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方案范例

品德教育方案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1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开始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这部分特殊的人群有的是在听力、视力、智力、语言能力或是身体运动能力方面有残疾或残缺,而身体某一方面的残疾与残缺也很容易使这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心理发展上产生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他们在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方面存在困难与偏差。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门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让这部分特殊的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与非。

关键词:

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分层施教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2

关键词:班级管理;思想品德;初中教育;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环境,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问题,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针对以上问题,初中班主任就要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订思想品德教育计划,把班级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要注重与各科教师沟通与交流,在全面了解学生生活需求、学习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在师生之间构建和谐、健康的班集体。

一、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每个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中考压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引导工作,让他们全身心投入中考备考中,学会积极面对中考,这样既能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能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进而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全面展现出班级管理的德育功能,无形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一)班级管理制度是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他更为提倡人们学会认识自己。由此可见,要想在初中教育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正确、合理。另外,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班级管理制度,以约束学生的消极思想、不良行为习惯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存在的优点、缺点,做到有则加冕无则改之,所以说,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重要来源。而且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素材,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会利用班级管理制度来约束自己。比如,在班级管理制度中要求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热爱,这同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为学生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在传统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都是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尊敬教师与其他同学来评价学生,这样的班级管理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展现出班级管理工作的德育教育功能,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为班级管理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其中包含了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等,让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班级管理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做到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班集体。

(三)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班级属于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单位,具备相同的教育目标、共同价值,而班级中的主体为教师与学生,班级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更好地优化班级管理环境。思想品德教育制约下的班级管理环境不仅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还能约束教师的教育行为,防止出现教师教育权威过度膨胀等问题,让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民主的角色关系,共同构建优秀的班集体。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属于被教育对象,提高初中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四)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班级管理中的内在要求。班级管理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涉及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来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班级管理中的内在要求,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初中阶段也是他们思想品德、品质的关键形成时期,再加上当前的初中生充满理想、追求上进、思想单纯,具备较强的可塑性,但是普遍缺少一定的知识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最大化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品德素质,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事物辨别能力、知识经验。

二、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温馨的班级管理氛围。要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管理氛围,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如果一味采用强硬式的管理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班级管理氛围,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命名班级的名字,比如“书香班集体”,每一个学生集思广益,自主创作一些班训、名言,或者引入一些书籍名言、古诗词等,张贴到教师的读书角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每天在步入教室时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需要相应的规范与纪律来约束,但是教师只有引导初中生自觉遵守规范与纪律,才能够充分展现出德育功能。教师可以制定一套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设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则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让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行为、思想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班规制定活动中,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平等性。

(二)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魅力。初中学生通常都会把自己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提升个人魅力和修养,这样才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更好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实践、学习,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只有自身不断实践、摸索,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与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自我管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怀有一颗温暖的心,赢得学生的信赖与认可。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最多,班主任在日常沟通、交流中要注重对学生倾注情感,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无形之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另外,教师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班内发生的一些事件、问题,若发现学生犯错误,不要第一时间去训斥学生,而是要先了解情况,帮助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用道理来说服学生,这样学生才更愿意理解与接受,而且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其次,教师不要以学生的成绩和分数来判定一个学生,而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关怀、关爱、关心,燃起他们心中的希望。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够成为全班学生的优秀榜样。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引入新的班级管理手段。比如,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群里一些有关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规范、制度,让这些教育内容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把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在以往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往往是以口头传授的形式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种单向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把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实体验中进一步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学习观。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去养老院、英雄纪念碑、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多感悟、思考,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品质,让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品质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在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意识,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拥有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在集体活动中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事物拥有自己独特、正确的理解与认知。总之,在初中班级管理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需求、学习需求来设定班级管理方案,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多设定一些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而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情感价值观,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校园外的力量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比如,鼓励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等,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所收获、感悟,进一步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尊重和微笑并行———小学班主任管理浅谈[J].学周刊,2019(21).

