与教育四大作用。教师人在学校,身心就会时刻受到学校文化的熏染。通过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大教师对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就会形成广泛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发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其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强化新进教师对学校文化底蕴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用学校文化熏陶人,留住人,以校园文化增值的方式提升学校竞争力。

四、结语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7

关键词:中原茶文化背景;城市艺术设计;地域性;发展策略;文化体系

中原城市建设最大优势就在于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选择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全面融入多种文化元素,将为提升中原城市的整体影响力提供本质性指引。从具体的文化视角出发也是真正诠释和展现社会大众关注与认知的重要要求。如果将中原茶文化具体应用到中原城市和艺术设计活动之中,就能够让该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得以全面诠释,而这也正是该地区城市艺术设计的本质化诠释。

1中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和表现状况

如何更好诠释茶文化、应用茶文化是当前我们理性认知茶文化的关键所在。中原地区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中原文化的内涵,还是中原文化的形成背景及时代影响力,都是在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文化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原茶文化所表达的生态属性,还是中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人文思维理念,恰恰都能够为中原城市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面提升注入新力量。对于中原城市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来说,我们需要从城市文化这一客观角度来对其形成深刻认知。中原是有着特殊性的地区,其独特的地域位置使其成为我国多种文化的交流与集散地,各种文化元素都在这里融合、集中。从中原地区的饮茶习俗看,无论是制茶的方法茶具的应用,还是茶俗等等,都有着中原特色。中原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机的重要组成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诠释,更是地域文化的深度诠释和合理表达。如今我们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也进一步深化,我们在具体看待某一种茶文化体系时,不仅要认知和诠释相应的文化理念,同时也需要将相应的茶文化素材融入其中,借助具体的茶文化媒介,更好地展现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元素内容与理念思维。

2中原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中原地区是我国社会的重要地区,“逐鹿中原”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即使在今天,中原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所在。在当前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原地区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城市建设的整体规模,还是具体发展速度,与以往相比,都有着全面提升。在中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化的全面建设不仅有效拉动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城市文明建设。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过度的城市化建设,将导致中原地区的多数城市呈现无限蔓延,从而使得城市建设与开发与整个城市文化诠释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原城市化建设的最佳效果。中原地区很多城市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遗迹都被拆毁、被挤占,而基础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等也被破坏,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原地区文化理念的全面继承和深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丢失了原本城市文化中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性。城市化建设是人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真正有效、生态文化的城市建设应该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彰显与自身内涵相匹配的城市建设定位与内涵色彩。今天,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活的“灵魂”。然而,大量人口的积极涌入,加大了城市运行的压力,“文化危机”“文化空虚”已经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是现代化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层次性压力及危机,尤其是缺乏文化内涵的积淀,从而影响了城市化的全面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关于城市建设的全面认知与理解,特别是认识到地域性和文化内涵是整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魅力所在。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融入整个城市建设活动之中,提升其设计水平和文化理念融入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中原城市建的设过缺乏必要的文化保护意识,且未能发掘必要的文化元素,并且对深厚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度与的表达。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关注商业色彩和内涵,从而影响了必要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内涵的表现,尤其是部分城市过多讲究规模上的大和时代上的新,而让原有的文化内涵未能得以全面而成熟的诠释与表达。甚至有的城市在开发与建设时,存在抄袭其他城市设计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自己城市内涵的表达。而在城市文化的环境及氛围中,则忽略了应有的文化应用。

3地域性发展策略的具体内涵和特征认知

地域性是一种具体特殊色彩的元素,其所展现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和普遍价值认同。诠释地域性内涵,并且将这一文化内涵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之中,就极显价值。地域性发展策略的基础是地域性文化,它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更是当前文化认同理念的重要内涵所在。地域性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内涵,更重要的是一种地域生态。中原城市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尝试选择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合其中,进而实现内涵与外在形式的深度诠释与合理表达。中原地区是我国文化交流融合程度最深的地区,这里所具有的文化元素是多样化的,这就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城市艺术设计活动提供了重要帮助。地域性发展策略是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当前传统文化理念缺乏有效传承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地域特色,并且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予以诠释和表达,成为了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核心所在。地域性的特殊性也是让中原城市的魅力得以深度展现的关键所在。

