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环境修复企业战略规划问题分析

中小型环境修复企业战略规划问题分析

一、引言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在政策的拉动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业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产业起步晚、产业业态尚不完善,主流修复技术创新性不足,企业设计能力普遍偏弱,行业投入资金占GDP比例较小,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基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土壤污染本身具有滞后性强、地域差别大、治理困难、周期较长等特点,现有土壤治理商业模式包括污染方付费模式、受益方付费模式和财政直接出资模式。对于中小型环境修复企业,政策法规在指导制定企业战略规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什么是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战略有全局性与复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的特点。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企业业务战略和企业职能战略三个层次。

三、战略规划中常见问题

(一)总体战略规划常见的问题

有些企业在整体战略中只有目标,空喊口号,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在制定整体战略时,未考虑企业具体情况及所处的地区整体经济环境和全国环境修复产业整体情况,特别时在后疫情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对环境修复市场的影响和行业模式发生的变化。制定整体战略时未能有效、正确地分析出企业面临的优势在哪里,怎么样继续保持优势;企业有哪些劣势,怎样在生产经营中进行规避或完善;企业面临哪些发展机会,是否可以利用企业长处拓展某些新的业务领域;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有哪些,怎么样做好的应对挑战的准备。有些企业在在制定整体战略时,没有考虑5G、物联网、智慧工地等因素对环境修复行业的影响,也未考虑到行业设备研发速度对修复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业务战略面临的问题

很多企业注重短期效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如在环境修复前期的项目咨询时,为节省点位,布点不符合导则规定。在实施施工项目时,为缩短工时,不按照技术质量要求进行操作。在检测阶段,取样方法、深度不够等。也有中小型环境修复企业在承接项目时,忽略自身能力,承接超出能力范围的业务;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工程质量,或者为获得某些项目,不考虑资质情况与其它企业成立联合体承接项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协调,造成项目进展缓慢。

(三)职能战略面临的问题

这个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执行层面。主要的战略制定后,由于宣贯不到位,执行者未能深入地理解战略,实施过程比预定计划慢;战略没有按照预期发展,行动协调无效,造成战略执行不下去;战略的执行者未将战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反馈,造成战略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战略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定期总结经验,未能对战略进行动态调整,致使企业战略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不相匹配。对于技术人员和市场的管理,一味考虑节省成本;没有考虑到薪酬的激励作用,出现具体的薪酬战略不符合行业规则和企业发展阶段。对于技术和市场团队梯队的建立,未进行相应规划,存在上层领军人才缺失,中层管理经验不足,基层技术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对于行业内出台的法律法规,认识理解不到位,在施工和技术质量控制中,设定的验收竣工标准与最新政策法规规定不相符。

四、应对措施

(一)重新制定整体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1.明确主业,整合资源,稳步提升综合实力

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充分考虑环保各业务细分市场,结合企业成立几年来总结的经验和积累的业绩,形成业务以环境工程为主,场调调查、应急预案等咨询业务为辅,开拓建构筑物调查、黑臭水体治理、河道底层清淤、垃圾处理、绿化带及海洋带建设等多个业务领域,建立稳定顺畅的业务渠道,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达到具备开拓地区环境修复市场的基础和能力。2.打造精细化管控和智能化集成模式针对土壤修复行业方案编制不系统、不完善的现状,强化对修复政策和导则的深度研究和持续跟进,补足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完善修复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物料衡算、施工预算、二次污染防治及监测等精细化、系统化设计上的能力。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新基建等技术手段,提供土壤修复数字化污染程度模型,建立土壤修复数字模拟工程,实现精准高效修复,为防止过度修复提供可视化决策与监控手段,打造土壤修复工程新基建。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将在产企业的排污监测、现场监控、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监测、环境排放数据统计与综合分析、环保隐患排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环境管理工作,集约成数据采集、设备互联、可视化展现及智能决策的信息化智能平台。

3.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对标优秀施工企业,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企业制定控制技术质量的相关制度、规定、标准等,如《修复项目标准化管理办法》《修复方案深度设计管理办法》《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规范化流程》《修复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化学氧化精准操作规程》《药剂配置激活工艺规程》《原位热脱附加热施工规程》《修复过程质量监控规程》《修复自检检测规程》《修复项目安全环保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修复施工二次污染防治规程》及《样品采集规范化手册》等企业标准,形成标准化管理手册,实现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最终形成数字化管理流程,实现精准的成本预算控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修复质量和效率。

4.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吸收上市环境修复企业经验,根据环境修复项目实施需求,引进专业博士或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环境治理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与高校合作,2~3年内培养1~2名博士研究生、3~5名在职研究生;不断培养内部研发团队,形成修复工程与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研发中心。通过建设研发中心,结合产学研合作,提升环境治理技术、环境治理工艺的研发力度和水平,实现效率最高、价值最大,在企业成熟期创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研究化工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结合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开展修复机理研究、修复药剂开发、修复工艺改进等深度研发,全方位提升科技实力,培养和锻炼技术队伍,形成尖端修复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积极申报部级工程技术中心。

