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培养范例

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基本现状;自主性

高中生是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即便当下社会各界已经逐渐意识到强化高中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然而高中生整体法律水平同法律知识实践者和传扬人的角色还存在较大差距,违法行为在高中生群体中频频出现,带来不可预估的危害,因而采取何种方式落实好高中生法律观念的培养事宜,给以高中生科学的法律教导,是需要引起教育界积极探讨的课题。

一、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基本现状

(一)缺乏对法律实用性的客观认识

高中生学年段的法律教育日愈受到关注,针对高中生的法律传播、法律引导力度也日愈加大,大部分学生都已意识到法律的价值和影响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中生已经完全具备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的能力,高中生普遍欠缺对法律实际效用的客观认识。大部分学生对法律这一概念的认知基本局限于一些比较普遍的法律名词上,对具体的条文规定、怎样使用法律却不求甚解,对《宪法》、《刑法》、《民法》等常用法律也没有形成系统性地认识,实用意识的不足导致高中生在遭遇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调用脑海中的法律知识,通常会在冲动之下作出错误判断和偏激举动,无法及时借助法律途径保护自己。

(二)缺乏学习法律的自主性

调查发现,当下高中生自主研习法律常识的观念普遍不足,学校在法律知识渗透模式和育人理念上还不够精进,能不能贴合高中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诉求尚待考究,而学生受接触到的法律知识过于片面亦或错位等因素的限制,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也十分有限。纵观当下的法律教育,主要向学生传输“违法必究”的理念,往往将法律观念往“守法”二字上引导,于此状况下,法律在学生的观念中的形象更接近于一条管制自身行为的准绳,而并非保护自己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所以,在遭遇困境亦或非法行为的侵害时,很多学生常常惊慌失措或动用“私力”去处理,导致违法行为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

(三)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之下,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将主要科目文化知识的教学置于第一位,留给法律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因而当代高中生普遍欠缺获取专业法律常识的通道,法律意识薄弱、对错分辨能力不足。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繁重学业的重压之下,易生出厌世低沉情绪,加上受年纪、阅历限制导致的辨别分析能力不足,遇事比较冲动,脑海中生出偏激的判断易引发过激举动,很难借助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若是不注意加强法律引导,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自我法律教育

这里所提到的自我法律教育,即个体自主强化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的历程,高中生作为当代法律教育的主体之一,自身的自主性和踊跃性凸显着关键影响,在强化自身法律观念的过程中,老师、父母及一些社会团体仅仅起到规范引导上的影响,他们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高中生正视法律意识的培育,给以我们指正和规范。而高中生本身才是最核心的学习主体,法律常识的掌握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努力,高中生一定要严格约束自我,主动循法守纪,依循各项校规校纪行事,自点滴小事着手,强化自身品德素养,要全面遵守社会公德典范,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立志成为守法循纪好公民。

(二)创新法律学习手段

其一,法律知识的学习是乏味晦涩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效力,学生可以多了解一些真实发生的法律事件,在查看案例的同时深化对各项条文规章的认知,生动真实的案例更具趣味性和学习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比如可以多多利用课余空隙,搜寻一些法律热点新闻、典型案例或者多看一些诸如《案件聚焦》一类的法律节目来强化自身的法律修养;其二,自点滴细节着手,于潜濡默转中养成遵循法律规定的优良习惯,正确看待各项条文准则,认识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自内心深处切实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其三,组织各种法律常识科普小组,并积极参与其中,把自身法律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为传扬者和践行者,自身身份的变化更有助于我们从中认识到法律普及和守法观念强化的重要性,自学到教,自教到学,更有助于我们感知领略法律的意义和价值。

