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创新教学

高职计算机创新教学

 

1目前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1招生规模扩大,供大于求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进入极度扩招的跃进期,初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以就业为导向迅速跟进。在这种跃进态势下,原来只有几所国办高校开设本二以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格局被打破,全国95%以上的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并不断分支拓展细化。   国家政策又鼓励社会办学,招生计划不断膨胀,全国国办和民办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比如动画行业,就是个极为明显的例子,近几年这一专业非常热门,生源激增,呈现出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1.2校企对接存在落差,专业岗位需要再培训   高职院校由于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原因,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而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例如很多动漫专业、软件开发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想要从事相关行业,也就是说无法进行零对接,需要二次培训经费和时间的投入,毕业生和用人企业都不愿意进行二次培训经费和实践的投入,这就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企业也不愿意与学校或学生签订招聘协议,而选择与校外专门的培训机构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1.3就业定位脱离实际,企业要求有技术、能吃苦   蓝皮书中指出,毕业半年后的高职高专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就业率达92.9%,最低的是法律大类,达79.1%。从报告的结果来看,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工科类的专业好就业。   对于工学毕业生来讲,他们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一技之长,企业喜欢有一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必然需求。计算机类专业属工学类,在校努力学习,完全可以掌握一门基础技术。   毕业后只要结合实际钻研学习、探索创新,完全可以胜任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对于相对偏文科的专业,如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或者在校学习一般,不想从事专业技术的学生,他们所应聘的岗位可以更广泛一些,如做管理类、销售类,服务类等。只要肯吃苦,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在行业工作多年的毕业生,若认为具备了职位晋升的基本条件,则更应深入学习专业技能相关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并协调拓展社会人脉关系。但目前一些毕业生的心理很不成熟,存在着时而过于自负、时而过于自卑的倾向。心想,我堂堂大学毕业生怎么能干这些中专生、甚至农民工干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呢!一旦不能应聘自己心仪的岗位,迅即转成自卑,自认什么也没学好、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干不好。这种缺乏自知、自信、甚至转向自卑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2面临生存危机———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   民办院校靠民营资本办学,学费收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办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招生的指挥棒转。关系生源的招生办必定是其最重要的部门,什么专业时髦、热门、好招就开设什么专业,不顾条件如何,不计长远发展,只为眼前抢生源争开热门专业,招生门槛一降再降。“捡到筐里都是菜”的招生模式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高职招生难。尤其是面对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连续3年递减的严峻局势,我院也为了顺应形势求生存,应急开设并迅速膨胀招生规模,如:工程造价、会计、体育健康等热门专业,而缩减长线冷门专业。   激烈的生源竞争造成学生素质下降。生源逐年萎缩,高校录取率攀升,招生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激烈的“生源争夺战”。前两年高考成绩400分以上才能录入高职高专,而今200分以上就能被录取,甚至出现了高考成绩100多分的大学生。未来很有可能出现“注册即入学”的高招局面,缺乏选择的招生将无法保证大学新生的基本素质,对师生之间和教学双方都带来困难,把控不好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近几年,港澳台和海外知名高校也投入到争夺中国生源的大战中来,竞争“再生枝节”,优秀生源流失很多,加剧了争夺生源的紧张局面。这就从深层次提醒我们,只靠录取政策来抢生源尚属“低级阶段”,只有靠高端的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的高回报来“抢”好学生,才真正有利于展开生源竞争。在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办高校面前,我们民办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生源素质就无法提及了。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教育改革。有评论指出,假如认为高校的生存危机仅仅是来自生源,恐怕同样有些低估了形势。事实上,生源锐减顶多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的生存危机罢了,而这一危机,即便是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其实也已经显现出来。不少地方出现的高考考生的弃考现象,正是说明他们对某一批次高等院校本身较低的性价比,产生的不认同。   3因地制宜,推进课程改革实践   3.1增加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增加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在国办院校有政府投资。而民办院校教学经费完全自筹,主要依靠学费养活自己,学院总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招生好、就业好的重点专业上。每年定期拨较大数额的专款改善计算机机房的通用公共耐用设备,似乎不太可能。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由于近几年招生人数下滑,逐渐下降到次要专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计算机专业就越发展不起来。而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速度又日益加快,新购进的电脑往往使用3-4年就需换代,无法满足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需求,只能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种类似商场经营的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学生提供电脑。具体做法是:学校提供一间教室,负责安全,并按计算机机房建设标准提供机房公用设备。如:稳压电高璐: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实践45源、交换机及网线机柜、甩出网线接头、桌椅等。学生一入学,自行购买与专业相匹配的适度配置的电脑,由学生自己使用,统一管理。#p#分页标题#e#   通过这种方式,既弥补了机房建设经费的不足,提高了专业机房的硬件配置,又加强了学生管理,减少了学生通宵上网事情的发生。   3.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确保教学质量   从制度上引导教师改善学历。建校初期,由于师资匮乏,不得不聘任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教学一线教师,少数基础课教学尚可勉强,一届学生或许可以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水平与能力差异渐渐拉开距离,但这些年青教师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热诚的教学态度确实值得赞叹,但从长远计必须从制度上引导教师提升学历、晋升职称,鼓励教师考取全日制或在职的研究生或工程硕士。   从制度上引导教师下企业锻炼,鼓励教师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师中的比例。年青教师多是出校门进校门,没有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学院人事部门与所在单位部门互相配合,作出规划,安排青年教师每年暑期到一些校企合作单位有目的、目标地去实习锻炼,这要成为每位教师必须履行的硬性任务,到企业实习的成绩直接计入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条件。