(二)完善业务战略,立足天津,拓展市场开发渠道,加快品牌建设

1.创新市场开发机制

结合三项制度改革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在技术领军、市场开发两个方面首先实施市场招聘,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充分掌握国内环境修复市场、同行业企业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等,评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制定好市场开发整体计划,设立不同的市场开发薪酬(奖励)模式,以结果为导向,发挥薪酬对人才的吸引和激励作用,采用一项一策、一人一策的机动模式,采取多种模式吸引市场开发人才加盟,建立一支专业的市场开发团队。

2.建立信息分析机构

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组建一支市场信息搜集分析团队,建立市场信息搜集分析系统,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充分搜集企业现状信息、污染地块名录、各类环保治理业务及近期可能开发地块等潜在市场信息。根据各企业可能涉及到的环境修复领域业务、各项目的投资、周期、污染状况等情况,进行信息分级、分类管理,最终筛选出重点跟进的目标项目,做好业务储备。深度开展对标准、政策和动态的研究,利用新组建的信息系统,搜集掌握市场动态,一方面指导市场开发,一方面指导技术研发创新。同时,开展同行业竞争对手信息搜集分析整理,充分了解项目的实施主体和施工单位的资质、业绩等信息,了解目前行业的技术水平、同行业企业的市场开发模式、项目投资、成本构成等相关信息,分析企业在行业内的位置,为后期项目开发和行业招投标提供基础数据,做到干着一个项目、储备两个项目、跟踪三个项目。

(三)做好职能战略,逐步走向全国,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后,以土壤(地下水)修复业务为主线,大力开拓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市场,逐步实现业务范围覆盖全国。

1.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

随着行业内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市场空间愈发向资本运作倾斜,中小型地方企业在承接大型项目和突破本地市场时,往往会遇到较大阻力,大型国企/央企会在大型项目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应适时扩展规模,设置分支机构,加大市场开发投入。利用市场信息系统推进市场开发,招聘属地人才资源,建立市场开发新渠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初步完成天津外部市场布局,形成专业的市场开发团队。与此同时,建立合作模式,与开拓市场或环保资源丰富的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发挥资质优势、治理修复技术、施工组织及安环管理,以及对化工污染场地污染因子理化性质深度了解等方面的优势,提前布局开拓天津外部市场,力争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实现营业收入成倍增长。

2.对标先进企业

走出去,向行业中先进企业学习,进行改革、整体发展升级,参照优秀企业的发展模式,按照资本市场模式,进行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创新。在企业管控、规划建设、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经营管理、安环管理、财务经营等方面对标,不断优化企业各项指标。企业渡过初创期后,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生产经营、财务经营、人力资源、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考核,实现市场信息收集率、市场开拓推广达成率、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利润总值、科技投入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安全环保等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企业上市做好准备。

3.谋划资本市场运作

在财务规划方面,也应重点升级、分析,按照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进行试点实施。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制定周详的计划,做好资金管理。通过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投资回报率等数据信息,准确了解企业的盈利状况、经营状况及风险状况,及时预测进入市场的风险。模拟进入市场的成长速度和可能获得的利润,总结分析相关数据,积累经验,力争5年后冲击资本市场。

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以履约项目为基础,深度培养、锻炼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引入外部领军人才,提升专业研发能力,培养锻炼一支技术强、有担当、敢拼搏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突破现有人员专业认知“天花板”。通过创新考核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行骨干持股、全员持股和超额利润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通过项目实施、专业培训,每年至少培养2名具备独立承担场地环境调查等咨询业务的项目负责人及2名具备统筹安排环境工程业务的项目经理。通过产学研整合可以利用的内外部资源,瞄准当前行业前沿技术,在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固废处置与资源化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水体污染治理四大领域储备系列技术。经过“三步走”,短期内先在土壤修复、农田改良和固废治理领域形成集技术、人才、设备一体化专业储备力量,做好技术储备;然后,针对化工、冶金、水泥、钢铁等生产行业,在大气治理领域形成经验积累及技术储备;最后,在矿山、湖泊、河道等水环境区域形成专业技术储备,为服务天津、走出天津做好技术储备。

5.探索土壤修复┼金融新模式

对具备快速变现能力的污染地块,通过金融模式创新,引入外部资本,加快污染土壤修复进程,促进尽快移出《污染地块名录》,实现资产变现。通过尝试新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外部市场扩张能力。

五、结论

中小型环境修复企业的战略制定,应积极应对环境修复市场的新格局,不断总结、补足短板、评估风险、改革创新。充分利用5G大数据新基建的理念,借助物联手段,将智慧建设的管理理念纳入现代施工管理的大格局中。创造机会,改变现状,结合产学研的高效融合、工程技术中心的创立,按照新的定位和“三步走”发展计划,立足天津、进军全国,将中小型环境修复企业打造成具有新的管理理念、新的运行机制、新的核心技术的天津市本土修复行业的领军企业。

作者:苏茜 单位:天津渤化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