(三)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强化法律素养

高中生受年纪、阅历的限制在应对困境和曲折时,经常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状况,一些学生甚至会作出一些过于偏激的应对行为,比如说:有的学生过于追求所谓的高分数、好成绩导致心态消极、得失心重,有的学生面对家长、老师的谆谆期盼,在升学重压下的心理极度脆弱,有时甚至会存在轻生的想法,有的学生因为人际往来协调不好或受青春期情感问题的困扰常常怏怏不乐乃至出现自杀、自残行为等等。上述恶性事件的频频出现从侧面印证出当代高中生对生命的轻视,为此教师一定要强化对于生命意识的正确引导,高中生也要牢牢树立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观念,还要辩证地看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在学习时积极了解更多法律常识,适时改变落后观念和不合理诉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在潜濡默转中强化自身的法律修养,依循法律和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结语

身处于法治时代,高中生法律观念的不足是需要引起所有高中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也是高中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强化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二来还同法制社会的建设密切相关,除了应当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力量外,高中生也要全面发扬自主性和踊跃性,主动研习更多的法律常识,一步步强化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白若晞.浅谈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培养[J].法治与社会,2018,10(下).

[2]周笑涵.浅谈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治与社会,2018(3)上.

[3]武元玺.浅析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新区,2018(1).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2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

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国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行为,健全学生的思想品质,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的威严,肩负起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使命。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弊端

第一,教学方法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政治教学惯于延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以成绩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高效的激发出来。初中政治学科中的法律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很少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思索和延伸,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厌烦、乏味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了政治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1]。第二,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渗透不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政治教师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认为法制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没有必要仔细学习。同时,政治教师自身缺乏法律意识,没有对法律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律意识的渗透不够,从而影响了初中法制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当前复杂社会环境对法制教育的不利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环境越发复杂,各种错综复杂的思想不断涌入到了教育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对法律知识的渗透不够全面,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法律素材,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法律素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吸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2]。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单元中,讲述了学生要敢于走进法律,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防范于未然,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外,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法律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抽象的法律知识进行简化,能够降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效果。

(二)结合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

初中政治法律知识较为枯燥和抽象,学生在理解时难度一定很大,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无论怎么生动,也只会给学生一个模糊的印象。而教师传统按教材照搬的讲课方式,形式单调,内容复杂,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常常处于模糊的状态习。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深化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3]。

(三)拓展课外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材虽然是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单纯依靠教材进行政治学科法律知识的讲授,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政治授课过程中要在教材知识讲授的基础上,拓展课外法律知识,尤其是要拓展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政治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升华政治知识,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生活与法律具有直接的关系,生活案例的引入,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的法律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环境下,促进自身法律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走进法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导入一个和大家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对夫妻因为性格不合婚姻失败了,这位父亲在离婚之后经常抑郁,将对母亲的怨气发泄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对孩子轻则骂重则打,有时还不让孩子去上学,还经常说“孩子是我的,打骂孩子,不让孩子上学都是我的权利。”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观念,引导学生要主动走进法律,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多数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急躁的现象,有甚者还会有极端的行为。政治是初中教学中最容易渗透法律知识的学科,同时政治学科中也包含了很多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法律,并能主动接受法律,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此来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性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并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教材和生活中的案例,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延伸,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法律学习中学会知法、懂法、用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房娟.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J].新课程•中学,2017,(8):219.

[2]肖石香.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7):73-73.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育