4中原茶文化背景下城市艺术设计的地域性发展策略

城市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时,可以应用的审美元素及内容是多样化的,无论是具体使用的设计元素,还是相关设计理念的集中融入,都是当前城市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时,所需要诠释的重要特色。从城市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诉求看,只有结合地域特色,对中原茶文化进行全面探究和深度认知,尤其是融入合适的文化素材和生态内涵,才能提升城市艺术设计活动的审美内涵和人文生态。从当前城市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诉求来说,只有理性认知城市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内涵与整体特征,尤其是通过细致化分析适合城市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思维,才能实现对中原茶文化元素的合理应用。在中原茶文化的全面推动下,城市艺术设计实现了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内涵和生态人文的特色理念,从而有效突破了传统城市艺术设计活动中的理念和艺术设计思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内涵,而地域文化则是该地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因素。中原地区虽然不生产茶叶,但是这里是我国封建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形成了具有中原风采的茶文化体系。在对我国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时,我们看到,中原地区的茶文化是中原城市建设发展与构建时的关键内涵。比如中原茶文化向我们传递的生活理念,以及大众习惯等,都是在当前背景下我们合理认知中原茶文化优势元素的关键所在。中原茶文化元素可以被具体应用到城市艺术设计中。将中原茶文化作为合理的设计内涵,其具体传递和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中原茶文化所诠释的理念是社会大众关注的方向,尤其是中原茶文化中所阐述的包容性和生态性,正是中原地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关键所在。因此,突出中原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和整体特征,将让整个城市艺术设计活动的价值得以提升。中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和特征,恰恰是其地域性文化的独有元素,也是当前文化背景下需要我们表达和诠释的重要文化认同。结合目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大众对地域性的具体要求有了更为全面认知,尤其是在文化融合进一步加速的今天,地域性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因此基于地域认同的重要出发点,将具体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设计理念相结合,成为我们开展中原城市艺术设计理念的思维所在。

5结语

城市艺术设计时,要从茶文化的生态内涵和文化诠释中,具体寻找到艺术设计的灵感。而地域性发展策略中,其中所包含的是一种地域文化,更多是一种价值理念,尤其是形成的集体性共识。因此我们在进行具体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凸显城市的文化标志和价值内涵。从中原地区的特点看,在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而让中原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更有内涵和文化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张罗丹.楚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9-132.

[2]孙茂玲.基于城市设计的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以安徽六安市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51-152.

[3]吴德刚.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与设计手法探索———以广州白鹅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5(5):213-215.

[4]邹鹃彪,吴强.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精神的“芯”———美国底特律飞利浦•艾•阿特城市中心广场公共艺术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111-113.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8

关键词:公正观;成人教育;特征;失衡;纠正

一、公正观视野下成人教育发展应有的特性

(一)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如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角度对“成人”进行多种层次的解释,从中可以看到“成人”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其内涵本身是多层次的。从公正观视野看,成人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保障其教育对象多层次性的实现。故此,成人教育对象多层次性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从教育对象受教育的经历看,既包括曾经受过一定层次教育的人,也包括从未受过任何教育或是教育经历较短的成人。第二,从教育的形式看,成人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等。第三,从其教育内容上看,成人教育的内容是要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包括职业需求、学历需求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文需求等多种层次。第四,从教育类型上看,既有基于学历需求的学历补偿教育,也有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成人职业教育。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成人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使得成人教育的教育形式、内容和类别的多层次性,要求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年龄、学历、经历的成人实现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保证教育对其个体发展的提升[1]。故此,在公正观视野下,保证成人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实际上是保证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多层次性,进而满足不同社会个体对成人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二)教育目标的多元性

成人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家庭、工作及社会的需求。换言之,成人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动力是来自其自身的需要,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每个社会个体是置身于社会实践中,成人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实践性的,个体按照社会的要求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当然,不同的成人学习者由于自身的经验、经历、学历、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成人教育目标的统一。因此,成人教育在公正观视野下,并不是要保证成人教育目标的统一,而应该保证成人教育目标的多元。即通过成人教育的学习,学习者将其学习的知识整合到其固有的知识体系中,以获取新的能力、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成人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多元的,毕竟每个个体学习者参加成人教育的动机是不同的,有些人是为了获取知识,有些人是为了提升学历,有些人则是为了自我完善等。由此,任何形式的成人教育其内容的设计应该确保其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进而从整体上培养学习者自我学习的导向能力。

(三)教育机会的平等性

教育公正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求教育机会的平等,也就是入学机会的平等。这种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而非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类型或形态,其本身有着不同的门槛和要求,无法保证每个学习者能够达到这样的门槛。虽然教育机会的平等并不能在任何教育形态中得以实现,但成人教育因为其教育内容、目标、形式的多元化,其教育对象也是多层次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设置一个固定的门槛或要求。正是由于成人教育具备这样的优势,学习者进入成人教育的学习机会是宽松的,门槛是较低的。故此,能够保证每个想参与成人教育学习的学习者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从另一个角度看,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成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有一定学历、职称的人实现的一种再教育过程,在此种再教育过程中如果设定门槛,那么就无法发挥其再教育的补偿性功能,也就无法发挥成人教育固有的优势[2]。成人教育由于其教育机会的平等,为学习者进入成人教育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渠道,所以成人教育在推进教育公正公平发展中有较大的优势,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

(四)教育资源的利用性

当今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个社会个体能够快速地从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中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注重其教育资源的利用,保证成人教育能够公正促进每个学习者正确利用学习资源,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学习。在成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并非全部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更多的学习资源是来自互联网。成人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保证学习者有足够的筛选信息、资源的学习能力。从公正观视野下,成人教育的资源建设既是资源的构建和布局,也要保证教育资源平等、公平地被每个学习者利用,还要保证这种利用是可重复的,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利用和学习。显然,当前成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就保证了这种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学习者能够平等地、无门槛地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进而保证了学习过程的公平。

