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的主动性设计

计算机教学的主动性设计

 

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基础。更现实一些,是在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准备。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或2000)和Office、网络基础等,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界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个原则上的共识,那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向实际、注重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的剪裁,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成为计算机专业教材的简写本。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   1 兴趣是基础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或偶尔有兴,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可以不惜时间,不怕困难,集中较长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以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大型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是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些软件。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怎么使用“帮助”,对软件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就够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教学中,如果有运用要求,学生就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深入下去,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基于上述想法,我改变了office系列软件先学习菜单命令的做法,设计了一些操作实践题,这些题由浅入深,实用性、技巧性比较强,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在讲课实施时分为下面三步:   3.1 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这些题都包含一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学生每次课应该完成的。在开始的两节课内,在多媒体教室,通过菜单操作,利用投影仪演示。对于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在实践课时内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3.2 注重上机操作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学生会做,并不等于熟练,为了提高熟练程度,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每一道习题,同时,在会操作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操作技巧。   3.3 引导学生,启迪创造思维   通过必要的基本学习,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篇文档(要求图、文、表并茂),可以选取报刊、杂志的经典排版样式,也可自由发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也可请教老师,但必须以自己设计为主,最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4 激励机制是动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学校的一些学生活动,比如:艺术节举办计算机录入竞赛等活动,主要强化实践技能,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来提高操作速度,同时也深化学习内容,这样,学习就有一种成就感。还可利用微软等相关认证,增加学生就业砝码,激励学生主动、努力学习。   5 经常积累是保障   计算机的优越性可以说人人皆知,但一旦计算机系统运行不稳定或是系统崩溃,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由浅入深地给学生渗透一些应急措施、鼓励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到计算机市场上调查一些计算机配件的型号等,从而积累更多的软、硬件知识。   以上是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一些尝试性的做法,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我不断地去探索更新更好的方法。