引言

伴随全民教育时代到来,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学生数量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其法律观念以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却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创新、改革法律教育,通过激发学生自我觉醒以及创新法律教育模式等形式,将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教育创新落到实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公平、正义与民主是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若想快速实现民主法治,将公平正义落到实处,就要不断加快社会法治化进程,贯彻平等、公正原则,加强法律权威性,做好社会法律普及与提升普法宣传力度等工作。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希望,改善大学生法律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具有必要性。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法治国家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我国大学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若不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则无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人才,也难以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大学生对于法律理论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法律意识的深化、法律信念的养成以及法律技能的提升,均称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关键内容,学生们法律意识唯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顺应时代主流,才可真正发挥学生于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法治化进程,进而在社会中发挥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时期,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所提出的要求并非单纯地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社会更为重视学生个体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诚然,法律素质是评价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主要标准之一。当今,国家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提升学生们法律意识,而提升其法律意识具体涵盖: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坚定的法律理念,以及法律知识实践应用水平等,从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改善与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要求大学生个体自觉生成遵纪守法的积极理念,学校在学生专业文化素养培育及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两者的融合整合,强化学生们法律意识,推动其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从而落实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腐败现象弱化了法律权威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仍处在心智发育阶段,尚未达到成熟状态,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行政腐败现象已经对学生内心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对于学生工作表现出的热忱,并非其内心深处想要获得锻炼与提升,从内心深处热爱为大家服务,而是为了满足个体追逐权力的渴望。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择业和就业这一现实问题,通常公务员是其首选,而除了公务员这一相对稳定也长效的薪酬待遇外,能够真正吸引这部分学生的便是对于日后权力掌握的期待,而社会实际生活当中所呈现出的部分司法腐败现象,导致大学生形成社会不公平这一认知。在大学生就业竞争过程中,此种错误认知被不断强化,择业就业不再是以能力为主,而是“拼关系”。这些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在客观层面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意识、素质养成的重视程度。

(二)学生功利思想导致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多数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大学既定学业完成后又疲于考证、考研等。大学生就业难现已成为社会现实问题之一,引发了诸多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极端功利化。比如,多数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消耗过多精力用于英语学习,为日后考取登记证书奠定基础,忽略法律知识与国家相关法规的学习,也忽略了个体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与此同时,部分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包括班主任与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各院系副书记于学生入党、评优评先和提干等工作当中,并未贯彻民主精神,在这些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浮于形式的问题,在客观层面也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于民主法律的坚定信仰,神话了大学生们的功利化程度,对其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具有不利影响。

(三)高校法律教育工作整体成效不大

一般来说,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其真正摆脱了高中阶段沉重的课业压力与升学负担,不但其个体学习要求及全面发展等层面产生较为滞后、要求松懈等问题,而且多数高校在这一阶段也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发生松懈现象。相对明显的表现,即过于注重学生群体文化课知识学习与就业竞争力的加强,忽略了大学生个体法律意识及能力的培育,以及法制观念的深化,在法律相关课程设置、法律课堂教学时间与法律教材选择等层面均发生“打折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培育及法律教育工作开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当今社会环境,加强法律权威

近些年,我国始终强调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理念与行动,重视强化对于各项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和制约,以制度为依托进行权力管理,重视贪污腐败现象的预防方针政策建设,更为高效、科学的防治社会腐败现象出现。一方面,应创设积极的社会法治环境。积极的法治环境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生成的主要依赖,所以相关部门应持续强化改善社会法治环境,真正消解社会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其一,应完善民主法治环境,强化正义、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法治理性,明确法律至上理念。其二,健全法治建设工作各环节,严格根据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律权威性。唯有切实保障平等、公平的法律原则,使大学生群体在实际生活中坚信法律公平,才可调动其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公正执法,造就大学生群体法律情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需要依赖于相应法律发挥,而且还要依赖于法律具体运行与实施。所以,在执法与司法过程当中,应强化相关工作者法治意识,使其真正将公正执法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权威性与公信力,进而培养学生法律情感,为改善法律教育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自我觉醒,坚定法律信仰

从整体上来说,法律意识涵盖法律知识、信仰、情感以及意志。而法律信仰是每个主体以理性认知为基准所产生的神圣体验,不仅是对于法律心悦诚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亦是社会群体对于法律的理性认知与激情升华,更是个体对于法律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崇高境界。真正能够阻止犯罪行为的是遵守法律的传统,此种传统植根在每一个体热烈且深切的意识和信念当中。即法律既是世俗社会的政策性工具,更是生活最终意义与目的的组成部分。激发学生自我觉醒,使其从内心深处坚定法律信仰,是加强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法治素养的核心所在。所谓内因是变化的基本依据,而外因则是变化的根本条件,外因借助内因产生作用。充分整合地方政府机关、社会各行业、学校、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体的力量生成法律教育合力,势必是培养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开展法律教育的最佳外部条件。然而,若想切实提升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需要大学生个体明确拥有法律意识、掌握相对完善的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国家法律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们法律意识,深化其相关体验,使其努力做一名知法守法的新时期高素养人才。

