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发展范例

城市安全发展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立足长效、依法治理,系统建设、过程管控,统筹推动、综合施策的原则,落实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及相关方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城市安全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应急管理,着力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发展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主要目标。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求突破、十年见成效”目标,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到2020年,切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绿色文章,全面提升景观、生态宜居城市,推进闲置裸露地覆绿和城市山体修复工程(谷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工程),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森林康养胜地,城市安全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打下基础;到2025年,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县生态亟需恢复区森林质量,城市安全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市中心城区和1个以上县级城区建设成为安全发展示范森林城市;到2035年,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更加完备,森林的抗逆性、稳定性、吸碳放氧能力、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森林群落更具物种多样性,安全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林业行业安全监管体制

1.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的总体要求,签订落实林业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厘清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清单,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监管任务,切实履行好安全监管责任。(责任单位:机关各股室、所属各单位)

2.落实涉林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督促木材采伐、森林抚育、松材线虫病除治、低质低效林改造、食用林产品加工、苗圃、木材加工等涉林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责任单位: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股室、所属各单位)

(二)加强林业行业领域安全源头管理

3.加强林业行业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安全风险防范、“清网护鸟”等活动,深入推进“三项整治”、“整中集治”、“十大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强对野外用火、林地征占用、乱伐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破坏森林防火设施设备、森林公园防护设施设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设施设备等行为。不断加大巡查和联合执法力度,以人、车、货场为重点落实安全生产管控措施,完善林区动态编组生产制度,建立健全依靠林场安监员巡查、护林员巡护、货场管车、定人联系货场的管理制度。(责任单位:森林公安局、机关相关股室、所属各单位)

4.完善国有林场监管。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标准化管理体制,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监测预警制度,配备安全生产设备、开展应急演练等。督促国有林场在安全提醒、安全宣传、安全培训、安全服务、安全预警、应急处置救援等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国有林场管理股、灾害防治股、各国有林场)

(三)加强林业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

5.完善林业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建立完善林业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制度,研究制定森林防灭火、林区作业、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标准和管控办法,开展林业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评估,梳理安全风险清单,建立林业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责任单位:相关股室、所属各单位)

6.健全完善林业行业自然灾害防控机制。建立林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落实节假日、重大活动日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做好林业自然灾害信息报送和评估工作,畅通报送渠道,切实有效预防和处置林业行业领域安全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责任单位:谷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灾害防治股、国有林场管理股、各国有林场、各乡镇林业工作站)

(四)强化林业行业安全保障能力

7.强化林业行业安全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科技兴安”,加大新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加快推进林业安全信息化建设和全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深化“互联网”监管,全面推进无人机、太阳能红外线微波感应语音提示器等安全设施设备在森林防灭火中推广使用,推行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加快建设和整合各类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和基础数据库,推动新型智慧林业建设。(责任单位:灾害防治股、造林经营股、各国有林场)

8.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技能。加强林业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将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作为从业人员考核重要内容,健全安全培训专业师资队伍,完善培训教材、考核标准等,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安全培训。加强指导对全县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和考核,同时,加强护林员扑火技能培训,提升护林员处置森林火灾能力,逐步达到专业化处置水平。(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国有林场)

9.强化安全生产宣传。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宣传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全生产法宣传周”等法制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林业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宣传“七进”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作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通告、隐患警示标识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林业行业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责任单位:灾害防治股、森林资源管理股、国有林场管理股、湿保股、法改股、所属各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充分认识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属各单位、机关各股室要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工作保障措施,扎实推进林业行业领域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2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1]。不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基于他们的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火灾安全;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主要特色是煤矿安全。在交通安全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交通安全生产形势虽然在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生产安全隐患突出,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亿元GDP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仍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2]。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现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促进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2011年,重庆交通大学从行业政策及就业需求角度考虑,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养护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需求为目标,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2重庆交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形势

2.1实验室面临的形势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需求持续强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建设与运营中的安全风险依然严峻甚至更加突出,安全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说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理论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明显差距。

2)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与其施工工艺、安全监测与控制、管理等方面联系在一起,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安全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如近年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施工监测与控制、无损检测、结构病害快速处理等技术都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需要跟上生产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2.2实验室面临的困境