二、公正观视野下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失衡的体现

(一)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展失衡

1.国家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较少。虽然成人教育作为面向成人的再教育体系,其补偿性、职业性、创业性、人文性价值较大,但我国成人教育长期以来在发展中突出的是其补偿性特点。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补偿性教育空间日渐缩小;而在职业性教育领域,成人教育的价值不如职业教育;创业性和人文性价值目前在成人教育中基本上没有太大体现。因此,国家对其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更不如基础教育。可见,成人教育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定位,明确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在成人教育发展实践中,成人教育的定位较为模糊,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竞争学历教育并无优势;与职业教育竞争职业培训也没有优势;与基础教育竞争人文价值培育同样没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这个文件中完全消失,其教育功能完全被继续教育代替。可见,成人教育自身办学定位的模糊性,导致国家政策对其没有专项的支持。从近年来成人教育的办学实践看,片面地强调学历教育,使得其整个教育模式陷入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状态,成人教育毕业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致使整个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在下降[3]。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政策用继续教育取代成人教育似乎是合理的;反过来,正是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导致成人教育自身在发展中无法转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资源分配体系中处于不均状态

1.成人教育在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中不均。教育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上升很快,但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现象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成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区域,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发展成人高等学校、转型电大系统、构建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对接平台,这些体系与机制的建立,使得中东部地区成人教育发展势头较好。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农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人教育的平台与机制不够完善,学习者的教育机会难以保障。可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成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2.成人教育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中不均。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较大的失衡。从成人教育实际发展状况看,城市地区对成人教育投入较大,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支持,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远远好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成人教育问题很多,除了政府投入少之外,其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均处于荒废状态。但恰恰是农村地区对成人教育的需求较大,农村成人教育的荒废状态无法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从而使得农村成人教育处于恶性循环发展状态。

(三)成人教育自身发展处于失衡状态

1.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僵化。在成人教育转型发展中,其办学定位的模糊,使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为混乱,基本上没有脱离普通教育的课程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顾及成人的身心特点及专业发展需求。众所周知,成人作为其教育对象,具备一定的学历、经验,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将成人的特点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应该将成人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否则就无法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优势。2.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目前,成人教育无论是哪种办学形式,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还是遵循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授课方式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成人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突出理论学习,实践内容较少,无法体现出成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方面导致成人教育本身在发展中处于失衡状态,无法与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竞争。

三、公正观视野下成人教育发展的纠正对策

(一)推进成人教育立法,明确成人教育的定位

要推进成人教育的公正化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立法进程,通过法律规范将成人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确定下来,明确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径。在我国的四大教育系统中,只有成人教育没有专门的立法。推进成人教育的公正发展,应该明确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和资源分配中的均衡地位,确保成人教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能够获取同等的教育资源、政策、投入等方面的支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人教育发展宣言中表示,成人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及法律支持来保证每个社会个体能够接受成人教育的基本权利。近年来,北京、河北等地相继出台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明确成人教育发展的实际步骤与方式,明确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4]。但我国没有成人教育的专门立法,必须推进“成人教育法”的制定,明确其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确定其具体的办学定位,明确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教育资源分配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推进成人教育的公正、公平发展。

(二)完善教育政策体系,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1.加大国家对成人教育公正发展的经费投入。成人教育是一种针对成人的再教育体系,其在促进成人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等方面有直接的作用。成人教育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即作为承接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立交桥,突出其办学的人文性、创业性特色,界定其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按照成人教育发展的具体定位,确定成人教育的发展规划,按照这些规划加大对成人教育经费的支持。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还应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西部地区成人教育的跨越发展,从而从整体上保证成人教育发展的均衡化。2.应该明确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到政策供给的针对性。尽管国家在重要的教育政策文本中,已经用继续教育取代成人教育。但在实际办学体系中,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还是客观存在的,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中的较高层次,二者的关联性是存在的,但二者很难互相取代。成人教育除了承担继续教育的基本任务之外,还担负扫盲、文化普及等任务,这些非专业性的教育任务使成人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故此,各级政府在制定成人教育发展政策的过程中要确保成人教育发展的公正,在促进继续教育无法达到的领域中,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保证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的充分发展。

(三)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明确其发展的成人性

1.正确认知成人教育的成人对象。成人作为成人教育的对象,是现实中的具体个体。其不同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能够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具体资源。从公正观视野看,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向社会中的每个成人生命个体,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与经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来促进成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及生活品质的提升[5]。任何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价值,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成人教育同样需要引导成人充分认知自我,为其创造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机会,进而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2.明确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准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受教育者。无疑,成人教育已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每个成人个体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公正公平的角度来保障每个个体这种基本权利的实现。可见,成人教育发展需要以人为基本点,构建成人教育的知识框架体系。成人教育本身就具有社会性、非正规性特点,从其社会性上看,其对象是全民化的;从其非正规性而言,其教育形式是多元化的,可以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限制。这两大特征凸显了成人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能够按照不同成人个体的特点,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从而确保受教育对象主体性得到尊重,从而实现成人教育发展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回归,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个体,进而促进成人教育自我发展的公正。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教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0-94.

[2]徐涛涛.我国成人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刘婷婷.我国成人教育公正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7(1):1-4.

[4]张成涛.论成人教育的服务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