(三)创新法律教育模式,深化法律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未来能否成长为顺应社会改革、发展的优秀人才,对学校而言,若想强化学生群体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因为学校实际法制情况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具有无形的影响。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依托于现行法律法规,确定立校原则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实现依法治校的根本。另一方面,在学生工作当中坚定民主原则,特别在学生评优评先工作中,相应工作者要始终坚定工作的公开、公正与透明。同时,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大纲时,应将法律素养培育囊括在内,注重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法律教育。除此之外,学校应鼓励从事思修课程教学的教师创新自身教育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从而确保法律教育工作实效性。法律作为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唯有通过教育实践,才可让学生群体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因此法律部教育应注重理论内容和实践教育的深度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导入式案例教育模式,规避单调、枯燥的法律条例讲析,深化课堂师生互动,加强法律教育趣味性。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及法律教育始终是现代社会的重点问题,隶属社会政治问题,与国家民主法治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同时法律意识培养更是进一步强化、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法律教育及法律意识培育问题触及范围广泛,限制因素较多,解决难度较大,需要政府机关、社会力量、学校及学生个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97-98.

[2]肖天林,陈明君,李金艳,肖文文.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育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S1):63,72.

[3]张岭梓.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76-78.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4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必要性;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中学生法律意识单薄,并且性格易冲动,很多时候即使自己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或是个人合法权益受损而不自知。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而没有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一方面是课堂氛围枯燥,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不高,另一方面也不能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法律常识,政治教学的实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中学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主要的接触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但是由于初中生社会阅历少、法律意识单薄,很多时候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也没有依靠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例如,经常有部分学生三五成伙,欺凌班级上性格内向的同学,甚至是勒索钱财。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是由于被侵害的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或是因为受到威胁不敢向教师告发,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影响。通过在政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知识作“护盾”。

2.有利于降低中学生犯罪率

中学生思想不成熟,遇事容易冲动且不计后果,这种性格容易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例如,许多中学生为了筹钱上网,偷窃同学的钱财,甚至勒索低年级学生。此外,还有许多中学生“讲哥们义气”,因为小事大打出手,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通过分析,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违法行为,一方面与自身的性格、思想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严肃性,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遇事多考虑法律后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冲动犯错,降低了中学生的犯罪率。

三、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法律教育

初中政治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篇幅较多,而关于法律常识介绍了内容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初中低年级政治教材,主要以诚信友爱、自立自强等德育为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知识讲解,而没有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就容易导致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单薄,没有形成较强的守法意识,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

2.没有充分联系中学生实际

初中政治虽然包含一定的理论,但是却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如果教师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但是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也就达不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另外,初中政治教材中设计到法律常识的部分,教师在实际讲解时,也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而没有密切结合实际案例,这就容易导致政治课陷入纯粹的理论说教,失去了自身的灵活性。因此,不能利用生活实力进行法律常识教学,也是初中政治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政治教育理念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教学观念,即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更多的融入一些书本之外的案例,使得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饱满。例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新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法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面对违法行为时能够及时制止,并且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明确法律意识的教育目标

培养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要认识到: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通过思品课的法律常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和运用自己的政治民主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一旦权利受到侵犯,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知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应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则受到法律的制裁等。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良行为不可小视,通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法律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学生抱怨说法律知识过于晦涩,这主要是政治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师要想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法律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可以尝试变换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如采用视频教学、小组学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政治法律教学保持兴趣,从而以更加专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课堂中。在学习《对不良诱惑说“不”》这节课时,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先让各个小组讨论生活中、学校中遇到的一些不良诱惑,然后讲讲自己是如何拒绝这些不良诱惑的。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彼此分享自己的经验,在愉快的讨论氛围中掌握了课程知识。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和应用于实际