[2]周海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班级德育工作和谐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

[3]施琦.浅议班级管理中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管理[J].职业,2017(11).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观念;评价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总体系统被进一步完善,授课内容和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教材更贴近实际。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很有成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教师观念的调整

(一)教师思想品德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第一,教师思想道德观念调整的意思是教师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要将思想道德与生活中的社会感情和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遇到社会、个人的种种事情时可以更好地面对。同时,教师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处理也和学生的道德成长息息相关。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的成长、加深学生的感受以及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参与一些道德活动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互动,养成好学、探索、质疑的学习习惯,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想道德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三,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以前的授课方式,转变了教师独大的授课理念。现在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地位平等的课堂,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自己的质疑,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在学生学习理论方面,教师要主动扩大学生讨论问题的空间,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教师定位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第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使品德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需要明确这两方面的关系[1]。在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程需要逐渐和其他学科进一步地紧密联系,这样既可以推动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还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与其他学科教师分担。第二,在与其他学科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参与范围,要将思想教育与社团活动等进一步协调整合,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在我国当前全面培养素质的时期,深化体制改革,从源头发展做起,需要教师将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时的思想品德课程恰到好处地发挥桥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革

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案,推动了新时代教育方式的转变,改革后的教育围绕着生活展开,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2]。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可以培养情感,进一步促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活动的引入

活动课程的引用是在课堂上加入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突出思想教育的主体。这种情景教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在互动中学生自主参加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活动的编排和演练过程中,学生可以与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进行反思。

(二)更新教学方法

以前,课堂中学生的互动不多,从而导致了课堂的封闭性,学生无法很好地融通课程学习。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情景式、体验式、角色扮演等模式在课程中起到了辅助作用。新教学模式的引进下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更新了教学方法,拓宽了思路。

三、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一)评价的多元性

在过去的课程评价中,教师的评价标准大都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测试是不完整的,虽然可以代表一部分,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于一些学生的否定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忽视了学生道德发展的客观过程,比较片面。但是改革过后,评价的方式变成了开放式或表演式,这种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进行了主观的考查,这拓展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二)采用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循序渐进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时间的累积是相辅相成的,是对学生思想、情感变化的把握。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某一个区间内,需要教师去打破这种陈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四、结语

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是发展学生修养的必经之路。思想品德课程将学生的地位放在与教师同等的地位上。因此我们应将中学生放在主体的范围,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夏卫东.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5(3):75-76.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4

关键词:实用性;小学教育;理念方法

小学是儿童心智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新时期孩子的特点,去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我们应该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积极开展各种品德教育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从感官上了解品德,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1]。

一、思想品德课的性质

思想品德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探究提高道德模范和积极生活,目前小学的思想品德课都是以小学生的生活状态为主。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时,要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为思想品德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好积极引导的作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生活状态为中心。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可创立多种情景向孩子们讲故事陪孩子们做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思想品德知识。思想品德这项课程应该建立在孩子们的生活上,将各个部分的教育与课本中的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们从课本中走出来,将学习知识的来源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中。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积极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孩子的活动能力,不再像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一样死板,学会从课本中走出来,从生活中探求知识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方式多样化,不能单一的进行课本教育,教师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和孩子们做小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相关的各方面思想品德知识。还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水平和动手能力[2]。

二、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代小学教育机构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不够高,对文化的教育远远超过对思想品德的教育。文化课教学固然比思想品德课教学更能突出学习成果,但思想教育课也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课程。有的小学教育机构由于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不重视,甚至把思想品德教育课让给文化课老师,让学生利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学习文化。很多小学教育机构认为,思想品德应该更多的来自家庭教育,而有的小学教育机构没有将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到一起,导致整个教育和时间相脱节,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任何好处。(2)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做得很不到位,虽然也会组织活动,但是没有根据各个年级的的不同特点进行组织。单独的针对所有年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触动的。是做样子,是无效的教学,很多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由于没有任何创新,再加上学校不够重视,没有很好的组织,实则是浪费学生时间浪费学校的资源[3]。

