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保护状况

湿地生态保护状况

 

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污水的天然净化器,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延续的重要支持系统与环境基础,湿地的退化、保护与修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1湿地和城市湿地   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学术上湿地的定义是指:“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尽管湿地只占全球表面的4%~6%,但它提供了全球50%以上的生态服务,包括水资源保护、吸纳与净化污染物、提供天然产品和为珍稀濒危生物提供栖息生境等。湿地有“自然之肾”的美称[1],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湿地通常分为自然的和人工两种类型。前者有永久性浅海水域、海草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潮间带森林湿地、咸水、碱水泻湖、海岸淡水湖、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的河流、时令河、湖泊、时令湖、盐湖、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等;后者有水塘、灌溉地、蓄水区、运河等[2]。   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区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沼、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3],是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的复合体。   2城市湿地的作用与功能     与人类家园密切相关的城市湿地,具备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众多生态功能,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景观美化和生态效益,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决定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发展城市旅游业诸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4]。从生态角度,城市湿地具有蓄水防洪、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和遗传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功能。从景观功能角度,城市湿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从社会服务功能角度,城市湿地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工业原料和能量;涵养城市水源,提供城市用水;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和教育场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过程中湿地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了巨大改变[5]。城市湿地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3城市湿地的生态学意义   湿地的生态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提供地下水,参与大气中的水循环,还能滞留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同时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2]。   3.1调节水分,提供地下水资源。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其根系互相交错,深扎于土壤中汲取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空气中,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起到了保持空气湿度的作用,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到达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又以降水的方式将水分还原到湿地当中去[1]。实际上是形成了小范围的局部水循环,尽管海洋是水循环的主体,但上述的局部水循环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3.2滞留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湿地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当水流经过湿地时流速减缓,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和物理学作用过程,将一些重金属、农药、各种还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沉淀下来。同时湿地当中的一些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也能够吸附一些有害物质,通过物理和生物的方式净化水体。   3.3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6]。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鸟类或者鱼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以及水体,为各种鸟类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繁育的良好条件。   4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湿地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与恢复,即通过建设湿地保护区和城市湿地生态公园,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最大限度地保持湿地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如开发建设,经营旅游、开垦耕种)对湿地破坏造成的湿地范围萎缩、生物物种减少,种群数量衰退、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等不良影响[7]。目前,中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4.1湿地环境破碎化、片段化严重。由于无序利用、非法侵占及超载过牧等导致部分天然湿地丧失,湿地逐渐萎缩,各种围垦造田活动使湿地内鱼塘农田相间隔,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及空间结构,阻断了生物自然系统内的迁移途径、破坏了湿地的完整性。   4.2湿地底泥污染严重,基础破坏加剧。底泥是湿地赖以形成、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常被称作水体三大要素之一,它与水质、水生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大量的城市污、废水及来自农田含有大量农药、化肥的地表径流污水,已严重污染了湿地底泥。有些裸露出水面的底质(土壤)像发酵的面包,发散出刺鼻的臊臭味[8]。   4.3环境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下降,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大量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排人使湿地水质严重富营养化,由于生物和其生存环境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水体富营养化使水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整个群落的结构都发生变化。工程施工、农用机器、交通车辆、高音频音响等产生的噪声污染对相对安静的湿地环境带来伤害,野生生物物种濒临消亡。此外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废弃农膜、塑料纸袋等)无害化程度低,对湿地造成长期污染。环境污染使某些物种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使生态脆弱区的物种受到威胁,使不少物种资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p#分页标题#e#   4.4湿地生态修复功能下降。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被破坏、土层的改变以及土壤的供给能力等各项支撑条件的变化,使植物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环境功能下降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丧失,从而阻碍了湿地自然生态功能的逐步修复。   5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目前国内湿地的保护方式分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两种模式,前者以保护重要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具有严格的保护管理要求和空间模式。而湿地公园兼具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常用作城市及附近地区的湿地生态保护,其发展形式更多地着眼于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生态服务片区,而非普通的自然保留地概念[9]。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占地500亩以上),它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湿地公园的营造,是对城市生态系统不平衡发展的一种挽救和恢复,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5.1城市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开发建设原则   5.1.1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为注重在湿地生态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以及系统的抗干扰能力[10]。   5.1.2坚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适度的调节手段,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特有功能。在进行功能修复时,要注意维持功能平衡,即由生态系统的生产一转化一分解的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关系保持动态平衡。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要提高湿地初级生产力,体现生态功能,要注重优化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考虑提高湿地蓄水、持水功能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功能。湿地植物,尤其是某些功能植物物种,除可以提高湿地蓄水、持水和净水功能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泥沙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自净功能。同时,还可通过适当添加土壤改良的微生物制剂,来促进湿地土壤自净功能的恢复。   5.1.3强调生物多样性与复杂系统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的物种多样性通常被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其稳定性就越好。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逐渐增多的生物种类有助于通过竞争、共生的关系发生生态位分化,从而提高对资源(如水、光、养分等)的利用率,使生态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可以逐步减少修复过程中加入的人工辅助能力,使生态系统最终可以自己运行。当生态系统对辅助能力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时,修复工程的经济投入也随之下降,从而体现出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经济效益。   5.2城市湿地公园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具体应对措施   5.2.1加强立法与宣传,注重人文关怀   要促进湿地保护立法,进一步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使湿地保护进入法制轨道,使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有序状态。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对湿地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并长期向社会普及湿地及其保护的科普知识、法律法规,让全社会了解湿地的作用及保护湿地的意义,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11]。5.2.2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研究湿地的开发利用应有长远的眼光,即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划定保护区、缓冲区及开发区的范围,研究适当的湿地生物修复技术和生境修复技术,将湿地保护、修复放在首要位置。   5.2.3植物选择与应用   以湿地植物群落修复为切入点,以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逐渐带动系统其他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同时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从而使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完全修复,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最终实现既可良性循环发展又有优美景观的目的。   5.2.4加强生态系统评估和检测,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根据湿地的起始底线,进行环境监测,记录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情况,将现代先进技术用于动态监测,建立湿地生态环境数据库,以便及时准确掌握环境状况,科学地采取保护措施。对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大力扩大废物资源化,减少污染,减轻对湿地功能的破坏。另外,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采用生物控制、生物收获技术、种群动态调控与行为控制等先进技术,使湿地尽早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美学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