如上文所说,初中政治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我们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从而真正做到知法、守法和护法,不仅自己不作违法的事,对于不法侵害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对于很多初中生,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学生来说,不能很好的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一些活动,通过活动形式体验法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尝试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提高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学习《我们的人身权利》中,有关于“隐私权”的介绍,通过教师课堂上讲解“公民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学生就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例如当家长未经过自己的同意偷看自己的日记,登录自己的QQ时,都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可以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制止家长的这种行为。

五、结语

法律常识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也是初中政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法律意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高伟丽.对上好“第一堂课”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2014.

[2]张仁英.在实践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4):20.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5

在当今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口号,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已经将建设法制化社会提上了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来了。面对着中国近千年来的礼治社会的影响,法制似乎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般的深入人心。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整顿中国国内外秩序,肃内外矛盾是都运用了法律强制性的手段,因此法律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祖国明天未来的大学生而言,法律意识的具备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要求社会和学校乃至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出约定和约束,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法制化。法制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现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关心的。因此,本文剖析高等学府中的法制化教育,研究高校中的法制化教育,进一步深入的去辨析高校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此提出增强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存在人们思维中,是个体对于客体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客体的认识,当然这一客体也就是法律,简而言之,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以及犯法之后的相应的惩罚的了解。现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仅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尚未彻底的理解生活中的法律

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组成,思想基础的教育,其对于法律本来便比一般的人群要了解的丰富。谈论法律,大学生头脑中便有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基本印象,而这些法律部门也就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但是大学生也仅仅只是知道这些法律的名字和所涵盖的范围,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不清楚违背了这些法律后会受到的惩罚[1]。

(二)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

大学生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平等的一面,此时大学生的头脑里便会闪现出“权大于法”的念头,认为高官是可以操纵法律的,然而这种想法是不正确而且没有依据的,中国国家宪法规定,法律是高于个人,而又为个人服务的。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就会产生盲目观和倾权关,从而蔑视法律,甚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点在众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例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一)对于法制教育的划分领域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现仍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中去,懂道德的人不一定不会触犯法律,相反触犯法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懂道德的人。德育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却是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仅仅只是简单的将法律教育划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不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的。

(二)仅仅只是书本上讲述法律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应该是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单一的将其归结为书本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而法律素质更是如此。两者的有效结合和有效植入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已,因此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仅仅只是简单的上几堂课,做几套试卷是不明智的[2]。

三、培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表现和反映是尤为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离不开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里我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议:

(一)合理安排大学生的法制课程

大学生的法制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应该在上课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实践课程,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可以举行类似模拟法庭,和模拟小场景这样的课堂让大学生来学习。同时在加强法律的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引经据典,使得法律的传播更加的让大学生感同身受。

(二)构建完善的法学教学体系

法学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法律只是的传播也是走向实践的工具,所以在法律的教育中,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加强大学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视和对于法律多重价值的肯定和认识。

(三)学校应改善学校的法制环境

学校的机构的框架就应该是以法为中心构定,依法治校,使得学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规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进行,让大学生都有着校园法律意识,这样从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很容易的进入社会之后也保持着法律意识[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和法制化体系并不完善,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根据上文我们对于学校的现状的分析,对于高校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误区的分析,我们得出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完善大学生守法规范的。而且面对今年来高校犯罪率的上升,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符合时展潮流的。这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负责的对象,有益于高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引导现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制规范。

作者:朱俊洪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春梅.浅谈中国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报,2013(3).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6