三、如何解决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小”让学生从学会行走开始就学会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几年前我同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聊天。他问我:“难道现在的小学,教育孩子只会教孩子学会读书写字吗?关于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基本的道德教育和礼貌教育吗?”我感到很惊诧:“何出此言呢,为什么会这么想?”我的这位朋友很愤然的向我解释:“现在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真是太没有规矩了。不喜欢学习是一方面,还不懂礼貌,对师长不尊重,甚至连上课端正坐姿都做不到。”用这位教育工作者的话说:“这样的孩子,将来不仅没有知识,还会成为没有教养的人。”这位教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最基础的也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深厚的阶段,对一个人的品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影响都十分深远意义重大。因此我确立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人应该从学会行走开始,就要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2)“近”思想品德教育要贴合学生实际年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的开展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他们还很小对很多问题都不理解。所以针对他们要用一种教学方式,对于中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容易理解一些问题的道理,所以对于他们要采用不同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年级学生,就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应对他们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激发出自豪感,树立起自信心,体会到身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快乐。通过现场给家长打电话或视频通话的现代化方式,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听父母表扬自己,感到父母对自己一年以来表现的肯定。最后展示学生的个人特长,再次增强自信心,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四、总结

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十分重要,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并解决教育中发生的问题,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希望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李艳芬.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学周刊,2018,(2):42-44.

[2]顾朝雄.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理念及方法[J].新课程.上旬,2017,(3):33-36.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在社会的转型中,农村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45%,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比例较高。从当前农村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形式来看,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一种常态模式。这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半由在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来看护,老人们对孩子的溺爱毋容置疑。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学习、生活、人身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课题,需要学校以品德教育为导向,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这些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除了看护人之外,同学和老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了。事实上,处于身心激变时期的儿童正是从现实中能够接触到的成年人身上了解现实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所以,整天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教师就对他们的人格、品德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教育成为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老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做为一名小学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是管理留守儿童。在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应从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找到了怎样做好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窍门。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是母爱,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首先,留守儿童大都是老一辈人照顾,有些老年人的陈旧思想无形之中影响着儿童心理。其次,老一辈人较为宠溺儿童,不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叛逆、任性、厌学、逃学思想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而增强儿童综合素养。

二、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规范行为,培养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家庭环境较差,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下。落后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学校。所以老师就在开学初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关键,好习惯会改变命运。所以老师从细节抓起开学初不着急讲文化课而是联合科任教师培养他们种良好的习惯。一是抓卫生习惯;二是文明礼仪习惯;三安全习惯,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牢记食品安全、重视防火安全、关注劳动安全;四是尊重他人;五要养成学习习惯。好习惯改变命运。所以学期初老师就坚持不懈的做好这些细节工作,很难,但是只要坚持没有什么做不到。

(二)从小做起,注重实效

结合农村小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在班内开展了“12345”工程,即“一拾两别三管四带五不”活动。每个人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拾起来;向坏习惯告别,向坏事告别;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涂画、不乱扔垃圾,管住自己的腿不追逐打闹;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友爱带给同学,把尊重带给师长,把好心情带给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乱花钱,不吃零食。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三)真诚有爱,关注主体

教师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留守儿童,注重与他们的心灵交流,以自身的激情去感染留守儿童。对这些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师调动他们的重要的法宝,老师还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和留守儿童聊天,以轻松愉快的话题为主,还可以通过微信聊天,当然,这种方法还是要考虑到度的问题,还与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在家的表现情况,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他们不惧怕老师了,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愉快。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说什么,他们也愿意接受。

(四)家校结合,形成合力

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学校,更是家庭。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不仅仅是依靠学校教育,而且更要注重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每学期开学头三天,学校定位家长开放日。班主任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能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家长对话,学生出现问题,班主任要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同时也要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同时和家长谈话要具体而微,不要以偏概,全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多鼓励赞扬孩子。只有家长关注孩子,才更愿意帮助班主任家校共建,学生进步才明显。

