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中医院校《金匮要略》教学

课程思政下中医院校《金匮要略》教学

摘要:以《金匮要略》第八篇“奔豚气病脉证治”为例,从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成效与反思两大方面进行探讨,引入实际医案、思政元素等内容,达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匮要略》;教学设计

《金匮要略》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临床基础课,是中医院校本科学生从大一、大二的理论基础向大四、大五临床实践的过渡桥梁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金匮要略》是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随着国家大力弘扬与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行业不断扩大,社会要求不断提高[1-2],为保证教师教学与临床实际有机接轨,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更新,并进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医院校《金匮要略》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

1.1教学内容

本次研究内容以《金匮要略》第八篇的“奔豚气病脉证治”为例,选定内容包含奔豚气病的命名、概念、成因与证治四大部分。本篇所介绍的疾病在临床中不算常见,但其发病表现独特,掌握本篇内容即可在临床中准确辨证施治,因此,通过本篇内容的学习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为后续其他疾病的学习打下基础,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有效率。本篇学习内容较少,共需2课时(45分钟/课时)完成,分别包含奔豚气病的概念、症状、成因及肝气奔豚证治以及误汗奔豚与饮逆奔豚的证治区别。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时间分配方案见表1~2。(1)奔豚气病的主证是: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状痛苦异常,平息后诸症悉除,复如常人的发作性疾病。而奔豚气病的成因主要有两种:①惊恐、恼怒等多种情志刺激,惊恐伤肾,肾气内动,或恼怒抑郁伤肝,肝郁化热,循冲脉上逆;②误汗伤阳,致下焦寒气或寒饮循冲脉上冲。(2)奔豚气病发病机制与冲脉的关系:奔豚气病之病机要点为气逆上冲,而“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奔豚气病的证候特点是气从少腹(下焦),上冲心胸咽喉,而冲脉循行是起于下焦(胞宫),经少腹、心胸上循咽喉。冲脉循行部位和病机特点恰合奔豚气病,故奔豚气病病机与冲脉有关。(3)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与方药: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病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4)奔豚气病证治:辨证要点是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心烦易怒,善惊易恐。病因病机是恼怒抑郁,肝郁气滞化热,气逆上冲,少阳之气不和。治法是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药为奔豚汤。因误汗后阳虚寒逆奔豚气病证治:辨证要点是自觉气从少腹上至心,针处核起而赤,心悸,形寒肢冷,舌苔白,脉弦紧。病因病机是误汗伤阳又复感外寒,外寒引动内寒,阴寒之气引动冲气。治法是内外并治,外用灸法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温经散寒;内服桂枝加桂汤以调和阴阳,平冲降逆。阳虚饮动欲作奔豚:辨证要点是脐下悸动。病因病机是下焦素有水饮内停,汗后阳虚不能制水,水饮欲向上冲逆。治法是培土制水,通阳降逆。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我校2018级中医学5班的学生,已经接受中医临床基础课《金匮要略》课程的授课安排,学生共43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30人。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该班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完成中医学专业的通识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伤寒论》的学习及考试,且成绩有较大提升空间,该班学生大多数基础较为扎实,部分学生能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进行相应结合。由此可见,该班学风优良,对待中医基础课程态度积极,学习习惯良好,给予一定的指导可有效提升学习成绩。同时,本章节学习内容在《金匮要略》中所占篇幅较小,且课程中有部分内容已在既往的《伤寒论》中进行了系统学习及考核,因此,《金匮要略》中新出现的知识点、考核点相对较少,学生能够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及掌握本章节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将《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整系统地进行学习掌握。同时,授课教师(笔者)从本科至博士阶段,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学专业的基础、临床研究工作,并且在研究生期间担任过本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书本中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一定结合,有助于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基础与临床的过渡衔接。

1.3教学目标

综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临床考核标准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以“形成中医诊疗奔豚气病的思维,能够鉴别肝气奔豚、误汗奔豚以及饮逆奔豚,熟练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作为本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具体见表3。

1.4教学策略

依托MOOC+QQ群线上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课前预习、课中学习配合医案分析、课后临床实习拓展训练,各阶段成绩及时反馈给师生,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5]。具体教学策略见图1。1.5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的评价:(1)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包含课堂签到、作业完成度、课堂互动、章节测试等;(2)教师授课的评价,包含校内教师的同行评议以及临床带教教师的实习反馈。具体评价方式及占比见表4。

2教学成效

2.1完成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估,该班级学生的平时成绩从最初的73分提高至95分,提示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学习的知识目标完成。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具体条文进行自学、讨论并且深入理解分析;同时可以对具体医案进行讨论、分析并对患者辨证用药治疗,能力目标也完成。

2.2增强中医自信

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中医自信,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际,诊治具体疾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在患者用药后,收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正向积极的用药反馈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以及临床实践中,增强了中医自信及中华传统文化自信[6-7]。

3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学过程中,临床实际医案教学环节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之一,也是最能提升学生临床能力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能学习的医案有限。(2)后期有条件的话,可邀请资深中医临床专家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学效果可以进一步提升。

4结语

中医临床基础课程《金匮要略》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之一。随着临床要求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信息化教学水平,将先进的知识理论、信息化技术、思政元素等与教学有机结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加强教材内容与临床、社会实践接轨,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杨帆 李云海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