[关键词]高职生;法律意识;思政教育;路径

引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是人们对自身法律相关思想、观念和理论所处状态的一种概括性评价。高职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亟待加强,这一现状影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当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中,院校将学生学业成绩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育的重心,但是却鲜少关心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法制社会进程,迫切需要加强高等教育中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的强化,在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持续强化学生对于自身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各种素养,教育出优秀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落后于物质水平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急切地追求自身利益,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助长了歪风邪气,严重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发展。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宪法和法律的敬畏程度不够高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学校法律教育的开展,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自我修养以及主流价值观念的培养。例如,近年来,网络和新闻媒体时常曝光的很多高校学生陷入了校园贷以及读博等不良案例中的现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超出个人消费能力的奢侈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案例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反映了当下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缺失,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以及面对金钱和利益诱惑时自制力和正确思想观念的缺失。因此,加强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做好正确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培养模式落后,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认识到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时候,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当前的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教育效率和成果表现不佳。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途径仅仅依赖法律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展开法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中专业的法律教师数量较少,而需要授课的学生数量庞大,教师资源紧缺。很多法律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承担本院专业课程的教授工作,以及科研和行政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分出一部分时间对院校其他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普及工作,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法律专业教师的任务量,导致教师压力骤增。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的教师并未接受过正式的法律专业教育,自身也存在着法律知识缺乏或者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的困境,他们无法担当起结合本专业知识展开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任。整体上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利用传统授课方式传输知识,教学手段不够先进,难以令学生感兴趣,这也是导致法律教育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法律意识难以在课程中传授,自然也发挥不了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松散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四个方面的影响共同表现在学生道德水平上。然而,当下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很多院校对于学生行为习惯以及个人修养的约束和管理不严格,对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轻视了法律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教育严重落后。例如,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播带货、当网红,或者在公共网络平台一些不当言论等,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青年学生犯罪率上升,犯罪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等现象。以上现象的发生都说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并没有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学校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力度,对于很多不良现象,只要没有触犯法律底线一味地放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造成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断落后,还会使学生失去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道德水平低且遇事焦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久而久之,势必会酿成很大的悲剧。虽然高校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预防青年学生违法犯罪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法律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预防犯罪,更多的是对于学生法律与权力意识的培养,“普法”的意义在于全体高校学生都必须具备合格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标准,这才是学校法律教育真正需要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日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大量五花八门的信息不断涌入他们的视线中,这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离。加强法律意识培养,能够使学生在面对不同事情的时候,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依法维权,并主动自发的遵守社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观念的重心依然是应用能力为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以创新创业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各大高校教育思想中。因此,教育理念缺乏“德育”,将法律意识培养融入当前的思政教育体系中,能够帮助学校教育更好地满足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能够极大地提升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够更科学地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奠定基础。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岗位,能够更加清晰明确我国当前的法律环境,一旦遇到难题,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二)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助力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更好地统筹学校各项管理,建设和谐校园,优化教育体系并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教学生活环境的必要工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院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用制度来提高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谐、稳定的相处。然而,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缺乏行之有效当地制约能力,对于犯错的学生其惩罚和教育的手段存在着很多弊端,难以很好地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起不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这是由于思政课程本身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挂念和思想道德标准的课程,因此将法律意识注入思政课程中,能够强化思政课程教人育人的目标,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这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能够起到思想教育的先行作用,使学校其他管理工作都能在思想行为的引领下更好地开展,让管理落到实处,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推动我国法制建设

政府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我国法律的权威源自社会大众的真诚信仰与用心维护。法律教育是我国构建精神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必须要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符合依法治国发展战略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紧紧联系当前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实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的权威性,理解依法治国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升法律在人们心中神圣的地位。通过法律意识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怀,能够奋力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维护国家长期繁荣稳定。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融入法律意识教育策略