(五)班会活动,以爱启德

认真利用班队会契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每次班队会之前老师都设计好主题,写好讲话稿,结合各种节日和学校近期开展的德育活动及全班留守儿童中最近出现的典型事例来组织,这样就大大加强班队会活动的实效性。《雷锋精神伴我行》的主题活动引领了全班学雷锋活动的顺利开展;《端午节的由来》活动讲述了屈原的故事,向全班发出倡议:热爱祖国,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母亲节前夕的《感恩母亲》的主题活动后,无论是感慨、喜悦、悲愤……都引起留守儿童深度的思考,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唤起留守儿童对祖国、对学校、对父母、对同学的爱,使我班的班队会活动变成鲜活生动的德育大课堂。总之,因此,学校应实现家校共育模式,从心理、学习、思想上制定个性化、创新化、本土化解决方案,并推广运用,进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探析:从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出发[J].法制与社会,2018(27):203-204.

[2]李洪中.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及问题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8(3):49-50.

[3]李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域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7(27):137-138.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6

品德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百育德为先”正是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上频频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今天,德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小学,更要加强德育工作,不要只把智育摆在教育的首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的一些小学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为提高教学评估,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学习上的压力,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再加上家长观念的陈旧,认为孩子学习好,将来就一定会有前途,使得农村学生的德育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

2.德育工作方法陈旧。农村小学重视说教,倡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旧模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实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认为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就可以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即所谓的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这样的道德教育,成为了高压式的教育模式。二是单项地灌输,学校教师只把思想品德教育当做知识来传授,而没有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在修养等方面上下功夫,以考试的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标准。同时,学校也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德育制约,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自身需求。

3.德育资源缺乏整合。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家长认为品德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也仅仅为家长提供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这样就淡化了家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闻不问,与学校的沟通甚少。这样就没有建立学校、家庭沟通的有效机制,不但影响了家长对品德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品德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完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学校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的主力军,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才能够使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因此,学校要加强德育队伍的理论学习,让他们通过理论的学习,总结出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切实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德育管理的相应内容。另外,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关键一员,其品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为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定期地召开教师会议,研讨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努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质量。

2.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到德育知识走出课堂,即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的德育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特点,小学生所具备的好动、学习能力强等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此,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3.培养学生德育兴趣。一个学生对做某件事不感兴趣,那么强加于他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德育工作亦是如此。学校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德育兴趣进行必要的培养,那么整个学校的思想品德也将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为此,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德育的兴趣,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下手,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不讲粗话等行为规范;在班级里多开展对德育工作有益的活动,增强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协作能力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好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4.加强校风与班风建设。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会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学校应该加强校风与班风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受到大环境的熏陶。校风、班风好的学校,无形之中会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赢在起跑线上,并且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风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够不断地发扬。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7

一、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丰富深度沟通机会

良好的沟通环境是培智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深度沟通的先决条件,唯有契合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符合培智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内在规律,可以激发学生深度沟通动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深度沟通机会,并且显著提升深度沟通的质量。为此,建议教师或协助者将深度沟通应用于学生的例行活动、游戏活动之中,以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落实深度沟通。

(一)安排可预期的例行活动

穿衣、洗澡、上厕所、课间活动、上课、吃点心等是培智生每日会经历的例行活动,其中包含着诸多思想品德教育契机,教师将这些例行活动呈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并采用科学、系统的深度沟通技巧与培智生进行交互,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和帮助他人的品格,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为其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良好用餐习惯养成教学为例,培智生在排队打饭时缺乏耐心,吃饭挑食、饭后虽然可以将餐具放回指定位置,但缺乏自主清洗餐具的意识。为改善此种现状,培育培智生节约粮食的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午餐场景,提供饭菜的模型供学生选择,并以语言进行指导:“同学们,我们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要浪费,要全部吃完。”当学生做出选择时,教师需第一时间给予积极回应:“真棒,你选了西蓝花、小玉米饼、蔬菜汤和鸡腿,营养均衡,你能保证吃完吗?”部分沟通障碍学生可能以点头示意,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赞扬其表现,使其认识到选择自己喜爱且营养均衡的食物并吃完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以此达到行为强化的目的。在引导学生按顺序排队、清洗餐具时,教师也可以沿用上述深度沟通方法,能够显著激发学生深度沟通动机,使其在活动内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积极开展互动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智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也是培智生道德行为主要发生的阵地。主要原因在于培智生乐于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且能够在游戏中进行探索与感悟。教师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游戏活动,为师生之间的深度沟通留出空间[2]。以《谁勇敢》小品表演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呈现教材插图,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接下来,请学生分别扮演陈松和张勇,体验两名小朋友捅马蜂窝的动机、行为结果。当陈松指出张勇不敢捅马蜂窝是因为他不勇敢时,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里,大家觉得谁勇敢?”大部分学生表示“陈松敢捅马蜂窝,张勇不敢,所以陈松勇敢。”教师不予评价,请两名学生继续表演,当表演到陈松和张勇的脸被马蜂蜇起大包,张勇疼得掉眼泪时,教师再次提问:“大家还觉得陈松勇敢吗?”学生表示:“张勇更勇敢。”教师深度追问:“张勇都哭了,他还勇敢吗?”学生认为:“张勇虽然哭了,但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全保护了陈松,所以很勇敢。”在上述游戏活动案例中,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对陈松和张勇的行为动机、行为后果进行深度探索,在与教师的深度沟通中明白了何为真正的勇敢,也了解到生活中一些危险的事情不能做,真正发挥了师生交互的作用。