1)试验设备数量不足,能够开出试验项目数量有限。现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台(套)数和种类不足,已经开始影响实验项目的开设,仅能针对检测、量测方面的课程,开设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少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少前沿性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

2)试验设备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明显,需要加强建设。考虑到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已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新仪器的添置和实验设备的系统化、集成化,以及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提档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3)实验室环境需要进一步建设与提升。随实验室开设试验项目增加,试验场地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改善。

3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2014年重庆交通大学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的资助,成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项目实施后产生了以下效果:

1)满足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的本科教学需求。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承担了我校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道路安全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与维护、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任务,每年开出专业规范要求的专业实验、实习。

2)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为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综合型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型、开放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交通行业及安全相关岗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通过本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该教学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4)促进实验室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向“大安全”的提档升级转变,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特色和优势。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以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结构物的力学分析为基础,通过观测引起结构物灾变的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实现对结构物的安全评价与处治。

5)面向社会提供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安全技术研究平台,为交通行业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机构提供培训和实验服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安全工程专门人才。

4总结与评价

安全科学及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社会需求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各行各业都日益感到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的匮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安全科学及工程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特点,各个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其特点,重庆交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安全。在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林杰 张宝玉 刘佳亮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兰泽全.关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3

关键词:粮食安全;种子工程;玉米;籽粒机收;生物技术

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充足是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赖以生存的粮食的需求日渐增加,因此就产生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布朗之问[1]和未来“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的基辛格之论。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进口量也大幅提升,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种子工程事关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高瞻远瞩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提案,认识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本文作者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现状、中外在种子工程方面存在的差距及我国的优势,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种子工程的发展。

1中国粮食“十七连丰”与“紧平衡”

2004-2020年,中国粮食实现了“十七连丰”,增长幅度约3.1%。但潜在的问题仍不少:粮价年度间波动大,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有些地方出现撂荒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旱、涝、虫、病、风等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生产各省份间极不均衡,50%的省份粮食不能实现自给。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实际上源于对饮食结构升级的需求。改革开放初期的饮食结构为粮、菜、肉的比例为8∶1∶1,现在则为4∶3∶3。1985-2015年猪肉产量增加了3倍,占肉类的57%,家禽产量增加了18倍,牛肉产量增加了15倍,羊肉产量增加了7倍。据原农业部统计,2014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33.6kg;人均植物油消耗从1996年的小于8kg,上升到2014年的大于24kg。中国食用油总消费从1000万t上升到3300万t。中国人民大学仇焕广教授提醒人们关注产品供需结构、农业水土资源和国内农业技术补贴政策等问题[1]。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指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2]: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安全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健全保障体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2保护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14亿人,18亿亩耕地,人均1.3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是发达国家的1/4。中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的6%。中国淡水资源77962.6亿m2,人均2039.2m2。风、涝、旱、病、虫等灾害年度差异大,对农业影响甚大。据中国农业大学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受旱灾农田面积有2000万hm2,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改变了农村面貌,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流转,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什么地”仍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受粮价补贴“天花板”、资源环境“紧箍咒”等挤压,粮食产业链不具备向上延伸的基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仍没有突破。同时,农业进入高成本、微利时代。每年61%的淡水用于农业,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的3.7倍,农药用量占世界的50%,但生产效率低下。一些地区出现了“粮财倒挂”现象,粮食产量越高,地方财政收入越少。土地高速运转,不堪重负。年轻农民不愿种地,农村优质劳动力缺乏。专家指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需在以下方面努力。①藏粮于技,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②藏粮于地,开展土地整治。③藏粮于海,进一步发挥300万km2蓝色粮食的作用。④藏粮于山,充分发挥40亿亩草山草坡的作用。⑤藏粮于“改”,深化粮食生产对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粮食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四位一体”。⑥藏粮于友,建立海外10亿亩耕地或1.5亿t粮食的多元化长期海外供应链。⑦藏粮于用,在储存加工、消费等方面节约粮食。⑧稳粮于共同体,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国家、地区,共同建立人类粮食安全的命运共同体。