(一)提升教师法律知识,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

学校是个人有计划、有组织接受教育的组织机构,教师是个人在接受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力量,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自身的理解对教学内容展开分析、重组,并选择合适的方式缓缓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高职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必须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首先,针对思政课程教师,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比如可以开展相关法律知识讲座,对教师授课方式进行培训等,让教师能够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有着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演练,达到能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能力。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对专业教师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研讨会议等,思政教学并非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宣教,法律意识的培养也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要保证在传输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群体的身心特征和接受程度,这样的法律教育才是落到实处的教育,才能够在将来为学生提供帮助。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程的基础,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院校应当努力为教师打造好平台,为教师创设好的教育环境,让教师能够积极完成自我知识更新,认真做好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要工作。

(二)加强法律知识实践,丰富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在开展思政课程时,教师需要重视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对思政课程的内容适当添加一些案例知识,丰富课程趣味性,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提升高职院校法律意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加强实践类课程。比如,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在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法律知识进行运用,不仅能够够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和实际场景中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思政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本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课外教育实践。其次,在教学中,多引用当下热点事件,加入时政新闻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对当今社会的形式和当前国家相关政治经济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融入社会生活中。另外,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内容中,还能够让思政课程或法律概念等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利用案例化的事迹,可以增加课程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效果。

(三)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将法律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不仅需要为高职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加强实践经验的学习。首先,课程可以设置成选修与必修两种模式,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依据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等,通过选修课程,向学生普及这些政策、法案的内容,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法律知识。两种不同形式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饱满,更大程度地发挥思政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案例中,理解书本中的法律知识,并根据具体的案例,用自己学会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次,发挥好环境对于人的教育作用,环境对于人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需要在思政教育中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从环境出发开展课程教育,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综合能力。

(四)完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成才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师反思和了解自身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将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评估方法,完善其中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为思政教育与法律意识的融合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做出积极的引导工作。首先,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方式,除了要考查学生对于课程上教授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考察高职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思政课程中融合的法律教育能够全面和系统地被学生掌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改正传统考核中,重视试卷分值,忽视实践能力的行为,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程的特色,设立一些具有特色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掌握情况以及其他知识进行考核。比如设置一些综合性的考核项目,编辑一些案例分析的题目,从这些题目的考核结果了解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接受情况。还可以发起一些调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项目,合作进行知识技能实践,不仅锻炼了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进生活中。其次,深入践行“发展性评价”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加强学习,不能因为学生对于某些法律知识的错误而否认学生,应当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所学法律知识的应用性。

四、结语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7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法律素养培养策略

一、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个体发展的诸多矛盾,如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心理敏感等。据有关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的法律知识比较缺乏,在面对问题时,学生并不清楚究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比如遇到校园欺凌时,他们大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不知道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发生一些法律失范行为,在出现矛盾时有些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解决,因为他们认为“拳头走遍天下”,逐渐发展成违法行为。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我们要抓住有利契机,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将法律知识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让法律成为其行为的准绳,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生活在法治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要让学生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己,法律才有意义。因此,开展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1、将教材资源整合,加强学生法律素养培养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法律素养的培育,笔者对七、八、九年级教材法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素材类资源归类整理工作,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和挖掘,对收集的有关案例资源进行适当的精简删改,以达到和教材内容更好的衔接和融合。在部编版没有统一之前,如苏教版的“法律护我成长”,人教版的“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粤教版的“法律护我”等,法律知识几乎在各个版本的政治教材中都有出现,这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以部编版为例,在各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编制了法律知识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用“法律在我们身边”和“法律伴我们成长”两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讲解了法律的“脚步”、法律的作用、有哪些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等知识点,让学生初步有了法治、法律的意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从“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三课时的内容,来教会学生遵守社会规则,而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更新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八年级下册为法治教育专册,以宪法讲授为主要内容,力图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和义务意识,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行使合法权利、积极履行法定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其他册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法治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共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确保法治教育贯穿于初中生整个学习生活中。这些教材知识都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资源。