(三)调整教学中的沟通行为

为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深度沟通的价值,教师需要根据培智生的特点对沟通行为进行调整。首先,适度放慢沟通速度。培智生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能力、沟通能力有限,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很容易出现不理解的现象。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体,紧紧围绕学生的道德基础水平、学习特点等适度放慢沟通的速度。例如,当学生难以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路,等待学生慢慢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再次探索,请其从新的角度切入,重新思考问题。宽容、尊重与保护培智生,才能逐渐增强其信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其次,用语言配合手势动作。当培智生难以理解部分道德行为或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意识到沟通不仅仅可以依靠语言,还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轻轻摇头,用手势表示制止,能够使学生瞬间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当学生自主改正后,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认可,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后,用视觉辅助或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现图片或实物等都契合培智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笼统为具体,以视觉为媒介强化师生间的深度沟通。

二、实施活动化课堂教学,维持深度沟通行为

培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视域下,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培智生为主体,依靠培智生自主活动、自发参与、自我感悟的以促进培智生认知、情感、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品德教学形式。深度沟通与活动化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为培智生营造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契合的学习情境,将潜在的道理显现出来,将复杂笼统的事理等形象化、直观化,通过反复、不断地演示、强化、刺激等使培智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知与启迪,从而让其在情境内有效学习,在模仿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在讲解“爱护花草树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开展自制“爱护花草树木”公益牌活动。首先,以谈话为导入:“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植物朋友,大家想认识它们吗?”“如果我们不爱护这些植物朋友们,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大家看(出示沙漠等图片),土地干涸、水被污染,都是因为我们不爱护植物朋友。大家看到这些有什么想法呢?”“我们要保护植物朋友。”“怎么保护呢?”“不让别人摘花,踩草地……”“那我们来一起制作爱护花草树木公益牌吧,大家可以绘画,也可以写标语。”其次,请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图画、写标语。最后,展示学生自制的公益牌,请学生集中讨论评选出最佳作品。上述活动既包括师生间的沟通,又涉及生生间的沟通,能够培育学生欣赏他人、学习他人的品质,并促成学生保护花草的意识。