3种子工程与关键技术

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分子技术、大数据都在种子中得到体现。种子是系统工程,与种子相关的学科包括土壤学、气象学、栽培学、植保学等。IeeHickey认为[3],通过基因分型、标记辅助筛选、高通量表型分析、基因编辑、基因组选择等,加快育种步伐,选育出产量更高,更有营养,更抗虫抗病的农作物品种,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产量及农作物多样化的需求。朱启臻教授认为[4],农业安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种子安全,一些重要的种子如果过分依赖进口,一旦发生“断种”,就会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玉米是全球种植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最高单产和总产都排名第一的作物。美国率先绘出了玉米全基因组图谱。2015年孟山都科研投入为14亿美元,中国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登海种业年研发投入3337万人民币。孟山都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玉米及大豆转基因专利。我国玉米品种经历过6次大的更新换代: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2号—掖单13号—农大108—郑单958—先玉335。每次玉米品种的更新都是对美国种质资源引进、消化、利用成功的结果。有研究表明,美国种质利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我国玉米平均增益约10kg/hm2。种子是农业中的最上游企业,种子贡献率在粮食增长中占50%,一旦控制了一国种子,就控制了该国农业。目前,受WTO条款限制,美国不能在中国独资注册种业公司,股份不能超过50%,一旦全面放开,中国小而全的种业公司将面临冲击。

4中国种子工程如何发力

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与耕地资源的矛盾是对粮食生产的重大挑战,也是良种需求最根本的推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从需求端看,人口总量增长,消费升级(肉类、蛋白质替代传统主粮),深加工、能源多样化需求造成了粮食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在供给端,耕地面积不可逆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都限制了粮食总供给的增长。依靠生物技术,发展种子工程,配套技术跟进,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关键。提高粮食产量,降低费用,只能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优良品种。“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的种业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种业陷落,外国将掌握中国农业命脉。我国的优势在于不可替代的种质资源、先进的育种思路、生物技术。在西北玉米种植区有5000万亩玉米,包括甘肃、新疆、宁夏、内蒙西部、陕西榆林,前期红蜘蛛危害和后期倒伏是生产中常遇到的主要问题。只要导入抗红蜘蛛基因,再提高种植密度,可以与孟山都公司角逐西北市场。黄淮海玉米区有2.3亿亩夏玉米,生育期短,雨热同季,气候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重。在黄淮海,谁拥有了机收籽粒品种,谁就掌握了玉米种子的未来,在机收籽粒方面该区域占有绝对优势。在华北春玉米区有2.5亿亩玉米,采用转基因技术及机收籽粒是玉米的发展方向。在东北前旱后涝,会发生倒伏、青枯病、灰斑病和虫害灾害。转入抗旱基因,促进前期生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营养生长,为灌浆争取时间,提高产量。后期雨水大,有时早霜来得早,不利于玉米脱水。导入耐寒或抗冻基因,推迟收获,直收干籽粒玉米。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越来越大。坚持二群论,常规技术与分子技术相结合,机收籽粒,全程机械化,不断提高综合抗性,增加广适性,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抗性、改良品质,是未来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5大农业与农业工程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4

一、信息化延伸城市安全管理触角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城市治理方面崭露头角。“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仍然停留在虚拟世界,而融合了互联网及感应技术的物联网的出现,则使互联网真正开始从虚拟走向现实。物联网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科技的融合应用:信息传感设备作为感知收集数据的前端设施,现实信号通过数字技术的处理和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梳理,从而达到动态监测及管理的智能化奇效。四川省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总工廖颖介绍,成都市应急局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智能感知体系,坚持健全感知网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比如,成都市应急局的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系统,设置了感知设备17000余个,对全市所有129处重大危险源、985家高危行业系统实现了24小时在线监测和自动预警;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推动36000余家企业自查自报隐患400余项;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1200余家化工危险企业。同时,成都市各个行业部门也在不断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系统,能够对地铁建设中的100多台盾构机进行实时在线风险监控,文化旅游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入网等,不断延伸城市安全的感知触角。同时,建设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对10个重点行业和4条城市生命线开展全域风险辨识评估,并利用数据分析提升精准监管执法的水平。