2、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延伸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过于理论化,教师即使生动地进行讲解,学生也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如果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更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模糊性常常分辨不清。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教学内容,引进实际的教学例子,让学生通过例子,实际感受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例如,教学“善用法律”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出示这样的案例:“17岁的王海(化名)家住扶余县,父母离异后,他跟着母亲生活,后来母亲与继父结合。王海的继父喜欢喝酒,不但不让王海上学,还逼着王海去打工赚钱,酒后还经常殴打王海和王海的母亲。”请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1)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烦恼、困惑和痛苦等,你可能首先求助于谁?为什么?(2)请你帮王海想想办法,应该找谁帮助解决问题?由此展开讨论,既达到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经过第五课前两框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淡薄,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有时即使斗争了,也常常因为方法不当或盲目斗争,而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内容不宜太难太细,但要让他们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开展第二课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法律素养的培养

法律素养并不只是知法、懂法就可以了,还要学会守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只有在生活中约束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守法意识才能促使学生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依托于学校“政视听”社团,开展“第二课堂”。主要开展“政视听”社团、“时政小报”设计、“法治知识手抄报”主题比赛等活动,明确对时政课堂教育以课堂教育引领为主阵地,以开展“第二时政课堂”为补充,把课程教学实现课堂内外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时政关注和参与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社会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发严格。新时代下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以面对社会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更好地发展。而初中政治知识中含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有效落实初中政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勃.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

[2]徐辉.法治如何保障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9-05-16

[3]王鹏炜,杨琬钰.中小学依法治校评估标准的文本分析与改进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

[4]王雅荔,李莹.中小学法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及改革路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4)

法律意识培养范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制意识;策略研究

在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的影响下,很多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严重缺失状态,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法律知识和政治知识的学习,这非常容易导致他们在行为习惯养成与价值观塑造上产生偏差,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1.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法律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高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法律意识培养是符合法制社会建设需求的。

1.1法制意识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中国社会正在处于持续发展和变革之中,而社会主义民主化及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发展正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高中学生将在未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能否符合中国政治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需求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成败。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方向,法制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政治认同感的不断提升。

1.2法制意识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与公民意识

高中学生的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学校,学生们需要在高中阶段就理性地对待政治知识学习,勇敢地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任。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法律的支撑,法律能够更加有序地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秩序,使得每一个公民都在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法律意识培养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公民意识,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生活与学习,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1.3法律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社会需要更多优秀的全面型人才,学生们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能够满足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法律意识培养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高中学生的全面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对于他们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与方式将会满足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各项需求,这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

2.高中政治课本中的法制意识初探

高中政治课本不但向学生们介绍和讲解了政治知识,更是着重介绍了法制建设进程,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思想政治课程与法制意识培养息息相关

高中政治教材中对法制意识培养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且将学生法制意识培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教材中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法律体系,其中不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中的重要法律条文,更包括了其它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材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案例向学生们介绍了法律的作用和影响,为法律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

2.2高中政治课堂有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政治课堂是高中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全面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法律意识培养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政治课本中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侧重于学习方法培养,教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更多的课堂内外实践活动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策略

政治教师有必要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1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法律意识知识

在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言传身教逐渐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平等、权利、诚信、契约等等基本法律意识,这些知识共同构成了法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当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他们也就具备了基本的法律意识。

3.2立足生活实际,完善法律生活体验

很多高中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自己还未成年,法律无法约束自己,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行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渐转这种观念,这也是非常有利于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并提升法律意识的。教师可以将政治教学与高中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法律生活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法律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3.3优化法律意识培养环境

学生们的家庭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都会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联合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培养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法律意识熏陶,教师和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帮助学生提升法律意识。

4.总结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近年来高中学生犯罪案件持续上升,给整个社会和学生个人、学生家庭带来了巨大伤害。高中政治教师有必要从政治学科教学需求角度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及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开来.当代高中政治课程学习中法律意识渗透分析[J].考试周刊,2017(71):144-145

[2]李楠.思想政治课教学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