提倡工科毕业生的毕业环节采纳来源于企业的实际课题,由教师指导,开展真刀真枪的实际锻炼,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3.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操作技能   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真正涉及应用领域的内容不多,学生实践教学停留在程序设计上,缺乏项目型实验。   这将导致学与用脱节,学生会抱怨“学校学的没用,有用的没教”。   (1)加大实验学时,改革授课方式。课改前,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是1∶1,如周学时为4的课程,以前的授课方式是2学时多媒体理论教学,2学时上机实验;周学时为6的课程,分单双周,基本保证理论与实践学时1∶1。   课改后,总学时不变,减少理论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加一项集中课程设计的学时。如大一下学期讲授的“C语言程序设计”,总学时数为72学时,原来是周4学时,理论、实验为1∶1,课改后,教学实施计划为:前14周按照每周2学时理论、2学时上机的进度进行日常教学,后几周,根据学院总体安排,集中到2—4天,每天至少4学时的课程设计,由主讲教师布置若干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题目不难,主要由教师指导完成,最后仿照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上交。成绩评定包括平时、实验、期末成绩,按照3∶3∶4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对于一些注重实际编程与开发能力的课程,如Asp.Net程序设计、电商网站设计等课程,理论与实验学时按1∶2设置。   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多媒体讲授为到实验室边讲授边实验,理实一体化。如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Dreamwever网页设计、Flash动画设计、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   对于一些前期需要理论做基础,后期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如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不拘泥一次理论、一次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前几周连续上理论,中间几周连续实验,最后几周理论总结。实验也不是断断续续的,一个教学班,一次实验就是一下午或一上午。学生反映相当好。   (2)改革考核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注重过程监管。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目前的成绩评定早已放弃了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方式,而更加注重过程监管。现阶段主要采用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式。根据具体课程性质的不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不再局限于过去的1∶3,可以是1∶3,也可以是1∶1。   教考分离是有效的考核手段。近几年,在期末试卷组题上我们采用公共基础课建立考试题库和专业课程教研室内部集体出题这两种命题方式。   在学生成绩评定上鼓励学生参加部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其他资格考试,采用资格证与课程对接的模式,获取相应专业或课程的资格证后,该课程可以免修,并根据资格证的级别与成绩核定这门课程的成绩。   例如:通过河北省或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免修;通过国家二级C或者VB或者JAVA或者C++的学生,免修大一下学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通过国家三级网络部分的学生,免修“计算机网络基础”;通过国家三级信息管理或数据库部分的学生,免修大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基础及SQLSever200X”。其他诸如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的一些资格认证,与课程对接后,虽不完全免修课程,但可以折合一定的考试分数。   为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知识竞赛、技能竞赛,采取学生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选拔参赛的学生,对接课程可以期末免试,竞赛取得二等奖以上的成绩,该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秀。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符合本专业特点的竞赛项目。如: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微电子及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网络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技能大赛”;软件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也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专业要求不高的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系列大赛”等。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采用以赛代考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如:“网页设计大赛”、“动画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汉字录入大赛”、“平面图像处理大赛”等。   (3)教师评聘分开,严格管理。除学生外,对教师的考核也实行以赛代评,如:每年一次“教案比赛”、“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教师说课、说专业比赛”以及“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期中、期末两次教师考核评定,每学年进行一次职称聘任,均以数量、所带学生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教师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的名次进行量化打分,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可低职高聘。#p#分页标题#e#   建立学评教、教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每学期举办至少两次学生座谈会,学生对教、学双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教务处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改进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促进教学相长。   3.4就业教育贯彻始终,缩短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学院一贯重视就业教育,但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仅针对大三毕业生。从2009年开始,就业指导课由原来的38学时增加到42学时,平均分配到第一、二、三、五学期。使学生从一入学就树立就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和应聘技能,培养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意识。   由于IT开发行业很少使用实习生,即便有,也仅是针对国家重点院校的准毕业生,很少有接收高职学生的单位,或者接收后,也是要求学生做销售类或售后服务类等工作,很少涉及专业项目实践。鉴于这种情况,我院从2010年开始,除要求学生每年利用假期至少参加1个月的社会实践或暑期实习外,在大三上学期,缩短授课时间,课堂教学只上10周,10周之后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们可以准备专接本考试,可以参加专业培训,也可提前联系毕业实习单位,寻求就业去向。   企业需要干得了、坐得住、学得会的毕业生,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意识,加强就业教育。目前,就业指导课归属素质教育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在教学方式上准备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如定期模拟公司化管理运行模式,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各项管理,融入到企业中去,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时间,把原本留给企业的员工培训提前到学校进行,这也为毕业生入职就业创造了条件。   4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就业难,既有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与创新的机遇,教学改革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与时俱进,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课程改革命系专业,更命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