二、AI赋能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理

上文提到,物联网的充分应用需要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多项技术的融合应用才能发挥奇效,从而将物理和现实信号转化成可收纳处理、量化分析的数据。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变成城市安全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得力助手”?AI(人工智能)算法为数据的利用和分析应用带来帮助。杭州海康威视应急管理行业总经理佟悦介绍,海康威视公司研究推出的AI技术系统赋予了城市安全生产动态监测的能力,依靠前端摄像头、物联网感知设备的数据采集,并通过特殊算法来预测并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等,进而摸清覆盖区域内的风险底数、排除安全隐患。此外,据统计发现,在全国发生的众多事故中,小微企业的事故发生率最大,可能存在资金投入和管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小微企业进行安全风险监测?这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此,海康威视公司提出了整体的解决方案,依托其威视云,通过对小微企业的一些设备或者视频的统一接入,来满足动态监控的需求。AI算法将前端感知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分析,由动态监控变为动态管理,帮助监管部门判断总结辖区内小微企业经常发生的重点事故类型等风险底数。通过建立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指导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并就如何进行安全生产整改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得到完全的普及和应用,尤其是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不能完全依赖技术,也不能忽视人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安全无小事,只有完全经过技术论证并确定技术安全性之后才能够应用在安全领域,不能盲目;积极吸纳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要冷静客观看待信息技术在安全领域发展中的地位及客观规律。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5

【关键词】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管理;防护

1引言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再加上5G技术所带来的信息提速,越来越多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有效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智能水平。正是因为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量、网络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不断增大[1]。安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想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必然需要全面加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将信息安全隐患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推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建设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首要任务在于通过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建设。结合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动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需要分别从安全政策、实践经验、安全技术、安全模型、安全理论这几个层面着手,充分利用当前已经具备的城市信息化资源,将“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空间治理、安全技术防护”作为整个框架的核心内容,使得信息安全管理能够全面覆盖到互联网治理、政务网安全、城市工控系统安全、物联网安全、数据中心安全等诸多领域,致力于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2]。具体来说,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细化相关的内容,从而有效加强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漫长、动态的工程,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人民群众的参与。对于信息安全管理来说,同样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牵头,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平台,以此来推动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对于信息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需要全面保障智慧城市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整体安全,能够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够针对智慧城市涉及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动态化、信息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监督管理,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全面遵循系统设计、突出核心、统筹规划、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网络监管中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智慧城市应急处置中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监管平台的运行效率,同时能够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的综合性、前瞻性[3]。

4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政策法规

智慧城市作为新兴事物,相关的政策、法规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的服务者、管理者、推动者,理应积极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从而有效规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具体来说,我国可以充分吸收借鉴当前国际上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相关的立法经验,围绕我国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实际,在完善现有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政策与法规,通过专门性的立法工作,全面保障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应当在遵循互联网国际规范、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充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致力于推进地方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4]。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应当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同时了解各个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对信息安全服务方面的真实需求,以此来制定全面覆盖政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以及社会中介组织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具有更高覆盖率的信息安全法律规范,持续建立健全有关的实施细则,致力于提升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5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研发

无论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抑或是信息安全管理来说,均离不开新兴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尤其是当前已经全面进入到5G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的新兴技术越来越多,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上述技术都已经逐步转化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上述背景下,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也必然需要密切跟随智慧城市建设动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研发,才能够有效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5]。基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全面强化通信安全技术、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创新研发,前者涉及网络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信息确认技术等,后者涉及计算机反病毒技术安全操作系统、容错计算机技术等。与此同时,从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但能够在共享的网络中针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同时可以智能跟踪用户动态,智能化预警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使得传统主动防御技术逐步转变为智能化防护技术。所以,智能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当前工作的主要方向应当放在人工智能、智能判别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主动推进IPv6、云计算技术、物联网传感技术,从而有效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提升信息安全管理的防护水平[6]。

6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与引进

对于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来说,必然离不开一批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这些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专业技术,同时也需要了解智慧城市,能够正确认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始终跟随智慧城市建设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专业水平。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加大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针对现有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调研,以此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内容,在加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尽可能纳入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以此来促进现有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当与教育部门进行深入的合作,尝试在高校课程中融入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术有关的课程,通过编制核心教材、建立健全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将青少年作为未来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资源,以此来培养更多的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主动与各个高校进行对接,在引导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当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使得高校人才培养能够与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对接。在推进专业人才培训教育与引进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主动与各个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深入的合作,在各个社区全面开展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宣传教育,通过建立专门的互联网平台、培训机构、公益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入了解、学习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大众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安全管理质量。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6

