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成为各学科教师教学的最终追求。其中,体育学科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体育教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探索,以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落实。对此,本文将从常规体育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入手,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解析,并结合体育和学生特征展开综合分析,对科学高效的教学路径提出建议。

一、常规体育教学的不足

当前,常规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教师的教学内容经常偏离锻炼主旨。比如,队列队形是基本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整齐划一的效果,以及受到学校规范管理和纪律培养的影响,部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队列队形的练习方面。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也影响学生综合性、素质性体育能力的培养。另外,组织纪律性的体育项目很多,单一的队列队形练习反映出因循守旧、不思创新的痼疾。又比如,安全体育是基本的教育原则。然而,出于对体育课堂安全的过度忧虑,部分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技巧,或者采用闲聊的方式消磨教学时间,亦或者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来降低动作难度和减少运动负荷。这就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更难以实现运动能力和运动品质的有效培养。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有效。比如,在立定跳远的活动中,教师在技巧内容传授时以语言解说为主,在练习训练时以严肃氛围对待,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体育兴趣,使其难以在生活中主动展开运动锻炼。这种脱离生活的体育训练,也直接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不理想,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多重问题。

二、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解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品质和能力,能够服务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不同学科指向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核心素养内容也具有差异性,这也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整体上就是以运动为基本方式,遵循人体生长变化规律,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经过相关教育专家的分析总结,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为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其中,运动认知能力就是对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就是将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并具备优秀的运动品质;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变化的社会(健身)环境中,具备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实现身心和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由此可知,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需要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与之相对应。

三、培养核心素养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认知,也决定着教学方法和过程的设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对体育教学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过去,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体育学科长期处在不受重视的尴尬地位,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从内心真正认可和重视核心素养的课改标准。另外,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缺乏理解,忽视了其对于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此外,整体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体育强身强国理念的理解接受思想不够理想。这些也是部分教师难以有效参与核心素养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作为教师队伍的直接管理者,具有培养专业化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主题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内容和育人价值。比如,邀请相关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或参与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分享活动;组建校本核心素养学习团队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考核式的监督活动,引导教师主动分享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学习感受,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比如,分享参与专业培训活动的成长收获;分享课程标准的阅读感受;分享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发展方向的理解等。如此,在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下,教师才能从因循守旧的固化思想中解放出来,认识新课改,理解新课改,落实新课改。其次,教师需要具备终身成长发展的职业理念,基于主观能动性的成长发展探索,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需要具有常备不懈的教育理念,主动从为学生负责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新的教育形势、教育需求、教育政策。对此,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部提出的新课改项目,主动研究相关的学习著作,认真反思教学实践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而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总之,学校要充分利用主观和客观的综合环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树立以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追求。

2.创新教学方式,落实学生主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主动全面参与到体育项目中,在实践参与中获得全面的熏陶和培养,实现关键品质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能力的有效渗透。众所周知,小学生依旧处在直观感性的认知阶段,需要外在环境的特殊引导,才能专注投入特定的项目活动中。枯燥化的成人式的体育训练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难以实现运动潜能的挖掘。另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运动负荷大的特点,也使得很多小学生望而却步。实际上,体育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综合的文化现象,伴随着学科融合的观念得到大力推广,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设计、创新化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部分教师受到习惯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以教师主体统领整个教学活动。比如,在“乒乓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环境熏陶,利用多媒体呈现在奥运会赛场上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并就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和解说,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拓展体育认知视野,使其感受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另外,在握拍、接发球等技能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演示指导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助式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巡场观察,提供针对性的纠正意见。又比如,在“武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文化故事,如宋太祖创设拳法和棍法的趣味知识,使学生对神秘的中华武术产生探究兴趣。之后,在具体的武术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对借助微课视频,通过形象化和具体化的体育技能施展画面,满足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感官需求,从而使其理解、掌握运动要领,进而为教师的高效教学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生热爱体育学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心理基础。比如,在长跑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肯定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精神力量。总之,体育教师要充分掌握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实践参与中理解体育,进而获得个性化的成长发展。

3.整合教学时间,提升运动技能。体育知识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及持之以恒的训练。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理解体育精神、提升体育实践能力的关键。尽管小学阶段的体育训练项目,相对简单易学,但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整体上依旧会感到吃力。同时,受到教学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技能教学经常处在碎片化的状态。比如,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针对基本的技能知识进行指导练习,还要安排实战演练等内容,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会较为分散,不仅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参与兴趣,也会影响体育培养质量。比如,在“春天在哪里”的韵律活动和舞蹈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合理缩减兴趣引导和动作指导环节,重点突出动作的实践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常规性的短跑训练等项目,以及兴趣引导和动作指导要求省时增效,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同时,动作训练也要尽量摆脱单一个或者两个的动作技能训练,而是以整合性的动作训练为主。又比如,在“羽毛球”的球类活动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参与中真正掌握羽毛球这项运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的体育技能才会得以提升,运动负荷能力也能得以提升。同样,为了克服学生的惰性,教师也需要游戏化、竞技性的环节设计。除此之外,家校合作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在体育核心素养、运动技能的培养中,教师也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落实亲子之间的体育理论知识分享活动,并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每天的体育锻炼任务。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安排,高度重视实践性的体育技能训练活动。这不仅是体育学科本质特征的体现,也是学生深入理解体育知识、深化体育精神和品质的途径。

4.创建体育社团,加强生活引导。体育锻炼不应该只存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存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依托生活的全方位体育行为引导,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素养的有效培养。比如,足球在巴西具有日常现象化的特点,巴西国民才会普遍喜欢看足球,擅长踢足球。过去,受到功利性学习观念的影响,以及作业压力过重的客观事实,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少花费在体育项目中。另外,现代化交通设施等便利环境,也使得学生的生活化锻炼取法途径,导致小学生体育健康不达标。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体育社团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依托于课本教材,进行相关社团活动的创建。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投掷等。另一方面,依托于学生兴趣爱好,进行相关社团活动的创建。比如,武术散打,跆拳道,健美操等。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客观的校园环境,努力争取器材、空间等必备硬件设备,也要做好团结协助,分别参与到相应的社团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同时,教师要深入社团内部,进行项目内容的细化设计,参与社团规则纪律的民主性讨论、设计,使学生具备持续的参与兴趣。总之,体育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达到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促使其获得核心素养能力的持续渗透,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5.研发校本课程,丰富体育内容。体育内容多种多样,尤其民间体育项目更是种类繁多,且具有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作用。人教版教材虽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也具有选材不够灵活、内容相对单一的缺点,会导致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青少年的体育培养,要以学校为重点,要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根据地区特征和优势,根据时展的体育形势,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体育视野,培养个性化的体育能力,最终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比如,足球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体育项目,因此,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构建特色的足球训练环境,便成为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又比如,很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存在逐渐失传的风险,就需要教师大力发展校园传统体育项目,敢于创新,重视实践调研,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以提高校本课程研发的质量,从而促进特色体育的落实。

四、结语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有效培养,是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这项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涉及众多影响因素,需要各界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教师要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努力做好学生学习和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使小学体育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后黎红 单位:卓尼县柏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