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边农业用地绿环模式

城市周边农业用地绿环模式

 

城市周边地区是城市建成区与农村地区相连接的区域,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它是城市、农村功能和结构并存的区域,其典型的特征是既具有城市的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的优势,又具有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地区成为多数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我国人多地少,应该针对当前城市周边的土地管理问题,加强土地的用途管制,探索合理的、科学的发展模式,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管理好城市周边用地,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笔者以沈阳市的沈北新区为例探索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新型绿环模式。   1新型绿环模式   绿环是指环绕城市建成区的乡村开敞地带,包括农田、林地、小村镇、国家公园、公墓及其他开敞用地。绿环一般由城市规划确定其范围,绿环内的开发建设受到严格的限定。绿环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保留一定的永久性开敞地带而限制城市的蔓延,因此绿环的基本特征便是其开敞性和持久性。绿环政策是英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下,70年来不断尝试、不断完善积累而成的一套完整成熟、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非常值得发展中国家参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构思适合我国的新型绿环模式。   1.1建立城市周边地区绿环内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周边区域仍然处在资源型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既要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节,做到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将自然走廊、楔形绿化、绿带、绿带农地、休闲用地等连成网络,建立能够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并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框架的系统。快速交通干道联系整个生态系统,使城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完善绿环内部农业用地产业化和规模化布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周边地区一般潜在价值较高,很长时间以来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必须对农业用地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在结合搬迁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调整,发挥规模效应,实现农业用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加大对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规模经营能力,建立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态作用,要更进一步在城区周围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保护水体湖泊,与耕地、园地等农业设施生产用地等一起,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调整形成一个以城市主城区为中心,相对独立的小城镇分散布局,集中连片的农业生产用地和众多水体分布对城区形成环状包围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1.3结合城区的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周边自身的设施服务体系   由于城市周边的资源开发涉及到社会经济的诸多部门和环节,须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城市周边的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相对落后,因此城市周边要充分结合城市原有的服务设施体系,完善自身的服务设施的建设。城乡的融合要求城市周边的生活服务体系与城市的服务设施体系与城市的服务体系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城市周边区域应与城市的服务设施体系相连,以便城市周边居民方便地与城市进行信息、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交流,真正做到城乡协调发展。   1.4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向城镇集聚,重点发展相对独立的小城镇   由于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分散而且普遍缺乏规划,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耕地的保护。因此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将农村居民点特别是条件差、远离交通干线、占地较多(人均用地150m2以上)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靠近交通线的城镇合并,人均用地标准严格控制在80m2~100m2。在主城区外建立相对独立的,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小城镇或新市镇,这样做既可以使大量人流流向城市,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2沈北新区的城市发展模式   沈北新区位于沈阳市北部,北隔辽河、万泉河与铁岭、法库县相望,东与抚顺市、铁岭县毗邻,西与新民市、于洪区相连。沈北新区由南部蒲河新城和北部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构成,总面积810km2,总人口42.2万人,城镇化率56.9%,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沈北新区拥有加大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拥有较为优惠的租赁价格以及劳动力资源。因此作为沈阳市区北部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城市周边的发展上要注意有效引导和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从长远看,需要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兴工业为体系,具有生态循环经济特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域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沈阳市区的绿地多是建立在城市公园的系统上的,着重强调绿地的区域配置,呈嵌块状,块与块之间缺乏联系,由此导致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逐渐减弱。因此要在城市建设绿色外环线,建立永久农地范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沿外环线建设周边的卫星城,城市周边是永久农业用地,从而形成“新城—新市镇—新农村”三级体系的分布格局。   针对沈北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设想如下:   1)加强蒲河新城的内部潜力的挖掘,提高主城区的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依托蒲河新城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发挥集聚效益。注意保护耕地,防止出现“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蔓延。   2)在结合农村居民点的撤并的基础上,实现农副产品的集中连片经营,要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经营道路,形成了以林果、蔬菜、水产养殖、花卉等为主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包括稻米基地、林果基地以及花卉、五味子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养殖基地等园区。园区在经营上实行产业联动,建成集高品位的旅游、休闲农业基地产业于一体的都市近郊农业生态园(见图1,表1)。#p#分页标题#e#   3)完善沈北新区的生态用地布局,建立城乡融合的符合生态系统。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主城区与城镇和新市镇间划定永不占用或限制建设的绿地范围,严禁侵占湖泊水体,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接近郊野的游憩娱乐场所。形成以蒲河和自然山体为轴,环绕主城区的农业用地为生态绿环、深入主城区各组团间的生态绿地为生态走廊的生态框架结构。   4)健全沈北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按照较高的标准进行各种设施的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农业机械化高度现代化的农村居民点,从而在城市周边形成永久性的农村,连带周围的区域范围作为永久性农业用地。包括村庄道路建设,给排水管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工农业生产。建设以环绕主城的环线和众多放射快速路为主的城乡交通体系,促进城乡物质信息的交流。   3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新型绿环模式有比较明显的特色:1)将城市大部分的开发限制在现有城市区域附近,在周边城镇和中心市区之间保留了大片绿化隔离带或高产农业用地,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沈阳市区向北的无限扩张,节约耕地面积,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2)有利于城市要素与功能向城市周边扩散,缓解了城市周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3)对绿环内部的开发限制使大量的乡村地带受到保护,同时促进了城市周边的农林业的发展以及生物栖息地的保护,有地域特色的村镇得以保留,并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可供活动和娱乐的生态圈。   围绕沈北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不能因为城市的发展而影响农村的合理发展。在沈北新区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环境形态上保留自然乡村特色,可以用作农田、林地、渔业、养殖业、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从而在实现农村地区城市化的同时,也限制了大城市的无度扩张,为城市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保护圈,并最终实现城乡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