(一)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四个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却有所区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新”,涵盖了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内容,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推行“新型城镇化”,一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解决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四是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实现中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分业的扩大,人类逐步创建了城市并建立起现代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在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交通、能源、建筑、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迅速扩张的同时,城市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影响凸显,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风险,人类在享受现代城市为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伴生出越来越多的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城市生态安全已经极大地妨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环境和生态条件(如食物、居室、大气、水环境、交通及生物环境)对市民的身心健康、生命支持系统的繁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程度和风险大小。典型的环境问题为城市的“五色效应”,即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雾霾效应、黄色的沙尘效应、白色的秃斑效应。此外,大多数城市的“生命线”缺乏自我保障能力,遇到自然灾害,抗灾、减灾能力差的公共设施往往无能为力。更有人口疏导布局缺失、产业布局不当造成交通拥堵引发额外化石能源消耗,停车困难出现的“人与车争地”现象,由此而来的焦虑进一步造成公众的身心伤害。城市生态安全受到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在社会发展发面也表现突出。如盲目的城市人口扩展使城市中的中低产阶级迅速壮大,中低端的医疗教育服务建设难以跟上。城镇人口存在生态健康危机,包括环境病加剧、适应能力降低、心态脆弱与心理亚健康。城市生态风险和生态危机加剧,城市生态安全维护的形势极其严峻。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刻不容缓。

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必要性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以明显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目标;以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为主要途径,并强调生态保护应该“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和“顺应自然”。因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传统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对生态安全极为不利

我国传统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法主要是:在“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并根据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的基础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空间功能布局。经过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规划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而且逐渐暴露出了诸多弊端。

(1)传统规划用明确的规划界限人为地划分出城市、各个功能区块的用地界线,对生态绿地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有机联系性考虑欠缺,造成了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间的联系不足。

(2)城市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的自变量(如人口等)通常较难预测,从而导致规划的滞后和被动,或因“超前”规划而造成大量土地闲置。不管是“滞后”还是“超前”,这都会造成城市扩张的无序和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等问题。

(3)绿地系统、环境保护等规划在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仅仅是后续的“点缀”,传统规划的本质其实是城市建设用地配置。这样的规划方法与理念下,自然环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也忽略了它的区域特性、功能连通性、空间易达性等生态功能。

(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城镇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下不断向无序扩张。各种形式蔓延的土地开发和建设,不考虑环境与道路体系,不仅带来了许多城市问题,还造成了城市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正由于城市的无序发展而遭到严重破坏。如今,人们逐渐意识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自身的重要意义,“变粗放为集约式经济、变掠夺为调控式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现今乃至未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过去“以经济优先原则的城镇建设”和“以交通优先原则的城镇建设”两种规划模式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尊重,忽视了人居环境的建设”。未来城镇的发展,决策者和规划师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制定正确的、生态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发挥人为因素在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正面效应,加强城市生态安全的建设,以减少“切碎斑块、异化廊道、蚕食基质”等破坏原有生态格局的开发行为,加强城市各层次、各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建设和联系,改变以往城市的无序蔓延,这才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成都市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思考

(一)天府新区概述

建设天府新区是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落实成渝经济区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内容之一,按照“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目标,新区建设确定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总体定位。新区位于成都市主城区东南,规划范围157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5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0万~650万人,届时成都市主城区总人口将超过1100万人。

(二)天府新区生态基础与城市格局

成都平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中部丘陵区的大生态过渡带,而天府新区处于山地———成都平原的生态过渡区,具有典型的生态过渡带环境,生态要素丰富多样,相互融合。成都天府新区范围内拥有森林、湖泊、河流、平原农耕等多种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囊括了龙泉山、牧马山、彭祖山、龙泉湖、锦江、鹿溪河等多种生态要素,各要素交错联通,山水相融。《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确定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式为“中心集聚,走廊拓展”。城市空间格局以成都“一核、两区、双中心”的整体结构为前提,按照组合型城市理念,构建“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的新区空间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体现了以资源约束和生态保护为前提,防止城市粘连发展的组团式布局理念。

(三)城市生态安全构建模式和实现

1.带———楔式格局。

《成都市生态系统控制规划(2011~2030)》确定的市域生态系统格局为“两带五楔、双环多廊、九园十湖”,其中涉及天府新区的重要要素有龙泉山生态屏障带和三圣乡———龙泉山绿楔。《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建设“一区两楔八带”的生态绿地系统,其中一区指龙泉山生态服务区,两楔指三圣乡———龙泉山绿楔与彭祖山绿楔。上述两个规划把握了天府新区内的核心生态要素和资源,将龙泉山生态屏障、三圣乡———龙泉山绿楔与彭祖山绿楔等大型生态空间确定下来,但是缺乏对绿隔地区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考虑,带和楔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