三、推行家校共育,与家长建立双向沟通关系

深度沟通的应用不仅局限在思想品德教育上,还涉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深度沟通。部分家长教育思想滞后,对孩子的期待较低,没有意识到良好道德品行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对一些活动的参与不够积极,也未能与教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此,教师需要以家校共育为契机与家长建立双向、深度的沟通关系。一方面,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五育”并举观念,定期向家长学生在课堂上的视频,让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同时,向家长发送教育相关文章与视频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正确的教育方法,激发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升家长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配合程度,并使家长对孩子未来独立生活、融入社会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掌握培智生当前的道德成长水平、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等,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培育方案、方法等,指导家长采用正确方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使家长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中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要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如以种植园的活动培育学生劳动技能,使其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形成良好的环保态度与意识。再如,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道德观念,学习人物良好的道德行为。活动后教师需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学生的情况,委婉指出学生的问题,请家长配合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总之,培智学校学生是较特殊的群体,其智能较低、理解与学习能力有限,且存在沟通及智力障碍。若想切实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促成培智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教师便需要把握深度沟通的内涵,将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通过安排可预期的例行活动、互动式游戏活动等创设沟通环境,为学生提供深度沟通机会。同时,调整沟通行为、实施活动化课堂教学,维持深度沟通行为的同时增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并获得启迪。最后要推行家校共育,与家长建立双向且深度的沟通关系,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培智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宏军.浅谈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的教学策略[J].教师,2021(22):76-77.

[2]何静.浅谈培智学校智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9):77-78.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8

关键词:少年宫;校外;艺术;创新;探析

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显著的成效。非常多的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青少年艺术文化素质的重要角色,为了能够培养青少年们更好的艺术素养品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们要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1加强青少年审美观的教育,提升艺术素养

教师要把少年宫校外艺术教育渗透入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对于一些有着高审美情操的人来说他们对于美的追求是非常极致的,有非常强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说他们在观赏一部戏剧时或者阅读一本书时他们不会被表面的文字或者色彩所局限自我的思想,他们更能够在文章的情节或者词汇上寻找到美的存在。教师要在艺术教育课程当中指引学生亲身体验审美的感受,艺术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通过这些艺术教育学生们能够不断丰富自我情感和陶冶自我情操。比如说在我们民间有一种乐器叫做二胡,二胡所弹奏的曲子曲调跌宕起伏,非常具有欣赏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这就好比通过人的触觉去感受到一种优美的存在的画面共鸣。这种欣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学生们能够回忆起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东西。在青少年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也给了学生很大的启发,这些作品促使人们积极向上豁达乐观,比如说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就非常好的启发了学生要孝敬父母。在少年宫校外艺术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去紧密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水平,加强品德教育,塑造青少年的品格修养。

2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提高形象观念之美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们之间的相互情感联系和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和艺术上的熏陶,进而在客观实际上获得了一种评价,使得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美的教育更能够让道德素质的教育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由人们的谈吐之美组成,这种美是一个五讲四美历程,然而当今社会我们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教育,希望青少年们能够在艺术教育方面能够得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少年宫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对于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以及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都有非常强的养成作用。例如,一个乐队,队长在培训队员时要教育他们要有着恒心和耐心,再通过合唱团的成功演出让学生们知道怎样去管理一个集体,懂得集体荣誉感的存在。少年宫在艺术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的面对品德教育发展方面有着更深层次的研究。

3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拓宽青少年的视野水平

少年宫校外文化教育交流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艺术教育的整体综合水平,积极组织才艺展示或者艺术展演出,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最近几年在长沙的少年宫表演团队组织了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一年之内总共达到60次的演出,并且当中很多人也参加了国内外文艺演出,他们还拜访了日本,比利时,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收到了其他国家的热烈赞扬,丰富了青少年们的文化艺术交流。少年宫校外艺术教育同时应该加强在国际方面的实行与推广要形成一种不断进取和探索的精神。

4改革创新教学方案,增强艺术教育的成效

少年宫艺术教育课程在创新过程当中主要面向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教师要普及他们的基础艺术知识,发展他们的自身兴趣,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学习到自己喜欢的艺术知识,同时将那些在艺术方面有着一定特长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团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更好的展现自我的艺术魅力,提升少年宫艺术影响,形成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特色。例如在我国长沙就积极发展湖湘文化,把湘剧,山歌以及皮影戏剧等融合在一起,让实际教学更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同时也更加贴合的生活,这可以大大提高艺术创新教育的成效性。

5结语

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国要不断推行教育文化改革,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艺术教育的道路,坚持做到加强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品德教育,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和改革创新方案这四大方面,推动少年宫校外艺术教育不断地创新发展,使得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宗轼.基于人文素养条件下的鉴赏课堂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

[2]郝翠青.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田[J].学周刊,2014(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