2.掌———指式格局。

1947年哥本哈根提出了手指形态规划,城市新区开发沿着几条狭窄的放射状走廊,走廊间被森林、农田和开发绿地组成的绿楔所分隔。这种间隔式的布局,使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与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交错而临,蜿蜒曲折的空间肌理与自然开敞的生态环境协调共存。通过对成都天府新区生态本底和核心资源的梳理,可以发现存在两只“手掌”,龙泉山现状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具有突出的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作用,可以作为绿色生态源。龙泉山近年来存在生态环境的逆向发展趋势,长期的人为活动导致自然原始森林植被被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的乔木林、果树林和竹林,因此更应该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发挥其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彭祖山具有稀有的原生态之美,彭祖山风景区是国内独有、世界唯一以长寿养生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有“成都南后长寿宫”之称,是天府新区周边重要的生态资源,是天府新区的绿色生态“后花园”。分别以龙泉山和彭祖山作为生态源,可以构建生态廊道手指状深入城市组团,形成掌———指式生态格局。成都市生态系统控制规划将龙泉山生态源和彭祖山生态源组织多条生态绿楔和生态廊道,并在生态源之间以及廊道之间构建有机的联系,将生态环境引入了城市组团,构建一个有机、稳定的生态系统网络,形成“双屏藏源,多廊融城”宏观生态格局。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生态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质的问题。为构建高品质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新型城镇化”和宏观城市空间结构下,成都天府新区的生态建设主要包含两大举措:一是对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水面等发挥物种生存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进行保护和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发展;二是通过生态绿楔、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建设,以水平方向的链接强化城镇发展空间与生态源的有机联系,拓展生态源的服务功能,缓解经济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增加城镇发展空间内部的景观异质性。基于此,生态建设主要考虑从水系和林地两个方面加以推进,生态保护则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和控制生态绿隔地区内的建设用地来实现。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引导下,成都天府新区未来城镇发展将应注重生态规划的运用,考虑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引入传统土地利用规划中,共同促进新型城镇生态基础设施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和生态性。在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发展框架基础上,从功能布局、产业、交通等多个方面着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城镇建设和转型将脱离原本功能单一、服务滞后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化、功能多元化、环境生态化、区域协调化”的新型城镇。

(二)对策建议

1.建设城市生态安全下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是成都天府新区城市建设的重点。国际经验表明,保护环境不会必然减缓经济发展,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是结构性节能减排,即对城市的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把城市生态安全要求贯穿到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对传统产业中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进行淘汰、鼓励企业采用更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把传统产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由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推进天府新区区域经济增长与高能耗、高污染“脱钩”发展。

2.倡导城市生态安全下的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

生态安全下的城市既包括了城市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包括了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须把生态安全要求贯穿到城市生活、消费的各个环节。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消费需求决定社会生产,消费模式的变化将引导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盲目消费、挥霍浪费却让我国城市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导致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人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唤起市民的生态安全意识,转变城市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代之以节约能源、适度消费、降低污染的观念。促进城市居民从自己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使“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由概念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3.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由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转变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上升为“绿水青山”也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用生态经济化推动成都天府新区城市建设,不仅包括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软实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的市场竞争力,还包括了生态建设、生态产品的供给为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4.强化和改善政府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7

一、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城市交通要素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刺激人、车、路均实现持续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约1.6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分别占全国机动车和汽车保有量的50.3%和48.9%;全国城市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经达到1.22亿,其中,汽车驾驶人数量达到1.2亿,分别占全国的31.7%和35.2%,城市道路汽车驾驶人在总驾驶人中的占比高达98.51%。另外,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城市实有道路长度达到382454公里,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达8公里。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当前,道路交通拥堵在超大城市已经成为常态,并开始向中小城市蔓延,交通秩序混乱、机非混行现象严重。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阿里云的《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在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超过26%的城市交通拥挤,而55%的城市交通缓慢,只有19%的城市高峰时段未受到交通拥堵影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日渐增多。统计数据表明,道路交通事故是城市居民人身受到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不仅数量逐年上升,在交通事故总数量中的占比也在上升。2012至2016年,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伤人数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比例平均每年上升6.89%、受伤人数占比平均每年上升8.27%。

二、交通安全现状成因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违法仍时有发生。航空界的“海恩法则”认为,每一次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300次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也是如此。一次违法行为可能不会造成交通事故,但是多次的违法必然会诱发交通事故的萌芽。城市路网密度大、人流车流多,虽然公安交管部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但仍有部分驾驶人存在侥幸心理,超速、闯禁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屡有发生,给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驾驶人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公安交管部门针对提升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开展了许多宣传活动,如每年“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集中的交通安全宣传,城市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随意掉头、占用公交车道、不礼让行人、加塞抢行等违法行为仍然普遍存在,成为城区道路交通拥堵、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驾驶人管理的对策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8

关键词:燃气工程;施工管理;安全生产运营

1前言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其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好坏对于城市居民的燃气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城市燃气施工工程出现问题,就会对市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市的燃气建设中,针对其中存在的设备管理问题、燃气工程设计方案不科学合理,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进而避免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城市燃气工程的顺利施工,保障城市燃气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中的难点

2.1施工设备管理存在问题

在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中,其施工设备管理存在漏洞,是其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城市燃气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缺乏监管,使得设备存在不符合使用标准的问题,加之工作人员不能正确使用设备,进而在施工中出现失误,影响城市燃气工程施工。

2.2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存在漏洞

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存在漏洞,对设计方案不能科学的进行规划,也是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燃气工程施工前,对施工现场的情况没有进行彻底的调查,进而使得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不符合其施工情况。

2.3安全措施和教育不到位

在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建设中,对工程的安全措施的实施不到位,安全教育不到位,进而影响城市燃气工程的施工建设。由于燃气工程施工建设中其不安全因素对燃气的施工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燃气施工建设的安全措施的实施和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解决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问题的策略

3.1强化安全措施的实施和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措施的实施和安全教育,是解决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城市燃气的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中,对工程施工进行安全措施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对用电进行安全管理,在用电管理中,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上岗资格证,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方可上岗。之后,在安全措施的实施中,要在带电的周围进行警示牌的树立,防止由于触电出现安全事故。其次,要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在进行施工前,管理部门要针对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对施工人员进行讲解,使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因此,在进行城市燃气工程施工中,要强化安全措施的实施,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而提高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燃气工程的顺利实施。

3.2加强对施工设备进行监管

在进行城市燃气工程施工中,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监管,规范使用标准,进而保障城市燃气安全生产运营管理质量。在城市燃气工程施工中,设备的安全使用是城市燃气安全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对设备的使用进行安全规范。在城市的燃气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施工设备的安全监测,定时对设备进行管理,保障设备能够随时使用。同时,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对监测人员进行责任分配,一旦设备管理和监测出现问题,对相应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进而减少其相互推卸责任和扯皮现象的出现。此外,通过对设备管理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条例规范,对设备管理进行制度化,进而保障施工设备的质量。故此,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施工设备的安全标准,加强对施工设备进行监管,进而提高城市燃气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效率和质量。

3.3优化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

在城市燃气工程建设中,对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良,进而提高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效率。在进行城市燃气工程的建设中,首先要先对施工区域进行调查,根据施工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其形成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质以及建筑物分布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包括施工中的注意事项。之后设计人员根据调查报告对城市燃气工程进行图纸设计,在没有涉及到施工安全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进一步优化施工的设计图纸和方案。此外,在城市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中,要对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解,使得施工能够顺利实施。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不能擅自改版施工图纸,防止出现施工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中,优化城市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根据工程施工现场的情况对施工图纸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保障城市燃气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提高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水平。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的燃气工程施工中,保障燃气工程的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是我国燃气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城市居民安全使用燃气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通过对我国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中的困境和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措施的实施以及安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监管,优化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而不断提高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运营的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鑫.谈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及安全生产运营管理[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32):00302~00302.

[2]吕慧.谈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及安全生产运营管理[J].装饰装修天地,2016(7):191~191.

[3]冯渝华.谈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及安全生产运营管理[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11):52~52.

[4]周士崇.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及安全生产运营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7):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